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购买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民事法律中有诸多优先权的规定,民事优先权制度中,尤以优先购买权最为复杂,它几乎涉及了民法总则、债、物权、亲属、继承各编,其存废也颇有争议。我国现行法律中有房屋承租人先买权、共有人先买权、合伙人先买权、股东先买权等具体先买权的分散规定,但迄未形成统一的先买权法律制度。本文试通过对有关先买权法律规定的研究,探析其法理基础,对先买权作一浅析。
     文章首先梳理了先买权制度在中外法中的历史沿革,认为由于我国古代内向的、封闭的小农社会与宗法制度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先买权制度。同时也分析了罗马法与日耳曼法在先买权制度中的不同走向。在简要列举中外各国、地区法律关于先买权规定的基础上,分析先买权的性质、效力、种类、行使条件、特征及共存先买权的顺位等。
     关于先买权的性质,学界有请求权说、形成权说、附条件形成权说、物权取得权说、折衷说、期待权说、物权或债权说等不同观点,文章通过对各学说的优劣分析,认为附条件形成权说较为允当。此处非权利本身附条件,而是权利的行使附条件,即先买权的行使附物之出卖与同等条件两个停止条件。对于先买权的效力,应当视不同种类的先买权而定。有的具有物权效力,如承租人的先买权;有的仅具有债权效力,如共有人的先买权。不能不加区别地一概认为先买权具有物权效力或仅具有债权效力。
     先买权的法律规定散乱,种类也繁多。区分法定先买权与约定先
    
    买权具有实际意义,法定先买权基于不同的法律规定具有物权效力或
    债权效力,而约定先买权只具有债权效力,不能对抗第三人;法定
    先买权不得预先抛弃,约定先买权得预先抛弃。基于物权产生的先买
    权不能等同于物权先买权,同样,基于债权产生的先买权也不等同于
    债权先买权,不能将权利的基础法律行为的性质、效力等同于权利本
    身的性质、效力。由于动产与不动产本身价值、形态的不同以及物
    权变动公示的规定不同,动产先买权与不动产先买权的行使的具体条
    件也有所不同。区分动产先买权与不动产先买权具有实际意义。此
    外,按权利主体的人数分,先买权可分为单一先买权与多数人先买
    权,按出卖物是否为可分物分,先买权可分为可分物先买权与不可分
    物先买权,还有公法上的先买权与私法上的先买权,普通法上的先买
    权与特别法上的先买权等多种分类。
     文章认为先买权的行使应当具有以下条件:基础法律行为合法有
    效,在财产出卖之时方可行使,在特定的买卖中行使,在同等条件下行
    使,在一定期限内行使,为自身利益行使,一般不得转让、继承。法律
    一般不规定先买权行使的条件,理论上对于何为同等条件也众说不一。
    文章认为同等条件应当包括同等价格条件、同等价款支付条件、同等债
    权担保条件、同等违约责任条件等,这里的同等不应要求绝对的等同。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概括先买权具有权利来源的多样性、权
    利主体的特定性、效力的多样性、权利行使的条件性、权利行使的限制
    性、权利之不可转让性等特征。并认为在发生多个先买权意存时,物权
    性先买权优先于债权性先买权,法定先买权优先于约定先买权,物权性
    先买权竞存时,公示在先者优先,债权性先买权竞存时,原则上无优先
    可言,但立法中不妨规定己按物权公示要求进行交付或登记者优先。
     ·2·
    
     通过以上分析,文章结合我国大陆及台湾地区法律,参照大陆
    法系法、德、瑞、日、意、俄等国民法典中有关先买权的规定,
    对各类具体的先买权分别论述。包括共有人先买权、房屋承租人先买
    权、典权人先买权、合伙人先买权、股东先买权、地上权人先买权。
    永佃权人先买权、土地承租人先买权、耕地承租人先买权、继承人
    先买权等法定先买权,以及约定先买权。不同种类的先买权的性质、
    效力、行使条件不尽一致,即使是同一种类的先买权,各国法律规
    定也不尽相同。约定先买权中引入强制缔约理论,二者并不冲突。
     最后,文章批评了主张废除先买权制度的观点,认为先买权制度
    虽存在自身的不足与缺陷,但可以通过理论的研究和立法、司法的实践
    予以逐步解决。先买权制度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其存在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
There are many regulations about priority in civil law. The preemptive right is the most complicated one among all the civil rights of priority, it is mentioned in many sections of civil law such as general principles of civil law,obligations, real rights, domestic nelations, inheritance and so on, and it's existence is still be questioned by many scholars. In current in effect laws of our country, there are some sporadic regulations about the preemptive right of renter, part owner, copartner and shareholder, but haven't formed an uniform legal system about it.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some legal regulations about the preemptive right, the author tries to inquire into its academic legal foundation and give his own opinions about it.
    First, the author studied the history of the preemptive right in both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he thinks it is the endocentric and close character of petty farmer society and patriarchal clan system of ancient China that made the preemptive right in China different from the western countries. Then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different trends of the preemptive right system in both Roman and German laws. After succinctly enumerated the legal regulations of the preemptive right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areas, the author explains their characters, effectiveness,
    
    
    categories, qualifications to u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using orders of the concomitant the preemptive rights.
    Concerning the characters of the preemptive right, different scholars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for example, regard it as the right of claim, the right of formation, the conditional right of formation, the right of gaining real right, the expectative right, the real right, the claim or the compromise of the above. After analyzed the advantages and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above theories, the author considers that the theory of the conditional right of formation is comparatively felicitous. The author emphasizes that the conditional right of formation doesn't mean the right itself is conditional but mean this right can only be performed with certain qualifications, that i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eemptive right must fit two qualifications: the sale of the object and the same qualificati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eemptive right is determined by the category it belongs to. For example, the preemptive right of renter has the effectiveness of real right, while the preemptive right of part owner has only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im. So we should distinguish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eemptive right according to its category.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sporadic laws to regulate the preemptive right. It has practical meaning to distinguish the legal preemptive right and the conventional preemptive right. The legal preemptive
    
    right is regulated in different laws, so it has the effectiveness of real right or claim, while the conventional preemptive right only has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im, so it can't be used to antagonize the third party. The legal preemptive right can't be discarded in advance, while the conventional preemptive right can. The preemptive right based on real right is different from the preemptive right based on claim, similarly the preemptive right resulting from claim isn't equal to the preemptive right of claim. So we shouldn't equate the character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right's basic legal action with the character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right itself. As movables and real estate are different in their values, forms and the regulations about their public revelation when real right changed, the qualifications to perform them are also different. So it is practically meaningful to distinguish the preemptive right of movables and real estate. In addition,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individuals, the preemptive right can be divided into single-preemptive-right and multi- preemptive-right;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 object is for sale can be divided, the preemptive right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e preemptive right of can-be-divided-objects and can-not-be-divided-objects. It also has many
引文
1.【意】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版。
    2.蔡福华:《民事优先权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3.蔡耀忠主编:《中国房地产法研究》第1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2月版。
    4.陈华彬:《物权法研究》,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1年10月版。
    5.陈华彬:《物权法原理》,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4月版。
    6.陈自强:《民法讲义Ⅰ契约之成立与生效》,法律出版社2002年9月版。
    7.崔建远:《合同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8月版。
    8.【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9.郭明瑞、王轶:《合同法新论·分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版。
    10.黄立:《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11.黄立:《民法债编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
    12.黄茂荣:《买卖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13.【德】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下册),王晓晔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版。
    14.孔庆明编著:《中国民法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5.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8月版。
    16.梁慧星:《为中国民法典而斗争》,法律出版社2002年7月版。
    17.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4年8月版。
    18.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9卷,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1年6月版。
    19.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20卷,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1年9月版。
    
    
    20.梁慧星主编:《中国物权法研究》上,法律出版社1998年6月版。
    21.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版。
    22.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版。
    23.刘德宽:《民法诸问题与新展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24.龙卫球:《民法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4月版。
    25.【德】罗伯特·霍恩等:《德国民商法导论》,楚建译,谢怀拭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26.马强:《合伙法律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3月版。
    27.【德】曼弗雷德·沃尔夫:《物权法》,吴越、李大雪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9月版。
    28.【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2月版。
    29.梅仲协:《民法要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版。
    30.孟勤国:《物权二元结构论——中国物权制度的理论重构》,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1月版。
    31.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上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32.前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下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33.施沛生编:《中国民事习惯大全》,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3月版。
    34.史尚宽:《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35.史尚宽:《债法各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36.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37.孙宪忠:《德国当代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7月版。
    38.王家福主编:《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法律出版社1991年9月版。
    39.王利明、崔建远:《合同法新论·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
    
    修订版。
    40.王利明等:《民法新论》(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7月版。
    41.王利明:《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版。
    42.王利明:《物权法论》(修订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版。
    43.王利明:《物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44.王利明主编:《中国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物权篇》,法律出版社1998年8月版。
    45.王利明主编:《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4月版。
    46.王铭铭、王斯福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47.王泽鉴:《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48.王泽鉴:《民法物权》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49.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1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版。
    50.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3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版。
    51.王泽鉴:《债法原理》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52.武树臣等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8月版。
    53.谢怀拭:《谢怀栻法学文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7月版。
    54.谢在全等:《民法七十年之回顾与展望纪念文集(三)——物权·亲属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
    55.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上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
    56.薛梅卿、赵晓耕主编:《两宋法制通论》,法律出版社2002年5月版。
    57.杨立新:《民法判解研究与适用》第二集,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5月版。
    58.杨立新:《民法判解研究与适用》第五集,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1月版。
    59.杨立新主编:《疑难民事纠纷司法对策》第二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7
    
    月版。
    60.杨振山、【意】桑德罗·斯奇巴尼主编:《罗马法·中国法与民法法典化——物权和债权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61.易继明主编:《私法》第1辑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版。
    62.尹田:《法国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2月版。
    63.余能斌主编:《现代物权法专论》,法律出版社2002年3月版。
    64.赵中孚主编:《民商法理论研究》(第一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
    65.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律史》,法律出版社1995年6月版。
    66.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史》,群众出版社1991年5月版。
    67.张生:《民国初期民法的近代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
    68.郑玉波:《民商法问题研究》(一),台湾三民书局1991年版。
    69.中国物权法研究课题组 负责人梁慧星:《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3月版。
    70.周林彬:《物权法新论——一种法律分析的观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
    71.周枏:《罗马法原论》上册,商务印书馆1996年4月版。
    72.周枏主编:《罗马法》,群众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1.戴孟勇:《先买权的若干理论问题》,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6卷,2001年第1期。
    2.【德】弗兰克·闵策尔:《求大同:德国民法典立法的成果与错误》,载《中外法学》2001年第1期。
    3.胡哀东:《行使优先购买权时同等条件的认定》,载《经济与法》1999年第3期。
    4.李开国、黄明耀:《论房屋买卖中的优先购买权》,载《中南政法学院学报》
    
    1993年第2期。
    5.梁治平:《乡土社会中的法律秩序》,载王铭铭、王斯福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6.刘毅勤:《房屋优先购买权制度及其存废之我见》,载赵中孚主编:《民商法理论研究》(第一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
    7.刘云升:《先买权制度法律价值等诸问题的探讨——兼论先买权制度在未来民法典上的定位》,载《河北法学》2000年第5期。
    8.祁秀山:《试论优先购买权》,载《法学研究》1990年第1期。
    9.屈茂辉、蒋学跃:《我国强制缔约义务制度探析》,载中国民商法律网http://www.civillaw.com.cn/weizhang/default.asp?id=7827
    10.王利明:《共有中的优先购买权》,载《民商法前沿》2002年第1、2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版。
    11.王泽鉴:《物权法上的自由与限制》,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9卷,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1年6月版。
    12.肖雄:《涉及优先权的财产案件的审理》,载《法学》1994年第7期。
    13.谢怀栻:《大陆法国家民法典研究》(二),载《外国法译评》1994年第4期。
    14.谢怀栻:《论民事权利体系》,载《法学研究》1996年第2期;谢怀栻:《谢怀栻法学文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7月版。
    15.杨立新:《论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缺陷及其对策——兼论建立地上权和永佃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载杨立新:《民法判解研究与适用》第五集,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1月版。
    16.叶知年:《对不动产先买权若干问题探讨》,载《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3期。
    17.张卫华:《民法上的取得时效制度》,载中国民商法律网http://www.civillaw.com.cn/weizhang/default.asp?id=8286
    18.张新荣:《试论“优先购买权”及其法律保护》,载《法学》1989
    
    
    1.《拿破仑法典》,李浩培等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2.《法国民法典》,罗结珍译,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3.《德国民法典》,郑冲、贾红梅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5月版。
    4.《德国债法现代化法》,邵建东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5.《瑞士民法典》,殷生根、王燕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
    6.《瑞士债法典》,吴兆祥等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7.《意大利民法典》,费安玲、丁玫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版。
    8.《日本民法典》,王书江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版。
    9.《俄罗斯联邦民法典》,黄道秀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版。
    10.《埃塞俄比亚民法典》,薛军译,中国法制出版社、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4月版。
    11.《阿尔及利亚民法典》,尹田译,中国法制出版社、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4月版。
    12.《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民法典》,吴尚芝译,卢蔚秋校,中国法制出版社、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1月版。
    13.赵秉志主编:《澳门民法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14.陶百川、王泽鉴等编:《最新综合六法全书》,台湾三民书局1991年9月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