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门女将形象的产生及其戏剧化的发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从杨门女将戏剧的人物形象入手,通过在对杨门女将人物形象在各个戏剧时期的产生、发展、演变的叙述,总结了杨门女将产生的历史原因,主要论述了杨门女将作为独立巾帼形象在各个剧种中所表现出的群体形象特征,以及其在戏剧舞台上的演变以及所产生的艺术文化效应与社会教化意义。
     本文第一章概述了杨家将在历史上的产生以及发展脉络,同时引出杨门女将产生的社会背景以及期戏剧人物形象在历史上各个时期作为独立形象发展的轨迹,并对女将戏剧形象在每个时期的剧种剧目中进行了罗列对比与概括描述,为下面章节对女将戏剧形象的研究做了铺垫。第二章分别从三个不同的戏剧人物形象特点来描述女将们在戏剧中形象的发展,将具有代表性的女将们智勇双全,反抗礼教,女性妩媚的性格特点分别着重论述,突出了本文的中心思想。第三章总结论述了杨门女将戏剧形象所产生的意义价值,肯定了杨门女将在封建社会所表现的崭新的妇女观精神,更加歌颂了女将所散发出来的精忠报国的巾帼爱国主义精神,同时,概述了女性戏剧形象在以后的戏剧史以及曲艺中的影响。
This dissertation begins from the drama scripts of Yangs'female Generals Opera, explore the process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Yangs'female Generals Opera, summarize the causation and its character of the Yangs' female Generals Opera.
     In the first chapter, I will explore the process of the generation and evolution about the Yangs'female Generals opera. The number, characteristics and status of them are concerned on based on story from the Song Dynasty to modern times.
     In the second chapter, I will mainly discribe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angs'female Generals opera. It's about the breave and the smart, the sprit of opposability and the beauty of the women's.
     And in the third chapter, I will study the values about the Yangs' female Generals to the women, to the society and to the opera.
引文
①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卷29,四部丛书初编,商务印书馆,1929年二次影印本。
    ②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中华书局,1995年。
    ①元·脱脱等:《宋史》,卷272,中华书局,1985年,第9305页。
    ②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1,中华书局,1995年。
    ③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0,中华书局,1995年。
    ④元·脱脱等:《宋史》,卷272,中华书局,1985年,第9305页。
    ⑤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1,中华书局,1995年。
    ⑥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1,中华书局,1995年。
    ①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1,中华书局,1995年。
    ②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1,中华书局,1995年。
    ③王季思:《与徐朔方论金元杂剧书》,见吴国钦等《元杂剧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①宋·徐大焯:《烬馀录》,清光绪十七年刊,1891年,第6页。
    ②元·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后集》,卷63,《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③余嘉锡:《杨家将故事考信录》,《余嘉锡论学杂著》(下册),中华书局,1963年。
    ④王季思:《全元戏曲》,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457页。
    ⑤王森然遗稿:《中国剧目辞典》,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761页。
    ①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480-482页。
    ②韩艺通:《杨家将故事中的杨门女将形象研究》,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论文,2008年。
    ③宋·欧阳修:《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文忠集》,卷29,《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①吴国钦等:《元杂剧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②清·张廷玉:《明史》卷170,中华书局,1974年。
    ①王季思:《与徐朔方论金元杂剧书》,见吴国钦等《元杂剧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②曾良:《评<杨家府演义>的崭新妇女观》,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③明·李贽:《焚书·答以女人学道为短见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④明·李贽:《初潭集》上册,中华书局,1974年,第56页。
    ⑤林文:《浅析<杨家府演义>女性群像出现的原因及影响》,宁德师专学报,2008年第4期。
    ①明·徐渭,李复波、熊澄宇注:《南词叙录注释》,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第6页。
    ②张全恭:《明代戏曲兴盛的原因》,燕京大学《文学年报》,1936年第2期。见周康燮《宋元明清剧曲研究论丛》一书,存萃学社,1979年。
    ③隗芾:《元明清戏曲选》,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53页。
    ④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之《木兰辞》,中华书局,1980年。
    ①罗宗强、陈洪:《中国国代文学史》(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45页。
    ③明·冯梦龙:《冯梦龙全集》之《序<山歌>》,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年。
    ②元·汤显祖:《汤显祖文集》,卷3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明·臧晋叔:《元曲选》,中华书局,1981年。
    ①何新辉:《元曲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88年,第1205页。
    ②王森然遗稿:《中国剧目辞典》,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761页。
    ③邵增祺:《元明北杂剧总目考略》,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91页。
    ④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卷7,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628页。
    (?)明·无名氏:《黄眉翁》,见《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第84册,第19页,《古本戏曲丛刊》第四集影印。
    ②董康:《曲海总目提要》卷11,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吴新雷:《中国戏曲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96页。
    ①《昭代箫韶》第四本第十九出,《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九集之八》,中华书局,1964年影印本。
    ②《铁骑阵》,《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九集之七》,中华书局,1964年影印本。
    (?)《中国戏曲志·江苏卷》,中国ISBN中心,1992年,第193—194页。
    蒋国江:《杨家将戏曲研究》,福建师范大学,戏剧戏曲学硕士论文,2007年。
    ②《女诫·敬德第三》,《后汉书》卷84,《列女传》,中华书局,1973年。
    《三关排宴》,《山西地方戏曲选》(第一集“上党梆子”专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
    ②《三关排宴》,《山西地方戏曲选》(第一集“上党梆子”专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
    ①京剧《杨门女将》,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选》第六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
    ②京剧《杨门女将》,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选》第六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
    ④京剧《杨门女将》,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选》第六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
    ③谢柏梁:《<杨门女将>中的穆桂英形象》,《中国京剧》,1998年第6期。
    (?)评剧剧本《杨八姐盗刀》,油印本,1983年。
    (?)评剧剧本《杨八姐盗刀》,油印本,1983年。
    京剧《雏凤凌空》,陶君起:《京剧剧目初探》(增订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第469页。
    ②京剧《雏凤凌空》,陶君起:《京剧剧目初探》(增订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第472页。
    ①京剧《穆桂英》,中国戏曲学院编《京剧选编》第四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
    京剧《穆桂英》,中国戏曲学院编《京剧选编》第四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
    ②《杨家府演义》“孟良金盔买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京剧《穆桂英》,中国戏曲学院编《京剧选编》第四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
    ①《杨家府演义》“穆桂英活擒六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②京剧《辕门斩子》,中国戏曲学院编《京剧选编》第四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
    ③马金凤、宋词整理:豫剧《穆桂英挂帅》剧本,1956年第10期。
    ①评剧《杨八姐游春》,中国戏剧家协会编《中国地方戏曲集成》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卷(上),1963年,第225页。
    ②评剧《杨八姐游春》,中国戏剧家协会编《中国地方戏曲集成》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卷(上),1963年。
    ③评剧《杨八姐游春》,中国戏剧家协会编《中国地方戏曲集成》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卷(上),1963年。
    ④评剧《杨八姐游春》,中国戏剧家协会编《中国地方戏曲集成》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卷(上),1963年。
    ①《昭代箫韶》第四本第十六出“盗追风南宫纵火”,《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九集之八》,中华书局,1964年影印本。
    《杨排风》,中国戏曲研究院:《京剧丛刊》第十二集,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3年。
    ②陶君起:《京剧剧目初探》(增订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第472页。
    《杨排风》,中国戏曲研究院:《京剧丛刊》第十二集,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3年。
    《杨金花夺印》,河北乱弹传统剧目,李庆番整理,1957年。
    京剧《杨门女将》,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选》第六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
    京剧《四郎探母》,《戏考大全》第一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第172页。
    ②京剧《四郎探母》,《戏考大全》第一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第181页。
    ③京剧《四郎探母》,《戏考大全》第一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第182页。
    ④日·青木正儿:《中国近代戏曲史》王古鲁译,商务印书馆,1936年。
    京剧《穆桂英》,中国戏曲学院编《京剧选编》第四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第27页。
    京剧《穆天王》,中国戏曲学院编《京剧选编》第四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第30-31页。
    京剧《穆柯寨》,《戏考大全》,第3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第482页。
    ②京剧《杨门女将》,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选》第六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
    (?)马金凤、宋词整理:豫剧《穆桂英挂帅》剧本,1956年第10期。
    ②京剧《杨门女将》,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选》第六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
    ①评剧《杨八姐游春》,中国戏剧家协会编《中国地方戏曲集成》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卷(上),1963年,第206页。
    ②蒋国江:《杨家将戏曲研究》,福建师范大学,戏剧戏曲学硕士论文,2007年。
    京剧《状元媒》:叶德霖改编,1960年。
    ①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卷九,《阳货第十七》,中华书局,1983年。
    ②梁婷:《论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中女性的整体失落》,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6月。
    ③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69页。
    ①唐·元稹:《莺莺传》,汪辟疆:《唐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67页。
    ②京剧《辕门斩子》,中国戏曲学院编《京剧选编》,第四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71页。
    ②梁婷:《论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中女性的整体失落》,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6月。
    ③《礼仪·丧服第十一》,贾公彦:《礼仪注疏》第2册,第30卷,第9页。《四部备要》,台湾中华书局版。
    ④班固:《白虎通义·三纲六纪》,《四库全书》,第850册,第50页。
    ⑤王卓:《从文学作品的性爱描写看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2004年7月。
    京剧《雏凤凌空》,陶君起:《京剧剧目初探》(增订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
    京剧《杨门女将》,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选》第六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
    ③姜尧:《试论<杨家将演义>作者的女性意识,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报,2005年5月。
    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45页。
    ②徐文斗:《关汉卿剧作中的妇女形象》,《文史哲》月刊,1957年8月。
    ③明·秦淮墨客:《杨家通俗演义序》,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第989页。
    ④京剧《太君辞朝》,北京戏曲编导委员会:《京剧汇编》,第三十四集,北京出版社,1958年。
    ⑤京剧《太君辞朝》,北京戏曲编导委员会:《京剧汇编》,第三十四集,北京出版社,1958年。
    马金凤、宋词整理:豫剧《穆桂英挂帅》剧本,1956年第10期。
    (?)马金凤、宋词整理:豫剧《穆桂英挂帅》剧本,1956年第10期。
    (?)《昭代箫韶·序》,《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古本戏曲丛刊》第九集,中华书局,1964年影印本。
    (?)马少波:《中国京剧史》上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第233页。
    ①蒋国江:《杨家将戏曲研究》福建师范大学,戏剧戏曲学硕士论文,2007年。
    ②余嘉锡:《余嘉锡论学杂著·杨家将故事考信录》,中华书局,1963年,第421页。
    ③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下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第72—73页。
    ④董维贤:《京剧流派》,文化艺术出版社,1981年,第154页。
    ⑤陈汝衡:《杨家将—从民间说唱到戏曲演出》,《戏剧艺术》1983年第1期。
    京剧《杨门女将》,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选》第六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
    ②京剧《杨门女将》,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选》第六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
    ③京剧《杨门女将》,中国戏曲研究院:《戏曲选》第六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
    ①余嘉锡:《余嘉锡论学杂著·杨家将故事考信录》,中华书局,1963年,第421页。
    ②蔡连卫:《杨家将小说传播研究》,山东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论文,2006年。
    ③刘良、张复兴:《<穆桂英挂帅>为何久演不衰?》,《上海戏剧》,1997年第5期。
    ④袁韶宜:《京剧<穆桂英挂帅>诞生始末》,《中国京剧》,2000年第5期。
    ①蒋国江:《杨家将戏曲研究》,福建师范大学,戏剧戏曲学硕士论文,2007年。
    ②蒋国江:《杨家将戏曲研究》,福建师范大学,戏剧戏曲学硕士论文,2007年。
    ①(美)小罗杰·M·巴斯费尔德:《作家是观众的学生》,见《论观众》,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版。
    1、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979年。
    2、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
    3、元·脱脱等:《辽史》,中华书局,1974年。
    4、明·宋濂:《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
    5、清·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
    6、宋·欧阳修:《文忠集》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7.、宋·苏辙:《栾城集》,《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8、宋·罗烨:《醉翁谈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9、明·宋濂:《宋学士文集》,中华书局,1962年。
    10、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华书局,1959年。
    11、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
    12、明·叶盛:《水东日记》,中华书局,1980年。
    13、明·无名氏:《杨家府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14、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宝文堂书店,1980年。
    15、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北京出版社,1981年。
    16、明·熊大木:《南北宋志传》,《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17、明·臧懋循:《元曲选》,古籍出版社,1998年。
    18、王季烈:《孤本元明杂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
    19、王季思:《全元戏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东方出版社,1996年。
    2、郑振铎:《中国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3、孔另境:《中国小说史料》,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4、蒋瑞藻:《小说考证》,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5、王季烈:《孤本元明杂剧提要》,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
    6、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中国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7、陶君起:《京剧剧目初探》,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
    8、余嘉锡:《余嘉锡论学杂著》,中华书局,1963年。
    9、常征:《杨家将史事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
    10、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11、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
    12、山西省文化局戏剧工作研究室:《山西地方戏曲汇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
    13、谭正璧:《话本与古剧》,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4、艺生等:《豫剧传统剧目汇释》,黄河文艺出版社,1986年。
    15、曾白融:《京剧剧目辞典》,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
    16、中国戏曲学院:《京剧选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
    17、吴新雷:《中国戏曲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
    18、蔡向升:《杨家将研究》(历史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9、安娥:《谈(四郎探母)在思想内容上的问题》,《中国戏剧》,1956年第9期。
    20、马金凤、宋词:《剧本》,1956年第10期。
    21、范朴斋:《“杨家将”爱国思想的本质和“穆柯寨”的性质》,《光明日报》,1961年10月30日。
    22、李希凡:《(四郎探母)的由来及其思想倾向》,《人民日报》,1963年6月9日。
    23、范民声:《京剧杨家将戏中的“忠君”问题》,《上海戏剧》,1963年第11期。
    24、杨芷华:《杨家将的历史真实》,《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2期。
    25、尹丕杰:《杨家将和杨家将戏》,《河北日报》,1979年4月22日。
    26、龚济民:《<四郎探母>也是一朵花》,《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第4期。
    27、张效禹:《“杨家将”的故事及其家世》,《山西日报》,1979年11月29日。
    28、顾全芳:《杨家将研究质疑》(一、二),《山西师大学报》,1980年第1、2期。
    29、何为:《杨四郎的艺术形象》,《中国戏剧》,1980年第2期。
    30、杨芷华:《宋代评话中的杨家将故事》,《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2期。
    31、王蕴明:《如何评价和对待京剧<四郎探母>——与郭永江同志商榷》,《中国戏剧》,1980年第4期。
    32、史若虚:《铁镜公主与<四郎探母>的思想性》,《中国戏剧》,1980年第5期。
    33、顾全芳:《“杨家将”杂议》,《文汇报》,1980年9月1日。
    34、骆承烈:《杨家将与杨家将戏》,《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1期。
    35、陶雄:《何必为(四郎探母)叫好》,《戏文》,1981年第4期。
    36、顾全芳:《杨家将的历史和传说》,《百科知识》,1981年4期。
    37、徐朔方:《元明两代的杨家将戏曲和小说》,《戏剧论丛》,1982年第3辑。
    38、陈汝衡:《杨家将——从民间说唱到戏曲演出》,《戏剧艺术》,1983年第1期。
    39、吴国钦:《谈“杨家将”》,《南国戏剧》,1984年第4期。
    40、顾全芳:《谈北宋杨家将的爱国主义精神》,《光明日报》,1984年8月1日。
    41、伊何巴雅尔:《关于传统戏中的大民族主义思想——兼谈对<四郎探母>的评价》,《戏曲艺术》,1985年第3期。
    42、柴俊为:《清代地方戏曲对传统杨家将故事的革新》,《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43、林岷:《杨家将的史与戏》,《戏曲艺术》,1986年第4期。
    44、汪德羞:《论(杨家府演义)在妇女婚姻观上的进步性》,《明清小说研究》,1991年第3期。
    45、周传家:《杨家将和杨家将梆子戏》,《戏曲艺术》,1994年第2期。
    46、张志江:《谈有关杨家将小说戏曲的一则史料》,《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3期。
    47、刘良、张复兴:《<穆桂英挂帅>为何久演不衰?》,《上海戏剧》,1997年第5期。
    48、谢柏梁:《<杨门女将>中的穆桂英形象》,《中国京剧》,1998年第6期。
    49、袁韶宜:《京剧<穆桂英挂帅>诞生始末》,《中国京剧》,2000年第5期。
    50、李裕民:《杨家将新考三题》,《晋阳学刊》,2000年第6期。
    51、汤开建:《穆桂英人物原型出于党项考》,《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1期。
    52、杨建宏:《略论杨门男将演变成杨门女将的文化意蕴》,《长沙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53、王永运:《漫话京剧<杨家将>》,《中国京剧》,2004年第2期。
    54、方梦旋:《戏曲中的杨门精神——观新编历史剧杨门女将有观》,《东方艺术》,2004年第7期。
    55、常毅:《元明时期“杨家将”戏曲小说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5年。
    56、聂垚:《“杨家将”主要人物形象的历史演变》,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7年。
    57、蒋国江:《杨家将戏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