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以来的新词语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新时期以来新词语的专论和新词语词典的编纂成为词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者们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或者对新出现的词条进行及时的收集和整理,或者对新词语进行不同层面的分析和探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更是论著明显增多,质量有所提高。经过研究者们将近30年的努力,现代汉语新词语研究由浅入深,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笔者收集整理了新时期以来关于新词语的研究论文和专著、报纸等资料,对其进行梳理和分析,按新词语研究的发展程度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后期新词语研究的初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至20世纪末新词语研究的繁荣发展、21世纪以来新词语研究的创新发展。在行文过程中力争将本阶段的研究重点和热点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对其不足及发展前景做了总结和归纳,将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相结合,将研究的发展变化与本人的观点分析相结合,以期对新词语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笔者认为,新词语研究经过将近3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种所谓的“范式”,目前新词语研究可以说处于瓶颈时期,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建立一种“新范式”,笔者在结语部分从要在整体上把握新词语研究,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四个方面对“新范式”的建立进行了论述。
It is clear that the monographies and lexicographies on new words are a focus since the New Time. Researchers showed great enthusiasm for the timely collection and editing of the new words. And analyses and discussions are carried out at different levels. It is obvious that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the theses on this subject have greatly increased since 1990s. After thirty years of efforts, the researches have achieved a lot on this subject, and witnessed development from a lower to a higher lever, from the shallower to the deeper. After analyzing the materials, including recent theses, monographies, and newspaper on the subject, the author divided the process of new words analysis into three stage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level: the preliminary stage of new words analysis from the late 1970s to the middle and late 1980s; the prosperous stage of new words analysis from late 1980s to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innovative stage of new words analysis since the 21st century. The author will present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hot issues throughout her research, concluding the shortcomings and future potentials of this subject from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perspectives. Combining her own comprehens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the author strongly hoped that this tentative research would trigger following efforts towards this field.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re is a "stereotype" exists in the field of new words analysis throughout these thirty years of researches. In other words, the new words analysis is strained on the bottleneck period, and requires to establish a new model in the following research. In the last chapter, the author concludes into four norms: to analyze the new words in the view of the overall situation; to do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to combine the new words study with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o take the best of the computer technology.
引文
1 本书编辑组.词汇学新研究——首届全国现代汉语词汇学术讨论会选集[C].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年
    1 转引自:田宇贺.试论当代汉语新词语研究的两个问题[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10).
    2 胡明扬、张莹.70-80年代北京青少年流行语[J].语文建设,1990,(1).
    3 转引自:周荐、杨世铁.汉语词汇研究百年史[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8).
    1 王德春.反映时代脉搏的词典——谈谈新词词典的编纂[J].辞书研究,1981,(1).
    2 张永言.词汇学简论[M].湖北: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
    1 王德春.词汇学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
    2 吕叔湘.大家来关心新词新义[J].辞书研究,1984,(1).
    1 转引自:周洪波.近年来汉语新词语的整理和研究.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1995.
    2 沈孟璎.新词语词义之概貌[J].文史哲,1986,(4).
    1 沈孟璎.新词·新语·新义[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87.
    1 赵金铭.新词新义与社会情貌[J].语文研究,1985,(4).
    2 李振杰.近十年汉语中新词新义的产生[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2).
    1 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1 陈原.变异与规范化[J].语文建设,1987,(4).
    2 王铁昆.从“反思”看新词新义的产生和发展[J].天津师大学报,1987,(2).
    3 徐仲华.滥用“推出”不可取[J].语文建设,1987,(2).
    4 洪舒.从“推出”看词语规范[J].语文建设,1987,(4).
    1 李行健.从语言发展和社会心理看某些词语的规范问题[J].语文建设,1987,(5).
    2 顾设.语言规范琐议[J].语文建设,1987,(2).
    1 转引自:王铁昆.10年来的汉语新词语研究[J].语文建设,1991,(4).
    1 赵克勤.论新词语[J].语文研究,1988,(2).
    2 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
    1 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2 姚汉铭.新词语·社会·文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
    3 萧雁.新时期汉语新词的出现与新时期社会心态[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1991(4)
    4 姚汉铭.新词语·社会·文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
    1 王铁昆.新词语的判定标准与新词新语词典编纂的原则[J].语言文字应用,1992,(4).
    2 李建国.新词新语研究与辞书编纂[J].辞书研究,1996,(3).
    1 刘叔新.从词汇规范化看方言词的吸收[J].语文建设,1991,(6).
    2 陈建民.普通话对港台词语的取舍问题[A].词汇学新研究[C].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1 陈建民.香港文化词汇是如何融入普通话的[J].语文建设,1994,(7).
    2 孙常叙.汉语词汇(重排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 转引自: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重排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 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重排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 王希杰.论潜词和潜义[J].河南大学学报,1990,(2).
    2 转引自:“新词新语新用法研究课题组”.整理汉语新词语的若干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1993,(3).
    3 周洪波.编写《1991汉语新词语》的几点认识[J].辞书研究,1993,(1).
    1 徐国珍.从空符号到新词——论词汇系统的特点及发展轨迹之一[J].浙江师大学报,1995,(3).
    2 周洪波.新词语的预测[J].语言文字应用,1996,(2).
    1 沈孟璎.修辞方式的渗入与新词语的创造[J].山东大学学报,1988,(3).
    2 周洪波.修辞现象的词汇化——新词语产生的重要途径[J].语言文字应用,1994,(1).
    1 吴晓峰.修辞现象词汇化——新词新义产生的重要途径[J].益阳师专学报,1998,(4).
    2 陈原.语言和人——应用社会语言学若干探索[J].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3 李行健.词义演变漫议[J].语文建设,1994,(7).
    4 张志毅、张庆云.新时期新词语的趋势与选择[J].语文建设,1997,(3).
    1 贺国伟.新词版块中的金融股市词语考察[J].语文建设,1999,(4).
    2 沈孟璎.汉语新的词缀化倾向[J].南京师大学报,1986,(4).
    1 沈孟璎.试论新词缀化的汉民族性[J].南京师大学报,1995,(1).
    2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转引自:杨华.汉语新词语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1 沈孟璎.关于新词语词义表面化倾向的考察[J].语言文字应用,1995,(4).
    1 程荣.试谈词语缩略[J].语文建设,1992,(7).
    2 周荐、杨世铁.汉语词汇研究百年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3 赵克勤.论新词语[J].语文研究,1988,(2).
    1 范可育.从“生词熟字说”看词义和构词语索义的关系[J].语言文字应用,1993,(1).
    1 赵克勤.论新词语[J].语文研究,1988,(2).
    2 童盛强.新词还是新义[J].语文学刊,1999,(6).
    3 姚汉铭.论新词语的文化分布、产生途径及成因[J].曲靖师专学报,1990,(4).
    1 沈孟璎.关于新词语词义表面化倾向的考察[J].语言文字应用,1995,(4).
    2 姚汉铭.新词语·社会·文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1 陈建民.口语里的新词新语与社会生活[J].语文建设,1991,(9).
    2 陈建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的词汇变异[J].语言文字应用,1996,(1).
    3 王希杰.从新词语看语言与社会的关系[J].世界汉语教学,1991,(3).
    1 刘一玲.寻求新的色彩,寻求新的风格——新词语产生的重要途径[J].语言文字应用,1993,(1).
    2 王铁昆.新词语的规范与社会、心理[J].语文建设,1988,(1).
    3 萧雁.新时期汉语新词的出现与新时期社会心态[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1991,(4).
    1 转引自:杨华.汉语新词语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 陈建叫.改革开放以米中国大陆的词汇变异[J].语言文字应用,1996,(1).
    3 于根元.新词新语和语言规范[J].语文建设,1995,(9).
    4 李明.关于卡拉ok、收银台和镭射影碟的思考[J].语文建设,1991,(12).
    5 转引自:金惠淑、孙曼均、袁晖.新词新语的规范问题述评[J].语言文字应用,2002,(5).
    1 转引自:金惠淑、孙曼均、袁晖.新词新语的规范问题述评[J].语言文字应用,2002,(5).
    2 张志毅、张庆云.新时期新词语的趋势与选择[J].语文建设,1997,(3).
    3 王铁琨.新词语的规范化与社会、心理[J].语文建设,1988,(1).
    1 侯敏.关于新词和生造词的判定标准问题[J].语文建设,1988,(2).
    2 沈怀兴.怎样辨识生造词[J].语文建设,1990,(5).
    3 王铁琨.新词新语的规范问题[J].天津师大学报,1989,(2).
    1 于根元.新词新语和语言规范[J].语文建设,1995,(9).
    2 刘瑞丽.新词语初析[J].语文研究,1998,(1).
    1 孙曼均.城市流行词语及其社会文化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1996,(2).
    2 徐耀民.缩略语的划界和规范问题[J].语文建设,1988,(3).
    1 葛西劝、葛素表.对新闻语言中新词语应用的一点看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2).
    1 李建国.新词新语研究与辞书编纂[J].辞书研究,1996,(3).
    2 转引自:王铁琨.《新词新义辞典》简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1,(2).
    1 王德春.《新词·新语·新义》简评[J].辞书研究,1988,(6).
    2 于根元.1992汉语新词语[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1 于根元.1991汉语新词语[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2 于根元.1991汉语新词语[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3 徐祖友.初创既成,更待提高——汉语新词词典综评[J].辞书研究,1995,(1).
    1 徐祖友.初创既成,更待提高——汉语新词词典综评[J].辞书研究,1995,(1).
    2 陈原.论语文词典的推陈出新——应用社会语言学札记[J].语言文字应用,1997,(1).
    3 李建国.新词新语研究与辞书编纂[J].辞书研究,1996,(3).
    4 姚汉铭.新词语·社会·文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1 薛遴.汉语新词词典选目三议[J].南京大学学报,1992,(4).
    2 李建国.新词新语研究与辞书编纂[J].辞书研究,1996,(3).
    3 王铁琨.新词语的判定标准与新词新语词典编纂的原则[J].语言文字应用,1992,(4).
    4 李建国.新词新语研究与辞书编纂[J].辞书研究,1996,(3).
    1 刘涌泉.谈谈字母词[J].语文建设,1994,(10).
    2 金柬生.汉语中的外文字母[J].咬文嚼字,1995,(1).
    3 慧生.也谈字母词[J].语文建设,1995,(7).
    4 王彪.略说字母词的规范问题[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1).
    1 冯志伟.字母词的使用要看对象[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1998,(3).
    2 陈正瑜.也淡字母词的使用[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1999,(1).
    3 郭伏良.字母词与词典二题[J].河北大学学报,1997,(6).
    1 张斌.序《新词语·社会·文化》[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2 张志毅、张庆云.新时期新词语的趋势与选择[J].语文建设,1997,(3).
    1 于根元,王铁琨,孙述学.新词新语规范基本原则[J].语言文字应用,2003,(1).
    1 周荐.新词语的认定及其为词典收录等问题[J].江苏大学学报,2007,(5).
    2 李行健.“新词新义”仍需关注[J].山西师大学报,2002,(10).
    3 杨华.汉语新词语研究[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 曹国军.当代汉语中的旧词新义现象论略[J].语文学刊,2004,(10).
    1 李忠初.汉语隐喻造词法的系统性特点[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3,(11).
    1 程国煜.仿造造词说略[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2000,(1).
    2 转引自:刘晓梅.拓展词汇理论,倡导计量研究——“第三届现代汉语词汇学研讨会”概观[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4).
    1 周洪波.努力提高汉语新词语研究的水准[J].语言文字应用,2005,(3).
    1 常志斌.留学生汉语新词语课的建设问题初探[J].上海大学学报,2007,(5).
    1 汤志祥.汉语新词语和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2).
    1 于根元,王铁琨,孙述学.新词新语规范基本原则[J].语言文字应用,2003,(1).
    1 张德鑫.“水至清则无鱼”——我的新生词语规范观[J].北京大学学报,2000,(5).
    1 鲁国尧.创造新词的心路历程[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1).
    2 李建国.新词语词典编纂的理论思考[J].辞书研究,2004,(4).
    1 于根元.世纪之交中国社会语言热点问题大讨论[J].辽东学院学报,2007,(8).
    2 于根元.世纪之交中国社会语言热点问题大讨论[J].辽东学院学报,2007,(8).
    3 于根元.世纪之交中国社会语言热点问题大讨论[J].辽东学院学报,2007,(8).
    1 巢峰.谈新词语辞典[J].出版科学,2004,(1).
    2 苏新春,黄启庆.新词语的成熟与规范词典的选录标准——谈《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的附录新词[J].辞书研究,2003,(3).
    1 周荐.新词语的认定及其为词典收录等问题[J].江苏大学学报,2007,(5).
    2 苏新春.新词语的成熟与规范词典的收录标准——谈《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的附录新词[J].辞书研究,2003,(3).
    3 曲志红.《现代汉语词典》与时俱进[N].2002-6-27.
    4 陈娉舒.《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新词酷语还在观察期[N].中国青年报,2002-6-27.
    1 李宇明.发布年度新词语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7-8-24
    1 周荐.新词语的认定及其为词典收录等问题[J].江苏大学学报,2007,(5).
    2 李建国.新词语词典编纂的理论思考[J].辞书研究,2004,(4).
    3 马驰.周荐在171个新词语的背后[N].每日新报,2007年9月16日
    1 亢世勇.新词语词典编纂的创新[J].辞书研究,2006,(1).
    2 曹学林.字母词也是汉语词语[J].语文建设,2000,(7).
    1 转引自:王艺玲.汉语字母词概说[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2,(2).
    2 转引自:王艺玲.汉语字母词概说[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2,(2).
    3 邹玉华.关于汉语中使用字母词的语言态度的调查[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4).
    4 鲁金华.汉语“含字母词”及其译成方式刍议[J].山东外语教学,2000,(1).
    5 转引自:宋红波.汉语中的西文字母词面面观[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9).
    6 转引自:宋红波.汉语中的西文字母词面面观[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9).
    7 刘涌泉.关于汉语字母词的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2,(1).
    8 胡明扬.关于外文字母词和原装外文缩略语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2,(2).
    9 周健、张述娟、刘丽宁.略论字母词语的归属与规范[J].语言文字应用,2001,(3).
    1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刘涌泉.谈谈字母词[J].语文建设,1994,(10).
    3 刘涌泉.关于汉语字母词的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2,(1).
    4 王艺玲.汉语字母词概说[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2,(2).
    5 胡明扬.关于外文字母词和原装外文缩略语的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2,(5).
    1 周玉琨.“GB”、“HSK”,是字母词吗[J].汉字文化,2002,(1).
    2 黄文贵,谢英捷.汉语中外来词语的规范问题[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2,(2).
    3 刘云汉.正确对待汉语中的字母词[J].汉字文化,2001,(1).
    1 张普.字母词语的考察和研究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5,(2).
    1 刘云汉.正确对待汉语中的字母词[J].汉字文化,2001,(1).
    2 周健,张述娟,刘丽宁.略论字母词语的归属与规范[J].语言文字应用,2001,(3).
    3 刘建梅.现代汉字系统中外来字母规范浅议[J].语言文字应用,2002,(1).
    4 李小华.现代汉语字母词及其形音规范的探讨[J].龙岩师专学报.2002,(4).
    1 曹学林.字母词也是汉语词语[J].语文建设,2000,(7).
    2 李小华.再谈字母词的读音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2,(8).
    3 周键,张述娟,刘丽宁.略论字母词语的归属与规范[J].北京:语言文字应用,2001,(3).
    4 贾宝书.关于给字母词注音问题的一点思考与尝试[J].语言文字应用,2000,(3).
    5 王均.书《VCD该怎么读》之后——兼谈汉语拼音的字母名称读音[J].语文建设,2000,(6).
    6 周一民.VCD该怎么读—谈谈英语字母的普通话读音[J].语文建设,2000,(6).
    7 郭伏良.字母词与词典二题[J].河北大学学报,1997,(6).
    8 周阿根.“字母词”初论[J].川北教育学院学报.2002,(5).
    1 转引自:陈德三.字母词语的范围及其规范使用[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6,(12).
    2 周洪波.字母词的使用要区别对待“疏”而不“堵”[J].科技术语研究,2004,(3).
    3 周晓林.外文字母应规范使用[J].语言文字应用,2003,(8).
    1 付义荣.略论汉语中的字母词[J].语言学研究,2003,(2).
    2 田宇贺.试论当代汉语新词语研究的两个问题[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10).
    1 张铁文.《现汉》“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部分的修订[J].语言文字应用,2006,(11).
    2 转引自:桑哲.“母语安全问题”大家谈[J].现代语文.2007,(2).
    1 刘涌泉.字母词词典·凡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1 沈孟璎.实用字母词词典·凡例[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
    1 周其焕.两本字母词词典的简析[J].辞书研究,2004,(1).
    1 周洪波.努力提高新词语研究的水准[J].语言文字应用,2005,(3).
    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
    张永言.词汇学简论[M].湖北: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32.
    王德春.词汇学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
    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沈孟璎.新词·新语·新义[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87
    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陈原.语言和人——应用社会语言学若干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本书编辑组.词汇学新研究——首届全国现代汉语词汇学术讨论会选集[C].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于根元.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应用研究[M].太原:书海出版社,1996.
    符淮青.汉语词汇学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姚汉铭.新词语·社会·文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贾宝书.汉语词汇论[M].济南:山东人学出版社,1997.
    郭伏良.字母词问题[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
    史有为.汉语外来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陈建民.汉语新词语与社会生活[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
    王艾录,司富珍.汉语的语词理据[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汤志样.当代汉语词语的共时状况及其嬗变[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苏新春等.汉语词汇计量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郭伏良.新中国成立以来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刘涌泉编著.字母词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J].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杨华.汉语新词语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沈孟璎.实用字母词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
    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贺国伟.汉语词语的产生与定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苏新春.二十世纪汉语词汇学著作指要·论文索引[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重排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J].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周荐,杨世铁.汉语词汇研究百年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孙常叙.汉语词汇(重排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周祖漠.汉语词汇讲话[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葛本仪.汉语词汇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王德春.论词典的类型[J].辞书研究,1980,(1).
    王德春.反映时代脉搏的词典——谈谈新词词典的编纂[J].辞书研究,1981,(1).
    王还.建国以来汉语词汇的变化及其原因[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3).
    吕叔湘.大家来关心新词新义[J].辞书研究,1984,(1).
    刘向军.新词新义与语文词典的收词[J].辞书研究,1984,(6).
    于根元.新词新语和语言规范[J].语文建设,1985,(9).
    赵金铭.新词新义与社会情貌[J].语文研究,1985,(4).
    郑飞星.四字格新词刍议[J].镇江师专学报,1985,(3).
    汪惠迪.新词语琐议[J].汉语学习,1986,(2).
    沈孟璎.新词语词义之概貌[J].文史哲,1986,(4).
    沈孟璎.汉语新的词缀化倾向[J].南京师大学报,1986,(4).
    王铁昆.从“反思”看新词新义的产生和发展[J].天津师大学报,1987,(2).
    李行健.从语言发展和社会心理看某些词语的规范问题[J].语文建设,1987,(5).
    李振杰.近十年汉语中新词新义的产生[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2).
    马庆株.缩略语的性质、语法功能和应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3).
    谢栋元.论新时期汉语词汇规范化[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87,(1).
    刘士勤.开展新词新义的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1987,(2).
    徐仲华.滥用“推出”不可取[J].语文建设,1987,(2).
    洪舒.从“推出”看词语规范[J]..语文建设,1987,(4).
    顾设.语言规范琐议[J].语文建设,1987,(2).
    陈原.变异和规范化[J].语文建设,1987,(4).
    赵克勤.论新词语[J].语文研究,1988,(2).
    王铁昆.新词语的规范与社会、心理[J].语文建设,1988,(1).
    侯敏.关于新词和生造词的判定标准问题[J].语文建设,1988,(2).
    徐幼军.新词语新用法与社会心理[J].语文建设,1988,(3).
    徐耀民.缩略语的划界和规范问题[J].语文建设,1988,(3).
    孟国.社会的发展与委婉新语词的产生[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8,(3).
    王邦安.略谈现代汉语新词[J].逻辑与语言学习,1988,(5).
    雷良启.新时期和新语汇——新词新语新义的社会语言学思考[J].语文学习,1988,(8).
    沈孟璎.新词语构成特点纵览[J].南京师大学报,1988,(4).
    谭永详.词汇研究的新成果——《新词·新语·新义》[J].南京师大学报,1988,(3).
    王德春.《新词·新语·新义》简评[J].辞书研究,1988,(6).
    赵世开.当代汉语中的变异现象[J].语文建役,1988,(J).
    汪耀楠,时代生活的一面镜子——评《汉语新词词典》[J].辞书研究,1988,(6).
    沈孟璎.修辞方式的渗入与新词语的刨造[J].山东大学学报,1988,(3).
    郭熙.论新闻语言和缩略语——兼论新词语的理据[J].许昌师专学报,1989,(1).
    王铁昆.新词新语的规范问题[J].天津师大学报,1989,(2).
    季恒铨,徐幼军,亓艳萍.试论新时期的新词语[J].语文研究,1989,(4).
    季恒铨,亓艳萍.比喻、借代与新词语新用法[J].语文建设,1989,(4).
    郭德荫.词汇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变革的关系——试论新时期汉语词汇种产生的新词语[J].阴山学刊,1989,(2).
    周启模.汉语新词的特征[J].汉语学习,1989,(1).
    杨露.汉语新词说[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89,(4).
    王德春.汉语新词语的社会文化背景[J].世界汉语教学,1990,(3).
    彭泽润.简议《新词新语词典》[J].辞书研究,1990.(3).
    曹聪孙.时代的脉搏,生活的镜子——《新词新语词典》编后赘语[J].辞书研究,1990,(2).
    王希杰.论潜词和潜义[J].河南大学学报,1990,(2).
    姚汉铭.论新词语的文化分布、产生途径及成因[J].曲靖师专学报,1990,(4).
    王海棻.汉语新词结构方式试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4).
    胡明扬,张莹.70-80年代北京青少年流行语[J].语文建设,1990,(1).
    沈怀兴.怎样辨识生造词[J].语文建设,1990,(5).
    汪耀楠.评《新词新义词典》[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4).
    诸丞亮.简析现代汉语词语新义形成的规律和趋势[J].辞书研究,1991,(1).
    沈孟璎.论词语时代色彩的主要特征[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1,(3).
    祝注先.一部颇具特色的新词辞典——评《新词新义词典》[J].辞书研究,1991,(5).
    钱宗武.社会新发展的真实镜相——评《新词新义词典》[J].汉字文化,1991,(2).
    王希杰.从新词语看语言与社会的关系[J].世界汉语教学,1991,(3).
    李明.关于卡拉ok、收银台和镭射影碟的思考[J].语文建设,1991,(12).
    王铁昆.10年来的汉语新词语研究[J].语文建设,1991,(4).
    刘叔新.从词汇规范化看方言词的吸收[J].语文建设,1991,(6).
    杨靖轩,刘爱兰.用科技词语充实普通词汇[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4).
    陈建民.口语里的新词新语与社会生活[J].语文建设,1991,(9).
    萧雁.新时划汉语新词的出现与新时期社会心态[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1991,(4).
    王德春.《新词新义词典》简评[J].华中师大学报,1991,(2).
    吴海峰.新时期行业语涌入全民用语现象的透视[J].思维与智慧,1991,(6).
    龚千炎,周洪波,郭龙生.发展链:语言规范的本质——兼谈汉语规范化工作[J].1991,(5).
    彭永昭.试谈语言类推与新词语的产生[J].重庆师院学报,1991,(3).
    马林芳.汉语新词的特点[J].固原师专学报,1991,(1)
    马林芳.汉语新词语中的修辞方法[J].逻辑与语言学习,1991,(2).
    姚汉铭.新称说语中的表情色彩[J].语言研究,1992,(3).
    程荣.试谈词语缩略[J].语文建设,1992,(7).
    于夏龙.从方言吸取营养——普通话新词语产生的重要途径[J].语言文字应用,1992,(2).
    王铁琨.新词语的判定标准与新词新语词典编纂的原则[J].语言文字应用,1992,(4).
    孟守介.试论汉语词汇的仿造及其制约机制——从“法育”、“科育”一类词的产生说起[J].铁道师院学报,1992,(3).
    朱传玲.新词语构词法初探[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1992,(3).
    王森.新词语的容量和寿命[J].兰州大学学报,1992,(2).
    于根元.读《汉语新词新义词典》[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2).
    舒辛.创新与讨论是学科发展的动力——1992年汉语词汇研究述评[J].语文建设,1993,(6).
    季恒铨.新词新语词典编纂的新收获——读《1991汉语新词语》[J].语言文字应用,1993,(1).
    杨晓黎.仿拟型新词语试析[J].修辞学习,1993,(5).
    周洪波.编写《1991汉语新词语》的几点认识[J].辞书研究,1993,(1).
    “新词新语新用法研究”课题组.船理汉语新词语的若干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1993,(3).
    刘一玲.寻求新的色彩,寻求新的风格—新词语产生的重要途径[J].语言文字应用,1993,(1).
    范可育.从“生词熟字说”看词义和构词语素义的关系[J].语言文字应用,1993,(1).
    薛遴.汉语新词词典选目三议[J].辞书研究,1993,(2).
    “新词新词新用法”研究课题组.1992年出现的汉语新词语选登[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4).
    王铁昆.简评《1991汉语新词语》[J].语言文字应用,1993,(1).
    姚汉铭.新时期新词语研究述评[J].汉语学习,1993,(4).
    于根元.《1991汉语新词语》前言[J].辞书研究.1993,(1).
    岳长顺.论类推创造新词[J].世界汉语教学,1993,(2).
    戴林发.经济类新词语的特点和使用[J].郑州大学学报,1993,(4).
    马林芳.汉语新词语的美感[J].南通师专学报,1993,(2).
    王占福.汉语发展演变新潮初探[J].河北大学学报,1993,(S1).
    肖群英.科技词语在社会生活领域中运用的方式及其词义变化[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3,(2).
    贾秀英.改革开放与语言更新[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1993,(1).
    李建国.《现代汉语词典》与词汇规范[J].辞书研究,1994,(6).
    李行健.词义演变漫议[J].语文建设,1994.(7).
    聂鸿音,音节简省是外来新词语规范化的首要原则[J].语文建设,1994,(1).
    于根元.文学作品中的新词语[J].修辞学习,1994,(5).
    周洪波.修辞现缘的词汇化——新词语产生的重要途径[J].语言文字应用,1994,(1).
    陈建民.香港文化词汇是如何融入普通话的[J].语文建设,1994,(7).
    周洪波.从隐性到显性:新词语产生的重要途径——兼谈新语词典的编写[J].辞书研究,1994,(4).
    于根元.文学作品中的新词语[J].修辞学习,1994,(5).
    董树人.谈谈新词词典编写中有关收词的几个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3).
    施光享.新词语和旧标语[J].语言文字应用,1994,(2).
    胡明扬.“CT”和“BP机”等等[J].语文建设,1994,(4).
    刘涌泉.谈谈字母词[J].语文建设,1994,(10).
    姚汉铭.试论新词语的界限[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1994,(2).
    姚汉铭.新词语中的社会心态[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4,(2).
    韩臻.近年来汉语“新词爆炸”的特点及原因[J].思维与智慧,1994,(1).
    吴淮南.新词小识[J].南京大学学报,1994,(4).
    肖新.说词缀“户”、“热”、“化”——新词产生的途径之一[J].学汉语,1994,(8).
    张岚.新词新语新生活[J].学汉语,1994,(4).
    王明韶.从新语词看造词方法[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4,(1).
    崔山佳.说“跳槽”[J].辞书研究,1994,(1).
    刘继超.略论并列式新词词义与语素义之关系[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4,(4).
    孟守介.浅谈“港澳台词语”在大陆的现状和走势[J].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1994,(4).
    王希杰.汉语的规范化问题和语言的自我功能[J].语言文字应用,1995,(3).
    沈孟璎.关于新词语词义表面化倾向的考察[J].语言文字应用,1995,(4).
    沈孟璎.再淡汉语新的词缀化倾向[C].词汇学新研究.语文出版社,1995年
    沈孟璎.试论新词缀化的汉民族性[J].南京师大学报,1995,(1).
    周洪波.近年来汉语新词语的整理和研究[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
    于根元.新词新语和语言规范[J].语文建设,1995,(9).
    姚汉铭.试论新词语与规范化[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5,(1).
    徐祖友.初创既成,更待提高——汉语新词词典综评[J].辞书研究,1995,(1)
    陈建民.普通话对港台词语的取舍问题[A].词汇学新研究[C].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朱原.新词与词典[J].辞书研究,1995,(4).
    王铁昆.一部颇具研究特色的新词词典[J].语文建设,1995,(3).
    1994年出现的汉语新词新语选登[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4).
    徐杲.借代手法造词辩正——与史锡尧先生商椎[J].修辞学习,1995,(3).
    方梦之.洋文并非越多越好[J].语文建设,1995,(3).
    慧生.也谈字母词[J].语文建设,1995,(7).
    金柬生.汉语中的外文字母[J].咬文嚼字,1995,(1).
    金波生.从“的士”“巴士”说起[J].咬文嚼字,1995,(4).
    聪孙.“发兴骚”与“做秀”[J].咬文嚼字,1995,(5).
    徐国珍.从空符号到新词——论词汇系统的特点及发展轨迹之一[J].浙江师大学报,1995,(3).
    徐实曾.新词新义三题[J].语文学刊,1995,(4).
    周静.现代汉语新词的词型特点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1995,(1).
    刘继超.论同素逆序构成的新词[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5,(4).1996年
    李建国.新词新语研究与辞书编纂[J].辞书研究,1996,(3).
    周洪波.新词语的预测[J].语言文字应用,1996,(2).
    陈建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的词汇变异[J].语言文字应用,1996,(1).
    陈光磊.改革开放与词汇变动[J].语文建设,1996,(4).
    周洪波.新词语中潜义的显义化[J].汉语学习,1996,(1).
    陈章太.普通话词汇规范问题[J].中国语文,1996,(2).
    侯敏.缩略语使用的层级性特点及其规范问题[J].语文建设,1996,(6).
    陈章太.普通话词汇规范问题[J].中国语文,1996,(3).
    言微.《辞海》修订与“新词词典”的编纂[J].辞书研究,1996,(5).
    于根元.新词新语和语言规范[J].辞书研究,1996,(3).
    孙曼均.城市流行词语及其社会文化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1996,(2).
    葛西劝,葛素表.对新闻语言中新词语应和的一点看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2).
    王吉辉.非汉字词语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1996,(2).
    韩华.现代汉语新词琐议[J].学习论坛,1996,(12).
    郭凤歧.“新语词”的表意特征及其构成[J].阅读与写作,1996,(4).
    朱安义.新语新词浅论[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2).
    刘剑三.新时期固有词语赋予新义现象考察[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1).
    杨晓黎.四音节新词语及其成因[J].江淮论坛,1996,(4).
    郝长留.汉语借词的新发展[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6,(1).
    杨琳.词汇规范应以从众和需要为根本原则[J].语文建设,1997(5).
    张志毅,张庆云.新时期新词语的趋势与选择[J].语文建设,1997,(3).
    《语文建设》记者.如何看待“洋文”冲击[J].语文建设,1997,(5).
    张志毅,张庆云.新时期新词语的趋势和选择[J].语文建设,1997,(3).
    李建国.再论新词新语研究与辞书编纂[J].语文建设,1997,(11).
    于根元.词语的时空分布[J].世界汉语教学,1997,(4).
    王彪.略说字母词的规范问题[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1).
    如何看待“洋文”冲击.语文建设,1997,(5).
    姚汉铭.新词语中的对外开放印记[J].广西师院学报,1997,(1).
    郭伏良.字母词与词典二题[J].河北大学学报,1997,(2).
    白云.新词新语浅议[J].新闻出版交流,1997,(4).
    徐波.新词新语的文化心理透视淡[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1997,(4).
    雷世电.年鉴应用新词新语浅论[J].年鉴信息与研究,1997,(3).
    吴湘飞.简论汉语新词构词法的特点[J].杭州商学院学报,1997,(3).
    徐慧文.由新词看语言的社会镜象功能[J].滨州教育学院学报,1997,(2).
    王珏.词汇的跨域使用与词义的衍生[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7,(3).
    沈孟缨.新词语构成特点纵览[J].南京师大学报,1998,(4).
    郭熙.当前我国语文生活的几个问题[J].中国语文,1998,(3).
    于根元.新词新语和语言规范[J].语文建改,1998,(9).
    刘瑞丽.新词语初析[J].语文研究,1998,(1).
    杨华,蒋可心.浅议外来词及其规范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8,(1).
    姚汉铭.试论新词新语与规范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1).
    欧阳骏鹏.新词语中的词群现象[J].语文建设,1998,(9).
    良夫.“审计”非新词[J].语文建设,1998,(7).
    徐晔松.新时期新词新义探微[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8,(11).
    钱乃荣.语言规范和社会发展[J].语文建设,1998,(12).
    马国强.“新词宛转递相传”[J].修辞学习,1998,(3).
    吴晓峰.修辞现象词汇化:新词新义产生的重要途径[J].益阳师专学报,1998,(4).
    陈建民.汉语新词语与社会生活[J].辽宁师大学报,1998,(2).
    冯志伟.字母词的使用要看对象[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1998,(3).
    吴剑平.新语词特点与成因管窥[J].台州师专学报,1998,(4).
    杨春娥.汉语新词的产生方式[J].山西成人教育,1998,(11).
    孙艳.试论类推机制在汉语新词语构造中的作用[J].西北师大学报,1998,(2).
    徐波.新词新语的文化心理透视[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4).
    周翠英.现代汉语词汇规范的迫切性和必要性[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8,(1).
    郭伏良.仿拟造词法与仿拟辞格[J].汉字文化,1999,(3).
    胡中文.试析比喻构造汉语新词语[J].语文研究,1999,(4).
    王铁昆.从某些新词语的“隐退”想到的[J].语文建设,1999,(5).
    朱永锴,林伦伦.二十年米现代汉语新词语的特点及其产生渠道[J].语言文字应用,1999,(2).
    贺国伟.新词版块中的金融股市词语考察[J].语文建设,1999,(4).
    李绪洙.港台新词“秀”“骚”漫议[J].语文建设,1999,(3).
    夏丽虹.就流行语看语言的创意性与趋同性[J].语文建设,1999,(2).
    郑兰梅.新词新语漫谈[J].中学语文教学,1999,(4).
    姚丽萍.新词的流通对语体间排拒交叉关系的证明[J].修辞学习,1999,(6).
    童盛强.新词还是新义[J].语文学刊,1999,(6).
    王振昆.仿造词的形式及其规范化[J].汉语学习,1999,(2).
    杨挺.直用原文——现代汉语外来语运用中的一大趋势[J].中国语文,1999,(4).
    高莉琴.新词新语应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J].语言与翻译,1999,(1).
    戴耀品.流行词语漫议[N].文汇报,1999-12-17.
    陈正瑜.也谈字母词的使用[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1999,(1).
    徐靖.谈西文字母词[J].中学语文,1999,(2).
    沈晓静.现代汉语新词的人文因素[J].河海大学学报,1999,(2).
    达·巴特尔.汉语新词词典对比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9,(4).
    陈建生.二十世纪新词词彩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3).
    村夫.新词新语——汉语中的新家族[J].新闻出版交流,1999,(6).
    程淑贞.改革开放2年来新词新语的产生及发展探析[J].阅读与写作,1999,(9).
    陈文博.新词新语的产生及其社会背景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9,(4).
    刘红曦.汉语新词语生成中的仿拟现象[J].渝州大学学报,1999,(4).
    蒋文华.《现代汉语词典》(修定本)增收新词语的原则[J].河东学刊,1999,(2).
    毛华奋.论新时期流行新词语及其翻译[J].台州师专学报,1999,(2).
    马林芳.汉语新词语与汉民族的文化心理[J].南通师专学报,1999,(1).
    鲁启华.浅论近2年汉语词汇的发展[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2).
    刘晨红.新时期新词略说[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9,(S1).
    姜恩庆.现代汉语新外来词探究[J].天津商学院学报,1999,(7).
    徐颂列.词语规范和原则[J].语文研究,2000,(4).
    曹学林.字母词语也是汉语词语[J].语文建设,2000,(7).
    李国文.汉语的无奈[J].语文建没,2000,(4).
    
    张德鑫.“水至清则无鱼”——我的新生词语规范观[J].北京大学学报,2000,(5).
    周洪波.新词语冲击波的是是非非[N].光明日报,2000-06-15.
    孙曼均.生造词问题的再思考——兼论词汇规范与词典编纂[A].中国辞书论集(2000)[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
    周洪波.新词语犹如朝日[N].北京日报,2000-12-04
    孙曼均,蔡富有,王铁琨.我们如何面对新词语[N].文汇报,2000-01-06
    曹学林.字母词也是汉语词语[J].语文建设,2000,(7).
    贾宝书.关于给字母词注音问题的一点思考与尝试[J].语言文字应用,2000,(3).
    李国文.汉语的无奈[J].语文建设(卷首),2000,(4).
    罗幸言.论现代汉语“新借形词”[J].语言文字应用,2000,(4).
    周一民.VCD该怎么读—谈谈英语字母的普通话读音[J].语文建设,2000,(6).
    曹东华.从“扎啤”等谈新词新语的解读[J].语文研究,2000,(4).
    徐靖.新词与中国古代文化[J].语文建设,2000,(5).
    王均.书《VCD该怎么读》之后——兼谈汉语拼音的字母名称读音[J].语文建设,2000,(6).
    陈艳秋.新时期来自港台的新词语及其社会心理[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0,(1).
    王建华,袁国霏.新世纪语言文字规范的若干思考[J].浙江学刊,2000,(3).
    五保东.新时期新词语及其规范[J].理论观察,2000,(2).
    车安宁.中国当代汉语新词语的流行及其特征[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6).
    王爱娣.汉语新词语的来源及其发展趋势探析[J].池州师专学报,2000,(4).
    宋红波.汉语中的西文字母词面面观[J].武汉冶金管理千部学院学报,2000,(3).
    鲁金华.汉语“含字母词”及其译成方式刍议[J].山东外语数学,2000,(1).
    张建军.如何看待新词新语[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1).
    尹玲.我国新词汇的特点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J].江西社会科学,2000,(12).
    张雁.20世纪90年代新语词探源[J].枣庄师专学报,2000,(4).
    程国煜.仿造造词略论[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2000,(1).
    冯敏萱.从汉语新词看语言接触与新时期社会心态[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0,(1).
    吴艳.吧——新产生的类后缀[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4).
    周健,张述娟,刘丽宁.略论字母词语的归属与规范[J].语言文字应用,2001,(3).
    苏新春.关于(现代汉语词典)词汇计量研究的思考[J].民界汉语教学,2001,(4).
    亢世勇.《现代汉语新词语信息(电子)词典》的开发与应用[J].辞书研究,2001,(1).
    亢世勇.语料库技术在新词语词典开发中的具体应用[J].辞书研究,2001,(5).
    何宛屏.含有西文字母的词语在词典中的位置[J].语言文字应用,2001,(3).
    刘云汉.正确对待汉语中的字母词[J].汉字文化,2001,(1).
    刘兰民.汉语仿词造词类型刍议[J].修辞学习.2001,(2).
    程娟.新词新义对比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1,(4).
    黄河清.一部值得推荐的新词词典[J].汉语学习.2001,(2).
    文炼.新词新语之我见[J].咬文嚼字,2001,(2).
    沈孟璎.浅议字母词入典问题[J].辞书研究,2001,(1).
    杨华.新的规范观念指导下的词汇规范探索——新造词与生造词的区分标准问题[J].北方论丛,2001,(6).
    杨华.从新时期汉语词汇系统变异看社会变化对语言的影响[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1(3).
    常志斌.流通于报纸的新词语[J].池州师专学报,2001,(2).
    张德鑫.字母词语是汉语词汇吗?[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
    沈孟璎.解读字母词的表达功用[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1,(6).
    杨华,李虹.浅议新词语的界限问题[J].牡丹江师院学报,2001,(6).
    刁晏斌.目前若干新词新义新用法使用情况调查[J].丹东师专学报,2001,(4).
    伍玉婵.浅谈新词语中外来词的特点[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
    伍玉婵.当代汉语新词语特点浅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3).
    邵鸿.谈普通话新词语对港台方言的吸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1).
    毛发生.汉语中的西文字母词初探[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4).
    陈小燕.汉语新词新语的文化考察[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2).
    刘澍心.新词的两种造词法考察——兼谈新词的谐趣[J].湘潭工学院学报,2001,(2).
    王玉英.社会生活与新词新语[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1,(3).
    霍前锋.“仿词”与新词群[J].皖西学院学报.2001,(1).
    单强.谈谈新词新语[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1,(2).
    朱靖华.世纪之交华语文新词汇教学的思考[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3).
    韩黎明.仿词、新词与语言教学[J].内蒙古统计,2001,(2).
    金惠淑,孙曼均,袁晖.新词新语的规范问题述评[J].语言文字应用,2002,(5).
    汤志祥.汉语新词语和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2).
    魏慧萍.汉语外来词素初探[J].汉语学习,2002,(1).
    胡明扬.关于外文字母词和原装外文缩略语的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2,(5).
    刘涌泉.关于汉语字母词的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2,(1).
    李小华.再谈字母词的读音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2,(3).
    “新词新语规范基本原则”课题组.新词新语的规范问题述评[J].语言文字应用,2002,(2).
    陈章太.略论我国新时期的语言变异[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6).
    李明.也谈字母词语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2,(4).
    刘建梅.现代汉字系统中外来字母规范浅议[J].语言文字应用,2002,(1).
    周玉琨.“GB”,“HSK”,是字母词吗[J].汉字文化,2002,(1).
    金更生.字母词的崛起[J].语文学习,2002,(12).
    
    原新梅.字母词语的表达功效[J].修辞学习,2002,(6).
    陈佳璇.我国大众传媒中字母词使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修辞学习,2003,(4).
    汀惠迪.阿Q不再孤独.咬文嚼字,2002,(9).
    孙荣实.新时期新词语运用中的心理基础[J].修辞学习,2002,(1).
    陶炼.编年本《汉语新词语》系列词典部分词目的著录年代[J].辞书研究.2002,(5).
    王本灵.“休渔”不当收——“新词新义集萃”指瑕[J].辞书研究,2002,(5).
    宋培杰.浅析“亲属称谓名词”的类词缀化及构成新词的特点[J].语言研究,2002,(S1).
    李荣.从词汇变化与技术进步的关系试探见证词的可靠性[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S1).
    周其焕.略论字母词的使用现状和正确对待[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2,(7).
    刁晏斌.一部独特的词语工具书——评《字母词词典》[J].中国图书评论,2002,(4).
    沈孟璎.解读字母词的表达功用[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2,(6).
    原新梅.字母词与对外汉语教学[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6).
    李行健.“新词新义”仍需关注[J].山西师大学报,2002,(4).
    赵红梅.基于新词语语料库的修辞词汇化研究[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2,(4).
    杨华.浅议生造词语的判定和规范问题[11].求是学刊,2002,(1).
    史素芬.简论新词语对汉语言的丰富与发展[J].陕西师大学报,2002,(1).
    王艺玲.汉语字母词概说[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2,(2).
    郭鸿杰.二十年来现代汉语中的英语借词及其对汉语语法的影响[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5).
    黄文贵,谢英捷.汉语中外来词语的规范问题[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2,(2).
    徐茗.汉语中的“字母一族”[J].学语文,2002,(2).
    周文.汉语新词语缀化特征及其分析[J].江汉大学学报,2002,(2).
    李力.汉语新词的特征及教育对策[J].长春大学学报,2002,(1).
    张莉.新时划新词新语漫议[J].河北大学学报,2002,(2).
    向贤彪.新词汇折射新生活[J].瞭望,2002,(42).
    单强.充满活力的新词新语[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2).
    吴纪梅.论新词的历史发展状况及未来的发展趋势[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S1).
    解正明.当代汉语新词语产生的途径[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2,(4).
    李艳.浅谈汉语新词新语的理解和翻译[J].太原科技,2002,(3).
    韩素莉.谈汉语新词的内部结构形式[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1).
    刘永红.现代汉语新词语[J].梓林师范高等专科学饺学报,2002,(1).
    罗玉娟.新时期汉语词汇变异管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2,(1).
    李小华.现代汉语字母词及其形音规范的探讨[J].龙岩师专学报,2002,(2).
    张金梅.新时代·新语汇·新心理[J].阴山学刊,2002,(6).
    周阿根.“字母词”初论[J].川北教育学院学报,2002,(2).
    何继军.略论HSK、SDTV的归属、产生和读音[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
    顾志芹.浅议中文报刊中的字母词[J].新闻采编,2002,(6).
    王艺玲.试说新时期汉语的质变[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2002,(2).
    苏新春,黄启庆.新词语的成熟与规范词典的选录标准——谈《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的“附录新词”[J].辞书研究,2003,(3).
    于根元,王铁昆,孙述学.新词新语规范基本原则[J].语言文字应用,2003,(1).
    张谊生.当代新词“零X”词族探微——兼论当代汉语构词方式演化的动因[J].语言文字应用,2003,(1).
    陈佳漩,胡范铸.我国人众传媒中字母词使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修辞学习,2003,(4).
    周晓林.外文字母词应规范使用[J].语言文字应用,2003,(3).
    俞品,祝吉芳.原形借词——现代汉语吸收外来语的新发展[J].中国语文,2003,(6).
    章宜华.信息时代新词的产生与构造理据[J].辞书研究,2003,(5).
    邹嘉彦.当代汉语新词的多元化趋向和地区竞争[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2).
    亢世勇.《新词语大词典》的编纂[J].辞书研究,2003,(2).
    刘晓梅.新词语的词源研究概述[J].辞书研究,2003,(2).
    张斌.话说新词规范化[J].咬文嚼字.2003,(1).
    苏向红.汉语新词新语整理和研究进一步面向世界[J].语言文字应用,2003,(4).
    国家语委新词新语规范基本原则课题组.新词新语规范基本原则[J].语言文字应用,2003,(1).
    周一民.新词新义的收录与规范[J].语言文字应用,2003,(4).
    刘晓梅.当代汉语新词语造词法的考察[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4).
    孟国.对外汉语教学的柔性原则[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3,(4).
    田贺宁.当代汉语新词语的构成方式及音节发展趋势[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3,(4).
    田宇贺.试论当代汉语新词语研究的两个问题[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10).
    刁晏斌,盛继艳.近10年新词语研究述评[J].辽宁师大学报,2003,(1).
    李行健.“新词新义”仍需关注[J].中学语文,2003,(1).
    木子.新世纪新词新义研究和新词词典编纂的新高潮——中国辞书学会第三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综述[J].辞书研究,2003,(2).
    付义荣.略论汉语中的字母词[J].南京社会科学,2003,(2).
    杨世铁.汉语新词造词法研究[J].集宁师专学报,2003,(3).
    李朝红.汉语字母词现象及其成因探折[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3,(2).
    李泓萍.当代外来词及其对现代汉语构词法的影响[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3,(4).
    顾志芹.中文报刊中的字母词[J].新闻出版交流,2003,(1).
    俞思义,蔡蓓.浅谈流行语和字母词[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3,(1).
    王全瑞、王成志.也谈汉语中的字母词问题[J].河西学院学报,2003,(4).
    王燕灵.关于少数民族汉语词汇教学中新词新义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3,(3).
    郭鸿杰.现代汉语新词语的构词特点——兼评《新华新词语词典》[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4).
    俞允海.论新词语研究.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3,(1).
    周领顺.辞书编纂对新词语应重在描写[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3).
    马琳.词义的联想因素与新词语的构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3).
    曾祥喜.论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对汉语新词语的影响[J].江汉论坛,2003,(12).
    毛海莹.社会新词语的产生及其文化品位探要[J].宁波大学学报,2003,(4).
    张虹.如何看待第三次新词语高峰[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
    董骞.改革开放的社会语境对汉语新词语的影响[J].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5).
    黎昌友.新时期新词的来源及其发展趋势[J].许昌学院学报,2003,(4).
    王苹.当代新词语构成方式新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3).
    吕玲娣.试论修辞方式与新词新语的创造[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4).
    刘川民.新词词典释义中应注意的问题[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
    宋伶俐.汉语新词中的方言词义渗透现象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12).
    何干俊.新词语透视[J].湖北社会科学,2003,(7).
    何彦杰.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新词新语的评定原则[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3,(3).
    田珍都.基于数据库的新词语中的方言词语研究[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3,(1).
    金鸿佑.汉语新词语发展规律说略[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4).
    高小焱.新时期外来词对新词语的影响[J].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
    张小平.新时期仿拟词语的扫描及分析[J].济南大学学报,2003,(2).
    吴登堂.关于字母词的思考——兼谈中文信息处理对字母词自动切分的构想[J].丹东师专学报,2003,(2).
    李朝虹.汉语字母间现象及其成因探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3,(2).
    王全瑞.也谈汉语中的字母词问题[J].河西学院学报,2003,(4).
    俞思义.浅谈流行语和字母词[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3,(1).
    郑献芹.字母词的使用与母语的纯洁性[J].殷都学刊,2003,(4).
    冯寿忠.外来词用字(或字母)的读音规范[J].潍坊学院学报,2003,(3).
    沈孟璎.字母词的称名与音读问题[J].集美大学学报,2003,(3).
    周殿龙.语文规范中的冷静思考——关于汉语中的字母词使用问题[1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3,(6).
    王艺玲.汉语新变化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3,(1).
    皇甫素飞.从《文汇报》看汉语字母词的历史演变[J].修辞学习,2004,(5).
    谭学纯.简评《实用字母词词典》[J].语言科学,2004,(3).
    李君.字母词的界定及其构成类型[J].学术交流,2004,(11).
    李建国.新词语词典编纂的理论思考[J].辞书研究,2004,(4).
    李行健.读《新词语大词典》[J].辞书研究,2004,(1).
    陶炼.对《新华新词语词典》(2003年版)修订的一些建议[J].辞书研究,2004,(6).
    谢俊英.新词语与时尚词语社会知晓度调查与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4,(1).
    李尔钢.专科新词和新义问题[J].辞书研究,2004,(3).
    郑献芹.慎用字母词[J].汉字文化,2004,(1).
    周其焕.两本字母词词典的简析[J].辞书研究,2004,(1).
    周其焕.字母词在科技术语中的借用及其有关问题[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4,(4).
    周其焕.字母词在汉语中的地位及相关问题的探讨[J].科技术语研究,2004,(3).
    周其焕..科技术语怎样面对字母词语[J].科技术语研究,2004,(2).
    周洪波.字母词的使用要区别对待,“疏”而不“堵”[J].科技术语研究,2004,(3).
    马大猷.对“外文字母词”的看法[J].科技术语研究,2004,(3).
    周庆生.主流媒体应慎用字母词[J].科技术语研究,2004,(2).
    胡明扬.说说“洋文字母词”[J].科技术语研究,2004,(2).
    周亚祥.非汉字词的使用与规范问题[J].科技术语研究,2004,(2).
    刘红曦.新词语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3).
    亢世勇.基于语料库的新词语识别规则研究[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4,(4).
    刘晓梅.当代汉语新词语的词长考察[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4).
    宋子然.《汉语新词新语年编》举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4,(5).
    夯仲云.修辞造词法在新词语中的体现[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4,(1).
    潘国英.《新华新词语词典》引起的思考[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巢峰.谈新词语词典[J].出版科学,2004,(1).
    丁加勇.论流行语语义的不确定性及其发展前景[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4,(4).
    赵贤德.字母词的滥用及其他[J].高等函授学报,2004,(6).
    刘桂英,白靖.外来语民汉语言的发展策略[J].燕山大学学报,2004,(5).
    安胜昔.从“SARS”看汉语中的字母词[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4,(9).
    周建云.字母词探微[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4,(4).
    邵宜.近年的新词语研究[J].学术研究,2004,(9).
    周永惠.汉语新词语、新词义与新词词典编纂[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4,(5).
    于红.现代汉语新词语考察[J].南京师大学报,2004,(2).
    陆茵.新时期新词构词特点及其折射出的文化变动态势[J].襄樊学院学报,2004,(1).
    丁娟娟.现代汉语新词折射出的社会文化信息[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4).
    江傲霜.新词语隐喻化的特征及方式[J].红河学院学报,2004,(6).
    韩华.新词语产生的民众因素透视[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4,(2).
    黄克顺.当前新词泛化现象心理成因浅探[J].宿州学院学报,2004,(4).
    刘娅莉.十年来流行的汉语新词新语[J].四川大学学报,2004,(S1).
    周序林.社会发展与新词汇的涌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7).
    陈忠诚.评《现代汉语词典》(增补版)及其新词种种[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1).
    赵黎明.旧词新义及新旧近义词汇用法略考[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6).
    吕亚梅.《现代汉语新词词典》动词略考[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4,(1).
    杨永卫.当代汉语新词语的音节形式特征[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4,(9).
    张荆萍.隐喻在汉语新词义产生中的生成机制[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4).
    魏仁.宋子然教授主编《汉语新词新语年编》(21—22)出版[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4,(5).
    傅明静.一部全面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新词词典——评《当代汉语新词词典》[J].学习与探索,2004,(3).
    赵艳梅.试论新造词语的产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徐来娣.也谈汉语“字母词”的读音问题——由外语“字母词”相关情况得到的启发[J].南京社会科学,2004,(4).
    王素平.字母词:汉语词汇家族中的新成员——解读《字母词词典》[J].嘉兴学院学报,2004,(4).
    李小华.字母词的语法特征初探[J].龙岩师专学报,2004,(5).
    周琳娜.近十年字母词研究述评[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4).
    李小华.试论汉语字母词形成的原因[J].宜春学院学报,2004,(5).
    黄弋桓.外语词与外来词中的字母词[J].四川大学学报,2004,(S1).
    唐雪凝.字母名称问题琐议[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1).
    陈楚君.从语言的发展看现代汉语中的英语成分[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2005年
    李仕春.“类推”在汉语新词语产生和流传中的作用[J].语文学刊,2005,(9).
    任竞春.“X霸”新词产生方式及成因探析[J].语文学刊,2005,(9).
    鲁国尧.创造新词的心路历程[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1).
    刘娟.当代新词“新新X”探微[J].学术论坛,2005,(6).
    李润生.新词语“猛料”的意义及其变化[J].语言文字应用,2005,(4).
    喻江.房地产新词汇群及其入典问题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5,(4).
    于春妍.从“空中少爷”谈起[J].语文学刊,2005,(9).
    周洪波.努力提高汉语新词语研究的水准[J].语言文字应用,2005,(3).
    钮葆.对现代汉语语文词典中收录“字母词”的一些思考(论文提要)[J].语言研究,2005,(1).
    关润芝,杨建国.字母词语块中“标点”的使用状况考察[J].语言文字应用,2005,(2).
    原新梅.字母词的收入与注音问题[J].辞书研究,2005,(4).
    郭熙.字母词规范设想.辞书研究[J],2005,(4).
    祝吉芳.PK——汉语动词家族的新成员[J].科技术语研究,2005,(4).
    戴卫平.现代汉语英文字母词刍议[J].语言与翻译,2005,(3).
    邹玉华.关于汉语中使用字母词的语言态度的调查[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4).
    杨建国.汉语文本中字母词语的使用与规范探讨[J].语言文字应用,2005,(1).
    张普.关于字母词语的考察与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5,(1).
    杨建国,郑泽之.汉语文本中字母词语的使用与规范探讨[J].语言文字应用,2005,(1).
    关润芝.字母词语块中“标点”的使用状况考察[J].语言文字应用,2005,(1).
    刘晓梅.当代汉语新词语语素的表义关系考察[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5).
    刘晓梅.当代新词语对汉语语素系统的影响[J].暨南学报,2005,(1).
    刘晓梅.汉语新词语带米的同义词分布关系考察[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1).
    袁慧.汉语新词语的重新审视[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10).
    罗建军.论新词的鉴定[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5,(4).
    朱玲.试析报纸对当代汉语新词的传播与示范[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
    谢娟莉.论作为流行文化现象的新词新语——兼论语文教学如何对待新词新语[J].固原师专学报,2005,(1).
    邱薇.论现阶段新词的产生及其规范问题[J].西华大学学报,2005,(2).
    邓慧蓉.新词语和报刊语言教学[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3).
    周福雄.论现代汉语新词语的二重性特征及其规范化[J].怀化学院学报,2005,(3).
    楼志新.新词新语的新探讨[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6).
    张政英.改革开放以来的汉语新词语[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
    蔡绿.试论对外汉语报刊阅读课中的新词语教学[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5,(1).
    李水仙.关于新词新语的思考——由“作秀”说起[J].河南大学学报,2005,(4).
    周建民.汉语书面广告中的新词与时尚词语运用[J].江汉大学学报,2005,(6).
    王进安.新词新义的修辞构建[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3).
    张静.汉语新词语形成方式的特点及规律[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3).
    方燕勤.新词新语的来源及发展[J].闽江学院学报,2005.(6).
    史慧.对外汉语教学中新词语问题刍议[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3).
    徐雪琴.新闻新语与预科汉语教学[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
    宋玲艳.现代汉语新词语浅论[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5,(1).
    赵喜桃.现代汉语新词语的流行及其原因——兼论新词语“别解”现象[J].唐都学刊,2005,(6).
    徐品.现代汉语新词语产生的途径[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张松青.汉语新词语探究[J].中州学刊,2005,(6).
    刘禀诚.行业语的转化和新词的认知理据[J].江西社会科学,2005,(11).
    张翠敏.汉语新词语词缀化趋势特点及心理基础刍议[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5,(3).
    用语不规范现象严重,权威呼吁纯洁母语[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1).
    贾益民.“后X”结构新词语的多维度考察[J].广西社会科学,2005,(9).
    李晓燕.新词新语在现代汉语词汇中的新貌[J].巢湖学院学报,2005,(2).
    才嘉红.初探当代新词、新语[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2).
    冯学民.新词语与新观念[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5,(1).
    院继恒.浅析汉语新词产生的几条途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5,(1).
    金顺吉.浅谈现代汉语新词的来源与规范[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1).
    王昱.现代汉语新词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4).
    张达球.从“灰领”一词的诞生看词义变迁的内在机制[J].外语教学,2005,(6).
    于全有.《<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新词新义》释义商兑[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5,(2).
    李晓英.新词新语产生规律探析[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5,(2).
    祝玉华.“眼球”新义及其发生[J].阅读与写作,2005,(7).
    童盛强.“吧”的语义发展轨迹及语法性质[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1).
    刘大祥.从“零X”族词看新词语中的词族现象[J].宜宾学院学报,2005,(7).
    杨启光.非典:一个新词氤氲化生的文化语言学解析[J].广州大学学报,2005,(7).
    尚春光.仿词造词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3)。
    曹国军.当代汉语新词语的八大特点[J].阅读与写作,2005,(2).
    王宇冀.现代汉语中的英语外来字母词的汉化[J].混沌学与语言文化研究,2005,(6).
    许多会.谈字母词的分类与语用内涵[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5,(7).
    聂桂兰.汉语新词中的一枝独秀——字母词[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5,(6)
    廖礼平.谈当代我国新闻传媒中“E”字母词的使用[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6).
    曹娜.现代汉语字母词浅谈[J].理论界,2005,(9).
    任泽湘.从民族文化心理角度谈字母词语的规范使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
    王银泉.字母词在中文媒体中的使用:纯洁语言还是兼纳并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5, (2).
    杨策.当代字母词的使用状况与界定原则初探[J].绥化学院学报,2005,(2).
    许多会.谈字母词的分类与语用内涵[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
    曹钦明.字母词的社会流通度考察[J].广西社会科学,2005,(4).
    原新梅.文学语体中的单字母词语[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
    李泓萍.现代汉语中外来词的新形式——字母词[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4).
    亢世勇.新词语词典编纂的创新[J].辞书研究,2006.(1).
    宗守云.新词语研究的社会文化视角[J].现代语文,2006,(3).
    张萍.现代汉语新词语构成方式及新的构成特点[J].学术交流,2006,(5).
    张自儒.现代汉语新词语及其结构分析[J].语文学刊,2006,(8).
    韩敬体.全面反映汉语词汇发展的新面貌——谈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的收词问题[J].辞书研究,2006,(1).
    韩敬体.增新删旧,调整平衡——谈《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收词[J].中国语文,2006,(2).
    马晓娜.爆竹升空:从“玉米、凉粉”等看新传媒时代新词语的创造与演化[J].修辞学习,2006,(3).
    郭丽君.新词语的产生与发展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6,(3).
    徐福坤.新词语“恶搞”[J].语文建设,2006,(8).
    张铁文.《现汉》“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部分的修订[J].语言文字应用,2006,(4).
    余桂林.关于字母词的几个问题——兼评两本字母词词典[J].辞书研究,2006,(3).
    潘雪莲.略论字母词的定义与定位[J].科技术语研究,2006,(2).
    连真然.字母词的使用必须规范化[J].科技术语研究,2006,(2).
    邹玉华.术语字母词在当代汉语中的使用状况考察[J].科技术语研究,2006,(2).
    苏培成.在争论中前行的字母词[J].科技术语研究,2006,(2).
    孙彩惠.谈谈学母词[J].科技术语研究,2006,(2).
    贾娇燕.正确看待信息社会中的汉语拼音[J].汉字文化,2006,(3).
    邹玉华.字母词知晓度的调查报告[J].语言文字应用,2006,(2).
    邹玉华.术语字母词在当代汉语中的使用状况考察[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6,(3).
    钟志平.关于来自汉语词语的字母词的规范问题[J].修辞学习,2006,(1).
    郭熙.说“N”三题[J].修辞学习,2006,(1).
    李敏.从“N”看汉语里的另一种字母词[J].修辞学习,2006,(2).
    刘国柱.流行词“PK”分析[J].修辞学习,2006,(2).
    王小春.从新词语的产生方式看修辞手段对新词语的影响[J].现代语文,2006,(3).
    于劲松.大众传媒语境下新词的产生及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J].现代企业教育,2006,(21).
    任竞春.“X霸”新词中“霸”的语义演变[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6,(2).
    陈德三.新词语的流行趋势及其使用中的几个问题[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6,(3).
    魏春芝.对汉语新词的认识[J].辽东学院学报,2006,(1).
    查晓芳.汉语新词的归化[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
    黄小娅.说“爆”[J].广州大学学报,2006,(3).
     王俊霞.汉语新词语的特点及其成因[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5).
    刘禀诚.不对称和对称:汉语新词构词的重要途径[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6,(3).
    金其斌.国内近20年来英汉语新词语研究述评[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
    粟应人.现代新词语的文化透视[J].怀化学院学报.2006,(11).
    笪玉霞.论新词产生的社会心理基础及修辞效果[11].济南大学学报,2006,(3).
    何晓丽.现代汉语词缀化现象发展探微[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6,(1).
    刁晏斌.“文革”新词语考察[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6:(4).
    许安保.仿拟在汉语新词语造词中的运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4).
    盛银花.新词语产生的内部机制和外部原因[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6,(4).
    孙玉新.新词新语浅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S1).
    熊金星.汉语中的新词语[J].书屋,2006,(5).
    彭春芳.用浑沌学理论看新词新语的使用[J].湖湘论坛,2006,(3).
    王雪梅.当代汉语新词语的产生及其来源[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潘勇.新词新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西华大学学报,2006,(3).
    刘世余.新词语“携笔从戎”辨析[J].现代语文,2006,(6).
    方丽霞.近50年汉语言词汇发展中的新词[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6).
    刘扬.漫谈媒体与新词语[J].新闻传播,2006,(3).
    鄢春艳.原型范畴理论与新词构筑[J].现代语文,2006,(4).
    张福洲.新词产生的社会因素、心理因素探[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5).
    刘茹斐.论当代中国社会下的经济新词语[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2).
    曾祥喜.从当代汉语新词语看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6).
    李静.“超级女声”热潮中的新词新语研究[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2).
    熊金星.汉语中的新词语[J].书摘,2006,(8).
    张新.话说汉语语言新词[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6,(1).
    张邱林.名词“说法”新词新义的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2006,(1).
    许之所.浅析2005年的新词语:语言与社会生活的共变异[J].现代语文,2006,(6).
    王林鱼.新词语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J].运城学院学报,2006,(4).
    赵喜桃.从汉语新词构造看汉民族思维方式[J].唐都学刊,2006,(6).
    沈林.从“嬉痞”到“新新人类”——论社会环境变化的阶段性对新词消长的影响[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6).
    张秀霞.新时期汉语新词语的变化特点及原因[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7).
    王林鱼.新词语的规范问题探析[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6,(1).
    杨凯华.论新词新语的米源[J].科学之友(B版),2006,(7).
    许文胜.从汉语外来新词研究看文化策略的变迁[J].安徽大学学报,2006,(2).
    魏净.评《当代汉语新词词典》[J].现代语文,2006,(10).
    冯永胜.汉语新词语中的外来词语[J].科技信息,2006,(S2).
    蒋可心.当代汉语词语音节形式的变化及其对词汇系统的影响[J].求是学刊,2006,(4).
    沈光浩.新时期旧词新义中的隐喻思维[IT].现代语文,2006,(6).
    肖建华.从新语汇看中国婚恋观念及性观念的变异[J].山西师大学报,2006,(S1).
    张华静.在语境中讲解新词汇[J].贵州教育,2006,(19).
    张梅.旧词新义的常见特征分析[1T].语言与翻译,2006,(3).
    李枫.论新词语的新文化倾向[J].现代语文,2006.(8).
    王丽.关于如何对待新词新语的几点思考[1I].现代语文,2006,(9).
    江贤泉.字母词与语言纯洁[J].新世纪论丛,2006,(1).
    陈德三.字母词语的范围及其规范使用[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6,(4).
    周国祥.关于字母词的几个问题[J].德州学院学报,2006,(6).
    廖礼平.谈当代我国新闻传媒中字母词的使用与规范[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5).
    沈刚.试谈汉语中字母词的使用[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
    纪飞.字母词研究现状述评[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6,(3).
    张慧.维吾尔族对高频字母词的知晓状况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2006,(5).
    罗凤文.对汉语外来语中字母词的探究[J].理论界,2006,(10).
    王梦纯.汉语中字母词使用现状的考察[J].江西社会科学,2006,(9).
    刘宇.字母词——现代汉语词汇的新类型[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6,(4).
    宋静静.汉语字母词语研究述评[J].宁波大学学报,2006,(4).
    王小郴.汉语字母词流行的语言经济性理据[J].聊城大学学报,2006,(4).
    魏红华.当今媒体书面汉语的拉丁化现象初探[J].民族论坛,2006,(8).
    崔军民.字母词研究论略[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1).
    肖宁.体育新闻中字母词的使用与规范[J].新闻爱好者,2006,(7).
    董恩家.关于部分字母词语的读音问题[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
    钮葆.对现代汉语语文词典中收录“字母词”的一些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2006,(3).
    周其祥.汉语中的英语字母词现象[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6,(2).
    韩惊鸣.试谈对汉语字母词范围的界定[J].邵阳学院学报,2006,(2).
    江艳丽.从“PK”现象看字母词的使用和规范[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吴泓.“PK”是否会遭遇PK?[J].语文学刊,2006,(8).
    刘宁亮.汉语字母词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规范化途径[J].社会科学家,2006,(S1).
    于子倩.浅析PK之爆发式流行[J].社会科学家,2006,(S1).
    罗春宏.说“PK”[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6,(1).
    陈佳璇.试论我国新闻语言中字母词的易读性测量[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1).
    薛笑丛.字母词研究述评[J].语言与翻译,2006,(1).
    巩丽静.试析汉语中的字母词[J].语文学刊,2006,(1).
    刘合柱.字母词“PK”初探[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1).
    祝吉芳.“PK”——汉语动词中的新成员[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1).
    李云云.从《字母词词典》看新时)字母缩略语[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1).
    李海洋.字母词与现代汉语书写系统[J].北华大学学报,2006,(1).2007年
    陶炼.《编年本<汉语新词语>系列词典部分词目的著录年代》续[J].辞书研究,2007,(3).
    周志锋.汉语新词语的鉴别——《新词语大词典》部分“新词语”质疑[J].辞书研究,2007,(1).
    刘松泉.新词语“秒杀”[J].语文建设,2007,(12).
    王馥芳.陆谷孙教授谈“新词”及其收录[J].辞书研究,2007,(1).
    邢福义.新词语的监测与搜获——一个汉语本体研究者的思考[J].语文研究,2007,(2).
    杨振兰.新时期新义衍生形成的多义词[J].文史哲,2007,(4).
    于全有.“晒”族新词与社会文化心理通观[J].语言文字应用,2007,(3).
    王馥芳.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语言变化研究与“新词”界定[J].辞书研究,2007,(4).
    苏向红.试论修辞方法对当代汉语新造词语的作用[J].修辞学习,2007,(5).
    王铭宇.研制与思考:2006年汉语新词语[J].语文建设,2007,(10).
    张谊生.附缀式新词“X门”试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7,(4).
    张娟.改革开放以来新词语衍生和发展过程中的隐喻机制[J].汉字文化,2007,(1).
    刘长征.新词语的历时考察与监测——同比、受众、充电、轻轨、城铁[J].现代语文,2007,(1).
    方燕勤.试谈新词新语的规范问题[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7,(1).
    赵国.新词语中的缩略语[J].现代语文,2007,(7).
    郭作飞.也说“吧”——兼论汉语新词产生过程中的非理仿造现象[J].现代语文,2007,(6).
    陈佳璇.字母词概念的重新界定[J].修辞学习,2007,(3).
    薛笑丛.现代汉语中字母词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2007,(2).
    桑哲.“母语安全问题”大家谈[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7,(2).
    周荐.新词语的认定及其为词典收录等问题[J].江苏大学学报,2007,(5).
    常志斌.留学生汉语新词语课的建设问题初探[J].上海大学学报,2007,(5).
    于根元.世纪之交中国社会语言热点问题大讨论[J].辽东学院学报,2007,(8).
    马驰.周荐在171个新词语的背后.每日新报[N],2007-9-16.
    田宇贺.当代汉语新词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求索,2007,(5).
    常志斌.汉语报刊阅读课的新词语教学问题[J].中文自学指导,2007,(3).
    刁晏斌.当代汉语修辞造词中的多辞格并用现象[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2).
    杨振兰.新时期新义衍生形成的多义词[J].文史哲,2007,(4).
    刘菊芳.新词新语的修辞魅力[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31).
    石峰.论文化背景对汉语新词产生的影响[J].徐特立研究,2007,(2).
    汤涌.171条新词诞生记[J].新世纪周刊,2007,(22).
    教育部公布汉语新词引发争议[J].基础教育.2007,(7).
    刘梦霏.你是“玉米”吗?——“玉米”类新词及其成冈浅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9).
    夏群.如何对待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新词语[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3).
    傅朝阳.关于新词语的认识[J].科学之友(B版),2007,(12).
    张青文.浅谈新词语词典的释义[J].语文学刊,2007(12).
    丁桂英.刍议新词与生造词的判定标准[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2).
    李 铮.当代新词新语概述[J].财经界(中旬刊),2007,(8).
    许瑞娟.现代汉语新词研究[J].云南电大学报,2007,(3).
    白朝霞.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新词新语问题[J].德州学院学报,2007,(1).
    郭 敏.试论新词语产生的社会心理[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7,(3).
    孟晓慧.从“啃老族”说新词语[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7,(1).
    崔 勇.仿造在新词产生过程中的作用[J].文教资料,2007,(18).
    李成军.当代汉语新词语流行性探[J].长江大学学报,2007,(1).
    马永利.现代汉语新词观[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1).
    李 韵.单音节外来语素在当代新词构造中的应用及对现代汉语的影响[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7,(2).
    太扎姆.汉语新词新语及其规范[J].成都大学学报,2007,(9).
    宋彦云.汉语新词语理据初探[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3).
    李 蓓.汉语作为外语教学中的新词新语教学[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3).
    孙道功.新词语外来音译词带来的新语素考察[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4).
    王桂花.“X热”新词探微[J].现代语文,2007,(1).
    赵喜桃.再论汉语新词语[J].唐都学刊,2007,(3).
    张玉国.浅谈修辞在新词构词中的运用特点[J].科教文汇,2007(10).
    韩惊鸣.从“打”字头新词语看词语演变与社会发展[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4).
    李必辉.新词语与对外汉语教学[J].三峡大学学报,2007,(3).
    高桂英.论汉语新词语的产生途径及规范[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7,(2).
    魏 峰.浅析改革开放以来新词的构成方式[J].职业技术,2007(10).
    王 媚.新词语多义词义项产生的途径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7).
    邢芙蓉.试论汉语新词语中的仿造词[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8).
    于全有.“光棍”族新词与社会文化心理通观[J].文化学刊,2007,(2).
    刘志刚.浅谈新词语产生发展的规律[J].时代文学,2007,(1).
    冯建奎.试论新词新义产生的动因[J].河池学院学报,2007,(3).
    康建东.从语言符号学的角度透视汉语新词新语[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6).
    韩晨宇.汉语三音节新词语与类词缀的发展初探[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
    焦 佳.试论近年来产生的新词语[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7).
    吴 威.“霸”族词面面观[J].商业文化,2007,(5).
    郑金勇.现代汉语新词语发展状况分析——《现代汉语词典》新、旧版抽样调查[J].沧桑,2007,(3).
    邢 璐.现代汉语新词语及其特点探析[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3).
    吴建勇.浅谈现代汉语新词义产生的途径[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1).
    姜同绚.类推机制视角下的新词语论略[J].现代语文,2007,(6).
    曾毅平.“巴”族公交新词汇释[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5).
    龙国莲.新词新语构造方式初探[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陈硒.从“超级女声”引发的新创词汇——浅析现代青年语言的时代风格[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罗建军.“搞”的词义扩张[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教育部公布171条汉语新词[J].老同志之友.2007,(10).
    孙其勇.新时期普通话吸收港澳台词语探析[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孙其勇.新时期汉语言普通话吸收港澳台词语探析[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薛玲.仿拟性创新词语的积极性与消极性评析[J].云南电大学报,2007,(3).
    赵卫华.新时期“工程”及其系列词语词义探微[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7,(10).
    石玉新.新词语,你知道多少?[J].乡音,2007,(11).
    陈水仙.试析港台词汇对大陆普通话的影响[J].考试周刊,2007,(30).
    熊可嘉.试论新时期现代汉语中的旧词新义[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1).
    冯建奎.试论新词新义产生的动因[J].河池学院学报,2007,(3).
    张明辉.流行语“PK”解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7,(5).
    李清福.浅谈字母词“N”[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9).
    冀芳.浅谈PK的汉化[J].济宁学院学报,2007,(4).
    赵恩柱.关于汉语书面语中杂用西洋语言文字的思考[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5).
    庄洁.从字母词“MP4”的读法说开去——谈文化心理因素在字母词的形成和使用中的作用[J].语文学刊,2007,(19).
    刘丽梅.论汉语字母词在媒体的应用[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7,(9).
    黄琼英.基于语料库的鲁迅作品字母词的历时调查与分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7,(4).
    康健.现代汉语字母河面面观[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7,(4).
    王倩文.字母词在汉语中的使用、规范及相关问题探讨[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6).
    郝红艳.汉语字母词研究概况及述评[J].河南社会科学,2007,(3).
    孙一能.浅谈字母词对中文的渗透现象[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3).
    李晓燕.从Pk看现代汉语中的字母词[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3).
    邹玉华.字母词在当代汉语中使用状况的分析[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7,(2).
    张译方.字母词N的认知语义分析[J].中北大学学报,2007,(2).
    陈宗伦.汉语中“字母词”的流行及其驯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7,(2).
    李宇明.发布年度新词语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7-8-2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