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社会与人的发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共生活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公共社会的建设和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密切相关。公共社会是相对于私人领域而言的公共空间,政府、非政府组织、公民等是公共社会的主体,公共社会的规则是公益性、非营利性的。研究公共社会人的发展,透视公共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反思现实中人的发展存在的问题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层次的必然要求。从人学的视角分析,公共社会在孕育、诞生以及发展的过程中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人的消费的非排他性,公民与政府良好的互动关系,既重视个人利益又同时兼顾公共利益,人与人之间的协调性加强,一个共有、共享、共用、共建的新型社会的人的发展模式正在形成。公共社会同时又包含着人的发展的丰富内涵:人的平等、自由、无强制的交往行为,公民的参与精神等。公共社会预示着丰富的人学价值:促进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发展,提升公民的民主权利意识,促进公民的自我组织、自我治理能力。促进我国公共社会的发育,在现实性上保障人的发展,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从机制上说,首先是转变政府职能,还权于社会以促进人的发展;其次是培育完善市场机制以促进人的发展,最后是培育、提升公共文化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significance of public life is highlighted. The quality of public life needs consistent cultivation and improvement. Public life, relative to private realm, is a public space and government, non-government, citizens and etc. are the main body with the rules of non-profitable, to explore the 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demands for personal development in public society, knowing that the matters of personal development should adjus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society. From the anthropology perspective, the public society, in the process of birth, development, has provided the individual the prerequisites for personal development. The exclusiveness of people's consumption, the favorable interac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citizens which has valued both personal interest as well as public interest, and the increasingly compatibility among people are forming the new society of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 The public society has the rich connotation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 quality, free, non-force communication, and people's involvement. The public society has foreshadowed the rich theory of anthropology which is promotion of the awareness of subjectivity, promotion of democratic spirit, boost of the self-management. The main tasks of current society are to promte and ensure the reality of personal development. The fist steps is the change of the government mechanism and give back the right to the society, and the second is the perfection of the market mechanism. The last step is to cultivate and improve the public culture to promote a whole-person development.
引文
1.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J].中国社会科学,2006
    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赵黎青,柏特南.公民社会与非政府组织[J].国外社会科学,1999
    5.郭道晖.公民权与公民社会[J].法学研究,2006
    6.张发平,徐献忠.大学校园公共社会构建条件初探[J].法制与社会,2010
    7.唐小兵.公共知识分子与公民知识分子[J].南风窗,2004
    8.刘素仙.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及其有效开发[J].生产力研究,2007
    9.黄建钢.政府公共关系构建的伦理维度[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8
    10.李立明.社会经济发展与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互动作用[J].中国公共卫生,2002
    11.安体富,王海勇.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2.陈锋.城市广场.公共空间.市民社会[J].城市规划,2003
    13.张静.成长中的公共空间之社会基础——一个上海社区纠纷案例的分析[J].社会转型与社区发展,2001.
    14.张海波.风险社会与公共危机[J].江海学刊,2006
    15.郑杭生,何珊君.和谐社会与公共性——一种社会学视野[J].甘肃理论学,2005
    16.金太军.公共权力与公共福利保障——兼论社会弱势群体的福利诉求与保障[J].学术月刊,2003
    17.黄宗智,邓正来.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18.罗忠桓.我国公共服务社会化发展趋势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2
    19.詹世友.公共领域.公共利益.公共性[J].社会科学,2005
    20.史云贵.从政府理性到公共理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性路径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07
    21.袁祖社.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本位”特质与民众“公共精神”的缺失——立足于现代普遍主义的公共性社会信念的反思[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22.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责任与信念[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
    23.姚建宗.法治与公共话语.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2001
    24.黄建钢.再论“公共社会”[J].中国行政管理,2009
    25.涂艳国.走向自由——教育与人的发展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6.沈湘平.理性范式,人的发展阶段与“理性经济人”假设[J].社会科学,2000
    27.李淑梅.经济全球化与人的发展[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28.瞿葆奎,雷尧珠,王佩雄.教育与人的发展[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9.陈新夏.唯物史观与人的发展理论[J].哲学研究,2004
    30.张军.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论析[J].社会科学辑刊,2002
    31.李大兴.自由时间: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价值祈向[J].浙江社会科学2000
    32.郑永廷,昝玉林.论网络群体与人的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2005
    33.万光侠.人学视野中的人的发展蕴涵[J].理论学刊,2003
    34.陈新夏.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发展.光明日报[z].2001
    35.郑召利,杨林林.交往与人的发展.教学与研究[J].2003
    36.武经伟,方盛举.经济人,道德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7.陆庆壬.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
    38.陈新夏.人的发展视域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晋阳学刊[J].2006
    39.王夏莲.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与我国高校的素质教育.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0
    40.顾智明.人的发展:马克思的视角和方法.南京政治学院学报[J]2000
    41.徐春.人的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双向互动.社会科学辑刊[J].2002
    42.陈新夏.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二重维度.学习与探索[J].2005
    43.吕洋.新发展观与人的发展.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0
    44.徐春.人的发展逻辑:从自由发展到全面发展.晋阳学刊[J].2007
    45.李慧玲.教育交往与人的发展.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2
    46.邓小平.人的发展思想:理想与现实的互动
    47.赵小华.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J].2002
    48.唐海燕.音乐教育与人的发展.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5
    49.朱鲁子.从人的发展阶段性看审美教育的必要性.理论与现代化[J].1999
    50.许珍琼.论中国儒家思想中人的发展观.孝感学院学报[J].2004
    51.张曙光.文化意识与人的发展.光明日报[z]1992
    52.涂艳国.走向自由一教育与人的发展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3.司晓宏.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2
    54.金新政.信息社会要求教育以人的发展为本.医学教育[J].2003
    55.石书臣, 郑永廷.论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J].2001
    56.张步仁.论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及其当代意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2
    57.王伦光.论价值追求与人的全面发展.浙江社会科学[J].2004
    58.于伟.终极关怀性教育与现代人“单向度”性精神危机的拯救.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1
    59.牙韩高, 王华.需要的多样性与人的全面发展.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1
    60.陈军科.人文精神:当代社会发展与人的解放和文化自觉.求索[J].2001
    61.段朝军.人的发展思想研究.魅力中国[J].2010
    62.陈新夏.人的发展的新路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J].2010
    63.余静, 袁惠仪.马克思全球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J].广东社会科学.
    64.李艳萍.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云南社会科学[J].2003
    65.顾习龙.从马克思“人”的理论视域诠释当代人发展的悖论.云南行政学院学报[J].2010
    66.马莉.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发展观综述.兰州交通大学学报[J].2010
    67.李韶.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实施选择教育实践初探[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
    68.袁贵仁.人的素质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
    69.潘涌.人的可持续发展与教育转型.教育研究[J].2001
    70.王锐生.论人的两种全面发展(对话).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2
    71.韩庆祥.应注重揭示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内涵.科学社会主义[J].2002
    72.赵兴良, 胡启南.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求实[J].2001
    73.韩庆祥.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中国的新境界.学术月刊[J].2002
    74.吴继霞.道德人格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学海[J].2001
    75.李庚香.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长白学刊[J].2003
    76.孙正聿.人的全面发展与当代中国人的解放的旨趣,历程和尺度--关于马克77.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考.学术月刊[J].2002
    78.季相林.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闲暇时间.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J].2003
    79.吴向东.论人的全面发展何以可能.学术月刊[J].2003
    80.田慧.论“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及现实内容.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5
    81.李锐锋.人与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与辩证法[J].2000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276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273页。
    3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探本[M].商务印书馆.1959.,43页。
    4 (英克尔斯著,顾昕译.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变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424.)
    5 [美]麦可·布洛维(M. BuraWoy),社会[J]2007年1月第27卷。
    6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3月版
    7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8 [美]麦可·布洛维(M. BuraWoy)美国加州大学。社会[J].2007年1月第27卷.
    10 Aristotle, Politics, Published by The penguin Group.pp.133-34.
    11 里夏德·范迪尔门.欧洲近代生活:家与人[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3:85
    12 汪行福著:《通向话语民主之路——与哈贝马斯对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27页.
    13 汪行福著:《通向话语民主之路——与哈贝马斯对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78页.
    14 章国锋,《哈贝马斯访谈录》,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1期.
    15 《关于现代性的哲学演进》,剑桥政治出版社,1987年版,16-17页
    16 竺乾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7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272.
    18 姜明安,《公法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法商研究》2005年第3期。
    19 姜明安,《公法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法商研究》2005年第3期。
    2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292)
    2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42-43)
    22 李约瑟文集[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79页.
    23 刘再复,林岗.传统与中国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86页.
    2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3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