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新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贾谊作为汉初著名的思想家、政论家和文学家,以其文、赋创作,为后人留下了影响久远的作品。尤其是他的散文创作集《新书》,被誉为“西汉鸿文”,成为汉初文风的卓越代表。今版《新书》存有贾谊的五十八篇文章(其中两篇缺失),内容十分丰富,多为涉及治国安邦及民生大计的政论性文章,且紧密联系汉初社会的现实,思想深邃,文笔犀利,代表了汉初大一统时代政治家们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本文拟从贾谊及其《新书》概况、《新书》孕育的主要思想内涵、《新书》、的考辨及校勘研究三方面对贾谊及其《新书》作个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研究。
     一、贾谊及其《新书》概况。这一部分首先论述了秦汉之际的时局及其对文人思想的重大影响,其次对贾谊的生平及后人的评价作了一定程度的整理,最后考察并整理了《新书》的流传与版本系统。
     二、《新书》孕育的主要思想内涵。这一部分首先论述了《新书》的思想渊源,其次从政治思想、教育思想、经济思想等三个主要方面对《新书》的思想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
     三、《新书》的考辨及校勘研究。这一部分首先对《新书》的真伪进行考辨,其次对《新书》的篇目进行考辨,最后探讨了《新书》两个主要版本的校勘得失问题。
As a renowned thinker, political commentator and writer of the early Han Dynasty, Jia Yi has left long-lasting influence on the posterity with his essays and Fu. Especially, His prose creation collection Xin Shu, is a remarkable representative of literary style of the early Han Dynasty, being praised as "great literary creation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present version of Xin Shu has 58 articles written by Jia Yi (two of them missing), the contents are very rich. Many of the articles are political commentary articles on such important issues as state governing and people's lives. They are also closely connected with social reality of that historic period. With its profound thoughts and sharp writing styles, it represents the highest possible level that an early Han Dynasty statesman could achieve. This thesis tries to make a multi-directional and all-dimensional research on Jia Yi and his Xin Shu through the following three parts:
     First, Jia Yi and the overview of his Xin shu .This part first elaborates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during Qin and Han Dynasties, and it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thoughts of writers; then makes a certain degree of reorganization of Jia Yi's biography and posterity's criticism about him; finally inspects and reorganizes the popularity and edition system of Xin Shu.
     Second, Xin Shu's main thoughts. This part first elaborates the origins of thoughts in Xin Shu; then conducts a thorough research of Xin Shu main thoughts, including political thoughts, education thoughts, as well as economic thoughts.
     Third, testifying and collating research of Xin Shu. This part first testifies the authenticity of Xin Shu; then testifies its contents; and finally discusses respective success and failure of the two main editions.
引文
① 赵明、杨树增、曲德来主编,《两汉大文学史》,[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
    ② (东汉) 班固著,赵一生点校《汉书》,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0年,693。
    ③ (东汉) 班固著,赵一生点校《汉书》,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0年,748。
    ④ (东汉) 班固著,赵一生点校《汉书》,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0年,734。
    ① 杨燕起,等,《历代名家评〈史记〉》,[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②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M],北岳文艺出版社,1998年。
    ③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M],北岳文艺出版社,1998年。
    ④ 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M],中华书局,1979年。
    ⑤ 唐·皮子休作。萧涤非新校本《皮子文薮:卷二》,[Z],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⑥ 阎振益、钟夏著,《新书校注》,[M],中华书局,2000年。
    ⑦ 阎振益、钟夏著,《新书校注》,[M],中华书局,2000年。
    ① 阎振益、钟夏著,《新书校注·跋》,[M],中华书局,2000年。
    ② 班固撰,赵一生点校,《汉书·贾谊传》,[M],中华书局,1976年。
    ① 清·刘熙载《艺概·文概》,[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② 清·刘熙载《艺概·文概》,[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③ 东汉·班固著,赵一生点校,《汉书》,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④ 转引自穆克宏,郭丹编著,《魏晋南北朝文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
    ⑤ 梁·刘勰撰,《增订文心雕龙校注》,[M],中华书局,2000年。
    ⑥ 蒋立甫,吴孟复主编《古文辞类纂评注》,[G],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① 清·曾国藩,《曾国藩全集·诗文》,[G],岳麓书社,1986年。
    ② 王洲明,徐超著,《贾谊集校注·贾谊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① 班固撰,赵一生点校,《汉书·贾谊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② 王洲明、徐超著,《贾谊集校注·贾谊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① 王洲明、徐超著,《贾谊集校注·贾谊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①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M],中华书局,1974年,534。
    ② 卢文弨,《抱经堂文集》卷十《校刊本贾子新书》,中华书局,1990年。
    ① 民国时期,中华书局《四库备要》本《新书》卷。
    ② (清) 邵懿辰,《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379。
    ① (汉) 班固撰,赵一生点校,《汉书·儒林传》,[M],中华书局,1962年,3620。
    ② 刘跃进,《贾谊 (诗) 学录踪》,周口师范学院报,[J],2003年,20 (1):53。
    ① (唐) 陆德明撰,《经典释文》,[M],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 25年初版。43。见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
    ② (东汉) 班固著,赵一生点校。《汉书》,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③ (汉) 司马迁著,芦苇、张赞煦点校,《史记·太史公自序》,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④ (汉) 司马迁著,芦苇、张赞煦点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⑤ (汉) 司马迁著,芦苇、张赞煦点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① (汉)司马迁著,芦苇、张赞煦点校,《史记》,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① 方向东,《贾谊集汇校集解·大政》,河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② 方向东,《贾谊集汇校集解·论积贮疏》,河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③ 方向东,《贾谊集汇校集解·大政》,河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④ 方向东,《贾谊集汇校集解·大政》,河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⑤ 方向东,《贾谊集汇校集解·大政》,河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① 方向东注,《贾谊集汇校集解·论积贮疏》,河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② 司马迁撰,芦苇、张赞煦点校,《史记·曹相国世家》,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③ 班固撰,赵一生点校,《汉书·礼乐志》,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④ 班固撰,赵一生点校,《汉书·儒林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⑤ 方向东注,《贾谊集汇校集解·陈政事疏》,河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① 固撰,赵一生点校,《汉书·礼乐志》,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② 固撰,赵一生点校,《汉书·武帝纪》,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③ 方向东注,《贾谊集汇校集解·修政语下》,河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④ 方向东注,《贾谊集汇校集解·修政语上》,河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⑤ 固撰,赵一生点校,《汉书·外戚传上》,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⑥ 方向东注,《贾谊集汇校集解·数宁》,河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① 方向东注,《贾谊集汇校集解·制不定》,河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② 班固撰,赵一生点校,《汉书·贾谊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③ 方向东注,《贾谊集汇校集解·过秦下》,河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④ 方向东注,《贾谊集汇校集解·耳痹》,河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① 方向东注,《贾谊集汇校集解·过秦下》,河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② (汉)司马迁撰,《史记·平淮书》,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① 方向东注,《贾谊集汇校集解·威不信》,河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② 方向东注,《贾谊集汇校集解·解县》,河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③ 方向东注,《贾谊集汇校集解·匈奴》,河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④ 方向东注,《贾谊集汇校集解·匈奴》,河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⑤ 方向东注,《贾谊集汇校集解·匈奴》,河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① 司马迁撰,《史记·匈奴列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② 方向东注,《贾谊集汇校集解·匈奴》,河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③ 方向东注,《贾谊集汇校集解·匈奴》,河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① 方向东注,《贾谊集汇校集解·大政下》,河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① 方向东注,《贾谊集汇校集解·傅职》,河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② 方向东注,《贾谊集汇校集解·宫人》,河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① 孙培青著,中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238。
    ② 方向东注,《贾谊集汇校集解·胎教》,河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① 方向东注,《贾谊集汇校集解·胎教》,河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② 陈奇猷注,《吕氏春秋校释·上农》,上海学林版,1984年。
    ③ 陈奇猷注,《吕氏春秋校释·上农》,上海学林版,1984年。
    ① 班固撰,赵一生点校,《汉书·食货志》,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② 班固撰,赵一生点校,《汉书·食货志》,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③ 司马迁撰,芦苇、张赞煦点校,《史记·平淮书》,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④ 班固撰,赵一生点校,《汉书·晁错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⑤ 司马迁撰,芦苇、张赞煦点校,《史记·平淮书》,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⑥ 方向东注,《贾谊集汇校集解·论积贮疏》,河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⑦ 方向东注。《贾谊集汇校集解·瑰玮》),河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① 班固撰,赵一生点校,《汉书·文帝纪》,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① 班固撰,赵一生点校,《汉书》,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② 阎振益、钟夏著,《新书校注·附录二·贾谊传》,中华书局,2000年
    [1] 班固撰,赵一生点校,《汉书》,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2] 司马迁撰,卢苇、张赞煦点校,《史记》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3] 方向东注,《贾谊集汇校集解》,河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
    [4] 阎振益、钟夏著,《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
    [5] 王洲明、徐超著,《贾谊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6] 于智荣注,《贾谊新书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7] 祝总斌著,《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8] 司马朝军著,《(四库全书总目)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9] 王思治,《两汉社会性质问题及其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0年。
    [10] 张维华著,《汉史论集》齐鲁书社,1980年3月第一版。
    [11] 穆克宏、郭丹编著,《魏晋南北朝文论全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
    [12] (梁)刘勰撰,《增订文心雕龙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
    [13] 蒋立甫、吴孟复主编,《古文辞类纂评注》,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14] 王兴国著,《贾谊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15] 张师伟,《民本的极限——黄宗羲政治思想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6] 马瑞芳、邹宗良主编,《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17] 曹道衡、刘跃进著,《先秦两汉文学史科学》,中华书局,2005年。
    [18] 冯天瑜、邓建华、彭池编著,《中国学术流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9] 孙启治、陈建华编,《古佚书辑本目录附考证》,中华书局,1997年。
    [20] 王国维撰,黄霖等导读,《人间词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21] 徐华著,《两汉艺术精神嬗变论》,学林出版社,2002年。
    [22] 冯良方著,《汉赋与经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23] 鲁迅著,《汉文学史纲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24] 高路明著,《古籍目录与中国古代学术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25] 董治安注,《两汉文献与两汉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26] 王利器撰,《新语校注》,中华书局,1986年。
    [27] 孙钦善著,《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28] 刘跃进著,《秦汉文学编年史》,商务印书馆,2006年。
    [29] 韩兆琦选注,《史记选注集说》,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30] 张舜徽著,《中国古代史籍举要》,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31] 安作璋、熊铁基著,《秦汉官制史稿》,齐鲁书社,1984年。
    [32] 王利器主编,《史记注译》,三秦出版社,1988年。
    [33] 吕思勉著,《先秦学术概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34] 胡厚宣著,《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35] 顾颉刚撰,王煦华导读,《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36] 班固编撰,顾实讲疏,《汉书艺文志讲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37] 徐天麟撰,《西汉会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
    [38]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M].香港:中华书局,1974年。
    [39] 贾谊新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40] 马积高.赋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41]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42]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43] 王兴国.贾谊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44] 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45] 高明.大戴礼记今注今译[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46]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5年。
    [47] 张涛.经学与汉代社会[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48] 贾谊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
    [49] 王洲明.先秦两汉文化与文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
    [50] 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
    [51] 罗伟平,胡平.古籍版本题记索引[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
    [52] 程世和著,《汉初土风与汉初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53] 刘师培著,舒芜校点,《中国中古文学史论文杂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54] 王国维撰,黄霖等导读,《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55] 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06年。
    [56] 孙启治、陈建华编,《古佚书辑本目录》,中华书局,1997年。
    [57] 徐华著,《两汉艺术精神嬗变论》,学林出版社,2003年。
    [1] 戴宁淑,《论贾谊贾谊中的正名方法》,郑洲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
    [2] 马晓乐、庄大钧《贾谊苟学与黄老——简论贾谊的学术渊源》,《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2003年
    [3] 唐雄山,《贾谊哲学中“六”的本源与本体地位及其思想传承》,《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
    [4] 范天成,《汉书》旧注释正二则,文献,1987年(2)
    [5] 武晓玲,校注拾遗[J],苏州科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4))
    [6] 梁宗奎、李瑞生,论一代训诂大师颜师古[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5)
    [7] 董志翘,《汉书》旧训考辨略例[J],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4)
    [8] 李永胜,《论贾谊的民本思想》,淮北媒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二期。
    [9] 肖胜云,《贾谊悲剧的实质》,《船山学刊》,2002年第四期。
    [10] 闫秀敏,《贾谊人格精神探析》,《船山学刊》,2004年第二期。
    [11] 李平,《贾谊新论》,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一期。
    [12] 安小兰,《贾谊论》,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9月,第18卷第五期。
    [13] 王生平,《论贾谊的政治思想》,社会科学辑刊,1983年,第三期。
    [14] 张江洪、冷鹏飞,《论贾谊的教育思想》,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一期(总第21期)
    [15] 李森,《贾谊的民本思想及其历史地位》,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5期。
    [16] 唐雄山,《贾谊礼治思想的本源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3月,第24卷第2期。
    [17] 黄宛峰,《略论贾谊的礼治思想》,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四期。
    [18] 张冰,《贾谊政治思想及主张浅论》,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2月,第11卷,第4期。
    [19] 许云钦,《试析贾谊的安民思想》,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一期(总第52期)
    [20] 马军,《贾谊的民本思想》,孔子研究2005年第一期。
    [21] 杨育坤,《贾谊的政治思想》,唐都学刊,1991年第2期。
    [22] 陈鸿彝,《贾谊治安学解读》,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1月,第16卷第一期。
    [23] 柯志强,《贾谊、晁错、主父偃削藩主张之比较》,滁州学院学报,2006年10月,第八卷第五期。
    [24] 王继训,《从思想史层面看贾谊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6月,第21卷第2期。
    [25] 管丽霞,《贾谊儒家的思想来源》,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8期(总第110期)。
    [26] 丁毅,《毛泽东谈贾谊》,党的文献2006年第二期。
    [27] 刘中建,《贾谊行政管理思想简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年8月
    [28] 龚克昌,《贾谊赋论》中州学刊,1985年第四期
    [29] 何广华,贾谊《新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6月
    [30] 李书玮,贾谊《新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5年5月
    [31] 马东风,《论贾谊的音乐审美教育思想》,星海音乐学院学报第三期,2004年9月
    [32] 苏志宏,《陆贾和贾谊的礼乐教化思想》,社会科学研究,1991年第五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