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太常、教坊乐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的乐官制度肇始于商末,发展于魏晋南北朝,而成熟于隋唐。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唐代音乐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中国音乐国际化和国际音乐中国化的繁荣局面,而唐代乐官制度的成熟与完善为这种繁荣的音乐局面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同时,也为后世乐官制度的继续延续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模本。
     如果作为中国音乐文化主体的专业乐工从实践上保证了中国音乐的顺利传承与发展,那么,作为专业乐工的直接领导者的乐官则是从思想、制度上保证了中国音乐的顺利传承与传播,对于乐官这个群体的研究可以直接印证唐代音乐文化的发展状况,透视唐代礼乐制度的辉煌与完善,了解唐代上层社会的音乐文化生活,甚于对研究整个唐代的社会生活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与意义。
     本文这里选择了在唐代国家音乐生活中占有绝对重要地位的太常寺和教坊中的乐官为研究对象,从中国古代官制的角度出发,运用文献学、史料学、文字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理交融的方法,对乐官的机构、职能、铨选、俸禄、考核、乐官与音乐活动的关系等相关问题进行综合探讨,为从整体上窥视整个唐代乐官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和依据。
The music official system of china began with end of Shang dynasty, developed in Wei,Jin,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y; and reached maturity in Tang dynasty. As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dynasties in Chinese history, music of Tang dynasty presented an unheard-of prosperous situation that Chinese music and international music were translating into each other, at the same time, the maturity and perfection of music official system provided protection for this prosperous situation, and provided an essential model for the continuity and development of after music official system.
     If we say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music culture—professional musicians made a contribution to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through practice, as the leaders of professional musicians—music officials made a contribution to inheritance and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through thought and system. The study of music officials could reflect the status of development of Tang's musical culture, show the prosperity and perfection of ceremony system, and understand the musical culture of upper classes, even make a contribution to research into all of the Tang society.
     This study selects the music officials wh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ai chang temple and Jiao fang for research object, departing from the angle of ancient chinese bureaucracy, making use of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es such as bibliography, historical materials, studies on Chinese characters, sociology, management science and so on, to research into music official institution, music official's function, selection, salary, assessm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ic official and music activities and so on, and to provide necessary theoretical basis and support for understanding all of the music officials in Tang dynasty.
引文
[1]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37:1527.
    [2]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D].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921.
    [1]郭乃安.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C].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2.
    [2]项阳.山西乐户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1.
    [1]由于此书是由台湾五洲出版社于70年代出版的,查找较为困难,甚至连国家图书馆都无此书。笔者曾经拜托台湾的学者帮助查找此书,亦无所获。所以,只能在这里略微提及一下,以示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尊重。
    [2]详参伍国栋.20世纪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研究学术思想的转型(上、下)[J].音乐研究,2000(4)、2001(1).
    [3]黎国韬.古代乐官与古代戏剧[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孙晓辉.两唐书乐志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5]李方元.宋史乐志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1]赵维平.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东流日本的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康瑞军.历代音乐机构与乐官制度研究现状述评[J].中国音乐学,2007(3).
    [3]叶伯和.中国音乐史[M].台北:台湾贯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3.
    [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2]康瑞军.历代音乐机构与乐官制度研究现状述评[J].中国音乐学,2007(3):84.
    [3]岸边成雄.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
    [4]张世彬.中国音乐史论述稿[M].香港:香港友联出版社,1975.
    [1]康瑞军.历代音乐机构与乐官制度研究现状述评[J].中国音乐学,2007(3):85.
    [2]黎国韬.古代乐官与古代戏剧[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孙晓辉.两唐书乐志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255.
    [4]李方元.宋史乐志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5]马欢.唐代音乐机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刘媛媛.宋代宫廷音乐机构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07.
    [1]李莉.魏晋南北朝宫廷音乐机构考[D].河南大学音乐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2.
    [2]陈应时.有关周朝乐官的两个问题[J].艺术探索,1995(1).
    [3]许继起.秦汉乐府制度研究[D].扬州大学博士论文,2002.
    [4]孙尚勇.乐府史研究[D].扬州大学博士论文,2002.
    [5]陈元锋.乐官文化与文学——先秦诗歌史的文化巡礼[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6]阎步克.乐师与史官[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1.
    [7]项阳.山西乐户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48.
    [8]张丽.宋代教坊乐队的沿革及其历史文化特征[J].音乐研究,2002(1).
    [1]李昌集.唐代宫廷乐人考略——唐代宫廷华乐、胡乐状况一个角度的考察[J].中国韵文学刊,2004(3).
    [2]张国安.大司乐与师保——《周礼》乐官与先秦乐文化源流考述[J].艺术百家,2008(5).
    [3]黎国韬.古代乐官与古代戏剧[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修海林.隋唐宫廷音乐机构中的音乐教育活动[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7(1).
    [5]修海林.宋代宫廷与官学中的音乐教育活动与理论[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7(4).
    [6]孔义龙.论开元音乐教育及其与官学的关系[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5(1).
    [7]张前.中日音乐交流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8]冯文慈.中外音乐交流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9]赵维平.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东流日本的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1]黎国韬.乐官制度形成于商代后期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2]康瑞军.晚唐五代宫廷乐官制度考述[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8(3)
    [3]舒大清.论乐官制度与歌诗文学的关系——以《诗经》《楚辞》为例[J].乐府学,2008(第三辑).
    [4]孙晓晖.先秦盲人乐官制度考[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6(4)
    [5]黎国韬.辽金元教坊制度源流考[J].学术研究,2008(5).
    [1]康瑞军.历代音乐机构与乐官制度研究现状评述[J].北京:中国音乐学,2007(3).
    [2]康瑞军.历代音乐机构与乐官制度研究现状评述[J].北京:中国音乐学,2007(3):88.
    [1]康瑞军.历代音乐机构与乐官制度研究现状评述[J].北京:中国音乐学,2007(3):88.
    [2]康瑞军.历代音乐机构与乐官制度研究现状评述[J].北京:中国音乐学,2007(3):88.
    [3]康瑞军.历代音乐机构与乐官制度研究现状评述[J].北京:中国音乐学,2007(3):88.
    [4]叶松荣.广博·深刻·特色·创新[J].中国音乐学,2009(1):112.
    [1]吴宗国.盛唐政治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1—6.
    [1]笔者对“南朝梁时加寺一字”的记载表示怀疑,容下文详解。
    [2]“太常寺,古曰秩宗,秦曰奉常,汉高改为太常,梁加寺字,后代因之。”(后晋)刘晌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四):1872.
    [3]俞鹿年.中国官制大辞典[D].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335.
    [4]中国历史大辞典编撰委员会.中国历史大辞典[D].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402.
    [5]“太常寺(唐、虞之时,伯夷作秩宗,典三礼……秦曰奉常,典宗庙礼仪。至汉高祖,名曰太常。惠帝复曰奉常,景帝又曰太常··…·北齐太常寺掌陵庙、群祀、仪制、天文、术数、衣冠之属……”(唐)李隆基.大唐六典[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279-280.
    f6]“梁武帝天监七年,以太常为太常卿,加置宗正卿,以大司农为司农卿,三卿是为春卿……北齐以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是为九寺,晋荀勖曰:‘九寺可并于尚书。’后魏亦有三府、九寺,则九卿称九寺久矣。然通其名,不连官号。其官寺连称,自北齐始也。”(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卷二十五):690—691.
    [1](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一):928.
    [2](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六十八):1515.
    [3](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卷二十五):690—691.
    [1]不附带官署名称.
    [2]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D].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503.
    [3]孙晓辉.两唐书乐志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1届博士学位论文:141.
    [1]黎国韬.古代乐官与古代戏剧[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1.
    [1](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二十二):477.
    [2](后晋)刘晌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四):1872-1873.
    [3](唐)李隆基.大唐六典[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281.
    [1](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四):1896.
    [2]掌冶署乃是唐代专门负责冶煅铸的部门。
    [3](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四):1896.
    [4]孙晓辉.两唐书乐志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1届博士学位论文:152.
    [5]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D].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524
    [6](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492.
    [7]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D].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744.
    [1]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D].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744.
    [2](清)阮元.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卷二十七):826.
    [3]黎国韬.古代乐官与古代戏剧[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34-335..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09.
    [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09.
    [6]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09.
    [7]赵国华.孙子兵法简注通说[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120.
    [1]钟兆华.尉缭子校注[M].瀑阳:中州书画社,1982:61.
    [2]颜昌嶢.管子校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6:155.
    [3]黎国韬.古代乐官与古代戏剧[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05.
    [4]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D].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150.
    [5]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D].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326.
    [6](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卷四):1736.
    [7]黎国韬.古代乐官与古代戏剧[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04.
    [1](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卷三十一):1947.
    [2]李希凡.中华艺术通史·隋唐卷(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5.
    [3]李希凡.中华艺术通史·隋唐卷(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5.
    [1]其中,太常寺所具有的其他八寺所不具有的官员主要有:太常博士、协律郎、奉礼郎、太祝等。
    [2]郁贤皓、胡可先.唐九卿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6.
    [3](后晋)刘晌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四):1872-1873.
    [4]郁贤皓、胡可先.唐九卿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4.
    [5]俞鹿年.中国官制大辞典[D].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336.
    [6](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四):1873.
    [1]在公文上题写收到的日期。
    [2]“《周礼正义·天官·叙官》说:‘凡财物之藏并谓之府,国之凡治藏之吏,亦通谓之府也。’唐代仿《周礼》之制,在内外衙门中亦多置府,为流外三至六品官……”俞鹿年.中国官制大辞典[D].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652.
    [3]“史在《周礼》中又为治文书之吏。《周礼正义·天官·叙官》说:‘史本记事之官,国之凡掌治文书之吏,亦通谓之史也。’唐代仿《周礼》之制,在内外衙门中亦多置史,为流外四至七品官……”俞鹿年.中国官制大辞典[D].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280-281.
    [4](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四):1873.
    [5]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卷六十五):1136.
    [6]“战国时各国多有设置,为国君掌管传达。……唐废谒者台置通事舍人,属中书省。而于太常寺与公主邑司各置谒者二人,掌传宣之事。”俞鹿年.中国官制大辞典[D].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297.
    [7]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四):1873.
    [8]俞鹿年.中国官制大辞典[D].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295.
    [9]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四):1873—1874.
    [10]当然,《唐会要》中亦称“治礼郎”,可详参。
    [11](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四): 1874.
    [1]俞鹿年.中国官制大辞典[D].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307.
    [2]俞鹿年.中国官制大辞典[D].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196.
    [3]太常丞一职主要是“掌判寺事,帮助寺卿处理各项具体事务”,此种职能在本质上与“少卿职权无甚区别”,所以,为了避免出现重复探讨的弊端,笔者这里只对太常少卿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究,毕竟,有关太常少卿的相关问题在本质上也可以折射出太常丞的相关问题。两职的区别主要是在品级和地位上。
    [1]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D].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318.
    [2]马永卿.懒真子[M].北京:超星,1985(第一卷):2.
    [3](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二十二):317—319.
    [1](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二十下):794.
    [2](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二十八):1053—1054.
    [3](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志第四):3103.
    [4](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志二十五):3571.
    [5](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二十二):477.
    [6]本文除了自己的搜集资料以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唐九卿考》,特此说明。
    [1]马欢.唐代音乐机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2.
    [1]白居易.白居易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8(卷六十三):3490.
    [2]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卷五十七):990.
    [1]孙晓辉.两唐书乐志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1届博士学位论文:172.
    [2](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三十):1089.
    [3](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48.
    [1]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D].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561.
    [2]中国历史大辞典编撰委员会.中国历史大辞典[D].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408.
    [3](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四):1872-.
    [4](后晋)刘晌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二十八):1040.
    [1](董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I983(卷一百四十五):1469.
    [2](后晋)刘晌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三十):1119.
    [3]孙晓辉.两唐书乐志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1届博士学位论文:172.
    [1]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D].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64.
    [2]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D].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64—65.
    [3]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D].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821.
    [4](清)阮元.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卷三):113.
    [5]张双棣.淮南子校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966.
    [6]湖南省法家著作注释研究班.柳宗元《非国语》评注[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6:70.
    [7](清)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古乐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卷下)
    [8]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97.
    [1]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D].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3770.
    [2]中国历史大辞典编撰委员会.中国历史大辞典[D].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992.
    [3]中国历史大辞典编撰委员会.中国历史大辞典[D].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967.
    [1](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四):1874.
    [2](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卷二十五):695.
    [3](元)马端临.文献通考[M].杭州:江苏古籍出版,2000(卷一百四十四):1269.
    [4](唐)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卷十三):309.
    [5]贞观初,唐设有校考使,以监视京内外官员考核。德宗后,始有监考使。
    [1]左汉林.唐代协律郎的任职条件和职责新论[J].石家庄: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91.
    [2]吴刚.全唐文补遗(第三辑)[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247—-248.
    [3]吴刚.全唐文补遗(第二辑)[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19—20.
    [1]吴刚.全唐文补遗(第二辑)[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37—38.
    [2]唐代为官的途径主要有四种,一是科举,二是门荫入仕,三是流外入内,四是行伍和入幕。所谓的门荫指的是五品以上的高中级官员的子孙。这些人通过担任卫官、斋郎、挽郎、散官等职,经若干年纳资或番上之后就可参加吏部或兵部的官员考试,合格者即可被授予官职。[3]这里所谓的“试”指的是试用之意,是正命之外的一种任用。试用制是唐代官员任用体系中的一种,通常情况下试用期为一年,多则三年。在试用期间如果没有什么重大失误,试用期满之后是可以被授予实职的。“《通典·职官一》:唐武后‘天授二年(公元701年)凡举人,无贤不肖,咸加擢拜,大置试官以处之,试官盖起于此也。’其后试官之制盛行。有由试官不经正授而又迁试官者,如房琯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迁试主客郎中,五年(公元746年)正月擢试给事中,其间并未经过正授手续。试官盛行的结果,铨选叙资时,遂有虚称试衔者,其弊至五代愈益严重……”俞鹿年.中国官制大辞典[D].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1215.
    [4]吴刚.全唐文补遗(第二辑)[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70.
    [5]吴刚.全唐文补遗(第二辑)[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75.
    [6]吴刚.全唐文补遗(第二辑)[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76.
    [7]吴刚.全唐文补遗(第二辑)[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510.
    [1]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108.
    [2]左汉林.唐代协律郎的任职条件和职责新论[J].石家庄: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91.
    [3]郑定、闵冬方.“良贱之别”与社会演进——略论唐宋明清时期的贱民及其法律地位的演变[M].南京:金陵法律评论,2003(2):81
    [1](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卷十九):471.
    [2]张国刚.唐代官制[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170.
    [1]郑海峰.中国古代官制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185.
    [2]左汉林.唐代协律郎的任职条件和职责新论[J].石家庄: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91.
    [3]孙晓辉.两唐书乐志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1届博士学位论文:173.
    [1](唐)李隆基.大唐六典[M].西安:三秦出版社(卷十四),1991:293.
    [1]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中国音乐词典[D].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384.
    [2]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7.
    [1](唐)李隆基.大唐六典[M].西安:三秦出版社(卷十四),1991:289—290.
    [2]中国历史大辞典编撰委员会.中国历史大辞典[D].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399.另外,《中国官制大辞典》有着类似的观点。
    [3](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卷十六):490.
    [4](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卷十六):480.
    [5](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一百零九):2827.
    [6](唐)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卷二十二):752—753.
    [7](唐)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卷二十二):755.
    [1]李莉.魏晋南北朝宫廷音乐机构考[D].开封:河南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2007.
    [2](唐)李隆基.大唐六典[M].西安:三秦出版社(卷十四),1991:295.
    [3]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117.
    [4](后晋)刘晌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四):1874.
    [5](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八):1243.
    [1]俞鹿年.中国官制大辞典[D].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443.
    [2](唐)李隆基.大唐六典[M].西安:三秦出版社(卷十四),1991:289.
    [3]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112—113.
    [4](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卷二十五):696.
    [1](唐)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卷二十八):803.
    [2]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113.
    [3]左汉林.唐太乐令丞的任职条件和职责新论[J].桂林:南宁: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80.
    [1]吴刚.全唐文补遗(第二辑)[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284—285.
    [2]左汉林.唐太乐令丞的任职条件和职责新论[J].桂林:南宁: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80.
    [1](宋)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6(卷二百三):1534.
    [2](唐)李隆基.大唐六典[M].西安:三秦出版社(卷十四),1991:290.
    [3](后晋)刘晌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二十九):1081—1082.
    [4](宋)李防.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6(卷二百三):1534.
    [1](唐)李隆基.大唐六典[M].西安:三秦出版社(卷十四),1991:289—292.
    [2](唐)李隆基.大唐六典[M].西安:三秦出版社(卷十四),1991:292—293.
    [3](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二十九):1081.
    [4](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十六):383.
    [5](唐)李隆基.大唐六典[M].西安:三秦出版社(卷十四),1991:293.
    [6](唐)李隆基.大唐六典[M].西安:三秦出版社(卷十四),1991:295.
    [1](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4.
    [2]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D].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19.
    [3]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D].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19.
    [4]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D].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19.
    [1]中国历史大辞典编撰委员会.中国历史大辞典[D].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826.
    [2]中国历史大辞典编撰委员会.中国历史大辞典[D].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399.
    [3](唐)李隆基.大唐六典[M].西安:三秦出版社(卷十四),1991:290.
    [4]陆三强.唐才子传选译[M].成都:巴蜀书社,1994:3.
    [5](唐)薛用弱.集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0(卷二):9
    [1](后晋)刘晌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一百九十一):5101.
    [2](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九十一):3797.
    [3](董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I983(卷一百六十):1638.
    [4](后晋)刘晌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一百九十二):5116.
    [5](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二百零二):5764.
    [1](元)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卷一百三十七):1211.
    [2](元)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卷一百三十八):1222.
    [1]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D].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66.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0.
    [3]中国历史大辞典编撰委员会.中国历史大辞典[D].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2827—2828.
    [1]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169.
    [2]按唐初之雅俗乐皆归太常管理。
    [3] (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卷二十五):695.
    [4](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九十八):3905.
    [5]严耀中.北魏太和年间官制札记[J].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34():36.
    [1]王松山.北魏博士略论[J].吉林: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3):17.
    [2]所谓的学官博士指的是“在执教的同时,还兼有参训国政、充任使节,随军参佐军事的任务”;而非学官博士指的是专职与本部门的指教任务。可详参王松山.北魏博士略论[J].吉林: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3):17.
    [3](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八):1243.
    [4]详参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115.
    [5]俞鹿年.中国官制大辞典[D].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443.
    [1]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117.
    [2]中国历史大辞典编撰委员会.中国历史大辞典[D].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2999.
    [3]李莉.魏晋南北朝宫廷音乐机构考[D].河南大学音乐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9.
    [4]黎国韬.古代乐官与古代戏剧[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03.
    [5]唐制规定,四品以上官员皆配有卤簿乐。
    [1]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117.
    [2](唐)李隆基.大唐六典[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295—296.
    [1](后晋)刘晌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二十八):1875.
    [2]其在论述鼓吹署令、丞二职的具体职能时,将“引导和指挥各种仪仗”、“在音乐活动前陈设各种鼓吹乐器”、“指挥鼓吹乐演奏”三种职能作为二职的共有职能,但需要明确的是,鼓吹署丞在很多的场合均不会直接出现,只是作为幕后的负责人。左汉林.唐代乐府制度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届博士论文,2005:25—26.
    [3]左汉林.唐代乐府制度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届博士论文,2005:33—34.
    [1]左汉林.唐代乐府制度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届博士论文,2005:34.
    [2]董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I983(卷一百七十四):1772.
    [3]左汉林.唐代乐府制度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届博士论文,2005:289.
    [4]左汉林.唐代乐府制度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届博士论文,2005:34.
    [1]南卓等.羯鼓录乐府杂录碧鸡漫志合订本[C].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35—36.
    [2]左汉林.唐代乐府制度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届博士论文,2005:34.
    [3](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十七):396.
    [4](后晋)刘晌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二十八):1053.
    [1](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十六):388.
    [2](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十六):388.
    [3](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十六):382.
    [4](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十六):393
    [5](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69.
    [6]俞鹿年.中国官制大辞典[D].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289.
    [1](唐)李隆基.大唐六典[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290.
    [2](唐)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卷二十六):724.
    [3]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114.
    [4](唐)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卷十五):379.
    [5](后晋)刘晌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三十):1089.
    [1](唐)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卷十五):370.
    [2]孙晓辉.两唐书乐志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1届博士学位论文:153.
    [1]李希凡.中华艺术通史·隋唐卷(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5.
    [1]因为在国内,教授也有等级之分。在太乐、鼓吹二署中,博士与乐正应当属于教授中的低级与高级者。
    [1]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D].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1459.
    [2]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D].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427.
    [3]“作为城中坊里之制,始创于北魏的平成。之后,洛阳城也行此制。”详参黄金贵.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21.
    [1]黄金贵.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21.
    [2]黄金贵.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22.
    [3](宋)宋敏求·长安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1:304.
    [4](后晋)刘晌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2089.
    [5](唐)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卷二十八):803.
    [1]“自汉至梁、陈乐工,其大数不相蹄越,及周并齐、隋并陈,各得其乐工,多为编户。至六年,帝乃大括魏、齐、周、陈乐人子弟,悉配太常,并于关中为坊置之,其数益多前代。”(唐)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卷十五):374.
    [2]张世彬.中国音乐史论述稿[M].香港:香港友联出版社,1975:119.
    [3]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33.
    [4](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三):1854.
    [1]详参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222—224.
    [2]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34.
    [3]张晓瑾.略论唐代教坊[J].武汉: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8)
    [4]史书园、冯志平.唐代宫廷音乐机构及其音乐教育职能考辨[J].喀什:喀什师范学院,2008(2)
    [5]左汉林.唐代的内教坊及相关问题考论[J].锦州:渤海大学学报,2007(1).
    [6]详参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222—224.
    [1]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修订本)[D].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288.
    [2]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33.
    [3]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34.
    [4](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四):1871.
    [1]赵维平.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东流日本的研究——日本音乐制度(内教坊)的形成于变衍[J].上海:音乐艺术,2001(1):25.
    [2]赵维平.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东流日本的研究——日本音乐制度(内教坊)的形成于变衍[J].上海:音乐艺术,2001(1):24—25.
    [3]赵维平.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东流日本的研究——日本音乐制度(内教坊)的形成于变衍[J].上海:音乐艺术,2001(1):25.
    [1](后晋)刘晌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三):1854.
    [2](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八):1244.
    [3]“武德后,置内教坊于禁中。武后如意元年改曰云韶府,以中官为使。”(宋)王应麟.(合璧本)玉海[M].京都:中文出版社,1977(卷一百六):2014.
    [4](明)胡震亨.唐音癸籤[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卷十四):162.
    [5](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二十八):1040.
    [6](宋)郑樵.通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卷五十):640.
    [7]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卷三十二):588.
    [8](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七十九):2710.
    [1](后晋)刘晌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二十八):1041.
    [2] (后晋)刘晌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二十八):1040—1041.
    [1](宋)王应麟.(合璧本)玉海[M].京都:中文出版社,1977(卷一百六):2014.
    [2](明)胡震亨.唐音癸籤[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卷十四):162.
    [3](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三):1854.
    [4](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三):1854.
    [5]“神尧受禅,未遑制作,郊庙宴享,悉用隋代旧仪。”(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二十一):816.
    [1](唐)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十四):345.
    [2](后晋)刘晌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二十八):1040.
    [3]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33.
    [4]赵维平.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东流日本的研究——日本音乐制度(内教坊)的形成于变衍[J].上海:音乐艺术,2001(1):29.
    [5]谢路军.道教音乐的民族特点初探[J].中国道教,2006(3):26.
    [6]“武后一度把内教坊改名为云韶府,玄宗不但令道士,大臣进献道曲,还亲自在宫廷内设道场教道士‘步 虚声韵’”谢路军.道教音乐的民族特点初探[J].中国道教,1999(1):58.
    [1](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三):1854.
    [2](清)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古今事文类聚新集[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卷十三).
    [3](清)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古今事文类聚新集[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卷十六).
    [4](清)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古今事文类聚新集[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卷十九).
    [5]胡阿祥.武则天“革”唐为“周”略说[J].江苏社会科学,2001(2):121.
    [6]胡阿祥.武则天“革”唐为“周”略说[J].江苏社会科学,2001(2):121.
    [1]胡阿祥.武则天“革”唐为“周”略说[J].江苏社会科学,2001(2):121.
    [2]胡阿祥.武则天“革”唐为“周”略说[J].江苏社会科学,2001(2):121.
    [3]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D].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4496.
    [1](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七):1222.
    [2]“习艺馆。本名内文学馆,选宫人有儒学者一人为学士,教习宫人。则天改为习艺馆,又改为翰林内教坊,以事在禁中故也。”(后晋)刘晌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三):1854.
    [3](宋)王应麟.(合璧本)玉海[M].京都:中文出版社,1977(卷一百六十五):3137.
    [4]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33.
    [5](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八):1244.
    [6]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卷四十三):628.
    [7](清)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古今事文类聚新集[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卷二十六).
    [1](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三):1854.
    [2](宋)李上交.全宋笔记第一编四·近事会元[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卷四):174.
    [3](清)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卷一百一十八):1017.
    [1]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中国音乐词典[D].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102.
    [2]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34.
    [1](唐)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卷十五):375.
    [2](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卷一百四十七):3762.
    [3]左汉林.唐代的内教坊及相关问题考论[J].锦州:渤海大学学报,2007(1):81.
    [4](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卷一百十五):2947—2952.
    [1] (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卷一百二十三):3160—3161.
    [2]左汉林.唐代的内教坊及相关问题考论[J].锦州:渤海大学学报,2007(1):82.
    [3](清)纪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仪礼述注[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卷六).
    [4](清)纪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乐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卷一百十三).
    [5](唐)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卷十五):375.
    [6]“但雅乐,自周朝以来为用于祭祀之乐,女子之宫廷乐则以房中乐(房内乐)之名,置于正乐以外,故‘内教’似无严格执雅乐意义,而可作为宫廷乐意义之解释。宫廷乐亦即房中乐,房中乐固不能为雅乐……”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34.
    [1](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二十二):475.
    [2](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八):1244.
    [3](唐)刘肃·大唐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4(卷十):151.
    [4]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33.
    [5]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59.
    [6]转左汉林.唐代的内教坊及相关问题考论[J].锦州:渤海大学学报,2007(1):80.
    [7]左汉林.唐代的内教坊及相关问题考论[J].锦州:渤海大学学报,2007(1):80.
    [1](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卷一百四十七):3729.
    [2](元)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卷一百四十六):1282.
    [1](清)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乐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卷一百八十六)
    [21(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八):1244.
    [3]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49.
    [4]马欢.唐代音乐机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7—28.
    [5]柏红秀认为,“然而从《教坊记》序文的整体表述来看,恢复太常寺‘典礼’这一传统职能并非玄宗的真正用意,安置他的藩邸乐人才是他的直接目的。”而且,“从现存史料来看,玄宗设置教坊的目的又不仅仅为了安置藩邸乐人,还用于安置有功的宦官。”柏红秀、王定勇.关于唐代教坊的三个问题[J].盐城: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1):48—-49.
    [6]黎国韬.古代乐官与古代戏剧[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5.
    [7]黎国韬.古代乐官与古代戏剧[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5.
    [8]马欢.唐代音乐机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6.
    [1]柏红秀.唐代宫廷音乐文艺研究[D].扬州:2004届博士学位论文,2004:15.
    [2]柏红秀.唐代宫廷音乐文艺研究[D].扬州:2004届博士学位论文,2004:15.
    [3]李希凡.中华艺术通史·隋唐卷(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8.
    [1]康瑞军.论唐末仗内教坊的实质及其他[J].武汉:黄钟,2008(3)
    [2]转康瑞军.论唐末仗内教坊的实质及其他[J].武汉:黄钟,2008(3):54.
    [3]柏红秀.唐代仗内教坊考[J].北京: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6(3):46.
    [4]孙晓辉.两唐书乐志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1届博士学位论文:155.
    [5]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234.
    [1](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二十三):481.
    [2](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五十九):2333.
    [3](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二百一十六上):6064.
    [4](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七):1217.
    [5]“唐改太乐为乐正,有府三人、史六人……散乐三百八十二人,仗内散乐一千人……”(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八):1243.
    [6](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M].台北:台湾华文书局,1968(卷六十八):1565.
    [7](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60(卷三百一十三):3690.
    [8](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八十三):3655.
    [9]柏红秀.唐代仗内教坊考[J].北京: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6(3):45.
    [1]柏红秀.唐代仗内教坊考[J].北京: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6(3):44.
    [2]康瑞军.论唐末仗内教坊的实质及其他[J].武汉:黄钟,2008(3):55.
    [1]柏红秀、王定勇.关于唐代教坊的三个问题[J].盐城: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1):49..
    [2]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238.
    [3]康瑞军.论唐末仗内教坊的实质及其他[J].武汉:黄钟,2008(3):56.
    [4]康瑞军.论唐末仗内教坊的实质及其他[J].武汉:黄钟,2008(3):56.
    [5]柏红秀.唐代仗内教坊考[J].北京: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6(3):45.
    [1]柏红秀.唐代仗内教坊考[J].北京: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6(3):46.
    [2] (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二十二):477.
    [3]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72.
    [4] (明)陆辑.古今说海[M].成都:巴蜀书社,1988:705.
    [5]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233.
    [6](宋)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卷三十四):735.
    [7](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十五):465.
    [8]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234.
    [1]柏红秀.唐代仗内教坊考[J].北京: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6(3):45.
    [2]康瑞军.论唐末仗内教坊的实质及其他[J].武汉:黄钟,2008(3):56.
    [3]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234.
    [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卷二百四十三):1862.
    [5](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二十四):922—923.
    [1]康瑞军.论唐末仗内教坊的实质及其他[J].武汉:黄钟,2008(3):57.
    [2]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234.
    [3]文献中关于内教坊也合并入延政坊一事似乎并无提及,岸边氏所谓的“内教坊与仗内教坊在左教坊(延政坊)与右教坊合并”一说不知所依为何。
    [1](后晋)刘晌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三):1854.
    [2]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222.
    [3]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D].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145.
    [1]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D].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145.
    [2]黎国韬.古代乐官与古代戏剧[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4.
    [3]“罢教坊乐人授正员官之制。”(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四):412.
    [4]黎国韬.古代乐官与古代戏剧[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5.
    [5](清)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平:国立北平图书馆(影印版),民国二十五年(第七十二册):2874.
    [6](清)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平:国立北平图书馆(影印版),民国二十五年(第七十二册):2874.
    [7]转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318.
    [1](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卷二百一十一):1602.
    [2]吴刚.全唐文补遗(第三辑)[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229.
    [3]左右骁卫各设大将军一名,正三品;将军两名,从三品。左右骁卫将军是作为左右骁卫大将军的副手而存在的,《资治通鉴》等文献并未注意到这些细节,此点尚需明确。
    [4](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二):1785.
    [1]左汉林.唐代的内教坊及相关问题考论[J].锦州:渤海大学学报,2007(1)
    [2](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四):1867-1868
    [1](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八):1244.
    [2](后晋)刘晌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三):1854.
    [1](唐)李隆基.大唐六典[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36.
    [1](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八):1244.
    [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卷二百一十一):1602.
    [3](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二十二):475.
    [4](唐)刘肃·大唐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4(卷十):151.
    [5]“西京内外教坊的区别,首先是设置位置的不同,因为内教坊在蓬莱宫侧,属宫内,而左右教坊在宫外。其次,内教坊在禁中,演出必在内廷,外教坊则可能兼为外廷服务。”黎国韬.古代乐官与古代戏剧[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5.
    [1](唐)崔令钦.教坊记[M.沈阳:辽宁教育社,1998:2.
    [2]左汉林.唐代的内教坊及相关问题考论[J].锦州:渤海大学学报,2007(1).
    [3]柏红秀、王定勇.关于唐代教坊的三个问题[J].盐城: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1).
    [4]柏红秀、王定勇.唐代第一任教坊使考[J].北京:戏曲艺术,2005(2).
    [5]张晓瑾.略论唐代教坊[J].武汉: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8)
    [1](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四):1899.
    [2]柏红秀.唐代宫廷音乐文艺研究[D].扬州:2004届博士学位论文,2004:19.
    [3](后晋)刘晌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四):1899.
    [1](宋)李昉等.文苑英华[M].北京:中华书局,1982(卷九百三十二):4902.
    [2]吴刚.全唐文补遗(第三辑)[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229.
    [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卷二百四十九):1917.
    [4](清)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经济类编[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十九).
    [5]柏红秀.唐代宫廷音乐文艺研究[D].扬州:2004届博士学位论文,2004:19.
    [1](宋)李昉等.文苑英华[M].北京:中华书局,1982(卷九百三十二):4902.
    [2]余华青.中国宦官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75.
    [1](宋)王谠,唐语林[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卷一):20.
    [1](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一百六十七):4363.
    [2]岸边成雄.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240
    [3](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一百五十二):4842.
    [4]柏红秀、王定勇.关于唐代教坊的三个问题[J].盐城: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1):49.
    [5](宋)高承.事物纪原[M].北京:中华书局,1989(卷六):216.
    [1](元)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卷一百四十六):1282.
    [2]赵晓涛、刘尊明.“教坊丁大使”考释[J].广东:学术研究,2002(9):143-144.
    [3](清)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平:国立北平图书馆(影印版),民国二十五年(第七十二册):2874.
    [4](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0(卷十六):339.
    [1]“开宝中,教坊使魏某,年老当补外,援后唐故事,求领小郡。太祖曰:‘伶人为刺史,岂治朝事,尚可法耶!’第令于本部中迁叙,乃以为太常太乐令。”(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1(卷一):1.此“魏”疑为“卫”之误。
    [2]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241.
    [3]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301.
    [4]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301.
    [5] (宋)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梦粱录武林旧事[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87.
    [6]“向者汴京教坊大使孟角球曾做杂剧本子,葛守诚撰四十大曲,丁仙现捷才知音。南渡以后,教坊有丁汉弼、杨国祥等。”(宋)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梦粱录武林旧事[M].北京:中国 商业出版社,1982(卷二十):177.
    [1] (宋)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梦粱录武林旧事[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卷七):.144.
    [2]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240.
    [3]纪昀等.历代职官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6-17.
    [4]黎国韬.古代乐官与古代戏剧[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7
    [5](宋)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梦粱录武林旧事[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卷二十):176.
    [6](宋)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梦粱录武林旧事[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卷):
    [1]纪昀等.历代职官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卷十):203.
    [2](元)脱脱等.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三十八):881.
    [3](元)脱脱等.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五十六):1261.
    [4]“再检诸《乐志》,有‘太乐署’、‘鼓吹局’等名称,可见宋太常与前代太常没有太大区别,仅改署为局而已。二令当为从八品官,因太常寺主管太医局位秩与他们相当。”黎国韬.古代乐官与古代戏剧[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6.
    [5](清)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平:国立北平图书馆(影印版),民国二十五年(第七十二册):2874.
    [1](清)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平:国立北平图书馆(影印版),民国二十五年(第七十二册):2874.
    [2]“(团练副使)散官名。唐天宝后始置。宋沿置,为十等散官之第四等。从八品,常用于安置责降官,给团练副使之半俸。”龚延明.宋代官制词典[D].北京:中华书局,1997:614.
    [3](清)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平:国立北平图书馆(影印版),民国二十五年(第七十二册):2874.
    [4](后晋)刘晌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一百六十七):4368.
    [5](宋)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卷三十四):631.
    [6](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九十七):3883.
    [1]俞鹿年.中国官制大辞典[D].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704.
    [2]中国历史大辞典编撰委员会.中国历史大辞典[D].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2573.
    [3](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四):1583.
    [4]俞鹿年.中国官制大辞典[D].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704.
    [1]“十六卫”是唐代专门负责府兵管理的中央最高军事机构。
    [2]余华青.中国宦官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80.
    [3]左汉林.唐代的内教坊及相关问题考论[J].锦州:渤海大学学报,2007(1):30.
    [4](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四):1899.
    [5]张国刚.唐代官制[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117.
    [6]左汉林.唐代的内教坊及相关问题考论[J].锦州:渤海大学学报,2007(1):30.
    [1]余华青.中国宦官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94-298.
    [2]余华青.中国宦官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96.
    [3]岸边成雄.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241.
    [4]余华青.中国宦官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59.
    [5](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十四):412.
    [1]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241.
    [2](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卷一百四十二):3358.
    [1]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D].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331.
    [2]中国历史大辞典编撰委员会.中国历史大辞典[D].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530.
    [3]也有可能多于二位,具体原因后文解释。
    [4]“唐全盛时,内外教坊近及二千员。梨园三百员,宜春、云韶诸院及掖庭之伎,不阙其数。太常乐工动万余户。”(清)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乐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卷一百八十八)
    [5]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279.
    [6](宋)王谠,唐语林[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卷一):20.
    [7](清)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海录碎事[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卷十六)
    [1]吴刚.全唐文补遗(第三辑)[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216.
    [1]按宁国县在会昌四年升为紧县之前皆为下县,唐代下县之县令官居从七品下,而县尉则官居从九品下。
    [2]陈茂同.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264.
    [3]“南宫留后使一职”并不存在于正式的政府官职中,可能是临时差遣之职。
    [4]左汉林.唐代教坊及内教坊乐官考论[J].银川: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30.
    [1]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D].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3776.
    [2]吴刚.全唐文补遗(第三辑)[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216.
    [3]唐代官服的颜色,分别深绯与浅绯,深绯乃四品官员所穿,浅绯乃五品官员所穿。
    [1]当然,教坊乐官并非政府正式官员,不能以政府正式官员的规格来要求教坊乐官。
    [2]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242.
    [1](宋)钱易.南部新书[M].北京:中华书局,1958:26.
    [2]左汉林.唐代梨园乐官新证[J].南京: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89.
    [3]左汉林.唐代教坊及内教坊乐官考论[J].银川: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30.
    [4](宋)钱易.南部新书[M].北京:中华书局,1958:127.
    [5]关于唐代乐工的乐籍问题比较负责,可详参项阳的《山西乐户研究》、岸边成雄的《唐代音乐史的研究》、黄现璠的《唐代社会概略》。
    [6](宋)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6(卷二百四):1551.
    [1]“西域米国胡人入中国者,因以为姓。《唐艺文志》有米遂《明堂论》一篇。又回纥仆固部有米怀玉,为达干。又有供奉歌者米嘉荣及其子米和郎。” (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卷二十四):368.
    [2]俞鹿年.中国官制大辞典[D].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92.
    [1]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169.
    [2]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卷三十四):624.
    [3]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116.
    [4]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116.
    [5](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八):1244.
    [6](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七):1222.
    [1]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卷三十四):629.
    [2]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170.
    [3]“按内教坊博士如上所述,属于习艺馆(共十八名),开元末年(恐是二十二年至二十五年间),习艺馆废止编入内侍省,任为中官,故并非教坊博士。前文所称之内教坊博士,或是指习艺馆之别名万林内教坊。”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170.
    [4](唐)李隆基.大唐六典[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36.
    [5]详参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116.
    [1](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八):1243.
    [2]详参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171.
    [3](宋)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卷三十四):624.
    [4]柏红秀.唐代宫廷音乐文艺研究[D].扬州:2004届博士学位论文,2004:20.
    [5]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D].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3276.
    [1](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八):1193.
    [2]柏红秀.唐代宫廷音乐文艺研究[D].扬州:2004届博士学位论文,2004:20.
    [3]辽宁省教育学院系统中国古代文学组.中国古代文学(3)[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6:181.
    [4]辽宁省教育学院系统中国古代文学组.中国古代文学(3)[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6:184.
    [5](清)孔尚任.小忽雷传奇[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140.
    [1]迟乃鹏.白居易<琵琶行>‘第一部’注释商榷[J].北京:中国语文,2003(6):545-546.
    [2]王灿龙.关于‘名属教坊第一部’之‘第一部’的释义问题[J].北京:语文建设,2006(3):53-54.
    [3](唐)李肇等.唐国史补因话录[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卷下):59.
    [4](宋)李防.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6(卷二百四):1553.
    [5](明)陆辑.古今说海[M].成都:巴蜀书社,1988:711.
    [6](宋)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卷九十六):1351.
    [7]转王灿龙.关于‘名属教坊第一部’之‘第一部’的释义问题[J].北京:语文建设,2006(3):54.
    [8](宋)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6(卷二百四):1552.
    [9]迟乃鹏.白居易<琵琶行>‘第一部’注释商榷[.J].北京:中国语文,2003(6):546.
    [1]迟乃鹏.白居易<琵琶行>‘第一部’注释商榷[J].北京:中国语文,2003(6):546.
    [2](唐)崔令钦.教坊记[M.沈阳:辽宁教育社,1998:1.
    [1]柏红秀.唐代宫廷音乐文艺研究[D].扬州:2004届博士学位论文,2004:20.
    [2]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248.
    [3](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二十八):1051.
    [4](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八):1243.
    [5](明)陶宗仪.说郛[M].北京:中国书店,1986(卷三十八):9.
    [1]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245.
    [2]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246.
    [3]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248.
    [4]俞鹿年.中国官制大辞典[D].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450.
    [1]中国历史大辞典编撰委员会.中国历史大辞典[D].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862.
    [2](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卷四百三十九):13016.
    [3](清)孔尚任.小忽雷传奇[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236.
    [4](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二十二):477.
    [5]周绍良、周超编.唐代墓志汇编(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961.
    [1]周绍良、周超编.唐代墓志汇编(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898.
    [2]这里所谓的“调护之勋”应该指的是苏日荣在德宗皇帝遭遇“泾师之变”后所立下的护主之功。
    [3]需要说明的是,“十六卫”中,左右卫领内府五府,外府五十府,位最尊。其次为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相对于代宗时被授予的正三品之右千牛卫大将军来讲,苏日荣在德宗时被授予的右武卫大将军,位更尊。
    [1]柏红秀.唐代仗内教坊考[J].北京: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6(3):44—45.
    [2]这里的“六师”确实指的是北衙六军。
    [3]余华青.中国宦官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54.
    [4]张国刚.唐代官制[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116.
    [1]柏红秀.唐代仗内教坊考[J].北京: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6(3):45.
    [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卷二百七十):2086.
    [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卷二百七十四):2114.
    [1](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卷十八):455.
    [1]陈铁民、李亮伟.关于守选制与唐诗人登第后的释褐时间[J].北京:文学遗产,2005(3):115.
    [2]王勋成.初盛唐是否存在守选制[J].兰州: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87.
    [3]杨向奎.唐代守选起始时间考[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09届硕士论文:16.
    [4]杨向奎.唐代守选起始时间考[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09届硕士论文:22.
    [1]杨向奎.唐代守选起始时间考[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09届硕士论文:1.
    [2]王勋成.初盛唐是否存在守选制[J].兰州: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91.
    [3](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二):1860.
    [4]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卷七十五):1367.
    [5]吴刚.全唐文补遗(第二辑)[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19—20.
    [1]吴刚.全唐文补遗(第二辑)[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37—-38.
    [2] (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一百七十):5176.
    [3]吴毅.唐代人事制度考论[J].西安:唐都学刊,2000(3):65.
    [4]吴刚.全唐文补遗(第三辑)[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247—248.
    [1](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三):1818.
    [2](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卷十七):425.
    [3]所谓的“具员簿”指的是“五品以上官员的人事档案制度。”高凤林.唐代五品以上文官的选任[J].北京:文献,1996(3):6.
    [4]张国刚.唐代官制[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152—-154.
    [5]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卷五十四):928.
    [6](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五):1179—1180.
    [1]至于太常寺中的其他与音乐并无直接关联的官员,如亭长、太祝、掌固等,笔者对此类官员不做介绍。
    [2](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60(卷六百二十九):2023.
    [3](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60(卷六百二十九):2023.
    [1](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卷四十:1103—1105.
    [2]郭锋.唐代流外官试探——兼析敦煌吐鲁番有关流外文书[J].兰州:敦煌学辑刊,1986(2):49.
    [3](唐)李隆基.大唐六典[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卷二):38.
    [1]张国刚.唐代官制[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175.
    [2](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六):1190.
    [1] (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六):1191-1191.
    [1](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六):1191.
    [2](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六):1192.
    [3](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六):1192.
    [4](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六):1192.
    [5]这里的“阶”与“级”要区分开来,唐代三品以下的官阶有“上下”之分,而“级”主要指的是官品的品级,一品到九品。
    [1](唐)李隆基.大唐六典[M].西安:三秦出版社(卷十四),1991:295.
    [2](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八):1243.
    [3](唐)李隆基.大唐六典[M].西安:三秦出版社(卷十四),1991:295.
    [4]岸边成雄.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171.
    [1]张国刚.唐代官制[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170.
    [2](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五十):1394.
    [1](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五十):1393.
    [2]翁俊雄.唐代职分田制度研究[J].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4):86.
    [3](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五十):1393.
    [1]张国刚.唐代官制[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172.
    [1](唐)崔令钦.教坊记[M.沈阳:辽宁教育社,1998:序.
    [2]南卓等.羯鼓录乐府杂录碧鸡漫志合订本[C].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44.
    [3]岸边成雄(著),梁在平、黄志炯(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193—194.
    [1]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07.
    [2]黎国韬.古代乐官与古代戏剧[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7.
    [3]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卷三十四):624.
    [1]孙晓辉.两唐书乐志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2]岸边成雄.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174.
    [3](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二十八):1046.
    [1](唐)李隆基.大唐六典[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卷十四):286.
    [2](唐)崔令钦.教坊记[M.沈阳:辽宁教育社,1998:序.
    [3]马欢在其硕士论文——《唐代音乐机构研究》中对教坊乐官所教授的舞蹈内容进行了详细梳理,可详参。马欢.唐代音乐机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0—48.
    [4]项阳.山西乐户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205.
    [5](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二十二):477.
    [6](唐)李隆基.大唐六典[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卷十四):
    [1](唐)李隆基.大唐六典[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卷十四):295.
    [2]岸边成雄.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142—146.
    [3]项阳.山西乐户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205.
    [4](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八):1243.
    [1]项阳.山西乐户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206.
    [2]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卷十六):588.
    [1]黎国韬.古代乐官与古代戏剧[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41.
    [2](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二十八):1040.
    [3]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卷三十三):614.
    [1]马欢.唐代音乐机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8.
    [1](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二十下):794.
    [2](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二十八):1053—1054.
    [3](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二十九):1081.
    [4](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一百六十七):4368.
    [1]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197.
    [2]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74—75.
    [3]黎国韬.先秦至两宋乐官制度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245—246.
    [1]李希凡.中华艺术通史·隋唐卷(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54—455.
    [2](朝鲜)金富轼.三国史记[M].朝鲜史学会,1928:68.
    [3](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二十二):480.
    [4]李希凡.中华艺术通史·隋唐卷(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77.
    [1]冯文慈.中外音乐交流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115.
    [2]黎国韬.古代乐官与古代戏剧[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6.
    [1]李希凡.中华艺术通史·隋唐卷(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53.
    [1]黎国韬.古代乐官与古代戏剧[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1.
    [1]吴宗国.盛唐政治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1.
    [2]吴宗国.盛唐政治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3.
    [1]吴宗国.盛唐政治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5.
    [2]吴宗国.盛唐政治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4—5.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平:国立北平图书馆(影印版),民国二十五年.
    (宋)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宋)王谠,唐语林[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南卓等.羯鼓录乐府杂录.碧鸡漫志合订本[C].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唐)李肇等.唐国史补因话录[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宋)钱易.南部新书[M].北京:中华书局,1958.
    (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60.
    (宋)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唐)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岸边成雄.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北:台湾中华书局,民国六十二年.
    (宋)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张世彬.中国音乐史论述稿[M].香港:香港友联出版社,1975.
    (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清)阮元.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0.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1.
    (宋)李昉等.文苑英华[M].北京:中华书局,1982.
    钟兆华.尉缭子校注[M].瀑阳:中州书画社,1982.
    (宋)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梦粱录武林旧事[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唐)长孙无忌.唐律疏议[M].北京:中华书局,1983.
    (唐)郑处诲.明皇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唐)刘肃.大唐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4.
    任半塘.唐戏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任半塘.唐戏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85.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明)陶宗仪.说郛[M].北京:中国书店,1986.
    辽宁省教育学院系统中国古代文学组.中国古代文学(3)[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6.
    (清)孔尚任.小忽雷传奇[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
    (宋)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6.
    张国刚.唐代官制[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
    王文选.中国历代官制简表[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明)陆辑.古今说海[M].成都:巴蜀书社,1988.
    (宋)高承.事物纪原[M].北京:中华书局,1989.
    任半塘、王昆吾.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1990.
    (明)方以智.尔雅[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0.
    (唐)李隆基.大唐六典[M].西安:三泰出版社,1991.
    周绍良、周超编.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叶伯和.中国音乐史[M].台北:台湾贯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3.
    (唐)杜佑.通典[M].长沙:岳麓书社,1995.
    (宋)王薄.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95.
    李向民.中国艺术经济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王颖楼.隋唐官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
    吴刚.全唐文补遗(第二辑)[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
    吴刚.全唐文补遗(第三辑) [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
    朱利民.唐代文化散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冯文慈.中外音乐交流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唐)崔令钦.教坊记[M].沈阳:辽宁出版社,1998.
    张前.中日音乐交流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陈元锋.乐官文化与文学——先秦诗歌史的文化巡礼[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宋)郑樵.通志[M].杭州:杭州古籍出版社,2000.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项阳.山西乐户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郁贤皓、胡可先.唐九卿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修君、鉴今.中国乐妓史[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吴宗国.盛唐政治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黎国韬.古代乐官与古代戏剧[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赵维平.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东流日本的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李方元.宋史乐志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陈茂同.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黄慧贤、陈锋.中国俸禄制度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孙晓辉.两唐书乐志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杨果霖.新旧唐书艺文志研究[M].台北:花木兰文化工作坊,2005.
    (清)黄本骥.历代职官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陈茂同.中国历代衣冠服饰制[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余华青.中国宦官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毛水清.唐代乐人[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龚延明.中国古代职官科举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6.
    关也维.唐代音乐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李希凡(主编).中华艺术通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郑海峰.中国古代官制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黎国韬.先秦至两宋乐官制度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史保.太常卿等始称于南朝梁考[J].学术论坛,1985(12)
    郭锋.唐代流外官试探——兼析敦煌吐鲁番有关流外文书[J].兰州:敦煌学辑刊,1986(2).
    翁俊雄.唐代职分田制度研究[J].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4).
    陈应时.有关周朝乐官的两个问题[J].艺术探索,1995(1).
    史云.神话传说中的乐官夔与鼍鼓[J].国际音乐交流,1995(Z1).
    迟乃鹏.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序“梨园二伎坊”考[J].杜甫研究学刊,1995(3).
    赵维平.日本奈良、平安时期对中国音乐的接纳与变衍——试析“女乐”[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5(3)
    孙晓晖.先秦盲人乐官制度考[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6(4).
    修海林.隋唐宫廷音乐机构中的音乐教育活动[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7(1).
    修海林.宋代宫廷与官学中的音乐教育活动与理论[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7(4).
    迟乃鹏.唐“梨园”考辨[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宁志新.唐朝的形势变化与唐朝的官制改革[J].东南学术,1997(5).
    徐月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嬗变及竞争考试精神的形成[J].发展研究,1997(10).
    戴显群.唐代的南选制度[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彭炳金.唐代赐官制度述论[J].人文杂志,1999(1).
    纳春英.唐代官服的国际影响[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1).
    宁志新.唐朝使职若干问题研究[J].历史研究,1999(2).
    耿占军.汉唐时期乐舞与百戏管理机构的设置[J].唐都学刊,1999(4).
    赵维平.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东流日本的研究——日本音乐制度(内教坊)的形成 与变衍[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1)
    吴洪琳.评隋炀帝官制改革[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王海英.隋唐时代的乐舞机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高飞燕.唐代有关乐工小说的符号阐释[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张丽.宋代教坊乐队的沿革及其历史文化特征[J].音乐研究,2002(1).
    龚延明.官制研究在文献学上的意义[J].文献,2002(1).
    张树国.乐官考源[J].文学前沿,2002(1).
    胡天虹.略论汉魏两晋南北朝宫廷音乐官署的沿革[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4).
    景遐东.使职设置与唐代地方行政级制的演变[J].社会科学,2002(6).
    赵晓涛.“教坊丁大使”考释[J].学术研究,2002(9).
    丽娜.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沿革[J].前沿,2002(12).
    黎国韬.唐宋四部乐考略——兼论《云韶乐》对宋队舞之影响[J].音乐研究,2003(3).
    吴毅.唐代人事制度考论[J].西安:唐都学刊,2000(3).
    迟乃鹏.白居易<琵琶行>‘第一部’注释商榷[J].北京:中国语文,2003(6).
    王武军.浅析唐朝吏治的监察制度[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尹君.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的形成和确立[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
    魏欣.西周与唐代音乐教育之比较[J].乐器,2003(11).
    张影.金教坊考[J].戏曲艺术,2004(2).
    李树军.周代乐官与《诗经》的传播[J].新疆社科论坛,2004(2).
    刘怀荣.南北朝及隋代乐府官署演变考[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2).
    曹治怀.隋代选官制度中的吏部职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王鸿昀.唐代乐舞文化成因与艺术形态考释[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4(2).
    张国强.宋初教坊四部与云韶部关系考述[J].中国音乐学,2004(3).
    李昌集.唐代宫廷乐人考略——唐代宫廷华乐、胡乐状况一个角度的考察[J].中国韵文学刊,2004(3).
    左汉林.唐代梨园弟子的产生与沿革考述[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付淑华.从桃花山唐墓出土的青瓷俑看唐初的服饰和音乐制度[J].江汉考古,2004(4).
    张煜.唐人所说“乐府”涵义考[J].社会科学辑刊,2004(6).
    柏红秀.关于唐代教坊的三个问题[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
    柏红秀、王定勇.唐代第一任教坊使考[J].北京:戏曲艺术,2005(2).
    王呈静.我国古代官吏选任制度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影响[J].山东社会科学,2005(1).
    齐秀生.《周礼》在官制研究中的史料价值[J].孔子研究,2005(1).
    孔义龙.“立师以教”以“习乐”从宫廷音乐看唐开元年间的职业教育[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5(1)
    沈小仙.古代官名的袭古性探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孔义龙.论开元音乐教育及其与官学的关系[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5(1).
    戴显群.剖析后唐伶官现象[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刘悦.浅谈唐代音乐教育[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5(3).
    梅洁.唐代音乐兴盛的原由[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谷曙光.宋代翰林学士撰教坊乐语考论[J].中国文化研究,2005(3).
    苏敏.梨园祖师爷李隆基和李存勖[J].戏剧之家,2005(4).
    陈四海.梨园考[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陈铁民、李亮伟.关于守选制与唐诗人登第后的释褐时间[J].北京:文学遗产,2005(3).
    柏红秀.略论中唐音乐之新变[J].艺术百家,2005(6).
    左汉林.论教坊在中晚唐的发展和衰落[J].乐府学,2006.
    尽心.唐代的诗歌与宫廷乐舞文化之二唐代宫廷音乐机构——以梨园为代表[J]. 黄河之声,2006(1).
    王勋成.初盛唐是否存在守选制[J].兰州: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王灿龙.关于‘名属教坊第一部’之‘第一部’的释义问题[J].北京:语文建设,2006(3).
    张国强.岸边成雄《唐代音乐史的研究》学习札记三则[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6(1).
    岳海鹰.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之评介与借鉴[J].长江论坛,2006(1).
    柏红秀.唐代仗内教坊考[J].戏曲艺术,2006(3).
    包铭新.唐代礼官服色考——兼论《步辇图》的服色问题[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5).
    左汉林.关于唐代教坊乐工的几个问题[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陈自强.唐代职官制度之使职产生的原因及特点[J].广西社会科学,2006(7).
    禹平.两汉太常的祭祀礼事职能问题考述[J].学术交流,2006(9).
    唐明务.唐代音乐发展刍议[J].黄河之声,2006(9).
    张国强.教坊“致语”考述[J].音乐研究,2007(1).
    卫亚浩.唐代太常寺乐工种类考论[J].开封大学学报,2007(1).
    卫亚浩.宋代教坊与宋代音乐文学[J].学术论坛,2007(1).
    左汉林.唐代的内教坊及相关问题考论[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左汉林.唐代教坊及内教坊乐官考论[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左汉林.唐代梨园乐官新证[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柏红秀.略论唐代的军营音乐[J].艺术百家,2007(1).
    王胜华.先秦表演艺术史料汇笺·乐官卷[J].中国音乐,2007(2).
    左汉林.关于唐代梨园的几个问题考论[J].东方论坛,2007(2).
    左汉林.唐代梨园的乐官、乐工和组织[J].乐府学,2007(第二辑).
    康瑞军.历代音乐机构与乐官制度研究现状述评[J].中国音乐学,2007(3).
    徐强.探讨唐代经济文化对服饰的影响[J].国际纺织导报,2007(3).
    张国安.大师与历律——《周礼》乐官与先秦乐文化源流考述[J].艺术百家,2007(3).
    何光涛.唐代宜春院《内人》考略[J].宜宾学院学报,2007(7).
    张晓瑾.略论唐代教坊[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8).
    舒大清.论乐官制度与歌诗文学的关系——以《诗经》《楚辞》为例[J].乐府学,2008(第三辑).
    黎国韬.乐官制度形成于商代后期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卫亚浩.大晟府与教坊关系考辨[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卫亚浩.大晟府与教坊关系考辨[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史书园.唐朝宫廷音乐机构及其音乐教育职能考论[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8(2).
    张国安.四夷乐官与夷夏之辨《周礼》乐官与先秦乐文化源流考述[J].艺术百家,2008(2)
    柏红秀.论宴乐之风与中晚唐宫廷音乐的发展[J].乐府学,2008(第三辑).
    王同.先周乐官探徵[J].艺术百家,2008(3).
    康瑞军.晚唐五代宫廷乐官制度考述[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8(3).
    康瑞军.论唐末仗内教坊的实质及其他[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8(3).
    陆璐.周代“大师”职官解[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
    柏红秀.论宦官与中晚唐音乐[J].艺术百家,2008(4).
    张国安.大司乐与师保——《周礼》乐官与先秦乐文化源流考述[J].艺术百家,2008(5).
    罗俊峰.试论在政治影响下的唐代音乐教育[J].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8(5).
    黎国韬.辽金元教坊制度源流考[J].学术研究,2008(5).
    蒋争鸣.探寻唐代之前音乐教育机构的发展[J].乐器,2008(7).
    易熳熳.浅谈唐代音乐机构中的音乐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0).
    叶松荣.广博·深刻·特色·创新[J].中国音乐学,2009(1).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D].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
    俞鹿年.中国官制大辞典[D].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黄金贵.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D].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龚延明.宋代官制词典[D].北京:中华书局,1997.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广东、广西、湖南、河南修订组.辞源[D].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中国历史大辞典编撰委员会.中国历史大辞典[D].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臧克和、王平(校订).说文解字新订[D].北京:中华书局,2002.
    董莲池.说文解字考证[D].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孙水都、孟昭星.中国历代职官知识手册[D].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郭乃安.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C].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
    阎步克.乐师与史官[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1.
    许继起.秦汉乐府制度研究[D].扬州大学博士论文,2002.
    孙尚勇.乐府史研究[D].扬州大学博士论文,2002.
    康瑞军.唐代音乐繁盛原因探索[D].山西大学2003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张小梅.唐代中日音乐文化交流史专题研究——唐代中日音乐文化交流特征论[D].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柏红秀.唐代宫廷音乐文艺研究[D].扬州大学2004届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4.
    刘媛嫒.宋代宫廷音乐机构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07.
    马欢.唐代音乐机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李莉.魏晋南北朝宫廷音乐机构考[D].河南大学音乐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杨向奎.唐代守选起始时间考[D].新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