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建筑与博物馆学的关联性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博物馆建筑是一种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建筑类型,对它的研究要建立在一定的系统性和理论基础上;博物馆学是研究博物馆目的、组织与运作规律的新兴学科,在博物馆建筑设计研究中引入博物馆学的基本思想,将使建筑设计研究更符合博物馆的实际需要。
    本论文的研究是以博物馆学的理论和实践为出发点,通过对博物馆职能的分析与比较,选取其中对建筑产生重大影响的展示职能进行重点研究。博物馆的展示是由实物、信息、观众与空间等四个要素组成的,对这四大要素与博物馆建筑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将构成本论文的核心内容。
    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1. 实物与建筑之间的关联性研究。从分析博物馆实物的特征出发,追溯在博物馆发展的历史中,实物产生的影响;并探讨在现代的博物馆中,围绕以实物为核心的展示类型对建筑的要求。
    2. 信息与建筑之间的关联性研究。从环境信息在展示中的作用出发,说明博物馆建筑在营造环境信息方面的优势,并讨论了两种具有环境信息特征的博物馆建筑类型。
    3. 观众与建筑之间的关联性研究。从观众的特点出发阐述当代的展示所发生的变化,并探讨这种变化对建筑设计产生的影响。
    4. 新博物馆学对博物馆建筑的借鉴作用。本文追溯新博物馆学的发展历程,通过研究新博物馆学中两种代表性的博物馆类型——生态博物馆和社区博物馆的概念与实践,具体的探讨新博物馆学对传统博物馆的运行理念和建筑设计的借鉴作用。
Museum architecture is one of the building types with high specialization degree, which needs to be researched systematically and theoretically. Museology is an interrelated new discipline, which investigates the purpose, organization and law of the operation of museum. It is valuable to consider the basic conception of museology in museum architecture design.
    This thesis is based up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useology. By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various functions of museum, the thesis makes a deep research on the exhibition one,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sign of museum. The exhibition of museum consists of four key elements--exhibit, information, visitor and space. The main body of the thesis is to make a relevancy research on the four key elements and museum architecture.
    The main text of the thesis is as follows:
    At first, a relevancy research between exhibits and museum architecture is explored. Concern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xhibits, the influence of exhibits to museum architecture is investigated in a brief history of museum. The relevancy of modern museum architecture and exhibition, which considers exhibits as the core, is also studied.
    Secondly, the relevancy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nd museum architecture is discussed. Contemplating the functions of information in exhibition, museum architecture has the advantage of constructing the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dditionally two types of museum architecture with characteristic of the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re studied at the end of this part.
    In the third part, the effects of visitors on museum architecture are studied. Exhibition has been greatly changed from focusing on exhibits in the past to visitors now. The factor of visitors in exhibition will be more important in modern museum architecture.
    Finally, contemplating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ew museology, the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two kinds of typical museums---eco-museum and community museum are studied here. Meanwhile the reference effects of the new museology to understanding and design of traditional museum architecture are explored adequately.
引文
【专著】
    [1] [英]肯尼斯·赫德森. 八十年代的博物馆——世界趋势综览,王殿明等.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6
    [2] 胡骏. 博物馆纵横.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
    [3]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
    [4] 马继贤. 博物馆学通论.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
    [5] 吕理政. 地球是个博物馆. 台北县:稻乡出版社, 1996
    [6] 黄淑芳. 现代博物馆教育理念与实务. 台北:台湾省立博物馆,1997
    [7] 陈永源主编. 二十一世纪博物馆的新视觉. 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1998
    [8] [美]邓肯. 文明化的仪式——公共美术馆之内. 王雅各译. 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
    [9] 黄光男. 美术馆广角镜. 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8
    [10] 许功明. 博物馆与原住民. 台北:南天书局,1998
    [11] 吕理政. 博物馆展示的传统与展望. 台北:南天书局,1999
    [12] 程世丹. 展览建筑. 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13]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编. 文化遗产研究集刊1.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4]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编. 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5] 张誉腾. 解读博物馆. 台北:文建会出版社,2000
    [16] G Ellis Burcaw. 博物馆这一行,张誉腾等. 台湾:五观艺术管理有限公司. 2000
    [17] 王宏钧.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版).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8] [美]贾斯廷·哈德森. 博物馆建筑,孙硕.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19] 邹瑚莹,王路,祁斌. 博物馆建筑设计.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0] 李文儒. 全球化下的中国博物馆.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21] Peter Vergo. The New Museology. London:Reaktion Books,1989
    [22] Emile Biasini,et al. The Grand Louvre:a museum transfigured 1981-1993. New York:Nichols Pub.,1989
    
    [23] Michael Belcher. Exhibitions in Museums. Leicester: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1
    Joan Darragh,James S Snyder. Museum design:planning and building for art. New
    
    [24]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American Federation of Arts and 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1993
    [25] James S Russell. Twentieth-century museums. London:Phaidon,1999
    [26] Gerhard Mack. Art museums into the 21st century. Boston:Birkhauser,1999
    [27] Victoria Newhouse. Towards a new museum. New York:Monacelli Press,1998
    
    【连续出版物】
    [28] 波尔杰德·耶斯贝格. 未来博物馆设计原理. 世界建筑,1981,(2):55~60
    [29] 杜歆. 国立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 世界建筑,1981,(3):19~24
    [30] 关肇邺. 美术馆建筑设计的趋向. 世界建筑,1985,(3):8~13
    [31] 马国馨. 日本的野外博物馆. 世界建筑,1985,(3):14~19
    [32] 刑同和,滕典. 上海博物馆新馆设计. 建筑学报,1994,(5):9~15
    [33] 杨为华. 博物馆建筑功能的发展. 南方建筑,1994,(4):35~36
    [34] 杨士萱. 华盛顿新建纳粹大屠杀受难纪念馆. 建筑学报,1995,(1):54~57
    [35] 莫伯治,何镜堂等. 南越王墓博物馆第二期工程珍品馆建筑设计. 建筑学报,1995,(1):21~24
    [36] [法]乔治·亨利·里维埃. 生态博物馆——一个进化的定义. 中国博物馆,1995,(2):9~12
    [37] J·D·哈里森. 九十年代博物馆概念. 王志卫译. 博物馆研究,1995,(3):13~20
    [38] 胡仁禄. 文化娱乐建筑的转型及其规划设计. 新建筑,1995,(3):16~18
    [39] [美]库斯基·凡·布鲁根.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的进程,华天雪. 世界美术,1998,(2):2~5
    [40] 严建强,胡群芳. 博物馆展示中的时间因素及其变化. 中国博物馆,1998,(2):86~90
    [41] [英]肯尼斯·赫德森. 博物馆拒绝停止不前. 王今译. 中国博物馆,1998,(2):33~37
    [42] 项隆元. 当代西方博物馆陈列设计中几种主要的设计流派. 博物馆研究,1998,(2):24~28
    [43] 梁太鹏. 文化遗产的动态状保护与社会改造——关于贵州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的思考. 中国博物馆,1999,(1):2~6
    [44] 王成. 略论遗留建筑改辟纪念馆. 中国博物馆,1999,(1):14~20
    
    [45] 戴亚雄. 博物馆教育与社区教育关系的调查思考. 中国博物馆,1999,(2):61~66
    [46] 史吉祥. 最省力法则对博物馆学的启示. 中国博物馆,1999,(2):32~34
    
    
    [47] 颜永树,李明. 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观众基本情况调查报告. 中国博物馆,1999,(2):83~88
    [48] 吉林大学博物馆专业编写.辽宁省博物馆观众调查报告. 中国博物馆,1999,(2):73~82
    [49] 吉林大学博物馆专业编写. 天津科技馆1997年观众调查报告. 博物馆研究,1999,(2):69~75
    [50] 胡惠强. 博物馆应加强对观众心理的研究. 中国博物馆,1999,(3):61~64
    [51] 王丽华. 论博物馆观众流——博物馆观众现象思考之一. 中国博物馆,1999,(3):57~61
    [52] 程雪鸥. 新的观众理念赋予博物馆活力——兼谈天津自然博物馆如何从低谷中走出. 中国博物馆,1999,(3):51~53
    [53] [瑞士]沃纳·勃拉舍. 建筑世界中的明珠巴塞尔. 建筑学报,1999,(4):61~63
    [54] 1999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发现的快乐. 中国博物馆通讯,1999,4
    [55] 翁晨. 读犹太人博物馆. 世界建筑,1999,(10):52~56
    [56] 吉国华. “线之间”——里勃斯金德的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世界建筑,1999,(10):47~51
    [57] 张晓松. 最后的家园——长角苗的文化保存. 苗侗文坛,2000,(1):3~19
    [58] 史吉祥. 博物馆观众调查的几个问题. 中国博物馆,2000,(1):54~59
    [59] 贝耶勒基金会博物馆. 世界建筑导报,2000,(2):40~47
    [60] 徐湖平. 从南京博物院观众调查引发的思考. 中国博物馆,2000,(2):21~24
    [61] 张勇. 梭戛生态博物馆肩负保护与发展双重责任. 中国博物馆,2000,(2):66~68
    [62] 胡朝相. 生态博物馆理论在贵州的实践. 中国博物馆,2000,(2):61~65
    [63] 王文建. 新世纪博物馆为人民服务之我见. 中国博物馆,2000,(3):35~39
    [64]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焦燕. 世界建筑,2000,(6):36~38
    [65] [美]Hermanus Johannes Moolman. 遗址博物馆的起源、定义和分类. 李秀珍译.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7辑:277~281
    [66] 李阳. 用环境信息理论分析华盛顿大屠杀纪念馆. 建筑创作,2001,(1):69~73
    [67] 王成. 博物馆建筑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博物馆. 2001,(1):43~53
    [68] 严建强,梁晓艳. 博物馆的定义及其理解. 中国博物馆,2001,(1):18~24
    [69] 段世峰. 上海科技馆. 时代建筑,2001,(2):70~73
    [70] 刘晓光. 未来的象征——上海科技馆室内设计. 时代建筑,2001,(2):74~75
    [71] 苏东海. 国际生态博物馆运动述略及中国的实践. 中国博物馆. 2001,(2):2~7
    [72] 甄朔南. 社区博物馆与博物馆如何为社区服务. 中国博物馆,2001,(2):8~11
    刘金顺. 广州市旅游接待人数与南越王墓博物馆观众人数的分析报告. 中国博物馆,
    
    [73] 2001,(2):49~52
    [74] 黄春雨. 中国生态博物馆生存与发展思考. 中国博物馆. 2001,(3):2~9
    [75] 张宁. 博物馆要关注老年观众. 中国博物馆,2001,(3):70~73
    [76] 杨俪俪. 生态博物馆——经济与文化的思考. 中国博物馆,2001,(3):10~18
    [77] 茹静. 实现双重责任的途径——浅析生态博物馆与发展旅游. 中国博物馆,2001,(3):19~26
    [78] 廖红,王恒. 观众满意度研究. 中国博物馆,2001,(4):81~84
    [79] 苏东海. 博物馆社区服务的思想由来. 中国文物报,2001,4,25
    [80] 胡朝相. 论生态博物馆社区的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博物馆,2001,(4):19~22
    [81] 李迎化. 生态文明与自然博物馆. 中国博物馆,2001,(4):14~18
    [82] 傅刚,费菁.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世界建筑,2001,(7):24~28
    [83] [美]道格拉斯·戴维斯. 增加、改造、修正——不断成长的博物馆. 世界建筑,2001,(7):17~23
    [84] 伦佐·皮阿诺建筑工作室. 拜尔勒基金会美术馆. 世界建筑,2001,(7):58~61
    [85] 鲍玮. 上海科技馆. 室内设计与装修,2001,(8):22~28
    [86] 潘年英. 矛盾的“文本”——梭戛生态博物馆田野考察实录. 文艺研究,2002,(1):104~111
    [87] 王成,王琦. 博物馆建筑的若干理论思考. 中国博物馆,2002,(1):31~37
    [88] 王莉. 中国博物馆建筑批判. 文物天地,2002,127(1):54~59
    [89] 颜萍. 东西方纪念性建筑的比较. 四川建筑,2002,(5):42~43
    [90] 梁乔,梁华. 遗址博物馆——遗址展示空间意象创造. 四川建筑,2002,(5):46~48
    [91] 张誉腾. 美国观众研究学会1994年“观众研究研讨会”简介. 博物馆学季刊,1995,33(1):59~66
    [92] M·G·Hood[美]. 家庭观众为什幺参观博物馆——六个主要的判准. 张誉腾译. 博物馆学季刊,1997,41(1):29~38
    [93] 许功明,刘幸真. 博物馆参观经验之比较——台湾省美术馆与科技博物馆观众调查. 博物馆学季刊,1998,47(3):3~34
    [94] 罗欣怡. 博物馆与社区发展-兼论美国二座社区博物馆. 博物馆学季刊,1998,48(4):89~104
    [95] 郭义复. 科学博物馆展示的变革. 博物馆学季刊,1999,51(3):97~103
    [96] 谢英宗. 国立台湾博物馆“台湾犀化石展”观众行为初探. 博物馆学季刊,2001,59(3):93~100
    [97] 陈慧娟. “碳酸钙矿物展”观众行为研究. 博物馆学季刊,2001,59(3):101~112
    
    
    [98] 陈钦育. 博物馆理想的展示呈现. 博物馆学季刊,2001,59(3):25~38
    [99] 吴淑华. 从参观行为模式解构博物馆展示传达、沟通本质之初探─以动态、静态之形态为例. 科技博物双月刊,6(5)
    [100] [英]迈克尔·康普顿. 公共美术馆的由来及其利用. 美术馆,2001,(1):13~17
    [101] 杰弗瑞·艾布特. 博物馆的起源与发展. 李行远译. 美术馆,2002,(2):13~18
    
    【非正式出版物】
    [102] 曲敬铭. 博物馆与观众:[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1993
    [103] 彭琼莉. 作为“城市场所”的博物馆:[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1998
    [104] 于一平. 科技馆的建筑设计研究与实践:[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2
    [105] 国家文物局. 全国文物业统计资料,2000
    [106] 刘可强. 地层下陷灾害博物馆先期研究规划报告书.台大建筑与城乡研究发展基金会规划,199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