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就业服务职能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就业问题,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是各级政府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就业工程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系统,政府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是其重要的环节。政府就业服务作为政府干预和调节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可以很好地弥补劳动力市场机制的不足。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国内外学者关于宏观经济调控、劳动力市场的政府干预、失业和促进就业等文献。本文在分析政府促进就业领域中的三大职能与相关政策后,着重讨论政府就业服务的基本框架和发展历程。基于资料的可获得性,本文选择上海市政府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分析研究的个案。上海市的就业服务体系经历了从“九五”到“十一五”的探索、深化和发展的过程。其中的“万人就业项目”、“创建充分就业社区”项目,集中了大量的就业服务资源,整合了丰富的社会和市场资源,切实改善了上海市的就业状况,也为探索政府全新就业服务模式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本文认为促进就业需要有效发挥政府就业服务职能,坚持政府、社会以及市场三方面的有机结合。应当从转变政府角色、加大社区权责、促进公民参与、完善信息服务多方面整合行政资源、市场资源以及社会资源。具体的路径选择包括: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实施适当地监管与调控,重构政府与社会关系;鼓励非政府组织发展,支持非政府组织参与到非营利项目中以及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实现信息的高度对称等。只有建立起政府、社会以及市场三方面的互动体系,才能真正地解决就业问题,实现政府就业服务模式的创新。
Employment, which is related to reform,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covers an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s livelihood project of all levels government. Promoting employment project is an integrated complex system .The Government employment service system is its essential link. As a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nd an important mean to regulate the labor market, Government employment service can well make up for the inadequacy of labor market mechanism.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study includes the documentation as follows.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to labor market and promotion of employment.After discussing three main functions of government and related policy measures, it focus on discussing the basic framework and developing stage of government’s employment service.On account of statistics availability,my study selects Shanghai municipal government’s employment service system as the analysis case. The employment service system in Shanghai has experienced exploration, deepening and developing process from“ninth Five-Year”to“Eleventh Five-Year”.There are two important projects called“million people employment project”and“full employment community project”. These projects intergrated a large amount of social and market resources, improved employment situation in Shanghaia as well. It also provided much valuable practical experience on exploring new employment service model.
     My paper allocates the function and affords the path selecing of government employment servic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arket economy. Promoting employment needs effective government funciton and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ree aspects: such as government, society and market. In terms of allocating government function, it involves a veriaty of aspects, for instance, transformation on the role of government, upgrade of community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promotion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information service. The specific path choices includes: transforming government function positively to build a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implementing supervision and regulation appropriately to reconstru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society; encouraging the development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to support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oject and making full use of market resources to achieve a high degree of information symmetry. In order to truly solve the employment issue and innovate the government employment service model, All things are beneath the only establishing three-aspect interaction system among government, society and market.
引文
[1]陈力.美国公共就业服务鸟瞰[J].中国人才.2008年05期
    [2]陈秋华.体制转换结构变迁与就业[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3]崔英俊.西方国家就业服务体系的发展历程[J].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15期
    [4]蔡昉.2002年: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一城乡就业问题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冯金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6] [英]弗里德曼.货币政策的作用[J].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 1979年第1期
    [7]高子平.政府人才服务机构的职能定位探析.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
    [8]顾昕.单位福利社会主义与中国的制度性失业[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8年04期
    [9]候岩.中国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10]贾海彦.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公共就业服务制度的探索[J].战略与改革.2007年04期
    [11]纪军.就业问题与中国改革大局[J].新华文摘.1998年09期
    [12][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3]刘树成.论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J].管理世界.1997年06期
    [14]李公达.论我国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J].劳动保障世界.2008年10期
    [15]厉以宁.西方就业理论的演变[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16]李震黄华波.公共就业服务市场化——澳大利亚劳动力市场改革的启示[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年02期
    [17]李培林.老工业基地的失业治理:后工业化和市场化——东北地区9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调查[J].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04期
    [18]刘厚金.公共服务型政府在法治与市场中的理论内涵与职能定位[J].求实.2009年02期
    [19]劳动保障部.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0]莫荣.就业蓝皮书:2002年中国就业报告[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保障部.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书.doc.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026/2468764.html
    [21]茅于轼.也说通胀和失业[J].改革.1996年02期
    [22]孙学工.当前就业问题的深层原因分析和对策思考[J].经济改革与发展.1998年03期
    [23]石永昌黄宗远.对我国“经济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现象的思考[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年20期
    [24]宋敏丁宁宁.公共就业服务制度的发展及策略浅[J].山东经济.2003年07期
    [25][英]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26][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上)[M].12.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27]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28]上海市劳动保障局.上海建立就业服务新体系[N].人民日报.2000年第10期
    [29]上海市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十五时期上海劳动就业对策[J].上海经济.2000年06期
    [30]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情况报告[R].公共就业服务研讨会
    [31]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市劳动保障局、市财政局关于本市实施万人就业项目若干意见的通知.沪府〔2004〕3号
    [32]吴清军.下岗失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实践运作[J].现代经济探讨.2005年12期
    [33]王延超.论新时期我国政府主要职能的新定位[J].理论学刊.2007年02期
    [34]卫兴华吴树青.经济体制改革若干理论问题探索[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8
    [35]魏艳春.我国人才就业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构成要素初探[J].中国人才.2008年07期
    [36]许艳.发达国家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比较研究[J].人才开发.2009年03期
    [37]徐平华.就业与增长——走向和谐社会的中国就业战略[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38]姚裕群.走向市场的中国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9]袁志刚.中国就业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40]周弘.福利的解析——来自欧美的启示[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41]张私杭.就业问题:理论与实际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2]朱忠祥.我国社会保障和就业互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年11期
    [43]竺淑琴.澳大利亚公共就业服务模式[J].中国劳动.2006年12期
    [44]祝均一、袁志刚.上海就业报告1995-2000[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5]中国财政部.稳定就业局势促进就业增长[J].中国财政.2009年15期
    [46][美]珍妮特·登哈特,罗伯特·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7]Aghion P. Growth and Unemployment[M].Howitt: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4
    [48]Bruce E. Kaufman. The Economy of Labor Markets. The Dryden Press.1993
    [49]Deacon.Welfare to work:Opions and issues[J].Social Policy Review.2002
    [50]Elke.J.Jahn.Contracting-out EmploymentServic-es:TemporaryAgencyWork in Germany[J].Journa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2007
    [51]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ILO support for the role of public employment services in the labour market.PDF. http://www.ilo.org/wcmsp5/groups/public/---ed_norm/---relconf/documents/meetingdocument/wcms_115454.pdf.2009/10
    [52]Reuben E.Slesing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M].Printon:Van Nostrand.1968
    2我国劳动保障事业部提出“十一五”时期要求建立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见劳动保障部.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 6.
    3 [美]珍妮特`登哈特,罗伯特`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2-120
    5 [英]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140
    6 [英]Aghion P. Growth and Unemployment[M].Howitt:Review of EconomicStudies,1994年:477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者的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包括:年轻人进入劳动力市场、转移地区或劳动退出劳动力市场的过程自愿失业是指拥有工作能力的人不愿接受现行工资而导致的失业
    7 [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243-250非自愿失业是指在现行工资水平下愿意工作但是无法找到工作的现象
    8 [英]弗里德曼.货币政策的作用[J].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 1979年,第1期自然失业率是指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供求关系均衡时的失业率,也就是一国经济实现了GNP总值最大——即充分就业可能下的失业率。
    9 [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上)[M].12.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79
    10新凯恩斯经济学解释了工资粘性和失业问题,代表了西方失业理论的新发展,主要包括①名义工资粘性②隐含合同理论③效率工资理论④内部人外部人理论.见冯金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147-150
    11厉以宁.西方就业理论的演变[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年:230-234
    12茅于轼.也说通胀和失业[J].改革.1996年,第2期
    13李培林.老工业基地的失业治理:后工业化和市场化——东北地区9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调查[J].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第4期
    14刘树成.论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J].管理世界.1997年,第6期
    15孙学工.当前就业问题的深层原因分析和对策思考[J].经济改革与发展.1998年,第3期
    16顾昕.单位福利社会主义与中国的制度性失业[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8年,第4期
    17纪军.就业问题与中国改革大局[J].新华文摘.1998,第9期
    
    18陈秋华.体制转换结构变迁与就业[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152
    19卫兴华,吴树青.经济体制改革若干理论问题探索[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8年:22
    20蔡昉.2002年: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21袁志刚.中国就业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22市场失灵理论拥护者包括汉密尔顿、李斯特、亚当斯、凯恩斯以及斯蒂格利茨.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的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表现在①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②外部负效应问题③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④失业问题⑤区域经济不协调⑥公共产品供给不足⑦公共资源过度使用
    23 [美]Reuben E.Slesing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M].Printon:Van Nostrand.1968年:224
    24徐平华.就业与增长—走向和谐社会的中国就业战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8
    25本文中,只论述政府对解决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二元结构失业的非自愿失业职能履行.不包括经济周期变化下的周期性失业和自愿失业.
    26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25-28
    
    27王延超.论新时期我国政府主要职能的新定位[J].理论学刊.2007年,第2期
    28张私杭.就业问题:理论与实际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69-173
    29石永昌,黄宗远.对我国“经济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现象的思考[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年,第20期
    
    30中国财政部.稳定就业局势促进就业增长[J].中国财政.2009年,第15期
    31周弘.福利的解析——来自欧美的启示[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6
    32朱忠祥.我国社会保障和就业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11期
    37许艳.发达国家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比较研究[J].人才开发.2009年,第3期
    38上海市各行业再就业服务中心曾一度达到308家.截至1999年底,有84.7万上海下岗人员进中心,其中已有68.7万人出中心,出中心的68.7万.见祝均一、袁志刚.上海就业报告1995-2000[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9专业化指围绕就业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促进机构、人员、运作、管理的专业化;制度化指建立长效机制,把单次活动和一次性的工作要求变为制度性安排;社会化指动员全社会资源推动就业服务工作在全社会的普及提高.见姚裕群.走向市场的中国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75
    40李公达.论我国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J].劳动保障世界.2008年,第10期
    
    41莫荣.就业蓝皮书:2002年中国就业报告[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262
    42上海市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十五时期上海劳动就业对策[J].上海经济.2000年,第6期
    43吴清军.下岗失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实践运作[J].现代经济探讨.2005年,第12期
    44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情况报告[R].公共就业服务研讨会
    45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市劳动保障局、市财政局关于本市实施万人就业项目若干意见的通知[R].沪府〔2004〕3号
    46宋敏,丁宁宁.公共就业服务制度的发展及策略浅[J].山东经济.2003年,第7期
    47崔英俊.西方国家就业服务体系的发展历程[J].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第15期
    48陈力.美国公共就业服务鸟瞰[J].中国人才.2008年,第5期
    49李震,黄华波.公共就业服务市场化—澳大利亚劳动力市场改革的启示[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年,第2期
    50竺淑琴.澳大利亚公共就业服务模式[J].中国劳动.2006年,第12期
    51 Elke.J.Jahn.Contracting-out EmploymentServic-es:TemporaryAgencyWork in Germany.Journa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J].2007/17:p:125-138
    52高子平.政府人才服务机构的职能定位探析[C].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210-211
    53刘厚金.公共服务型政府在法治与市场中的理论内涵与职能定位[J].求实.2009年,第2期
    54魏艳春.我国人才就业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构成要素初探[J].中国人才.2008年,第7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