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玺印文字构形分域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简要回顾了古文字尤其是战国玺印文字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从古文字构形学的角度,研究了战国玺印文字形体的演变规律。在共时框架下,总结出战国时期齐、燕、晋、楚和秦五个域系玺印文字形体的一般特点和地域特点,分析了产生这些地域特征的原因;通过与甲骨文、两周文字及秦小篆的对比,在历时框架下,分析了部分战国玺印文字形体演变的过程以及形体演变所带来的字义变化,并对古玺印当中的一些疑难字释读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本文重点对战国玺印文字构形进行了分域研究。通过对战国玺印文字进行统计、分类,在总结前人较为零散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了一些尚未为人注意的地域特征,如:阜部字增土繁化的普遍性、义符邑在其所构字中位置的地域性差异和一些单字如平、肖、各等构形的地域特点;重点分析了形旁通用的问题,揭示了彳与辵、土与立、音与言、支与戈等形近和义近形旁通用(混用)的条件和分布地域;同时研究了战国玺印文字繁化的问题,发现了通过增宀、增疒、增装饰笔画的繁化规律。此外,本文还从书法艺术的角度,分析、阐述了战国玺印文字形体的地域风格特征以及形成这些特征的影响因素。
     本文还将其战国玺印文字构形分域研究的成果,运用于战国玺印的断代、考释和辨伪之中,对《古玺汇编》所载部分古玺印提出了自己的鉴别、考释意见。
     同时本文还试图将符号学、西方语言文字学的理论,应用到古文字构形研究当中去,为传统古文字研究提出新的课题与方向。
This dissertation briefly reviews the historical and current researches about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especially characters on ancient seals made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nd studies the patterns of structure evolution of these charact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orphology of ancient characters. It synchronically summarizes the general and regional features of the structure of characters on ancient seals made in the kingdoms of Qi, Yan, Jin, Chu and Qin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nd analyzes the factors attributable to these regional features. By making comparison among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the writings of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Zhou dynasties, and lesser seal scripts, the dissertation diachronically analyze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character structures as well as the shifting in meanings brought by the changes in structure. In the meantime,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his own deciphering to some knotty characters.
     The emphasis is focused on the structure of characters on the seals of different regions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By collecting and classifying these characters and based on the scattered research previously done by others, this dissertation finds some unidentified regional features, such as the prevailing tendency of complexification of the ideogram.皋by adding the radical土,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positions of the semon邑, and the regional writing features of some single characters like平,消, and各. By analysing the phenomenen of the interchangable graphic radicals and sementic radicals, an in-depth analysis is made on the prerequisites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the interchanging and mixing in usage of radicals like彳and辵,土and立,音and言,支and戈The dissertation also makes research on the complexification of these characters and finds the complexfication rules of adding宀,疒and some decorative radicals. In addition, analyses and discussions are made from calligraphic perspective on the features of regional styles of characters on the seals of this period as well as factors in forming these features.
     The author sets forth his original views on the ancient seals included in Collection of Ancient Seals by applying his research results to the dating, deciphering and verification of seals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n the meanwhile, the author tries to blaze a new trial in the research scope and orientation of ancient characters by applying theories of semeiology and western philology to structure research of ancient characters.
引文
①王国维,《观堂集林》,卷第七,艺林七,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第2版,第151页。
    ①李学助,《战国题铭概述》,《文物》1959年第7、8、9期。
    ①陈炜湛,《诅楚文献疑》,《古文字研究》第十四缉,中华书局,1986年6月,第一九七一○八页。
    ②张颔,《古币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5月第一版,序言第八页。
    ①[清]丁佛言,《说文古籀补补》,中华书局,1988年2月第1版,第1页。
    ①黄盛璋,《所谓“夏都墟”三玺与夏都问题》,《河南文博通讯》1980年第三期。
    ②黄盛璋,《“匈奴相邦”印之国别、年代及相关问题》,《文物》1983年第8期。
    ③叶其峰,《战国官玺的国别及有关问题》,《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第3期。
    ①庄新兴,《战国玺印分域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第728、999号玺印。
    ②高明,《中国古文字通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第463-464页。
    ①张春龙,《湖南里耶秦简》,重庆,重庆出版集团,2010年1月第一版,扉页出版说明。
    ②启功,《古代字体论稿》,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3月第2版,第4页。
    ③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第10页。
    ①刘钊,《古文字构形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页。
    ②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第l版,第18叭。
    ①王恩田,《陶文图录》一~六册,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6月第一版。
    ②高明,《古陶文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3月第一版。
    ③高明、葛应会,《古陶文字征》,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2月第一版。
    ④高明、涂白奎,《古文字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⑤许雄志,《奈印文字汇编》,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⑥张守中,《睡虎地秦简文‘字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2月第1版。
    ⑦程燕,《望山楚简文字编》,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11月第1版。
    ⑧张守中,《中山王器文字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5月第1版。
    ⑨孙刚,《其文字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⑩许雄志,《秦印文字汇编》,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11[日]小林斗龠,《中国玺印类编》,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12吴振武,《<古玺汇编>校订》,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①徐谷甫,《古陶字汇》,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l月第一版。
    ②袁宗一、刘钰,《秦陶文新编》上、下册,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1—8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4月第一版。
    ④刘雨、卢岩,《近出殷周金文集录》第1—4册,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9月第1版。
    ⑤容庚,《金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7月第1版。
    ①高明、涂白奎,《古文字类编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②启功,《古代字体论稿》,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3月第2版,第20-23页。
    ①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8月第1版,第11页。
    ②李圃,《甲骨文文字学》,上海,学林出版社,一九九五年第一版,第九、-○页。
    ③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第35贝。
    ④刘钊,《古文字构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第1页。
    ①[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第1版,第315页上。
    ②[清]王国维,《观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第2版,第151页。
    ③[清]王闫维,《观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第2版,第122贝。
    ④唐兰,《古文字学导论》,齐鲁书社,1981年版,第34页。
    ⑤李学勤,《战国题铭概述》,《文物》1959年第7、8、9期。
    ⑥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86页。
    ⑦李运富,《战国文字“地域特点”质疑》,《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①蒋诗堂,《战国文字域别特点考察的原则之探讨》,《湖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②王宁,《汉字字体研究的新突破》,未刊稿,引自王宁、赵学清《战国东方五国文字构形系统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37页。
    ③启功,《古代字体论稿》,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3月第2版,第4-5页。
    ④《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6月第五版,第406页。
    ⑤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年2月第一版,第37页。
    ①卞云和,《书法哲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第165-256页。
    ②沃兴华,《中国书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第48-123页。
    ③康德,《论优美感与崇高感》,《康德全集》,柏林,科学院版,卷二,第208-210页。
    ④王国维,《静安文集》,《王国维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五册,第29页。
    ⑤王国维,《古雅在美学上之位置》,《教育世界》第二期(总第一百四十四号,1906年11月。
    ①秋子,《中国上古书法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3月第一版,129-144页。
    ②王本兴,《甲骨文拓片精选》,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①[月]平山观月,《书法艺术学》,喻建十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第110页
    ② Matthias Richter, Tentative Criteria for Discerning Individual Hands in the Guodian Manuscripts, Rethinking Confucianism: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xcavated Chinese Manuscripts, Mount Holyoke College, April 2004. Wen Xing (ed.). San Antonio:Trinity University,2006:132-147.
    ①李守奎,《包山卜筮文书书迹的分类与书写的基本情况》,《中国文字研究》,2007年第一辑,大象出版社,第63-64页。
    ②李圃,《字素理论及其在汉字分析中的运用》,《学术研究》2000年第4期。
    ③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④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第368页。
    ①容庚,《商周彝器通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第77-78页。
    ②张振林,《试论铜器铭文形式上的时代标记》,北京,中华书局,《古文字研究》第五辑,第49-88页。
    ③吴国升,《春秋金文字形的时代特征》,《古文字学论稿》,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第200-211页。
    ④[法]H.A..raine,Philosophie de L'Art,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第61叭。
    ①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第202-264页。
    ②李梵,《汉字简史》,中国友谊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第72页。
    ③张再兴,《两周金文文字系统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④张晓明,《春秋战国金文字体演变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11月第1版。
    ⑤吴欣洁,《春秋金文形构演变研究》,[台]国立成功大学研究生论义,民国93年6月。
    ⑥罗运环,《论楚文字的演变规律》,《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7月,第298-303页。
    ⑦张传旭,《楚文字形体研究》,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⑧吴建伟,《战国楚音系及楚文字构建系统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8月第1版。
    ①罗云环,《论楚国金文月肉舟及之止出的演变规律》,《江汉考古》1989年第2期。
    ①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现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80年6月第一版第394页。
    ②张晓明,《春秋战国金文字体演变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11月第一版,第83页。
    ①曹锦炎,《古玺通论》。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3月第一版,第79页。
    ①曹锦炎,《古玺通论》,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第82页。
    ①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第115-143页。
    ①曹锦炎,《古玺通论》。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3月第一版,第77—78页。
    ①庄新兴,《战国玺印》,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45页。
    ①罗福颐,《古玺印概论》,[台]学海出版社,民国七十二年九月初版,第四八页
    ②曹锦炎,《古玺通论》。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3月第一版,第76页。
    ①庄新兴,《战国玺印》,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第65页
    ①高明,《中国古文字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1996年6月第1版,第139页。
    ②张桂光,《古文字义近形旁通用条件的探讨》,《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辑,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8月第一版,第五八一贝。
    ③同上,第五八O页。
    ④张桂光,《古文字义近形旁通用条件的探讨》,《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辑,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8月第一版,第五九三——五九四页。
    ⑤《说文》收录了若干是、彳通用的例了,目前未见于战国文字。
    ①刘雨、卢岩,《近出殷周金文集录》,中华书局,2002年9月第1版,第一册,第92页。
    ①闻宥,《殷墟文字孽乳研究》,《东方杂志》,第二十五卷第三号。
    ②叶玉森,《殷墟书契解诂》,《武汉大学文史季刊》三卷三
    ③裘锡圭,《对安阳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辞》,《考古》1972年第5期。
    ④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9月第1版,第216页。
    ①杨树达,《文字形义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四五贝。
    ②汤余惠,《略论战国文字形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6月第1版,第19-20页。
    ①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9月第1版,第478页。
    ①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一版第466页。
    ②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86页
    ③庄新兴,《战国鉨印分域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战国鉨印分域考》第14页
    ①高田忠周,《古籀篇十》,引自《古文字诂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十卷第793页。
    ①于省吾,《战国楚帛书述略》,《文物》,1964年底9期。
    ②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第157页。
    ①石志廉,《战国古玺考释十种》,《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0年第二期。
    ①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9月第一版,第1132页。
    ②王贵元,《汉墓帛书字形辨析三则》,《中国语文》,1996年第4期。
    ①罗福颐,《古玺汇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12月第一版,第156页。
    ①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9月第1版,第八五六页。
    ②汤余惠,《战国文字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八二四页。
    ①[清]丁佛言,《说文古籀补补》,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2月第1版,第46
    ②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9月第1版,第452页。
    ①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9月第1版,第801页。
    ②王辉,《古文字通假字典》,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2月第1版,第83页。
    ①庄新兴,《战国玺印》,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七二页。
    ②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208页。
    ③朱德熙、裘锡圭,《战国文字研究(六种)》,《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第83-89页。
    ④汤余惠,《战国文字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313页。
    ①丁佛言,《说文古籀补补》,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2月第1版,第24页下。
    ②强云开,《说文古籀三补》,武汉,武汉古籍出版社,1985年6月,第六·十页。
    ③罗福颐,《古玺文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10月第一版,第108、156页。
    ④吴振武,《释战国文字中的从“廅”和从“朕”之字》,《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辑,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8月第1版,第四九○——四九九页。
    ①汤余惠,《战国文字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七三页。
    ②本文姑称为“写作立的形状”而不是“写作立”,其因将在后面讨论。
    ③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第129-159页。
    ④张桂光,《古文字义近形旁通用条件的探讨》,《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辑,第580页。
    ⑤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9月第1版,第五六○页。
    ①高明、涂白奎,《古文字类编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第727页。
    ②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9月第1版,第二八八页。
    ①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9月第1版,第三一五页。
    ①庄新兴,《战国玺印分域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第一八○页。
    ②裘锡圭,《谈谈曾侯乙墓的文字资料》,《文物》1979年第7期。
    ③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9月第1版,第九四二页。
    ①曹锦炎,《古玺通论》,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第151页。
    ②于豪亮,《古玺杂识》,《古文字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1981年。
    ③王人聪,《古玺考释》,《古文字学论集初编》,香港中文大学,1983年。
    ④汤余惠,《战国文字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508页。
    ⑤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第153页。
    ①个别不能确定域系的未列入,表中数字为附录扣除部分陶文的玺文数量。
    ①高明、涂白奎,《古文字类编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第748页。
    ①徐畅,《先秦玺印图说》,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330-348页。
    ②《左转·桓公六年》载鲁桓公向鲁国大夫申繻请教如何取名,答曰:取名“……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生,不以器币”。
    ①来源:徐畅,《先秦玺印图说》,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333-334页。
    ②徐畅,同上,第335-348页。
    ①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第142页。
    ①何琳仪疑刚为网之异文,将其列为不同单字,见《战国古文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9月第1版,第730页,此从何说。
    ①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9月第1版,第1370页。
    ②扈或谓邑之繁文,兹作单字统计。
    ③郒疑为臆造之字,见本文第六章之6.6。
    ①[汉]许慎,《说文》,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第1版,第131-136页。
    ①邑部之口小作倒三角形的只有一例,即《玺汇2068》郑恒,郑作岛。
    ②楚亦有一例,府作碳(5548)。
    ③李家浩,《战国官印考释(六篇)》,《中国古文字学年会论文集》,1992年。
    ①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9月第1版,第365页。
    ②徐正考,《汉代铜器铭文文字编》,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第19-20页。
    ③王辉,《古文字通假字典》,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2月第1版,第471页。
    ①《左传》,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12月第1版,第193页。
    ②同上,第209页。
    ③张淑一,《先秦形式制度考索》,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171页
    ①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9月第1版,第1371页。
    ②王辉,《古文字通假字典》,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2月第1版,第763页。
    ①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第157页
    ②徐畅,《先秦玺印图说》,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139页。
    ③黄盛璋,《商水扶苏城出土陶文及其相关问题》,《中原文物》1988年1期,82页。
    ④王恩田,《陶文图录》,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6月第1版,第1840页。
    ⑤左言东,《先秦职官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7月第1版。
    ①陈枫,《汉字义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第267—274页。
    ①汤余惠,《略论战国文字形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1986年,第15贝。
    ②同上,第76页。
    ③石志廉,《战国古文字考释十一种》,《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9年第13、14期。
    ④罗福颐,《古玺汇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12月第一版,第三六页
    ⑤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9月第1版,第276页。
    ⑥汤余惠,《战国文字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761页。
    ①罗福颐,《古玺汇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12月第一版,第二八九页。
    ①汤余惠,《战国文字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584页。
    ①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7月第一版,第980页
    ②另有一个祭字字例,出自战国齐之陈侯午簋,因字迹不清,未取。
    ①肖毅,《古玺文字研究》,博士论文第9页。
    ①《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中华书局,2007年4月第一版,第1408页,第2738器。
    ①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9月第1版,第八四九页。
    ②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侯马盟书》,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一版。
    ③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9月第1版,第八四九页。
    ①王国维,《观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第2版,第139页。
    ①庄新兴,《战国鉩印分域考》,第六页,《战国鉩印分域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①详见《古文字诂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268页。
    ①张颔,《古币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5月第一版,第166-170页。
    ②丁佛言,《说文古籀补补》,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2月第一版,第29页。
    ①朱德熙,《战国陶文和玺印文字中的“者”字》,《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8月第一版,第一一六~一二○页。
    ②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9月第1版,第五六六页。
    ③小林斗盒,《中国玺印类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第一九五~一九七页
    ④李圃等,《古文字诂林·六》,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4381页
    ⑤汤余惠,《战国文字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四一二页
    ①汤余惠,《战国文字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第503页。
    ②曾宪通,《论齐国“遇盟之玺”及其相关问题》,《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第一版。
    ①庄新兴,《战国鉩印分域考》,第七页,《战国鉩印分域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
    ①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9月第1版,第二八页。
    ①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9月第l版,第八二九页。
    ①王辉,《古文字通假字典》,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2月第1版,第386页。
    ①曹锦炎,《古玺通论》,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第151页。
    ②庄新兴,《战国鉩印分域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第九页。
    ①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9月第1版,第36页。
    ①邹晓丽,《基础汉字形义释源》,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8月第1版,第200页。
    ②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9月第1版,第49页。
    ①王蕴智、张旭、董莲池、周宝宏,《汉语汉字研究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12月第1版,第53页。
    ②裘锡圭,《战国文字中的“市”字》,《古文字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8月第1版,第454-468页。
    ①陈伟武,《<古陶文字征>订补》,中山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①高明,《古文字类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1月第1版,第223页。
    ②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9月第1版,第50页。
    ①王恩田,《陶文图录》,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6月第1版,第一八一六页。
    ②徐畅,《先秦玺印图说》,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230页。
    ③韩自强、韩朝,《安徽阜阳出土的楚国官玺》,《古文字研究》第廿二辑,中华书局,2000年7月,第179页。
    ①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9月第1版,第113页。
    ②强云开,《说文古籀三补》卷二、卷十、卷十四,武汉古籍书店,1985年6月
    ①汤余惠,《包山楚简读后记》,《考古与文物》1993年第2期。
    ②《湖北随县城郊发现春秋墓葬和铜器》,《文物》1980年第1期。
    ①汤余惠,《包山楚简读后记》,《考古与文物》1993年第2期。
    ②罗福颐,《古玺文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10月第一版,第578页。
    ③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9月第1版,第113页。
    ④见《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周礼·掌节》:“货贿用玺节。”
    ①马国权,《古玺文字初探》,中国古文字研究会1980年会议论文。
    ①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中华书局,1998年9月第1版,第1248页。
    ②同上,第1257页。
    ①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年初版。本文引自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06页。
    ②杨五铭,《两周金文数字合文初探》,《古文字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1981年1月第一版,第139页。
    ③林素清,《论先秦文字中的“=”符》,《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6本第4分,1985年。
    ④汤余惠,《略论战国文字形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1986年6月,第89页。
    ⑤陈炜湛,《甲骨文简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版,第63页。
    ⑥张亚初,《古文字分类考释论稿》,《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中华书局,1989年6月,第246页。
    ⑦詹鄞鑫,《汉字说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第65页。
    ⑧同上,第228-229页。
    ①曹锦炎,《甲骨文合文研究》,《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辑,中华书局,1992年第445页。
    ②刘钊,《古文字中的合文、借笔、借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一辑,中华书局,2001年10月,第397页。
    ③李静,《<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文字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第79页。
    ④刘海琴,《甲骨文“合文”判断方法的初步研究》,《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4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159页。
    ①装锡圭,《甲骨文中重文和合文重复偏旁的省略》,《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8月第1版第143页。
    ②高明、涂白奎,《古文字类编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第]版,第1428-1501页。
    ③个别陶文合文统计在玺文中。
    ④《战国古文字典》和《战国文字编》所采收的古玺印类资料见附录。
    ①朱疆,《古玺文字量化研究及相关问题》,华东帅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75页。
    ②同上。
    ③虽然本例没有合文符号“=”,但由于“敬事”二字嵌合在一起,故看作合文讨论。
    ①吴振武,《古玺合文考(十八篇)》,《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北京,中华书局,第二七三页。
    ②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9月第1版,第一一四二页。
    ③汤余惠,《战国文字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第一○一六页
    ①叶其峰,《古玺印与古玺印鉴定》,文物出版社,1997年10月第一版,第86、103页。
    ②徐畅,《先秦玺印图说》,文物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第160页,
    ③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第156页。
    ④郑超,《楚国官玺考述》,:《文物研究》1986年第2期
    ①左言东,《先秦职官表》,商务印书馆,1994年7月北京第一版,第408页。
    ①叶其峰,《古玺印与古玺印鉴定》,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第223页。
    ②曹锦炎,《古玺通论》,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第123页。
    ①庄新兴,《战国玺印》,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第65页。
    ②罗福颐,《古玺印概论》,[台】学海出版社,民国七十二年九月初版,第四八页
    ①刘涛,《文明史演化的逻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
    ①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第29页。
    ①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8月第1版第30页。
    ②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第七五二页。
    ①曹锦炎,《古玺通论》,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第58-65页。
    ①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115、134、135页。
    ②孟华,《文字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第39页。
    [日]阿辻哲次,《图说汉字的历史》,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意]安东尼奥·阿马萨里,《中国古代文明》,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卞云和,《书法哲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K. C. Chang, Art, Myth, and Ritual:The Path to Political in Ancient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 USA
    蔡永飞、王之光,《汉英文字比较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常宗豪等,《古文字学论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8年9月第一版
    曹锦炎,《古玺通论》,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
    曹锦炎,《古代玺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岑运强,《语言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陈彬棘,《中国文字与书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陈枫,《汉字义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陈复华,《汉语音韵学基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陈光田,《战国玺印分域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9年5月第1版
    [清]陈介祺,《簋斋古印集》,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0年3月第1版
    [清]陈介祺,《十钟山房印举》,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5年3月第一版
    [清]陈介祺,《簋斋金文考》,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陈絮,《商周姓氏制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6月第1版
    陈絮,《商周金文》,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陈梦家,《中国文字学》,北京,中华书局,2036年7月第1版
    陈槃,《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撰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1月第一版
    陈淑梅,《东汉碑隶构形系统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陈炜湛,《陈炜湛语言文字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陈炜湛,《古文字趣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陈文敏,《汉字起源与原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陈振濂,《篆刻形式美学的展开》,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陈宗明,《汉字符号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程燕,《望山楚简文字编》,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11月第1版
    淳于怀春,《汉字形体演变概论》,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
    [法]Derrida, Jacques, Of Grammataoloty,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USA, First American Edition,1976
    丁佛言,《说文古籀补补》,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2月第1版
    董莲池,《<金文编>校补》,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第1版
    董莲池,《说文解字考正》,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冯其庸、邓安生,《通假字汇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封泥存真》,国立北京大学研究院,北京,民国二十三年八月初版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二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
    [日]福田哲之,《中国出土古文献与战国文字研究》,台湾,万卷楼出版社,2005年11月初版
    高明,《占文字类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11月第1版
    高明、涂白奎,《古文字类编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
    高明、葛应会,《古陶文字征》,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2月第1版
    高式熊,《黄宾虹藏古玺印》,上海,朵云轩出版,1993年9月
    葛承雍,《书法与文化十讲》,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清]顾蔼吉,《隶辨》,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4月第1版
    顾平,《艺术的理论研究与学术表达》,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古文字研究》1—27辑,北京,中华书局
    郭鸿,《现代西方符号学纲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宋]郭忠恕、夏竦,《汗简·古文四声韵》,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10月第1版
    郭在贻,《训诂学》,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9月第1版
    韩天衡,《古瓦当文编》,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
    韩天衡编订,《历代印学论文选》,杭州,西泠印社,1985年9月第1版
    韩天衡,《天衡印谭》,上海,上海书店,1993年10月第一版
    韩天雍,《日本篆刻艺术》,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
    何洁,《楚灭国研究》,武汉,武汉出版社,1989年11月第1版
    何金松,《汉字形义考源》,武汉,武汉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9月第1版
    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何丹,《图画文字说与人类文字的起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洪飏,《古文字考释通假关系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湖北省博物馆,《书写历史》,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胡明扬,《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6月第1版
    黄德宽,《汉字理论丛稿》,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第1版
    黄德宽,《汉语文字学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2版
    黄天树,《黄天树古文字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黄锡全,《古文字论丛》,台北,艺文印书馆,民国八十八年十月初版
    黄亚平、白瑞斯、王霄冰,《广义文字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1月第1版
    黄亚平、孟华,《汉字符号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日]菅原石庐,《鸭雄绿斋藏中国古玺印精选》,有限会社アートライフ社,2004年8月12日初版
    姜亮夫,《古文字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德]咖达默尔,《解释学美学实践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3月第1版
    [德]康德,《论优美感和崇高感》,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11月第1版
    康殷,《古文字学新论》,北京,荣宝斋,一九八三年五月第一版
    康殷,《古文字形发微》,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年3月第1版
    孔祥卿、史建伟、孙易,《汉字学通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Lawton, Thomas New Perspectives on Chu Culture during the Eastern Zhou Perid, Princeton Press,1991, USA
    赖非,《山东新出土古玺印》,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2月第1版
    李梵,《汉字简史》,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年9月第1版
    李东琬,《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古玺印选》,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8月第一版
    [美]李华珍、周长楫,《汉语古今音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11月第1版
    李济,《殷墟青铜器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
    李景生,《汉字与上古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
    李圃等,《古文字诂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005年第1版
    李圃,《甲骨文字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
    李圃、郑明,《古文字释要》,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9月第一版
    李学勤,《缀古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版
    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2月第一版
    李白凤,《东夷杂考》,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林乾良,《中国印》,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林乾良、孙喆,《世界印文化概说》,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林志强,《古本<尚书>文字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
    林沄,《林沄学术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刘钊,《古文字构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刘钊,《古文字考释丛稿》,长沙,岳麓书社,长沙,2005年7月第1版
    刘江,《中国印章艺术史》,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刘信芳、梁柱,《云梦龙岗秦简》,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刘雨、卢岩,《近出殷周金文集录》第1—4册,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9月第1版
    刘正成,《中国书法全集》第2、3、4集,北京,荣宝斋,1993年4月第1版
    刘志基,《汉字文化综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刘忠华,《古代语言文字探索》,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陆忠发,《汉字学的新方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
    罗福颐,《古玺印概论》,台湾,学海出版社,民国72年9月初版
    罗福颐,《古玺汇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12月第一版
    罗福颐,《古玺文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10月第一版
    罗福颐,《故宫博物院藏古玺印选》,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12月第一版
    罗福颐,《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
    罗福颐,《三代吉金文存释文》,香港,问学社,一九八三年三月六日第一版
    [清]罗振玉,《赫连泉馆古印存》,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年11月第版
    吕思勉,《文字学四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
    孟华,《文字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缪文远,《战国制度通考》,成都,巴蜀书社,1998年9月第1版
    南方文物编辑部,《南方文物》,1996年第4期
    逢振镐,《山东古国姓氏》,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韩]朴仁顺,《殷商甲骨文形义关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日]平山观月,《书法艺术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齐冲天,《书法文字学》,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第1版
    启功,《古代字体论稿》,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3月第2版
    钱君匋、叶潞渊,《玺印源流》,北京,北京书店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钱钟书,《管锥编》第1—5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8月第1版
    强云开,《说文古籀三补》,武汉,武汉古籍出版社,1985年6月
    裘锡圭,《古文字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8月第1版
    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秋子,《中国上古书法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1月第1版
    饶宗颐,《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容庚,《金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7月第1版
    容庚,《金文续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沙孟海,《印学史》,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侯马盟书》,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12月第1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简明金文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施谢捷,《吴越文字汇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宋均芬,《汉语文字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孙敬明,《考古发现与齐史类征》,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8月第1版
    孙刚,《齐文字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孙慰祖,《中国古代封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
    孙慰祖,《历代玺印断代标准品图鉴》,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
    孙慰祖,《封泥:发现与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一版
    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汤余惠,《战国文字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汤余惠,《战国铭文选》,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
    陶霞波,《先秦货币文构形无理性趋向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陶士宏,《古汉字同源分化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
    [日]藤枝晃,《汉字的文化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
    童书业,《春秋史料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5月第一版
    万国鼎,《中国历史纪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11月第1版
    王彩梅,《燕国简史》,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王恩田,《陶文图录》,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6月第1版
    [清]王国维,《观堂集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第2版
    王翰章,《陕西出土历代玺印选编》,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年4月第1版
    王辉,《古文字通假字典》,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2月第1版
    王辉,《古文字通假释例》,台北,艺文印书馆,民国八十二年四月初版
    王辉,《商周金文》,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王晖,《古文字与商周史新证》,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12月第1版
    王力,《同源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10月第1版
    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王人聪、游学华,《中国古玺印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馆,2000年3月初版
    王人聪,《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印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1980年初版
    王人聪,《古玺印与古玺文论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馆,2000年初版
    王士菁,《中国字体变迁史简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王廷洽,《中国古代印章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王蕴智、张旭、董莲池、周宝宏,《汉语汉字研究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12月第1版
    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7月第1版
    王政,《战国前考古学文化谱系与类型的艺术美学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王祖龙,《楚美术观念与形态》,巴蜀书社,2008年10月第1版
    汪庆正、马承源,《先秦货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
    沃兴华,《中国书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清]吴大澂,《说文古籀补》,苏州,苏州振新书社,民国八年八月版
    吴建伟,《战国楚音系及楚文字构建系统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8月第1版
    [清]吴云,《二百兰亭斋古铜印存》,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83年12月第一版
    夏渌,《古文字演变趣谈》,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
    向光忠等,《文字学论丛》第四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
    [日]西林昭一,《新出土历代书法》,成都,成都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
    [日]西林昭一等,《简牍名迹选》1—-8册,日日本,二玄社,2009年5月15日初版
    [日]小林斗禽,《中国玺印类编》,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肖晓辉,《古玺文新鉴》,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薛俊武,《汉字揆初》,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徐宝贵,《石鼓文整理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1月第1版
    徐超,《中国传统语音文字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2版
    徐畅,《先秦玺印图说》,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徐畅,《先秦印风》,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徐重温,《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
    徐刚,《古文源流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徐谷甫,《古陶字汇》,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1月第一版
    徐文镜,《古籀汇编》,武汉,武汉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
    徐在国、黄德宽,《古老子文字编》,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徐正考,《汉代铜器铭文文字编》,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
    徐中舒,《殷周金文集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2月第一版
    徐中舒,《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10月第1版
    许进雄,《中国古代社会——文字与人类学的透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许进雄,《简明中国文字学(修订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2月第一版
    许雄志,《秦印文字汇编》,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汉]许慎,《说文》,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第1版
    许倬云,《西周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1月第1版
    许倬云,《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法】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法]雅克·德里达,《书写与差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9月第1版
    [法]雅克·德里达,《声音与现象》,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8月第1版
    雁侠,《中国早期姓氏制度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
    杨剑桥,《汉语音韵学讲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
    杨宽、吴浩坤,《战国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12月第1版
    杨树达,《中国文字学概要文字形义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叶其峰,《古玺印通论》,北京,紫金城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叶其峰,《古玺印与古玺印鉴定》,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
    叶一苇,《中国篆刻的艺术技巧》,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俞绍宏,《<说文古籀补>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袁宗一、刘钰,《秦陶文新编》上、下册,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
    臧克和,《中国文字与儒学思想》,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
    曾宪通,《曾宪通学术文集》,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张传旭,《楚文字形体研究》,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张春龙,《湖南里耶秦简》第1—4册,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
    张富海,《汉人所谓古文之研究》,北京,线状书局,2007年4月第1版
    张光裕、黄德宽,《古文字学论稿》,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1 版
    张光裕、藤壬生、黄锡全,《曾侯乙墓竹简文字编》,台北,艺文印书馆,民国八十六年元月初版
    张桂光,《古文字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10月第1版
    张桂光,《汉字学简论》,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张颔,《古币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5月第1版,
    张其昀,《汉字学基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张守中,《中山王臀器文字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5月第1版
    张守中,《睡虎地秦简文字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2月第1版
    张素凤,《古汉字结构变化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7月第1版
    张淑一,《先秦形式制度考索》,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张晓明,《春秋战国金文字体演变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11月第1版
    张再兴,《两周金文文字系统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赵超,《石刻古文字》,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赵学清,《战国东方五国文字构形系统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郑振峰,《甲骨文字构形系统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钟柏生、陈昭荣等,《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台北,艺文印书馆,民国九十五年四月初版
    [日]中村不折,《禹城出土墨宝书法源流考》,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8月第1版
    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春秋战国史》,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1月第1版
    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夏商周史》,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1月第1版
    中国简牍集成编委会,《中国简牍集成》,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2005年第1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1—8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4月第一版
    《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论文汇编,语言文字编·文字卷》,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4月第一版
    周进、周少良,《新编全本季木藏陶》,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10月第一版
    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周晓陆,《二十世纪出士玺印集成》第1—3,2010年1月第一版
    邹芙都,《楚系铭文综合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10月第1版
    邹晓丽,《基础汉字形义释源——<说文>部首今读本义》,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8月第1版
    朱歧祥,《殷墟甲骨文字通释稿》,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国七十八年十二月初版
    朱渊清,廖名春,《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庄新兴,《战国玺印分域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庄新兴,《战国玺印》,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
    左言东,《先秦职官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7月第1版
    《左传》,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12月第1版
    白于兰,《古玺印文字考释(四篇)》,《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3期
    曹定云,《中国文字起源试探》,《殷都学刊》,2001年第3期
    陈鸿,《战国形声字之异体与战国古音研究》,《闽江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陈静,《汉字形体讹变研究概述》,《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陈伟,《先秦文字形态的涂饰意义》,《文艺研究》2007年第5期
    程光耀,《相对独立符号“—”在古文字中的能动作用》,《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4期
    程燕,《望山楚简文字研究》,安徽大学硕士论文
    丁秀菊,《20世纪战国文字研究的反思》,《南昌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董莲池,《二十世纪中国学者的战国文字研究》,《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4期
    董珊,《战国题铭与工官制度》,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论文
    董志翘,《从出土战国文字材料看“隶变”》,《淮北煤师院学报》,1987年第4期
    古敬恒、李晓华,《试析古文字形体讹变》,《江苏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韩伟,《汉字字形研究刍议》,《中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韩卫斌,《汉字古文字阶段的简化现象》,《平顶山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何琳仪,《说丽》,《殷都学刊》,2006年
    胡长春,《战国文字研究的一次全面总结》,《学术界》2003年第5期
    黄德宽,《对古代汉字发展沿革内在关系的探讨与揭示》,《学术界》2005年第1期
    姜寿田,《楚玺印风格探微》,《中国篆刻》1997年第4期
    蒋诗堂,《战国文字域别特点考察的原则之探讨》,《湖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靳永,《试论<在昔篇>在古文书法学研究中的意义》,《山东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李淼,《1990年新发表的历代印章汇考》,《中国篆刻》1997年第2期
    李梅、王慧,《<战国古文字典>中所收“望山简”编号与<望山楚简>对照表》,《古籍研究》2003年第3期
    李学勤,《古文字与古文明:二十一世纪初的认识与展望》,《东岳论坛》,2005年第2期
    李学勤,《中国文字与书法的孪生》,《中国书法》
    李运富,《从楚文字的构形系统看战国文字在汉字发展史上的地位》,《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李运富,《战国文字“地域特点”质疑》,《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李宗梅,《汉字构形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共性》,《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3期
    林乾良,《中国印学的分期》,《中国篆刻》1995年第1期
    林素清,《春秋战国美术字体研究》,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之语言文字编·文字卷
    刘金荣,《论汉字的字体及其种类》,《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刘精盛,《论汉字构形与语法关系》,《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第11期
    刘爽,《吉林大学藏玺印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
    刘钊,《玺印文字释丛》,《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3期
    刘钊,《<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印续集一>读后记》,《中国篆刻》1997年第4期
    楼兰,《睡虎地秦简文字构形系统特点考察》,《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毛远明,《汉字形旁类化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11月第6期
    施谢捷,《古玺印文字丛考(十篇)》,《南京师大学报》,1998年第1期
    史文磊、金硕,《汉字理据重构与构形学、符号学阐释》,《柳州师专学报》,2006年第1期
    孙雪英,《试论古文字阶段形声字形符的演变》,《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汤余惠,《略论战国文字形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
    谭宏姣,《战国古玺文考释两篇》,《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4期
    王宁,《系统论与汉字构形学的创建》,《暨南学报》,2000年第2期
    王宁,《汉字字体研究的新突破——重读启功先生的<古代字体论稿>》,《三峡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王廷洽,《试探先秦玺印断代问题》,《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王颖,《战国中山国文字构形特点试探》,《社会科学家》2005年增刊
    王应龙,《论汉字演进对表意的影响》,《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王应龙,《论汉字构形的理据》,《青海师专学报》,2006年第2期
    王耘,《“美”字新释》,《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吴良宝,《古玺复姓统计及相关比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4期
    吴明,《古玺起源的社会因素及其考辨》,《中国篆刻》1996年第1期
    吴宇虹,《文字起源及象形文字、楔形文字、中国文字和字母文字之异同》,《新华文摘》2007年第4期
    吴振武,《戒鼎补释》,《史学集刊》,1998年第1期
    吴振武,《赵武襄君铍考》,《文物》2000年第1期
    吴振武,《古玺合文考释(十八篇)》,《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
    肖毅,《古玺印文字研究述略》,《人文论刊》2003年卷
    肖毅,《古玺文字研究》,中山大学博士论文
    肖毅,《古玺所见楚系官府官名考略》,《江汉考古》,2001年第2期
    徐宝贵,《战国古玺文考释十三则》《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6期
    徐无闻,《小篆为战国文字说》,《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二期
    许国平,《故宫博物院藏战国私玺》,《中国篆刻》1996年第1期
    徐在国,《战国官玺考释三则》,《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3期
    杨鲁安,《古玺印鉴定杂说》,《中国篆刻》1997年第3期
    杨宗兵,《秦文字“草化”论析》,《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第2期
    张桂光,《古文字义近形旁通用条件的探讨》,《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辑
    张亚初,《古文字分类考释论稿》,《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
    郑振峰,《从汉字构形的发展看汉字的性质》,《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3期
    郑振峰,《论甲骨文构形系统的特点及其演变》,《语言研究》,2004年第3期
    邹德文、陶娥,《书法理论与实践在汉字字体演变中的作用》,《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邹芙都,《有铭楚器订补九则》,《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朱德熙、裘锡圭,《战国文字研究(六种)》,《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朱疆,《古玺文字量化研究及相关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朱歧祥,《殷商金文字形研究》,[台]《东海中文学报》,2004年7月号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