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四种国语语音教材及拼音方案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清末民国的拼音运动体现了言文一致、国语统一的时代要求,其探索与革新,为当代汉民族标准语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本课题立足于清末民国时期威妥玛《语言自迩集》、卢戆章《北京切音教科书》、王照《官话合声字母》以及赵元任《新国语留声片课本》等四种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国语教材及相关拼音方案的比较研究,着重考察清末民国以来四种国语语音教材所体现的语音特征及变化,探索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现代汉语标准语的发展演变规律,同时比较清末民国以来较有代表性的教材及拼音方案的特征、源流以及利弊得失。
     从纵向的角度看,四种教材在时间上的跨度虽然不算大,但是同样反映了这段时间里北京语音所正在发生的的演变及特征。从横向的角度看,不同的作者所记载的北京语音及其拼音字母方案设计体现了个体的差异。
     四种教材的声母系统与今普通话系统基本一致,区别仅在于具体字母的使用方式上以及少数字母的音值。从《自迩集》到《新国语留声片课本》的韵母记载,体现了《等韵图经》以来北京语音韵母方面的尚未完成的部分演变,包括果摄io-uo-ue的演变,果摄o-uc、o-e韵母的演变及分化,iai韵母的演变以及来母字撮口呼音节luan、lun的演变。在声调方面,四种国语教材的声调类型相同,均采用北京的四声,区别仅在于标调方式以及具体字例读音上。四种国语教材对连读音变及轻声、儿化的记载有相承之处又有所变化,尤其是对轻声的记载体现了由不统一而逐步统一的变化特点。
     在方案设计方面,有很多字母使用的“首创”行为。几个方案各具得失,但是这些方案设计对后来的汉语拼音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概括而言,四种教材的语音记载,体现了北京语音异读逐渐减少,语音日趋统一的变化过程。四种教材五套拼音字母方案的字母使用特点,体现了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与清末民国诸多拼音字母方案的沿革关系。四种教材的总体风貌,则体现了民族标准语逐步走向统一、规范、科学的发展进程。
The Pinyin Move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dicated the requirement of the times that pronunciation and writing should be consistent with each other and that Mandarin should be in uniform. With its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the movement laid foundation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standard Mandarin.
     Thomas Wade's Collection of Languages From Then on, Lu Gangzhang's A Textbook on Beijing Phonetic Alphabet, Wang Zhao's Initial Consonant and Alphabet of Mandarin, Zhao Yuanren's A Phonograph Textbook on New Mandarin are four Mandarin textbook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hich used Beijing dialect as standard Mandarin. The dissertation i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bove four textbooks and related Pinyin systems. The author elaborates the phonetic features and change shown in the four textbooks, probes into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ary rules of modern Mandarin based on Beijing dialect, and compares the features, source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representative textbooks and Pinyin system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Diachronically, though the four textbooks were of nearly the same period, they reflected the evolution and features of Beijing phonetics during the period. Synchronically, the Beijing phonetics and Pinyin systems recorded by the different authors reflected their individuality.
     The initial consonants in the four textbooks were more or less the same as those in today's Mandarin. The only difference lied in the usage of specific alphabets and the phonetic value of a few alphabets. According to the record of vowels from Collection of Languages From Then on to A Phonograph Textbook on New Mandarin, the vowels of Beijing phonetics had only partly evolved since the recording in Equal Vowels. The evolution included the development of io-uo-u, eo-uo, o-e, iai, luan and lun. In terms of tone, all of the textbooks adopted the four tones of Beijing dialect. The only difference lied in the way to mark the four tones and the pronunciation of specific characters. The records of sandhis, unstressed words and "r"-retroflexed words in the four textbooks indicated their inheritance and change. The record of unstressed words manifested the change from inconsistence to consistence.
     In terms of systematic design, the usage of many alphabets was innovative. Though the systems had their ow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ey enlightened the establishment of later Pinyin systems.
     To sum up, the records in the four textbooks manifested the change process during which the Beijing dialect became uniform. The usage of alphabets in the four textbooks and five Pinyin systems showed that modern Mandarin Pinyin system is a heritance and revolution of the Pinyin system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four textbooks also manifested the evolution towards uniform, standard and scientific Mandarin.
引文
1 王理嘉著.汉语拼音运动与汉民族标准语.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10.第1页。
    2 《国语运动史纲》原系1934出版,2011重版。黎锦熙著.国语运动史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第86页。
    3 黎锦熙在《六十年来中国人民创造汉语拼音字母的总结》一文则是将清末民初各切音字母方案统称为“切音字运动”。黎锦熙著,杨庆蕙编选.黎锦熙语言文字学论著选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第100页。
    4 王理嘉著.汉语拼音运动与汉民族标准语.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10.第1页。
    5 钱玄同《注音字母与现代国音》原载1922年《国语周刊》第1卷第1至4号。钱玄同著.钱玄同文字音韵学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2.第109页。
    6 钱玄同著.钱玄同文字音韵学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2.第46页。
    7 何九盈著.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第48页。
    8 倪海曙著作编辑小组.倪海曙语文论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4.第83页。
    9 王照.官话合声字母(拼音文字史料丛书).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1.第73页。
    10 田廷俊著.拼音代字诀.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第7页。
    11 刘孟扬.中国音标字书.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第1页。
    12 何九盈著.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第51页。
    13 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8(2005,7重印)。
    14 于锦恩著.民国注音字母政策史论.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4页。
    15 倪海曙著作编辑小组.倪海曙语文论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4.第93页。
    16 林焘著.中国语音学史.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6.第426页。
    17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音教材编辑委员会编纂.国音学.新北市:正中书局,1982,10(2008,04重印).第22页。
    18 有关记载主要依据黎锦熙著《国语运动史纲》及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音教材编辑委员会编纂《国音学》。
    19 黎锦熙著.国语运动史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第131页。
    20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音教材编辑委员会编纂.国音学.新北市:正中书局,1982,10(2008,04重印.第31页。
    21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音教材编辑委员会编纂.国音学.新北市:正中书局,1982,10(2008,04重印.第37页。
    22 同上。第39页。
    23 周有光著.中国语文的时代演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第2页。
    24 吕叔湘的划分,主要是以文言与白话的分野为主要依据的,即主要是以语法和词汇为标准进行划分的。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序.转引自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1.第2页。
    25 王力著.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0,6(2005重印).第43-44页。
    26 杨耐思.近代汉语语音史的分期.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编.音韵论丛.济南:齐鲁书社,2004,1.第350-352页。
    27 蒋冀骋综合考虑语音、词汇、语法。蒋冀骋.二十世纪的近代汉语研究.刘坚主编.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6.第183页。
    28 胡明扬综合语音、词汇、语法,近代汉语包括隋末唐初的“早期白话”。胡明扬.近代汉语的上下限和分期问题.胡明扬著.胡明扬语言学论文集(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第214页。
    29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1.第5页。
    30 (日)太田辰夫著,江蓝生、白维国译.汉语史通考.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5.第212-214页。
    31 王力虽然强调汉语史分期应以语法为主,但是他的近代汉语的标准完全是以语音为标准的。王力著.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0,6(2005重印).第42-44页。
    32 周祖谟:《唐五代的北方语音》.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论丛》编委会编.语言学论丛(第15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3月.第3页。
    33 钱玄同:《文字学音篇》,《钱玄同文字音韵学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2.第207页。
    34 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老北大讲义).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4.第156页。
    35 张美兰.传教士利玛窦的汉语学习与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第517-519页.
    36 (日)太田辰夫著,江蓝生、白维国译.汉语史通考.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5.第189页。
    37 文字改革出版社编.1913年读音统一会资料汇编.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3.第67页。
    38 吴稚晖:《吴稚晖学术论著》,上海启智书局1931年,第293-294页。转引自于锦恩著.民国注音字母政策史论.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22页。
    39 于锦恩著.民国注音字母政策史论.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24页。
    40 钱玄同著.钱玄同文字音韵学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2.第235页。
    41 章炳麟所说的,是不认得反切上下字所以切不出字音的情况,实际上,即便认得反切上下字,也是切不出统一规范的字音的,因为不同地区的人对反切上下字的读音又是不一样的。转引自黎锦熙著.国语运动史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第117页。
    42 刘孟扬.中国音标字书.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第2页。
    43 (英)威妥玛(Wade,T.F)著;张卫东译.语言自迩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第15页。
    44 胡明扬.北京话初探.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2005重印).第16页。
    45 易作霖编辑.国音学讲义.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十年八月五版.第8页。
    46 (英)威妥玛(Wade, T. F)著;张卫东译.语言自迩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第14页。
    47 林焘著.中国语音学史.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6.第421页。
    48 张卫东.论19世纪中外文化交往中的汉语教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4).第224页。
    49 (英)威妥玛(Wade, T. F)著;张卫东译.语言自迩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第14页。
    50 威妥玛描述的“在词尾出现”的情况是指语气助词“啊”在后鼻音字-ng韵尾之后的音变读音。(英)威妥玛(Wade,T.F)著;张卫东译.语言自迩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第25页。
    51 张卫东.威妥玛氏《语言自迩集》所记的北京音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4).第136页。
    52 (英)威妥玛(Wade,T.F)著:张卫东译.语言自迩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第15页。其中“12声母(initials)和20韵母(finals)"的说法有误,《五方元音》当是12韵、20声母。
    53 根据字音表的实际记音情况看,所记载的字音包括书面语的文读音,所以此所谓“说北京话的人说的同音字”不能仅仅理解为北京人“说话”时用的口语字音。同上,第438页。
    54 《自迩集》原字母的送气音用“”符号表示,今改为“h”,后同。对于部分与今普通话有差异的字母,后加括号并标出对应拼音,以便于阅读,如ch(zh),j(r),后同。
    55 王力认为“明清时代,知照系字一律读[ts,tsh,s],不再读[tc,tch,c]了。”参见王力著《汉语语音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第440页。
    56 张卫东.威妥玛氏《语言自迩集》所记的北京音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4).第141页。
    57 郭力.《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的声母系统.古汉语研究,2004,(02).第20页。
    58 《合韵》即《合并字学集韵》,国际音标之后的数字表示声调类型。《自迩集》的注音为威妥玛注音的拼音转写形式,注音旁加*表示《自迩集》声调已经产生变化,与《合韵》不同。
    59 李荣.语音演变规律的例外.中国语文.1965年第2期.第122页。
    60 张卫东.威妥玛氏《语言自迩集》所记的北京音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4).第139页。
    61 (英)威妥玛(Wade,T.F)著;张卫东译.语言自迩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第25页。
    62 参见后文文白异读讨论。
    63 《自迩集》“潦”字除了有liao2(liao)读音,又重见于lao音节,《十三辙》仍有lido、lao异读。
    64 王力.汉语语音史.北京:上商务印书馆,2008.第429页。
    65 高晓虹著.北京话入声字的历史层次.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6.第47-86页。
    66 (英)威妥玛(Wade,T.F)著;张卫东译.语言自迩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第25页。
    67 (英)威妥玛(Wade, T. F)著;张卫东译.语言自迩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第10页。
    68 高晓虹著.北京话入声字的历史层次.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6.第47-86页。
    69 张卫东.威妥玛氏《语言自迩集》所记的北京音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4).第141页。
    70 李荣:《语音演变规律的例外》,《中国语文》,1965年第2期.第120页。
    71 (英)威妥玛(Wade,T. F)著;张卫东译.语言自迩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第327页。
    72 《十三辙》江阳辙“方四”将同类的词语“陪房(随嫁之女仆也)”、“私房(满清时之相公下处也)”标注轻声,《现代汉语词典》与此同。
    73 同类词语今如“帮手”、“把手”、“扶手”等,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亦轻读,其中“帮手”为必轻,“把手”、“扶手”为次轻。
    74 《十三辙》中东辙“公三十五”将“公公(夫之父也)”、“老公(俗谓太监也)”标注轻声,可见“公”字作为后字的部分词语确有轻读倾向,《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中“公公”为必轻,《现代汉语词典》中作为“太监”之义的“老公”亦为必轻。
    75 在其他章例句中,该类词则大多标出原调。今音作为次轻处理。
    76 (美)薛凤生著.北京音系解析.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3.第75页。
    77 周赛华.徐孝《等韵图经》中卷舌元音之再探——兼说卷舌元音与儿化韵的关系.语言研究,2003,(02).第28页。
    78 (英)威妥玛(Wade,T. F)著;张卫东译.语言自迩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第328页。“音节表编制者总爱称之为上平声”当为“下平声”。
    79 耿振生著.20世纪汉语音韵学方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第287页。
    80 黎锦熙著.国语运动史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第97页。
    81 何九盈著.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第52页。
    82 何九盈著.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第53页。
    83 王力著.王力文集(第七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5,第356页。
    84 《北京切音教科书》的声母罗马字音均加“i”,如“尼ni,哩li,弥mi”等,由于“i”只是作为声母的称呼使用,并不产生实际拼音的作用,因此,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将除了“衣.i”以外其余声母所附“i”去除。原教材的声母的送气符号为字母右上角的””符号,为了方便,我们改为h字母的上标形式。原字母“卑”、“披”的罗马字标注为“卑hi”、“披hi”,与“熙”基本无别,根据卢戆章在1913年读音统一会提交的方案加以对照,当是“”之误,我们据此将罗马字母改为“卑”、“披    85 教材凡例中说:“声音(声母)‘之、兹、痴、此、丝、西、诗’等字,在官话及各处土腔恒互混淆。‘西’字只用于京音,与丝字甚难分清,似可并入于‘丝’字,以与他处官话、土腔画一。”这段话说明部分官话及方言平翘舌相混的状况,同时指出了北京音特别存在的舌面音。卢戆章虽然设立了这个声母,但他本人又觉得舌面音“西”字“与丝字甚难分清”,因此主张把舌面音“西”声母纳入平舌音声母“丝”,可见,这个字母极有可能是借鉴其他资料而得来的,参照威妥玛教材其他内容的比较,我们认为,卢氏极有可能参照了威妥玛方案。
    86 下半部“声音”部分即声母,声母的多数字形与韵母相同,差别仅在于笔画的粗细。
    87 原第三十三韵字母“歪”的罗马字标注有误,与第三十二韵“哇”相同,根据卢戆章在1913年读音统一会提交的方案加以对照,当为“歪”之误。原方案表示后鼻音的罗马字写为q,如enq、enq、ianq、 uanq、uenq、unq,为便于阅读,此将其改为与今音习惯相同的g尾。
    89 黎锦熙著.国语运动史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第107-111页。
    90 王照著.官话合声字母(拼音文字史料丛书).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1.扉页。
    91 王照著.官话合声字母(拼音文字史料丛书).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1.扉页。
    92 王照著.官话合声字母(拼音文字史料丛书).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1.第70页。
    93 钱玄同著.钱玄同文字音韵学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2.第109页。
    94 高平叔编.蔡元培语言及文学论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10.185。
    95 刘孟扬著.中国音标字书.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第3页。
    96 钱玄同著.钱玄同文字音韵学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2.第110页。
    97 易作霖编辑.国音学讲义.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十年八月五版.第89页。
    98 何九盈著.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第54-55页。
    99 黎锦熙著.国语运动史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第109页。
    100 黄公度即黄遵宪,“语言与文字离,则通文者少;语言与文字合,则通文者多”为黄遵宪在1887年写成的《日本国志·学术志》论及中国“语言文字之不相和”弊端时所说。转引自何九盈著.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第17页。
    蔡毅若,即蔡锡勇,福建龙溪人,作《传音快字》。
    102 引号内拼音系据原文之切音字所翻译。王照著.官话字母读物(八种)(拼音文字史料丛书).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2.第126页。
    (美)薛凤生著.北京音系解析.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3.第41页。
    105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音教材编辑委员会编纂.国音学.新北市:正中书局,1982,10(2008,04重印).第401页。
    106 林焘著.中国语音学史.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6.第442页。
    107 王理嘉著.汉语拼音运动与汉民族标准语.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10.第38页。
    108 赵元任著.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第84页。
    109 赵元任著.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第640页。
    111 于锦恩著.民国注音字母政策史论.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189页。
    3 黎锦熙著.国语运动史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第145页。
    4 汪怡编纂.新著国语发音学.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十三年三月初版.第44页。
    6 赵元任著.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第37-89页。
    7 赵元任著.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第77页。
    120 赵元任著.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第72页。
    121 赵元任著.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第81-83页。
    3 李荣:《语音演变规律的例外》,《中国语文》1965年第2期,第119页。
    赵元任著.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第75、76页。
    126 赵元任著.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第84页。
    130 宋元嘉.评哈忒门和霍凯特对北京语音的分析.1965,(3).第176页。
    133 王理嘉著.汉语拼音运动与汉民族标准语.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10.第73页。
    134 王力.拼音文字所引起的问题.王力文集(第七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5.第336页。
    135 王理嘉著.汉语拼音运动与汉民族标准语.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10.第72页。
    1 王力著.王力文集(第20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5.第167页。
    137 (美)薛凤生著.北京音系解析.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3.第130页。
    138 吕士楠等著.汉语语音合成:原理和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第76页。
    139 王力著.王力文集(第20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5.第166页。
    140 罗常培,王均著.普通语言学纲要.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第221页。
    141 王理嘉著.汉语拼音运动与汉民族标准语.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10.第69页。
    142 王理嘉著.汉语拼音运动与汉民族标准语.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10.第78页。
    143 赵元任在《国语罗马字的研究》一文中,有“限于二十六个老字母,不造新字形”(第10条)、“从世界习惯”原则(第15条)。参见赵元任著.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第70页。
    144 (美)薛凤生著.北京音系解析.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3.第14页。
    145 赵元任此说法有误,威妥玛并非仅仅零声母写为uen,在见组k、kh、h三个声母之后也是写为uen形式。赵元任著.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第81页。
    146 董同龢著.汉语音韵学.第二版.北京:中华书局,2011.9.第25页。
    147 钱玄同著.钱玄同文字音韵学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2.第134页。
    148 宋元嘉.评哈忒门和霍凯特对北京语音的分析.1965,(3).第175页。
    149 (美)薛凤生著.北京音系解析.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3.第121页。
    150 宋元嘉.评哈忒门和霍凯特对北京语音的分析.1965,(3).第173页。
    151 石锋著.语音格局——语音学与音系学的交汇点.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第53页。
    152 石锋著.语音格局——语音学与音系学的交汇点.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第52页。
    153 何九盈著.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第64页。
    154 何九盈著.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第13页。
    5 王理嘉著.汉语拼音运动与汉民族标准语.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10.第15页。
    6 周有光著.中国语文的时代演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第81页。
    157 陈望道著.陈望道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第535页。
    158 王力著.王力文集(第7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5.第355页。
    159 周有光著.中国语文的时代演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第82页。
    160 王力著.王力文集(第20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5.第362页。
    161 王理嘉著.汉语拼音运动与汉民族标准语.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10.第43页。
    162 何九盈著.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第65页。
    163 王力著.王力文集(第20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5.第162页。
    4 郭力.《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体例辨析.古汉语研究,1993(04):37-43.
    166 (美)薛凤生著.北京音系解析.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3.第24页.
    167 郭力.《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体例辨析.古汉语研究,1993(4):37.
    168 《图经》帮组字的开合口问题有争议,各有各的道理。在此我们只是将《图经》的列字情况如实照录。
    169 郭力.《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体例辨析.古汉语研究,1993(04).第41页.
    170 耿军.《合并字学篇韵便览》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第38页。
    171 (美)薛凤生著.北京音系解析.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3.第31页.
    郭力.《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体例辨析.古汉语研究,1993(04).第42页.
    173 郭力.《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体例辨析.古汉语研究,1993(04).第42页。
    174 郭力.《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体例辨析.古汉语研究,1993(04).第42页。
    1 (明)徐孝著.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一九三.济南:齐鲁书社,1997,3:1-649.
    2张洵如著,魏建功参校.北平音系十三辙.中国辞典编纂处出版,1937.
    3王照著.官话合声字母(拼音文字史料丛书).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1.
    4王照著.官话字母读物(八种)(拼音文字史料丛书).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2.
    5卢戆章著.北京切音教科书(拼音文字史料丛书).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6.
    6赵元任著.新国语留声片课本(甲种,注音字母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7赵元任著.新国语留声片课本(乙种,国语罗马字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8王力著.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0,6(2005重印)
    9王力著.王力文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5.
    10林焘著.中国语音学史.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6.
    11唐作藩著.音韵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8.
    12唐作藩著.汉语语音史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
    13董同龢著.汉语音韵学.第二版.北京:中华书局,2011,9.
    14张世禄著.中国音韵学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1984,6.
    15濮之珍著.中国语言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8(2005,7重印)
    16潘悟云著.汉语历史音韵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7.
    17 (美)薛凤生著;耿振生,杨亦鸣编.汉语音韵史十讲.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8,10.
    18何九盈著.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9曾晓渝.语音历史探索:曾晓渝自选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10.
    20遇笑容,曹广顺,祖生利主编.汉语史中的语言接触问题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1.
    21龙庄伟,曹广顺,张玉来主编.汉语的历史探讨:庆祝杨耐思先生八十寿诞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11,1.
    22朱晓农著.音韵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3殷国光、龙国富、赵彤编著.汉语史纲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6.
    24刘志成著.汉语音韵学研究导论.成都:巴蜀书社,2004,9.
    25朱永锴、谭成珠著.近代汉语语音史.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5.
    26秦之勇著.汉语音韵学新观.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4.
    27徐时仪著.汉语白话发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
    28吴晓峰著.国语运动与文学革命.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12.
    29李刚,王宇红主编.汉语通用史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1.
    30刘坚主编.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6.
    31蒋绍愚著.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1.
    32叶宝奎著.明清官话音系[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7(重印).
    33耿振生著.明清等韵学通论.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34耿振生编著.近代官话语音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2.
    35陈雪竹著.明清北音介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1.
    36丁锋著.日汉琉汉对音与明清官话音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8,8.
    37周有光著.汉语拼音方案基础知识.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38周有光著.中国语文的时代演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39周有光著.字母的故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40王理嘉著.汉语拼音运动与汉民族标准语.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10.
    41金灿著.当代北京语言史话.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10.
    42黎锦熙著.国语运动史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43于锦恩著.民国注音字母政策史论.北京:中华书局,2007.
    44费锦昌主编.中国语文现代化百年记事.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7.
    45吴晓峰著.国语运动与文学革命.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12.
    46易作霖编纂.国音学讲义.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十年八月五版.
    47高元著.国音学.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十一年六月初版.
    48汪怡编纂.新著国语发音学.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十三年三月初版.
    49胡以鲁编纂.国语学草创.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十二年五月.
    50马国英编纂.国语注音符号发音指南.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十九年七月.
    51田廷俊著.拼音代字诀.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
    52刘孟扬.中国音标字书.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7,1.
    53文字改革出版社编.1913年读音统一会资料汇编.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3.
    54(美)薛凤生著.北京音系解析.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3.
    55胡明扬著.北京话初探.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2005重印).
    56张世方著.北京官话语音研究.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5.
    57高晓虹著.北京话入声字的历史层次.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6.
    58罗常培,王均著.普通语音学纲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59徐通锵著.历史语言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6(2008重印)
    60吕士楠等著.汉语语音合成:原理和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61石锋著。语音格局——语音学与音系学的交汇点.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62丁治民著.宋元辽金北京地区韵部演变研究.合肥:黄山书社,2006.
    63刘晓南编著.音韵学读本.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64陈会兵著.古书中词语的特殊读音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8,5.
    65钟明立著.汉字例外音变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
    66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音教材编辑委员会编纂.国音学.新北市:正中书局,1982,10(2008,04重印)
    67吴金娥等著.国音及语言运用.修订三版一刷.台北市:三民书局,2003,10.
    68张正男著.国音及说话.初版二刷.台北市:三民书局,2006.
    69钱玄同著.钱玄同文字音韵学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2.
    70赵元任著.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71罗常培著.汉语音韵学导论.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4(老北大讲义).
    72高平叔编.蔡元培语言及文学论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10.
    73倪海曙著作编辑小组.倪海曙语文论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4.
    74林焘著.林焘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75吴宗济著.吴宗济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76陈望道著.陈望道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77黎锦熙著.黎锦熙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8王均著.王均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9(英)威妥玛(Wade, T. F)著;张卫东译.语言自迩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
    80(日)太田辰夫著,江蓝生、白维国译.汉语史通考.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5.
    1.张卫东.威妥玛氏《语言自迩集》所记的北京音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4):136-144.
    2张卫东.从《语言自迩集·异读字音表》看百年来北京音的演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2,(4):15-23.
    3张卫东.论19世纪中外文化交往中的汉语教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4):220-229.
    4张卫东.近代汉语语音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语言科学,2003,(2):91-99.
    5张卫东.北京音何时成为汉语官话标准音.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04):93-98.
    6宁忌浮.《威妥玛氏<语言自迩集>所记的北京音系》读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研究中心《语言学论丛》编委会编.语言学论丛(第28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33-337.
    7胡双宝.读威妥玛著《语言自迩集》.语文研究,2002,(4):22-28.
    8张德鑫.威妥玛《语言自迩集》与对外汉语教学.中国语文,2001,(05):471-474.
    9高晓虹,刘淑学.《语言自迩集》中的入声字读音.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06):28-35.
    10张美兰.《语言自迩集》中的清末北京话口语词及其贡献.北京社会科学,2007,(5):83-88.
    11郑军.《语言自迩集》的科学性探讨.理论界,2009,(8):159-160.
    12黄灵燕.传教士罗马字记音反映的官话音-k尾.语言研究,2009,(01):6-15.
    13黄灵燕.开口呼字的声母在清末官话和现代方言中的分化.语言科学,2011,(04):440-448.
    14黄灵燕.清代罗马字官话著作古入声字-h尾的标记意义.语言科学,2009,(05):525-537.
    15李无未,杨杏红.清末民初北京官话语气词例释——以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课本为依据.汉语学习,2011,(01):96-103.
    16陈珊珊.《亚细亚言语集》与十九世纪日本中国语教育.汉语学习,2005,(06):64-68.
    17陈珊珊.《语言自迩集》对日本明治时期中国语教科书的影响.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02):117-123.
    18金薰镐.西洋传教士的汉语拼音所反映的明代官话音系.古汉语研究,2001(1):33-39.
    19陈辉.19世纪东西洋士人所记录的汉语官话.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105-113.
    20李无未,邸宏香.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语音课本和工具书.汉语学习,2007,(06):88-94.
    21李无未.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教科书研究的基本问题.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1):83-88.
    22李无未,陈珊珊.日本明治时期的北京官话“会话”课本.世界汉语教学,2006,(4):121-132.
    23张美兰.明治期间日本汉语教科书中的北京话口语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02):146-167.
    24耿振生.再谈近代官话的“标准音”.古汉语研究,2007,(01):16-22.
    25刘福根.从历史的角度看共同语和标准音.浙江社会科学,2002,(06):158-161.
    26黎新第.明清时期的南方系官话方言及其语音特点.重庆师院学报,1995,(4):81-88.
    27黎新第.明清官话语音及其基础方音的定性与检测.语言科学,2003(1):51-59.
    28黎新第.20世纪中国近代音研究分期和研究观念的发展.古汉语研究,2002,(2):19-23.
    29黎新第.近代汉语共同语语音的构成、演进与量化分析.语言研究,1995(2):1-23.
    30鲁国尧.明代官话及其基础方言问题.南京大学学报,1985,(4):47-52.
    31叶宝奎.关于汉语近代音的几个问题.古汉语研究,2000,(3):14-18.
    32叶宝奎.谈清代汉语标准音.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3):82-88.
    33李荣.官话方言的分区.方言,1984,(4):241-259.
    34罗杰瑞著,梅祖麟译.关于官话方言早期发展的一些想法.方言,2004,(4):295-300.
    35宁忌浮.试谈近代汉语语音下限.语言研究,1987(2):52-56.
    36李新魁.论近代汉语共同语的标准音.语文研究,1980(1):44-52.
    37俞敏.北京音的成长和它受的周围影响.方言,1984(4):272-277.
    38陈辉.19世纪东西洋士人所记录的汉语官话.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105-113.
    39侯精一.推行普通话(国语)的回顾与前瞻.语言文字应用,1994,(04):74-78.
    40胡明扬.普通话和北京话(上).语文建设,1986,(03):47-50.
    41胡明扬.普通话和北京话(下).语文建设,1986,(04):49-51.
    42崔荣昌,王华.从基本词汇看北京话同普通话和汉语诸方言的关系.语文建设,1999,(02):9-12.
    43周一民.普通话和北京语音.北京社会科学,2007,(01):65-70.
    44赵杰.满语对北京语音的影响.北京社会科学,2002,(02):38-40.
    45景士俊.有关语音的几个问题.语文学刊,1983,(02):1-6.
    46钟明立.近百年来汉语又读字读音的演变.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1):60-65.
    47徐时仪.百年汉语拼音化和汉字改革的探索和反思.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11):90-94.
    48陈丽萍,姜晖.近年来美国大学汉语音系学博士论文简介(上).当代语言学,1994,(01):27-33
    49陈丽萍,姜晖.近年来美国大学汉语音系学博士论文简介(下).当代语言学,1994,(02):32-39.
    50郭力.《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体例辨析.古汉语研究,1993(04):37-43.
    51郭力.《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的声母系统.古汉语研究,2004,(02):18-24.
    52郭力.《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心、敷、微三母试析.汉字文化,1989,(04):67-72.
    53周赛华,张晓东.关于《等韵图经》止摄合口中等照组字韵母的拟音问题.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6):631-634.
    54周赛华.徐孝《等韵图经》中卷舌元音之再探——兼说卷舌元音与儿化韵的关系.语言研究,2003,(02):24-29.
    55叶荧光.《等韵图经》音系之文读音.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71-73.
    56谢同,黄成洲.论赵元任的学术思想及其对现代汉语的贡献.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65-68.
    57赵家新.赵元任与中国符号学研究.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1):92-95.
    58叶宝奎.民初国音的回顾与反思.厦门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44-50.
    59黄晓蕾.论民国时期国音音系的建立.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99-104.
    60陈永舜、郝国均.清末切音字的理论贡献.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5,(04):17-19.
    61周敏之.王照与清末汉语拼音运动.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48-51.
    62夏俊霞.王照与拼音字母的创行.天津社会科学,1992(5):93-95.
    63高天如.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发端——清末切音字运动的历史地位.1992,(12):15-17.
    64于锦恩.民国时期官方确定汉民族共同语标准音的历史回顾与思考.云南社会科学,2004,(1):118-122.
    65丁声树.谈谈语音构造和语音演变的规律.中国语文,1952,(7):15-17.
    66傅懋勣.北京话究竟需要多少拼音字母.中国语文,1953,(11):3-6.
    67贾援.关于注音字母和拼音的一些问题.中国语文,1953,(11):31-35.
    68刘进.谈民族共通语.中国语文,1953,(12):16-17.
    69李荣.语音演变规律的例外.中国语文,1965,(2):116-126.
    70宋元嘉.评哈忒门和霍凯特对北京语音的分析.1965,(3):169-178.
    71陈治文.关于北京话里儿化的来原.1965,(5):369-412.
    72张美兰.传教士利玛窦的汉语学习与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515-536.
    73杨亦鸣.《李氏音鉴》的音系性质.杨亦鸣著.杨亦鸣自选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6:1-17.
    74刘芳.北京话“什么”的口语形式.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论丛》编委会编.语言学论丛(第25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16-151.
    75王福堂.北京话儿化韵的产生过程.北京大学汉语语言研究中心《语言学论丛》编委会编.语言学论丛(第26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75-88.
    76王福堂.汉语方言语音中的层次.北京大学汉语语言研究中心《语言学论丛》编委会编.语言学论丛(第27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10.
    77耿振生.北京话文白异读的形成.北京大学汉语语言研究中心《语言学论丛》编委会编.语言学论丛(第27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56-68.
    78罗常培,吕叔湘.现代汉语规范问题.语言研究编辑委员会编辑.语言研究.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56,(1):3-21.
    1黄灵燕.清代官话罗马字著作音系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郑文灿.19世纪中期北京话口语课本《语言自迩集》与现代口语课本比较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孙伟杰.“威妥玛式”拼音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温利燕.微席叶《北京官话:汉语初阶》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刘艳丽.《国语辞典》音系比较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周赛华.《合并字学篇韵便览》之研究.[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7耿军.《合并字学篇韵便览》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