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境界叙事和意象叙事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题是关于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叙事的民族品格范式论。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论证,本文认为境界叙事和意象叙事是20世纪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叙事中由民族文化底蕴养成并逐渐成熟的两种重要的民族范式,而沈从文和贾平凹则是这两种叙事范式的典型个案。
     境界、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乃至其他艺术的精髓,既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又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境界、意象作为中国文学审美的基本方法,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是一致的,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思维方法、审美理想追求与文化的统一。古典诗词论理是如此,现代叙事文学虽由于现代理性思维洗礼有很大改观,但从艺术思维角度看,应该说对于意象和境界这两种民族文学艺术的内核依然有非常自觉的继承和拓展。本文即尝试和努力运用境界、意象等传统诗学概念阐释现代叙事文学作品,并从现代叙事的民族品格建构角度,以充足丰富的文学实践资源为基础,抽象概括出主要的两种叙事范式:现代境界叙事和现代意象叙事。本文对这两个关键性概念做了学理规范,对两者之间的特征关系进行对照比较分析,还从文体形态之间的互设,中国传统叙事的演绎发展以及《红楼梦》叙事的现代传承和影响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证。
     现代乡土文学叙事的总体品格,既是现代文明和现代叙事催生的结果,又是本民族诗性传统的自觉继承和拓展的结果。尤其是民族品格,具有民族文化的亲缘性。这决定了其对于境界叙事和意象叙事审美方法有着更加直接的表现。所以,本文选择从现代乡土文学叙事特别角度切入,着力于考察其民族品格,遂又抽象概括出现代乡土境界叙事和乡土意象叙事两种范式。这仍然是基于这样的现实:现代乡土文学的文化底蕴和文学实践为我们的理论建构提供了充足条件、充分理由以及理论总结的现实必要性。沈从文和贾平凹的叙事研究因此也就自然进入我们的视界,对他们乡土叙事文本的个案分析,就是用以支撑本文的基本观点。
     沈从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乡土文学的一个典范作家,成熟之后的乡土写作,总体呈现为境界叙事,可视为现代乡土境界叙事的典范。他以自然人性超时空文化视界观照湘西乡土人文生存方式,以湘西为反观现代文化的记忆和想象策源地,创造了双重品格意义的文化湘西和文学湘西世界。20世纪30年代沈从文的乡土写作达到巅峰时期。他以对现代和乡土双重反思的矛盾认知,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体情绪回眸凝视湘西古朴原始的生存状态,既有从自然人性角度对湘西文化的肯定和留恋,又有从现实生存角度不自觉地流露出对湘西落后封闭的担忧。至40年代,沈从文继续深入反思现代文化和社会现实,在“文运重建”的宏阔视野下,其自然人性观的思考明确指向建构和谐人性和和谐有序生存的现代“乌托邦”。但现实生活的巨大反差使沈从文明白,这种人性理想只能存在于文学的记忆和想象世界里,他的创作也只能是现代版的“桃花源记”。所以,从《边城》到《长河》,他的乡土写作,几乎都笼罩着浓重的沈从文式的忧郁情绪,正是这种情绪作为叙事视点的有机构成,使得他的生命哲学、文化诗学和艺术审美三者在建构自然和谐的生命存在这一人性理想上达到高度统一。并因此创造了20世纪乡土叙事的一种极致品格形式——境界叙事。沈从文的境界叙事特征主要是化情意为境界,视点情绪的凝聚整一性,虚实相即的叙事架构,人物焦点、时空结构等特别具体之法,以及其他独特的文化和文学叙事要素所形成的被本文合称为“水样叙事”的策略。
     当代作家贾平凹创作已经三十余年,主要成就也在现代乡土叙事,他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文化文学的商州世界。他以个人情绪与社会集体情绪同步共颤,以当代商州为现代社会文化还原和想象的策略地,对当代中国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给与“史诗”般的跟踪还原。民俗和宗族是贾平凹记录世相和想象文化商州的两大取向。成熟之后的贾平凹乡土写作总体呈现为整体混沌意象叙事,可视为现代乡土意象叙事的典范,从《浮躁》到《高老庄》再到《秦腔》,贾平凹及时敏锐地表现了农耕文明在现代文明的炙烤下解体离散的过程;叙事策略相应地从整体世相表象还原策略发展到混沌还原写实叙事策略,即从我们所抽象概括的整体意象叙事到混沌意象叙事。所以,贾平凹的文学商州世界是乡土文化的商州意象世界。贾平凹的意象叙事主要特征是转意成象,创造气象浑然、贯穿始终的整体意象或混沌意象,虚实相即以实写虚的元素整合规则,人物视点特征和共时无序结构等具体之法,以及其他独特的文化和文学叙事要素所形成的被本文合称为“山样叙事”的策略。
     本文认为境界叙事和意象叙事不但是20世纪中国叙事文学民族品格的重要范式,而且为世界文学的叙事品格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它们既是现代乡土叙事的特征也是整个现代文学叙事的重要品质构成,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在当代语境中,它们还是继续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精髓的文学创新路径,同时也是中国现代乡土文学批评方法的民族话语转型的重要切入点和支撑点。
My doctoral dissertation's topic mainly discuss the national literature's (in fact they are mainly novels) paradigm and character of modern native narration.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both of the realmized-narrative and the imagerized-narrative, which contain inside information from the national culture and gradually take their own initiative to develop maturely two paradigms of modern nation-narrative, are the important paradigms of the 20~(th) century's China modern native narrative. And Shen Cong-wen and Jia Ping-wa are the typical writers of these two national narrative characters, especially on modern native literature.
     The realm and the image are originally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as well as other arts. Both of them as important concepts are not only in the epistemological sense, but also in the methodological sense. Because the realm and the image are the essence same as the main body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spirits, they are the united wa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s, the basic forms of the aesthetic pursuit, and the basic aesthetic method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 criticism ways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is the case, Chinese modern narrative literature, especially the so-called poetic-fiction or poetic-prose, is so as it, although the later has been changed a lot in terms of the impact of modern rational thinking.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is the best proof.Of course the reasoning can be watched as it too. My dissertation just has a try to use the traditional poetic concepts, especially the two core concepts, to explain modern narrative fiction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n modern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narrative characters, 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resources from modern narrative literature practice,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most important paradigms and characters of modern national literature as the realmized-narrative and the imagerized-narrative, also it should be said that the realmized-narrative and the imagerized-narrative of modem national literature have not only inherited very consciously from both of the realm and the image, but also what they develop in future will must be on the base of them. And in my paper we try to give justifications for the concept norms, and by comparativel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m. They are yet proved by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mutual-establishing within writing Styl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atterns of Chinese classic narrative, as well as a few proof on the modern narrative tradition from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and its impact on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Modern native literature's overall character of narrative is not only the birth of modern Western narrative and Modern civilization (modernity), but also the results of the national poetic tradition (Nationality). Especially the national character, with the relatives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is of the outcome of the succession and development. It determines that both of them have a more direct method of performance on modern native literature's aesthetic. Therefore, this article in particular has selected the angle of modern native literature to view the narrative national character, and summed up two abstract paradigms: the native realmized-narrative and the native imagerized-narrative, which grounded on the cultural and literary practice, the sufficient reason and the need of theory summary to the reality.Therefore, the text study of native narrative on Shen Cong-wen and Jia Ping-wa' is naturally to enter our vision field, which, as an individual case analysis, is in order to support the basic point of view in this article.
     Shen Cong-wen was a typical writer of the local literary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literature. In his mature writing period, most of the native writings are overall showed for the realmized-narrative,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a modern model on the local narrative level. He cared about the survival of Xiangxi native humanities, which is beyond field of vision. On the other hand, he made Xiangxi as the source of memory and imagination, on the dual character of culture and literature, contrasted with modernity, created a cultural and literary significance of the Xiangxi world. In 1930s, Shen Cong-wen's Xiangxi writing reached the peak. He gazed at Xiangxi survival status with dual awareness of contradictions on modern and native and strong personal feelings, to reflect and review the main original ancient lif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he showed his recognition and nostalgia on natural Xiangxi culture, as well as unconsciously was comcerned about the backward and closed Xiangx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rvival realities. To 1940s, Shen Congwen continued to reflect the modern cultural and social reality.In the vision of "humanities and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his concept of a natural humanity had a clear point to build a harmonious humanity and an orderly modern harmony "utopia" of the survival. However, the great contrast in real life made Shen Congwen realized that the ideal of human nature had been existed only in the literature, in the world of memory and imagination, so his creativity is only the modern version of "Land of Peach Blossoms in mind". Therefore, from Border Town to the long river, almost his local writings are shadowed with heavy depression of Shen Congwen-style. Just with such a sentiment, at the level of constructing nature life in harmony existing on the ideal of human nature, his native writing makes his organic composition of narrative point of view, his aesthetic poetics, and his life philosophy forming into a unique construction, achieving a high degree of unity. And thus Shen Cong-wen created the extreme form of local character in 20~(th) century that is what we called, the realmized-narrative. The text characteristics of Shen Cong-wen's realmized-narrative mainly are the affectively realmized, emotional viewpoint making entire elements in one, the actual situation inter-action with abstract image (to let the right ideology guide the reality), the unified rules of the narrative elements,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s focus, space-time structure of the narration and other specific factors that are summarized in my article as the strategy of "water-like narrative", etc.
     Jia Ping-wa, a contemporary writer, has been writing more than 30 years. His major achievement of modern local narrative is that he has created a culture image of Shangzhou in his literature world for us. His personal feeling flutters synchronously to the emotions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mass society. His works collects Shangzhou contemporary culture as the source to "restore" and "imagine" china modern society, especially the three decade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being given "epic"-like tracking and reduction. Folk and clans are of the two cultural orientations of Shangzhou in Jia Ping-wa's works to record and imagine verity of life. His sophisticated writings about Shangzhou are an overall showing as a whole chaotic imagerized-narrative, which could be regarded as a modem model of native imagerized-narrative. From the Impetuous to Old Gao Village to Shaanxi/qin Opera, Jia Ping-wa's works are timely performance of the acute farming civilization baked in modern civilization and the slow process of disintegration of discrete; his narrative strategies changed accordingly from realist recording and imagining variety of life; from the imagerized-narrative, to chaotic imagining narrative, and to chaoticized-narrative. Therefore, the world of Jia Ping-wa's works about Shangzhou local is the world of Shangzhou culture imagining. The main features of Jia Ping-wa's imagerized-narrative are the imagerized meaning, a seamless atmosphere and the whole image or the chaos image created in the works, the rule of that use of the actual lining of the elements to act the virtual integration (let correct ideology contrast the reality), the character point-view features, the disordered but same time structure, and Other specific elements in our article called as the strategy (contrast with Shen Cong-wen ) of "mountain-like narrative", etc.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considers on the whole that the two paradigms are not only the essential paradigms of 20~(th) century national characters of Chinese Narrative Literature, but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narrative to world literature as a whole character. So they are not only the characteristics to the local narrative but also the essential quality of narrative structure to the whole narrative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literary. They are the Nation's, also the World's.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it is showed generally that the realmized-narrative and the imagerized-narrative are possibly the paths to continue innovation, and the important point of entry to the native criticism ways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or the transformation to the national discourse.
引文
[1]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43页。
    [1][美]戴卫·赫尔曼:《新叙事学·引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9页。
    [2]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267页。
    [3]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08页。
    [1]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09页。
    [1]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28页。
    [2]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39页。
    [3]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21页。
    [1]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516页。
    [2]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395页。
    [3]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28-29页。
    [1]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268页。
    [2]姬昌等:《全本周易》,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2006年版,350页。
    [3]王弼:《周易略例·明象》。
    [4]胡经之、李健:《中国古典文艺学》,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374页。
    [5]胡经之、李健:《中国古典文艺学》,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375页。
    [1]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版,253-254页。
    [2]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270-275页。
    [3]胡经之、李健:《中国古典文艺学》,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373页。
    [4]诸家引用版本标点稍有出入。据传王昌龄为《诗格》的作者,但无确凿的史料为证。学者们推测《诗格》写于公元742至785年间,其最早文本,收在宋代学者陈应行的《吟窗杂录》中。《诗格》曾一度失传,但因日本僧人海空法师的《文镜秘府论》有载,于是失而复得。关于西方汉学家对王昌龄和《诗格》的研究,可参阅 Joseph J.Lee.Wang Cangling(Boston:Twayne Publishers,1982),以及Charles Hartman,"The Yin-ch'uang tsa-lu Miscellaneous Notes from the Singing Window:A Sung Dynasty Primer of Poetic Composition",Paper presented on conference "Understanding Chinese Poetics:Recarving the Dragon," Prague,September 23-26,2001 等专著和论文。(参阅Pauline Yu.The Reading of Imagery in the Chinese Poetic Tradition.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7,p.186.)
    [5]参考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240页。
    [1]袁宏道:《叙小修诗》。
    [2]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272页。
    [3]叶燮:《原诗·内篇下》。
    [4]谢灵运:《登上戍鼓山诗》,《古诗选评》(卷五)。
    [5]王国维:《人间词话 六》,《人间词话·人间词》,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8页。
    [1]王国维:《人间词话 十六》,《人间词话·人间词》,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22页。
    [2]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 十》,《人间词话·人间词》,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94页。
    [3]王国维:《人间词话 四二》,《人间词话·人间词》,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58页。
    [4]王国维:《人间词话 五二》,《人间词话·人间词》,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71页。
    [5]王国维:《人间词话 五六》,《人间词话·人间词》,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74页。
    [6]王国维:《人间词话 三》,《人间词话·人间词》,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3页。
    [1]王国维:《人间词话 八》,《人间词话·人间词》,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11页。
    [2]周锡山编校:《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文学小言》,北岳文艺出版社1964年版,26页。
    [3]李泽厚:《华夏美学》,《美学三书》,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15页。
    [4]王国维:《人间词话 九》,《人间词话·人间词》,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12页。此处主要参考蒋永青著《境界之“真”:王国维境界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33页。
    [1]王国维:《人间词·乙稿序》,《人间词话·人间词》,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168-169页。
    [2]顾祖钊:《艺术至境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163页。
    [1]《道德经》(三十九章)。
    [2]蒋永青:《境界之“真”:王国维境界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43页。
    [3]参考胡经之、李健:《中国古典文艺学》,第十三章《境、象、意:艺术境界的美学品格》,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367-368页。
    [4]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192页,转引自蒋永青著《境界之“真”:王国维境界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35页。
    [5]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 四四》,《人间词话·人间词》,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136页。
    [6]王国维:《人间词乙稿序》,《人间词话·人间词》,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169页。
    [1]庄子:《庄子·人世间》。
    [1]蒋永青:《境界之“真”:王国维境界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15页。
    [2]庄子:《庄子·齐物论》。
    [1]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236页。
    [2]严羽:《沧浪诗话》。
    [3]严羽:《南山画跋》。
    [4]王国维:《人间词话 一》,《人间词话·人间词》,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1页。
    [1]王国维:《人间词话 十五》,《人间词话·人间词》,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21页。
    [2]王国维:《人间词话 十八》,《人间词话·人间词》,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24页。
    [3]胡经之、李健:《中国古典文艺学》,第十三章《境、象、意:艺术境界的美学品格》,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382-385页。
    [1]韩鲁华:《精神的映象----贾平凹文学创作论·绪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1]此处主要参考肖鹰:《论美学的现代发生》,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133-142页。
    [2]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三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52页。
    [3]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三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55页。
    [4]叶朗:《胸中之竹--走向现代之中国美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57页。
    [5]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70页。
    [6]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一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189-190页。
    [7]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58页。
    [1]宗白华:《美学漫步》,学林出版社1984版,第17页。
    [2]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373页。
    [3]蒋永青:《境界之“真”:王国维境界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15页。
    [4]杨守森:《艺术境界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144-165页。
    [5]杨守森先生在《艺术境界论》一书中讲到下面一段话:“近些年来,在我国文论界,有学者试图进一步扩大
    [1]王泰来等编译:《叙事美学》,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
    [2]王彬:《红楼梦叙事》,中国工人出版社1998年版,11页。
    [1]朱光潜:《诗论》,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113页。
    [2]朱光潜:《诗论》,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113页。
    [3]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410页//转引自徐岱:《小说形态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470页。
    [4]徐岱:《小说形态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471页。
    [1]徐岱:《小说形态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471页。
    [2]王国维:《人间词话一》,《人间词话·人间词》,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1页。
    [1]周作人:《晚间的来客》“译者《附记》”,载《新青年》第七卷第五号。
    [2]周作人:《美文》。
    [3]汪曾祺:《谈风格》,《文学月报》1984年第6期。
    [4]沈从文:《论冯文炳》,《沈从文全集》(卷16),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45页。
    [1]王瑶:《中国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的历史联系》,《北京大学学报》1986年第5期。
    [2]李健吾:《李健吾文学批评选》,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445页。
    [3]汪伟:《读(边城)》,原载《北平晨报·北晨学园》1934年6月7日。
    转引自施军:《叙事的诗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114页。
    [4]师陀:《(马兰)成书后录》//刘增杰编:《师陀研究资料》,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72页。
    [5]施军:《叙事的诗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113页。
    [6]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30页。
    [7]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12页。
    [1]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09页。
    [2]原文这里加注“海外学者普实克、夏志清、韩南、浦安迪都有类似说法”。
    [3]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09页以及注释。
    [4]米兰·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牛津大学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48页。
    [1]其他文章如郑万隆《我的根》、李杭宇《理一理我们的“根”》、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郑义《跨越文化断裂带》等。
    [1]陶东风、和磊:《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1978-200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251页。
    [1]周作人:《三十年文学的源与流》,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16页。
    [2]栾梅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生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92页。
    [3]王国维:《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王国维文选》,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138页。
    [1]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版,253页。
    [2]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268页。
    [1]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267页。
    [2]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61页。
    [3]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63页。
    [1]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中),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518页。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32页。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49页。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48页。
    [4]元稹:《乐府古题序》。
    [4]白居易:《与元九书》。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58页。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58页。
    [3]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上),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88页。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92页。
    [1]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23页。
    [2]引用语序颠倒。原文参见刘安海:《小说“小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51页。
    [3]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上),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4页。
    [4]姚继中:《(源氏物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162页。
    [1]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23页。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94页。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95页。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95页。
    [5]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98页。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191页。
    [2]刘安海:《小说“小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44-145页。
    [1]张宝坤选编:《名家解读(红楼梦)》[上],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57页。
    [2]张宝坤选编:《名家解读(红楼梦)》[上],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58页。
    [3]张宝坤选编:《名家解读(红楼梦)》[上],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59页。
    [4]张宝坤选编:《名家解读(红楼梦)》[上],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61页。
    [5]张宝坤选编:《名家解读(红楼梦)》[上],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61页。
    [6]张宝坤选编:《名家解读(红楼梦)》[上],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61页。
    [7]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396页。
    [8]汪曾祺:《桥边小说三篇·后记》,《收获》(上海)1996年第2期。
    [1]王国维:《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王国维文选》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138页。
    [1]阿城:《闲话闲说--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作家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2]苍狼等:《与魔鬼下棋--五作家批判书》,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版,38页。
    [1]沈从文:《小说作者和读者》,《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68页。
    [2]王蒙:《王蒙活说红楼梦》,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175-195页。
    [3]转引自苍狼等:《与魔鬼下棋--五作家批判书》,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版,38页。
    [4]贾平凹:《读张爱玲》,《五十大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211页。
    [1]胡文彬:《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自觉,新浪读书,2005、4、13。
    [2]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196页。
    [3]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362-363页。
    [4]张敬:《诗词在中国古典小说戏曲中的应用》,台湾《中外文学》1974年3卷11期。
    [5]张宝坤选编:《名家解读(红楼梦)》[上],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474页。
    [6]张宝坤选编:《名家解读(红楼梦)》[下],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480页。
    [1]此处主要参考丁帆等著:《中国乡土小说史》,北京大学出本社2007年版,10-13页。
    [2]丁帆等著:《中国乡土小说史》,北京大学出本社2007年版,12页。
    [1]丁帆等著:《中国乡土小说史》,北京大学出本社2007年版,82页。
    [1]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3页。
    [1]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4页。
    [2]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6页。
    [1]转引自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7页。
    [2]丁帆等著:《中国乡土小说史·绪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1页。
    [3]转引自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7页。
    [1]钱理群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8页。
    [1]费孝通:《重读(江村经济)序言》,《江村经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293页。
    [2]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鲁迅全集》(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246页。
    [1]丁帆等著:《中国乡土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88页。
    [2]此处借鉴赵园先生的《地之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一章“大地·乡土·荒原”的术语,并受其启发,特别说明。
    [1]丁帆等著:《中国乡土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页。
    [2]李继凯:《秦地小说与“三秦文化”·总序》,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冯健男:《梦中彩笔创新奇》//艾以等编《废名小说》(上),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21页。
    [1]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18页和198页。
    [1]沈从文:《从文自传·附记》,《沈从文全集》(卷13),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67页。
    [1]沈从文:《(湘西散记·序》(1982年英译本序言),《沈从文全集》(卷13),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67页。
    [2]克罗齐:《美学或艺术和语言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74-78页。
    [3]金介甫(Jeffrey C.Kinkley):《沈从文笔下的中国社会与文化》,虞建华、邵华强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213页。
    [4]沈从文:《历史是一条河》,《沈从文全集》(卷11),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87页。
    [1]沈从文:《从文自传·女难》,《沈从文全集》(卷13),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19页。
    [2]沈从文入京时间说法不一,本文参考吴世勇编《沈从文年谱》(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16页)采用1923年说。
    [3]屈原:《九章·惜诵》。
    [1]嵇康(三国魏名士、玄学家):《声无哀乐论》,《嵇中散集》(卷五)。
    [2]《论语·八佾》。
    [3]《礼记·经解》。
    [4]沈从文:《沈从文全集》(卷1),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60页。
    [5]沈从文:《沈从文全集》(卷3),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418页。
    [1]沈从文:《不死日记》,《沈从文全集》(卷3),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400页。
    [2]沈从文:《不死日记》,《沈从文全集》(卷3),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99页。
    [3]沈从文:《不死日记》,《沈从文全集》(卷3),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408页。
    [4]沈从文:《中年》,《沈从文全集》(卷3),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429页。
    [5]沈从文:《中年》,《沈从文全集》(卷3),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438页。
    [6]沈从文:《善钟里的生活》,《沈从文全集》(卷3),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447页。
    [7]沈从文:《解放一年--学习一年》,《沈从文全集》(卷27),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52页。
    [1]沈从文:《中年》,《沈从文全集》(卷3),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429页。
    [2]刘洪涛:《湖南乡土文学与湘楚文化》,湖南教育出版1997年版,284页。
    [1]沈从文:《青岛游记》,《沈从文全集》(卷27),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534页。
    [2]沈从文:《答瑞典友人问》,《沈从文全集》(卷27),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38页。
    [3]沈从文:《边城·题记》,《沈从文全集》(卷8),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57页。
    [4]沈从文:《长河·题记》,《沈从文全集》(卷10),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页。
    [5]沈从文:《边城·题记》,《沈从文全集》(卷8),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59页。
    [1]沈从文:《长河·题记》,《沈从文全集》(卷10),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4-7页。
    [2]沈从文:《<湘西散记>序》,《沈从文全集》(卷16),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87页。
    [3]沈从文:《<湘西散记>序》,《沈从文全集》(卷16),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89页。
    [4]沈从文:《<湘西散记>序》,《沈从文全集》(卷16),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90页。
    [5]沈从文:《<湘西散记>序》,《沈从文全集》(卷16),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93页。
    [6]原有副题“一名《沅水流域识小录》”。《沈从文全集》(卷11)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26页。
    [7]沈从文:《<湘行散记>序》,《沈从文全集》(卷16)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88页。
    [1]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35页。
    [2]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岳麓书社2006年版,341页。
    [3]沈从文:《<湘行散记>序》,《沈从文全集》(卷16),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88-389页。
    [4]沈从文:《怀昆明》,《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73页。
    [1]沈从文:《烛虚》,《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2页。
    [2]沈从文:《白魇》,《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57页。
    [3]沈从文:《烛虚》,《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0页。
    [4]沈从文:《烛虚》,《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页。
    [5]沈从文:《烛虚》,《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4页。
    [1]沈从文:《水云》,《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04页。
    [2]沈从文在《一个传奇的本事》中说:“我待完成的十个故事,将是十个水边城市人民的爱恶哀乐。”参见《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18页。
    [3]沈从文:《文运的重建》,《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80页。
    [4]沈从文:《小说作者和读者》,《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66页。
    [5]沈从文:《水云》,《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19页。
    [1]沈从文:《小说作者和读者》,《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66-67页。
    [2]同上,65页。
    [3]沈从文:《小说作者和读者》,《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65页。
    [4]同上,67页。
    [5]同上,68页。
    [6]同上,72页。
    [7]同上,75页。
    [8]沈从文:《文运的重建》,《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83页。
    [9]沈从文:《生命》,《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42页。
    [1]沈从文:《潜渊》,《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3页。
    [2]沈从文:《烛虚》,《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7页。
    [3]同上,17页。
    [4]沈从文:《潜渊》,《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0页。
    [5]沈从文:《烛虚》,《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8页。
    [6]同上,16页。
    [7]同上,14页。
    [8]同上,4页。
    [9]同上,6页。
    [10]沈从文认为所谓阉寺性人格是指:“实无所爱,对国家,貌作热忱,对事,马马虎虎,对人,毫无感情,对理想,异常害怕。也娶妻生子,治学问教书,做官开会,然而精神状态上始终是个阉人”参考《烛虚》,《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0页
    11 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沈从文全集》(卷9),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4页。
    12 沈从文:《烛虚》,《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7页。
    13 沈从文:《烛虚》,《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1页。
    [1]沈从文:《长庚》,《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9页。
    [2]沈从文:《长庚》,《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9页。
    [3]同上,40页。
    [4]同上。
    [5]同上。
    [1]沈从文:《我的学习》,《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67页。
    [2]沈从文:《水云》,《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15页。
    [3]同上,120页。
    [4]同上,118页。
    [1]同上,101页。
    [2]沈从文:《烛虚》,《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4页。
    [3]同上。
    [4]沈从文:《烛虚》,《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5页。
    [5]同上。
    [6]沈从文:《潜渊(第二节)》,《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87-88页。
    [1]沈从文:《水云》,《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11页。
    [2]沈从文:《学鲁迅》,《沈从文全集》(卷16)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86页。
    [3]凌宇:《沈从文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220页。
    [4]可主要参考《沈从文全集》的16、17和18卷的相关文集。
    [1]赵学勇:《沈从文与东西文化·引言》,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3-4页。
    [2]赵学勇:《人与文化:“乡下人”的思索--沈从文与福克纳的比较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三期,133页。
    [1]凌宇:《走进沈从文·编者序》,《湘西秀士》,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3页。
    [2]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138页。
    [3]沈从文:《水云》,《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28页。
    [4]沈从文对新婚妻子张兆和的爱称。
    [5]沈从文著,凌宇主编:《沈从文散文精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09页。
    [6]《老子》第八章。
    [1]沈从文:《泸溪·浦市·箱子岩》,《沈从文全集》(卷11),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75-376页。
    [1]沈从文:《历史是一条河》,《沈从文全集》(卷11),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88页。
    [2]沈从文:《箱子岩》,《沈从文全集》(卷11),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80页。
    [3]沈从文:《凤子》,《沈从文全集》(卷7),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63-164页。
    [4]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385页。
    [1]刘洪涛:《湖南乡土文学与湘楚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版,第257页。
    [2]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沈从文全集》(卷9),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3]沈从文:《论技巧》《论短篇小说》《论游记》等均见《沈从文全集》(卷16),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4]李健吾:《咀华集咀华二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29页。
    [5]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中卷),香港昭明出版社,1980年版,128页。
    [1]沈从文:《石子船·后记》,《沈从文全集》(卷5),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18-319页。
    [1]沈从文:《水云》,《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10-111页。
    [1]沈从文:《我怎么就写起小说来》,《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419页。
    [2]沈从文:《水云》,《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11页。
    [3]沈从文:《短篇小说》,《沈从文全集》(卷16),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505页。
    [1]李泽厚:《“意境”杂谈》,《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325-326页。
    [2]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45页。
    [3]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16页。
    [1]王昌龄:《诗格》。
    [2]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47页。
    [3]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21页。
    [4]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73页。
    [5]刘勰:《文心雕龙·比兴》,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338页。
    [1]沈从文:《鸭窠围的夜》,《沈从文全集》(卷11),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45-246页。
    [1]沈从文:《一个人的自白》,《沈从文全集》(卷27),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8页。
    [2]沈从文:《关于西南漆器及其他》,《沈从文全集》(卷27),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7页。
    [1]沈从文:《关于西南漆器及其他》,《沈从文全集》(卷27),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6-27页。
    [2]沈从文:《关于西南漆器及其他》,《沈从文全集》(卷27),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6页。
    [1]凌宇:《沈从文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340页。
    [2]沈从文:《我的学习》,《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66页。
    [3]沈从文:《关于西南漆器及其他》,《沈从文全集》(卷27),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2页。
    [1]沈从文:《一个人的自白》,《沈从文全集》(卷27),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3-14页。引文中重点号为本文所加。
    [2]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49页。
    [1]明,陆时雍《诗镜总论》。
    [2]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82页。
    [1]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39页。
    [2]早在1927年,沈从文借《老实人》中的人物之口,就提到对“朴素的忧郁”的欣赏,参考《沈从文全集》(卷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85页。
    [1]沈从文:《情绪的体操》,《沈从文全集》(卷17),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16页。
    [2]沈从文:《一封未曾付邮的信》,《沈从文全集》(卷11),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页。
    [3]沈从文:《沅陵的人》,《沈从文全集》(卷11),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60页。
    [4]沈从文:《泸溪·浦市·箱子岩》,《沈从文全集》(卷11),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76页。
    [1]沈从文:《箱子岩》,《沈从文全集》(卷11),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80-281页。
    [2]沈从文:《烛虚·长庚》,《沈从文文集 卷十一》,花城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1年,291页。
    [3]参考康长福:《沈从文文学理想研究》(第六章),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沈从文:《<湘行散记>序》,《沈从文全集》(卷16),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94页。
    [1]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79页。
    [2]丁帆等著:《中国乡土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95页。
    [1]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03页。
    [2]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03-104页。
    [1]沈从文:《长河·题记》,《沈从文全集》(卷10),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7页。
    [1]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63页。
    [2]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65页。
    [3]沈从文:《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沈从文全集》(卷13),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53页。
    [1]沈从文:《长河·题记》,《沈从文全集》(卷10),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页。
    [2]沈从文:《长河》,《沈从文全集》(卷10),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91页。
    [3]沈从文:《长河》,《沈从文全集》(卷10),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14页。
    [4]沈从文:《边城》,《沈从文全集》(卷8),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45页。
    [1]沈从文:《长河》,《沈从文全集》(卷10),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69页。
    [1]沈从文:《从文自传·女难》,《沈从文全集》(卷13),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23页。
    [2]沈从文:《长河·题记》,《沈从文全集》(卷10),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4页。
    [1]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69页。
    [2]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191页。
    [3]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223页。
    [1]沈从文:《长河·题记》,《沈从文全集》(卷10),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7页。
    [1]沈从文:《废邮存底·情绪的体操》,《沈从文全集》(卷17),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16页。
    [1]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沈从文全集》(卷9),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页。
    [2]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附录”》,岳麓书社2006年版,501页。
    [1]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一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69页。
    [2]叶燮:《原诗·内篇》
    [3]沈从文:《谈“写游记”》,《沈从文全集》(卷16),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518页。
    [1]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65页。
    [1]沈从文:《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沈从文全集》(卷17),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10页。
    [2]沈从文:《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沈从文全集》(卷17),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09页。
    [3]沈从文著 凌宇主编:《沈从文散文精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65页。
    [1]《老子》第八章。
    [2]《老子》第五十二章。
    [3]《老子》第六十六章。
    [4]《老子》第七十八章。
    [5]《老子》第四十三章。
    [1]《老子》第五十四章。
    [2]《老子》第四十五章。
    [3]《老子》第十九章。
    [4]刘纳:《望星空--一个文学意象的考察》//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上卷),东方出版中心2003年版,120页。
    [1]刘纳:《望星空--一个文学意象的考察》//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上卷),东方出版中心2003年版,120页。
    [2]沈从文:《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沈从文全集》(卷17),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06页。
    [1]《庄子·列御寇》。
    [2]沈从文:《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沈从文全集》(卷17),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09页。
    [3]沈从文:《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沈从文全集》(卷17),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24页。
    [4]《老子》第十四章。
    [1]《庄子·田子方》。
    [2]参见沈从文:《论冯文炳》、《从周作人鲁迅作品学习抒情》,分别见于《沈从文全集》(卷16),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48页、265页等。
    [1]沈从文:《鸭窠围的夜》,《沈从文全集》(卷11),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44页。
    [1]沈从文:《边城》,《沈从文全集》(卷8),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14页。
    [2]此处参考丁帆等著《中国乡土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95页。
    [1]沈从文:《龙朱·写在龙朱一文之前》,《沈从文全集》(卷5),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23-324页。
    [2]沈从文:《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沈从文全集》(卷11),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52页。
    [3]沈从文:《废邮存底》//凌宇编:《沈从文散文精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92页。
    [1]沈从文:《论冯文炳》,《沈从文全集》(卷16),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49页。
    [2]丁帆等著:《中国乡土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90页。
    [3]沈从文:《绿魇》,《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34页。
    [4]沈从文:《绿魇》,《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38页。
    [5]沈从文:《烛虚》,《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4页。
    [6]沈从文:《水云》,《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01页。
    [7]沈从文:《绿魇》,《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39页。
    [1]张金兴:《自然人性·乡土诗性·和谐神性--解读沈从文的文学追求》,载《长沙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6期。
    [2]沈从文:《烛虚》,《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4页。
    [3]沈从文:《水云》,《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07页。
    [4]沈从文:《水云》,《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27-128页。
    [5]沈从文:《烛虚》,《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7页。
    [6]M·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郜元宝译,广西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1]瓦雷里:《法译“陶潜诗选”序》//梁宗岱:《诗与真·诗与真二集》,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189页。
    [2]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49页。
    [3]沈从文:《从徐志摩作品学习“抒情”》,《沈从文全集》(卷16),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58页。
    [1]沈从文:《从徐志摩作品学习“抒情”》,《沈从文全集》(卷16),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51页。
    [2]同上,257页。
    [1]沈从文:《由冰心到废名》,《沈从文全集》(卷16),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72页。
    [2]沈从文:《从周作人鲁迅作品学习抒情》,《沈从文全集》(卷16),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65页。
    [3]沈从文:《从周作人鲁迅作品学习抒情》,《沈从文全集》(卷16),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67页。
    [4]同上,269页。
    [5]沈从文:《论施蛰存与罗黑芷》,《沈从文全集》(卷16),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72页。
    [6]沈从文:《由冰心到废名》,《沈从文全集》(卷16),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78页。
    [7]同上,285页。
    [8]沈从文:《论冯文炳》,《沈从文全集》(卷16),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46页。
    [9]沈从文:《论郭沫若》,《沈从文全集》(卷16),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58页。
    [1]1930年上海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与孙俍工合著。
    [2]沈从文:《旧梦》,《沈从文全集》(卷6),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4页。
    [3]沈从文:《神话传说》,《沈从文全集》(卷16),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9页。
    [4]沈从文:《我怎么就写起小说来》,《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419-420页。
    [5]王德威:《重读夏志清教授(中国现代小说史)--英文本第三版导言》//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序言部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6页。
    [6]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38页。
    [7]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38页。
    [1]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39页。
    [2]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46页。
    [3]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47页。
    [4]王德威:《重读夏志清教授(中国现代小说史)--英文本第三版导言》//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序言》,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9页。
    [5]杨义:《沈从文的“凤凰情结”及其小说的文化特质》,载《吉首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4期,1-4页,转引人大复印资料2003.年第4期,第139-142页。
    [6]沈从文:《答凌宇问》,《沈从文全集》(卷16),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524-525页。
    [1]沈从文:《湘行书简·河街想象》,《沈从文全集》(卷11),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32-133页。
    [2]金介甫(Jeffrey C.Kinkley):《沈从文笔下的中国社会与文化》,虞建华、邵华强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3-4页。
    [1]目前行政区划分见《湖南省志》第二卷。现在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52年建立)只有1949年前湘西管辖区域的一半面积。
    [2]金介甫(Jeffrey C.Kinkley):《沈从文笔下的中国社会与文化》,虞建华、邵华强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1、2、5页。
    [3]沈从文:《断虹·引言》,《沈从文全集》(卷16),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41-342页。
    [1]沈从文:《(湘西散记)序》,《沈从文全集》(卷16),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94页。此文写于1982年。
    [2]沈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全集》(卷9),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5页。
    [1]沈从文:《绿魇》,《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49-150页。
    [2]王国维:《人间词话·五十一、五十二》//《人间词话·人间词》,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68-71页。
    [1]沈从文:《(断虹)·引言》,《沈从文全集》(卷16),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40页。
    [2]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71页。
    [3]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71页。
    [1]沈从文:《三三》,《沈从文全集》(卷9),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2-33页。
    [2]沈从文:《边城》,《沈从文全集》(卷8),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18页。
    [3]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72页。
    [4]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71页。
    [1]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76页。
    [2]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78页。
    [3]凌宇:《沈从文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38页。
    [4]沈从文:《由冰心到废名》,《沈从文全集》(卷16),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72页。
    [4]柏格森:《形而上学导言》,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28页。
    [5]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96页。
    [1]《老子》第四十五章。
    [2]沈从文:《从文自传·附记》,《沈从文全集》(卷13),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67页。
    [1]普鲁斯特:《驳圣伯夫》,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68-69页。
    [2]沈从文:《我怎么就写起小说来》,《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421页。
    [1]《乐记》。
    [2]日本平安文学精神和日本民族文学的一贯精神及哲学意蕴。
    [3]沈从文:《水云》,《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28页。
    [4]沈从文:《潜渊(第二节)》,《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87页。
    [5]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沈从文全集》(卷9),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页。
    [6]沈从文:《自剖提纲》,《沈从文全集》(卷27),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84页。
    [1]《庄子·列御寇》。
    [2]《庄子·列御寇》。
    [1]沈从文:《水云》,《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92页。
    [2]沈从文:《烛虚》,《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4页。
    [3]同上,9-10页。
    [4]沈从文:《生命》,《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43页。
    [5]沈从文:《过新田湾》,《沈从文全集》(卷11),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14页。
    [6]沈从文:《烛虚》,《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3页。
    [7]同上,27页。
    [1]沈从文:《潜渊》,《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2页。
    [2]沈从文:《水云》,《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24页。
    [3]同上,120页。
    [4]沈从文:《潜渊》,《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4页。
    [5]沈从文:《生命》,《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42页。
    [6]沈从文:《生命》,《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43页。
    [7]沈从文:《烛虚》,《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4页。
    [8]同上,23页。
    [9]沈从文:《水云》,《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95页。
    [10]同上,97页。
    11 同上,112页。
    [1]沈从文:《水云》,《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11页。
    [2]《水云》第四节主要交待在这种生命哲学和情感影响下写成《边城》的动机背景和过程,非常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边城》主题的认定。参考沈从文:《水云》,《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10-118页。
    [3]沈从文:《水云》,《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06页。
    [4]同上,97-98页。
    [5]沈从文:《水云》,《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07-108页。
    [6]丁帆等著:《中国乡土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95页。
    [1]俞平伯:《(红楼梦)简论》,《名家解读(红楼梦)》[上],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66页。
    [1]两文均见《沈从文全集》(卷16),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2]沈从文:《巧秀与东生》《沈从文全集》(卷10),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431-432页。
    [3]沈从文:《从文自传·女难》,《沈从文全集》(卷13),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19页。
    [4]沈从文:《论冯文炳》,《沈从文全集》(卷16),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47页。
    [5]沈从文:《菜园》,《沈从文全集》(卷8),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85-287页。
    [1]沈从文:《边城》,《沈从文全集》(卷8),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88页。
    [2]同上。
    [3]沈从文:《贵生》,《沈从文全集》(卷8),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65页。
    [1]沈从文:《三三》,《沈从文全集》(卷9),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1页。
    [2]沈从文:《边城》,《沈从文全集》(卷8),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66-69页。
    [3]沈从文:《长河》,《沈从文全集》(卷10),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1页。
    [1]沈从文:《箱子岩》,《沈从文全集》(卷11),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80-281页。
    [1]《说郛》(卷八十一)。
    [2]沈从文:《萧萧》,《沈从文全集》(卷8)。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57页。
    [3]沈从文:《边城》,《沈从文全集》(卷8),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99页。
    [1]沈从文:《动静》,《沈从文全集》(卷10),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50页。
    [2]沈从文:《巧秀与东生》,《沈从文全集》(卷10),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432页。
    [3]沈从文:《三三》,《沈从文全集》(卷9),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4页。
    [4]沈从文:《我怎么就写起小说来》,《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419页。
    [5]沈从文:《船上岸上》,《沈从文全集》(卷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0页。
    [6]沈从文:《长夏》,《沈从文全集》(卷3),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65页。
    [7]沈从文:《答瑞典友人问》,《沈从文全集》(卷27),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44页。
    [1]沈从文:《烛虚》,《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2页。
    [2]同上,22页。
    [3]同上,23页。
    [4]沈从文:《烛虚》,《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4页。
    [5]同上,23页。
    [6]沈从文:《长庚》,《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8页。
    [1]沈从文:《长庚》,《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9页。
    [2]沈从文:《水云》,《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24页。
    [3]同上,123页。
    [4]沈从文:《烛虚》,《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7页。
    [5]沈从文:《烛虚》,《沈从文全集》(卷12),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页。
    [6]吴世勇编:《沈从文年谱》,天津人民出版社,661页。
    [1]贾平凹:《对当今散文的一些看法》,《五十大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376页。
    [1]李星,孙见喜:《贾平凹评传》,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49页。
    [2]贾平凹:《商州》,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1-2页。
    [3]贾平凹:《商州》,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4-8页。文中下划线为本文所加。
    [1]周介人评价贾平凹语,见李星,孙见喜著《贾平凹评传》,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61页。
    [2]王一燕(澳大利亚著名学者)在由《当代作家评论》、苏州大学文学院、春风文艺出版社和上海久久读书人文化实业公司主办的“贾平凹作品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转引自《西安晚报》www.xawb.com2006-07-19。
    [3]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287页。
    [4]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280页。
    [1]贾平凹:《商州》,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93页。
    [2]贾平凹:《浮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3页。
    [1]李星,孙见喜:《贾平凹评传》,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51页。
    [1]贾平凹:《高老庄·后记》,广州出版社2007年版,286页。
    [2]贾平凹:《高老庄》,广州出版社2007年版,29页。
    [3]贾平凹:《秦腔·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563页。
    [4]张胜友:《<秦腔>:乡土中国叙事终结的杰出文本--北京<秦腔>研讨会发言摘要》,载《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5期。
    [1]贾平凹:《答文学家编辑部问》,《五十大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28页。
    [2]贾平凹:《高老庄·后记》,广州出版社2007年版,286页。
    [1]贾平凹:《浮躁·序言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1页。
    [2]李星,孙见喜:《贾平凹评传》,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58页。
    [3]李星,孙见喜:《贾平凹评传》,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209页。
    [4]李星,孙见喜:《贾平凹评传》,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45页。
    [5]在《废都·后记》,《怀念狼·后记》等文中多次提到,以及与本文作者的谈话中也提到,参见附录。
    [6]贾平凹:《怀念狼·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224页。
    [1]贾平凹:《高老庄·后记》,广州出版社2007年版,287页。
    [2]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76年版,103页。
    [3]分别参考《庄把·应帝王》和柏拉图《宴饮篇》。
    [4]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61页。
    [5]伽达默尔:《作为象征的艺术》,转引自《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第3卷),287页。
    [6]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209页。
    [1]施军:《叙事的诗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279-281页。
    [2]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317-327页。
    [3]李星、孙见喜:《贾平凹评传》,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68页。
    [4]黑格尔:《美学》(第2卷),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130页。
    [5]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317页。
    [6]Leon Edel,The Modern Psychological Novel,转引自张石:《川端康成与东方古典·前言》(中日文化研究文库),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85-86页。
    [1]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2]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329页。
    [1]贾平凹:《怀念狼·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224页。
    [2]李星、孙见喜:《贾平凹评传》,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05页。
    [3]贾平凹:《贾平凹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398页。
    [4]对于贾平凹的意象叙事则基本是学界共识,特别是韩鲁华教授的精神意象研究是较为专门系统的研究。
    [1]贾平凹:《废都·后记》,《五十大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158页。
    [1]李星、孙见喜:《贾平凹评传》,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44页。
    [2]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61页。
    [3]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5页。
    [4]李星、孙见喜:《贾平凹评传》,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45页。
    [1]李星、孙见喜:《贾平凹评传》,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45页。
    [2]贾平凹:《答(文学家)编辑部问》,《五十大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113页。
    [1]叶珺:《乡土·农村·家园·荒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196页。
    [2]主要参照贾平凹:《与田珍颖的通信(一)(二)》、《贾平凹答问录》,分别见《五十大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166-171页和172-184页。
    [3]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233页。
    [4]丁帆等著:《中国乡土小说史·绪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24页。
    [1]贾平凹:《商州初录》,《制造声音》,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248页。
    [2]贾平凹:《商州初录》,《制造声音》,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325页。
    [3]贾平凹:《浮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3页。
    [1]贾平凹:《浮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73页。
    [2]贾平凹:《浮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146页。
    [1]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361页。
    [2]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362页。
    [3]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396页。
    [4]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361页。
    [5]贾平凹:《关于语言--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讲课》,《五十大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409页。
    [1]吴义勤在由《当代作家评论》、苏州大学文学院、春风文艺出版社和上海久久读书人文化实业公司主办的“贾平凹作品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转引自《西安晚报》www.xawb.tom 2006-07-19。
    [2]参考拙文《没落的农民身份》,《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科版),2008年第4期。
    [1]贾平凹:《高老庄·后记》,广州出版社2007年版,287页。
    [2]同上。
    [1]贾平凹:《怀念狼·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224页。
    [2]贾平凹:《怀念狼·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224页。
    [1]贾平凹:《秦腔·后记》,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563页。
    [1]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277页。
    [1]吴进:《贾平凹创作心理探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
    [1]孙见喜:《贾平凹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136页。
    [1]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15页。
    [2]丁为祥著:《虚气相即--张载哲学体系及其定位》,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丁为祥著:《虚气相即--张载哲学体系及其定位》,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6页。
    [4]丁为祥著:《虚气相即--张载哲学体系及其定位》,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6页。
    [1]丁为祥著:《虚气相即--张载哲学体系及其定位》,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43页。
    [2]这是张载标榜自己生平志向的“四为教义”之第一句。全部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3]张载:《西铭》。
    [4]吕大临:《张载集·横渠先生行状》。
    [5]丁为祥著:《虚气相即--张载哲学体系及其定位》,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44页。
    [6]丁为祥著:《虚气相即--张载哲学体系及其定位》,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6页。
    [1]李星,孙见喜:《贾平凹评传》,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11页。
    [2]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249-250页。
    [3]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16页。
    [4]李星、孙见喜:《贾平凹评传》,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60页。
    [5]李星、孙见喜:《贾平凹评传》,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53-54页。
    [1]李星,孙见喜:《贾平凹评传》,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80页。
    [2]贾平凹:《我是农民》,《五十大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252页。
    [1]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296页。
    [2]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298页。
    [1]原载《贾平凹文集》第12卷,现引自郜元宝,张冉冉编:《中国当代作家研究资料丛书·贾平凹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4-5页。
    [2]贾平凹:《我是农民》,《五十大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252-256页。
    [3]参见孙见喜:《贾平凹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61等页。
    [1]同上,37页。
    [2]李星、孙见喜:《贾平凹评传》,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页。
    [3]李星、孙见喜:《贾平凹评传》,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52页。
    [1]贾平凹:《溪流--(贾平凹小说新作集)序》,《贾平凹文集》(第7卷),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版,245页。
    [2]李星、孙见喜著《贾平凹评传》,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8页。
    [1]参考贾平凹,走走:《我的人生观》“测字”一节,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贾平凹:《妊娠·龙卷风》,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11页。
    [3]贾平凹:《妊娠·瘪家沟》,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109页。
    [1]在由《当代作家评论》、苏州大学文学院、春风文艺出版社和上海久久读书人文化实业公司主办的“贾平凹作品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转引自《西安晚报》www.xawb.com 2006-07-19)
    [2]贾平凹:《高老庄·后记》,广州出版社2007年版,287页。
    [1]参考孙见喜:《贾平凹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贾平凹、走走:《我的人生观》,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81页。
    [1]贾平凹:《废都·后记》(前一段),《五十大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158页。
    [2]贾平凹:《我这30年…》(大型文化人系列访谈--贾平凹),来源南方网2008-12-02 12:51:14。
    [3]贾平凹:《浮躁·序言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4页。
    [1]《中国作家》1985年第1期。
    [2]《十月》1985年第2期。
    [3]《中国作家》1985年第4期。
    [4]《文汇月刊》1985年第7期。
    [5]《人民文学》1985年第10期。
    [6]贾平凹:《高老庄·后记》,广州出版社2007年版,286页。
    [1]李星、孙见喜:《贾平凹评传》,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57页。
    [2]贾平凹:《答(文学家)编辑部问》,《五十大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122页。
    [1]贾平凹:《高老庄·后记》,广州出版社2007年版,287页。
    [1]。李星,孙见喜:《贾平凹评传》,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03页。
    [1]李星,孙见喜:《贾平凹评传》,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页。
    [1]李星、孙见喜:《贾平凹评传》,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61页。
    [2]贾平凹,走走著,《我的人生观》,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41页。
    [3]贾平凹:《我是农民》,《五十大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249页。
    [4]转引自李星、孙见喜:《贾平凹评传》,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57-58页。
    [1]贾平凹:《关于语言--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讲课》,《五十大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409页。
    [2]贾平凹:《高老庄·后记》,广州出版社2007年版,286页。
    [3]在由《当代作家评论》、苏州大学文学院、春风文艺出版社和上海久久读书人文化实业公司主办的“贾平凹作品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转引自《西安晚报》www.xawb.com 2006-07-19。
    [1]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275-276页。
    [2]贾平凹:《关于小说语言--在苏州大学的演讲》,《五十大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362页。
    [1]参考贾平凹:《高老庄》,广州出版社2007年版,125、134、135页等等。
    [2]贾平凹:《关于小说语言--在苏州大学的演讲》,《五十大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366页。
    [3]贾平凹:《关于小说语言--在苏州大学的演讲》,《五十大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364页。
    [4]贾平凹:《遗石》,《远山野情》,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71-72页。
    [1]贾平凹:《白夜·后记》,《白夜》,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413页。
    [2]李星、孙见喜:《贾平凹评传》,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58页。
    [3]贾平凹:《关于小说语言--在苏州大学的演讲》,《五十大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362页。
    [4]同上。
    [5]贾平凹:《白夜·后记》,《白夜》,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413页。
    [6]贾平凹:《高老庄》,广州出版社2007年版,1页。
    [1]贾平凹:《秦腔》,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1页。
    [2]贾平凹:《秦腔》,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553页。
    [3]贾平凹:《怀念狼》,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4]贾平凹:《病相报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5]贾平凹:《秦腔》,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330页。
    [1]贾平凹:《关于小说语言--在苏州大学的演讲》,《五十大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368页。
    [2]贾平凹:《关于小说语言--在苏州大学的演讲》,《五十大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366页。
    [3]贾平凹:《秦腔》,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294页。
    [4]贾平凹:《秦腔》,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535页。
    [5]贾平凹:《高老庄》,广州出版社2007年版,283页。
    [1]贾平凹:《关于小说语言--在苏州大学的演讲》,《五十大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362-363页。
    [2]贾平凹:《关于小说语言--在苏州大学的演讲》,《五十大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363页。
    [3]贾平凹:《我的小传》,《五十大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103页。
    [4]贾平凹:《自在篇--文外谈文之一》,《五十大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12页。
    [1]贾平凹:《关于小说语言--在苏州大学的演讲》,《五十大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363页。
    [1]王一燕(澳大利亚学者)在由《当代作家评论》、苏州大学文学院、春风文艺出版社和上海久久读书人文化实业公司主办的“贾平凹作品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转引自《西安晚报》www.xawb.com2006-07-19。
    [2]丁帆等著:《中国乡土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335页。
    [3]同上。
    [1]此处主要参照胡经之、李健:《中国古典文艺学》,第十三章《境、象、意:艺术境界的美学品格》,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366-392页。
    [2]庄子:《庄子·知北游》。
    [1]肖鹰:《论美学的现代发生》,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133-142页。
    [1]据新浪网2007,10、22日报道。
    [2]费孝通:《乡土中国》,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6页。
    [1]统计数据源自两大刊物年度最后一期的“年度总目”。
    [2]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78页。
    [1]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96页。
    [2]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94-195页。
    [3]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318页。
    [4]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228页。
    [1]雷达:《当代文学创作症候分析》,见《光明日报》2000年7月5日。
    [1]张懿红:当代乡土小说考察报告:四个主题性想象,北国看书网,中国文化报2006-3-6 1:44:46。
    [1]雷达:《当代文学创作症候分析》,见《光明日报》2000年7月5日。
    [2]雷达:《当代义学创作症候分析》,见《光明日报》2000年7月5日。
    [1]此处及下文均出自朱维之赵澧主编《外国文学史》(欧美部分),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42-44页。
    [2]P·D·尤尔:《解释:文学批评的哲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1页。
    [1]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252页。
    [2]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8页。
    [3]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6页。
    [4]陈平原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3页。
    [5]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0-31页。
    [6]张峰屹:《语境:传统文论实现现代转换的症结》,载《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
    [1]杨义:《“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学术研讨会”综述》,载《文学评论》2002年第六期,184页。
    [1]陈平原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25页。
    [1]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0页。
    [2]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429页。
    [3]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28页
    [1]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330-331页。
    [2]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9页。
    [1]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美]戴卫·赫尔曼:《新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杨义:《中国叙事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5]胡经之,李健:《中国古典文艺学》,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6]王国维:《人间词话·人间词》,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蒋永青:《境界之“真”:王国维境界说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8]李泽厚:《美学三书》,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朱光潜:《朱光潜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10]朱光潜:《诗论》,合肥: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1]宗白华:《宗白华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2]徐岱:《小说形态学》,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3]施军:《叙事的诗意》,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4]陶东风,和磊:《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1978-2008)》,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5]王国维:《王国维文选》,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16]周作人:《三十年文学的源与流》,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17]栾梅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生论》,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8]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上、中、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9]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20]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上、下),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1]刘安海:《小说“小说”》,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2]姚继中:《(源氏物语)与中国传统文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23]张宝坤选编:《名家解读(红楼梦)》(上、下),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4]苍狼等:《与魔鬼下棋--五作家批判书》,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版。
    [25]王蒙:《王蒙活说红楼梦》,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
    [26]丁帆等著:《中国乡土小说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7][捷克]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28]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9]李欧梵:《未完成的现代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0]李继凯:《秦地小说与“三秦文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1]沈从文:《沈从文全集》(1-27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32]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北京:三联出版社1998年版。
    [33]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4]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5]罗钢:《叙事学导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6]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版。
    [37]凌宇:《沈从文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38]邵华强:《沈从文研究资料》(上、下),广州:花城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91年联合出版。
    [39]吴世勇编:《沈从文年谱》,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0]刘洪涛:《湖南乡土文学与湘楚文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1]李健吾:《咀华集咀华二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2]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中卷),香港:香港昭明出版社1980年版。
    [43]康长福:《沈从文文学理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4]凌宇:《重建楚文化的神化系统》,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45]金介甫(Jeffrey C.Kinkley):《沈从文笔下的中国社会与文化》,虞建华、邵华强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6]刘洪涛:《沈从文批评文集》,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
    [47]李星,孙见喜:《贾平凹评传》,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8]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9]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0]贾平凹,走走著:《我的人生观》,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1]贾平凹:《秦腔》,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
    [52]贾平凹:《商州》《浮躁》《白夜》《土门》《高老庄》《怀念狼》《病相报告》《高兴》《天狗》《五魁》《鸡窝洼的人家》《制造声音》《火纸》《丑石》《进山东》《五十大话》等约16本均为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当代作家系列·贾平凹”2008年版。
    [53]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54]黑格尔:《美学》(第2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55]叶君:《乡土·农村·家园·荒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56]孙见喜:《贾平凹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7]丁为祥:《虚气相即--张载哲学体系及其定位》,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8]龚鹏程:《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9]郜元宝,张冉冉编:《中国当代作家研究资料丛书·贾平凹研究资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0]韩鲁华:《精神的映象----贾平凹文学创作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1]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修订版)(上,下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3年版。
    [62]许纪霖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63]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上、下卷),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
    [64]申丹:《叙事学与小说文体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5]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北京:商务出版社2005年版。
    [66]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年版。
    [67]赵学勇等:《新文学与乡土中国》,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8]赵园:《地之子----乡土小说与农民文化》,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69]杨飚,《90年代文学理论转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0]祖国颂主编:《叙事学的中国之路----全国首届叙事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71]王彬:《红楼梦叙事》,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8年版。
    [72]耿占春:《叙事美学》,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3][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74][美]戴卫·赫尔曼:《新叙事学》,马海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5]黄曼君主编:《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
    [76]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77][美]王靖宇:《中国早期叙事文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78]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当代西方文学理论》(Liter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王逢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79]申丹等:《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0][捷克]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孟湄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
    [81][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理论》,西安:陕西师大出版社1986年版。
    [82][德]M·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彭富春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
    [83][德]M·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郜元宝译,南宁:广西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84][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85][法]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王东亮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86][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87][美]马丁:《当代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88]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89]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1-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988、1991版。
    [90]陈学超:《认同与嬗变--中国现代典型理论发展史通论》,太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91]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92]王瑶:《中国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的历史联系》,《北京大学学报》1986年第五期。
    [93]肖鹰:《论美学的现代发生》,《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94]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4期。
    [95]张峰屹:《语境:传统文论实现现代转换的症结》,《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
    [96]吴进:《贾平凹创作心理探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年第4期
    [97]鲁枢元:《文学艺术与自然生态》,《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9月第49期。
    [98]赵学勇:《人与文化:“乡下人”的思索--沈从文与福克纳的比较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3期。
    [99]雷达:《当代文学创作症候分析》,《光明日报》2008年7月5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