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的历史考察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学界对雷锋精神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已有丰硕成果,但也显现出一些明显的不足。其中重要之点就是现有的研究更多地着眼于“现实的视角”来探讨雷锋精神问题,鲜有从“历史的视角”进行探讨的相关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必然要求我们在研究任何事物时都要考查它的历史起源和它的前提,研究雷锋精神亦应如此。基于此认识,本文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社会认识论和价值论相统一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雷锋精神的历史考察”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经济政治体制和人的思想价值观的变迁为切入点,探析经济体制、政治制度的转变、人的思想价值观的转换以及人之内在生成对雷锋精神的影响和作用,并由此考察雷锋精神的历史演变轨迹和演变规律。力图回答如下三个基本问题:一是雷锋精神演变的历史轨迹是什么?二是雷锋精神演变过程中蕴含了哪些规律?三是这些规律性认识对当下弘扬雷锋精神、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社会道德水平有何启示?针对这三个问题,论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同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多学科交叉等具体研究方法,形成了“厘清核心概念——探究发生逻辑——理析经验规律——提出改进策略”的分析思路。论文的基本结论有三:第一,随着时代变迁,雷锋精神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发展的同时,雷锋精神也由20世纪60年代的“热”到“文革”时期演变为“正”与“邪”的较量,再到改革开放时期呈现出由“疑”到“冷”、再到“冷热交织”、再度走热的历史演变轨迹。第二,雷锋精神的发展过程内含着三个规律性认识,即“三个统一”:雷锋精神的演变与人们的思想变迁和价值观转换相统一,雷锋精神的演变与人们的利益诉求方向相统一,雷锋精神的演变与人的全面发展进程相统一。第三,现阶段弘扬雷锋精神的重要意义和路径。按照以上研究思路,本文逻辑结构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导论、正文五章和结论。
     导论部分,主要包括问题缘起、相关研究现状综述、选题意义、相关概念界定和问题说明、论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等。
     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是本文的逻辑起点,首先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和讲话解读雷锋精神的内涵,概括雷锋精神内涵演变的过程,指出雷锋精神内涵的精髓即友善奉献;进而分析了雷锋精神的基点和实质,指出感恩是雷锋精神产生的原动力,报恩是感恩意识的实践转向,服务人民是感恩意识的升华和雷锋精神的实质;最后概括了雷锋精神的主要特征,即雷锋精神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结合、先进性和普遍性的结合、实践性和群众性的结合。
     第二章对20世纪60年代的“雷锋热”进行考察,分析了60年代初期雷锋精神产生的宏观背景和微观条件,凝练了60年代学雷锋的盛况与经验教训。
     第三章:“文革”和两年徘徊时期雷锋精神“正”与“邪”的较量。“文革”对国民经济、民主法治、教育、思想和人际关系的破坏,使得雷锋精神被淡化。由于这一时期“左”的极端思想占据了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反映在弘扬雷锋精神上,就使得雷锋形象被丑化、雷锋精神被扭曲和极端化。本章主要剖析了“文革”期间雷锋精神淡化的社会背景,雷锋精神演绎为“正”与“邪”对立的原因及表现,进一步分析了两年徘徊中由“雷锋叔叔不在了”到学雷锋活动的恢复、提出学雷锋树新风活动等,也为“文革”结束后雷锋精神的继续坚持和弘扬奠定了基础。
     第四章:改革开放时期雷锋精神“冷”与“热”的交织。首先探讨了改革开放初期学术界开展的一场雷锋精神的大讨论,分析了“怀疑论”、“过时论”、“雷锋精神与时俱进”几种观点。重点分析了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雷锋精神遭“质疑”和“冷遇”的原因、表现和负面影响。新时期通过对雷锋精神的再认识和学雷锋情况的考察,通过对雷锋精神“冷”“热”交织的反思,总结了新时期的“雷锋热”与上世纪60年代“雷锋热”的异同,以及新时期学雷锋活动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探索雷锋精神的历史演变与弘扬雷锋精神的意义和路径。本章是本选题的重点和落脚点,在以上各章对雷锋精神历史演变轨迹分析的基础上,进-步概括指出雷锋精神发生演变的主要原因,揭示了雷锋精神历史演变的规律,分析新时期弘扬雷锋精神的意义,即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不竭动力,为推进良好社会心态建设提供正能量。探讨了现阶段弘扬雷锋精神的路径。
     结束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概括总结,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有待进-步探讨的问题。
Studies of Lei Feng spirit and related issues have been fruitful,But also show some obvious deficiencies.One more important point is the existing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perspective of "reality" to explore the problem Lei Feng spirit, rare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carries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related research.Sticking to Marx'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explore the historical roots and its premise in study on anything, Lei Feng spirit should be so.Based on above understanding, this paper insists on the basic position, viewpoint and method of Marx materialism, social cognition theory and value theory, to regard "the Historical Survey of Lei Feng spirit" as the main object research, to take the changes in the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ideological values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o analysis the influence and function to Lei Feng spirit that comes from economic system, political system, the conversion of ideas and values, to survey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thus the track of the Lei Feng spirit.Try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three questions:First,what is the evolution track of the Lei Feng spirit?Second, which rules contained in the process of Lei Leng spirit evolution?Thirdly, what significance have the regularity understandings on the Lei Feng spirit in 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in enhancing social morality level?According to these three questions,basing on the Marx materialism and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 at the same time, the integrated use of literature research, includ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methods, I form a approach of "clarify the core concepts-exploring Logic--analysis of experience rule--put forward the improvement strategy".There are three basic conclusions:First,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the conception of Lei Feng spirit becomes constantly enrich and develop, and the spirit of Lei Feng from the twentieth Century60's "hot" to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period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good" and "evil" contest, and from"suspect" to "cold" in the market economy background, then to "hot and cold mixed", again on the thermal history evolution.Seco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ei Feng spirit contains three regular rules, namely, the "three unified":The evolution of the Lei Feng spiri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people's thought and values are unified;The evolution of the Lei Feng spirit unifies with the interests direction of the people pursuit;The evolution of the Lei Feng spirit unifies with man's all-round development.Third,the significance and paths to carry forward the Lei Feng's spirit at this stage.According to the above research, this thesis includes three parts:the introduction, five chapters and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part, mainly includes the origin of the problem, research status, significance, definition of related concepts and description of the problem, the research ideas and research methods, innovation and so on.
     First of all, the first chapter interprets the connotation and connotation evolution of the Lei Feng spirit from the party and state leaders inscription and speech, pointing out that the essence of Le iFeng spirit connotation is kindness and dedication,and further analyzing the basis and essence of Lei Feng spirit. Pointing out that gratitude is a motive force of the Lei Feng spirit, gratitude is the practice of gratitude consciousness, serving the people is the sublimation of gratitude consciousness and the essence of Lei Feng spirit. Finally sums up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Lei Feng spirit, namely, Lei Feng spirit is the combination of nationality and time, advancement and universality, practical and mass.
     The second chapter investigates the "Lei Feng hot" in the1960's, and analyzes the macroscopic background and microscopic conditions, and sums up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The third chapter: Lei Feng spirit "good" and "evil" contest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two years of wande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damaged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democracy and the rule of law,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he Lei Feng spirit is weakened.Since the extreme "left" thinking dominated the whole social ideology, reflected in the spirit of Lei Feng, the image of Lei Feng were vilified in this period, Lei Feng spirit is distorted and extreme.This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Lei Feng spirit is weakened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cause and the performance of Lei Feng spirit into "good" and "evil". Further analyzes the two years of wandering from the "Lei Feng uncle wasn't" to learn Lei Feng activities recovery, putting forward "learning Lei Feng, Setting up fresh air" activity, also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ontinuing to adhere to and carry forward the Lei Feng spirit after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fourth chapter: Lei Feng spirit goes "cold" and "hot" in the period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The academia has carried out a big discussion of the Lei Feng spirit at the begin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Mainly analyzed several opinions,such as the "skepticism","outdated theory","Lei Feng spirit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question" and "cold", the manifestations and negative influence of Lei Feng spirit in the process of the market economy establishment.Through the re-recognition and survey of the Lei Feng spirit in the new period, reflecting the "cold" and "hot"of Lei Feng spirit, summing up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Lei Feng hot" between the new era and in the1960's,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tudy of Lei Feng in the new period.
     The fifth chapter: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Lei Feng spirit and the significance and paths to carry forward the Lei Feng spirit.This chapter is the key point of this paper and the foothold, basing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Lei Feng spirit above chapters, and further pointing out that the evolution of the main reasons for Lei Feng spirit, revealing the rules of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Lei feng spirit. Analyzing the significance of carrying forward the Lei Feng spirit in the new period, namely giving power for 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driving inexhaustible force for realizing China Dream, providing positive energy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good social mentality. Discussing the significance and paths to carry forward the Lei Feng spirit.
     The conclusion part, on the full text summarization,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deficiencies, problems and remains to be further discussed.
引文
①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年11月8日。
    ②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年11月8日。
    ③ 陈曦:《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背景和当代价值》,《学理论》,2013年第13期。
    ① 石军玲:《雷锋精神学习读本》,新华出版社2012年版,引言第2页。
    ②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页。“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指: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③ 张烁:《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人民日报》,2012年11月30日,第一版。
    ① 关于-宜粗不宜细”原则的提出时间, 一般认为是邓小平在主持历史决议起草工作时提出的,是指导历史研究的一条重要原则。在谈到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时,邓小平指出:“对历史问题.还是要粗一点、概括一点,不要搞得太细”。
    石军玲:《雷锋精神学习读本》,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年版,第102页。
    ② 《学习雷锋精神思想汇报》,《互联网文档资源》,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
    ③ 唐柏荣:《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新湘评论》,2010年第6期。
    李智载:《论雷锋精神与公民道德建设》,《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湖南省公民道德研究基地课题组:《论雷锋精神的本质特征、时代意义和实践路径》,《伦理学研究》,
    2012年第2期。
    夏湘远:《人性·德性·党性的完美结合——雷锋精神的时代解读》,《长沙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③ 陈莉,王甫明:《诠释和谐社会视角下的雷锋精神》,《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8期。
    罗国杰:《论雷锋精神的生命力》,《高校理论战线》,2003年第3期。
    黄宏:《关于雷锋精神本质的断想》,《前线》,2012年第3期。
    唐柏荣:《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新湘评论》,2010年第6期。
    向荣高:《学雷锋活动的历史回顾与典型效应》,《青年研究》,1989年第5期。
    陈炳水:《学习雷锋精神的历史与现实思考》,《宁波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
    谢孝荣:《试论雷锋精神的历史价值》,《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1990年第4期。
    上官苗苗:《雷锋精神研究的回顾与反思》,《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韩东屏:《雷锋精神与当代社会价值取向》,《湖北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① 杨束芳,侯凤石:《论雷锋精神的实质与时代价值》,《理论研究》,2012年第2期。
    ② 公方彬:《论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党建》,2012年第2期。
    ③ 徐茂华,卢鹏:《论雷锋精神的三个向度及其当代价值》,《学术论坛》,2012年第5期。
    ④ 李长春:《在全国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2年3月3日.
    ⑤ 李智栽:《论雷锋精神与公民道德建设》,《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⑥ 黄力:《雷锋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德育价值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学位论文,2010年6月。
    陈根法:《雷锋精神的道德价值》,《东岳论丛》,1983年第2期。
    ② 黄力、谭焱良:《雷锋精神的德育价值实现的路径探讨》,《当代教育论坛》,2010年第11期。
    栾艾华,王玉莉:《浅析雷锋精神内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4
    期。
    李劲大:《弘扬雷锋精神塑造美好心灵一一论雷锋精神的美学价值》,《湖南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
    陈冬:《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和践行路径》,《道德与文明》,2012年第2期。
    ① 欧阳晓,东李卫政:《雷锋精神永恒探源》,《伦理学研究》,2003年第2期。
    ② 张雅琴,王雅清:《雷锋精神与爱国主义》,《兰台世界》,1996年第3期。
    ③ 平祥:《雷锋精神与中国文化传统》,《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④ 田鹏颖:《雷锋精神展示中华优秀文化的永恒魅力》,《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
    ⑤ 王立仁、张小秋:《论雷锋精神与现实的多重契合》,《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⑥ 湖南省公民道德研究基地课题组:《论雷锋精神的本质特征、时代意义和实践路径》,《伦理学研究》,2012年第2期。
    杨束芳、候风石:《论雷锋精神的实质与时代价值》,《理论研究》,2012年第2期。
    陈冬:《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和践行路径》,《道德与文明》,2012年第2期。
    张亚月:《志愿精神与雷锋精神的关系辨析及整合前景》,《思想理论教育》,2012年第15期。
    ① 塞缪尔·亨廷顿等著,程克雄译:《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新华出版
    社2002年版。
    ② 朱金平:《雷锋的精神为什么能够长久深入人心》,《军事记者》,2012年第4期。
    ③ 夏伟东:《正确理解雷锋精神的实质和内涵》,《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年第4期。
    徐茂华、卢鹏:《论雷锋精神的三个向度及其当代价值》,《学术论坛》,2012年第5期。
    雷锋精神在国外http://www.ajedu.com/Article.Show.asp?ArticleID=9517, 2012年12月8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2页。
    焦正安:《雷锋精神之渊源、嬗变和提升及其他》,《学理论》,2012年24期。
    雷锋:《雷锋日记》,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宋焕斌主编:《雷锋精神概论》,中国石化出版社2012年版,第9页。
    陈曦:《论雷锋奉献精神》,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14年4月。
    ① 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雷锋志》编撰委员会:《雷锋志》,白山出版社1998年版,第1152页。
    ③ 李长春:《在纪念学雷锋活动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03年2月27日。
    ④ 新华社:《郭明义同志是助人为乐的道德模范是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优秀代表》,《人民日报》,2012
    年3月3日,第一版。
    ⑤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传承雷锋精神,弘扬文明新风》,《法制网》,http://www.legaldail。
    李长春:《在全国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2年3月3日。
    新华社:《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人民日报》,2012年3月3日,第一版。
    廖言:《为梦想铸魂》,《人民日报》,2013年3月8日,第四版。
    参见钟惠英:《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研究》,《长沙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吴潜涛:《雷锋精神是对公民道德的高度自觉》,《北京日报》,2012年11月26日。
    雷锋:《雷锋日记》,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北京人民机器厂铸工车间团支部:《社会主义好!》,《劳动保护》,1974年第3期。
    《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9页。
    吴毅等著:《中华人文精神论纲》,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36页。
    吴毅等著:《中华人文精神论纲》,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38页。
    吴毅等著:《中华人文精神论纲》,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38页。
    段若鹏:《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① 孙国栋,金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华人圈》,《浙江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
    ② 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1982年9月1日。
    ③ 《孟子·公孔丑上》。
    ④ 《苟子·荣辱》。
    ⑤ 《孟子·尽心下》。
    ⑥ 《论语·雍也》。
    ① 《苟子·王制》。
    ② 《孟子·尽心上》。
    ③ 《孟子·公孙丑上》。
    ④ 《墨子·兼爱》。
    雷锋:《雷锋全集》,华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
    雷锋:《雷锋全集》,华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53页。
    雷锋:《雷锋全集》,华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72页。
    参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一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的理论渊源。
    雷锋:《雷锋日记》,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石军玲:《雷锋精神学习读本》,新华出版社2012年版,第157页。
    编写组:《与时代同行:雷锋精神在身边》,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7页。
    编写组:《与时代同行:雷锋精神在身边》,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7页。
    编写组:《与时代同行:雷锋精神在身边》,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17页。
    陈瑛:《雷锋精神的基点和原点》,《雷锋精神永放光芒——雷锋精神论坛文章汇编》,红旗出版社2012年
    版,第65页。
    赵军燕邢淑芬:《心理学视野中的感恩情绪研究》,《心理教育》,2012年第10期。
    1 McCullough,M. E.,Emmons,R. A.,&Tsang, J.(2002). The grateful disposition: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topograp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2,112-127.
    ② 赵军燕、邢淑芬:《心理学视野中的感恩情绪研究》,《北京教育(德育)》,2012年第10期。
    ③ 张德育:《论雷锋感恩意识的生成与超越》,《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
    参见张德育:《论雷锋感恩意识的生成与超越——雷锋成长过程探析》,《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
    雷锋:《雷锋日记》,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
    参考张德育:《论雷锋感恩意识的生成与超越》,《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
    关锋:《试论雷锋的世界观的形成》,《哲学研究》,1963年第5期。
    常守柱,侯治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性与民族性的有机契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第3期。
    郭宝铭,叶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把握好三个关系》,《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年第2期。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页。
    官彦:《雷锋精神学习读本》,研究出版社2012年版,第44页。
    官彦:《雷锋精神学习读本》,研究出版社2012年版,第43页。
    徐惟诚:《要研究雷锋成长的道路》,《前线》,2012年第4期。
    参见张化,沈汉:《六十年代中期的国际环境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中共党史研究》,1997年第1期。
    李崇富:《较量:关于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战略沉思》,方志出版社2007年版,第143页。
    ① 转引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9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11、373页。
    ② 杜勒斯:《在美全国新闻俱乐部的演说》,(1958年1月16日)。见辛灿编:《西方政界要人谈和平演变》,新华出版社1989年版,第3-4页。
    ③ 杜勒斯在白宫发表的声明(1958年10月24日),见辛灿编《西方政界要人谈和平演变》,新华出版社1989年版,第5-7页。
    ④ “黑色宣传”,就是蓄意制造和散步谣言或政治煽动,而不必考虑声誉问题。
    农业部计划司编:《中国农村经济统计大全(1949-1986)》,农业出版社1989年版,第146页。
    《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37页。
    徐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苏修逼债”的历史真相》,原载:《凤凰周刊》,2011年第6期。http://wenku.baidu.com/view/51ede75fbe23482fb4da4c3f.html。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41页。
    参考初卓:《60年代学雷锋活动的思考》,《世纪桥》,2003年第1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2页。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101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77页。
    《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9页。
    [清]钱振锽:《良心书》,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3页。
    参考360百科“知恩图报”,http://baike.so.com/doc/5424344.htm。
    李俊昌:《把握住雷锋精神的“魂”》,《四川政协报》,2014年1月4日,第3版。
    《刘少奇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2页。
    《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72页。
    《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73页。
    袁为:《建国以来政治形象认为的塑造与传播——以雷锋为例的考察》,《黑河学刊》,2008年第3期。
    邱世如:《我国国家意识形态建构简论》,《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4期。
    袁为:《建国以来政治形象认为的塑造与传播——以雷锋为例的考察》,《黑河学刊》,2008年第3期。
    翟元斌:《雷锋精神永恒》,《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年第3期。
    《回首文革》(上),豆丁网,http://www.dcin.com,2012年9月5日。
    ② 参见袁为:《建国以来政治形象认为的塑造与传播一一以雷锋为例的考察》,《黑河学刊》,2008年第3期。
    ③ 吴海刚:《雷锋的媒体宣传与时代变革》,《二十一世纪》,2001年4月号,总第64期。
    ④ 吴海刚:《雷锋的媒体宣传与时代变革》,《二十一世纪》,2001年4月号,总第64期。
    《爱憎分明立场坚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像雷锋那么忠于革命事业辽宁广大青年热烈学习雷锋事迹收到深刻教育》,《人民日报》1963年2月7日第1版,《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http://data. people.com.cn。
    师永刚,刘琼编著:《雷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43页。
    袁为:《建国以来政治形象认为的塑造与传播一一以雷锋为例的考察》,《黑河学刊》,2008年第3期。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93页。
    李凯城、耿雁生:《学雷锋活动的热潮与冷思》,《青年研究》,1991年第1期。
    ① 《论语·季氏》第十六篇。
    ② 崔庆和:《民意顺时天下治》,《阳泉日报》,2011年3月24日,第2版。
    ③ 黄明哲:《党执政以来赢得民心的基本经验及其启示》,《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7期。
    ④ 雷锋:《雷锋日记》,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李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郭晓明:《影响红卫兵政治心理塑造的政治环境因素》,《兰州学刊》,2006年第9期。
    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35页。
    李泽厚:《试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许纪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下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488页。
    陈曦:《论雷锋奉献精神》,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4月。
    共青团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的教育活动的通知》,http://www.qzbsg.gov.cn/zt/xuexileifeng/Details/f3fa040b-8560-4948-9a33-c447-f8a6e39, 2013年3月24日。
    ① 韩梅:《浅析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和特征》,《理论界》,2007年第4期。
    ② 毛泽东著:《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③ 韩梅:《浅析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和特征》,《理论界》,2007年第4期。
    ④ 《人民日报》,1963年3月13日。
    ⑤ 邓爽:《雷锋形象的塑造与民众动员》,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5月16日。
    ⑥ 雷锋:《雷锋日记》,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雷锋:《雷锋日记》,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21世纪雷锋代表什么》,中国江西网,http://www.jxcn.cn/3。
    聂欣:《做雷锋式的好党员》,研究出版社2012年版,第76页。
    侯树栋等:《国防教育大词典》,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② 《雷锋的忆苦思甜报告》(1960年11月5日)。《雷锋全集》,华文出版社。http://history.gmw.cn/2012-03/02/conten_3687997.htm, 2013年3月26日。
    《雷锋志》编撰委员会:《雷锋志》,白山出版社1998年版,第349页。
    参见抚顺市社会科学院,鞍山市史志办公室:《雷锋精神在第二故乡》,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页。
    《"雷锋团"诞生在山西》,http://bbs.tiexe.net/post2_5419451_1.html,2013年3月24日。
    编写组:《与时代同行:雷锋精神在身边》,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页。
    见戴明章主编:《回忆雷锋》,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90页。
    参见《雷锋志》编撰委员会:《雷锋志》,白山出版社1998年版,第881-1090页。
    钱崇贤:《关于学雷锋活动的几点思考》,《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全国少年儿童学习雷锋活动》,http://lib.k618.cn/index.php?doc-view-1133,2013年3月24日。
    韩旭:《雷锋精神”50年演进史:21世纪雷锋代表什么》,《共产党员》,2012年第3期。
    师永刚、刘琼雄编著:《雷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21页。
    编写组:《与时代同行:雷锋精神在身边》,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页。
    黄莎莎等:《我的雷锋记忆》,《当代贵州》,2012年第8期。
    ① 雷锋:《雷锋全集》,华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63-64页。
    ② 雷锋:《雷锋全集》,华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58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02页。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7页。
    《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集》(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97页。
    洪文杰:《试析20世纪6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起因》,《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1期。
    郭晓明:《影响红卫兵政治心理塑造的政治环境因素》,《兰州学刊》,2006年第9期。
    共青团上海市委办公室:《关于“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的情况报告》,1963年6月14日。
    席宣,金春明著:《文化大革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② 席宣,金春明著:《文化大革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71页。
    《文革起因,众说纷纭》,《山西党史文汇》,1995年第3期。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7、1159页。
    ① 龙崇卿:《文革疯狂面面观》,《隆回年鉴》,2008年。
    赖正维:《“文革”时期的农民“造反”组织及其活动管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中央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17页。
    ① 陈东林:《“文革”时期的国民经济状况研究述评》,《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年版。
    ② 陈雪薇:《经济建设的停滞、倒退以及历史教训—评“文化大革命“十年的经济建设》,谭宗级、郑谦《十年后的评说—“文化大革命.史论集》,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
    ③ 胡鞍钢:《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76-577页。
    蔡都阳:《“文化大革命”对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破坏》,《经济学》(季刊),2003年第4期。
    季羡林:《牛棚杂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60页。
    张保军:《论”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指导畏想的两个发展趋向》,《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2期。
    ① 季羡林:《牛棚杂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② 侯怀银:《论“文革”对中国教育学科体系的破坏及其教训》,《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③ 参见《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袁振国编:《中国当代教育思潮》,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年版,第227-236页。
    ④ 彭泽平:《知识厄运与制度悲剧——文革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革命”的历史省察》,《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彭泽平:《知识厄运与制度悲剧——文革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革命”的历史省察》,《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季羡林:《牛棚杂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邱建立:《试述“文化大革命”中的大字报》,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5月。
    邱建立:《试述“文化大革命”中的大字报》,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5月。
    季羡林:《牛棚杂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徐大真:《试析20世纪50年代我国社会风气的主要特点》,《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申平华:《政治风气和社会风气及其综合治理》,《探索》,1989年第3期。
    申平华:《政治风气和社会风气及其综合治理》,《探索》,1989年第3期。
    申平华:《政治风气和社会风气及其综合治理》,《探索》,1989年第3期。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1页。
    ② 危机教育,正如席宣、金春明在《文化大革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22页)中所说:“认为农村政权有三分之一以上不在我们手里;工厂企业里一个相当大的多数,领导权不在马克思主义者和工人群众手里;学校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独霸的一统天下;文学艺术界的大多数已经跌到修正主义的边缘;中国存在一个-吸工人血.的-官僚主义者阶级;党内存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党里、政府里和军队里已经混进了一大批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和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
    郭晓明:《影响红卫兵政治心理塑造的政治环境因素》,《兰州学刊》,2006年第9期。
    郭晓明:《影响红卫兵政治心理塑造的政治环境因素》,《兰州学刊》,2006年第9期。
    钱崇贤:《关于学雷锋活动的几点思考》,《山东省青年管理十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编写组编:《与时代同行:雷锋精神在身边》,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18页。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616页。
    ① 《我院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蓬勃开展》,《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75年第3期。
    [秘鲁]卡洛斯·卡斯蒂略·里奥斯:《中国教育》——部革命的教育学,《外国教育动态》,1973年第3期。
    本刊通讯员:《在雷锋精神鼓舞下》,《青海师院》,1973年第1期。
    张文达,戢克非:《划清两种道德观的界限》,《学习与探索》,1979年第5期。
    陈曦:《论雷锋奉献精神》,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4月。
    陈曦:《论雷锋奉献精神》,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13年4月。
    数学系七四级四班大批判组:《批判“四人帮”破坏学雷锋的罪行》,《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年第Z1期。
    江苏省写作会裁文艺组:《扼杀革命文艺的“肤浅的胡说”—批“四人帮”反对“写真人真事”的谬论》,《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77年第3期。
    数学系七四级四班大批判组:《批判“四人帮”破坏学雷锋的罪行》,《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年第Z1期。
    周金庭:《“四人帮”的“砍”与“树”》,《宁夏文艺》,1977年第3期。
    张文达,戢克非:《划清两种道德观的界限》,《学习与探索》,1979年第5期。
    唐少杰:《蒯大富三十六条权术》,《天涯》,1998年第1期。
    刘巨才等主编:《中国学雷锋活动30年简史》,红旗出版社1991年版,第154页。
    周金庭:《“四人帮”的“砍”与“树”》,《宁夏文艺》,1977年第3期。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2页。
    编写组编:《与时代同行:雷锋精神在身边》,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9-20页。
    转引自刘智峰:《道德中国:当代中国道德伦理的深重忧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
    孟兰芬,陈勇:《怎样看待雷锋精神一关于“学雷锋”问题的讨论和争论》,《道德与文明》,1990年第1期。
    陈炳水:《学习雷锋精神的历史与现实思考》,《宁波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
    张博颖:《九十年代“雷锋精神”研究一瞥》,《道德与文明》,2003年第3期。
    周中之:《21世纪雷锋精神研究的伦理反思》,《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徐友渔:《社会转型期的精神文化定位》,《社会科学论坛》,2002年第1期。
    李佳,易连云:《普遍信任感培养与儿童道德养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7期。
    张鸿雁:《中国“非典型现代都市病”的社会病理学研究》,《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
    张鸿雁:《中国“非典型现代都市病”的社会病理学研究》,《社会科学》,2010年第10。
    沈杰:《中国社会心理嬗变:1992-2002》,《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庞书纬.:《“常”与“变”的博弈——关于中国电影中的雷锋形象》,《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11年第3期。
    见本人已发表论文《新形势下雷锋精神的弘扬之道》,《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雷锋精神是否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调查[DB/OL].http://survey.1diaocha.com/Survey/_SurveyDetails_sociality_42304795784346.html,2013年6月21 日。
    申然:《人情冷漠现象的社会学反思》,《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何怀宏:《三十年中国社会道德变迁》,《今日中国论坛》,2009年第7期。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5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81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76页。
    参见《雷锋志》编撰委员会:《雷锋志》,白山出版社1998年版,第1148页。
    参见《雷锋志》编撰委员会:《雷锋志》,白山出版社1998年版,第526-527页。
    北大副校长的“撑腰体”言论:“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
    徐茂华,卢鹏:《论雷锋精神的三个向度及其当代价值》,《学术论坛》,2012年第5期。
    何怀宏:《三十年中国社会道德变迁》,《今日中国论坛》,2009年第7期。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89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02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34页。
    张笑笑:《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变迁》,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4月。
    (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主编:《当代欧洲政治思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27页。参见潘德礼:《论苏联剧变的思想政治根源》,载《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第5期。
    参见顾海良主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42页。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9-180页。
    张笑笑:《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变迁》,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4月。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1页。
    毛寿龙:《政治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20页。
    郭雄伟:《我国农民价值观念变革浅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赖传祥:《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型》,《江汉论坛》,1994年第7期。
    ② 林剑,皮家胜:《市场经济一一人的生成与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求索》,1996年第1期。
    ③ 林剑,皮家胜:《市场经济一一人的生成与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求索》,1996年第1期。
    俞吾金:《社会风气与文化自觉》,《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1期。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② 张笑笑:《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变迁》,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
    俞吾金:《社会风气与文化自觉》,《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期。
    陈林,沈韵霞:《“论黑格尔的利益观”》,《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吴潜涛:《雷锋精神是对公民道德的高度自觉》,《北京日报》,2012年11月26日。
    吴潜涛:《雷锋精神是对公民道德的高度自觉》,《北京日报》,2012年11月26日。
    郭宝铭,叶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把握好三个关系》,《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年第2期。
    红旗东方编辑部:《道德的力量》,红旗出版社2012年版。
    《今大,我们更需要“雷锋”》,《光明日报》,2014年3月3日,第5版。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重要讲话。
    吴潜涛:《雷锋精神是中国精神的一个人格化标识》,人民网一理论频道,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828/c148980-22722221.html,2013年8月28日。
    高学敏:《推动学雷锋常态化是时代的呼唤》,《湖南日报》,2014年3月3日,第12版。
    吕虹:《雷锋精神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国梦奋力前行》,《湖南日报》,2014年3月3日,第12版。
    吴潜涛:《雷锋精神是对公民道德的高度自觉》,《人民日报》,2012年11月26日。
    周小毛:《“陌生人社会”更需要雷锋精神》,《湖南日报》,2014年3月3日,第12版。
    公方彬:《觉悟中国:当今社会问题的深层思考》,中国工人出版社2012年版,第27页。
    陈林,沈韵霞:《“论黑格尔的利益观”》,《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参见郑欣:《乡村政治中的博弈生存:华北农村村民上访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6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35页。公方彬:《觉悟中国:当今社会问题的深层思考》,中国工人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
    见杨祖陶:《康德黑格尔哲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31页。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2月24日。
    高梓铭:《雷锋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哲学研究》,2010年第7期。
    李智栽:《论雷锋精神与公民道德建设》,《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2月24日。
    李松林,蒋晓侠:《新时期负面社会心态考察与应对》,《人民论坛》,2014年第3期(中)。
    黄力,谭焱良:《雷锋精神的德育价值实现的路径探讨》,《当代教育论坛》,2010年第11期。
    张书林:《雷锋精神应该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党政于部论坛》,2011年第7期。
    孙向忠:《毛泽东谈雷锋精神》,《毛泽东思想研究》,1996年第1期。
    张书林:《雷锋精神应该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年第7期。
    部分内容参见李松林、蒋晓侠:《新时期负面社会心态考察与应对》,《人民论坛》,2014年第3期(中)。
    陈炳水:《学习雷锋精神的历史与现实思考》,《宁波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
    陈炳水:《学习雷锋精神的历史与现实思考》,《宁波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8.《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0.《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1.《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2.《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3.《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15.《刘少奇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6.《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7.《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8.《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9.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5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21.《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25.《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6.《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7.《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8.《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9.《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0.《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1.《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2.《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3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3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36.《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37.《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38.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
    39.农业部计划司编:《中国农村经济统计大全(1949-1986)》,农业出版社1989年版。
    40.《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集》(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1.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重要讲话》,2013年3月17日。
    4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2月24日。
    1.石军玲:《雷锋精神学习读本》,新华出版社2012年版。
    2.刘巨才:《时代潮——中国学雷锋活动30年简史》,红旗出版社1991年版。
    3.吴毅等著:《中华人文精神论纲》,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4.《孟子·公孔丑上》。
    5.《荀子·荣辱》。
    6.《孟子·尽心下》。
    7.《论语·雍也》。
    8.《荀子·王制》。
    9.《孟子·尽心上》。
    10.《孟子·公孙丑上》。
    11.《墨子·兼爱》。
    12.《论语·季氏》第十六篇。
    13.编写组:《与时代同行:雷锋精神在身边》,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4.陈瑛:《雷锋精神的基点和原点》,见《雷锋精神永放光芒——雷锋精神论坛文章汇编》,红旗出版社2012年版。
    15.雷锋:《雷锋日记》,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16.官彦:《雷锋精神学习读本》,研究出版社2012年版。
    17.李崇富:《较量:关于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战略沉思》,方志出版社2007年版。
    18.辛灿编:《西方政界要人谈和平演变》,新华出版社1989年版。
    19.聂欣:《做雷锋式的好党员》,研究出版社2012年版。
    20.侯树栋等:《国防教育大词典》,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1.师永刚、刘琼雄编著:《雷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22.李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3.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24.李泽厚:《试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许纪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下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25.席宣,金春明著:《文化大革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版。
    26.谭宗级,郑谦:《十年后的评说—“文化大革命.史论集》,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
    27.胡鞍钢:《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8.季羡林:《牛棚杂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29.袁振国:《中国当代教育思潮》,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年版。
    30.刘智峰:《道德中国:当代中国道德伦理的深重忧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1.(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主编:《当代欧洲政治思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1998年版。
    32.顾海良主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3.毛寿龙:《政治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4.公方彬:《觉悟中国:当今社会问题的深层思考》,中国工人出版社2012年版。
    35.郑欣:《乡村政治中的博弈生存:华北农村村民上访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36.红旗东方编辑部:《道德的力量》,红旗出版社2012年版。
    37.陶克,王跃生:《雷锋现象》,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
    38.陈文清:《学雷锋活动四十年:1963-2003》,辽海出版社2003年版。
    39.乔安山,颜语,闻水:《伤痛无声》,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40.戴明章:《走近雷锋》,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
    41.中国青年出版社:《新时代的新雷锋》,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版。
    42.张峻:《永恒的雷锋》,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3.卢斌:《当代中国社会各利益群体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44.钟生:《改革开放以来思想大论战》,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5.杨云彦等:《社会变迁、介入型贫苦与能力再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46.李培林:《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47.陈述:《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
    48.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强国之路——中国改革步入30年》,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49.郑谦:《从“文革”走向改革》,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0.王绍光:《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51.汤应武:《改革开放30年重大决策纪实》(上、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
    52.塞缪尔·亨廷顿等著,程克雄译: 《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53.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 《雷锋精神在当代》,北京出版社2012年版。
    54.宋焕斌主编: 《雷锋精神概论》,中国石化出版社2012年版。
    55.《雷锋志》编撰委员会: 《雷锋志》,白山出版社1998年版。
    56.王绳祖主编: 《国际关系史》第9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
    57.[清]钱振锽: 《良心书》,岳麓书社2012年版。
    58.《雷锋志》编撰委员会: 《雷锋志》,白山出版社1998年版。
    59.抚顺市社会科学院,鞍山市史志办公室: 《雷锋精神在第二故乡》,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60.雷锋: 《雷锋全集》,华文出版社2003年版。
    61.北京市委宣传部编: 《雷锋精神在当代》,北京出版集团2012年版。
    1.陈曦: 《论雷锋奉献精神》,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13年4月。
    2.黄力: 《雷锋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德育价值研究》,湖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3.邱建立:《试述“文化大革命”中的大字报》,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5月。
    4.罗国杰: 《论雷锋精神的生命力》, 《高校理论战线》,2003年第3期。
    5.黄宏: 《关于雷锋精神本质的断想》, 《前线》,2012年第3期。
    6.唐柏荣: 《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 《新湘评论》,2010年第6期。
    7.向荣高: 《学雷锋活动的历史回顾与典型效应》, 《青年研究》,1989年第5期。
    8.陈炳水:《学习雷锋精神的历史与现实思考》,《宁波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0期。
    9.谢孝荣: 《试论雷锋精神的历史价值》,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1990年第4期。
    10.韩东屏: 《雷锋精神与当代社会价值取向》, 《湖北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11.杨束芳,侯凤石: 《论雷锋精神的实质与时代价值》, 《理论研究》,2012年第2期。
    12.公方彬: 《论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 《理论视野》,2012年第2期。
    13.徐茂华,卢鹏: 《论雷锋精神的三个向度及其当代价值》, 《学术论坛》2012年第5期。
    14.李智栽: 《论雷锋精神与公民道德建设》,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15.陈根法: 《雷锋精神的道德价值》, 《东岳论丛》,1983年第2期。
    16.黄力,谭焱良:《雷锋精神的德育价值实现的路径探讨》,《当代教育论坛》,2010年第11期。
    17.栾艾华,王玉莉: 《浅析雷锋精神内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18.李劲夫: 《弘扬雷锋精神塑造美好心灵——论雷锋精神的美学价值》, 《湖南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
    19.陈冬: 《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和践行路径》, 《道德与文明》,2012年第2期。
    20.欧阳晓,东李卫政: 《雷锋精神永恒探源》, 《伦理学研究》,2003年第2期。
    21.张雅琴,王雅清: 《雷锋精神与爱国主义》, 《兰台世界》,1996年第3期。
    22.平祥:《雷锋精神与中国文化传统》,《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23.田鹏颖:《雷锋精神展示中华优秀文化的永恒魅力》,《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
    24.张笑笑: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变迁》,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7月。
    25.湖南省公民道德研究基地课题组: 《论雷锋精神的本质特征、时代意义和实践路径》, 《伦理学研究》,2012年第2期。
    26.夏湘远:《人性·德性·党性的完美结合—雷锋精神的时代解读》,《长沙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27.陈莉,王甫明: 《诠释和谐社会视角下的雷锋精神》, 《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8期。
    28.杨束芳,侯凤石: 《论雷锋精神的实质与时代价值》, 《理论研究》,2012 年第2期。
    29.陈冬: 《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和践行路径》,《道德与文明》,2012年第2期。
    30.张亚月:《志愿精神与雷锋精神的关系辨析及整合前景》,《思想理论教育》2012年第15期。
    31.朱金平: 《雷锋的精神为什么能够长久深入人心》, 《军事记者》,2012年第4期。
    32.夏伟东:《正确理解雷锋精神的实质和内涵》,《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年第4期。
    33.段若鹏:《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淮海工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34.焦正安: 《雷锋精神之渊源、嬗变和提升及其他》, 《学理论》,2012年第24期。
    35.北京人民机器厂铸工车间团支部: 《社会主义好!》, 《劳动保护》,1974年第3期。
    36.赵军燕,邢淑芬: 《心理学视野中的感恩情绪研究》, 《心理教育》,2012年第10期。
    37.张德育: 《论雷锋感恩意识的生成与超越》,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
    38.关锋: 《试论雷锋的世界观的形成》, 《哲学研究》,1963年第5期。
    39.常守柱侯治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性与民族性的有机契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第3期。
    40.郭宝铭、叶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把握好三个关系》,《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年第2期。
    41.韩梅: 《浅析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和特征》, 《理论界》,2007年第4期。
    42.钱崇贤:《关于学雷锋活动的几点思考》,《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43.韩旭: 《雷锋精神”50年演进史:21世纪雷锋代表什么》, 《共产党员》,2012年第3期。
    44.黄莎莎等:《我的雷锋记忆》,《当代贵州》,2012年3月中/第8期。
    45.洪文杰:《试析20世纪6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起因》,《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11)
    46.徐惟诚:《要研究雷锋成长的道路》,《前线》,2012年第4期。
    47.共青团上海市委办公室:《关于“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的情况报告》,1963年6月14日。
    48.袁为:《建国以来政治形象认为的塑造与传播——以雷锋为例的考察》,《黑河学刊》,2008年第3期。
    49.邱世如:《我国国家意识形态建构简论》,《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4期。
    50.翟元斌:《雷锋精神永恒》,《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年第3期。
    51.吴海刚:《雷锋的媒体宣传与时代变革》,《二十一世纪》,2001年4月号,总第64期。
    52.李凯城、耿雁生:《学雷锋活动的热潮与冷思》,《青年研究》,1991年第1期。
    53.黄明哲:《党执政以来赢得民心的基本经验及其启示》,《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7期。
    53.《文革起因,众说纷纭》,《山西党史文汇》,1995年第3期。
    54.郭晓明:《影响红卫兵政治心理塑造的政治环境因素》,《兰州学刊》,2006年第9期。
    55.陈东林:《“文革”时期的国民经济状况研究述评》,《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9.1。
    56.蔡都阳:《“文化大革命”对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破坏》,《经济学》(季刊),2003年第4期。
    57.张保军:《论”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指导畏想的两个发展趋向》,《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2期。
    58.侯怀银:《论“文革”对中国教育学科体系的破坏及其教训》,《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59.彭泽平:《知识厄运与制度悲剧——文革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革命”的 历史省察》,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60.徐大真: 《试析20世纪50年代我国社会风气的主要特点》,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61.申平华: 《政治风气和社会风气及其综合治理》, 《探索》,1989年第3期。
    62.《我院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蓬勃开展》,《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75年第3期。
    63.[秘鲁]卡洛斯·卡斯蒂略·里奥斯: 《中国教育》一一部革命的教育学,《外国教育动态》,1973年第3期。
    64.本刊通讯员: 《在雷锋精神鼓舞下》, 《青海师院》,1973年第1期。
    65.张文达,戢克非: 《划清两种道德观的界限》,《学习与探索》,1979年第5期。
    66.江苏省写作会裁文艺组: 《扼杀革命文艺的“肤浅的胡说”—批“四人帮”反对“写真人真事”的谬论》,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77年第 3期。
    67.周金庭: 《“四人帮”的“砍”与“树”》, 《宁夏文艺》,1977年第3期。
    68.数学系七四级四班大批判组: 《批判“四人帮”破坏学雷锋的罪行》, 《福建 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年第Z1期。
    69.张文达,戢克非: 《划清两种道德观的界限》, 《学习与探索》,1979年第5期。
    70.唐少杰: 《蒯大富三十六条权术》, 《天涯》,1998年第1期。
    71.孟兰芬、陈勇: 《怎样看待雷锋精神—关于“学雷锋”问题的讨论和争论》,《道德与文明》,1990年第1期。
    72.张博颖:《九十年代“雷锋精神”研究一瞥》, 《道德与文明》,2003年第3期。
    73.周中之:《21世纪雷锋精神研究的伦理反思》,《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74.徐友渔: 《社会转型期的精神文化定位》, 《社会科学论坛》,2002年第1期。
    75.李佳,易连云: 《普遍信任感培养与儿童道德养成》,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 育》,2011年第7期。
    76.张鸿雁:《中国“非典型现代都市病”的社会病理学研究》,《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
    77.沈杰:《中国社会心理嬗变:1992~2002》,《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78.庞书纬.: 《“常”与“变”的博弈——关于中国电影中的雷锋形象》,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11年第3期。
    79.申然: 《人情冷漠现象的社会学反思》,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80.何怀宏: 《三十年中国社会道德变迁》, 《今日中国论坛》,2009年第7期。
    81.钟惠英: 《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研究》, 《长沙大学学报》,2012年7月。
    82.李松林、蒋晓侠:《新时期负面社会心态考察与应对》,《人民论坛》,2014年第3期中。
    83.潘德礼: 《论苏联剧变的思想政治根源》,载《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第5期。
    84.郭雄伟: 《我国农民价值观念变革浅析》,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85.赖传祥: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型》, 《江汉论坛》,1994年第7期。
    86.林剑、皮家胜:《市场经济—一人的生成与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求索》,1996年第1期。
    87.俞吾金: 《社会风气与文化自觉》, 《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1期。
    88.陈林,沈韵霞: 《“论黑格尔的利益观”》,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89.柯缇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红旗文稿》,2012年第2期。
    90.高梓铭:《雷锋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哲学研究》,2010年第7期。
    91.李智栽: 《论雷锋精神与公民道德建设》,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92.黄力,谭焱良:《雷锋精神的德育价值实现的路径探讨》,《当代教育论坛》, 2010年第11期。
    93.张书林:《雷锋精神应该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年第7期。
    94.孙向忠:《毛泽东谈雷锋精神》,《毛泽东思想研究》,1996年第1期。
    95.赖正维:《“文革”时期的农民“造反”组织及其活动管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96.湖南省公民道德研究基地课题组:《论雷锋精神的本质特征、时代意义和实践路径》,《伦理学研究》,2012年第2期。
    1.李长春:《在纪念学雷锋活动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03年2月27日。
    2.新华社:《郭明义同志是助人为乐的道德模范是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优秀代表》,《人民日报》,2012年3月3日,第一版。
    3.李长春:《在全国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2年3月3日。
    4.新华社:《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人民日报》,2012年3月3日,第一版。
    5.廖言:《为梦想铸魂》,《人民日报》,2013年3月8日,第四版。
    6.李俊昌:《把握住雷锋精神的“魂”》,《四川政协报》,2014年1月4日,第3版。
    7.《爱憎分明立场坚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像雷锋那么忠于革命事业辽宁广大青年热烈学习雷锋事迹收到深刻教育》,《人民日报》1963年2月7日,第1版。
    8.周小毛:《“陌生人社会”更需要雷锋精神》,《湖南日报》,2014年3月3日,第12版。
    9.陈瑛:《雷锋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日报》2012年5月15日,第6版。
    10.崔庆和:《民意顺时天下治》,《阳泉日报》,2011年3月24日,第2版。
    11.高学敏:《推动学雷锋常态化是时代的呼唤》,《湖南日报》,2014年3月3日,第12版。
    12.吕虹:《雷锋精神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国梦奋力前行》,《湖南日报》,2014年3
    月3日,第12版。
    13.雷锋精神在国外:http://www.ajedu.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9517, 2012年12月8日。
    14.吴潜涛:《雷锋精神是对公民道德的高度自觉》,原载《北京日报》,http://www.npopss-cn.gov.cn/n/2012/1126/c352359-19694108.htm/,2012年11月26日。
    15.吴潜涛:《雷锋精神是中国精神的一个人格化标识》,人民网一理论频道,http://theory.people.tom.cn/n/2013/0828/c148980-22722221.html,2013年8月28日。
    16.徐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苏修逼债”的历史真相》,原载:凤凰周刊,http://wenku.baidu.com/view/5lede75fbe23482fb4da4c3f.html, 2012.3.20.
    17.共青团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的教育活动的通知》,http://www.qzbsg.gov.cn/zt/xuexileifeng/,2013年3月24日。
    18.《雷锋的忆苦思甜报告》(1960年11月5日)。《雷锋全集》,华文出版社。http://history.gmw.cn/2012-03/02/content_3687997.htm,2013年3月26日。
    19.《“雷锋团”诞生在山西》,http://bbs.tiexe.net/post2_5419451_1.html,2013年3月24日。
    20.《全国少年儿童学习雷锋活动》,http://lib.k618.cn/index.php?doc-view-1133,2013年3月24日。
    21.《爱憎分明立场坚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像雷锋那么忠于革命事业辽宁广大青年热烈学习雷锋事迹收到深刻教育》,《人民日报》1963年2月7日第1版,《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http://data.people.com.cn。
    22.“雷锋精神是否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调查[DB/OL].http://survey.1diaocha.com/Survey/_SurveyDetails_sociality_4230479578 4346.html,2013-6-21。
    23.人民网中有关雷锋和雷锋精神的文章
    24.光明网中有关雷锋和雷锋精神的文章
    25.中国网中有关雷锋和雷锋精神的文章
    26.新华网中有关雷锋和雷锋精神的文章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