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天命鬼神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孔子的天命鬼神观念一直是讨论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着孔子个人的信仰,还决定着孔子之后整个儒家对待天命鬼神的信仰和态度,可以说是一个中国哲学和宗教的基本问题。
     由于从梁启超以来认为“儒教非教”,陈独秀又说中国古代是“无宗教国”,《论语》中许多话就被解释为无神论的,至少是孔子怀疑鬼神存在的证明。而从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学者仍主张孔子对鬼神是持怀疑态度,甚至是不信鬼神的。但也有少数学者认为,孔子信仰鬼神,并且态度十分虔诚。这些表明,应对孔子的天命鬼神思想做进一步的研究。
     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无论是认为孔子不信天命鬼神,还是赞成孔子信仰天命鬼神,所使用的论据却都是《论语》中所记载的孔子论天命鬼神的语句。这就说明,近现代学者直接理解《论语》所得出的理解,并不能直接论证孔子的天命鬼神思想。也就是说,问题的关键是对《论语》的理解。
     实际上,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者,在中国的历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后世儒者都以孔子为至圣先师,不断传承孔子的思想,所以,理解孔子的思想,也决不可忽略整个历史的传承,而这一点,正是本文研究孔子天命鬼神思想的突破口,即将历代儒者对《论语》的注疏,作为理解孔子天命鬼神思想的基础,从历史传承角度上来理解孔子的思想,虽然历代儒者所处时代不同,对孔子的思想各有侧重或发挥,但通过比较梳理各时代儒者的注疏,从中可以看出其共同的倾向,而这种共同之处,可以作为我们理解孔子天命鬼神思想的有力依据。
     故本文首先以历代儒者对《论语》的注疏为基础,通过全面分析《论语》中所记载天命鬼神的语句,探讨各句话的本义,从历代儒者的历史传承中确定孔子对天命鬼神的态度。其次,以《论语》为中心,通过孔子天命鬼神与各思想之间的相互联系,如天命与人事的关系,天命与政治的关系,鬼神与人事的关系等等,深入探讨其天命鬼神思想。最后得出结论:孔子对天命鬼神是虔诚信仰的。
Confucius’statement on Ming and supernatural being are always the important parts of the Confucius thoughts. They concern not only Confucius' personal beliefs, but also they determine the Confucian beliefs and attitudes towards Ming and supernatural being after Confucius. They are , as it were , basic Chinese philosophical and religionary issues.
     As Liang Qichao considered that "Confucianism is not a religion", and Chen Duxiu said that Ancient China was a "irreligion country", many words in "The Analects" were interpreted as atheism. At least ,they are the proofs that Confucius suspected the existence of spirits. Based on the current academic researches, most scholars still advocate the fact, that Confucius is skeptical of ghosts, or even does not believe in gods.However, a few scholars hold that Confucius believes in ghosts, what is more, his attitude is very pious. In view of various interpretation and understanding concerning this theme, further researches on Ming and supernatural being need to be conducted.
     Paying a little more attention, we will find that, no matter whether we are in favor of that Confucius believe in Ming and supernatural being or not, all the arguments quoted are Confucius’statement relating to such subject in "The Analects". It indicates that the modern scholars’interpretation, which on the basis of di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Analects" can not directly demonstrate Confucius thought of Ming and supernatural being. That is to say, what matters is that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Analects".
     Actually, Confucius, the founder of Confucianism, plays a special role in Chinese history. Confucians respected Confucius as the greatest sage and teacher, inheriting his thoughts continuously. Therefore, we are not allowed to ignore the whole historical transmission when understanding the thoughts of Confucius. This point is just the breakthrough of my thesis regarding Confucius ideas about Ming, and supernatural being. Namely, we take the commentary on "The Analects" among the ancient Confucians as the 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 thoughts and understand the thinking of Confucius from the historical transmission view, Although the ancient Confucian were in different era, having been focused on the different ideas of Confucius, we could compare various commentary among Confucian, finding their common tendency, which serves as a solid argument on our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thought.
     Therefore, the article are firstly based on ancient Confucians’commentary on "The Analects", investigating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words through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Confucius’statement on Ming and supernatural being from "The Analects", determining Confucius’s attitude towards Ming that in terms of the historical transmission by ancient Confucian.Secondly, foucusing on "The Analects", the article has probed into the ideas about Ming and supernatural being. throug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stiny, supernatural being and various ideologies, (for examp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g and human fact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g and politics as well as supernatural being and human factor etc.) Finally, we draw a conclusion that Confucius is a devout disciple of Ming and supernatural being.
引文
①王治心:《中国宗教思想大纲》,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53页。
    
    ①孙叔平:《中国哲学史稿》(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8页。
    ②杨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105页。
    
    ①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4页。
    ②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6页。
    ①金景芳:《孔子思想述略》,载《中国哲学研究》1981年第2期。
    ②胡适:《说儒》,转载自庞朴等编:《先秦儒家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28页。
    
    ①朱天顺:《中国古代宗教初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02页。
    ②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3-175页。
    
    ①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94-197页。
    ②张岱年:《孔子哲学解析》,载《中国哲学史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③钟肇鹏:《孔子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62页。
    
    ①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96页。
    ②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70-173页。
    ①参阅李申:《简明儒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0-91页。
    ①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十九。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1-172页。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2页。
    ①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卷二。
    ②同上。
    ③原注:地,天启本原注云:“疑是‘他’字。”苏舆:《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99页。
    ④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卷三。
    ⑤同上。
    
    
    ①宋朱熹:《四书或问》,卷八。
    ②同上。
    ③李申:《简明儒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1页。
    ①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卷三。
    
    ①此为郑玄注。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卷五。
    ②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礼记注疏》,卷十三。
    ③宋朱熹:《论语集注》,卷六。
    
    
    ①宋朱熹:《论语集注》,卷五。
    ②同上。
    ①清:《日讲四书解义》,卷七。
    
    ①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卷五。
    ②据《玉藻》原文:“若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若”字后有一“有”字。
    ③汉郑氏笺,孔颖达疏:《毛诗注疏》,卷二十四。
    ①关于帝、上帝与天之间的关系,参阅李申:《中国儒教史》(上册),“上帝信仰的起源”章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1页。
    ②关于卜辞中的帝对自然与社会的主宰,其资料与具体论证,参阅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14-115页;第175页。
    ①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92页。
    ②对周初天命观念转变的详细分析,参见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83-199页。
     ①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卷八。
    ①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公冶长》),孔子论天道虽不得而闻,但也说明,当时已有天道观念。此处“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应该透露了一些孔子对于天道的认识。
    ②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卷八。
    ③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卷十六。
    ①宋朱熹:《论语精义》,卷八下。
    ②宋朱熹:《论语集注》,卷一。
    ③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卷八。
    ①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卷八。
    ②宋朱熹:《论语精义》,卷八下。
    ③《四库提要》:“其父雷,尝师事朱子门人滕璘,故顺孙之学一本于朱子,是书备引朱子之说,以畅章句集注之旨,所旁引者,黄干,辅广,陈淳,陈孔硕,蔡渊,蔡沈,叶味道,胡泳,陈埴,潘柄,黄士毅,真德秀,蔡模,凡一十三家,皆为朱子之学者也,可谓笃守师说矣。”
    ④宋赵顺孙:《论语纂疏》,卷八。
    ⑤《四库提要》:“(蔡)清品行端粹,学术极为醇正。此书本意虽为时艺而作,而体味真切,阐发深至,实足羽翼传注,不徒为举业准绳。刁包称朱《注》为《四书》功臣,《蒙引》又朱《注》功臣。”
     ①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四十六。
     ①宋朱熹:《论语精义》,卷八下。
    ①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卷一。
    ②同上。
    ③同上。
    ④同上。
    ⑤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卷四。
    ⑥同上。
     ①宋朱熹:《论语集注》,卷一。
    
    
    ①宋朱熹:《四书或问》,卷七。
    ②宋张栻:《癸巳论语解》,卷一。
    ①明刘宗周:《论语学案》,卷一。
    ②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卷二:“注意难晓。”并案:“疏列二说,不知与注意合否?”
    ③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卷一。
    ④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卷二。
    ⑤宋朱熹:《论语集注》,卷一。
     ①原文为“天知命”,据文意,改为“知天命”。
     ①侯仲良之言。宋朱熹:《论语精义》,卷七下。
    
    ①此为何晏注。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卷九。
    ②宋朱熹:《论语集注》,卷五。
    ③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四十四。
    ①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原文为“合德天地”,邢昺《论语注疏》及刘宝楠《论语正义》皆引为“德合天地”,二者于文意皆通顺。
    ②宋朱熹:《论语精义》,卷四上。
    ③宋朱熹:《四书或问》,卷十二:“所谓‘与天合德’者,恐非‘生德于予’之文意。”
    ④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十九。
    
    ①明高拱:《问辨录》,卷五。
    ②清焦袁熹:《此木轩四书说》,卷四。
    ①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卷二十八。
    ②汉毛公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注疏》,卷二十三。
    ③宋张载:《横渠易说》,卷三。
    ④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卷二。
    ⑤宋朱熹:《论语集注》,卷五。
    
    
    ①元胡炳文:《论语通》,卷四。
    ②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卷二。
    
    ①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三十六。
    ②清:《日讲四书解义》,卷七。
    ①徐复观:《有关中国思想史中一个基题的考察——释<论语>五十而知天命》,载《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篇》,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249页。
    ②《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顶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③宋朱熹:《论语集注》,卷八。
    ④汉赵歧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卷十三上。
    ①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卷七。
    ②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卷十四。
    ③宋朱熹:《论语集解》,卷七。
    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卷十七。
    ⑤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卷七。
    ①宋朱熹:《论语集解》,卷七。
    ②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卷七。
    ③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卷十七。
    ④宋朱熹:《论语集注》,卷九。
    ⑤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卷九。
    ⑥宋朱熹:《论语集注》,卷九。
    ⑦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卷九。
    ⑧宋朱熹:《论语集注》,卷九。
    ①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卷十七。
    ②此大意取汉孔安国注。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卷九。
    ③孔安国注。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卷九。
    ④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卷九。
    ⑤宋朱熹:《论语集注》,卷九。
    ①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卷九。
    ②宋朱熹:《论语集注》,卷九。
    ③同上。
    ④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卷二。
    ⑤谢良佐注。宋朱熹:《论语集注》,卷九。
    ①宋朱熹:《论语集注》,卷九。
    ②马融注。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卷二。
    ③唐韩愈,李翱:《论语笔解》,卷上。
    ④此注为孔安国解释《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卷一。
    ①宋朱熹:《孟子集注》,卷四。
    ②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二十三。
    ③宋朱熹:《四书或问》,卷七。
    ④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四。
    ⑤钱穆:《论语新解》,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387页。
    
    
    ①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卷四。
    ②汉孔安国注,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卷二。
     ①汉孔安国注,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卷二。
    ①宋朱熹:《论语精义》,卷四下。
    ②明胡广等编:《论语集注大全》,卷八:双峰饶氏曰:“天之巍巍,以形体言。尧则之,以德言。则,乃准则,非法则也。准,如易与天地准,言与天地平等也。天如此大,尧德亦如此大,与之平等。若言法天,特贤君之事耳。”
    ③宋朱熹:《论语集注》,卷四。
     ①唐杨倞注:《荀子》,卷十一。
     ①唐杨倞注:《荀子》,卷十一。
     ①宋程颐:《伊川易传》,卷二。
    ①宋朱熹:《论语集注》,卷一。
    
    ①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卷九。
    ①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卷九。
    ②王弼《周易注·复卦》之文,魏王弼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注疏》,卷五。
    ③同上。
    ④王弼注“志于道”。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卷七。
    
    
    ①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注疏》,卷二十四。
    ②宋张载:《正蒙》,载《张子全书》,卷二。
    ①宋朱熹:《论语集注》,卷九。
     ①宋朱熹:《论语集注》,卷九。
    ①明周宗建:《论语商·乡党篇》。
    ②同上。
    ③宋朱熹:《斋居感兴二十首》,载清:《御纂朱子全书》,卷六十六。
    
    ①元胡炳文:《论语通》,卷九。
    ②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卷二十。
    ①汉赵歧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卷十三上。
    ②宋朱熹:《孟子集注》,卷七。
    
    
    ①汉赵歧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卷十三上。
    ②宋朱熹:《孟子集注》,卷七。
    ①宋朱熹:《孟子集注》,卷七。
    ①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卷六。
    ①宋朱熹:《论语集注》,卷四。
    ②此为朱熹《集注》引程子注: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宋朱熹:《论语集注》,卷二。
    ③宋朱熹:《论语集注》,卷二。
    ①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卷十四。
    ②宋朱熹:《论语集注》,卷七。
    ③同上。
    ④宋朱熹:《论语精义》,卷七下。
    ①明蔡清:《四书蒙引》,卷七。
    
    
    ①宋朱熹:《论语精义》,卷七下。
    ②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卷十七。
    ①钱穆:《论语新解》,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384页。
    ①《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顶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②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卷七。
    ③同上。
    ④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卷十四。
    ⑤宋朱熹:《论语集注》,卷七。
    ①参看李申:《中国儒教史》(上册),“商周之际宗教观念的转变”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版,第45-51页。
    ②参看上书“从虐神到不怨天”节,同上,第99-108页。
    
    
    ①宋朱熹:《论语集注》,卷七。
    ②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卷八。
    ③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卷七。
    
    ①宋朱熹:《论语集注》,卷七。
    ②宋朱熹:《四书或问》,卷二十五。
    
    ①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四十四。
    ②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卷七。
    ③同上。
    ④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卷十四。
     ①唐苏拯:《颂鲁·序》,载清:《御定全唐诗》,卷七百十八。
    
    ①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卷四。
    ②宋朱熹:《论语集注》,卷五。
    ③宋程颐:《伊川易传》,卷一。
    ④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九十五。
    ⑤宋朱熹:《文公易说》,卷七。
    ①明蔡清:《四書蒙引》,卷六。
    ②吕祖谦语。朱熹:《论语精义》,卷四上。
    ③《四库提要》:“以四书之文互相参对为题,或似异而实同,或似同而实异,或阐义理,或用考证,皆标问于前列,答于后,盖当时之体如是。虽亦科举之学,然非融贯经义,昭晰无疑,则格阂不能下一语,非犹夫明人科举之学也。”
    ①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卷三。
     ①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注疏》,卷四十七。
     ①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卷六。
    
    ①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6页。
    ②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卷八。
    ③同上。
    ①此据孔颖达对此节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卷八。
     ①宋朱熹:《论语集注》,卷六。
     ①宋朱熹:《论语精义》,卷六上。
    
    
    ①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卷二。
    ②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卷三。
    ③宋陈祥道:《论语全解》,卷二。
    ①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三十九。
    ②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卷二。
    ③同上。
    ④宋朱熹:《论语集注》,卷二。
    ⑤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卷三。
    
    ①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卷三。
    ②宋卫湜:《礼记集说》,卷八。
    ③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二十五。
    ①汉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注疏》,卷三十。
    ②同上。
    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礼记正义》中,“故”字为“以”字。据查历代注疏,此处经文皆为“故”,无一为“以”字,据改。
    
    ①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卷四十七。
    ②同上。
    ①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卷五十二。
    ②同上。
    ①宋陈淳:《北溪字义》,卷上。
    ①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十二。
    
    
    ①宋朱熹:《晦庵集》,卷八十五。
    ②同上。
    ③宋陈淳:《北溪大全集》,卷四。
    
    ①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九十。
    ②宋张栻:《癸巳论语解》,卷二。
    
    ①宋赵顺孙:《论语纂疏》,卷二。
    ②明胡广等编:《论语集注大全》,卷三。
    ③明刘宗周:《论语学案》,卷二。
    [1]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署名(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同上。
    [3] (汉)毛公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同上。
    [4]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同上。
    [5]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同上。
    [6]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同上。
    [7](魏)何晏等集解,(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同上。
    [8](魏)何晏等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四库全书》本。
    [9](宋)朱熹,《论语精义》,同上。
    [10](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11](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岳麓书社1997年版。
    [12](宋)朱熹:《四书或问》,《四库全书》本。
    [13](宋)朱子编:《二程遗书》,同上。
    [14](宋)朱熹:《晦庵集》,同上。
    [15](宋)张栻:《癸巳论语解》,同上。
    [16](宋)陈淳:《北溪大全集》,同上。
    [17](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同上。
    [18](宋)真德秀:《四书集编》,同上。
    [19](宋)蔡节:《论语集说》,同上。
    [20](宋)郑汝谐:《论语意原》,同上。
    [21](宋)赵顺孙:《四书纂疏》,同上。
    [22](元)刘因:《四书集义精要》,同上。
    [23](元)胡炳文:《四书通》,同上。
    [24](明)胡广等编,《四书大全》,同上。
    [25](明)蔡清:《四书蒙引》,同上。
    [26](明)吕柟:《四书因问》,同上。
    [27](明)髙拱:《问辨录》,同上。
    [28](明)刘宗周:《论语学案》,同上。
    [29](清)《日讲四书解义》,康熙十六年十二月十八日具,同上。
    [30](清)孙竒逢:《四书近指》,同上。
    [31](清)陆陇其:《四书讲义困勉录》,同上。
    [32](清)焦袁熹:《此木轩四书说》,同上。
    [33](清)雷鋐:《读书偶记》,同上。
    [34](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版。
    [35](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
    [36](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
    [37](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中华书局1986年版。
    [38](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1986年版。
    [39](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年版。
    [40](清)陈澔:《礼记集说》,上?偶霭嫔?1987年版。
    [41](清)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版。
    [42](清)孙星衍:《孔子集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43](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96年版。
    [44](清)孙诒让:《墨子间诂》,中华书局2001年版。
    [45](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
    [46](清)王先谦:《庄子集解》,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
    [47](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
    [48](清)熊伯龙:《无何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49](清)皮锡瑞:《经学通论》,中华书局1954年版。
    [50]屈万里:《尚书今注今译》,商务出版社1969年版。
    [51]王世舜:《尚书译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2]郭仁成:《尚书今古文全璧》,岳麓书社2006年版。
    [53]杨树达:《周易古义·老子古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54]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55]钱穆:《论语新解》,三联书店2005年版。
    [56]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57]任继愈:《老子绎读》,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58]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
    [59]卢守助:《晏子春秋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60]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61]袁珂:《山海经校注》,巴蜀书社1993年版。
    [62]赵善诒:《说苑疏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63]廖明春:《吕氏春秋全译》,巴蜀书社2004年版。
    [64]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65]梁启超:《儒家哲学》,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66]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7]夏曾佑:《中国古代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8]章太炎:《国故论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69]刘师培:《经学教科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70]陈焕章:《孔教论》,商务印书馆1913年版。
    [71]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72]王治心:《中国宗教思想大纲》,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
    [73]朱天顺:《中国古代宗教初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74]谢无量:《中国哲学史》,台湾中华书局1980年版。
    [75]谢无量:《孔子》,中华书局1926年版。
    [76]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
    [77]吕思勉:《先秦史》,上海古籍书店2005年版。
    [78]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79]顾颉刚:《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中华书局1988年版。
    [80]贺麟等:《儒家思想新论》,正中书局1948年版。
    [81]郭沫若:《十批判书》,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82]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3]孙叔平:《中国哲学史稿》(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84]孙叔平编:《中国哲学家论点汇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85]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86]杨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87]吕振羽:《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三联书店1962年版。
    [88]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89]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90]萨孟武:《中国政治思想史》,三民书局1979年版。
    [91]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反思》,三联书店1987年版。
    [92]刘泽华:《王权政治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3]钱穆:《灵魂与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4]钱穆:《庄老通辨》,三联书店2005年版。
    [95]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上海书店2004年版。
    [96]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编》,上海书店2004年版。
    [97]徐复观:《徐复观论经学史二种》,上海书店2005年版。
    [98]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99]童书业:《春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100]童书业:《先秦七子思想研究》,齐鲁书社1982年版。
    [101]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校订本),中华书局2006年版。
    [10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03]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04]蔡尚思:《孔子哲学之真面目》,启智书局1935年版。
    [105]金景芳:《古史论集》,齐鲁书社1981年版。
    [106]匡亚明:《孔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07]朱伯崑:《易学哲学史》(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108]张岱年:《玄儒评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09]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10]张岱年:《中国哲学发微》,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11]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12]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13]任继愈主编:《儒教问题争论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
    [114]钟肇鹏:《孔子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115]杜任之,高树帜:《孔子学说精华体系》,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16]向世陵、冯禹:《儒家的天论》,齐鲁书社1991年版。
    [117]钱逊:《先秦儒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18]沈玉成、刘宁:《春秋左传学史稿》,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19]陈梦家:《尚书通论》,中华书局2005年版。
    [120]庞朴主编:《中国儒学》,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121]周桂钿:《中国传统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版。
    [122]李申:《中国儒教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23]李申:《中国儒教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24]李申:《简明儒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5]李申:《宗教论》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6]李申:《宗教论》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27]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版。
    [128]张荣明:《中国的国教:从上古到东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9]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三联书店1996年版。
    [130]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三联书店2002年版。
    [131]马振铎:《仁·人道:孔子的哲学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32]赵明:《先秦儒家政治哲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3]晁福林:《先秦民俗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34]严正:《五经哲学及其文化学的阐释》,齐鲁书社2001年版。
    [135]刘斌:《神巫的世界:良渚文化综论》,浙江摄影出版社2007年版。
    [136]刘晔原、郑惠坚:《中国古代的祭祀》,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37]王友三编:《中国无神论史纲》(修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38]王友三编:《中国无神论史资料选编》(先秦篇),中华书局1988年版。
    [139]牙含章、王友三:《中国无神论史》(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40]卿希泰主编:《无神论史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41](日)井上圆了著,蔡元培译:《妖怪学》,商务印书馆1920年版。
    [142](日)伊藤清司著,刘晔原译:《<山海经>中的鬼神世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143](美)安乐哲著,罗思文译:《<论语>的哲学诠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4](美)郝大维,安乐哲著,何金俐译:《通过孔子而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5](美)顾立雅著,高专诚译:《孔子与中国之道》,大象出版社2000年版。
    [146]中国无神论学会编:《中国无神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47]中国无神论学会编:《宗教与无神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48]王友三编:《中国无神论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149]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编:《孔子讨论文集》(第一册),山东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150]哲学研究编辑部编:《孔子哲学讨论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
    [151]山东大学历史系编:《孔子及孔子思想再评价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52]中华孔子研究所编:《孔子研究论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153]罗祖基编:《孔子思想研究论集》,齐鲁书社1987年版。
    [154]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编:《近四十年来孔子研究论文选编》,齐鲁书社1988年版。
    [155]黄怀信、李景明主编:《儒家文献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版。
    [156]庞朴、马勇、刘贻群编:《先秦儒家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57]刘泽华、葛荃编:《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58]郭齐勇主编:《儒家文化研究(第一辑):新出楚简研究专号》,三联书店2007年版。
    [159]冯友兰:《论孔子》,载《光明日报》1960年7月22日。
    [160]蔡尚思:《孔子思想核心的面面剖析》,写于1961年,载《中国哲学史论文集二集》,中华书局1965年版。
    [161]杨荣国:《论孔子思想》,载《学术研究》1962年第1期。
    [162]张瑗等:《〈左传〉〈国语〉无神论思想初探》,载《中国哲学史论文集》第一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63]吕大吉、牟钟鉴:《关于孔子的天命论和鬼神思想》,载《中国哲学史论文集》第二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64]李泽厚:《孔子再评价》,载《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2期。
    [165]张岱年:《孔子哲学解析》,载《中国哲学史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66]金景芳:《孔子思想述略》,载《中国哲学研究》1981年第2期。
    [167]匡亚明:《对孔子进行再研究和再评价》,载《光明日报》1982年9月13日。
    [168]汤一介:《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真、善、美问题》,载《中国哲学范畴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69](美)成中英:《中国哲学范畴问题初探》,同上。
    [170]张岱年:《释“天”、“道”、“气”、“理”、“则”》,同上。
    [171]韩强:《先秦哲学思维方式和基本范畴的演变》,同上。
    [172]牙含章:《孔子学说与中国无神论思想的关系》,载《中国无神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73]艾力农:《晏婴的无神论思想》,同上。
    [174]王兴国:《易白沙和他的〈诸子无鬼论〉》,同上。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