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道德的互动及其现实意义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音乐和道德的互动关系是艺术伦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以音乐和道德为考察对象,在论述二者的区别与联系的基础上,又深入探究了它们的互动关系。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重视音乐与道德关系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意义重大。
     人们在对音乐的认识上往往只重视它的审美娱乐功能,忽视了音乐艺术的道德功能。音乐作为人们现实生活中主观意识的体现,必然会影响到人们的道德意识及行为。音乐对人们道德培养的过程也逐渐内化于对音乐审美的过程中。通过培养审美意识来提升道德境界和完善道德人格,其实,审美的人也就是道德的人,而道德的人的培养可以通过音乐艺术的方式来进行。当今社会,如何强化音乐的道德教化作用提上了议程。现有的研究不是集中于音乐审美的单独论述,就是止于道德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没有把音乐与道德结合起来研究,对音乐与道德的实质内涵没有作深入探讨。
     基于上述问题的思考,本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考察音乐艺术和道德的关系入手,首先界定了音乐艺术与道德的含义,为深入分析两者的关系奠定基础。通过对古代的、近代的和现代的中外思想家、文学家及哲学家们对音乐与道德关系问题的言论分析,指出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及两者相互包含及渗透的问题。
     第二部分用很大篇幅论述了它们的互动作用,文章首先探讨了音乐艺术对道德的影响并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音乐在道德中的作用;第二,音乐影响道德的渠道;第三,音乐对人们道德净化的意义。接着,文章从道德对音乐的创作;对音乐工作者的指引和道德内容在音乐中的体现,这三个角度来论述了道德对音乐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大量实例,旨在说明音乐与道德互动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从音乐德育思想的提出,到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再到有助于真、善、美的统一,三个层面步步深入,展开分析当前社会人们如何实现“音乐与道德互动”的具体方法和途径。主张培养人们的审美情怀,进而达到“万物一体”的人生境界。文章结论指出,音乐艺术与道德之间的良性互动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人们的生活还有着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The interrelationship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music and ethic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artistic ethical study. This thesis, taking music and morality as the object, discusses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ic and morality on the basis of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m. The final purpose is to make people realize that the relation between music and morality is of significance in people's daily life and should be paid much attention.
     For a long time, people pay too much attention to the aesthetic and recreational functions of music and art but ignore its ethical function. Music, as the embodiment of people's ideologies in real life, is bound to influence people's moral consciousness and behaviors. While people appreciate music, their moral level is enhanced to some extent.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people's morality by music is contained in the process of people's appreciating music. Therefore, cultivating consciousness of aesthetic appreciation can improve people's moral level and moral personality. In fact, A person of good music aesthetic cultivation tends to be a person of good ethics. Therefore the ethical development of a person can be helped by resorting to music and art.In our modern society, how to intensity the role of music in moral education is included in the agenda of people's concern. The current studies of music and ethics either focus on one-sided illustration of music or ethics, or the sole influence of ethics on people. There have not been studies that connect music and ethics together to explore the virtual essence of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music and ethics.
     Based on thoughts of those above questions,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starts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ic and ethics. It first defines the concept of music and ethics to mak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subsequent further analysis. Based on review and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s written by great thinkers, writers and philosophers at home and abroad in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this thesis points out that music and ethics are interconnected and interacted.
     The second part explores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music and ethics with a large space. It develops its ideas from 3 aspects: 1. the effect of music on ethics; 2.the approach of how music affects ethics; 3. the significance of music in purifying ethics. Then it further explores the effect of ethics on music from 3 perspectives including the ethical disciplines that governs music composition, the ethical guidance to music workers and the embodiment of ethics in music. Then, this paper cites plenty of substantial examples to demonstrat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 between music and morality.
     The third part discusses concrete methods of how to realiz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usic and morality in the present society from three aspects step by step: introduction to the thought of musical moral education, then its significance in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realizing the harmony between "the true, the good and the beautiful". This part suggests consciousness of aesthetic appreciation should be cultivated to realize the "Oneness of everything". In the last part, the paper indicates that the benign interaction between music and morality possesses not only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but also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people's daily life.
引文
[1]《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p2032
    [2]《音乐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
    [3]《新华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1年修订版
    [4]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1月第1版,p7
    [5]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p3
    [1]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 P6
    [2]柏拉图.《理想国》.[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p95
    [1]黑格尔.《美学》.第三卷[M].上册 朱光潜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P349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P5
    [2]Kenneth maly; The path of Archaic Thinking 1995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P174
    [3]柏拉图.《理想国》.《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P20
    [1]黑格尔.《美学》.第三卷[M].上册 朱光潜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P352
    [1]转引自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1月第1版 P54
    [2]海里斯.《关于音乐、绘画和诗歌的论文》
    [3]龚妮丽.《音乐美学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P92
    [1]吉莱斯皮.《乔治.克拉母,一位作曲家的简介》[J].引自《音乐研究》,1989年第一期 P91
    [2]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P14
    [1]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1月第1版 P46
    [2]《毛泽东论文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版 p16
    [3]戚万学.《活动道德教育模式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1999年第6期
    [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 P2
    [2]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 P3-4
    [3]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0年版 p196
    [4]《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五卷[M].三联书店,1984年版 P338-340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p509-510
    [2]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1月第1版 P29、P30
    [3]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1月第1版 P29、P30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p24
    [2]转引自狄其骢.《马克思恩格斯艺术哲学》.[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P28
    [3]黑格尔.《美学》.(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P330
    [4]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1月第1版 p31
    [1]于润洋.《西方音乐与美学问题的文化闸释》.[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P19
    [1]黑格尔.《美学》.(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P333
    [1]《论语·泰伯》.
    [2]沈壮海.《由艺术的伦理化谈及伦理的艺术化》[J].甘肃理论学刊,1996年第4期
    [3]《礼记·乐记》.
    [1]转引自何乾三.《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 P2
    [2]柏拉图.《法律篇 西方文论选》上卷[M].上海;上海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 P46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P63
    [4]转引自《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P44
    [5]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八卷[M].“论音乐教育”第七节
    [1]冯亚.《音乐不能承载道德么》.[J].中国音乐,2001年第3期
    [2]赵红梅、戴茂堂.《文艺伦理学论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P251
    [1]黑格尔.《美学》.第3卷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P179
    [2]薛勇民.《道德系统初探》.[J].系统辩证学学报 1998年1月第6卷第1期
    [1]转引自.《西方美学史》.上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 P17
    [2]柏拉图.《国家篇》.(西方文论选)上卷[M].上海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 P29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转引自北大美学教研室1963年选编 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 P106
    [1]转引自W.J.亨德生.《音乐之性质与演奏》.[M].中华乐社1929年版
    [2](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P220
    [1]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1月第1版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引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 中国文联出版社,1995年3月第1版 P12
    [1]黑格尔.《美学》.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P147
    [1]杨兆山、姚俊.《教育学原理》[J].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P365
    [2]杨经铭.《道德教育应重视以美辅德》[J].南昌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2期 P3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引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中国文联出版社,1995年3月第1版,P10
    [1]转引自丛育瑾、何姗.《音乐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与作用》[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2]转引自陈华.《如乐之和,无所不谐》[J].艺术百家 2007年第1期
    [1]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1月第1版 P190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P92
    [2]转引自蒋兆宾.《春风化雨 牵手心灵》[J].文献资料 2005年第16期
    [1]赵红梅、戴茂堂.《文艺伦理学论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P260
    [1]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2]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
    [3]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
    [4]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5]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
    [6]陈传才.艺术本质特征新论[M].北京;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
    [7]乔山.文艺伦理学初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8]达流、周勃.永恒的困扰--文艺与伦理关系论纲[M].南京;南京太学出版社,1992年
    [9]黑格尔.美学(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10]何乾三.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
    [11]狄其骢.马克思恩格斯艺术哲学[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年
    [12]齐易.音乐艺术教育[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13]于润洋.西方音乐与美学问题的文化阐释[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
    [14]廖家骅.音乐审美教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
    [15]邱珂.道德科学导论[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年
    [16]李奇.道德与社会生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17]杨士忠.艺术过程论[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18]赵红梅、戴茂堂.文艺伦理学论纲[M].北京;中国社科学出版社,2004年
    [19]李田定.伦理学与德育研究[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20]唐凯麟.从旧道德到新道德[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
    [21]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22]杨辛、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23]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4]王得胜.美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25]玛克斯-德索 美学与艺术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26]龚妮丽.音乐美学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27]吉联抗.乐记[M].北京;音乐出版社,1958年
    [28]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
    [29]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
    [30]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
    [31]黄钊.中国道德文化[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32]蔡觉民、杨立梅.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33]汉斯力克.论音乐的美[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
    [34]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
    [35]赵敏.艺术与道德的完美结合[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18卷第3期
    [36]凌海衡.艺术的伦理批评与审美批评[J].文艺研究 2003年第6期
    [37]张景艳、谢莉莉.以美养善 美善合一[J].谈孔子的音乐审美观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4卷第二期
    [38]赵卓莉.论道德与真善美的统一[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39]闫世东.文学艺术在道德理想重建中的作用与方式[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40]石峥嵘.傅雷音乐教育思想初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20卷第2期
    [41]燕国材.关于道德教育的几个问题[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0年第1卷第2期
    [42]白丰平、宋燕平.论真善美与人类文明[J].丝路学坛,1998年第4期
    [43]单纯.真善美探源[J].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44]王小锡.实现和谐社会的道德思考[J].伦理学原理研究,2005年第3期
    [45]万俊人.和谐社会及其道德基础[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1期
    [46]章建敏.和谐社会的道德之维[J].理论建设,2006年第3期
    [47]彭柏林、赖换初.道德起源的三个视角[J].哲学动态,2006年第11期
    [48]伊雷.道德的本质和起源[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22卷第2期
    [49]杜振吉.道德的起源与人的需要[J].理论学刊,2003年第5期
    [50]高宏生.文艺与道德、理想的关系[J].内蒙古社会科学 2002年第23卷第1期
    [51]王磊.关于音乐与道德的多重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5卷第2期
    [52]张德琴.浅论艺术与道德的关系[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53]杨建荣.试论艺术在道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第19卷第6期
    [54]李保英.艺术价值构成中的美和道德[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12卷第2期
    [55]张琰.艺术人才道德情感培育思考[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56]谢建明.论艺术创造与艺术伦理[J].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57]王白菊.试论音乐艺术中的道德美[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24卷第6期
    [58]刘喜珍.亚里士多德论音乐教育与公民道德品行培养的关系[J].现代大学教育,2005年第6期
    [59]刘喜珍.亚里士多德关于音乐教育培养少儿道德品行的思考探析[J].伦理学研究,2006年1月第1期
    [60]雷红薇.试论音乐与道德建设的关系及意义[J].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13卷第5期
    [61]秦太明.论音乐教育与和谐社会的关系[J].艺术教育,2006年第8期
    [62]马棠华.略论音乐基本功能与和谐社会构建[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7卷第4期
    [63]刘风兰.谈音乐欣赏中的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J].聊城大学学报 2004年第5期
    [64]余艳.从儒家典籍看孔子音乐道德美学观[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2年第6期
    [65]焉树芬.论音乐的德育功能[J].黑龙江高等教育,2004年第5期
    [66]Bates.Where should we start? Indications of a nurturant ethic for music education[J].Action,criticism,andTheory-for-music-education.VOL3,decembe r20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