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汉、越饮食词语联想意义认知对比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儿年来,中越两国关系日益友好,特别是在经济、教育等方面速快发展。目前在越南选择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同时也有不少中国学生来到越南学习越南语。在学习语言与进行语言交际过程中,两种语言的词汇联想意义差异经常导致学习困难与交际障碍。
     本论文选择与生活最为接近的部分词语——饮食词语作为研究对象,最大目的是从认知角度对汉、越饮食词语联想意义的引中路径进行分析对比研究,从而指出两者之间的异同;考察与分析过程中同时探讨与其相关的一些影响因素,(比如: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认知模式、等等)。由于联想意义反映一个民族的心理观念、社会生活、历史文化、风俗习惯、认知模式等因素,于是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了解一个民族的联想思维途径可以进一步了解该民族语言所包含的多种语言之外的文化因素。因此,从词语联想意义研究能够获得更丰富的民族文化知识,从而更加了解一个民族的风俗喜欢、社会生活、等等。
     论文基于联想意义与认知隐喻理论基础对两种语言当中的饮食词语的联想意义更全面,更系统地进行对比研究。考察过程中有注意到汉越词和纯越语词的同在并对其加深探讨,从而浅谈两者在应用方面的异同。这方面研究对进行汉、越跨文化语言交际与对外汉语学习与教学等方面均有帮助。
     通过考察与分析,我们发现汉、越两种语言的饮食词语联想意义引中路径主要基于相似性或邻近性的联想,通过隐喻和转喻手段从饮食域映现到属于其他范畴的目标域(目标域的概念特别丰富,主要形容人的容貌、性格、行为、心态、经历、等等)。本文借用“饮食是人生”作为基本概念隐喻,从而开展研究方向,发现属于饮食活动的各个成员都与人类各个方面关系密切。食味词语的词义通过认知活动主要转移到形容人们的各种心态与感受的目标域。食品词语的词义通过认知活动主要转移到形容人的外貌、性格、能力的目标域。烹饪词语的词义通过认知活动主要转移到形容行为、经历的目标域。饮食词语的词义通过认知活动主要转移到形容人在生活中的体验和遭遇。
     本文经过考察与研究汉、越饮食词语联想意义,笔者发现汉、越两民族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有许多共同之处,主要原因有儿个:
     第一、两国本来是邻居,于是地理环境相似之处较多,同样是经济方面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导致两国在产物和生活习惯的相似。
     第二,两国之间在历史上的曾经交流导致文化方面产生交叉。在交流过程中,有许多语言、文化方面的因素从汉文化和汉语中引进越南文化和越南语(汉越词是最为明显的跨文化痕迹)。越南也是属于汉语文化圈的国家之一,于是两民族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比较相似。汉、越饮食词语联想意义的不同之处大部分原因来自两民族各有特色的民间文化、风俗习惯、历史演变等等。可见,作为邻居的汉、越两国虽然民族文化方面有所相同和接近,可是两国人民对事物的接触经验不同,加上自然环境、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之处,导致两种民族语言的联想思维方面存的不同。于是汉、越两种语言的饮食词语联想意义同中有异,各有各的特色,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
The friendship between China and Vietnam has been developing increasingly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the economic and education.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Vietnamese choose learning Chinese language, at the same time, more and more Chinese people learnt Vietnamese. The associative meaning of bilingual vocabulary causes language barrier and difficulty during the language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This thesis chooses foods and drinks vocabularies, the closest words to our life as the study object. The most purpose is contrastive study the Vietnamese-Chinese food and drink associative meaning and human cognition, to menti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t discusses the relative affections in the process of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for example, natural environment, historical culture, customs and habits, values, mode of thinking, cognitive module. The food and drink associative meaning has rich culture background because it reflects a national psychological concept, social life, historical culture, customs habits and cognitive module. To comprehend a national associative meaning's way can understand the national language cultural affections beside different languages rapidly. Therefore, more rich national cultures can be got from the vocabulary associative meaning research, and comprehend the nation customs interest and social life.
     This thesis compares and researches Vietnamese-Chinese food and drink vocabularies comprehensive base on the principal of associative meaning and cognitive metaphors. I took notice of the discussion of Vietnamese-Chinese words and Vietnamese words, and to point 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application. The research helps the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foreign Chinese learning and teaching.
     Through the inspection and analysis, I found that the Vietnamese and Chinese catering vocabularies associative meaning extension path is base on similarity and proximity of association, through metaphor and metonymy reflects to the other targets domain zones from food and drink zone. The target domain zone are very rich, include describe human appearance, characters, behaviors, attitudes, experiences, and so on. This thesis uses the "eating is the life" as the basic conceptual metaphors, which carry out research direction, found that each member belongs to a diet activities and human aspects closely. The taste of the meaning of words and the cognitive activities are mainly transferred to describe all kinds of mood and feelings of people of the target domain. The cookery words meaning transform to the target domain of describe behavior and experience through the cognitive activities. The diet word meaning transforms to describe human life experience and encounter through the cognitive activities.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the Chinese and Vietnamese diet words associative meaning, 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the two national cognitive patterns and ways of thinking, there are several main reasons: At first, the two countries are neighbors, so much alike in the sam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economic aspects of an agricultural country, leading to the two in the product and the living habits of similar.
     The second, the different of history and communication leads to cross-cultur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n the exchange process, there are many factors of language, cultural aspects of the introduction of culture of Vietnam and Vietnamese from Chinese culture and Chinese (Sino-Vietnamese words is the most obvious traces of cross-cultural). Vietnam is also country which belong to the Chinese cultural circle, so the two nation in the values, religious and cultural are similar. The associative meaning of Chinese and Vietnamese diet words different from most causes of two nationalities characteristic, folk culture, customs,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so on. As neighbors, the two countries in national culture are also similar and close. But the peoples has different of contacting things and experience, and the different natural environment, customs, values and other aspects, leading different associative thinking of two minority languages. So the associative meanings of Chinese-Vietnamese foods words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with a the speci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引文
① 周宏辉,周昌乐《“自联想——预测”思维模式与语境假设构建》,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② 蔡花子,英汉植物词的联想意义对比,硕士学位论文,延边大学,2009(6页)
    ① Lyons. J. Semantics[M]. vols, land 2.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245——(引自:张再红《词汇文化语义的认知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② [捷克]兹古斯塔,词典学概论[M](林书武等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83(引自:张再红《词汇文化语义的认知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38页)
    ③ [法]巴尔特.符号学原理[M](王东亮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引自:张再红《词汇文化语义的认知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39页)
    ⑤ 张再红《词汇文化语义的认知研究》,L海译文出版社,2010)(41页)
    ① 引自 麻慧婷《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研究》,黑龙江大学,2011
    ② 马清华《文化语义学》[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③ 同上(208页)
    ① 第16卷第1期(总第58期),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
    ② 第22卷第1期,玉林师范学院中文系,2001年
    ③ 第4卷第4期,东北大学学报,2002年10月
    ④ 硕士学位论文,海事大学,2006年
    ⑤ 第3期,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2009年
    ① 朱红梅《动物词汇联想意义的认知隐喻探源》,第3期,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2009年
    ② 硕士学位论文,延边大学,2009
    ① 硕士论文,胡志明市人文与社会科学大学,2004年
    ② 李全胜《认知语言学——从基础理论到越南语的实践》,东方出版社,2009年
    ③ 科学与技术杂志》,第5期,总34期,2009年
    ① 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② 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③ 锦秀才、阮有球在《汉、越国俗语义浅谈》,《中国研究》,第3期,2010
    ① 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3页)
    ② 引自 麻慧婷《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研究》,黑龙江大学,2011(6页)
    ③ 硕士学位论文,长春理工大学,2003年
    ④ 第4卷,第五期,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年,
    ⑤ 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⑥ 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⑦ 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大学,2008年
    ① 总第182期,第5期
    ② 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③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④ 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0年
    ⑤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
    ⑥ 硕士学位论文,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⑦ 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① 发表于“50年汉语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2009年
    ② 年轻出版社,2000年
    ③ 硕士论文,胡志明市人文与社会科学大学,2004年
    ④ 语言与生活杂志,(语言与文化专栏),2004年
    ① 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② 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③ 阮武琼芳,学士学位论文,胡志明市人文与社会科学大学,2002年
    ④ 硕士学位论文,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① 张再红《词汇文化语义的认知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90页)
    ②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6页)
    ③ Lakoff & Johonson《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5页)
    ① 赵虹《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
    ② 引自: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05页)
    ③ 引自: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06页)
    ④ 引白: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07页)
    ①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36页)
    ① 粱海燕在:《汉语中“人生是饮食”概念隐喻分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增刊)
    ① 北京日报,作者:吴敏,2007年09月05日《北京某学校午餐米饭发酸11名学生中毒入院》
    ① 维轩《看到孤儿姐妹的寒酸生活,眼角酸酸》,民智报,2010年10月6日
    ② 关于“吃醋”的典故:唐朝时代,唐太宗李世民有意赐给宰相房玄龄儿名美女为妻,可房宰相委婉谢绝,说自己妻子房夫人不愿意。唐太宗让房夫人选择,要么同意丈夫娶妻,要么喝下一碗毒酒。房夫人毫无犹豫把毒酒一口喝尽。原来碗里装的是醋,并不是毒酒。皇帝目睹后大笑,从此不再提宰相纳妾这事儿。从那以后,人们用“吃醋”来比喻男女间的“嫉妒心”。
    ① 民间中还有一种解释:以前的穷人整天卖力干活儿,整天汗水洗面,辛苦度日,因为忙于谋生所以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顾着身体卫生问题,洗澡也没有像有钱人那样使用各种香料,只有随便在河里洗一洗。因此他们身上一般都散出一股汗酸味儿。“酸”从此就让人联想到贫穷。
    ① 北京晨报2009-06-05《羽凡秀恩爱海泉直喊“酸”》记者杨欣欣
    ① (越)阮攸《金云翘传》,又名《断肠新声》,(1814-1820)(《金云翘传》原本是中国著名作者(清]青心才人的章回小说,又名《双奇梦》。阮攸借此作品重新用喃字和六八体诗写成越南的《金云翘传》。
    ① 《新知:爱吃甜的人性格也甜》,中国日报网,2013年
    ① [越]南芳《十一年,5次坠胎之后的“甜果”》,越南快报,2012-9-14
    ① 范梅《“完美一对”:自己加盐解淡》越南土地,2013-04-03
    ① 鞠晶,《汉语饮食隐喻的认知分析》,学术交流,2009年,164页
    ① 胡文新,《“大鱼吃小鱼”不能运用在文明社会》越南快讯,2003-12-29
    ② 《男人喜欢有皮有肉的女人》越南快讯,2009-10-28
    ① 项羽为了逼着刘邦投降便抓了其父,说若不投降会顿成肉羹吃。刘邦说两人之前结拜过,我的父亲也是你的父亲,如果杀了的话就分一杯羹给他。
    ① 据说清朝乾隆皇帝有一年春天出宫下南巡查,看到地理一片绿油油的青蒜便顺口赞赏。来年冬天皇帝又去巡查,又路过此地,但冬天时清算还尚未长出。为了讨好皇上,当地官员下令将水仙密密麻麻地种下,远看相似 青蒜,果然又得到皇帝的赞美。
    ① 龚春《干旱“折磨”李山》,越民网报,2012-12-26
    ①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① 玉宝《调包数码产品零件的手段》,民智报(电子版),2012/12
    ① 薇书《姐妹争吵分遗产》,劳动者,2013-11
    ① 阮武琼芳《汉越词及汉越音在新时期越南语中的实践价值》,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符淮青.词义的分析和描写[M].语文出版社.1996
    [3]马克承.中国汉字文化大观[M];汉字在越南[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4]赵永新.对外语言文化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5]马清华.文化语义学[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6]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汉语学院.语言文化教学与研究[M];(2001年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贾彦德.汉语语义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赵玉兰.越汉翻译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9]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10]周建设.现代汉语教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11]董为光.汉语词一发展基本类型[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12]董为光.汉语词义发展基本类型[M].2004,
    [13]刘伯奎.中华文化与汉语语用[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14]张公瑾、丁石庆.文化语言学教程[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5]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商务印书馆.2004
    [16]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1996年第一版).语文出版社.2005
    [17]王军.汉语词义系统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18]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增订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19]范宏贵、刘志强.越南语言文化探究.民族出版社.2008
    [20]常敬宇.汉语词汇文化[M];(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1]张再红.词汇文化语义的认知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1]杜友珠.越语教程[M].教育出版社.1962
    [2]光淡.一些汉越词的本义与使用义[M];语言学研究.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68
    [3]阮文修.现代越语词汇学[M].教育出版社.1968
    [4]胡黎.现代越语的构词问题[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76
    [5]阮才谨.越语语法[M].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1977
    [6]戴春宁.越南词汇的演变[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78
    [7]杜有朱.越南语语义词汇[M].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1981
    [8]越南社会科学委员会.越语语法[M].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9]阮善甲.越语词汇学[M].高校与高专出版社.1985
    [10]陈玉添.越南文化基础[M].胡志明市出版社.1994
    [11]陈玉添.回归越南文化本色[M].胡志明市出版社.1997
    [12]高春浩.越南语的语音、语法、语义若干问题[M].教育出版社.1998
    [13]春辉.饮食文化与越南菜肴.年轻出版社.2000
    [14]胡志明市国家大学.现代越语的若干问题[M].胡志明市国家大学出版社.2001
    [15]黄民、阮安纤、郑玉英.扩展汉越词汇[M].青年出版社.2002
    [16]阮德存.越南人语言、思维的民族文化特征研究——与其他民族对比[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7]阮玉珊.越语历史研究[M].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8]阮德阳.寻找越语的灵魂[M].青年出版社.2003
    [19]郑参.回归越语本色[M].青年出版社.2004
    [20]越南社会科学研究院、南部社会科学研究所.越南的语言接触.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1]阮善甲.越语学略略史[M];(上、下册).教育出版社.2007
    [22]黎光添.语义学[M].年教育出版社.2008
    [23]友达的.越南语的语言特征与交际文化[M].越南教育出版社.2009
    [24]李全胜.认知语言学——从基础理论到越南语的实践.东方出版社.2009
    [25]祁广谋.越南语文化语言学.世界图书出版社.2011
    [1]张仁立.词义演变的心理因素初探[J].陕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1988
    [2]江天芳.禁忌语、委婉语和词的联想意义[J],第16卷第1期,总第58期.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
    [3]罗国莹.试论词的联想意义及其交际功能[J],第22卷第1期.玉林师范学院.中文系.2001
    [4]沈立文.试析英汉词的联想意义与外语教学[J],第16卷第3期.长沙大学学报.2002年9月
    [5]郝丽霞.从语言的联想意义看社会文化能力的重要性[J],第4卷第4期,东北大学学报.2002年10月
    [6]李计伟.词义同化浅论[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卷第2期.2003
    [7]俞秀红.汉英词汇联想意义差异和词汇空缺[J],第1期.福州大学学报.外语系.2003
    [8]施杨.中古汉语饮食词语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理工大学.2003
    [9]王冬梅、赵志强.汉语饮食词语的隐喻转义,第4卷,第五期.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
    [10]张莉娜.从几个常用词演变浅析词汇和词义的发展[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增刊.2004
    [11]梨小秀、王红梅.词汇的联想意义与英语教学[J],第26卷第2期.井冈山学院学报.2005年9月
    [12]戴峥峥.英汉联想意义的对比与翻译[D],硕士学位论文.海事大学.2006
    [13]扬悦.汉越称谓语的异同及教学策略[J],第4卷第6期.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11月
    [14]滕建姣.汉英习语中“水”的联想意义异同及其哲学蕴涵[J],第28卷第5期.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9月
    [15]赵诚.强化英语词汇联想意义教学势在必行[J],第7卷第1期.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1月
    [16]李雪宁.浅析汉越数词的异同[J],总第90期.素质教育论坛.2008年9月
    [17]林亚军.英汉色彩词联想意义的对比分析[J],第8期,总第158期.世界桥.2008
    [18]陈灿.上古“饮食类”动词词义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08
    [20]王秀娥.中国菜肴命名的语言文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师范大学.2008
    [21]张军.汉语饮食味觉词语及其文化义探析[D],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大学,2008
    [22]蔡花子.英汉植物词的联想意义对比[D],硕士学位论文.延边大学.2009
    [23]鞠晶.汉语饮食隐喻的认知分析,总第182期第5期.学术交流杂志.2009
    [24]朱红梅.动物词汇联想意义的认知隐喻探源[J],第3期.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2009
    [25]侯雪菲.从英汉烹饪词汇语义差异看中式菜名英译[D],硕士学位论文.黑龙江大学.2009
    [26]刘海红.英汉颜色词联想意义的文化对比研究[1)],硕士学位.内蒙古大学.2009
    [27]张微.汉语“吃”的隐喻研究——从认知和文化角度[D],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09
    [28]伊文婷.汉英“味觉”类词语对比研究——以“酸、甜、苦、辣”为例[])],硕士学位论文.2009
    [29]黄爱芳.浅析中英词汇的不同联想意义及其对外语教学的重要启示[J],第6期.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12月
    [30]农鸿幸.中国学生学习越南语社会称呼词语探析[J],第五届国际双语学研讨会论文集.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2010
    [31]梁海燕.汉语中“人生是饮食”概念隐喻分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32]郭丽.汉德基本颜色词联想意义与文化内涵对比研究[D],硕士学位.内蒙古大学.2010
    [33]陈赛华.中法数学联想意义比较研究及其翻译对策[D],硕士学位.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34]郑淼.文化视角下的汉语饮食类词语探析[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0
    [35]孟然妹.汉语饮食成语隐喻研究——认知与文化视角[D],硕士学位论文.曲阜师范大学.2010
    [36]郝然.汉英吃喝类动词文化因素比较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37]刘异.汉英饮食范畴概念隐喻对比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8]许多恩.汉语词汇联想意义的研究[D],硕士论文.黑龙江大学,2012
    [39]郑青青.越南语中“an”(吃)的隐喻及文化内涵[J],第29卷第2期.2012
    [40]李彩云.越南语中含“an”(吃)字俗语的文化内涵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广西民族大学.2012
    [41]闭忠实.现代汉语与越南语饮食动词比较研究——以吃和an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广西民族大学.2012
    [1]陈玉添.关于文化语言及语言文化特征的若干问题[A].见:越南语言学学会编著.越南-语言文化问题论文集[C].河内外语大学出版社.1993
    [2]杜有朱.通过文化了解语言[J].见:越南语言学学会编著.越南-语言文化问题论文集[C].河内外语大学出版社.1993
    [3]张东珊.民族文化和民族语言的关系与外语教学、学习的若干应用[A].见:越南语言学学会编著.越南-语言文化问题论文集[C].河内外语大学出版社.1993
    [4]阮麟忠.外语教学过程中的文明与文化要素.越南语言学学会编著.越南-语言文化问题论文集[C].河内外语大学出版社.1993
    [5]阮翠卿.汉语动物词语象征意义的民族文化特征——俄语与越南语对比[D],副博士学位论文.语言学院.1996
    [6]阮贵成.俗语里面的文化烙印[j],第4期.民间文化杂志.1998
    [7]黄妙明.越语成语中表量词语的含义[J],见:越南语言学学会.文化、文学与语言问题[M].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8]阮文康.目前在越南作为一种外语的汉语[J].语言杂志,第7期.1999
    [9]陈宇推.汉字文化特征以及目前在越南的汉语学习问题初探[J].汉喃杂志,第4期.2000
    [10]阮文战.典故的语言特征与文化内涵——与俄语、英语典故对比[D],博士学位论文.越南河内国家大学.2002
    [11]阮武琼芳.介绍中国饮食文化(与越南饮食文化对比)[D],学士学位论文.胡志明市人文与社会科学大学.2002
    [12]阮青松.越南语动物、植物词语的文化语言特征研究——与英语对比[D],博士学位论文.胡志明市国家大学.2003
    [13]陶氏蓉.越语比喻成语的语言与文化特征[D],硕士论文.胡志明市人文与社会科学大学.2004年
    [14]阮世传.浅谈越南饮食词语[J].语言与生活杂志.(语言与文化专栏).2004年
    [15]阮氏芳.汉语比喻式成语与对越汉语教学[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05
    [16]杜诚忠.现代汉语饮食类动词研究——以“吃、喝、含、吞、咬、喂”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6
    [17]阮氏清.汉越明与成语对比分析以及对越汉语明喻成语教学[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语言大学.2007
    [18]吴清贵.越南人的俗语与饮食文化[J],第1期.民间文化杂志.2007
    [19]谢群芳.越南饮食俗语蕴含的社会文化[J],第二期.东南亚研究杂志.2007
    [20]范氏缘红.汉越成语中数词对比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08
    [21]吴慧君.汉越熟语中家畜动物词语的文化意义比较[D],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08
    [22]杨国强.俄语成语教学与学习中的文化交叉问题[J],科学与技术杂志,总34期第5期.2009
    [23]武氏梅花.现代汉语中反映中国人饮食文化的词语.“50年汉语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9
    [24]杜氏金莲.水稻和水稻做的食品的语义场在越南俗语中反映水稻文化特征[J].文化学理论与应用中心网站(胡志明市人文与社会科学大学).2009
    [25]锦秀才、阮有球在.汉、越国俗语义浅谈[J],第3期.中国研究.2010
    [26]阮氏心幸.从《食谱百篇》中的词语系列了解顺华饮食特征[J],第2期.研究与发展杂志.2012
    商务印书馆次数研究中心编.新华辞典[M].商务印书馆.1992
    商务印书馆次数研究中心编.应用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0
    商务印书馆次数研究中心编.新华新词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3
    吕叔湘、李荣、许嘉璐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5越南社会科学院,语言词典中心编.越语词典.199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