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成长小说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成长一直是儿童文学热衷表现的,成长小说将人的成长过程真实地展现出来。作家曹文轩以其独特而细腻的个人成长体验和成长记忆写出了成长主体的成长历程。曹文轩用古典、浪漫、唯美的写作风格娓娓道来成长中所经历的艰辛,展现出一个全景式的水乡少年成长。但其创作又与纯美的童话不同,他有意识地还原生活的本真,认为这样可以给儿童带去精神的给养,有助于其今后的健康成长。当下文学作品繁杂,成长主体对文学作品的反应日益麻木,作为儿童文学创作及理论的领军任务,曹文轩必将会把成长小说的重点放在成长的追问上。作者通过文字展现出成长的理想状态,引导成长主体坚强地面对生活的每一面,并认为不管时间变迁与否,这些都是少年成长的一个重要契机。少年的身心发育对于成长只是一个外在形式,而人格的完善与发展才是成长的内涵。这给现实成长带来了有意义的启示。
Growing always act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hildren literature, this kind of storespresent the process of human growing vividly. Cao Wenxuan write down the character'sgrowing process with unique and exquisite private growing experience and growing memory.Cao use classic, romantic, aesthetic writing style fully displaying a waterside boy's hardshipsin the growing. But it is different from beautiful fairy tales, he use real life experience onpurpose because it could brings children inner world treasure, help them growing in the future.There are so many children literatures, characters in the works acts as numb as wood day byday, as a leader of children literature creating and theory, Cao must focus on the question ofgrowing. Author use words shows the ideal condition of growing, leads character face hardlife strongly, whatever the time passes, this is the important element of a teenager's growing.Teenager's physical growing is only external form, personality grow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factor in all his life. It brings the inspiration of growing.
引文
①买琳燕:《走近“成长小说”——“成长小说”概念初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第58页。
    ②买琳燕:《走近“成长小说”——“成长小说“概念初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第58页。
    ③[苏]巴赫金,白春仁、晓河译:《长篇小说的话语》,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26页。
    ①[苏]巴赫金,白春仁、晓河译:《教育小说及其在现实主义历史中的意义》,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
    227页。
    ②[美]沃尔夫,黄雨石译:《一位美国小说家的自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56页。
    ①曾镇南:《素眼看逝川,白描忆旧雨》,《文艺报》,1999年6月3日。
    ②[德]歌德,朱光潜译:《歌德和爱克曼的谈话》,选自《西方文论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39页。
    ③[日]上笙一郎,郎樱、徐效民译:《儿童文学引论》,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年,第49页。
    ①袁洪权:《<生死场>的重新阅读与萧红文学史评价再阐释——对萧红文学史写作的一种思考》,《西昌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72页。
    ①王黎君:《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视角》,《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第59页。
    ②汪曾祺:《废名短篇小说集代序》,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1页。
    ③徐德明:《王安忆:历史与个人之间的“众生话语”》,《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他在那里指出,王安忆在文学边缘化的年代逆向地切入了文学的核心,不作夸张的历史叙事,也不作个人的窃窃私语,在历史与个人之间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叙事:“众生话语”。
    ④刁克利:《诗性的拯救:作家理论与作家评》,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年,第1页。
    ⑤陶亭:《曹文轩长篇小说走红韩国、台湾》,《文汇报》,2002年11月27日。
    ①翟业军:《启蒙就是一段试错的旅程——从<晚霞消失的时候>到<启蒙时代>》,《上海文化》,2010年第2期,第28页。
    ①曹文轩:《细米》,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第一章树上的叶子树上的花,第4页。
    ②曹文轩:《细米》,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第一章树上的叶子树上的花,第4页。
    ③曹文轩:《红瓦》,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第105页。
    ④朱自强:《被“压抑”的“自我”与被“解放”的艺术——曹文轩的性意识小说的精神分析》,《儿童文学新视野》,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17页。
    ⑤曹文轩:《红瓦》,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第164页。
    ①朱自强:《儿童文学新视野》,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15页。
    ①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04页。
    ①曹文轩:《草房子》,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第127页。
    ②所谓“代入”,即是既可以将自己扮作无知的幼儿,又可以将自己变成聪明的孩子,但无论怎样他都要明确自己的角色。朱自强,《儿童文学新视野》,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14页。
    ③曹文轩:《小说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第三章虚构,第98页。
    ①徐妍:《与一位古典风格的现代主义者对话——曹文轩专访录》,北京:左岸文化,2004年。
    ①[俄]康·巴乌斯托夫斯基,李时译:《金蔷薇》,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第242页。
    ②曹文轩:《感动》,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第13页。
    ③曹文轩:《小说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第174页。
    ①曹文轩:《小说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第178页。
    ①曹文轩:《追随永恒》,《草房子·代跋》,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第1页。
    ①曹文轩:《追随永恒》,《草房子·代跋》,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第1页。
    ②谭五昌:《曹文轩访谈:古典的权利》,引自搜狐网络http://book.sohu.com/20060313/n242268828.shtml,1998年8月。
    ①曹文轩:《一个人与一个学科》,《中华读书报》,2010年2月25日。
    ②曹文轩:《一个人与一个学科》,《中华读书报》,2010年2月25日。
    ①顾广梅:《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9年。
    ②徐渭:《20世纪成长小说研究综述》,《当代文坛》,2006年第6期,第58页。
    ①弗洛伊德:《创作家与白日梦》,引自朱立元、李钧,《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上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69页。
    ①朱文婷、万帆:《北大教授寄予中学生:对苦难应抱感恩之心》,《新华日报》,2006年4月21日。
    ②韩少功:《记忆的价值》,转自《夜行者梦语》,上海:知识出版社,1994年1月,第36页。
    ①施战军:《论中国式的成长小说的生成》,《文艺研究》,2006年第11期,第1页。
    ②“存在哲学”可以看作一种现代人处于人与自然地疏离感、理性知识许诺的破产、科学有限性的认知及宗教信仰没落等危机感下,发展出来的哲学。西方的主流哲学传统里,通常注目于超乎现象界之上的“本质”或“概念”,存在哲学一反传统的将哲学由抽象的层次,移向人的真实存在状况,关注人在崩解的现代社会所面对的生命经验与具体情绪。(李钧:《存在主义文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第273页。)
    ③所谓的“终极状况”指的是人无法逃避的“实在”,人必定要遭遇矛盾、罪恶、痛苦或死亡之时刻“对于终极情境,我们的反应只是困惑而已,如果我们真正理解了解它们是什么,其反应则为绝望与再生。所谓再生,是即我们借着自己的存有意识的改变而成为我们自己。([德]雅斯培,周行之译:《智慧之路》,台北:志文出版社,1981年,第14页。)
    ①张之路:《在阅读里幸福童年》,转自《在哪能找到童年感动的可能?》,《中国教育报》,2005年6月2日第5版。
    ①梅子涵:《闪烁的红星下总能看见孩子们快乐的身影奔过来、闪过去》,《中国教育报》,2005年6月2日第5版。
    ②陈莉:《在哪能找到童年感动的可能?》,《中国教育报》,2005年6月2日第5版。
    ①王斌,《只是当时已惘然——礼平访谈录》,《北京青年报》,2010年8月25日。
    [1]曹文轩.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2]曹文轩.一根燃烧尽了的绳子[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3]曹文轩.小说门[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4]曹文轩.第二世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5]曹文轩.草房子[M].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
    [6]曹文轩.青铜葵花[M].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
    [7]曹文轩.曹文轩自选集[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8]曹文轩.天际游丝:曹文轩精选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
    [9]曹文轩.红瓦[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10]曹文轩.第十一根红布条[M].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
    [11]曹文轩.甜橙树[M].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
    [12]曹文轩.细米[M].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
    [13]曹文轩.山羊不吃天堂草[M].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
    [14]曹文轩.根鸟[M].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
    [1]杨鸥.曹文轩:文学不能缺少美的特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3,30.
    [2]梁若冰.曹文轩:文学不能转向审丑[N].光明日报,2003,1,22.
    [3]温儒敏.曹文轩小说:古典的追求[N].法制日报,2003,1,31.
    [4]李晶.历史与文本的超越:小说价值学导论[M].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1992.
    [5]孙绍振.文学创作论[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6]格非.小说叙事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7]唐跃、谭学纯.小说语言美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8]朱自强.儿童文学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9]朱自强.儿童文学新视野[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10]李建盛.理解事件与文本意义:文学诠释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11]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2]徐贲.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
    [13]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历史的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14]陈晓明.剩余的想象:九十年代的文学[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7.
    [15]卫岭.奥尼尔的创伤记忆与悲剧创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6]杨冶良.记忆的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7]杨念群.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8]黄裕生.时间与永恒:论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时间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9]孙江.事件.记忆.叙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20]方卫平.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M].济南:明天出版社,2006.
    [21]方卫平.思想的边界[M].济南:明天出版社,2006.
    [22]方卫平.文本与阐释[M].济南:明天出版社,2006.
    [23]方卫平.法国儿童文学导论[M].济南:明天出版社,2006.
    [24]蒋风.儿童文学原理[M].合肥:安徽教育,1998.
    [25]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6]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1][苏]巴赫金.小说理论[M].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英]吉列安·巴特勒.当代学术入门:心理学[M].韩邦凯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3][英]塔姆辛·斯巴格.福柯与酷儿理论[M].赵玉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英]约翰·希顿.维特根斯坦与心理分析[M].徐向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英]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苏炳文译.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
    [6][英]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M].王峻岩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7][俄]康·巴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M].李时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8][美]布斯.小说修辞学[M].华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9][美]凯伦·科茨.镜子与永无岛:拉康·欲望及儿童文学中的主体[M].赵萍译.合肥:安徽少儿出版社,2010.
    [10][澳]约翰·史蒂芬孙.青少年小说中的身份认同观念——对话主义构建主体性[M].李英译.合肥:安徽少儿出版社,2010.
    [11][瑞]玛丽亚·尼古拉耶瓦.儿童文学中的人物修辞[M].杨春丽译.合肥:安徽少儿出版社,2010.
    [12][澳]约翰·史蒂芬孙.儿童小说中的语言与意识形态[M].张公善、黄惠玲译.合肥:安徽少儿出版社,2010.
    [13][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2:释梦[M].车文博主编.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