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基层公务员作为公务员队伍的主体,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实施者和执行者,是联系上级公务员与民众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其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反映出党的执政能力的高低以及政府管理效率的高低,并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同民众之间的关系。加强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基层公务员队伍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切实把党政方针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全面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前提条件。加强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提高基层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已经成为当前十分紧迫的现实问题。
     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全面的、动态的过程。本论文在科学界定素质及素质模型概念的基础上,运用素质模型理论、职位分类理论、目标管理理论等与公务员素质建设直接相关的基础理论,前瞻性地把握了当今“世情”、“国情”对基层公务员素质提出的新要求,结合我国基层公务员素质的现状,提出我国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序列,进而对比分析并合理借鉴了当今国外公务员素质建设的成功经验,就如何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公务员队伍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而言,本论文研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对我国基层公务员素质“应然”与“实然”状态的对比与分析。不可否认,自从推行公务员制度以来,我国公务员管理体制得以不断完善,公务员的整体素质也正逐步提高。但是,随着当今时代变迁速率的大大加快,基层公务员素质逐渐暴露出种种缺失与不足,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显得任重而道远。本论文分别从我国公务员素质建设的历史发展、当今世情、国情对公务员素质的要求出发,运用历史研究法、比较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基本方法,探讨了我国基层公务员素质“应然”与“实然”状态的不同,并结合典型案例从思想理念、标准设定、制度建设等方面剖析了当前我国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从而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是对当今发达国家公务员素质建设的理性分析与合理借鉴。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不同于发达国家,这决定了我国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不能简单地照搬国外的新做法。但另一方面,公务员素质建设本身存在一些“类”特征,合理分析、提炼当今国外公务员素质建设的某些方法论因素能够为我国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本论文在探讨如何加强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时,首先对比分析了当今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公务员素质建设的实践,结合当今国外公务员制度的特点和时代环境的变化,深入分析并整合性地概括出国外公务员素质建设的某些共性特征和基本趋势,从中提取可以为我国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所参考或借鉴的合理因素,例如价值理念的转变、公务员素质模型的构建以及基于素质模型的公务员制度建设等,为加强我国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提供了参考。
     三是对基层公务员价值理念的阐释。价值理念是公务员实际行动的指针,它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公务员具体行为的选择。本论文从“官本位”的危害出发,着重分析了公务员主体观念、服务理念以及管理理念转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总结归纳了当今时代基层公务员所应具备的民本管理理念、能本管理理念以及公共服务理念等核心价值观念,旨在为我国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提供一定的价值导向。
     四是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标准的设定。在基层公务员素质标准设定方面,本论文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构建了我国基层公务员通用素质模型。论文首先通过对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的历史脉络分析、世情国情等时代特征分析以及发达国家公务员素质建设经验的合理借鉴,从理论上探讨了我国基层公务员的“应然”素质,并以此为基础推导出基层公务员应具备的素质要素,开发设计了我国基层公务员素质要素问卷调查表,并对该问卷调查表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进而运用一元统计法、因子分析法、方差分析法等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构建了我国基层公务员通用素质模型,然后分别针对年龄、工龄、学历、行政级别、工作类别等相关变量进行了多视角的分析。
     五是对基于素质模型的基层公务员制度完善的探讨。制度是人们共同遵守的办事规则或行动准则,公务员素质建设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最终还需要依靠制度和法律来保障。通过对比分析国外公务员素质建设经验、剖析我国公务员素质建设的历史与现状,可以看出,解决我国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公务员制度的建设。因此,本论文在构建基层公务员通用素质模型的基础上,探讨了基于素质模型的公务员分类制度、考试录用制度、培训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公务员制度建设,用以指导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实践。基于素质模型的公务员制度建设对于加强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促进我国年轻的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与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As the majority of the civil servants, grass-roots civil servants are the implementers of the CPC's philosophical lines and policy, and the bridge between the masses of the people and the superior civil servants. Their knowledge and ability is the reflection of the CPC's governance capability and the government's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and has direct influence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Part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asses of the people. So enhancing the competency construction of grass-roots civil servants and bringing up a team of highly qualified and professionalized civil servants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PC' governance capability, the need of transferring the Party's guide line into the action of serving the public, and the precondition of improving the government's working efficiency. In another word, enh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grass-roots civil servants and improving their competency is becom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ssue.
     The competency construction of grass-roots civil servants is a systemic, holistic and dynamic process. This thesis begins with the scientific definition of Competency and Competency Model.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and the relative theories such as Competency Model Theory, Position Classification Theory and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MBO) Theory, it looks forward to the future competency requirements for the grass-roots civil servants. Then the thesis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competency situation of the grass-roots civil servants in China, and demonstrates its problems and the causes. By borrowing the experience of the civil service competency construction in other countries, the thesis proposes some ways to improve the civil service competency in our own country. Specifically, the thesis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five parts.
     In part one,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gap between what-it-is-to-be and what-it-is. Obviously, since China initiated the civil service system, the system has been becoming better and better, and the civil service competency is improving step by step. However, due to the great change of the times, the competency management of the grass-roots civil servants is showing its shortcomings. It seems that the grass-roots civil service competency construction has a long way to go. The thesis recall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vil service competency construction, and analyzes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civil servants under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situations. With such basic methods as historical methods, comparative analysis, data studies, the thesis explor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what-it-is-to-be and what-it-is. Then it makes use of some typical cases to demonstrate the problems and their causes in our civil service competency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deology, standards and system, so as to provide the rationality for the construction.
     The second part analyzes the current civil service competency construction in the advanced countries and borrows their reasonable experience. Due to our different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social systems from those in the advanced countries, it is impossible for us to copy directly their methods. But the competency construction of civil servants still contains category features, which are the same even in different countries. So if dealt with properly, some methods of civil service competency construction in other countries can be brought into our practice. When discussing how to enhance the competency construction of the grass-roots civil servants, the thesis begins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civil service competency construction in such advanced countries as the USA, the UK, Canada, Australia etc. Against the features of the civil service systems in other countries and the change of the times, it outlines the common features and the basic tendency of the civil service competency construction both home and abroad. From this outline, it draws out some reasonable factors to borrow in the value, competency models and civil service system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competency model.
     The third part elaborates the value and ideology of grass-roots civil servants. Value and ideology is the guideline of the civil servants, and has direct influence on their choice before action. This part starts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official standard system, and highlights the necessity of the change of the civil service conceptions in their subjectivity, service and management. Then it summarizes the core conceptions that the current civil servants should have, such as the public oriented management conception, the competency oriented management conception, and the public service conception. Its aim is to provide a direction for the civil service competency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The forth part is to set the standards for the grass-roots civil service competency management. By using the questionnaire, this part develops the common competency model for the grass-roots civil servants in our country. First, it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the Chinese civil service competency management,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situations, and the experience of the advanced countries. Based on it, it probes what the grass-root civil service competency should be like in our country. Secondly, it infers the competency elements that the grass-roots servants should have, and designs the relative questionnaire. It checks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questionnaire, and analyzes the collected data with unitary statistical methods, factor analysis method, and methods of analysis of variance. Thirdly, it develops the common competency model for the grass-root civil servants. Finally,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it makes the analysis of the variables such as the ages, length of servic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tires of jurisdiction, job categories, etc.
     The fifth part probes the way to better the grass-root civil servant system based on the competency model. Systems are the common rules and laws for people's action, and are helpful to assu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asures of the civil servant competency construction. By comparing the experience home and abroad and against the past and present situations of the civil service competency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we would find that enhancing the civil service system is the core of solving the problems in improving the grass-root civil service competency. Therefore, based on the common competency model, this part prob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vil service classification, recruitment, training and performance appraisal. The civil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competency model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civil service competency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ve systems.
引文
①刘厚金:《我国政府转型中的公共服务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第1页。
    ①对“素质”、“能力”及“胜任力”的概念界定详见第二章。由于“素质”一词包含了“能力”和“胜任力”,因此,笔者将公务员能力及公务员胜任力的相关研究也纳入了综述部分。
    ②任健雄:《公务员素质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355页。国家公务员素质工程全书编委会:《国家公务员素质工程概论》,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年版,第1-1660。李和中、钱道赓:《中国公务员素质建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10页。程连昌:《公务员能力建设读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年版,第1-206页。吴建刚:《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教程》,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年版,第1-304页。康博钧,荣华:《科长能力与素质读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240页。
    ①任健雄:《公务员素质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9-117页。
    ②国家公务员素质工程全书编委会:《国家公务员素质工程概论》,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年版,第3-11页。
    ③李和中、钱道赓:《中国公务员素质建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3-121页。
    ④邱霈恩:“试论公务员的能力构成与建设”,《新视野》,2004年第3期。
    ⑤方黎明:《政治鉴别能力》,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84页。何修良:《依法行政能力》,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5页。任洁:《公共服务能力》,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3页。鲁法涛:《调查研究能力》,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87页。高伟:《心理调适能力》,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04页。卢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96页。徐颖、徐向阳:《学习能力》,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5页。蔡芸、文荣金:《创新能力》,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40页。张丽娜、张凤梅:《沟通协调能力》,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6页。
    ①吴江:《公务员通用能力教程》,中国人事出版社2007年版,第1-230页。
    ②吴志华:《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9-95页。
    ③宋斌、鲍静:《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5-167页。
    ④李魁:《基于胜任力的公务员录用测评体系研究》,北方工业大学,2008年,第18-40页。
    ⑤才华:《基于胜任力的上海市公务员培训模式研究》,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第33-55页。刘莉:《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公务员培训体系探析》,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第21-39页。
    ⑥吕文静:《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我国公务员绩效考评研究》,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第23-43页。
    ⑦李和中、钱道赓:《中国公务员素质建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46-503页。
    ⑧高学栋、刘士竹:“建设服务型政府与公务员素质的要求”,《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6期。
    ⑨毛羽:《新形势下我国公务员能力建设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第45-63页。
    [11]吴子学:《服务型政府公务员能力建设体系及机制研究》,西南石油大学,2007年,第34-44页。
    [12]陈辉:《能力本位视阈下的中国公务员能力建设》,黑龙江大学,2007年,第22-37页。
    ①李森、程好:“厅局级领导干部素质与能力模型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②朱俊杰:《中央国家机关处长素质模型实证研究》,吉林大学,2007年,第16-37页。
    ③财政部干部教育中心:《能力提升:司局级干部读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65页。财政部干部教育中心:《能力提升:处级干部读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46页。财政部干部教育中心:《能力提升:科级干部读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34页。财政部干部教育中心:《能力提升:新录用人员读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52页。
    ④李守林:《局处级领导者素质与能力》,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年版,第1-370页。李守林:《科级领导者素质与能力》,时事出版社2005年版,第1-354页。
    ⑤陈小平:《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县处级公务员培训研究》,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08年,第40-53页。
    ⑥王玉玫:《处级公务员能力建设的有效性问题研究》,苏州大学,2009年,第66-167页。
    ⑦郑学宝、孙健敏: “建立县处级领导人才胜任力模型”,《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年第11期。
    ⑧康博钧,荣华:《科长能力与素质读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256页。
    ⑨招宇明:《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副科级公务员任职培训制度初探》,吉林大学,2009年,第18-23页。
    ⑩徐俊峰:《初级公务员素质模型构建研究》,安徽大学,2007年,第26-66页。
    11李和中、钱道赓:《中国公务员素质建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31页。
    ①苏保忠:《基层公务员素质与能力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50页。
    ②赵国祥:“185名处级领导干部的个性特质的研究”,《心理科学》,2002年第2期。
    ③李和中、裘铮:“武汉市公务员素质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12期。
    ④胡月星:“基层领导干部核心胜任特征的实证探索”,《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⑤滕艳:《论我国公务员的能力建设》,湖南大学,2007年,第27-34页。
    ⑥李明斐:《公务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与检验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第39-85页。
    ⑦候奕斌:《科级公务员胜任特征及相关因素研究》,暨南大学,2007年,第30-52页。
    ⑧王玉玫:《处级公务员能力建设的有效性问题研究》,苏州大学,2009年,第117-142页。
    ①黑格尔:转引自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2页。
    ②“文献研究法”,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682460.htm?fr=ala0_1.
    ①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90页。
    ①学习导报资料室:“国外公务员包括哪些范围”,《学习导报》,2006年第1期。
    ②武志红: 《中国公务员制度再发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第10-12页。
    ③一般职包括除特别职公务员以外的国家公务员的一切职务,目前联邦政府白领职业即一般职序列职位的横向结构上,共分23个职组和420个职系。
    ①吴志华:《美国公务员制度的改革与转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
    ①屈继清、王远昌:“基层公务员的现状及未来”,《中国公务员》,1997年第2期。
    ②谭艺君:《政府基层公务员培训问题研究》,暨南大学,2004年,第5页。
    ③甘培强:“现代政府运作过程中基层公务员的定位和功能”,《行政论坛》,2004年第1期。
    ④苏保忠:《基层公务员素质与能力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①林传鼎:《心理学词典》,江西科技出版社1987年版,第339页。
    ②柳文斌:《全面素质教育手册》,中国物资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③“广义的素质概念”,见百度知道网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3832969.html?si=1.
    ④ McClelland, D. 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 (28), pp.1-14.
    ① Dubois, David D. (1993), Competency-Based Performance Improvement:A Strategy for Organization Change, Amherst, MA: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Press, pp.4-9.
    ② Spencer, Lyle M., McClelland, David C., & Spencer, Signe M. (1994), Competency assessment methods:history and state of the art, Boston:Hay McBer Research Press.p.6.
    ③ Gerald. E Ledford., Paying for the skill, knowledge, and competencies of knowledge workers.Compensation and Benefits Review (1995), Vol.27, No.4,55-62.
    ④ Green, Paul C. (1999), Building robust competencies:linking human resource systems to 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 Jossey-Bass,p.5.
    ⑤彭剑锋、荆小娟:《员工素质模型设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
    ⑥李和中、钱道赓:《中国公务员素质建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9页。
    ⑦吴志华:《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0页。
    ①胡深:《素质论-沉思主体自身之谜》,华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38-71页。
    ①任健雄:《公务员素质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08-109页。
    ②陈耀锋:“试论公务员素质的内涵、构成及特征”,《管理》,2007年第9期。
    ③李和中、钱道赓:《中国公务员素质建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1页。
    ④李和中、钱道赓:《中国公务员素质建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9页。
    ⑤韩志伟:“制订干部素质标准体系的构想”,《特区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3期。
    ① Canada Public Service Agency,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Date Modified:2009-11-13. http://www.tbs-sct.gc.ca/faq/kcl-eng.asp.
    ② Australian Public Service and Merit Protection Commission:Human Resource Capability Model,2004. http://www.psmpc.gov.au/publications01/hrmodel.htm.
    ③吴志华:《当今国外公务员制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1页。
    ④人事部关于印发《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的通知,2003年11月18日,原国家人事部网站,www.mop.gov.cn.
    ⑤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4年9月19日,见人民网http://ww.people.com.cn/GB/40531/40746/2994977.html。
    ⑥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9年9月18日,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jrzg/2009-09/27/content_1428158.htm。
    ① Boyatzis, Richard E. (1982), The Competent Manager:A Model for Effective Performance,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pp.40-260.
    ② Spencer, Lyle M. & Spencer Signe M.(1993), Competence at Work: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pp.9-15.
    ① Dulewicz, Victor and Herbert, Peter (1999), Predicting advancement to senior management from competences and personality data:a seven-year follow-up study, 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10,pp.13-22.
    ② Oshiins.Michael Lewis. Identifying a competency model for hotel managers. Boston University,2002.
    ③ Ricciardi, Joseph N.:Achieving Human Service Outcomes through Competency-Based Training, Behavior Modification, Vol.29, No.3,488-507,2005.
    ④ Morrison Mike. HBR Case Study:The Very Model of a Modern Senior Manager.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Boston:Jan 2007.Vol.85,Iss.1; p.27.
    ⑤ Lucia, Anntoinette D. & Lepsinger, Richard (1999), The Art and Science of Competency Models: Pinpointing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in Organizations, New York:Jossey-Bass, p.5.
    ① Boyatzis, Richard E. (1982), The Competent Manager:A Model for Effective Performance,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pp.25-35.
    ② Spencer Lyle M &. Spencer Signe M. (1993), Competence at Work: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pp.9-11.
    ① Spencer Lyle M &. Spencer Signe M. (1993), Competence at Work: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p.15.
    ①潘云良:《领导者素质分析与测评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第32-38页。
    ②倪楠: 《高科技企业核心团队胜任能力模型设计》,见博锐管理在线网http://www.boraid.com/article/80/80751_1.asp.
    ③吴志华:《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2页。
    ①程连昌、徐颂陶、戴光前:《国家公务员制度操作指南》,中国人事出版社1993年版,第26页。
    ④吴志华:《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4页。
    ②吴志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7页。
    ③吴志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8页。
    ④ U.S. Office of Personnel Management, Handbook of Occupational Groups and Families,January 2008,pp.104-153.http://www.opm.gov/fedclass/text/HdBktoc.htm.
    ⑤吴志华:《当今国外公务员制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4页。
    ①吴志华:《当今国外公务员制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6页。
    ②吴志华:《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2页。
    ①谭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2-103页。
    ①吴志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8-102页。
    ① Drucker Peter R.: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M), Harper Paperbacks,2006,pp.1-380.
    ① Douglas M McGregor. An uneasy look at performance app raisal.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57,35 (5/6):89-94.
    ② Rivette, K G, and Kline, D. Discovering new value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0, (1):2-12.
    ③ Drucker Peter F.Management:Tasks,Responsibilities Practices.NewYork:Harper&Row,1974.
    ① Harry H Levinson.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a critique.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1972,26 (4):410-425.
    ①吴志华、刘晓苏:《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①转引自北京市委组织部:《干部考评工作的实践与研究进展》,见北京组工网http://www.bjdj.gov.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9367.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69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526页。
    ①中共中央:《六大关于中国共产党组织决议案草案》,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test/2008-06/02/content_1002254.htm.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137页。
    ③李源潮:《用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见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09-10/12/content_18684186.htm.
    ①马敬仁:“论国家公务员基本素质及其理论基础”,《深圳大学学报》,1995年。
    ②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干部鉴定工作的规定》,1949年11月4日。
    ③中共中央:《科学技术干部管理工作条例试行草案》,见人民网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2/01/content_2534200.htm.
    ④转引自唐洲雁、王骏、郝首栋:“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执政党建设经验”,《前线》,2010年第5期。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6页。
    ①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1979年11月21日,见百度法律http://law.baidu.com/pages/chinalawinfo/4/61/6a6448feflea4ea799f3e65a2ccele38_0.html.
    ②《中央组织部关于试行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年度工作考核制度的通知》,法律快车http://law.lawtime.cn/d541583546677.html/pos=6.
    ③《地方政府工作部门领导干部年度工作考核方案》,法律快车http://law.lawtime.cn/d541583546677.html/pos=6.
    ④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中央、国家机关司处级领导干部年度工作考核方案(试行)》,见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82fffbd528ea81 c758f5787e.html。
    ①吴志华:《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4页。
    ①吴志华:《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4页。
    ①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②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7期。
    ③郭济:“坚持执政为民,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11期。
    ①周瑞麟:“论传统行政文化对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影响”,《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①韩志伟:“制订干部素质标准体系的构想”,《特区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3期。
    ①刘厚金:“价值维护与服务递送:英国公务员制度的最新改革”,《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11期。
    ②朱立言:“MPA课程设置与公务员能力建设”,《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8期。
    ③吴志华:《当今国外公务员制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0页。
    ①李和中、钱道赓:《中国公务员素质建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0-31页。
    ②吴志华:《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0-63页。
    ①吴志华:《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8页。
    ② Government of Canada.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November 29,2005. http://www.psagency-agencefp.gc.ca/leadership/klc-ccl/faqs_e.asp.
    ①吴志华:《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6页。
    ①吴志华:《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7页。
    ②吴志华:《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8页。
    ①毛泽东:《1945年的任务》,《解放日报》,1944年12月16日。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096页。
    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877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2页。
    ①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①(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9页。
    ①(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页。
    ②(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0页。
    ③(美)特里.L·库柏:《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页。
    ①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7期。
    ②武志红:《中国公务员制度再发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第136页。
    ③ Marshall E. Dimock and Gladys O. Dimock:Public Administration,4th Edition, Hinsdale, IL: Dryden Press.1969,p.123.
    ①吴志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79页。
    ②(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0页。
    ①吴志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8页。
    ②吴志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9页。
    ③吴志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9-90页。
    ①林弋:《公务员法立法研究》,中国人事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84页。
    ①焉龙珠:《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8页。
    1.(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美)埃文·M·伯曼:《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悖论、流程和问题(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 (美)安托尼特·D·露西亚:《胜任:员工胜任能力模型应用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 (美)保罗·格林:《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 (美)比斯盖特·舒尔茨:《顶尖管理能力:全球最伟大管理者的15种管理能力》,地震出版社2002年版。
    6. (美)戴维·D·杜波依斯:《绩效跃进:才能评鉴法的极致运用》,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 (美)戴维·D·杜波依斯:《胜任力:组织成功的核心源动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 (美)戴维·D·杜波依斯:《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6年版。
    9. (美)戴维·奥斯本、彼德·普拉斯特里克:《政府改革手册:战略与工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美)菲利普·J·库珀:《二十一世纪的公共行政:挑战与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 (美)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美)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美)吉伯:《领导力开发指南》,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版。
    14.(美)杰弗里·H·格林豪斯:《职业生涯管理(第3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美)杰里·W·吉雷:《组织学习、绩效与变革:战略人力资源开发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美)卡尔迅管理咨询中心:《管理能力培养方案》,中国商业出版社2003年版。
    17.(美)莱尔·M·斯潘塞:《才能评鉴法:建立卓越的绩效模式》,汕头大学出 版社2003年版。
    18.(美)莱尔·M·斯潘塞:《绩效考核:美国军方才能评鉴法》,汕头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美)罗伯特·E·奎恩:《如何成为管理大师:能力框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美)罗纳德·克林格勒:《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1.(美)罗森布鲁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2.(美)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3.(美)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九州图书出版社2003年版。
    24.(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5. (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学》,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26.(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第八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7.(美)诺伊:《雇员培训与开发(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8.(美)潘迪:《平衡与变通:如何做六西格玛领导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9.(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0.(美)史蒂文·海斯、理查德·卡尼:《公共人事行政:问题与前景(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1.(美)史蒂文·科恩、威廉·埃米克:《新有效公共管理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2.(美)唐·黑尔里格尔:《管理学:能力培养取向》,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33.(美)特里·L·库柏:《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4.(美)O.C.麦克斯怀特:《公共行政的合法性——一种话语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5.(美)威廉·P·安东尼、K·米歇尔·卡克马尔、帕梅拉·L·佩雷威:《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与方法(第四版)》,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36.(美)小乔治·盖洛普:《美国名人谈成功秘诀》,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7.(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8.(英)艾伦·罗伯逊:《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39.(英)罗伯特·伍德,提姆·潘恩:《招聘与选才:美国军方才能评鉴法甄选指南》,汕头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0.(英)帕特里克·敦利威:《民主、官僚制与公共选择:政治科学中的经济学阐释》,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41.北京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北京市领导科学学会:《服务型政府:公共管理论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42.财政部干部教育中心:《能力提升:司、局级干部读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3.财政部干部教育中心:《能力提升:处级干部读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4.财政部干部教育中心:《能力提升:科级干部读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5.财政部干部教育中心:《能力提升:新录用人员读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6.蔡芸、文荣金:《创新能力-国家公务员九项能力培训系列教程》,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7.曹毓敏:《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问答》,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
    48.陈全明:《员工素质测评》,海天出版社2003年版。
    49.陈万思:《知识员工胜任力:理论与实践》,上海财经大学2007年版。
    50.陈振明:《政府管理-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述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1.程连昌:《公务员能力建设读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年版。
    52.程连昌:《处长能力与素质读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年版。
    53.程连昌:《国家公务员科学素质与行政能力教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4.谌新民:《人员测评技巧:人力资源管理实战》,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55.窦炎国:《社会转型与现代伦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6.杜林致:《人力资源测评:理论与实务》,暨南大学出版2008年版。
    57.杜世卫:《领导干部素质教育概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58.方黎明:《政治鉴别能力-国家公务员九项能力培训系列教程》,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9.方少华、方泓亮:《胜任力咨询》,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60.费英秋:《素质的透视与测评》,中国物资出版社1994年版。
    61.冯立平:《人才测评方法与应用》,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版。
    62.高伟:《心理调适能力-国家公务员九项能力培训系列教程》,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3.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4.顾海根:《人员测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5.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院编委会:《人力资源经理胜任素质模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66.国家公务员素质工程全书编委会:《国家公务员素质工程概论》,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年版。
    67.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建设中国特色公共服务型政府》,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68.韩庆祥:《能力本位》,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版。
    69.韩庆祥、张军:《能力改变命运》,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
    70.韩庆祥、郭立新:《能力建设-当代中国发展新理念》,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年版。
    71.何志工、李辉:《基于胜任素质的招聘与甄选》,中国劳动出版社2006年版。
    72.何修良:《依法行政能力-国家公务员九项能力培训系列教程》,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3.洪毅:《公务员手册》,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
    74.胡月星:《民族地区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发展调查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75.胡深:《素质论——沉思主体自身之谜》,华艺出版社2000年版。
    76.胡八一:《能力素质模型构建与应用案例精选》,广东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77.胡月星:《现代领导人才测评》,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78.胡月星:《现代领导心理学》,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79.胡月星:《领导干部心理健康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0.胡月星:《领导胜任力-国内少见的专业研究论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81.黄勋敬:《赢在胜任力:基于胜任力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2.黄强:《领导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3.黄达强:《各国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版。
    84.纪培荣:《国家公务员制度教程新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5.蒋云根:《政治人的心理世界》,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86.康博钧、荣华:《科长能力与素质读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87.况志华、张洪卫:《人员素质测评技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8.柯惠新:《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89.李和中:《比较公务员制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90.李和中、陈广胜:《西方国家行政机构与人事制度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91.李和中:《21世纪国家公务员制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2.李和中、常荔:《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3.李和中、钱道赓:《中国公务员素质建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94.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指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95.李奇:《行政领导素质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6.李守林、闫观潮:《新编公务员初任培训教程-公务员培训教材》,时事出版社2005年版。
    97.李守林:《科级领导者素质与能力》,时事出版社2005年版。
    98.李守林:《局处级领导者素质与能力》,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年版。
    99.李永清:《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海天出版社2006年版。
    100.柳文斌:《全面素质教育手册》,中国物资出版社1997年版。
    101.刘长占:《人才素质测评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02.刘海藩:《领导者素质与工作规律述评》,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103.刘小平、邓靖松:《现代人力资源测评理论与方法》,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4.刘易知:《人力资源360°》,广东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105.刘远我:《人才测评:方法与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106.鲁法涛:《调查研究能力-国家公务员九项能力培训系列教程》,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7.陆沪根:《现代人事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8.卢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国家公务员九项能力培训系列教程》,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9.罗双平:《从岗位胜任到绩效卓越:能力模型建立操作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110.马欣川:《人才测评:基于胜任力的探索》,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11.潘云良:《领导者素质分析与测评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
    112.彭剑锋、荆小娟:《员工素质模型设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3.彭剑锋:《管理者能力评价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4.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5.彭剑锋、饶征:《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6.彭志忠、王水莲:《人才测评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7。秦杨勇、田志宝:《平衡记分卡与绩效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118.秦杨勇、杨明广:《平衡计分卡与能力素质模型》,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119.秦杨勇:《能力素质模型设计五步法》,鹭江出版社2009年版。
    120.邱霈恩:《国家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1.任健雄:《公务员素质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22.任洁:《公共服务能力-国家公务员九项能力培训系列教程》,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23.任爽、石庆环:《科举制度与公务员制度-中西官僚政治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24.时勘:《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理论基础与方法》,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出版2002年版。
    125.施伟德:《胜任才是硬道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
    126.苏保忠:《基层公务员素质与能力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7.苏东水:《管理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8.苏建新:《以能级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129.苏廷林:《当代国外公务员制度发展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30.宋斌、鲍静、谢听:《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1.孙奎贞:《国家公务员创新能力-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建设系列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2.陶淑艳:《基层领导工作方法与创新》,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133.唐宁玉:《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第二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4.田培炎:《公务员制度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35.王垒:《实用人事测量》,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36.王雷保:《公务员职位分类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1989版。
    137.王丽娟:《员工招聘与配置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8.王丽莉:《服务型政府:从概念到制度设计》,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139.吴建刚:《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教程》,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年版。
    140.吴江:《公务员通用能力教程》,中国人事出版社2007年版。
    141.吴建刚:《国家公务员调查研究能力-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建设系列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2.吴江霖:《心理学概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43.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问卷分析与应用统计》,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4.吴能全、许峰:《胜任能力模型设计与应用》,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145.吴声功:《服务型政府的构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46.吴志华:《人事行政》,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47.吴志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48.吴志华:《政治学原理新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49.吴志华:《政治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50.吴志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51.吴志华:《美国公务员制度的改革与转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2.吴志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53.吴志华:《当今国外公务员制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54.吴志华:《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55.吴志明:《人事测评理论与实证研究》,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156.奚洁人:《领导学研究与评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57.萧鸣政:《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公共组织中的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8.辛鸣:《党政领导干部队伍现状及其心态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59.徐颖、徐向阳:《学习能力-国家公务员九项能力培训系列教程》,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60.严正:《成功心态:成就一流员工的职业素养》,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161.叶生:《第三种管理模式:中国企业文化战略》,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162.尹艳华、杨咏:《成功领导者的素质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163.张爱聊:《人才测评-MBA精品课程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4.张国臣:《公务员能力建设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65.张骏生:《中外公务员制度比较》,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版。
    166.张丽娜、张凤梅,《沟通协调能力-国家公务员九项能力培训系列教程》,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67。张文彤:《世界优秀统计工具SPSS11统计分析教程(高级篇)》,北京希望 电子出版社2002年版。
    168.张子良:《公务员制度与行政现代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169.张宗虎、庄俊岩:《人员测评实务手册》,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年版。
    170.赵淑芳:《员工胜任素质模型全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版。
    171.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组:《领导干部人力资源管理培训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2.周敏凯:《比较公务员制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 国务院:《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1993年8月。
    2. 国务院:《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2007年4月。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5年4月。
    4.人事部:《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2002年6月。
    5.人事部:《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2003年11月。
    6.人事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暂行规定》,1995年12月。
    7.人事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2005年11月。
    8.人事部:人事部公布《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2006年11月。
    9. 人事部、财政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2006年6月。
    10.人事部:《“十一五”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纲要》,2007年2月。
    11.中共中央:《中央关于加强干部管理工作的决定》,1953年11月
    12.中共中央组织部:《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暂行规定》,1998年5月。
    1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2002年5月。
    14.中共中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2002年7月。
    1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2003年12月。
    16.中共中央:《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2004年4月。
    17.中共中央:《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2004年4月。
    18.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4年9月19日。
    19.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9年9月18日。
    20.中共中央办公厅:《党的地方委员会全体会议对下一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表决办法》,2004年4月。
    21.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 《公务员职务与级别管理规定》,2006年2月。
    22.中共中央: 《2006-201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07年1月。
    23.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2007年1月。
    24.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2007年11月。
    25.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公务员奖励规定(试行)》,2008年1月。
    26.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务员培训规定试行)》,2008年6月。
    27.中共中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6月。
    1.敖小兰:《中国局处级干部领导能力及有关特质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才华: 《基于胜任力的上海市公务员培训模式研究-以上海市政府机关公务员培训为例》,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3.陈小平: 《基于胜任素质模型的县处级公务员培训研究》,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08年。
    4.程 昆: 《公务员能力建设研究》,武汉大学,2005年。
    5.程幼昆: 《乡镇领导干部胜任力模型研究》,浙江大学,2007年。
    6. 戴华桂:《我国县级党政正职领导胜任力素质模型研究》,南昌大学,2007年。
    7.戴嘉:《湘潭市中层领导职务公务员胜任力实证研究》,湖南大学,2008年。
    8.段元花: 《陕西省公务员胜任力构成要素研究》,西北大学,2007年。
    9.方伟兰: 《基层公务员胜任特征模型研究》,暨南大学,2007年。
    10.方永平: 《行政处级干部的管理能力结构及其特征分析》,浙江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
    11.冯珊瑚: 《澳门公务员胜任力模型结构探讨》,暨南大学,2007年。
    12.付传:《能力本位视阈下的中国公务员能力建设》,黑龙江大学,2007年。
    13.高艳玲: 《农村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镇公务员能力建设研究》,中南大学,2006年。
    14。耿丽: 《和谐社会视角下新疆公务员素质研究》,新疆大学,2007年。
    15.龚桢桔: 《新时期公务员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开发策略》,重庆大学,2005年。
    16.谷向东: 《中国特大城区区属单位党政处级正职领导的胜任特征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7.韩冰: 《论我国公务员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8.何婷:《胜任力视角下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模式研究》,湖南大学,2008°
    19.扈岩: 《当今公务员能力的调查与分析研究》,河南大学,2005年。
    20.花莹: 《地方领导职公务员素质模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1.黄波:《政府知识型公务员能力模型的构建与能力评价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22.黄浩:《论海关公务员能力建设》,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3.候奕斌:《科级公务员胜任特征及相关因素研究》,暨南大学,2007年。
    24.焦金艳:《我国公务员以能力为本位的培训模式的构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25.姜开岩:《基层党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评价结构研究》,暨南大学,2006年。
    26.姜铁忠: 《新时期我国公务员能力问题研究》,吉林大学,2007年。
    27.李长文:《民族自治地方公务员能力建设的理论及实证分析》,新疆大学,2005年。
    28.李静:《公务员能力理论与应用研究》,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29.李魁:《基于胜任力的公务员录用测评体系研究》,北方工业大学,2008年。
    30.李明斐:《公务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与检验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1.李娜:《中层领导职务公务员人格特质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2.李森:《厅局级党政领导干部素质与能力培养研究》,同济大学,2008年。
    33.李耀峰:《重庆市北暗区区级机关公务员素质概况调查与对策研究》,西南大学,2006年。
    34.刘厚金:《政府转型中的公共服务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5.刘辉:《中层领导职务公务员胜任力培训有效性模型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36.刘京:《基层党政领导干部能力的初步研究》,苏州大学,2004年。
    37.刘莉:《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公务员培训体系探析》,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8.刘晓苏:《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9.刘雅静:《公务员培训效果评估体系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40.刘宜静:《高级性质人员核心能力之分析》,台湾政治大学,2000年。
    41.吕佳:《服务型政府为导向的公务员评估体系研究》,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42.吕文静:《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我国公务员绩效考评研究》,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43.马李辉:《“竞争上岗”对乌鲁木齐公务员素质影响实证分析》,新疆大学,2006年。
    44.苗仲彩:《公务员能力初论》,山东大学,2008年。
    45.彭逼眉:《胜任特征模型及其在人才选拔中的应用》,武汉大学,2004年。
    46.乔丽:《关于临沂市公务员能力建设的研究》,中国地质大学,2006年。
    47.乔琳琳:《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县处级党政领导人才选拔机制研究》,湖南大学,2008年。
    48.曲靖:《“能力型”公务员培训体系构建问题研究》,吉林大学,2005年。
    49.时美英:《政府治理视野中我国公务员素质的提高》,河海大学,2005年。
    50.孙美钧:《论服务型政府目标下的公务员素质建设》,吉林大学,2007年。
    51.腾艳:《论我国公务员的能力建设》,湖南大学,2007年。
    52.佟胜凯:《大连市处级领导职务公务员能力量表开发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53.王刚:《组织气氛对公务员胜任力水平影响的实证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54.王慧:《论公务员素质的制度保障》,安徽大学,2006年。
    55.王莉:《跨世纪政工干部素质建设研究》,中共中央党校,1999年。
    56.王丽萍:《广西女性公务员能力建设研究》,广西大学,2007年。
    57.王伟琴:《政府机关公务员核心能力素质模型初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58.王玉玫:《处级公务员能力建设的有效性问题研究》,苏州大学,2009年。
    59.吴少娜:《公务员胜任力模型认知度的统计检验研究》,暨南大学,2008年。
    60.吴子学:《服务型政府公务员能力建设体系及机制研究》,西南石油大学,2007年。
    61.武志红:《中国公务员制度再发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2.项成芳:《胜任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3.肖枫:《处级公务员的考核体系与激励机制研究——以上海杨浦区为例》,同济大学,2007年。
    64.肖嘉睿:《S市委组织部公务员绩效考核研究》,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65.徐俊峰:《初级公务员素质模型构建研究》,安徽大学,2007年。
    66.许杨:《服务型政府目标视野下的公务员能力开发》,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7.薛育余:《政府机关行政处级领导胜任力结构研究》,重庆大学,2005年。
    68.严世雄:《当代中国公务员的价值观及其建设研究》,武汉大学,2005年。
    69.杨妮娜:《我国公务员人本管理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0.张道祥:《机关中层管理者胜任素质模型理论与实践研究》,安徽大学,2007年
    71.张艳燕:《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评价模型研究》,河海大学,2007年。
    72.张治海:《农村基层干部素质与基层政权建设》,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3.朱珈毅:《以“能力”为指向的公务员培训探析》,吉林大学,2007年。
    74.朱俊杰:《中央国家机关处长素质模型实证研究》,吉林大学,2007年。
    75.朱荣贵:《XX市Z国家税务局公务员胜任力结构探讨》,暨南大学,2006年。
    1.陈奇星:“公务员能力提升的制度建设”,《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2004年第3期。
    2.陈希明、胡月星:“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业务素质状况调查研究”,《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2卷第1期。
    3.陈云川:“胜任力研究与应用综述及发展趋势”,《科研管理》,2004年第6期。
    4.迟福林:“全面理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涵义”,《人民论坛》,2006年第3期。
    5.高学栋、刘士竹:“建设服务型政府与公务员素质的要求”,《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6期。
    6.韩伟波:“新世纪领导干部应具备的素质”,《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9期。
    7.韩志伟:“制定干部素质标准体系的构想”,《特区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3期。
    8.何蕾:“对提升我国公务员素质的制度思考”,《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9.胡月星:“澳大利亚高级公务员的选拔测试”,《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年第7期。
    10.胡月星:“基层领导干部核心胜任特征的实证探索”,《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11.黄良谋、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课题组:“央行分支机构处级领导干部胜任力研究”,《海南金融》,2007年第11期。
    12.霍团英:“中青年处级干部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调查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年第4期。
    13.蒋蕊娟:“县级政府机构-公务员能力素质初探”,《中国公务员》,2002年第7期。
    14°李超显:“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的制度分析”,《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5.李和中:“武汉市公务员素质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中国行政管理》,2003 年第12期。
    16.李和中、裘铮:“公务员精神与公务员能力素质建设”,《“公务员精神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06年。
    17.李和中、裘铮:“公务员能力素质建设的制度选择”,《武汉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18.李和中、柳青:“公务员基本素质现状评价与地区比较”,《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9.李森、程好:“厅局级领导干部素质与能力模型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20.廖嵘:“WTO与公务员能力建设”,《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1.梁丽芝:“论提高公务员素质新机制的构建”,《行政论坛》,2002年第11月号。
    22.刘轩、胡月星:“领导人才品德评价的AHP模型”,《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第8卷第1期。
    23.柳新华:“公务员应具备的个人素质”,《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2期。
    24.陆晓禾: “论经济发展与人的道德能力”,《社会科学》,1994年第12期。
    25.罗大明、冯朝林:“新世纪领导干部的形象塑造”,《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26.吕彩霞:“要成为学习型领导干部”,《文明与宣传》,2003年第2期。
    27.马敬仁:“论国家公务员基本素质及其理论基础”,《深圳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28.庞廉:“关于美国政府高层公务员选拔管理机制考察”,《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2002年第5期。
    29.彭崇谷:“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领导科学》,2003年第4期。
    30.祁光华:“美国高级公务员能力架构及对我国公务员能力建设的启示”,《探索》,2005年第3期。
    31.邱霈恩:“试论公务员的能力构成与建设”,《新视野》,2004年第3期。
    32.沈建乐:“关于提高国家公务员能力素质的思考”,《中国公务员》,2003年第9期。
    33.沈义祥:“知识经济时代对公务员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34.时勘、王继承、李超平:“企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评价的研究”,《心理学报》,2002年第3期。
    35.唐代望:“科级公务员的由来、特点和作用”,《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36.王重鸣、陈民科:“管理胜任力特征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心理科学》,2002年第5期。
    37.王焕清:“领导班子的结构问题及优化对策”,《理论探索》,2005年第5期。
    38.王蕾、车宏生、杨六琴、林晓婉:“领导力人格特质的层次结构研究”,《心理科学》,2004年第3期。
    39.王旭东:“努力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领导科学》,2002年第8期。
    40.王忠禹:“努力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41.肖坤洗:“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现状及培养途径”,《南方论刊》,2006年第6期。
    42.徐锦林:“上海市国家公务员能力素质标准研究”,《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2004年第1期。
    43.杨泽尧:“浅议中层领导干部的素养”,《三峡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44.杨亚佳:“调查显示——基层领导干部法律素质现状堪忧”,《瞭望新闻周刊》,2000年第43期。
    45.尹继卫:“能力本位:英国高级公务员培训新取向”,《中国行政管理》,1997年第11期。
    46.尹杰钦:“新世纪领导干部素质研究”,《领导科学》,2003年第5期。
    47.张向东:“领导班子的结构建设与个体素质建设”,《新东方》,2004年第5期。
    48.张宇:“气质类型与后备干部的准备”,《领导现代化》,1999年第3期。
    49.赵辉: “党政领导干部胜任力模型构建”,《科学管理研究》,2006年第2期。
    50.赵辉、乌晓礼:“中国地方政府领导胜任力模型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51.赵国祥:“185名处级党政干部领导的个性特质的研究”,《心理科学》,2002年第25卷第2期。
    52.赵国祥、张淑熙:“党政干部自律品质的研究”,《心理科学》,2006年第1期。
    53.赵勇:“美国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初探”,《行政与法》,2003年第2期。
    54.郑学宝、孙健敏:“建立县处级领导人才胜任力模型”,《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年第11期。
    55.郑学宝、孙健敏:“县域经济发展与县级党政领导正职的胜任力模型研究——以广东省为例”,《学术研究》,2006年第1期。
    56.周志忍:“公务员培训的中外比较”,《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57.朱立言:“MPA课程设置与公务员能力建设”,《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8 期。
    58.朱立言:“素质理论及公共行政领导者的素质——行政管理学的特点问题”,《管理科学》,2000年第4期。
    1.上海市政府网:www.shanghai.gov.cn
    2.21世纪人才网:www.21cnhr.gov.cn
    3.百度搜索:www.baidu.com
    4.新华网:www.xinhuanet.com
    5.人民网:www.people.com.cn
    6. 解放网:www.jfdaily.com
    7.新浪网:www.sina.com.cn
    8. 中文雅虎:www.yahoo.com.cn
    9.美国政府网站:http://www.usa.gov
    10.美国人力资源部网站:http://www.opm.gov
    1 1.英国公务员委员会网站:http://www.pscni.gov.uk
    12.英国政府机关资料网:http://www.direct.gov.uk
    13.加拿大政府网站:http://canada.gc.ca
    14.加拿大公务员委员会网站:http://www.psc-cfp.gc.ca
    15.澳大利亚公务员委员会网站:http://www.apsc.gov.au
    16.新西兰政府网站:http://newzealand.govt.nz
    1. Agut. S & Grau. R, Managerial Competency Needs and Training Requests:The Case af The Spanish Tourist Industry.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 2002, Vol.13.No.1:31-51.
    2. Antonacopoulou Elena & FizGerald Louise, Reframing Competency in Management Developmen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Journal.1996, Vol.6. No.1:27-68.
    3. Athey Timothy R. & Orht. Michael. S, Emerging Competency Methods for The Futur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1999, Vol.38. No.3:215-226.
    4. Beck, Simon.(2003), Skill and competence management as a base of an integrated personnel development (IPD)-a pilot project in the Putzmeister, Inc. Germany, Journal of Universal Computer Science, Vol.9 No.12, pp.1381-7.
    5. Bergenhenegouwen. G. J., Ten Horn. H. F K., & Mooijman, Competence Development- a Challenge for Human Resource Professional:Core Competences of Organizations as Guidelin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mployees.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Training.1997, Vol. 29. Issue 2:55-62.
    6. Blank, William E. (1982), Handbook for Developing Competency-Based Training Programs,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7. Boyatzis, Richard E. (1982), The Competent Manager:A Model for Effective Performance,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8. Briscoe P. Jon & Hall T. Douglas, Grooming and picking leaders using competency frameworks:Do they work?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and new guidelines for practice,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Autumn 1999, pp.37-52.
    9. Burgoyne. J. G. The Competence Movement:Issue Stakeholders and Prospects, Personnel Review.1993, Vol.22. No.6:6-13.
    10. Byham, William C. (1996). Developing Dimensions:Competency-Based Human Resource Systems. Pittsburgh, PA:Development Dimensions International.
    11. Byham, William C., Moyer Reed P. (1998), Using Competencies to Build a Successful Organization. Pittsburgh, PA:Development Dimensions International.
    12. Cheetham Graham & Chivers Geoff, Towards a Holistic Model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1996, Vol.20. No.5:20-30.
    13. Chris. A. How competencies boos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Development Review.1996, Vol.9.No.3:14-19.
    14. Cockerill. T. The kind of competence for rapid change. Personnel management.1989, September.52-56.
    15. Cofsky Kathryn. M.,Critical keys to competency-based pay. Compensation & Benefits Review. 1993, November-December:46-52.
    16. Cooper, Kenneth Carlton (2000), Effective Competency Modeling and Reporting:A Step-By-Step Guide for Improving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New York: AMACOM.
    17. Cooper, S., Lawrence, E., Kierstead, J., Lynch, B. and Luce, S. (1998). Competencies-A Brief Overview of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to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Public Service Commission of Canada.
    18. Cohen Steven, Eimicke William (2008),The Effective Public Manager:Achieving Success in a Changing Government.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 Davies, Ivor (1973), Competency-based learning:Technology, Management and Design, New York:McGraw-Hill.
    20. Dewey, Barbara (1997), Six Companies Share Their Insights:The Challenges In Applying Competencies. Compensation and Benefits Review,29(2),64-75.
    21. Dodero, M. Juan, Generative Instructional Engineering of Competence Development Programmes, Journal of Universal Computer Science, Vol.13 No.9(2007), pp.1213-1233.
    22. Douglas M McGregor. An uneasy look at performance app raisal.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57,35 (516):89-94.
    23. Drucker Peter F. (1974)Management:Tasks,Responsibilities Practices NewYork:Harper&Row.
    24. Drucker Peter. F. (1988). The coming of the new organiz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8 January - February, pp.45-53.
    25. Dubois, David D. (1993), Competency-Based Performance Improvement:A Strategy for Organization Change, Amherst, MA: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Press.
    26. Dubois, David D (1996).The Executive's Guide to Competency-Based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Amherst, MA: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Press.
    27. Dubois David D. (1998),The competency casebook,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Press.
    28. Dubois, David D. & Rothwell, William J. (2000). The competency toolkit. Amherst, MA: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Press.
    29. Dubois, David D. & Rothwell, William J. (2004), Competency-Base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alo Alto, California:Davies-Black Publishing.
    30. Gangani, Noordeen, McLean N. Gary & Braden A. Richard (2006), A Competency-base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Strategy.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Quarterly, Vol.19,1, pp.127-139.
    31. Gerald. E Ledford., Paying for the skill, knowledge, and competencies of knowledge workers.Compensation and Benefits Review,Vol.27, No.4,55-62 (1995).
    32. Green, Paul C. (1999), Building robust competencies:linking human resource systems to 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 Jossey-Bass.
    33. Hague, J. (2003), Competency management in Centrica, Industrial & Commercial Training, Vol.35 No.4,pp.148-50.
    34. Hays, Steven W. (2009), Publ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Problems and Prospects (5th Edition), R. R. Donnelley & Sons.
    35. Hayton C. James, McEvoy M. Glenn, Competencies in practice:An interview with Hanneke C. Fres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Vol.45, Issue 3, Autumn (Fall) 2006, pp.495-500.
    36. Hellstrom.T., Kemlin. P. & Malmquist.U. (2000), Knowledge and competency management in Ericsson:decentraliz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fit,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Vol.4 No.2,pp.99-110.
    37. Hockemeyer, Cord, Applying Competence Prerequisite Structures for eLearning and Skill Management. Journal of Universal Computer Science, Vol.9 No.12 (2003), pp.1428-1436.
    38. Horton Sylvia, Hondeghem Annie & Farnham David(2002), Competency management in the public sector:European Variations on a Theme,IOS Press.
    39. Intagliata, J., Ulrich, D., Smallwood, N. (2000), Leveraging leadership competencies to produce leadership brand:creating distinctiveness by focusing on strategy and results, Human Resource Planning, Vol.23 No.3, pp.12-23.
    40. Jones W. Thomas,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a changing context:Monsanto pioneers a competency-based, developmental approach,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Vol.34, Issue 3, Autumn (Fall) 1995,pp.425-442.
    41. Kessler Robin (2008), Competency-Based Performance Reviews:How to Perform Employee Evaluations the Fortune 500 way, The Career Press.
    42. Klemp, George O. (1979). Identifying, Measuring and Integrating Competence. In F. Pottinger and J. Goldsmith (Eds.), Defining and measuring competen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43. Lepsinger, Richard & Lucia, Anntoinette D.(2009), The Art and Science of 360 degree feedback 2nd Edition, New York:Jossey-Bass.
    44. Ley Tobias & Albert Dietrich, Skills Management - Managing Competencies in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Journal of Universal Computer Science, Vol.9 No.12, pp.1370-1371.
    45. Lobel A. Sharon, Global leadership competencies:Managing to a different drumbea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Volume 29, Issue 1, Spring 1990, pp.39-47.
    46. Lucia, Anntoinette D. & Lepsinger, Richard (1999), The Art and Science of Competency Models:Pinpointing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in Organizations, New York:Jossey-Bass.
    47. Marrelli, A.F. (1998), An introduction to competency analysis and modeling,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Vol.37, pp.8-17.
    48. Maslow, Abraham H.(1971),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 New York, Viking Press.
    49. Maslow, Abraham H.(1987),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50. Marlowe, Herbert. A., Weinberg, Richard. B. (1985), Competence Development:Theory and Practice in Special Populations. Springfield, ILL:Charles C. Thomas.
    51. McClelland, David C. (1973),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 (1),1-14.
    52. McClelland, David C. (1989),How Do Self-Attributed and Implicit Motives Differ? Psychological Review. Vol.96, No.4,690-702.
    53. McClelland, David C. (1985), How Motives, Skills, and Values Determine What People Do, American Psychologist. Vol.60.No.7.812-825.
    54. McClelland, David C. (1976). A Guide to Job Competency Assessment. Boston:McBer and Company.
    55. McClelland, David C.(1985).Human Motivation. Glenview,IL: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56. McLagan A. Patricia (1980),Competency Model. Training & Development Journal,34 (12):22-26.
    57. McLagan A. Patricia (May 1997), Competencies:the Next Generation,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pp 40-47.
    58. McDowell, Callie. (1996, September). Achieving workforce competence. Personnel Journal (New Product News Supplement).
    59. Morgan Gareth (1988), Riding the waves of change:developing managerial competencies for a turbulent world, Jossey-Bass.
    60. Moore, D., Cheng, M., Dainty, A. (2002), "Competence, competency and competencies: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 organisations", Work Study, Vol.51 No.6, p.6.
    61. O'Neill P. Colleen, Competencies-A Powerful Tool for Driving Business Results, The Human Resources Professional. Nov/Dec 1996 pp.22-24.
    62. Parry B. Scott. The Quest for competencies-Competency Studies Can Help You Make HR Decisions, But the Result Are Only As Good As the Study, Training, July 1996 pp.48-56.
    63. Paul C. Green (1999), Building Robust Competencies:Linking Human Resource Systems to 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64. Pickett, Les. (1998), Competencies and managerial effectiveness:Putting competencies to work. 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 vol.27(1),103-115.
    65. Prahalad, C. K. & Hamel, Gary (1990, May/June),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81.
    66. Quinn, Robert E. & Faerman, Sue R (2003), Becoming a Master Manager:A Competency Framework (3rd edition),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67. Rollings Thomas & Fruge Mike, Performance Dimensions:Competencies with a Twist, Training. Jan.1992, pp.47-51
    68. Rothwell, William J., Prescott R-Competency s-Competency sobert K. & Taylor Maria (1998),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Leader:How to Prepare Your Organization for The Six Key Trends Shaping the Future, Palo Alto, California:Davies-Black Publishing.
    69. Rothwell William J. & Kazanas H. C.(1998). Mastering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process:A systematic approach (2nd edition.),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70. Rothwell William J. & Kazanas H. C. (2003), Planning & Management Human Resources: Strategic Planning for Personnel Management (2nd Edition), Amherst, Massachusetts: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Press.
    71. Sandberg Jorgen, Understanding Competency at Work.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r 2001, Vol.79 Issue3:24-27.
    72. Sandberg, Jorgen (1994), Human competence at work:An interpretative approach. Goteborg: Bas
    73. Sanghi Seema (2007), The Handbook of Competency Mapping-Understanding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Competency Models In Organizations.SAGE.
    74. Schoonover, Stephen C. (1998). HR competencies for the year 2000:The wake-up call! Alexandria, VA:Society fo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Foundation.
    75. Schoonover, Stephen C. (2003), Human Resource Competencies for the New Century, Falmouth, MA:Schoonover Associates.
    76. Spencer Lyle M. & Spencer Signe M.(1993),Competence at Work: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77. Spencer,Lyle M., McClelland, David C., & Spencer, Signe M. (1994), Competency assessment methods:history and state of the art, Boston:Hay McBer Research Press.
    78. Stefanutti. Luca (2003),Skill Assessment in Problem Solving and Simulat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Journal of Universal Computer Science, Vol.9 No.12 (2003), pp.145-200.
    79. Sternberg Robert J. & Detterman Douglas. K (1986), What is Intelligence? Contemporary Viewpoints on its Nature and Definition. Norwood NJ:Ablex.
    80. Sun Linda, Shi Kan, The Human Resource Competency Studies and the IPMA-HR Competency Training and Certification, 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 Fall 2008, vol.37 (3) pp.353-362.
    81. Taylor, Heather. G (2007), Collaborative Competencies,Presentation at the Public Management Conference.
    82. Ulrich Dave, Brockbank Wayne, Johnson Dani, Sandholtz Kurt & Younger Jon (2008), HR Competencies:Mastery at the Intersection of People and Business, Alexandria:Society Fo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83. Ulrich Dave, Brockbank Wayne, Yeung K. Arthur & Lake G. Dale (1995), Human Resource Competencies:An Empirical Assessmen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Vol.34, Issue 4, Winter 1995, pp.473-495.
    84. United States Office of Personnel Management (1999):Looking to the Future--Human Resource Competencies.
    85. Voorhees A Richard (2001), Competency-Based Learning Models-A Necessary Future,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86. White, Robert W. (Sep.1959). Motivation reconsidered:The concept of competence, Psychological Review, Vol.66 (5),279-333.
    87. Wood Robert & Payne Tim. (1998). Competency-based recruitment and selection:A practical guide. West Sussex, England:John Wiley & Sons.
    88. Worthington N. D., Core competencies in the public sector, Municipal engineer,vol.162 Issue 1,2009, pp.51-5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