杨家将故事中的杨门女将形象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杨家将英勇抗击外敌的故事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其中武艺高强、英姿飒爽、与杨门男性同样保家卫国的杨门女将形象,尤其得到民间受众的欢迎。本文以杨家将故事中的杨门女将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一形象群体产生和演变的过程,分析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及其所反映的思想理念,并就这一群体形象的产生与明代社会的关系,略谈自己的看法。
     本文分绪论、第一、二、三章、结语五部分。
     第一章,探讨杨门女将形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有关杨家将的历史记载为源头,以相关题材的元杂剧、明代小说和清代、近现代地方戏曲等作品为考察范围,从女将群体构成、群体性格特征及其在故事中的地位等方面进行观照。
     第二章,就佘太君、穆桂英、杨排风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作个案分析,剖析杨门女将形象在明代小说和清代、近现代戏曲中所体现的独特性。佘太君作为老年妇女形象,不但是文武双全、有勇有谋的女统帅,而且表现出慈爱、宽容的人情味。穆桂英则是勇敢善战的女将军,表现出泼辣大胆、直率质朴和敢爱敢恨的性格。杨排风的形象具有下层女子的特点,表现出执著、泼辣、无所畏惧的性格特征,既有刚毅倔强之美,又不失田野乡村的清新和质朴。
     第三章,探讨杨门女将形象的产生与明代社会环境的关系。明代小说中之所以产生杨门女将形象,与当时内忧外患的政治环境、以忠君思想为主导的舆论环境以及扮演“十二寡妇”的民俗活动密不可分。
The story of the Yangs’generals fighting against foreign forces has been widespread more than 1,000 years in Chinese history. It is well known by all about the Yangs’female generals. In this article, I will explore the process of gener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Yangs’female generals, the unique value of the Yangs’female general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Yangs’female generals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in the Ming Dynasty.
     This article include five parts:introduction, the first chapter, the second chapter, the third chapter and the conclusion.
     In the first chapter, I will explore the process of the Yangs’female generals’generation and evolution. The number, characteristics and status of them are concerned on based on story from the Song Dynasty to modern times.
     In the second chapter, some representatives, such as She Taijun, Mu Guiying, and Yang Paifeng, are to be analyzed one by one, so as to explain the unique value of them. She Taijun is not only masterful talent of commander, but also kindness, tolerance of old women. As a brave female general, Mu Guiying is daring in thinking and action, also simple and straightforward. Yang Paifeng looks like a civil girl, appears resolute perseverance, fearlessness and, plain character.
     In the third chapter, I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Yangs’female generals’and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in the Ming Dynasty. Unstable political conditions, traditional morality and folk culture (such as dressing a dozen widows) all influenced the Yangs’female generals’generation and main characters.
引文
①宋?欧阳修:《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文忠集》卷二十九,《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31页。
    ②余嘉锡:《杨家将故事考信录》,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421页。
    ①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4页。
    ②齐裕焜:《杨家将系统的小说》,见蔡向升:《杨家将研究》(历史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18页。
    ③宋·欧阳修:《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文忠集》卷二十九,《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31页。
    ④元·脱脱等:《宋史》卷二七二,中华书局,1985年,第9303页。
    ⑤元·脱脱等:《宋史》卷二七二,中华书局,1985年,第9303页。
    ①元·脱脱等:《宋史》卷二七二,中华书局,1985年,第9303页。
    ②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引《九国志》,中华书局,1979年。
    ③元·脱脱等:《宋史》卷二七二,中华书局,1985年,第9304页。
    ④元·脱脱等:《宋史》卷二七二,中华书局,1985年,第9305页。
    ⑤元·脱脱等:《辽史》卷八十三,中华书局,1974年,第1305页。
    ⑥元·脱脱等:《宋史》卷二七二,中华书局,1985年,第9306页。
    ⑦元·脱脱等:《宋史》卷二七二,中华书局,1985年,第9308页。
    ①元·脱脱等:《宋史》卷二七二,中华书局,1985年,第9306--9307页。
    ②元·脱脱等:《宋史》卷二七二,中华书局,1985年,第9308页。
    ③宋·欧阳修:《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文忠集》卷二十九,《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31页。
    ④宋·苏辙:《栾城集》卷一六,《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88页。
    
    ①元·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后集》卷六三,《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②余嘉锡:《杨家将故事考信录》,《余嘉锡论学杂著》(下册),中华书局,1963年。
    ③邵增祺:《元明北杂剧总目考略》,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91页。
    ①《杨家府演义》“真宗封征辽功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而《北宋志传》第四十三回“平大辽南将班师颁官诰大封功臣”也有相似的说法:“八娘授金花上将军;九妹授银花上将军;渊平妻周氏封忠靖夫人,延嗣妻杜氏封节烈夫人;穆桂英以下十四员女将,俱授诰命副将军”。
    ②《杨家府演义》“文广困陷柳州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①裴效维校订:《杨家将演义》第三十六回“宗保部众看天阵真宗筑坛封将帅”,宝文堂书店,1980年。
    ②裴效维校订:《杨家将演义》第四十八回“杨宗保困陷金山周夫人力主救兵”,宝文堂书店,1980年。
    ③裴效维校订:《杨家将演义》第五十回“杨宗保平定西夏十二妇得胜回朝”,宝文堂书店,1980年。
    ④裴效维校订:《杨家将演义》第四十九回“杜娘子大破妖党马赛英火烧番营”,宝文堂书店,1980年。
    ⑤裴效维校订:《杨家将演义》第四十八回“杨宗保困陷金山周夫人力主救兵”,宝文堂书店,1980年。
    ⑥裴效维校订:《杨家将演义》第四十九回“杜娘子大破妖党马赛英火烧番营”,宝文堂书店,1980年。
    ⑦《杨家府演义》“宣娘定计擒鬼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⑧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105页。
    ①《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九集之八》,中华书局,1964年影印本。
    ②《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九集之七》,中华书局,1964年影印本。
    ③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480—482页。
    ④清·钱德苍:《缀白裘》,中华书局,2005年。
    ⑤清·李世忠《梨园集成》,《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戏剧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⑥常征:《杨家将史事考》,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311页。
    ⑦郑振铎:《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450页。
    ①剧情见陶君起:《京剧剧目初探》(增订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第471页。该剧于1960年由范钧宏在扬剧《百岁挂帅》(原名《十二寡妇征西》)的基础上改编。
    ②关于《四郎探母》的思想内容,曾经引起广泛的争论。有人认为,这部戏“人情至上”,美化叛徒,如何为的《杨四郎的艺术形象》(《人民戏剧》,1980年第2期),陶雄的《何必为<四郎探母>叫好!》(《戏文》,1981年第4期)。在地方戏中,对杨四郎的态度也不尽一致。如1959年程联考等人整理改编的上党梆子《三关排宴》(《山西地方戏曲选》第一集“上党梆子”专辑收录,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则是当时极左观念的产物。佘太君将杨四郎绑赴上殿,要求宋王惩处。在宋王劝告、八千岁保本、宗保求情之后,她并没有丝毫动摇,以至杨四郎羞愧难当,碰死殿上。笔者以为,佘太君在该戏中固然表现出了大义灭亲的决绝和忠君爱国的情操,但却失去了人物形象最重要的血肉和感情,变成了某种价值观念的符号。
    ③《佘塘关》剧情见陶君起:《京剧剧目初探》(增订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穆桂英》系《穆柯寨》、《穆天王》、《辕门斩子》、《大破天门阵》的连台本戏,有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现录于《京剧选编》第四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
    ④《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九集之七》,中华书局,1964年影印本。
    ⑤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地方戏曲集成》(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卷上),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
    ①《杨家府通俗演义》“汉继业调兵拒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②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第252页。
    ①常征:《杨家将史事考》,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250—257页。
    ②李裕民:《杨家将史事新考》,见蔡向升:《杨家将研究》(历史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95—97页。
    ①《杨家府演义》“王钦诳旨回幽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②《杨家府演义》“真宗出赦寻六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③《杨家府演义》“兄妹晋阳比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①裴效维校订:《杨家将演义》第二十七回“枢密计倾无佞府金吾拆毁天波楼”,宝文堂书店,1980年。
    ②裴效维校订:《杨家将演义》第二十七回“枢密计倾无佞府金吾拆毁天波楼”,宝文堂书店,1980年。
    ③《杨家府演义》“太宗招降令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④裴效维校订:《杨家将演义》第三十七回“黄琼女反投宋营穆桂英破阵救姑”,宝文堂书店,1980年。
    ⑤《杨家府演义》“汉继业调兵拒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①《杨家府演义》“太祖传位与太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②《杨家府演义》“穆桂英活擒六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③《杨家府演义》“黄琼女反辽投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④裴效维校订:《杨家将演义》第三十五回“孟良盗回白骥马宗保佳遇穆桂英”,宝文堂书店,1980年。
    ⑤裴效维校订:《杨家将演义》第五十回“杨宗保平定西夏十二妇得胜回朝”,宝文堂书店,1980年。
    ①裴效维校订:《杨家将演义》第三十五回“孟良盗回白骥马宗保佳遇穆桂英”,宝文堂书店,1980年。
    ②裴效维校订:《杨家将演义》第三十四回“宗保遇神授兵法真宗出榜募医人”,宝文堂书店,1980年。
    ③裴效维校订:《杨家将演义》第四十三回“平大辽南将班师颁官诰大封功臣”,宝文堂书店,1980年。
    ④裴效维校订:《杨家将演义》第四十八回“杨宗保困陷金山周夫人力主救兵”,宝文堂书店,1980年。
    ①裴效维校订:《杨家将演义》第三十六回“宗保部众看天阵真宗筑坛封将帅”,宝文堂书店,1980年
    ②裴效维校订:《杨家将演义》第四十三回“平大辽南将班师颁官诰大封功臣”,宝文堂书店,1980年。
    ③《雁门关》剧情见陶君起:《京剧剧目初探》(增订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第222页。《三关排宴》剧情见《山西地方戏曲选》第一集“上党梆子”专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
    ④剧情见陶君起:《京剧剧目初探》(增订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第471页。该剧于1960年由范钧宏在扬剧《百岁挂帅》(原名《十二寡妇征西》)的基础上改编。
    ⑤《昭代箫韶》第四本第十九出“舌下风雷褫贼魄”,《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九集之八》,中华书局,1964年影印本。
    ①清·李世忠:《梨园集成》,《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戏剧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64页。
    ②日·青木正儿:《中国近代戏曲史》,中华书局,2007年,第482—483页。
    ③元·脱脱等:《辽史》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
    ①《杨家府演义》“孟良金盔买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②裴效维校订:《杨家将演义》第三十五回“孟良盗回白骥马宗保佳遇穆桂英”,宝文堂书店,1980年。
    ③陈汝衡:《杨家将——从民间说唱到戏曲演出》,《戏剧艺术》,1983年第1期。
    ④卫聚贤:《杨家将及其考证》,见常征:《杨家将史事考》,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277页。
    ⑤汤开建:《穆桂英人物原型出于党项考》,《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1期。
    ⑥常征:《杨家将史事考》,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279—280页。
    
    
    
    
    ①周华斌:《略谈杨家将故事的历史演变》,见蔡向升:《杨家将研究》(历史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06页。
    ②《杨家府演义》“孟良金盔买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①裴效维校订:《杨家将演义》第三十七回“黄琼女反投宋营穆桂英破阵救姑”,宝文堂书店,1980年。
    ②裴效维校订:《杨家将演义》第四十九回“杜娘子大破妖党马赛英火烧番营”,宝文堂书店,1980年。
    ③裴效维校订:《杨家将演义》第三十七回“黄琼女反投宋营穆桂英破阵救姑”,宝文堂书店,1980年。
    ④裴效维校订:《杨家将演义》第三十五回“孟良盗回白骥马宗保佳遇穆桂英”,宝文堂书店,1980年。
    ⑤裴效维校订:《杨家将演义》第三十六回“宗保部众看天阵真宗筑坛封将帅”,宝文堂书店,1980年。
    ⑥裴效维校订:《杨家将演义》第三十五回“孟良盗回白骥马宗保佳遇穆桂英”,宝文堂书店,1980年。
    ⑦裴效维校订:《杨家将演义》第三十六回“宗保部众看天阵真宗筑坛封将帅”,宝文堂书店,1980年。
    ⑧裴效维校订:《杨家将演义》第三十五回“孟良盗回白骥马宗保佳遇穆桂英”,宝文堂书店,1980年。
    ①《杨家府演义》“孟良金盔买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②《杨家府演义》“穆桂英活擒六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③《杨家府演义》“穆桂英活擒六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①《昭代箫韶》第六本至第七本,《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九集之八》,中华书局,1964年影印本。
    ②中国戏曲学院:《京剧选编》第四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该戏包括《穆柯寨》、《穆天王》、《辕门斩子》、《大破天门阵》。
    ③马金凤、宋词:《穆桂英挂帅》,见《剧本》,1956年第10期。该剧为豫剧传统剧目,又名《老征东》、《平安王》、《杨文广征东》,有河南省戏剧研究所所存钞本。
    ④刘良、张复兴:《<穆桂英挂帅>为何久演不衰?》,《上海戏剧》,1997年第5期。
    ⑤袁韶宜:《京剧<穆桂英挂帅>诞生始末》,《中国京剧》,2000年第5期。
    ①谢柏梁:《<杨门女将>中的穆桂英形象》,《中国京剧》,1998年第6期。
    ②谢柏梁:《<杨门女将>中的穆桂英形象》,《中国京剧》,1998年第6期。
    ③转引自韩军:《杨家将戏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01年,第39页。
    ④《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九集之八》,中华书局,1964年影印本。
    ⑤清·康基田:《晋乘搜略》卷二十,转引自常征:《杨家将史事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51页。
    ①《杨家府演义》“十二寡妇征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②吴新雷:《中国戏曲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96--197页。
    ③《昭代箫韶》第四本第十六出“盗追风南宫纵火”,《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九集之八》,中华书局,1964年影印本。
    ④《昭代箫韶》第四本第二十一“出试骕骦冲途计险”,《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九集之八》,中华书局,1964年影印本。
    ①中国戏曲研究院:《京剧丛刊》第十二集,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0年。
    ②剧情见陶君起:《京剧剧目初探》(增订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第472页。该剧于1961年由苏俗等人在《演火棍》、《打韩昌》故事的基础上改编而成。
    ③山西省文化局戏剧工作研究室:《山西地方戏曲汇编》第九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03页。
     ①明·宋濂:《元史》卷一百○四,中华书局,1976年。
    ①清·张廷玉:《明史》卷一百七十,中华书局,1974年,第4544—4545页。
    ②清·张廷玉:《明史》卷九一,中华书局,1974年,第2235页。
    ③清·张廷玉:《明史》卷三二七,中华书局,1974年,第8494页。
    ④清·张廷玉:《明史》卷二一二,中华书局,1974年,第5611页。
    ⑤余嘉锡:《杨家将故事考信录》,《余嘉锡论学杂著》(下册),中华书局,1963年,第418页。
    ①《明太祖实录》卷四十一、七十七,转引自陈梧桐:《古代民族关系论稿》,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43页。
    ②明·袁宏道:《东西汉通俗演义》序,见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883页。
    ①《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三,转引自陈梧桐:《古代民族关系论稿》,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45页。
    ②《明太宗实录》卷一二六、三十、二十四,转引自陈梧桐:《古代民族关系论稿》,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46、146、151页。
    ③汤开建:《穆桂英人物原型出于党项考》,《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1期。
    ④《清世宗实录》卷八三,雍正七年七月。
    ⑤《清高宗实录》卷一一四二,乾隆四十六年十月甲申。
    ⑥葛兆光:《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思与文”网刊(www.chinese-thought.org),2003年8月6日。
    ①《诗经?小雅?北山》,见《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第643页。
    ②元·脱脱等:《宋史》卷二七二,中华书局,1985年,第9304页。
    ③宋·欧阳修:《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文忠集》卷二十九,《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31页。
    ④宋·苏辙:《奉使契丹?过杨无敌庙》,《栾城集》卷一六,《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88页。
    ⑤元·脱脱等:《宋史》卷二七二,中华书局,1985年,第9305页。
    ⑥《谢金吾诈拆清风府》楔子,见王季思:《全元戏曲》第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319页。
    ①元·朱凯:《昊天塔孟良盗骨》,见王季思:《全元戏曲》第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182页。
    ②《黄眉翁赐福上延年》,见王季烈:《孤本元明杂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第1页。
    ③裴效维校订:《杨家将演义》第四十六回“达达国议举伐宋杨宗保兵征西夏”,宝文堂书店,1980年。
    ④《杨家府演义》“十二寡妇征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⑤沈伯俊:《〈三国演义〉与明清其他历史演义小说的比较》,《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第2期。
    ⑥明·庸愚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序,见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887页。
    ⑦《杨家府演义》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⑧玉茗主人:《北宋志传》序,见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974—975页。
    ⑨《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九集之八》,中华书局,1964年影印本。
    ①清·张廷玉:《明史》卷九十三,中华书局,1974年,第2284页。
    ②《杨家府演义》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③《杨家府演义》“十二寡妇征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①裴效维校订:《杨家将演义》第四十八回“杨宗保困陷金山周夫人力主救兵”,宝文堂书店,1980年。
    ②《杨家府演义》“十二寡妇征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①明·王穉登:《吴社编》,《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
    ②明·王穉登:《吴社编》,《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
    ③明·范濂:《云间据目钞?记风俗》,《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
    ①明·刘若愚:《酌中志》卷十六,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
    ②张政烺:《“十二寡妇征西”及其相关问题──<柳如是别传>下册题记》,《张政烺文史论集》,中华书局,2004年,第779—780页。
     ①赵景深:《杨家将故事的演变》,《中国小说丛考》,齐鲁书社,1983年,第216页。
    ①明·叶盛:《水东日记》卷二十一,《四库全书·子部·小说家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30页。
    ②清·潘祖荫:《秦輶日记》引无名氏诗,见裴效维校订:《杨家将演义》,宝文堂书店,1980年,第357页。
    ③《论语?宪问》、《论语?阳货》,见《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190、231页。
    ①刘家和:《关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特点的几点思考》,《河北学刊》,2006年第5期。
    ②《论语·季氏》,见《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209页。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979年
    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
    元·脱脱等:《辽史》,中华书局,1974年
    明·宋濂:《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
    清?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宋?欧阳修:《文忠集》卷,《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宋?苏辙:《栾城集》,《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宋·罗烨:《醉翁谈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明·宋濂:《宋学士文集》,中华书局,1962年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华书局,1959年
    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
    明·叶盛撰:《水东日记》,中华书局,1980年
    
    明·无名氏:《杨家府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宝文堂书店,1980年
    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北京出版社,1981年
    明·熊大木:《南北宋志传》,《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明·臧懋循:《元曲选》,古籍出版社,1998年
    王季烈:《孤本元明杂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
    《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九集之七》,中华书局,1964年影印本。
    《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九集之八》,中华书局,1964年影印本
    王季思:《全元戏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清·钱德苍:《缀白裘》,中华书局,2005年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东方出版社,1996年
    郑振铎:《中国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孔另境:《中国小说史料》,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蒋瑞藻:《小说考证》,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王季烈:《孤本元明杂剧提要》,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
    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中国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陶君起:《京剧剧目初探》,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
    余嘉锡:《余嘉锡论学杂著》,中华书局,1963年
    常征:《杨家将史事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
    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
    山西省文化局戏剧工作研究室:《山西地方戏曲汇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
    赵景深:《中国小说丛考》,齐鲁书社,1983年
    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柳存仁:《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
    郝树侯:《杨业传》,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谭正璧:《话本与古剧》,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艺生等:《豫剧传统剧目汇释》,黄河文艺出版社,1986年
    曾白融:《京剧剧目辞典》,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
    中国戏曲学院:《京剧选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
    吴新雷:《中国戏曲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齐裕焜:《明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陈颖:《中国英雄侠义小说通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
    纪德君:《明清历史演义小说艺术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郭英德:《明清传奇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齐裕焜:《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敦煌文艺出版社,2002年
    欧阳健:《历史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
    张政烺:《张政烺文史论集》,中华书局,2004年
    齐裕焜:《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程毅中:《程毅中文存》,中华书局,2006年
    王平:《明清小说传播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
    陈梧桐:《古代民族关系论稿》,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杜贵晨:《数理批评与小说考论》,齐鲁书社,2006年
    日?青木正儿:《中国近代戏曲史》,中华书局,2007年
    蔡向升:《杨家将研究》(历史卷),人民出版社,2007年
    
    安娥:《谈〈四郎探母〉在思想内容上的问题》,《中国戏剧》,1956年第9期
    马金凤、宋词:《剧本》,1956年第10期
    范朴斋:《“杨家将”爱国思想的本质和“穆柯寨”的性质》,《光明日报》,1961年10月30日
    李希凡:《〈四郎探母〉的由来及其思想倾向》,《人民日报》,1963年6月9日
    范民声:《京剧杨家将戏中的“忠君”问题》,《上海戏剧》,1963年第11期
    罗继祖:《杨业与杨家将》,《吉林日报》,1966年7月3日
    杨芷华:《杨家将的历史真实》,《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2期
    降大任:《关于杨业的一个疑点》,《山西师院学报》,1979年第3期
    尹丕杰:《杨家将和杨家将戏》,《河北日报》,1979年4月22日
    龚济民:《<四郎探母>也是一朵花》,《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第4期
    王若望:《给杨四郎恢复名誉》,《上海戏剧》,1979年第5期
    唐玉书:《杨延辉和王昭君不能相提并论》,《上海戏剧》,1979年第5期
    张效禹:《“杨家将”的故事及其家世》,《山西日报》,1979年11月29日
    顾全芳:《杨家将研究质疑》(一、二),《山西师大学报》,1980年第1、2期
    何为:《杨四郞的艺术形象》,《中国戏剧》,1980年第2期
    杨芷华:《宋代评话中的杨家将故事》,《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2期
    王蕴明:《如何评价和对待京剧<四郎探母>──与郭永江同志商榷》,《中国戏剧》,1980年第4期
    史若虚:《铁镜公主与<四郎探母>的思想性》,《中国戏剧》,1980年第5期
    顾全芳:《“杨家将”杂议》,《文汇报》,1980年9月1日
    骆承烈:《杨家将与杨家将戏》,《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1期
    陶雄:《何必为<四郎探母>叫好》,《戏文》,1981年第4期
    顾全芳:《杨家将的历史和传说》,《百科知识》,1981年4期
    羽白:《杨家将的历史与传说》,《文史知识》,1982年第2期
    徐朔方:《元明两代的杨家将戏曲和小说》,《戏剧论丛》,1982年第3辑
    陈汝衡:《杨家将──从民间说唱到戏曲演出》,《戏剧艺术》,1983年第1期
    任崇岳:《关于抗辽名将杨业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辑刊》,1983年第2期
    顾全芳:《杨家将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河北学刊》,1983年第3期
    任崇岳:《杨业评价问题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84年第3期
    吴国钦:《谈“杨家将”》,《南国戏剧》,1984年第4期
    顾全芳:《谈北宋杨家将的爱国主义精神》,《光明日报》,1984年8月1日
    伊何巴雅尔:《关于传统戏中的大民族主义思想──兼谈对<四郎探母>的评价》,《戏曲艺术》,1985年第3期
    柴俊为:《清代地方戏曲对传统杨家将故事的革新》,《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顾全芳:《杨家将研究中的失误》,《北方论丛》,1985年第6期
    任崇岳:《杨业新论》,《河南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
    林岷:《杨家将的史与戏》,《戏曲艺术》,1986年第4期
    赵捷民:《杨家将考辨》,《天津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
    周群华:《“折家将”与辽、金和“杨家将”的关系述论》,《社会科学研究》,1990年第6期
    汪德羞:《论〈杨家府演义〉在妇女婚姻观上的进步性》,《明清小说研究》,1991年第3期
    周传家:《杨家将和杨家将梆子戏》,《戏曲艺术》,1994年第2期
    曾良:《评〈杨家府演义〉的崭新妇女观》,《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张志江:《谈有关杨家将小说戏曲的一则史料》,《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3期
    刘良、张复兴:《<穆桂英挂帅>为何久演不衰?》,《上海戏剧》,1997年第5期
    谢柏梁:《<杨门女将>中的穆桂英形象》,《中国京剧》,1998年第6期
    赵瑞林:《折家将·佘太君》,《山西档案》,1998年第6期
    庆振轩、车安宁:《中国古典小说中巾帼英雄形象的演变轨迹及其原因》,《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袁韶宜:《京剧<穆桂英挂帅>诞生始末》,《中国京剧》,2000年第5期
    李裕民:《杨家将新考三题》,《晋阳学刊》,2000年第6期
    孙旭、张平仁:《〈杨家府演义〉与〈北宋志传〉考论》,《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1期
    汤开建:《穆桂英人物原型出于党项考》,《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1期
    杨建宏:《略论杨门男将演变成杨门女将的文化意蕴》,《长沙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王永运:《漫话京剧<杨家将〉》,《中国京剧》,2004年第2期
    方梦旋:《戏曲中的杨门精神——观新编历史剧杨门女将有观》,《东方艺术》,2004年第7期
    裴效维:《杨家将故事的产生与嬗变》,《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蔡连卫:《“杨家将”故事传播情况综述》,《民俗研究》,2005年第2期
    姜尧:《试论〈杨家将演义>作者的女性意识》,《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5期
    强金国:《论〈说岳全传〉和〈杨家府演义〉的忠奸斗争主题》,《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张春晓:《历史记忆──从杨令公之死故事流变看宋辽关系之民族认同》,《民族关系研究》,2006年第3期
    龚舒、吴建国:《杨家府演义对史家价值体系的吸纳与重构》,《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3期
    韩军:《杨家将戏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01年
    常毅:《元明时期“杨家将”戏曲小说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5年
    蔡连卫:《“杨家将”小说传播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5年
    吴建生:《<北宋志传>与<杨家府演义>的叙事比较》,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大学,2005年
    聂垚:《“杨家将”主要人物形象的历史演变》,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7年
    蒋国江:《杨家将戏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