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中外艺术交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唐代中外艺术交流研究》一文主要论述唐朝与异域的艺术交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有益的理论探索和研究。这是一个相对较大的选题。首先,就艺术的范围而言。艺术涵盖的领域很宽,并随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古代艺术主要包括乐舞、百戏、书法、绘画、雕塑、建筑等。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艺术的范畴也日益宽泛,现代艺术除了包括传统艺术的内容外,还有摄影、电影、美术设计等内容。而本文则选取了乐舞、百戏、书法、绘画和雕塑作为研究对象。即使如此,本文的内容也是很庞杂的。其次,就与唐朝进行艺术交流的国家而言。与唐朝进行艺术交流的国家很多,如西域诸国、印度、波斯、大食、朝鲜半岛三国、日本、骠国、希腊、吐火罗、拂菻等,本文只选取了与唐朝进行艺术交流较全面的几个国家进行论述,如西域诸国、拂菻、希腊、印度、波斯、大食、朝鲜半岛三国和日本。
     本文共有四章内容。第一章为概论,共四节,主要介绍了论文写作的有关内容,包括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与学术评述、研究思路与方法、资料来源等。
     第二章为“高度繁荣的唐代艺术”,共二节。首先从乐舞、百戏、书法、绘画、雕塑等方面叙述了唐代艺术繁荣的表现,然后探究了唐代艺术繁荣的原因,即经济发达、政治稳定、思想文化环境宽松、统治者的倡导、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对外艺术交流。第二章内容,一方面可以作为唐代中外艺术交流的背景,另一方面又引出了第三章的内容,即“对外艺术交流”是唐代艺术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章为“唐代的中外艺术交流”,共八节。分别论述了唐与西域、罗马、希腊、印度、波斯、大食、朝鲜半岛、日本的艺术交流。和这些国家的艺术交流基本上都涉及到乐舞、百戏、书法、绘画、雕塑等领域。本章一方面充分利用了文献资料,另一方面又全面搜集了考古资料,从而增强了文章的科学性和说服力。此外,本章还合理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尤其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本文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四章为“唐代中外艺术交流的当代思考”,亦有八节:
     第一节论述了对外艺术交流的原因。唐代中外艺术交流成绩卓著,主要是因为国力强盛、对外交通发达和统治者重视。
     第二节论述了中外艺术交流的特点。唐代的中外艺术交流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即交流的广泛性、浓郁的政治色彩和明显的不平衡性。
     第三节论述了中外艺术交流的途径。唐代中外艺术交流的途径主要有官方互派使者和留学生、商业贸易、人口流动、宗教传播、战争等。
     第四节论述了中外艺术交流的阶段性。唐代的中外艺术交流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奏期,为唐高祖统治时期;第二阶段为高峰期,时间从太宗时期到玄宗统治的前期;第三阶段为衰落期,是指从唐玄宗统治后期至唐朝灭亡的历史时期。
     第五节论述了中外艺术交流的地域性。唐代中外艺术交流的地域性表现在异域艺术输入中国和中国艺术输出异域两个方面。异域艺术输入中国的地域性主要有:都城长安是唐代对外艺术交流的中心;丝路沿线地区是外来艺术传播的重点区域。中国艺术输出异域的地域性主要有:受唐代艺术影响的主要国家都在亚洲;朝鲜半岛和日本受唐代艺术的影响最深。
     第六节论述了中外艺术交流的意义。唐代的中外艺术交流不但促进了世界艺术的发展,而且还丰富了人们的艺术生活和精神生活。此外,唐代中外艺术交流还扩大了唐朝在世界上的政治影响,促进了中国和异域间友好关系的发展。
     第七节论述了唐代艺术的世界地位。唐代艺术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发达、最辉煌的艺术之一,对许多国家的艺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方面是因为唐代艺术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能敞开胸怀,虚心接纳异质艺术。此外,唐代艺术也能够合理地对异质艺术进行吸收、改造和融合。
     第八节论述了唐代中外艺术交流的当代启示。虽然今天的中外艺术交流形势喜人,但我们还是要虚心汲取唐代对外艺术交流的经验,要不断发展生产力,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要有开放的胸怀,坚定地推行对外艺术交流;要通过多种途径和世界各国进行艺术交流。只有这样,中国艺术才能永久地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总之,本文利用各种资料,使用多种研究方法,弄清了唐与诸国间在乐舞、百戏、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的交流情况,总结、提炼了唐代对外艺术交流的理论。其中的一些理论对今天的艺术交流仍有借鉴意义,从而使本文的写作具有了现实意义。
The paper has discussed the art exchange between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foreign countries. Based on these facts, the paper has also explored and researched the useful theories. This is a relatively large subject. First of all, the extent of art is large. The area of art is very wide, and changes with the times. The ancient art mainly includes music, dance, calligraphy, painting, sculpture, acrobatic drama,building, etc.The category of art is also increasingly broad,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Modern art includes photography, film, graphic design, in addition to the content of the traditional art. This paper will only research the music, dance,calligraphy, painting, sculpture and acrobatics. Secondly, there are many countries that have exchanged arts with the Tang Dynasty, such as the Western Region,India, the Persian, Arabia, the Korean peninsula, Japan, Biao kingdom, Greece, Rome,etc. This paper only discusses the several countries that have exchanged comprehensive arts with the Tang dynasty,such as the Western Region,India, the Persian, Arabia, the Korean peninsula, Japan, Greece and Rome.
     This paper consists of four chapters.The first chapter is theintroduction,including four sections.It mainaly discusses the contents that relate the writing of this paper,such as the reason of selecting the topic,the review of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the research ideas and methods,the data sources,etc.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prosperity of the Tang Dynasty's art.It has two sections. Firstly, this chapter has narrated the prosperity of the art in the Tang Dynasty from music,dance, calligraphy, painting, sculpture and acrobatic drama. Secondly,it has explored the causes of the prosperity of the Tang Dynasty art. The reasons are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political stability, the comfortable environment of politics, the advocation of the ruler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art, the art exchange with the foreign countries.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art exchange between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foreign countries.It has eight sections. The chapter has discussed the art exchange between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foreign countries,such as the Western Region, Rome, Greece, India, Persia, Arab, the Korean Peninsula, Japan.This chapter has not only maked full use of the literature data, but also the archaeological data in order to make it more scientific. In addition, the chapter has also absorbed the predecessor's research achievement. This paper has also put forward its own ideas of some controversial issues.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thinking about the art exchange between foreign countries and the Tang Dynasty. It also has eight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has discussed the reasons why the Tang Dynasty has exchanged art with the foreign countries.The reasons are strong national strength, developed traffic and the attention of the rulers.
     The second section has discuss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t exchange. The Tang Dynasty's art exchange with the foreign countries has presented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They were universality, the rich political color and obvious imbalance.
     The third section has discussed the ways of the art exchange.The ways are students and angels who have been sent by the government, commercial trade, the flow of population, the communication of the religious,wars,etc.
     The fourth section has discussed the phases of the art exchange. The art exchang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The first period has been the prelude.The time was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ang Dynasty to the government of Tang Tai Zong. The second period has been the peak.It was the period when Tang Gao Zong, Wu Ze Tian and Tang Xuan Zong ruled. The third period has been the decline.It was from the late period of Tang Xuan Zong's government to the perish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fifth section has discussed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art exchange.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eign art input China were that the capital of Chang'an was the center of art exchange, the regions along the silk road were the key areas of the foreign art input China.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rt input the foreign countries were that the countries whose art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Chinese art were in Asia,the arts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Japan were influenced most deeply by Chinese art.
     The sixth section has discussed the significance of art exchange.The art exchange not only has promoted the common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the world art, but also has enriched people's art life and mental life. In addition, the art exchange has also extended the political influence of the Tang Dynasty in the worl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friendly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The seventh section has discussed the station of the Tang Dynasty's art in the world. The art of the Tang Dynasty was one of the most developed and brilliant art in the world.It has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to the art of many states. On the one hand, it was because the art of the Tang Dynasty had a solid social basis, on the other hand, it was because it could open arms and be ready to accept the heterogeneous art. In addition, the art of the Tang Dynasty could reasonably absorb and reconstruct the heterogeneous art.
     The eighth section has discussed the enlightenment of art exchange. Although today's art exchange are gratifying, we still need to learn experience from the art exchange of the Tang Dynasty. We need to continue developing the productive forces and enhance our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We need have an open mind to firmly implement art exchange; We need all kinds of ways to exchange art with other countries.
     In a word, using various materials and research methods,this paper has found out the facts of the art exchange in music, calligraphy, painting, sculpture, acrobatic drama between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foreign countries. This paper has also summarized the theory of art exchange, some of which is still usefull to today's art exchange.
引文
①张星娘:《中西交通史料汇编·自序》,辅仁大学出版社,1930年,5页。
    ①《旧唐书》卷二九《音乐二》,中华书局,1975年,1069页。
    ①《新唐书》卷二二《礼乐十二》,中华书局,1975年,475页。
    ①任半塘编著:《敦煌歌辞总编·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页。
    ②《全唐诗》卷八九○白居易《忆江南》,中华书局,1960年,10056页。
    ③《全唐诗》卷八八九李煜《忆江南》,中华书局,1960年,10043页。
    ④向达:《唐代俗讲考》,《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联书店,1957年,312页。
    ⑤向达:《唐代俗讲考》,《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联书店,1957年,305页。
    ⑥王应麟著、张三夕等点校:《汉艺文志考证》卷八《歌诗》,中华书局,2010年,258页。
    ⑦王应麟著、张三夕等点校:《汉艺文志考证》卷八《歌诗》,中华书局,2010年,258页。
    ①《新唐书》卷四十八《百官志》,中华书局,1975年,1243页。
    ②《新唐书》卷四十八《百官志》,中华书局,1975年,1243页。
    ③《旧唐书》卷四十四《职官三》,中华书局,1975年,1875页。
    ④《新唐书》卷四十八《百官志》,中华书局,1975年,1243页。
    ⑤《新唐书》卷四十八《百官志》,中华书局,1975年,1244页。
    ⑥《新唐书》卷四十八《百官志》,中华书局,1975年,1244页。
    ⑦脱脱:《宋史》卷一四二《乐志》,中华书局,1977年,3347页。
    ⑧崔令钦:《教坊记》,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5页。
    ⑨《新唐书》卷二二《礼乐十二》,中华书局,1975年,476页。
    ①《旧唐书》卷三二《音乐志》,中华书局,1975年,1051页。
    ②《通典》卷一四六《乐六》,中华书局,1988年,3718页。
    ③《新唐书》卷二二《礼乐十二》,中华书局,1975年,477页。
    ④《资治通鉴》卷二五0懿宗咸通七年条,中华书局,1956年,8117页。
    ⑤《新唐书》卷二二《礼乐十二》,中华书局,1975年,478页。
    ⑥《旧唐书》卷三《太宗下》,中华书局,1975年,42页。
    ①《旧唐书》卷五《高宗下》,中华书局,1975年,98页。
    ②《旧唐书》卷二八《音乐一》,中华书局,1975年,1050页。
    ③《旧唐书》卷二八《音乐一》,中华书局,1975年,1052页。
    ④《太平广记》卷二百四《乐二》,中华书局,1961年,1546页。
    ⑤《旧唐书》卷一九上《懿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649页。
    ⑥《唐语林校注》卷七,中华书局,1987年,656页。
    ⑦李昉:《太平广记》卷二百四《乐二》,中华书局,1961年,1547页。
    ⑧钱易著、黄寿成点校:《南部新书辛》,中华书局,2002年,132页。
    ⑨南卓:《羯鼓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3页。
    ⑩南卓:《羯鼓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3页。
    11南卓:《羯鼓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4页。
    12南卓:《羯鼓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4页。
    13段安节:《乐府杂录》“雨霖铃”条,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39页。
    14王灼:《碧鸡漫志》卷四,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86页。
    15王灼:《碧鸡漫志》卷五,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89页。
    16段安节:《乐府杂录》“夜半乐”条,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39页。
    17段安节:《乐府杂录》“还京乐”条,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39页。
    18郑处诲:《明皇杂录》“补遗”,中华书局,1994年,46页。
    19段安节:《乐府杂录》“得宝子”条,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40页。
    20南卓:《羯鼓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4页。
    ①《旧唐书》卷五一《杨贵妃传》,中华书局,1975年,2178页。
    ②《新唐书》卷八三《太平公主传》,中华书局,1975年,3650页。
    ③《全唐文》卷二七九《代国长公主碑》,中华书局,1983年,2826-2827页。
    ④《旧唐书》卷一九七《儒学下》,中华书局,1975年,4970页。
    ⑤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174页。
    ⑥《全唐诗》卷二八,中华书局,1960年,411页。
    ①《全唐诗》卷一七一,中华书局,1960年,1765页。
    ②《全唐诗》卷五四,中华书局,1960年,410页。
    ③《全唐诗》卷二二二,中华书局,1960年,2356页。
    ④董锡玖:《中华文化通志·乐舞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375页。
    ⑤孙棨:《北里志》,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22页。
    ①钱易著、黄寿成点校:《南部新书癸》,中华书局,2002年,171页。
    ②王谠著、周勋初校正:《唐语林校注》卷五《补遗》,中华书局,1987年,433页。
    ③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183页。
    ④《全唐诗》卷一六二,中华书局,1960年,1686页。
    ⑤《全唐诗》卷一一七,中华书局,1960年,1181页。
    ⑥《全唐诗》卷一七一,中华书局,1960年,1758页。
    ⑦孙棨:《北里志·海论三曲中事》,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1页。
    ⑧《全唐诗》卷四四四,中华书局,1960年,4970页。
    ⑨(日)岸边成雄:《唐代音乐史的研究(下)》,台湾中华书局,1973年,372页。
    ⑩孙棨:《北里志·海论三曲中事》,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22页。
    ①(日)岸边成雄:《唐代音乐史的研究(下)》,台湾中华书局,1973年,386页。
    ②钱易著、黄寿成点校:《南部新书戊》,中华书局,2002年,67页。
    ③《太平广记》卷三九四《徐智通》,中华书局,1961年,3148页。
    ④《资治通鉴》卷二四八宣宗大中二年条,中华书局,1956年,8036页。
    ⑤任半塘:《唐戏弄》,作家出版社,1958年,804页。
    ⑥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186页。
    ⑦《全唐诗》卷二一,中华书局,1960年,269页。
    ⑧《全唐诗》卷八八二,中华书局,1960年,10022页。
    ⑨《全唐诗》卷三0九,中华书局,1960年,3496页。
    ①《全唐诗》卷一二六,中华书局,1960年,1278页。
    ②《新唐书》卷五七《艺文一》,中华书局,1975年,1450页。
    ①《唐会要》卷三三《散乐》,中华书局,1955年,611页。
    ②《全唐诗》卷三0一,中华书局,1960年,3432页。
    ③《全唐诗》卷八七,中华书局,1960年,961页。
    ④《全唐诗》卷六二九,中华书局,1960年,7225页。
    ⑤《唐会要》卷七八《五坊宫苑使》,中华书局,1955年,1421页。
    ①刘恂:《岭表录异》卷上,商务印书馆,1936年,6页。
    ②刘恂:《岭表录异》卷上,商务印书馆,1936年,6页。
    ③《全唐诗》卷四二六《驯犀》,中华书局,1960年,4696页。
    ④姚汝能:《安禄山事迹》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36页。
    ⑤《全唐诗》卷四六八,中华书局,1960年,5323页。
    ⑥封演著,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卷六《绳妓》,中华书局,2005年,55页。
    ⑦冯灿明:《从<全唐诗>观唐代百戏》,《艺海》2008年第6期,50页。
    ①李金梅等:《敦煌古代百戏考述》,《敦煌研究》2001年第1期,107页。
    ②《全唐诗》卷二六五,中华书局,1960年,2948-2949页。
    ③《全唐诗》卷一二0,中华书局,1960年,1207页。
    ④《全唐诗》卷五一一,中华书局,1960年,5844页。
    ⑤《全唐诗》卷二九八,中华书局,1960年,3387页。
    ⑥《全唐诗》卷五六七,中华书局,1960年,6563页。
    ⑦《全唐诗》卷五六七,中华书局,1960年,6563页。
    ⑧任半塘:《唐戏弄下》,作家出版社,1958年,963页。
    ①《唐会要》卷三四《论乐》,中华书局,1955年,627页。
    ②《全唐诗》卷二○三,中华书局,1960年,2125页。
    ③韦绚:《刘宾客嘉话录》,商务印书馆,1936年,4页。
    ④桂第子译著:《宣和书谱》,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167页。
    ⑤华东师范大学选编校点:《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329页。
    ⑥崔尔平选编点校:《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498页。
    ①欧阳修:《集古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01页。
    ②华东师范大学选编校点:《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324页。
    ③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2206页。
    ④《旧唐书》卷一六五《柳公权传》,中华书局,1975年,4311年。
    ⑤华东师范大学选编校点:《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332页。
    ⑥郑汝中:《唐代书法艺术与敦煌写卷》,《敦煌研究》1996年第2期,121页。
    ⑦《旧唐书》卷一六五《柳公权传》,中华书局,1975年,4311页。
    ⑧桂第子译注:《宣和书谱》卷八《行书二》,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251页。
    ①项穆:《书法雅言·中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255页。
    ②崔尔平选编、点校:《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32页。
    ③华东师范大学选编校点:《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341页。
    ④启功:《论书绝句》,三联书店,1990年,98页。
    ⑤华东师范大学选编校点:《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326页。
    ⑥崔尔平选编、点校:《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31页。
    ⑦陈槱:《负暄野录》卷上《篆法总论》,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5页。
    ⑧桂第子译注:《宣和书谱》卷二《篆书》,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215页。
    ①华东师范大学选编校点:《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273页。
    ②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271页。
    ③黄庭坚:《山谷题跋》卷四《跋张长史千字文》,商务印书馆,1936年,38页。
    ④崔尔平选编、点校:《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229页。
    ①桂弟子译注:《宣和书谱》卷二《隶书叙论》,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218页。
    ②窦泉:《述书赋》卷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93页。
    ③郑汝中:《唐代书法艺术与敦煌写卷》,《敦煌研究》1996年第2期,122页。
    ④华东师范大学选编校点:《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23-277页。
    ⑤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叙历代能画人名》,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18-22页。
    ①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论画之兴废》,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17页。
    ②霍思光:《浅谈唐代人物画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24页。
    ①陈绶祥:《隋唐绘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38页。
    ②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唐朝上》,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184页。
    ③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唐朝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205页。
    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唐朝上》,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181页。
    ①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唐朝上》,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181页。
    ②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唐朝上》,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181页。
    ③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唐朝上》,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181页。
    ④潘运告:《宣和画谱》卷一○《山水一》,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207页。
    ⑤唐莉娟:《<明皇幸蜀图>及其画法研究》,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15页。
    ⑥潘运告:《宣和画谱》卷一0《山水一》,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211页。
    ⑦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唐朝上》,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192页。
    ①《旧唐书》卷一九0下《王维传》,中华书局,1975年,5052页。
    ②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唐朝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192页。
    ③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0《唐朝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192页。
    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0《唐朝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192-193页。
    ⑤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论画山水树石》,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26页。
    ⑥荆浩:《笔法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5页。
    ⑦刘士文等:《中国隋唐五代艺术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48页。
    ①刘婕:《唐代花鸟画研究》,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193页。
    ② (美)谢弗著,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③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唐朝上》,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183页。
    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唐朝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201页。
    ⑤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唐朝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201页。
    ①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0《唐朝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201页。
    ②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0《唐朝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201页。
    ③陈绶祥:《隋唐绘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158页。
    ④乾旭、高嵘:《有形的史诗——大唐墓室壁画》,《文博》2004年第2期,77页。
    ①陈绶祥:《隋唐绘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219页。
    ②郑腾腾:《唐墓壁画中的绘画艺术表现和矿物色的使用研究》,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9页。
    ③陈绶祥:《隋唐绘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198页。
    ①刘士文等:《中国隋唐五代艺术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59页。
    ②陈绶祥:《隋唐绘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158页。
    ③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岳麓书社,2005年,301页。
    ①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岳麓书社,2005年,289页。
    ②李松等:《中国古代雕塑》,外文出版社,2006年,303页。
    ③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岳麓书社,2005年,318页。
    ④刘士文等:《中国隋唐五代艺术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76页。
    ⑤李域铮:《西安附近出土的隋唐佛和菩萨像》,《文博》1993年第5期,80页。
    ①袁泽斌:《巧夺天工千古谜——顺陵的石刻艺术及其传说》,《陕西教育》2001年第10期,39页。
    ①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30页。
    ①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37页。
    ②齐东方:《中国早期金银器研究》,《华夏考古》1999年第4期,78-81页。
    ③杨冬梅等:《漫话唐代金银平脱铜镜》,《收藏家》2001年第9期,27页。
    ④路迪民等:《中国古代冶金与金属文物》,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233-234。
    ⑤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11页。
    ①邹逸麟:《从唐代水利建设看与当时社会经济有关的两个问题》,《历史教学》1959年第2期,9页。
    ②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人民出版社,1979年,155页。
    ③宋锡民:《唐代的水利建设》,《山东大学文科论文集刊》1981年第2期。
    ④屈弓:《关于唐代水利工程的统计》,《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103页。
    ⑤《全唐文》卷三八○元结《问进士第三》,中华书局,1983年,3860页。
    ①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372-376页。
    ②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量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155页。
    ③杨际平:《从东海郡<集簿>看汉代的亩制、亩产与汉魏田租额》,《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2期,80页。
    ④吴兢:《贞观政要》卷一《政体》,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27页。
    ⑤《新唐书》卷七六《后妃上》,中华书局,1975年,3477页。
    ⑥河南省博物馆、洛阳市博物馆:《洛阳隋唐含嘉仓的发掘》,《文物》1972年第3期,56页。
    ⑦《全唐文》卷三八0元结《问进士第三》,中华书局,1983年,3860页。
    ⑧《新唐书》卷五一《食货志》,中华书局,1975年,1346页。
    ⑨《全唐诗》卷二二0,中华书局,1960年,7225页。
    ①杜佑:《通典》卷一二《食货·轻重》,中华书局,291页。
    ②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正集》卷四《经籍会通四》,四库文渊阁本,第886册,211页。
    ③孙毓修:《中国雕版源流考》,商务印书馆,1918年,1页。
    ④司空图:《司空表圣文集》卷九《为东都敬爱寺讲律僧惠确化募雕刻律疏》,四库文渊阁本,第1083册,538页。
    ⑤张泽咸:《唐代工商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203页。
    ⑥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一六○《帝王部·革弊二》,中华书局,1960年,1932页。
    ⑦王溥:《唐会要》卷一00《杂录》,中华书局,1955年,1796页。
    ①李时珍著、刘衡如校注:《本草纲目》,华夏出版社,2002年,1269页。
    ②《新唐书》卷四一《地理志》,中华书局,1975年,1063页。
    ③《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中华书局,1975年,1089页。
    ④《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中华书局,1975年,1079页。
    ⑤《新唐书》卷四二《地理志》,中华书局,1975年,1088页。
    ⑥王谠撰、周勋初校注:《唐语林校注》卷四“贤媛”条,中华书局,1987年,405页。
    ⑦王双怀:《盛唐手工业简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107-108页。
    ⑧郑家相:《历代钢质货币冶铸法简说》,《文物》1959年第4期,68-70页。
    ⑨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311页。
    ①封演著、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卷六“饮茶”条,中华书局,2005年,51页。
    ②张泽咸:《唐代工商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40页。
    ③张泽咸:《唐代工商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218-219页。
    ④宋敏求:《长安志》卷八《东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372-376页。
    ⑤《全唐诗》卷五一一张祜《纵游淮南》,中华书局,1960年,5846页。
    ⑥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二九0《妖妄三》,中华书局,1961年,2304页。
    ⑦《资治通鉴》卷二五九昭宗景福元年条,中华书局,1956年,8430页。
    ⑧《全唐诗》卷四四七白居易《齐云楼晚望偶题十韵兼呈冯侍御周殷二协律》,中华书局,1960年,5034页。
    ①陆贽:《陆宣公集》卷一八《论岭南请于安南置市舶中使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186页。
    ②《唐会要》卷八六《市》,中华书局,1955年,1583页。
    ③张泽咸:《唐代工商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236-237页。
    ④张泽咸:《唐代工商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238页。
    ⑤牟发松:《唐代草市略论——以长江中游地区为重点》,《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4期,45页。
    ⑥《全唐诗》卷二九九,中华书局,1960年,3391页。
    ⑦《全唐诗》卷六七四,中华书局,1960年,7712页。
    ⑧《全唐文》卷七五一,中华书局,1983年,7788页。
    ①(日)池田温《中国古代物价之考察》,《史学杂志》77编第1,2号。转引自王双怀:《论盛唐时期的商业》,《人文杂志》1997年第5期,80页。
    ②薛平拴:《隋唐长安商业市场的繁荣及其原因》,《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9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四,人民出版社,1972年,506页。
    ④ Henry G. Hartman,Aesthetics:A Critical Theory of Art, Kessinger Pub Co,1919,p.48。
    ①《资治通鉴》卷二0五“则天长寿元年”条,中华书局,1956年,6478页。
    ①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五○《帝王部·崇儒术第二》,凤凰出版社,2006年,529页。
    ②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五一《帝王部·崇释氏》,凤凰出版社,2006年,543页。
    ③道宣:《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金陵刻经处,1921年,37页。
    ④《全唐文》卷二九《禁僧道不守戒律诏》,中华书局,1983年,327页。
    ⑤《旧唐书》卷一三五《韦渠牟传》,中华书局,1975年,3728页。
    ⑥赞宁:《大宋僧史略》卷下《诞辰谈论》,新文丰出版社,1977年,23页。
    ⑦《新唐书》卷二一《礼乐十一》,中华书局,1975年,461页。
    ①《旧唐书》卷六六《房玄龄传》,中华书局,1975年,2465页。
    ②董诰:《全唐文》卷一○《笔法论》,中华书局,1983年,123页。
    ③董诰:《全唐文》卷一○《指法论》,中华书局,1983年,123页。
    ④董诰:《全唐文》卷一○《笔意论》,中华书局,1983年,123页。
    ⑤叶昌炽:《语石》卷一《唐十四则》,清宣统元年(1909)刻本,18页。
    ①《旧唐书》卷二八《音乐志一》,中华书局,1975年,1041页。
    ②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220页。
    ①《唐会要》卷三四《论乐》,中华书局,1955年,624页。
    ②《旧唐书》卷七九《祖孝孙传》,中华书局,1975年,2710页。
    ③《旧唐书》卷七九《祖孝孙传》,中华书局,1975年,2710页。
    ④《旧唐书》卷七九《吕才传》,中华书局,1975年,2720页。
    ⑤黄翔鹏:《乐问》,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2000年,184-185页。
    ⑥《旧唐书》卷二九《音乐二》,中华书局,1975年,1062页。
    ⑦黄翔鹏:《乐问》,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2000年,184-185页。
    ⑧张国刚:《唐代官制》,三秦出版社,1987年,91页。
    ①《唐会要》卷六五《太常寺》,中华书局,1955年,1134-1135页。
    ②《隋书》卷一五《音乐下》,中华书局,1973年,374页。
    ③《唐会要》卷三三《散乐》,中华书局,1955年,611页。
    ④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二四《旄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29页。
    ⑤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二四《旄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29页。
    ⑥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1903页。
    ⑦徐坚:《初学记》卷一五《雅乐第二》,中华书局,1962年,372页。
    ⑧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五六《散乐附》,中华书局,1979年,819页。
    ⑨徐坚:《初学记》卷一五《雅乐第二》,中华书局,1962年,372页。
    ⑩陈寿:《三国志》卷三《魏书·明帝纪第三》,中华书局,1959年,105页。
    11令狐德棻:《周书》卷七《宣帝本纪》,中华书局,1971年,125页。
    ①任昉:《述异记》卷上,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影印明万历刻《汉魏丛书》本,3页。
    ②班固:《汉书》卷六《武帝纪》,中华书局,1964年,194页。
    ③李吕婷:《魏晋南北朝百戏研究》,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11页。
    ④左丘明:《国语》卷一○《晋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87页。
    ⑤左丘明:《国语》卷一○《晋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90页。
    ⑥转引自萧统:《文选》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23页。
    ⑦班固撰:《汉书》卷九六下《西域传》,中华书局,1964年,3928页。
    ⑧魏徵:《隋书》卷一五《音乐下》,中华书局,1973年,381页。
    ⑨孔子:《礼记》卷一七《乐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216页。
    ①吴学忠:《浅析汉代百戏的起源及其影响》,《音乐天地》2007年第8期,90页。
    ②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卷五六《俳歌辞》,中华书局,1979年,820页。
    ③《旧唐书》卷一九六《欧阳询传》,中华书局,1975年,4947页。
    ④华东师范大学选编校点:《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91页。
    ⑤华东师范大学选编校点:《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92页。
    ⑥苏轼:《东坡题跋》,世界书局,1992年,112页。
    ⑦黄庭坚:《山谷题跋》,世界书局,1992年,223页。
    ①华东师范大学选编校点:《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273页。
    ②《全唐诗》卷八二八,中华书局,1960年,9335页。
    ③《旧唐书》卷七二《虞世南传》,中华书局,1975年,2565页。
    ④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28页。
    ⑤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29页。
    ①陈绶祥:《隋唐绘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26页。
    ②汤垕:《画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421页。
    ③转引自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唐朝上》,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181页。
    ④张丑:《清河书画舫》卷三上《展子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74页。
    ⑤金维诺:《墓室壁画在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美术研究》1997年第2期,42页。
    ⑥白巍:《唐代墓室壁画艺术风格初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91页。
    ⑦白巍:《唐代墓室壁画艺术风格初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92页。
    ①白巍:《唐代墓室壁画艺术风格初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92页。
    ②阎文儒:《中国雕塑艺术史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8页。
    ③何正璜:《介绍陕西省博物馆新建的石刻艺术陈列室》,《文物》1964年第1期,47-48页。
    ④李松等:《中国古代雕塑》,外文出版社,2006年,172页。
    ⑤李松等:《中国古代雕塑》,外文出版社,2006年,172页。
    ①刘士文等:《中国隋唐五代艺术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98页。
    ②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岳麓书社,2005年,473页。
    ①彭定求:《全唐诗》卷四一九元稹《法曲》,中华书局,1960年,4617页。
    ①海滨:《唐诗与西域文化》,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29页。
    ②石云涛:《早期中西交通与交流史稿》,学苑出版社,2003年,37页。
    ①石云涛:《早期中西交通与交流史稿》,学苑出版社,2003年,63页。
    ②魏徵:《隋书》卷八三《西域传》,中华书局,1973年,1841页。
    ①魏徵:《隋书》卷一五《音乐志》,中华书局,1973年,378页。
    ②高人雄:《西域传入的乐曲与词牌雏形考论》,《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109-110页。
    ③崔令钦:《教坊记》,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10页。
    ④《新唐书》卷三五《五行志二》,中华书局,1975年,921页。
    ⑤《全唐诗》卷四二六,中华书局,1960年,4692-4693页。
    ⑥《旧唐书》卷二九《音乐志二》,中华书局,1975年,1071页。
    ①钱易:《南部新书》已集,中华书局,2002年,61页。
    ②罗丰:《胡汉之间——“丝绸之路”与西北历史考古》,文物出版社,2004年,292-294页。
    ③《全唐诗》卷四二六白居易《胡旋女》,中华书局,1960年,4693页。
    ④《全唐诗》卷四二六白居易《胡旋女》,中华书局,1960年,4693页。
    ⑤李延寿:《北史》卷五六《魏收传》,中华书局,1974年,2038页。
    ⑥李延寿:《北史》卷四七《祖珽传》,中华书局,1974年,1739页。
    ⑦据《全唐诗》卷四六八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中“四座无言皆瞠目,横笛琵琶遍头促”的记载,可知胡腾舞以琵琶伴奏。
    ⑧《全唐诗》卷二八四,中华书局,1960年,3238页。
    ⑨《全唐诗》卷四六八,中华书局,1960年,5323页。
    ⑩张倩:《唐代咏胡旋舞与胡腾舞诗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129页。
    ①崔令钦:《教坊记》,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15页。
    ②《旧唐书》卷三三《音乐志二》,中华书局,1975年,1060页。
    ③见向达《柘枝舞小考》,《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联书店,1957年,101页。
    ④《新唐书》卷二二一下《西域传下》,中华书局,1975年,6246页。
    ⑤见王克芬《中国舞蹈史·隋唐五代部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15页。
    ⑥见赵世骞《试论西域乐舞对中原的影响》,《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16页。
    ⑦见沈淑庆《关于莲花台舞历史演变的研究》,《舞蹈》2000年第2期,50页。
    ⑧见杨宪益《柘枝舞的来源》,《译余偶拾》,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11-15页。
    ⑨(韩)沈淑庆:《关于莲花台舞历史演变的研究》,《舞蹈》2000年第2期,51页。
    ①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818页。
    ②刘海涛:《来自文明十字路口的民族——唐代入华粟特人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369-370页。
    ③王克芬:《中国舞蹈史·隋唐五代部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20页。
    ④彭定求:《全唐诗》卷五一0,中华书局,1960年,5827页。
    ⑤彭定求:《全唐诗》卷五一0,中华书局,1960年,5827页。
    ⑥彭定求:《全唐诗》卷五一一,中华书局,1960年,5844页。
    ⑦彭定求:《全唐诗》卷五一一,中华书局,1960年,5837页。
    ⑧彭定求:《全唐诗》卷四四八,中华书局,1960年,5053页。
    ⑨彭定求:《全唐诗》卷四四六,中华书局,1960年,5006页。
    ⑩彭定求:《全唐诗》卷五五八,中华书局,1960年,6476页。
    11彭定求:《全唐诗》卷五一一,中华书局,1960年,5844页。
    12林悟殊:《波斯拜火教与古代中国》,新文丰出版公司,1995年,510-511页。
    ①(美)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79年,184页。
    ②张鷟:《朝野佥载》卷三,中华书局,1979年,64页。
    ③魏徵:《隋书》卷一五《音乐下》,中华书局,1973年,379-380页。
    ④魏徵:《隋书》卷一五《音乐下》,中华书局,1973年,379页。
    ⑤王溥:《唐会要》卷三四《论乐》,中华书局,1955年,624页。
    ⑥王溥:《唐会要》卷五八《尚书省诸司中·左右丞》,中华书局,1955年,998页。
    ①段安节:《乐府杂录》“琵琶条”,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30页。
    ②《旧唐书》卷一八七《忠义上》,中华书局,1975年,4885页。
    ①南卓:《羯鼓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3页。
    ②杜佑:《通典》卷一四四《乐四》,中华书局,1988年,3677页。
    ③常任侠:《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96页。
    ④南卓:《羯鼓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3页。
    ⑤杜佑:《通典》卷一四四《乐四》,中华书局,1988年,3677页。
    ⑥(日)林谦三著、钱稻孙译:《东亚乐器考》,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93页。
    ⑦《新唐书》卷二二《礼乐十二》,中华书局,1975年,476页。
    ⑧南卓:《羯鼓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3-6页。
    ⑨《新唐书》卷二二《礼乐十二》,中华书局,1975年,476页。
    ⑩南卓:《羯鼓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3页。
    11彭定求:《全唐诗》卷一三三,中华书局,1960年,1354页。
    12段安节:《乐府杂录》“觱篥”条,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34页。
    ①李昉等编、任明等点校:《太平御览》卷五六七《乐部五·四夷乐》,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480页。
    ②(日)林谦三著、钱稻孙译:《东亚乐器考》,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375页。
    ③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三八《乐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1225页。
    ④段安节:《乐府杂录》“觱篥”条,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34-35页。
    ⑤杜文玉:《丝绸之路与新罗乐舞》,《人文杂志》2009年第1期,127页。
    ⑥释智匠:《古今乐录》,艺文印书馆,1973年,16页。
    ⑦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三六《乐九》,中华书局,1986年,1208页。
    ⑧《旧唐书》卷二九《音乐二》,中华书局,1975年,1070-1071页。
    ⑨(日)林谦三著、钱稻孙译:《东亚乐器考》,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126页。
    ①王嵘:《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苏莫遮”》,《民族艺术研究》1997年第2期,64页。
    ②王克芬:《西域与中原乐舞:交流及影响》,《寻根》1994年第2期,38页。
    ③姜伯勤:《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478页。
    ④《旧唐书》卷二九《音乐二》,中华书局,1975年,1071页。
    ⑤《旧唐书》卷二九《音乐二》,中华书局,1975年,1068页。
    ⑥常任侠:《汉唐间西域音乐艺术的东渐》,《音乐研究》1980年第2期,12页。
    ①王嵘:《中原文化在西域的传播》,《新疆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66页。
    ②姜伯勤:《敦煌壁画与粟特壁画的比较研究》,《敦煌研究》1988年第2期,83页。
    ③杜佑:《通典》卷一四六《乐六》,中华书局,1988年,3729页。
    ④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8页。
    ⑤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8页。
    ⑥张鷟:《朝野佥载》卷三,中华书局,1979年,64-65页。
    ⑦张鷟:《朝野佥载》卷三,中华书局,1979年,65页。
    ①苏鹗:《杜阳杂编》卷下,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151页。
    ②刘餗著、程毅中点校:《隋唐嘉话》卷中,中华书局,1979年,21页。
    ③郑处诲:《明皇杂录补遗·唐玄宗舞马》,中华书局,1979年,45页。
    ④《唐会要》卷九九《康国》,中华书局,1955年,1774页。
    ⑤《唐会要》卷九九《康国》,中华书局,1955年,1775页。
    ⑥《唐会要》卷九九《史国》,中华书局,1955年,1777页。
    ⑦《唐会要》卷九九《史国》,中华书局,1955年,1777页。
    ⑧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九七一《外臣部·朝贡第四》,中华书局,1960年,3850页。
    ①苏鹗:《杜阳杂编》卷中,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147页。
    ②崔令钦:《教坊记》,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14页。
    ③赵丰:《丝绸之路美术考古概论》,文物出版社,2007年,280页。
    ④黎蔷:《中国道教与乐舞戏曲西渐考》,《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11页。
    ⑤转引自李强:《中西戏剧文化交流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403页。
    ⑥任半塘:《唐戏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614页。
    ①崔令钦:《教坊记》,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14页。
    ②赵丰:《丝绸之路美术考古概论》,文物出版社,2007年,281页。
    ③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唐朝上》,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172页。
    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唐朝上》,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172页。
    ⑤转引自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唐朝上》,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172页。
    ①潘运告编:《宣和画谱》,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年,38页。
    ②敦煌文物研究所编:《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第三卷,文物出版社,1987年,174页。
    ③姜伯勤:《敦煌壁画与粟特壁画的比较研究》,《敦煌研究》1988年第2期,83页。
    ④(法)雷奈·格鲁塞著,常任侠、袁音译:《印度的文明》,商务印书馆,1965年,52页。
    ⑤(英)巴兹尔·格雷著、李崇峰译:《中亚佛教绘画及其在敦煌的影响》,《敦煌研究》1991年第1期,64页。
    ⑥(日)池田温:《沙州图经略考》,《梗博士还历记念东洋史论丛》,山川出版社,1975年,70-71页。
    ①唐耕耦等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40页。
    ②姜伯勤:《敦煌白画中的粟特神抵》,《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79页。
    ③ M.Mode:Sogdian Gods in Exile-some iconographic evidence from Khotan in the light of recently excavated material from Sogdiana,Silk Road Art and Archaeology,1991-1992.pp.179-214.
    ③董逌:《广川画跋》卷四《书常彦辅祆神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476页。
    ⑤(日)羽田亨著、耿世民译:《西域文化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年,56页。
    ⑥王嵘:《中原文化在西域的传播》,《新疆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65页。
    ①余太山:《西域文化史》, 中国友谊出版社,1996年,206页。
    ②(日)羽田亨著、耿世民译:《西域文化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年,61页。
    ③薛宗正:《唐代碛西的汉风美术》,《新疆艺术》1994年第1期,44-45页。
    ④周青葆:《丝绸之路音乐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135-139页。
    ⑤肖本建:《中国唐朝绘画与域外绘画的交流》,《电影文学》2008年第4期,120页。
    ⑥戴小江:《汉唐时期中国文化对中亚的影响》,《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3期,18页。
    ①宿白:《西安地区唐墓壁画的布局与内容》,《考古学报》1982年第2期,142页。
    ②姜伯勤:《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60页。
    ③姜伯勤:《敦煌壁画与粟特壁画的比较研究》,《敦煌研究》1988年第2期,83页。
    ④姜伯勤:《敦煌壁画与粟特壁画的比较研究》,《敦煌研究》1988年第2期,84页。
    ①齐东方:《西安市文管会藏粟特式银碗考》,《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6期,23-24页。
    ②齐东方:《何家村的大唐遗宝》,《文物天地》2004年第6期,23-24页。
    ③齐东方:《何家村遗宝与大唐文化》,引自荣新江等编《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中华书局,2005年,381页。
    ④(英)罗森著、孙心菲等译:《中国古代的艺术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247页。
    ⑤陶宗仪:《说郛》卷三六《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上》,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据涵芬楼1927年11月版影印),265页。
    ①王嵘:《中原文化在西域的传播》,《新疆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67页。
    ②赵丰:《丝绸之路美术考古概论》,文物出版社,2007年,275页。
    ③余太山:《西域文化史》,中国友谊出版社,1996年,206页。
    ④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320页。
    ⑤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320页。
    ①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中华书局,1963年,3173页。
    ②范晔:《后汉书》卷八六《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2851页。
    ③《旧唐书》卷一九八《拂菻传》,中华书局,1975年,5314-5315页。
    ④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九七一《外臣部·朝贡第四》,中华书局,1960年,3852页。
    ⑤何志浩:《中国舞蹈史》,香港印书馆,1970年,130页。
    ①(英)阿·克·穆尔:《150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史》,中华书局,1984年,43页。
    ②冯文慈:《中外音乐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130-131页。
    ③欧阳询:《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1134页。
    ④常任侠:《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225页。
    ⑤房玄龄:《晋书》卷九四《夏统传》,中华书局,1974年,2428页。
    ⑥干宝:《搜神记》卷二《天竺胡人》,中华书局,1979年,23页。
    ⑦魏徵:《隋书》卷一五《音乐志下》,中华书局,1973年,381页。
    ⑧李冗:《独异志》卷上,商务印书馆,1941年,18页。
    ⑨李防:《太平广记》卷二六六《轻薄士流》,中华书局,1961年,2089页。
    ①Pliny,The Natural History,Vol.6,p54.
    ②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812册,25页。
    ③周青葆:《丝绸之路宗教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163页。
    ④《旧唐书》卷一九八《拂菻传》,中华书局,1975年,5314页。
    ⑤张绪山:《景教东渐及传入中国的希腊——拜占庭文化》,《世界历史》2005年第6期,88页。
    ①林英:《唐代拂菻丛说》,中华书局,2006年,156页。
    ②安英新:《新疆伊犁昭苏县古墓葬出土金银器等珍贵文物》,《文物》1999年第9期,4-14页。
    ③林英:《唐代拂菻丛说》,中华书局,2006年,161页。
    ④ Alexander O.Curle and F.S.A.Scot..The Treasure of Traprain,A Scottish Hoard of Roman Silver Plate,Glasgow,1922,p.1-5,79-80.
    ⑤ Roger Bland and Catherine Johns, The Hoxne Treasure, An Illustrated Introduction,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1993), p.24.
    ①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300页。
    ②宿白:《中国境内发现的中亚与西亚遗物》,《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677页。
    ③(日)长泽和俊著、张英莉译:《丝绸之路与古代欧亚大陆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载于张志尧主编《草原丝绸之路与中亚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312页。
    ④冯文慈:《中外音乐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130-131页。
    ①黎蔷:《古希腊罗马戏剧东渐史实论》,《戏剧艺术》2000年第4期,110页。
    ②黎蔷:《古希腊罗马戏剧东渐史实论》,《戏剧艺术》2000年第4期,114页。
    ③李肖冰、夏写实等编:《中国戏剧起源》,知识出版社,1990年5月,94页。
    ①E.J.W.Barber-Prehistoric Textilex: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p32.
    ②玛依努尔·吾甫尔:《新疆地区发现的希腊——罗马文化遗存》,《文博》2010年第5期,43页。
    ③余太山:《西域文化史》,中国友谊出版社,1996年,204页。
    ④朱英荣:《论龟兹石窟中的希腊文化》,《新疆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28页。
    ①刘华年:《唐代铜镜纹样的胡化成分探析》,《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43页。
    ②钱伯泉:《从新疆发现的有翼人像看希腊罗马文化的东传》,《丝绸之路》1995年第5期,33页。
    ③周青葆:《丝绸之路宗教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276-286。
    ④鲁伊:《唐皇后石椁中的希腊神话》,《科学大观园》2010年第20期,56页。
    ⑤鲁伊:《唐皇后石椁中的希腊神话》,《科学大观园》2010年第20期,57页。
    ①(日)羽田亨:《西域文明史概论》,中华书局,2005年,25页。
    ② A. Foucher:The Beginnings of the Buddhist Art, Indological Book House,1972,p.136.
    ②玛依努尔·吾甫尔:《新疆地区发现的希腊——罗马文化遗存》,《文博》2010年第5期,41页。
    ③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10页。
    ④玛依努尔·吾甫尔:《新疆地区发现的希腊——罗马文化遗存》,《文博》2010年第5期,45页。
    ①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10页。
    ②方豪:《中西交通史》,华冈出版有限公司,1953年,245页。
    ③玄奘著、季羡林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卷一○《拘摩罗王招请》,中华书局,1985年,797-798页。
    ④玄奘著、季羡林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卷五《玄奘会见戒日王》,中华书局,1985年,436页。
    ①段安节:《乐府杂录》“击瓯”条,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36页。
    ②魏徵:《隋书》卷一四《音乐中》,中华书局,1973年,345-346页。
    ③S.levi:Le "tokharien B", langue de Koutcha, Journal Asiatique,1913,p.311-380.
    ④崔令钦:《教坊记》,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8-12页。
    ⑤常任侠:《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145页。
    ⑥王灼:《碧鸡漫志》卷三,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70页。
    ⑦李上交:《近事会元》,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282页。
    ①丰原统秋:《体源抄》卷一二《苏合香秘说日记事》,株式会社,昭和53年刊,1545页。
    ②正宗敦夫编纂校订:《教训抄》卷二《苏合香》,现代思潮社,昭和3年。
    ③转引自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联书店,1957年,69页。
    ④崔令钦:《教坊记》,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11页。
    ⑤段安节:《乐府杂录》“舞工”条,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28页。
    ⑥南卓:《羯鼓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12页。
    ⑦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三七《乐十》,中华书局,1986年,1215页。
    ⑧(日)林谦三著、钱稻孙译:《东亚乐器考》,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215页。
    ⑨杜佑:《通典》卷一四四《乐四》,中华书局,1988年,3680页。
    ⑩《新唐书》卷二二二下《南蛮下》,中华书局,1975年,6312页。
    11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三七《乐十》,中华书局,1986年,1215页。
    12(日)林谦三著、钱稻孙译:《东亚乐器考》,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215页。
    13魏徵:《隋书》卷一五《音乐下》,中华书局,1973年,379页。
    ①周青葆:《丝绸之路上的风首箜篌(上)》,《乐器》2010年第4期,63页。
    ②杜佑:《通典》卷一四四《乐四》,中华书局,1988年,3679页。
    ③《旧唐书》卷二九《音乐二》,中华书局,1975年,1068-1071页。
    ④周青葆:《琵琶溯源》,《音乐探索》1985年第3期,47页。
    ⑤(日)林谦三著、钱稻孙译:《东亚乐器考》,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106页。
    ⑥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三六《乐九》,中华书局,1986年,1208页。
    ⑦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三六《乐九》,中华书局,1986年,1208页。
    ⑧《旧唐书》卷二九《音乐二》,中华书局,1975年,1070-1071页。
    ①杜佑:《通典》卷一四四《乐四》,中华书局,1988年,3677页。
    ②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三六《乐九》,中华书局,1986年,1208页。
    ③(日)林谦三著、钱稻孙译:《东亚乐器考》,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106页。
    ④《旧唐书》卷二九《音乐二》,中华书局,1975年,1070-1071页。
    ⑤庄壮:《敦煌壁画上的打击乐器》,《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18页。
    ⑥(日)林谦三著、钱稻孙译:《东亚乐器考》,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110页。
    ⑦(日)林谦三著、钱稻孙译:《东亚乐器考》,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86页。
    ⑧杜佑:《通典》卷一四四《乐四》,中华书局,1988年,3677页。
    ⑨(日)林谦三著、钱稻孙译:《东亚乐器考》,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86页。
    ⑩杜佑:《通典》卷一四四《乐四》,中华书局,1988年,3677页。
    11(日)林谦三著、钱稻孙译:《东亚乐器考》,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88页。
    12《旧唐书》卷二九《音乐二》,中华书局,1975年,1070-1071页。
    13庄壮:《敦煌壁画上的打击乐器》,《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19页。
    14庄壮:《敦煌壁画上的打击乐器》,《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19页。
    ①《旧唐书》卷二九《音乐二》,中华书局,1975年,1075页。
    ②释道世撰、周叔迦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卷七六《感应缘》,中华书局,2003年,2254页。
    ③释道世撰、周叔迦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卷七六《感应缘》,中华书局,2003年,2254页。
    ④王溥:《唐会要》卷三四《杂录》,中华书局,1955年,628页。
    ⑤《新唐书》卷二二《礼乐十二》,中华书局,1975年,479页。
    ⑥《新唐书》卷二二《礼乐十二》,中华书局,1975年,479页。
    ⑦牛克诚:《色彩的中国绘画》,湖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8页。
    ①苏轼:《东坡题跋》卷五《书吴道子画后》,商务印书馆,1992年,95页。
    ②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唐朝上》,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178页。
    ③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唐朝上》,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177页。
    ④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联书店,1957年,409页。
    ⑤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联书店,1957年,409页
    ①邹满星:《唐代墓室壁画人物画“胡化”风格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25页。
    ②李琳:《中国石刻佛像的风格及其断代》,《文史杂志》2000年第4期,47页。
    ③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唐朝上》,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71页。
    ①李琳:《中国石刻佛像的风格及其断代》,《文史杂志》2000年第4期,48页。
    ②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319页。
    ③(日)三上次男著、胡德芬译:《陶瓷之路》,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204页。
    ④(日)三上次男著、胡德芬译:《陶瓷之路》,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207页。
    ①王溥:《唐会要》卷一00《波斯》,中华书局,1955年,1783页。
    ②王溥:《唐会要》卷七三《安西都护府》,中华书局,1955年,1322页。
    ③杜佑:《通典》卷一四四《乐器四》,中华书局,1988年,3680页。
    ④杜文玉:《丝绸之路与新罗乐舞》,《人文杂志》2009年第1期,126页。
    ①《旧唐书》卷二九《音乐二》,中华书局,1975年,1068-1070页。
    ②刘熙撰、王先谦证补:《释名疏证补》卷七《释乐器第二十二》,中华书局,2008年,334页。
    ③魏徵:《隋书》卷一五《音乐下》,中华书局,1973年,378页。
    ④周青葆:《琵琶溯源》,《音乐探索》1985年第3期,50页。
    ⑤(日)田边尚雄著、陈清泉译:《中国音乐史》,上海书店,1984年,165页。
    ⑥(日)田边尚雄著、陈清泉译:《中国音乐史》,上海书店,1984年,165页。
    ⑦令狐德棻:《周书》卷七《宣帝本纪》,中华书局,1971年,122页。
    ①《旧唐书》卷九七《张说传》,中华书局,1975年,3052页。
    ②《旧唐书》卷七《中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149页。
    ③《新唐书》卷四《中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108页。
    ④《新唐书》卷五《睿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118页。
    ⑤杜佑:《通典》卷一四六《乐六》,中华书局,1988年,3725页。
    ⑥《旧唐书》卷九七《张说传》中华书局,1975年,3052页。
    ⑦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176页。
    ⑧转引自赵望秦:《泼寒胡戏被禁原因发微》,《学术月刊》1998年第2期,94页。
    ⑨赵望秦:《泼寒胡戏被禁原因发微》,《学术月刊》1998年第2期,95页。
    ⑩《新唐书》卷一一八《吕元泰传》,中华书局,1975年,4277页。
    ①余太山:《西域文化史》,中国友谊出版社,1996年,204页。
    ②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08页。
    ③敦煌文物研究所整理:《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文物出版社,1982年,145页。
    ④敦煌文物研究所整理:《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文物出版社,1982年,101页。
    ⑤敦煌文物研究所整理:《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文物出版社,1982年,136页。
    ⑥敦煌文物研究所整理:《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文物出版社,1982年,139页。
    ①敦煌文物研究所整理:《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文物出版社,1982年,31页。
    ②敦煌文物研究所整理:《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文物出版社,1982年,29页。
    ③敦煌文物研究所整理:《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文物出版社,1982年,6页。
    ④夏鼐:《新疆新发现的古代织品——绮、锦和刺绣》,《考古学报》1963年第1期,45-76页。
    ⑤赵丰:《唐系翼马纬锦与何稠仿制波斯锦》,《文物》2010年第3期,77页。
    ⑥P.O.Harper. The Royal Hunter.New York,1978.
    ⑦张旻萌:《丝路上的艺术交流——波斯萨珊艺术特色及其对唐朝艺术的影响》,《艺术理论》2009年第12期,241页。
    ①刘华年:《唐代铜镜纹样的胡化成分探析》,《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44页。
    ②紫玉:《唐三彩的姊妹花——异域三彩》,《收藏界》2011年第2期,67页。
    ③(日)三上次男:《陶瓷之路》,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127页。
    ④张广达:《天涯若比邻》,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88年,116页。
    ①谭前学:《唐代金银器中的外来影响》,《荣宝斋》2006年第4期,29页。
    ②张广达:《天涯若比邻》,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88年,117页。
    ③夏鼐:《新疆新发现的古代织品——绮、锦和刺绣》,《考古学报》1963年第1期,43页。
    ①陈继春:《萨珊波斯与中国美术交流——中国美术中的琐罗亚斯德教因素》,《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42页。
    ②罗丰:《固原南郊隋唐墓地》,文物出版社,1996年,240-247页。
    ③林梅村:《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文物出版社,1998年,206页。
    ④张国刚等:《中西文化关系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39页。
    ⑤邓禾颖:《试论波斯文化与唐代陶瓷的关系》,《陶瓷研究》1999年第3期,46页。
    ①《旧唐书》卷四《高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69页。
    ②宋岘:《中国阿拉伯交流史话》,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76页。
    ③(日)岸边成雄:《伊斯兰音乐》,上海文艺出版,1983年,89页。
    ①曾书柔:《唐朝与阿拨斯朝的对外音乐交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25页。
    ②陈进惠:《试论阿拉伯书法在中国穆斯林中的传播与发展》,《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第2期,96页。
    ③蒲瑶、员智凯:《从文明交往看中阿古代纹饰文化的交融》,《社会科学家》2006年第7期,44页。
    ④张志刚:《扬州唐城出土青花瓷的测定及其重要意义》,《中国陶瓷》1984年第3期,59页。
    ①转引自尚刚:《隋唐五代工艺美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135页。
    ②周一良:《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748-749页。
    ③杜环著、张一纯笺注:《经行记笺注》,中华书局,2000年,4页。
    ④转引自李斌城:《唐代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735页。
    ⑤(阿拉伯)胡尔达兹比赫:《道里邦国志》,中华书局,1991年,73页。
    ⑥(日)三上次男著、胡德芬译:《陶瓷之路》,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159页。
    ①王铁铮:《历史上的中阿文明交往》,《西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118页。
    ② http://www.metmuseum.org/toah/hd/umay/ho-41.65.htm.
    ②林梅村:《青海都兰出士伊斯兰织锦及其相关问题》,《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第6期,54页。
    ①《唐会要》卷三三《东夷二国伎》,中华书局,1955年,619页。
    ②《唐会要》卷三三《东夷二国伎》,中华书局,1955年,619页。
    ③《全唐诗》卷二六李白《高句丽》,中华书局,1960年,373页。
    ④《新唐书》卷一0九《杨再思传》,中华书局,1975年,4099页。
    ⑤《新唐书》卷二一《礼乐十一》,中华书局,1975年,470页。
    ⑥(朝鲜)朝鲜科学院考古学及民俗研究所:《安岳第三号坟发掘报告》,《遗迹发掘报告3》,平壤科学院出版社,1958年,20页。
    ⑦(韩国)李惠求:《朝鲜安岳第三号坟壁画中的奏乐图(下)》,《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140页。
    ⑧魏徵:《隋书》卷一五《音乐下》,中华书局,1973年,380页。
    ⑨《新唐书》卷二一《礼乐十一》,中华书局,1975年,470页。
    ①(日)林谦三著、钱稻孙译:《东亚乐器考》,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226页。
    ②杜佑:《通典》卷一四四《乐四》,中华书局,1988年,3679页。
    ③杜文玉:《丝绸之路与新罗乐舞》,《人文杂志》2009年第1期,128页。
    ④杜佑:《通典》卷一四六《乐六》,中华书局,1988年,3729页。
    ⑤杜佑:《通典》卷一四四《乐四》,中华书局,1988年,3679页。
    ⑥杜文玉:《丝绸之路与新罗乐舞》,《人文杂志》2009年第1期,129页。
    ⑦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五七九《掌礼部·夷乐》,中华书局,1960年,6860页。
    ①陈旸:《乐书》卷一三0《乐图论·胡部·义觜笛》,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47页。
    ②《通典》卷一四四《乐四》,中华书局,1988年,3683页。
    ③杜文玉:《丝绸之路与新罗乐舞》,《人文杂志》2009年第1期,128页。
    ④杜文玉:《丝绸之路与新罗乐舞》,《人文杂志》2009年第1期,128页。
    ⑤《唐会要》卷三三《东夷二国伎》,中华书局,1955年,619页。
    ⑥《新唐书》卷二二《礼乐志十二》,中华书局,1975年,478页。
    ⑦《唐会要》卷三三《东夷二国伎》,中华书局,1955年,619页。
    ⑥李延寿:《北史》卷九四《百济列传》,中华书局,2000年,3119页。
    ⑨《旧唐书》卷二九《音乐二》,中华书局,1975年,1070页。
    ①魏徵:《隋书》卷一五《音乐下》,中华书局,1973年,375页。
    ②段安节:《乐府杂录》“筝”条,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32页。
    ③(日)林谦三著、钱稻孙译:《东亚乐器考》,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166页。
    ④杜佑:《通典》卷一四四《乐四》,中华书局,1988年,3678-3679页。
    ⑤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四四《乐部四·筝》,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786页。
    ⑥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四四《乐部四·筝》,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786页。
    ⑦杜佑:《通典》卷一四四《乐四》,中华书局,1988年,3679页。
    ⑧《旧唐书》卷二九《音乐二》,中华书局,1975年,1076页。
    ⑨杜佑:《通典》卷一四四《乐四》,1988年,3683页。
    ⑩《旧唐书》卷一九九上《新罗传》,中华书局,1975年,5335页。
    11《旧唐书》卷一九九上《新罗传》,中华书局,1975年,5335页。
    ①杨昭全、何彤梅:《中国——朝鲜·韩国关系史(上册)》,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212页。
    ②魏丽娇:《唐宋柘枝舞与高丽莲花台舞蹈比较研究》,《韶关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91页。
    ③杜文玉:《丝绸之路与新罗乐舞》,《人文杂志》2009年第1期,130页。
    ④俞人豪、陈自明:《东方音乐文化》,人民音乐出版社,1965年,55页。
    ⑤崔令钦:《教坊记》,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15页。
    ⑥《全唐诗》卷五一一《春莺啭》,中华书局,1960年,5838页。
    ⑦转引自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199页。
    ①(高丽)金富轼著、李丙焘译注:《三国史记》卷六《新罗本纪·文武王》,韩国乙酉文化社,1997年,162页。
    ②《旧唐书》卷一九九上《新罗传》,中华书局,1975年,5339页。
    ③《东史纲目》卷五上,转引自严耕望:《唐史研究丛稿》,新亚研究所出版,1969年,432页。
    ④严耕望:《唐史研究丛稿》,新亚研究所出版,1969年,441页。
    ⑤(韩)张师勋:《韩国音乐史》,世光音乐出版社,1986年,143页。
    ⑥(高丽)金富轼著、李丙焘译注:《三国史记》卷三二《杂志·乐》,韩国乙酉文化社,1997年,162页。
    ①(高丽)金富轼著、李丙焘译注:《三国史记》卷三二《杂志·乐》,韩国乙酉文化社,1997年,187页。
    ②(高丽)金富轼著、李丙焘译注:《三国史记》卷六《新罗本纪·文武王》,韩国乙酉文化社,1997年,72页。
    ③崔令钦:《教坊记》,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14页。
    ④陈尚君:《全唐诗续拾》卷三六,中华书局,1992年,1245页。
    ①《旧唐书》卷二九《音乐二》,中华书局,1975年,1074页。
    ②转引自王爱民、崔亚南编著:《日本戏剧概要》,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39页。
    ③《旧唐书》卷一八九上《儒学上》,中华书局,1975年,4947页。
    ④李延寿:《南史》卷四二《齐高帝诸子上》,中华书局,1975年,1075页。
    ①杨昭全:《中国——朝鲜·韩国文化交流史(Ⅲ)》,昆仑出版社,2004年,1238页。
    ②《旧唐书》卷一九九上《新罗传》,中华书局,1975年,5335页。
    ③(高丽)金富轼著、李丙焘译注:《三国史记》卷四六《崔致远传》,韩国乙西文化社,1997年,532页
    ④杨昭全:《中国——朝鲜·韩国文化交流史(Ⅲ)》,昆仑出版社,2004年,1239页。
    ⑤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280页。
    ①《旧唐书》卷一六五《柳公权传》,中华书局,1975年,4312页。
    ②(高丽)金富轼著、李丙焘译注:《三国史记》卷四四《金仁问传》,韩国乙酉文化社,1997年,412页
    ③杨昭全:《中国——朝鲜·韩国文化交流史(Ⅲ)》,昆仑出版社,2004年,1240页。
    ④(高丽)金富轼著、李丙焘译注:《三国史记》卷四八《金生传》,韩国乙西文化社,1997年,653页。
    ⑤杨昭全:《中国——朝鲜·韩国文化交流史(Ⅲ)》,昆仑出版社,2004年,1240页。
    ①郑基焕:《集安高句丽墓壁画中的神画艺术》,《美术史研究》1997年第2期,51页。
    ②王世贤:《古代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文化交流述略》,《辽宁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54页。
    ①姚思廉:《粱书》卷五四《诸夷传·百济》,中华书局,1973年,805页。
    ②转引自杨通方:《中韩古代关系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29页。
    ③(日)轻部慈恩:《百济遗迹の研究》,吉川弘文馆,1971年,61页。
    ④王世贤:《古代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文化交流述略》,《辽宁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54页。
    ⑤(韩)赵胤宰:《略论韩国百济故地出土的中国陶瓷》,《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2期,90-92页。
    ⑥《旧唐书》卷一九九上《东夷·百济传》,中华书局,1975年,5330页。
    ⑦《旧唐书》卷一九九上《东夷·百济传》,中华书局,1975年,5330页。
    ①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唐朝上》,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176页。
    ②李昉:《太平广记》卷二一三《周昉》,中华书局,1961年,1632页。
    ③金荣华:《韩国全南道顺天郡曹溪山仙岩板印观音像跋》,选自《中韩交通史事论丛》,1985年,154页。
    ④王铺:《中外美术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71页。
    ⑤紫玉:《唐三彩的姊妹花——异域三彩》,《收藏界》2011年第2期,67页。
    ①杨通方:《中韩古代关系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30页。
    ②陈玉龙等:《汉文化论纲——兼述中朝、中日、中越文化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209页。
    ③陈玉龙等:《汉文化论纲——兼述中朝、中日、中越文化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209页。
    ④杨通方:《中韩古代关系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30页。
    ⑤一然撰,(韩)权锡焕、陈蒲清译:《三国遗事》卷三《兴法第三》,岳麓书社,2009年,76页。
    ⑥一然撰,(韩)权锡焕、陈蒲清译:《三国遗事》卷三《柏栗寺》,岳麓书社,2009年,76页。
    ①一然撰,(韩)权锡焕、陈蒲清译:《三国遗事》卷三《柏栗寺》,岳麓书社,2009年,78页。
    ②周一良:《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371-372页。
    ③(韩)金得幌著、柳雪峰译:《韩国宗教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86页。
    ④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编:《中日文化交流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8页。
    ①魏徵:《隋书》卷一五《音乐下》,中华书局,1973年,377页。
    ②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九七二《外臣部·朝贡第五》,中华书局,1960年,3857页。
    ③(日)木宫泰彦著、胡锡年译:《日中文化交流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62页。
    ④(日)森克己:《遣唐使》,至文堂本,1966年,131页。
    ⑤张前:《中日音乐交流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10页。
    ⑥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129页。
    ⑦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103页。
    ①《旧唐书》卷一一《代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310页。
    ②王孝廉编译:《日本书纪》卷二九《天武天皇下》,时报文化出版企业公司,1988年,218页。
    ③(日)菅野真道等:《续日本纪》卷二,大宝元年七月,吉川弘文馆,1981年,12页。
    ①(日)黑坂胜美编:《令义解》卷四《职员令》,吉川弘文馆,1966年,89—90页。
    ②《唐六典》(《钦定四库全书》本)卷一四《太常寺》,人民出版社,2006年,144页。
    ③(日)营野真道等:《续日本纪》卷三四,光仁天皇大宝八年二月,吉川弘文馆,1981年,605页。
    ①(日)菅野真道等:《续日本纪》卷二,文武天皇大宝二年正月,吉川弘文馆,1981年,13页。
    ②(口)菅野真道等:《续日本纪》卷一二,圣武天皇天平七年五月,吉川弘文馆,1981年,137页。
    ③(日)菅野真道等:《续日本纪》卷一五,圣武天皇天平十六年十一月,吉川弘文馆,1981年,179页。
    ④张前:《日本雅乐与唐代燕乐——日本史书、乐书相关资料考》,《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5页。
    ①(日)林谦三:《雅乐的传统》,《日本的古典艺能·雅乐》,平凡社,1970年,44页。
    ②(日)岸边成雄:《雅乐的源流》,《日本的古典艺能·雅乐》,平凡社,1970年,20页。
    ③(日)万多亲王等:《新编姓氏录》第三册《和药使主》,1669年刊本,5页。
    ④王孝廉编译:《日本书纪》卷二二《推古天皇》,时报文化出版企业公司,1988年,147页。
    ⑤赵维平:《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东流日本的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106页。
    ⑥(日)高楠顺次郎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84卷No.2717《声明口传》,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857页。
    ①(日)菅野真道等:《续日本纪》卷八,元正天皇养老四年十二月,吉川弘文馆,1981年,223页。
    ②(日)高楠顺次郎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84卷No.2717《声明口传》,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857页。
    ③(日)圆仁著、小野胜年校注、白化文等修订校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卷一,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70页。
    ④(日)圆仁著、小野胜年校注、白化文等修订校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卷一,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84页。
    ⑤(日)圆仁著、小野胜年校注、白化文等修订校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卷一,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328页。
    ⑥(日)高楠顺次郎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84卷No.2717《声明口传》,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857页。
    ①王孝廉编译:《日本书纪》卷三○《持统天皇》,时报文化出版企业公司,1988年,418页。
    ②王孝廉编译:《日本书纪》卷三○《持统天皇》,时报文化出版企业公司,1988年,418页。
    ③王孝廉编译:《日本书纪》卷三0《持统天皇》,时报文化出版企业公司,1988年,421页。
    ④(日)菅野真道等:《续日本纪》卷九,圣武天皇天平二年正月,吉川弘文馆,1981年,121页。
    ⑤(日)菅野真道等:《续日本纪》卷一○,天平十四年正月,吉川弘文馆,1981年,167页。
    ⑥(日)菅野真道等:《续日本纪》卷一八,天平胜宝三年正月,吉川弘文馆,1981年,194页。
    ⑦(日)营野真道等:《续日本纪》卷二二,天平宝字三年正月,吉川弘文馆,1981年,259页。
    ⑧(日)菅野真道等:《续日本纪》卷二四,天平宝字七年正月,吉川弘文馆,1981年,292页。
    ⑨(日)藤原时平、大藏善行编:《日本三代实录》卷二0,清和天皇贞观四年正月,国史大系刊行会,1929年,86-87页。
    ①赵维平:《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东流日本的研究——日本音乐制度(内教坊)的形成与变衍》,《音乐艺术》2001年第1期,178页。
    ②(日)林谦三著、钱稻孙译:《东亚乐器考》,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143页。
    ③德真:《日本珍藏的我国唐代乐器》,《乐器》2004年第4期,64页。
    ④《史记》卷八七《李斯传》,中华书局,1959年,2543-2544页。
    ⑤转引自林谦三著、钱稻孙译:《东亚乐器考》,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171页。
    ⑥藤原时平、藤原忠平:《延喜式》二一《雅乐寮》,吉川弘文馆,1981年,136页。
    ①《通典》卷一四四《乐四》,中华书局,1988年,3679页。
    ②刘餗:《隋唐嘉话》卷下,中华书局,1979年,46页。
    ③《通典》卷一四四《乐四》,中华书局,1988年,3679页。
    ④《通典》卷一四四《乐四》,中华书局,1988年,3679页。
    ⑤赵维平:《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东流日本的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219页。
    ⑥(日)藤原良房、藤原良相、伴善男编:《续日本后纪》卷八“承和六年(839)十月己酉朔条”,吉川弘文馆,1953年,264页。
    ①(日)藤原时平、大藏善行编:《日本三代实录》卷一四,贞观九年十月四日,国史大系刊行会,1929年,221页。
    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等:《河南舞阳贾湖遗址2001年春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2年第2期,28-29页。
    ③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省博物馆:《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8年第1期,56页。
    ④李昉:《太平御览》卷五八0《乐部十八·笛》,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574页。
    ⑤王金旋:《尺八的历史考察与中日尺八辨析》,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7页。
    ⑥吴东风、苗建华:《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河南卷》,大象出版社,1996年,209页。
    ⑦吴东风、苗建华:《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四川卷》,大象出版社,1996年,235页。
    ①《旧唐书》卷七九《吕才传》,中华书局,1975年,2719-2720页。
    ②转引自陈正生:《唐代尺八同汉笛的关系》,《中国音乐》1993年第3期,17页。
    ③王建欣:《中日尺八之比较研究》,《音乐研究》2001年第9期,33页。
    ①冯文慈:《中外音乐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120页。
    ②(日)林谦三:《雅乐——古乐谱的解读》,音乐之友社,1969年,104页。
    ③张前:《中日音乐交流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149页。
    ④冯文慈:《中外音乐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121页。
    ①张前:《中日音乐交流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162页。
    ②转引自资华筠主编:《影响世界的中国乐舞》,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20页。
    ③(日)信西入道:《信西古乐图》,日本古典全集刊印会,1927年。
    ④资华筠主编:《影响世界的中国乐舞》,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37-38页。
    ⑤(日)源顺:《倭名类聚抄》卷四《艺术部·音乐部·曲调类》,刻本,1897年,85页。
    ①转引自常任侠:《海上丝路与西域文化艺术》,海洋出版社,1985年,248页。
    ②(日)营野真道等:《续日本纪》卷一八,天平胜宝四年四月,吉川弘文馆,1981年,299-300页。
    ③转引自常任侠:《海上丝路与西域文化艺术》,海洋出版社,1985年,248页。
    ④(日)观严:《东大寺要录》,国书刊行会,1971年,49页。
    ⑤转引自西濑英经等:《日本艺能史》,昭和堂,1999年,21页。
    ⑥邱雅芬:《唐代傀儡戏东传及日本傀儡戏的形成》,《求索》2009年第1期,27页。
    ⑦庄周:《庄子》杂篇《徐无鬼第二十四》,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104页。
    ⑧陈寿:《三国志》卷二0《魏志》,中华书局,1959年,603页。
    ①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二0八《宦者传下·李辅国》,1975年,中华书局,5881页。
    ②(日)信西入道:《信西古乐图》,日本古典全集刊印会,1927年,6页。
    ③(日)信西入道:《信西古乐图》,日本古典全集刊印会,1927年。
    ④王勇、上原昭一主编:《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艺术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230页。
    ⑤《新唐书》卷二二0《日本传》,中华书局,1975年,6209页。
    ①陶谷:《清异录》卷下《文用门》,惜阴刊丛书,1896年,211页。
    ②转引自王勇、上原昭一主编:《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艺术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262页。
    ③(日)中田勇次郎著、蒋毅译:《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中华书局,2002年,126页。
    ①王勇:《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人物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64页。
    ②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编:《中日文化交流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408页。
    ③(日)木宫泰彦著、胡锡年译:《日中文化交流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126-150年。
    ④(日)武安隆:《遣唐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111-120页。
    ⑤(日)武安隆:《遣唐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111页。
    ⑥《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1160页。
    ⑦马宗霍:《书林藻鉴》卷八,文物出版社,1982年,77页。
    ⑧《旧唐书》卷一九九上《日本传》,中华书局,1975年,5341页。
    ①沈曾植:《海日楼札从》卷八《日本书法》,中华书局,1962年,338页。
    ②陈尚君:《全唐诗补编·全唐诗续拾》卷二二胡伯崇《赠释空海歌》,中华书局,1992年,980页。
    ③沈曾植:《海日楼札丛》卷八《日本书法》,中华书局,1962年,338页。
    ④陆心源:《唐文续拾》卷一六《献墨本十部表》,中华书局,1983年,11357页。
    ①转引自祁小春:《唐代书法及其风潮对日本的影响》,《书法之友》1996年第6期,9页。
    ②(日)虎关师炼:《元亨释书》卷三《延历寺智证大师圆珍》,吉川弘文馆,2000年,686-687页。
    ③(日)圆仁著、小野胜年校注、白化文等修订校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卷二,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279页。
    ④(日)圆仁著、小野胜年校注、白化文等修订校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卷一,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114页。
    ⑤桂第子译著:《宣和书谱》卷五《正书三·杨庭》,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92页。
    ⑥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270页。
    ⑦赞宁:《宋高僧传》卷一四《唐扬州大云寺鉴真传》,中华书局,1987年,349页。
    ⑧(日)真人元开著、汪向荣校注:《唐大和上东征传》,中华书局,1979年,40页。
    ①(日)真人元开著、汪向荣校注:《唐大和上东征传》,中华书局,1979年,88页。
    ②孙蔚民:《鉴真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杰出作用》,《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年第2期,51页。
    ③武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594页。
    ④(日)中田勇次郎著、蒋毅译:《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中华书局,2002年,122页。
    ⑤(日)中田勇次郎著、蒋毅译:《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中华书局,2002年,123页。
    ⑥李寅生:《论唐代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巴蜀书社,2001年,190页。
    ⑦(日)中田勇次郎著、蒋毅译:《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中华书局,2002年,123页。
    ①(日)榊莫山:《日本书法史》,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14页。
    ②(日)榊莫山:《日本书法史》,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28页。
    ③(日)中田勇次郎著、蒋毅译:《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中华书局,2002年,127页。
    ①(日)圆仁著、小野胜年校注、白化文等修订校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卷一,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126页。
    ②(日)圆仁著、小野胜年校注、白化文等修订校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卷一,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80页。
    ③(日)圆仁著、小野胜年校注、白化文等修订校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卷一,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83页。
    ④(日)圆仁著、小野胜年校注、白化文等修订校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卷一,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86页。
    ①(日)圆仁著、小野胜年校注、白化文等修订校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卷一,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91页。
    ②(日)圆仁:《入唐新求圣教目录》,《大正藏》55册《目录部》,河北佛协出版社,2005年,1084页。
    ③(日)内藤湖南:《日本文化史研究》,商务印书馆,1992年,121页。
    ④(日)中村不折等:《中国绘画史》,正中书局,1937年,2页。
    ⑤转引自常任侠:《海上丝路与文化交流》,海洋出版社,1985年,91页。
    ⑥梁容若:《中日文化交流史稿》,商务印书馆,1985年,20页。
    ①(日)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商务印书馆,1992年,45页。
    ②(日)原茂泰直撰、岳钮译:《古长安绘画艺术东移说》,《西北美术》1989年第00期,53页。
    ③王镛:《中外美术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90页。
    ④常任侠:《中日文化艺术的交流》,《中日文化交流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11页。
    ⑤常任侠:《中日文化艺术的交流》,《中日文化交流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11页。
    ①常任侠:《海上丝路与文化交流》,海洋出版社,1985年,84页。
    ②(日)内藤湖南:《日本文化史研究》,商务印书馆,1992年,84页。
    ③常任侠:《中日文化艺术的交流》,《中日文化交流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11页。
    ④王镛:《中外美术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81页。
    ⑤(日)秋山光和:《日本绘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21页。
    ⑥王辑五:《中国日本交通史》,上海书店,1984年,91页。
    ①王镛:《中外美术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84页。
    ②王镛:《中外美术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85页。
    ③(日)内藤湖南:《日本文化史研究》,商务印书馆,1992年,227页。
    ④王镛:《中外美术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86页。
    ⑤武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591-592页。
    ⑥韩钊:《中国唐壁画墓和日本古代壁画墓的比较研究》,《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6期,81-88页。
    ①王镛:《中外美术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88页。
    ②王镛:《中外美术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89页。
    ①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书海出版社,2004年,156页。
    ②紫玉:《唐三彩的姊妹花——异域三彩》,《收藏界》2011年第2期,66页。
    ③(英)罗森著、孙心菲等译:《中国古代的艺术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00页。
    ④李寅生:《论唐代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巴蜀书社,2001年,194页。
    ⑤陈苏民:《从日本白凤、天平时期的艺术看唐代美术的影响》,《艺苑》1993年第2期,65页。
    ①(日)井上清著、天津市历史研究所译:《日本历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74年,87页。
    ②陈苏民:《从日本白凤、天平时期的艺术看唐代美术的影响》,《艺苑》1993年第2期,63页。
    ③(日)坂本太郎:《日本史概说》,商务印书馆,1992年,101页。
    ④(日)田泽坦等:《日本文化史——一个剖析》,日本外务省编印,1987年,25页。
    ⑤(美)维尔·杜伦著,李一平等译:《东方的文明》,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35页。
    ⑥(日)原田淑人:《正仓院御物を通レる东西文化の交涉》,《古代东亚文化研究》,座右宝刊行会,1940年。
    ⑦(日)内藤湖南:《日本文化史研究》,商务印书馆,1992年,78页。
    ①《旧唐书》卷四四《职官志三》,中华书局,1975年,1885页。
    ②《新唐书》卷四八《百官志三》,中华书局,1975年,1258页。
    ③《隋书》卷二八《百官下》,中华书局,1973年,798页。
    ④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九六三《外臣部·册封》,中华书局,1960年,3750页。
    ⑤李鸿宾:《唐朝中央集权与民族关系》,民族出版社,2003年,105页。
    ⑥(日)村山节等著:《东西方文明沉思录》,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0年,123页。
    ①(阿拉伯)阿布·赛义德等:《中国印度见闻录》,中华书局,1983年,11页。
    ②(阿拉伯)阿布·赛义德等:《中国印度见闻录》,中华书局,1983年,10页。
    ③(法)费琅编,耿升、穆根来译:《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中华书局,1989年,177页.
    ④(阿拉伯)阿布·赛义德等:《中国印度见闻录》,中华书局,1983年,101页。
    ⑤(日)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85页。
    ⑥(日)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87页。
    ⑦(日)圆仁著、小野胜年校注、白化文等修订校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342-343页。
    ①(日)圆仁著、小野胜年校注、白化文等修订校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254页。
    ②转引自徐志民:《唐朝怎样对待日本留学生》,《世界知识》2006年第8期,63页。
    ③魏徵:《隋书》卷六七《裴矩传》,中华书局,1973年,1579-1580页。
    ④《资治通鉴》卷二一六“玄宗天宝十二年”,中华书局,1956年,6919页。
    ①《通典》卷一六0《兵十三·水平及水战具附》,中华书局,1988年,4123页。
    ②《旧唐书》卷一三一《李皋传》,中华书局,1975年,3640页。
    ③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年,62页。
    ④《新唐书》卷四三下《地理七下》,中华书局,1975年,1146页。
    ⑤白寿彝:《中国交通史》,上海书店,1984年,130页。
    ①《新唐书》卷二二《礼乐十二》,中华书局,1975年,476页。
    ②《旧唐书》卷一五八《韦贯之传》,中华书局,1975年,4173页。
    ③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唐朝上》,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176页。
    ④《旧唐书》卷四四《职官三》,中华书局,1975年,1893页。
    ①《新唐书》卷四《中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108页。
    ②《新唐书》卷五《睿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118页。
    ③《旧唐书》卷二九《音乐二》,中华书局,1975年,1060页。
    ④《旧唐书》卷二八《音乐一》,中华书局,1975年,1046页。
    ⑤《旧唐书》卷二八《音乐一》,中华书局,1975年,1046页。
    ①(日)井上清著、天津市历史研究所译校:《日本历史》上册,天津人民出版社,1974年,84-85页。
    ①(美)谢弗著、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13页。
    ②(法)Ed. Chavannes,Document sur les Tou-kiue occidentaux.p.136.
    ③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九七0《外臣部·朝贡第三》,中华书局,1960年,3849页。
    ④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九七0《外臣部·朝贡第三》,中华书局,1960年,3846页。
    ⑤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九七0《外臣部·朝贡第三》,中华书局,1960年,3846页。
    ⑥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九七○《外臣部·朝贡第三》,中华书局,1960年,3847页。
    ⑦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九七0《外臣部·朝贡第三》,中华书局,]960年,3847页。
    ⑧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九七0《外臣部·朝贡第三》,中华书局,1960年,3847页。
    ⑨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九七0《外臣部·朝贡第三》,中华书局,1960年,3842页。
    ⑩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九七0《外臣部·朝贡第三》,中华书局,1960年,3843页。
    11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九七0《外臣部·朝贡第三》,中华书局,1960年,3846页。
    12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卷九七0《外臣部·朝贡第三》,中华书局,1960年,3847页。
    ①(美)谢弗著、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50页。
    ②杜文玉:《唐代社会开放的特点与历史局限》,《河北学刊》2008年第3期,60页。
    ①(英)韦尔斯:《世界史纲》,人民出版社,1982年,179页。
    ②(德)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30页。
    ③(英)凯瑟琳·勒维著、傅正明译:《古希腊戏剧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192页。
    ④(英)苏珊·伍德福特等著、罗通秀等译:《剑桥艺术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191-192页。
    ①(美)托马斯·F·马太:《拜占庭艺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52页。
    ②(美)托马斯·F·马太:《拜占庭艺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30-31页。
    ③ (英)苏珊·伍德福特等著、罗通秀等译:《剑桥艺术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106页。
    ④(美)托马斯·F·马太:《拜占庭艺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11页。
    ① Qalqashandi, Subh, vol.iii,p.5以下,vol.ii,p.430以下。
    ② Gaston Migeon.Les arts musulmans, Libr. nationale d'art et d'histoire,1926,p.36-37.
    ③(美)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商务印书馆,1979年,263页。
    ① Percy Brown, Indian painting,Association Press,1932,p.121.
    ② Ernest Binfield Havell,The Ideals of Indian art, J. Murray,1911,p.38.
    ③ Smith, The Oxford History, The Clarendon press,1928,p.111.
    ④ Ca.950A.D.;Coomaraswamy,History,fig.222,Lucknow Museum.
    ⑤ Ca.1050A.D.;Coomaraswamy,History,fig.223,Lucknow Museum.
    ⑥ Ca.750A.D.;Coomaraswamy,Havell,History, p.204.
    ⑦(日)源了圆著、郭连友、漆红译:《日本文化与日本人性格的形成》,北京出版社,1992年,8页。
    ①释道世撰、周叔迦等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卷二九《圣迹部第二》,中华书局,2003,907页。
    ①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九九九《外臣部·请求》,中华书局,1989年,4041页。
    ①周青葆:《丝绸之路宗教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151页。
    ①张广达、王小甫:《天涯若比邻》,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88年,105-106页。
    ①《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太宗贞观二十一年条,中华书局,1956年,6245页。
    ②《资治通鉴》卷二0三,中华书局,1956年,6440页。
    ③彭定求:《全唐诗》卷二二0《忆昔》,中华书局,1960年,2325页。
    ①王溥:《唐会要》卷一00《杂录》,中华书局,1955年,1798页。
    ②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二六玄宗皇帝《放还诸蕃宿卫子弟诏》,中华书局,1983年,299页。
    ③方亚光:《论“安史之乱”对唐代中外交往的影响》,《江海学刊》1995年第5期,128页。
    ①《旧唐书》卷一九六《吐蕃传》,中华书局,1975年,5236页。
    ②《旧唐书》卷一二0《郭子仪传》,中华书局,1975年,3457页。
    ③《资治通鉴》卷二二六德宗建中元年,中华书局,1956年,7284页。
    ④《全唐文》卷三八0元结《问进士·第三》,中华书局,1983年,3860页。
    ⑤《旧唐书》卷一二《德宗纪上》,中华书局,1975年,328页。
    ⑥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23-25页。
    ①《旧唐书》卷一九○下《王维传》,中华书局,1975年,5052页。
    ②《旧唐书》卷一九○下《王维传》,中华书局,1975年,5052页。
    ③《全唐诗》卷二二二《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华书局,1960年,2357页。
    ④ 《新唐书》卷二二《礼乐十二》,中华书局,1975年,479页。
    ⑤《全唐诗》卷四二六《立部伎》,中华书局,1960年,4691页。
    ①(阿拉伯)阿布·赛义德等:《中国印度见闻录》卷二,中华书局,2007年,107页。
    ①(日)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31页。
    ②(日)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53页。
    ③(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7页。
    ④《旧唐书》卷三《太宗本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51页。
    ①赵丰:《丝绸之路美术考古概论》,文物出版社,2007年,282页。
    ②任道斌:《关于高昌回鹘的绘画及其特点》,《新美术》1991年第3期,32页。
    ③任道斌:《关于高昌回鹘的绘画及其特点》,《新美术》1991年第3期,34页。
    ④郑学檬、冷敏达主编:《唐文化研究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347页。
    ⑤解梅:《唐五代敦煌胡文化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24-25页。
    ⑥姜伯勤:《敦煌壁画与粟特壁画的比较研究》,《敦煌研究》1988年第2期,83页。
    ①慧立、彦悰著,孙毓棠、谢方点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中华书局,2000年,11页。
    ②房玄龄:《晋书》卷一二二《吕光载记》,中华书局,1974年,3055页。
    ③魏徵:《隋书》卷一五《音乐下》,中华书局,1973年,378页。
    ④魏徵:《隋书》卷一五《音乐下》,中华书局,1973年,378页。
    ⑤魏徵:《隋书》卷一五《音乐下》,中华书局,1973年,378页。
    ⑥张鷟:《朝野佥载》卷三,中华书局,1979年,65页。
    ①张学荣:《凉州石窟及有关问题》,《敦煌研究》1993年第4期,58页。
    ②(法)费琅编,耿升、穆根来译:《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中华书局,1989年,174页。
    ③(阿拉伯)阿布·赛义德等:《中国印度见闻录》卷二,中华书局,1983年,96页。
    ④《新唐书》卷一八二《卢钧传》,中华书局,1975年,5367页。
    ①顾风:《扬州出土波斯陶及其在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东南文化》1988年第1期,34页。
    ②张志刚等:《扬州唐城出土青花瓷的测定及其重要意义》,《中国陶瓷》1984年第3期,56-59页。
    ①郭应德:《古代中阿交往路线》,《阿拉伯世界》1994年第1期,48页。
    ②(日)竹内宏:《日本人和技术——现在和过去》,《经济学人》杂志,1981年临时增刊,转引自武安隆《遣唐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84页。
    ③(日)佚名:《日本纪略》前篇十三,桓武天皇延历二十二年三月庚辰条,收入黑板胜美主编《国史大系》第五卷,吉川弘文馆,1929年,389页。
    ①(日)藤原良房、藤原良相、伴善男编:《续日本后纪》卷五“承和三年(836)四月庚辰条”,吉川弘文馆,1953年,217页。
    ②(日)藤原时平、藤原忠平:《延喜式》卷三○《大藏省》,吉川弘文馆,1981年,205页。
    ③(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97页。
    ④(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97页。
    ⑤(日)菅野真道等:《续日本纪》卷一八,天平胜宝四年闰三月丙辰,吉川弘文馆,1981年,299页。
    ⑥(日)王孝廉编译:《日本书纪》卷二五《孝德天皇》,时报文化出版企业公司,1988年,456页。
    ⑦(日)武安隆:《遣唐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78-81页。
    ⑧(高丽)金富轼著、李丙焘译注:《三国史记》卷四六《崔致远传》,韩国乙西文化社,1997年,534页。
    ⑨(李朝)郑麟趾:《高丽史》卷九二《崔彦撝传》,朝鲜科学院出版社,1957年,57页。
    ⑩(高丽)金富轼著、李丙煮译注:《三国史记》卷四三《崔致远传》,韩国乙西文化社,1997年,355页。
    ①(高丽)金富轼著、李丙焘译注:《三国史记》卷一○《新耀本纪第十·元圣王》,韩国乙酉文化社,1997年,124页。
    ②李喜所:《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50页。
    ③(美)维尔·杜伦著,李一平等译:《东方的文明》,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702-703页。
    ①周谷城:《中西文化的交流》,《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2页。
    ①《全唐诗》卷四一九元稹《法曲》,中华书局,1960年,4617页。
    ②《全唐诗》卷四二六白居易《胡旋女》,中华书局,1960年,4692-4693页。
    ③《全唐诗》卷二九八王建《凉州行》,中华书局,1960年,3374页。
    ①(俄罗斯)尤·鲍列夫:《美学》,中国文联出版社,1986年,225页。
    ②巢峰等主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4132页。
    ①(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48页。
    ②(法)迭朗善译、马香雪中译:《摩奴法典》第七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151页。
    ③ Friedrich Hirth.Ancient history of China to the End of the Chyu Dynasty, Adegi Graphics LLC,2000,p.155.
    ①转引自姚嶂剑:《遣唐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72页。
    ①(阿拉伯)阿布·赛义德等:《中国印度见闻录》,中华书局,1983年,101页。
    ②(日)久野健:《古代雕刻论》,《日本历史·古代篇》第3卷,岩波书店,1962年,307页。
    ③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河北学刊》2008年第3期,50页。
    ④S.A.M. Adshead,Tang China The Rise of the East in World History, Palgrave Macmillan,2004,P.54.
    ⑤(美)费正清等:《东亚文明:传统与变革》,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107页。
    ⑥(英)韦尔斯:《世界史纲——生物和人类的简明史》,人民出版社,1982年,629页。
    ⑦转引自武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381页。
    ①张广达:《天涯若比邻》,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88年,105页。
    ②沈括:《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一》,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30页。
    ③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河北学刊》2008年第3期,51页。
    ①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坟·看镜有感》,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203页。
    ②《唐会要》卷三三《诸乐》,中华书局,1955年,616页。
    ③《唐会要》卷三三《诸乐》,中华书局,1955年,618页。
    ④阴法鲁:《唐代乐人对待外来音乐的态度》,《人民音乐》1985年第5期,25页。
    ⑤《旧唐书》卷二九《音乐二》,中华书局,1975年,1077页。
    ⑥施任梅:《唐乐与中外文化交流》,《浙江学刊》1993年第2期,112页。
    ①(印)D.D.高善必著、王树英等译:《印度古代文化与文明史纲》,商务印书馆,1998年,vi页。
    ① Fredric Jameson,The Cultures Of Globalization, Duke University Press,1998,p.58.
    ②李喜所:《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第一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48页。
    ③季羡林:《中印文化交流史》,新华出版社,1993年,3页。
    [1](春秋)左丘明.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战国)庄周.庄子[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
    [3](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5](东汉)刘熙撰、王先谦证补.释名疏证补[M].北京:中华书局,2008.
    [6](西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7](东晋)葛洪.西京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8](东晋)干宝.搜神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9.
    [9](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0](南朝梁)萧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1](南朝梁)任防.述异记[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
    [12](南朝陈)释智匠.古今乐录[M].台湾:艺文印书馆,1973.
    [13](唐)崔令钦.教坊记[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14](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5](唐)南卓.羯鼓录[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16](唐)孙綮.北里志[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17](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
    [18](唐)封演著,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9](唐)李商隐著、叶葱奇注疏.李商隐诗集注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20](唐)吴兢.贞观政要[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21](唐)道宣.集古今佛道论衡[M].南京:金陵刻经处,1921.
    [22](唐)段安节.乐府杂录[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
    [23](唐)张鷟.朝野佥载[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4](唐)苏鹗.杜阳杂编[M].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
    [25](唐)郑处诲.明皇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6](唐)玄奘著、辩机编撰、季羡林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7](唐)令狐德棻.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1.
    [28](唐)魏徵.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29](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0](唐)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1](唐)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2](唐)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33](唐)欧阳询等.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
    [34](唐)李林甫.唐六典(《钦定四库全书》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5](唐)刘餗.隋唐嘉话[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6](唐)慧立、彦悰著,孙毓棠、谢方点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7](唐)刘恂.岭表录异[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38](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39](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5.
    [40](唐)释道世撰、周叔迦等校注.法苑珠林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1](唐)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42](唐)慧超撰、张毅笺释.往五天竺国传笺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0.
    [43](唐)李冗.独异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1.
    [44](唐)窦泉.述书赋[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45](唐)杜环著、张一纯笺注.经行记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46](后梁)荆浩.笔法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47](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8](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9](北宋)宋敏求.长安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0](北宋)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51](北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60.
    [52](北宋)赞宁.大宋僧史略[M].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77.
    [53](北宋)赞宁.宋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
    [54](北宋)苏轼.东坡题跋[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2.
    [55](北宋)黄庭坚.山谷题跋[M].台北:世界书局,1992.
    [56](北宋)欧阳修.集古录[M].台北:台湾出版社,1993.
    [57](北宋)桂第子译著.宣和书谱[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58](北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9](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60](北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61](北宋)王谠著、周勋初校正.唐语林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7.
    [62](北宋)钱易著、黄寿成点校.南部新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2.
    [63](北宋)沈括.梦溪笔谈[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64](北宋)陈呖.乐书[M].台北:台湾商务出版社,1986.
    [65](北宋)李防等编、任明等点校.太平御览[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66](北宋)李上交.近事会元[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67](北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68](北宋)陶谷.清异录[M].长沙:惜阴刊丛书,1896.
    [69](北宋)王灼.碧鸡漫志[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70](南宋)董逌.广川画跋[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71](南宋)陈槱.负暄野录[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72](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3](南宋)王应麟著、张三夕等点校.汉艺文志考证[M].北京:中华书局,2010.
    [74](元)陈灏注.礼记集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5](元)汤垕.画鉴[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76](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77](明)陶宗仪.说郛[M].北京:中国书店,1986.
    [78](明)张丑.清河书画舫[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79](明)项穆.书法雅言[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80](清)董诰等编.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1](清)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82](清)马宗霍.书林藻鉴[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83](清)沈曾植.海日楼札丛[M].北京:中华书局,1962.
    [84](清)陆心源.唐文续拾[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5](清)叶昌炽.语石[M].清宣统元年刻本,1909.
    [86]潘运告.宣和画谱[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87]华东师范大学选编校点.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88]崔尔平选编、点校.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89]陈尚君.全唐诗续拾[M].北京:中华书局,1992.
    [90]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1](日)万多亲王等.新编姓氏录[M].刊本,1669.
    [92](日)源顺.倭名类聚抄[M].刻本,1897.
    [93](日)信西入道.信西古乐图[M].东京:日本古典全集刊印会,1927.
    [94](日)藤原时平、大藏善行编.日本三代实录[M].东京:吉川弘文馆,1929.
    [95](日)藤原良房、藤原良相、伴善男编.续日本后纪[M].东京:吉川弘文馆,1953.
    [96](日)黑坂胜美编.令集解[M].东京:吉川弘文馆,1966.
    [97](日)观严.东大寺要录[M].东京:国书刊行会,1971.
    [98](日)真人元开.唐大和上东征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9.
    [99](日)舍人亲王等著、王孝廉编译.日本书纪[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公司,1988.
    [100](日)佚名.日本纪略[M].东京:吉川弘文馆,1929.
    [101](日)菅野真道等.续日本纪[M].东京:吉川弘文馆,1981.
    [102](日)藤原时平、藤原忠平.延喜式[M].东京:吉川弘文馆,1981.
    [103](日)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04](日)虎关师炼.元亨释书[M].东京:吉川弘文馆,2000.
    [105](日)佛书刊行会.大日本佛教全书[M].东京:名著普及会,1979.
    [106](日)正宗敦夫编纂校订.教训抄[M].东京:现代思潮社,昭和3年.
    [107](日)丰原统秋.体源抄[M].东京:株式会社,昭和53年.
    [108](阿拉伯)阿布·赛义德等.中国印度见闻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09](阿拉伯)伊本·胡尔达兹比赫.道里邦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1.
    [110](新罗)崔致远.桂苑笔耕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5.
    [111](高丽)金富轼著、李丙焘译注.三国史记[M].首尔:韩国乙酉文化社,1997.
    [112](高丽)一然撰,(韩)权锡焕、(中)陈蒲清译.三国遗事[M].长沙:岳麓书社,2009.
    [113](李朝)郑麟趾.高丽史[M].平壤:朝鲜科学院出版社,1957.
    [114](法)费琅编,耿升、穆根来译.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向达编.中西交通史[M].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
    [2]方豪.中西交通史[M].台北:华冈出版有限公司,1953.
    [3]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M].北京:三联书店,1957.
    [4]任半塘.唐戏弄[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5]俞人豪、陈自明.东方音乐文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5.
    [6]严耕望.唐史研究丛稿[M].香港:新亚研究所出版,1969.
    [7]何志浩.中国舞蹈史[M].香港:香港印书馆,1970.
    [8]张星娘编撰.中西交通史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7.
    [9]欧阳予倩.唐代舞蹈[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10]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11]常任侠.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12]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13]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14]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编.中日文化交流史论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5]白寿彝.中国交通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4.
    [16]姚嶂剑.遣唐使:唐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略[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17]常任侠.海上丝路与文化交流[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5.
    [18]梁容若.中日文化交流史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9]夏鼐.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20]张国刚.唐代官制[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
    [21]王克芬.中国舞蹈史——隋唐五代部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22]敦煌文物研究所.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23]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24]周一良.中外文化交流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25]周青葆.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
    [26]张广达.天涯若比邻——中外文化交流史略[M].香港:中华书局,1988.
    [27]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8]王仁波等.隋唐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0.
    [29]李肖冰、夏写实等.中国戏剧起源[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
    [30]吴焯.佛教东传与中国佛教艺术[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31]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2]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33]周世荣.中华历代铜镜鉴定[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
    [34]季羡林.中印文化交流史[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35]陈玉龙等.汉文化论纲——兼述中朝、中日、中越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6]刘士文等.中国隋唐五代艺术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7]郑学檬、冷敏达主编.唐文化研究论文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8]张志尧.草原丝绸之路与中亚文明[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
    [39]张泽咸.唐代工商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40]姜伯勤.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41]王勇、上原昭一主编.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艺术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42]吴东风、苗建华.中国音乐文物大系[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
    [43]王勇.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人物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44]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45]余太山.西域文化史[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96.
    [46]杨通方.中韩古代关系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47]陈尚胜.中韩交流三千年[M].北京:中华书局,1997.
    [48]秦序.中国音乐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49]董锡玖.中华文化通志·乐舞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0]冯文慈.中外音乐交流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51]王镛.中外美术交流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52]武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53]周青葆.丝绸之路宗教文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54]何芳川等.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55]林梅村.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56]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7]梁思成.中国雕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58]张前.中日音乐交流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59]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60]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61]陈绶祥.隋唐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62]黄翔鹏.乐问[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2000.
    [63]宋岘.中国阿拉伯交流史话[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64]李寅生.论唐代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M].成都:巴蜀书社,2001.
    [65]李斌城.唐代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66]牛克诚.色彩的中国绘画[M].长沙:湖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67]金秋.古丝绸之路乐舞文化交流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68]李喜所.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79]石云涛.早期中西交通与交流史稿[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3.
    [70]阎文儒.中国雕塑艺术史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1]资华筠主编.影响世界的中国乐舞[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72]李鸿宾.唐朝中央集权与民族关系[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73]杨昭全.中国——朝鲜·韩国文化交流史[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
    [74]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4.
    [75]阴法鲁.中国古代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6]赵维平.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东流日本的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77]阮荣春.丝绸之路与石窟艺术[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4.
    [78]罗丰.胡汉之间——“丝绸之路”与西北历史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79]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M].长沙:岳麓书社,2005.
    [80]王光祈.中国音乐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1]尚刚.隋唐五代工艺美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82]荣新江等.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M].北京:中华书局,2005.
    [83]林英.唐代拂菻丛说[M].北京:中华书局,2006.
    [84]王小甫.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5]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86]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7]刘海涛.来自文明十字路口的民族——唐代入华粟特人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88]关也维.唐代音乐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89]赵丰.丝绸之路美术考古概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90]薛克翘.中国印度文化交流史[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8.
    [91]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
    [92]傅起风.杂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1]张晶.晋唐绘画色彩观演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
    [2]康瑞军.唐代音乐繁盛原因探索[D].太原:山西大学,2003.
    [3]王定勇.敦煌佛曲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3.
    [4]柏红秀.唐代宫廷音乐文艺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4.
    [5]张小梅.唐代中日音乐文化交流史专题研究——唐代中日音乐文化交流史》[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4.
    [6]解梅.唐五代敦煌胡文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4.
    [7]李雁.隋唐宫廷中的印度乐[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6.
    [8]曾书柔.唐朝与阿拨斯朝的对外音乐交流[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9]窦志强.唐陵石雕的考古学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10]李吕婷.魏晋南北朝百戏研究[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07.
    [11]海滨.唐诗与西域文化[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12]张珊.唐代留学生汉语教育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13]邹满星.唐代墓室壁画人物画“胡化”风格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14]王金旋.尺八的历史考察与中日尺八辨析[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8.
    [15]邢鹏飞.李思训、李昭道青绿山水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1]夏鼐.新疆新发现的古代织品——绮、锦和刺绣[J].考古学报,1963,(1)
    [2]孙蔚民.鉴真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杰出作用[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2)
    [3]胡戟.唐代粮食亩产量[J].西北大学学报,1980,(3)
    [4]刘桂英.唐代手工业——丝织和“唐三彩”[J].历史教学,1981,(4)
    [5]宿白.西安地区唐墓壁画的布局与内容[J].考古学报,1982,(2)
    [6]阴法鲁.丝绸之路上的音乐文化交流[J].人民音乐,1982,(2)
    [7]张志刚等.扬州唐城出土青花瓷的测定及其重要意义[J].中国陶瓷,1984,(3)
    [8]周青葆.琵琶溯源[J].音乐探索.1985,(3)
    [9]阴法鲁.唐代乐人对待外来音乐的态度[J].人民音乐,1985,(5)
    [10]周谷城.中西文化的交流[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2)
    [11]赵世骞.试论西域乐舞对中原的影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7,(1)
    [12]顾风.扬州出土波斯陶及其在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J].东南文化,1988,(1)
    [13]姜伯勤.敦煌壁画与粟特壁画的比较研究[J].敦煌研究,1988,(2)
    [14]牟发松.唐代草市略论——以长江中游地区为重点[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4)
    [15]杨万秀.论广州港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和作用[J].学术研究,1990,(6).
    [16]武伯纶、武复兴.国际交往与唐长安的繁荣[J].理论导刊,1991,(3)
    [17]阴法鲁.漫谈觱篥[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3,(2)
    [18]陈正生.唐代尺八同汉笛的关系[J].中国音乐,1993,(3)
    [19]张学荣.凉州石窟及有关问题[J].敦煌研究,1993,(4)
    [20]王东平.先秦至唐汉文化在西域的传播[J].新疆大学学报,1994,(1)
    [21]薛宗正.唐代碛西的汉风美术[J].新疆艺术,1994,(1)
    [22]王克芬.西域与中原乐舞——交流及影响[J].寻根,1994,(2)
    [23]陈进惠.试论阿拉伯书法在中国穆斯林中的传播与发展[J].世界宗教研究,1994,(2)
    [24]方亚光.外国人关于唐代中国的著述与唐文明的传播[J].江海学刊,1994,(3)
    [25]郑显文.丝绸之路与汉唐杂技艺术[J].丝绸之路,1995,(1)
    [26]楼劲.汉唐的外事体制与丝路古道上的基本外交模式[J].敦煌学辑刊,1995,(1)
    [27]方亚光.论“安史之乱”对唐代中外交往的影响[J].江海学刊,1995,(5)
    [28]郑汝中.唐代书法艺术与敦煌写卷[J].敦煌研究,1996,(2)
    [29]王世贤.古代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文化交流述略[J].辽宁大学学报,1996,(3)
    [30]任平.唐代书法对统一新罗时代书法的影响[J].当代韩国,1997,(1)
    [31]张前.日本雅乐与唐代燕乐——日本史书、乐书相关资料考[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7,(2)
    [32]金维诺.墓室壁画在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J].美术研究,1997,(2)
    [33]王嵘.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苏莫遮”[J].民族艺术研究,1997,(2)
    [34]肖红、宋荣欣.漫话唐三彩艺术[J].史学月刊,1997,(4)
    [35]巫新华.唐代西州沟通周边地区的主要交通路线[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4)
    [36]赵望秦.泼寒胡戏被禁原因发微[J].学术月刊,1998,(2)
    [37]齐东方.西安市文管会藏粟特式银碗考[J].考古与文物,1998,(6)
    [38]王嵘.中原文化在西域的传播[J].新疆大学学报,1999,(1)
    [39]韩钊.中国唐壁画墓和日本古代壁画墓的比较研究[J].考古与文物,1999,(6)
    [40]黎蔷.古希腊罗马戏剧东渐史实论[J].戏剧艺术,2000,(4)
    [41]白巍.唐代墓室壁画艺术风格初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2)
    [42]朴永光.中韩舞蹈文化交流史概观[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3)
    [43]王建欣.中日尺八之比较研究[J].音乐研究,2001,(9)
    [44]庄壮.敦煌壁画上的打击乐器[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4)
    [45]赵维平.丝绸之路上的琵琶乐器史[J].中国音乐学,2003,(4)
    [46]王铁铮.历史上的中阿文明交往[J].西北大学学报,2004,(3)
    [47]德真.日本珍藏的我国唐代乐器[J].乐器,2004,(4)
    [48]刘玉霞.唐代艺术与西域乐舞[J].西域研究,2004,(4)
    [49]齐东方.何家村的大唐遗宝[J].文物天地,2004,(6)
    [50]龙玉兰、吴华山.简论唐太宗的乐舞文化观[J].求索,2004,(7)
    [51]高人雄.西域传入的乐曲与词牌雏形考论[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1)
    [52]薛平拴.隋唐长安商业市场的繁荣及其原因[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5).
    [53]吕少卿.唐代山水画风略论[J].艺术百家,2006,(7)
    [54]蒲瑶.从文明交往看中阿古代纹饰文化的交融[J].社会科学家,2006,(7)
    [55]李维路.略论五弦琵琶的历史渊源与艺术表现力[J].人民音乐,2007,(2)
    [56]贾有林.试论颜真卿书法成就[J].青海社会科学,2007,(6)
    [57]赵琳.唐代金银器造型与装饰的外来影响及本土化[J].考古与文物,2008,(2).
    [58]杜文玉.唐代社会开放的特点与历史局限[J].河北学刊,2008,(3)
    [59]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J].河北学刊,2008,(3)
    [60]邱雅芬.唐代傀儡戏东传及日本傀儡戏的形成[J].求索,2009,(1)
    [61]周侃、李楠.唐代百戏的源流及影响考论[J].求索,2009,(1)
    [62]杜文玉.丝绸之路与新罗乐舞[J].人文杂志,2009,(1)
    [63]岳纯之.唐代皇帝的业余爱好[J].文史天地,2009,(4)
    [64]赵丰.唐系翼马纬锦与何稠仿制波斯锦[J].文物,2010,(3)
    [1](日)中村不折等.中国绘画史[M].南京:正中书局,1937.
    [2](日)林谦三著、钱稻孙译.东亚乐器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
    [3](日)岩波书店编.日本历史·古代篇[M].东京:岩波书店,1962.
    [4](日)森克己.遣唐使[M].东京:至文堂,1966.
    [5](日)林谦三.雅乐——古乐谱的解读[M].东京:音乐之友社,1969.
    [6](日)林谦三.日本的古典艺能·雅乐[M].东京:平凡社,1970.
    [7](日)岸边成雄著、梁在平译.唐代音乐史的研究[M].台湾:台湾中华书局,1973.
    [8](日)井上清著、天津市历史研究所译.日本历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4.
    [9](日)秋山光和.日本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
    [10](日)木宫泰彦著、胡锡年译.日中文化交流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1](日)羽田亨著、耿世民译.西域文化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
    [12](日)竹内宏.日本人和技术——现在和过去[J]经济学人,1981年临时增刊.
    [13](日)伊庭孝.日本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14](日)岸边成雄.伊斯兰音乐[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15](日)三上次男著、胡德芬译.陶瓷之路[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
    [16](日)田边尚雄.中国音乐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1984.
    [17](日)武安隆.遣唐使[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18](日)榊莫山著、陈振濂译.日本书法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
    [19](日)田泽坦等.日本文化史——一个剖析[M].东京:日本外务省编印,1987.
    [20](日)原茂泰直撰、岳钮译.古长安绘画艺术东移说[J].西北美术,1989,(00)
    [21](日)高楠顺次郎编.大正新修大藏经[M].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
    [22](日)内藤湖南.日本文化史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3](日)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4](日)坂本太郎.日本史概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5](日)源了圆.日本文化与日本人性格的形成[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
    [26](日)长泽和俊著、张英莉译.丝绸之路与古代欧亚大陆的东西方文化交流[J].载于张志尧主编《草原丝绸之路与中亚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
    [27](日)西濑英经等.日本艺能史[M].京都:昭和堂,1999.
    [28](日)村山节等.东西方文明沉思录[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0.
    [29](日)中田勇次郎著、蒋毅译.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0](日)羽田亨.西域文明史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1](英)韦尔斯.世界史纲——生物和人类的简明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2](英)阿·克·穆尔.150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3](英)凯瑟琳·勒维著、傅正明译.古希腊戏剧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34](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5](英)苏珊·伍德福特等著、罗通秀等译.剑桥艺术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
    [36](英)巴兹尔·格雷著、李崇峰译.中亚佛教绘画及其在敦煌的影响[J].敦煌研究,1991,(1)
    [37](英)罗森著、孙心菲等译.中国古代的艺术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8](美)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9](美)费正清等.东亚文明:传统与变革[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
    [40](美)谢弗著、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41](美)维尔·杜伦著,李一平等译.东方的文明[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
    [42](美)托马斯·F·马太.拜占庭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3](韩)张师勋.韩国音乐史[M].汉城:世光音乐出版社,1986.
    [44](韩)金得棍著、柳雪峰译.韩国宗教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45](韩)沈淑庆.关于莲花台舞历史演变的研究[J].舞蹈,2000,(2)
    [46](韩)赵胤宰.略论韩国百济故地出土的中国陶瓷[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
    [47](韩)李惠求.朝鲜安岳第三号坟壁画中的奏乐图(下)[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1)
    [48](朝鲜)朝鲜科学院考古学及民俗研究所.遗迹发掘报告3[M].平壤:平壤科学院出版社,1958.
    [49](法)雷奈·格鲁塞著,常任侠、袁音译.印度的文明[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50](法)迭朗善译、马香雪中译.摩奴法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1](印)D.D.高善必著、王树英等译.印度古代文化与文明史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5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3](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54](俄)尤·鲍列夫.美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6.
    [1]Gaston Migeon,Les arts musulmans, Libr. nationale d'art et d'histoire,1926,p.36-37.
    [2]Alexander O.Curle and F.S.A.Scot,The Treasure of Traprain,A Scottish Hoard of Roman Silver Plate,Glasgow,1922,p.1-5,79-80.
    [3]Roger Bland and Catherine Johns, The Hoxne Treasure, An Illustrated Introduction,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1993, p.24.
    [4]Ed.Chavannes,Document sur les Tou-kiue occidentaux, p.136.
    [5]A. Foucher,The Beginnings of the Buddhist Art, Indological Book House, 1972,p.136.
    [6]M.Mode,Sogdian Gods in Exile-some iconographic evidence from Khotan in the light of recently excavated material from Sogdiana,Silk Road Art and Archaeology,1991-1992,p.179-214.
    [7]Qalqashandi, Subh,vol.iii.pp.5 以下, vol.ii,p.430 以下.
    [8]S.levi,Le"tokharien B", langue de Koutcha,Journal Asiatique,1913,p.311-380.
    [10]原田淑人,正仓院御物を通レる东西文化の交涉,古代东亚文化研究,座右宝刊行会,1940.
    [11]轻部慈恩,百济遗迹の研究,吉川弘文馆,1971.
    [12]P.O.Harper, The Royal Hunter,New York,1978.
    [13]Henry G. Hartman, Aesthetics:A Critical Theory of Art, Kessinger Pub Co, 1919,p.48.
    [14]S.A.M. Adshead,Tang China The Rise of the East in World History, Palgrave Macmillan,2004, p.54.
    [15]Percy Brown, Indian painting,Association Press,1932,p.121.
    [16]Ernest Binfield Havell,The Ideals of Indian art, J. Murray,1911,p.38.
    [17]Smith, The Oxford History of India, Clarendon press,1928,p.111.
    [18]Ca.950A.D.,Coomaraswamy,History,fig.222,Lucknow Museum.
    [19]Ca.1050A.D.,Coomaraswamy,History,fig.223,Lucknow Museum.
    [20]Ca.750A.D.,Coomaraswamy,Havell,History, p.204.
    [21]Friedrich Hirth,Ancient history of China to the End of the Chyu Dynasty, Adegi Graphics LLC,2000,p.155.
    [22]Fredric Jameson,The Cultures of Globalization, Duke University Press,1998,p.58.
    [23]E. J. W. Barber,Prehistoric Textilex,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p32.
    [24]Pliny,The Natural History,Vol.6,p5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