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记忆·空间·身体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郭松棻和李渝,作为在台湾成长,而后流浪于海外的夫妻作家,有着极为相似的人生经历。但是身份背景的不同,个人气质的差异,又使他们的创作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背离。
     本论文通过对郭松棻和李渝两人资料的收集、整理、研读,以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方法为指导,借用德国批评家本雅明有关现代性的理论,从记忆与历史、空间与寓言、身体与政治三个方面作为切入点,挖掘并比较郭松棻和李渝八九十年代以来主要的小说创作中表现出的异同。台湾本省族群出生的郭松棻呈现的主要是台湾本土民众及其居住地的相关记忆,而外省第二代子弟李渝透过外省族群的一个生活区域看取的是外省族群及其后代们的在台生活。在此基础上,论文着意寻求郭松棻和李渝两人作为一个整体在台湾当代文学版图中所处的贴切位置,发现其与台湾既亲又疏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背后作家书写的自由。
Guo Songfen and Lee Yu, as the couple writers growing up in Taiwan and living overseas later, share extremely similar life experiences, However, differences in identity, background and individual temperament still lead them to great disparity in their creation of works.
     Through the collection and research of the data of Guo Songfen and Lee Yu, with the guidance of the aesthetic value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 employing German critic Walter Benjamin's Modernity Theory, and regarding memory and history, space and fable, and body and politics as the point of analysis, this paper is aimed to discover and comp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major novels written by Guo Songfen and Lee Yu from 1980s to 1990s. As a native born in Taiwan, Guo Songfen presents mainly a related memory concerning the native Taiwanese and their places of residence, while Li Yu, as a second-generation individual from other provinces, focuses on the lives of ethnic groups from other provinces and their descendants in Taiwan by observing a living region of them.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is meant to tentatively study Guo Songfen and Lee Yu as a whole, orientating their appropriate location in Taiwan's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erritory, and fi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ose and unfamiliar, as well as the freedom of writing behind the relationship.
引文
[1]王德威:《冷酷异境里的火种》,《奔跑的母亲》,台北:麦田,2002.8.1,页3
    [2]郑颖:《由“多重渡引”论李渝小说中的现代性与历史书写--从<温州街的故事>到<贤明时代>》,《2005海峡两岸华文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国现代文学学会,2005,页67
    [3]王德威:《文学行旅与世界想象》,《联合报》,2006.7.8
    [4]黄启峰:《河流里的月印:郭松棻与李渝小说研究》,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7.7,页1
    [1]王德威:《无岸之河的渡引者--李渝论》,《当代小说二十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8页358
    [1]舞鹤整理:《不为何为谁而写--在纽约访谈郭松棻》,《印刻生活志》,2005.7
    [1]廖炳惠:《关键词200》,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8,页156-157
    [2]廖炳惠:《关键词200》,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8,页236-238
    [1]廖炳惠:《关键词200》,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8,页23
    [2]刘登翰主编:《双重经验的跨域书写--20世纪美华文学史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6,页178
    [1]李渝:《台北故乡》,《应答的乡岸》,台北:洪范书店,1999.4,页175
    [2]郭松棻:《落九花》,《印刻生活志》,2005.7,页97
    [3]本雅明著,孙冰编:《论历史哲学》,《本雅明:作品与画像》,上海:文汇出版社,1999.1,页139-140
    [4]本雅明著,孙冰编:《论历史哲学》,《本雅明:作品与画像》,上海:文汇出版社,1999.1,页140
    [1][美]王斑:《全球化阴影下的历史与记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3,页2
    [2]王志弘:《记忆再现体制的构作:台北市官方城市书写之分析》,《中外文学》,第33卷第9期,2005.2,页19
    [3]转引自王斑:《全球化阴影下的历史与记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3,页73
    [1]民国三十六年二月二十七日上午十一时左右,专卖局(即烟酒专卖局,事件后改称公卖局)接到密报,谓淡水有走私火柴、卷烟情事,乃派傅○通等六名查缉员,会同警察大队所派四名警察前往查缉,但在淡水仅查获私烟五箱。又据密报,走私货已移至台北市南京西路的天马茶房(太平町,今之延平北路)附近。下午七时三十分当查缉员抵达现场时,私贩早已逃散,仅查获一位四十岁寡妇林江迈的私烟,遂将其全部公私烟及现金悉数没收。林江迈苦苦哀求说:“如果全部没收的话我就没饭吃了,至少把钱和专卖局制造的香烟还给我吧……”但查缉员不予理会,当时围观民众很多,纷纷加入求情行列,林江迈情急,抱住查缉员不放,却遭查缉员以枪管打破头而鲜血直流。目睹此景的群众转趋悲愤,高喊“还给香烟”……等语。查缉员见状欲速离开,群众却紧追不舍。查缉员傅○通为求脱身而开枪示警,不幸误中当时在自宅楼下看热闹的市民陈文溪(年约二十岁,次日身亡),查缉员辗转躲至警察总局,激愤的民众捣毁其卡车玻璃,并将卡车推倒于路旁,要求交出凶手枪毙。专卖局业务委员会李常务委员与业务会杨组长闻报,于九时许前往现场处里,表示将会惩办查缉员,惟民众仍要求交出肇事者。李、杨两人不得已乃将查缉员六人送往宪兵队看管。佟建寅:《台湾历史辞典》,北京:群众出版社,1990.12,页5
    [1]王晓波:《台湾史与台湾人》,台北:东大图书,1988.12,页159
    [1]李渝:《台北故乡》,《应答的乡岸》,台北:洪范书店,1999.4,页173
    [2]郑颖采访整理:《在夏日,长长一街的木棉花--记一次访谈内容》,《郁的容颜--李渝小说研究》,台北:印刻文学,2008.9.30,页173
    [3]李渝:《朵云》,《温州街的故事》,台北:洪范书店,1991.9,页188
    [1]李渝:《她穿了一件水红色的衣服》,《温州街的故事》,台北:洪范书店,1991.9,页55
    [2]郑颖采访整理:《在夏日,长长一街的木棉花--记一次访谈内容》,《郁的容颜--李渝小说研究》,台北:印刻文学,2008.9.30,页191-192
    [1]廖炳惠:《关键词200》,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8,页253-254
    [2][美]王斑:《全球化阴影下的历史与记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3,页6
    [3]舞鹤整理:《不为何为谁而写--在纽约访谈郭松棻》,《印刻生活志》,2005.7,页51
    [1]郭松棻:《秋雨》,《郭松棻集》,台北:前卫出版社,1993.12,页234
    [1]李渝:《菩提树》,《温州街的故事》,台北:洪范书店,1991.9,页167
    [2]郭松棻:《秋雨》,《郭松棻集》,台北:前卫出版社,1993.12,页222
    [3]郭松棻:《落九花》,《印刻生活志》,2005.7,页96
    [4]李渝:《菩提树》,《温州街的故事》,台北:洪范书店,1991.9,页166
    [1]钟肇政:《横切现实面·探索内心世界--郭松棻集序》,《郭松棻集》,台北:前卫出版社,1993.12,页13
    [2]王德威:《无岸之河的渡引者--李渝论》,《当代小说二十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8,页345
    [3][美]王斑:《全球化阴影下的历史与记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3,页8
    [1]廖玉蕙:《生命里的暂时停格:小说家郭松棻、李渝访谈录》,《联合文学》225期http://unitas.udngroup.com.tw/web_old/b/200307/storyb5.htm
    [1]郭松棻:《今夜星光灿烂》,《奔跑的母亲》,台北:麦田出版,2002,页233
    [2]郭松棻:《今夜星光灿烂》,《奔跑的母亲》,台北:麦田出版,2002,页276
    [3]郑文蔚:《陈仪之死》,王晓波编:《陈仪与二二八事件》,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4.2,页203
    [4]黄锦树:《诗,历史病体与母性--论郭松棻》,《文与魂与体:论中国现代性》,台北:麦田出版,2006.5.15,页277
    [1]张宏、张晨怡:《佛堂喋血:施剑翘刺杀孙传芳之谜》,《民国十五疑案》,北京:中华书局,2006
    [1]郭松棻:《落九花》,《印刻生活志》,2005.7,页90
    [2]郭松棻:《落九花》,《印刻生活志》,2005.7,页71
    [1]郭松棻:《落九花》,《印刻生活志》,2005.7,页68、80、107、101
    [2]郭松棻:《落九花》,《印刻生活志》,2005.7,页109
    [1]李渝:《<江行初雪>附录:属政治的请归于政治 属文学的请归于文学》,《应答的乡岸》,台北:洪范书店,1999.4,页152
    [2]王德威:《“故事”为何“新编”?--李渝的<贤明时代>》,《贤明时代》,台北:麦田出版,2005.7,页5
    [1][美]海登·怀特著,张万娟,陈永国译:《后现代历史叙事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6.1,页10
    [2]李渝:《贤明时代》,《贤明时代》,台北:麦田出版,2005.7,页106
    [3]李渝:《和平时光》,《贤明时代》,台北:麦田出版,2005.7,页164
    [1]李渝,《夜煦》,《夏日踟躇》,台北:麦田出版,2002.5.1,页218-219
    [2]、[3]、[4]、[5]李渝:《金丝猿的故事》,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1,页27、28、42、64
    [1]廖玉蕙:《生命里的暂时停格:小说家郭松棻、李渝访谈录》,《联合文学》225期http://unitas.udngroup.com.tw/web_old/b/200307/storyb5.htm
    [1]李渝:《号手》,《夏日踯躇》,台北:麦田出版,2002.5.1页41-42
    [2]李渝:《号手》,《夏日踯躇》,台北:麦田出版,2002.5.1页40
    [1]郭松棻:《奔跑的母亲》,《郭松棻集》,台北:前卫出版社,1993,页30
    [2]郭松棻:《论写作》,《郭松棻集》,台北:前卫出版社,1993,页515
    [3]郭松棻:《论写作》,《郭松棻集》,台北:前卫出版社,1993,页505
    [4]郭松棻:《论写作》,《郭松棻集》,台北:前卫出版社,1993,页516
    [1]郑颖:《江行初雪--从传统山水画到余承尧,李渝的小说美学与自我救赎》,《郁的容颜--李渝小说研究》,台北:印刻文学,2008.9.30,页22-23
    [2][德]阿伦特编,张旭东,王斑译:《启迪:本稚明文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9,页207
    [3]李渝:《台静农先生·父亲·和温州街》,《温州街的故事》,台北:洪范书店,1991.9,页229
    [1]李渝:《心中的森林》,《金丝猿的故事》序,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1,页10
    [1][英]迈克·克朗著,杨淑华,宋慧敏译:《文化地理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8,页43
    [2]舞鹤整理:《不为何为谁而写--在纽约访谈郭松棻》,《印刻生活志》,2005.7,页51
    [3]舞鹤整理:《不为何为谁而写--在纽约访谈郭松棻》,《印刻生活志》,2005.7,页48
    [1]范铭如:《亚细亚的新孤儿》,《联合报》,2002.10.20
    [2]舞鹤整理:《不为何为谁而写--在纽约访谈郭松棻》,《印刻生活志》,2005.7,页49
    [3]郭松棻:《月印》,《奔跑的母亲》,台北:麦田出版,2002,页105
    [1]李渝:《心中的森林》,《金丝猿的故事》序,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1,页6
    [2]李渝:《<江行初雪>附录:属政治的请归于政治 属文学的请归于文学》,《应答的乡岸》,台北:洪范书店,1999.4,页153
    [1]李渝:《豪杰们》,《应答的乡岸》,台北:洪范书店,1999.4,页114
    [2]李渝:《豪杰们》,《应答的乡岸》,台北:洪范书店,1999.4,页111
    [3]李渝:《豪杰们》,《应答的乡岸》,台北:洪范书店,1999.4,页114
    [1]李渝:《从前有一片防风林》,《应答的乡岸》,台北:洪范书店,1999.4,页95
    [2]廖玉蕙:《生命里的暂时停格:小说家郭松棻、李渝访谈录》,《联合文学》225期http://unitas.udngroup.com.tw/web_old/b/200307/storyb5.htm
    [1]大稻埕位于淡水河岸之东,包括忠孝西路以北、民权西路以及抚顺街以南的一大块地区,在今天的台北市大同区内。大稻埕的历史建筑大致可分为码头区、迪化街区、贵德街区以及延平北路区等四个区域。1860年淡水开港、1869年英商杜德在大稻埕设立制茶据点后,相关茶叶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大稻埕的繁荣。而制茶叶的兴盛、大量洋商聚居,加上原本的传统南北货交易,也导致另一批买办及本地富商的崛起。其中迪化街更是具有历史价值的街区,布业、中药、南北货的批发与零售是当地最重要也是最具特色的产业。光复后,大稻埕虽因淡水河淤浅而渐失河港功能,原先兴盛的茶业也大多衰退,但仍集结许多进出口商从事贸易,保持全台北最繁荣的消费中心。后来台北市快速扩展,中心区位逐渐转移,大稻埕人口随之外移,成为台北市外围的老地区。近年来,由于铁路地下化的完成,捷运系统、台北车站及大稻埕特定区的计划,使大稻埕有了新转机。李秀美:《新世纪·台北·思想起》(上册),台北:台北市政府新闻处,2002.11,页56-59
    [2]郭松棻:《奔跑的母亲》,《郭松棻集》,台北:前卫出版社,1993,页10
    [1]李渝:《温州街的故事·集前》,台北:洪范书店,1991.9,页3
    [2]转引自黄启峰:《河流里的月印:郭松棻与李渝小说研究》,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7.7,页67
    [1]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1,页178
    [2]郑颖:《由“多重渡引”论李渝小说中的现代性与历史书写--从<温州街的故事>到<贤明时代>》,《2005海峡两岸华文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国现代文学学会,2005,页67
    [1]邱贵芬:《后殖民之外--寻找台湾文学的“台湾性”》,《后殖民及其外》,台北:麦田出版,2003.9.29,页122-123
    [2]王德威:《国土论述与乡土修辞》,周英雄,刘纪蕙编:《书写台湾:文学史、后殖民与后现代》,台北:麦田出版,2000.4,页73
    [1]王德威:《无岸之河的渡引者--李渝论》,《当代小说二十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8页351
    [2]吴达芸:《齐恨含羞的异乡人--评郭松棻的小说世界》,《郭松棻集》,台北:前卫出版社,1993.12.1,页519
    [3]王德威:《冷酷异境里的火种》,《奔跑的母亲》,台北:麦田出版,2002.8.1,页6
    [1]郭松棻:《雪盲》,《郭松棻集》,台北:前卫出版社,1993.12.1,页167
    [1]李渝:《关河萧索》,《应答的乡岸》,台北:洪范书店,1999,页164
    [2]李渝:《无岸之河》,《应答的乡岸》,台北:洪范书店,1999,页48
    [3]李渝:《伤愈的手,飞起来》,《温州街的故事》,台北:洪范书店,1991.9,页104
    [1]李渝:《朵云》,《温州街的故事》,台北:洪范书店,1991.9,页179
    [2]黄锦树:《诗,历史病体与母性--论郭松棻》,《文与体与魂:论中国现代性》,台北:麦田出版,2007.5.15,页266-267
    [1]“男性在国族乌托邦的追寻下成为流亡(流离、死亡)的父亲;女性为建构家园乌托邦而成为仓惶奔跑的母亲”许素兰:《流亡的父亲·奔跑的母亲--郭松棻小说中性别乌托邦的矛盾与背离》,《奔跑的母亲》,台北:麦田出版,2002.7.1,页296
    [2]郭松棻:《奔跑的母亲》,《郭松棻集》,台北:前卫出版社,1993.12.1,页9
    [1]舞鹤整理:《不为何为谁而写--在纽约访谈郭松棻》,《印刻生活志》,2005.7,页39
    [2]郭松棻:《那哒哒的脚步》,《郭松棻集》,台北:前卫出版社,1993.12.1,页314
    [3]郭松棻:《那哒哒的脚步》,《郭松棻集》,台北:前卫出版社,1993.12.1,页290
    [4]郑颖采访整理:《在夏日,长长一街的木棉花--记一次访谈内容》,《郁的容颜--李渝小说研究》,台北:印刻文学,2008 9.30,页179
    [5]李渝:《关河萧索》,《应答的乡岸》,台北:洪范书店,1999.4,页160
    [1]李渝:《台北故乡》,《应答的乡岸》,台北:洪范书店,1999.4,页170
    [2]廖玉蕙:《生命里的暂时停格:小说家郭松棻、李渝访谈录》,《联合文学》,2003.7,225期http://unitas.udngroup.com.tw/web_old/b/200307/storyb5.htm
    [3]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
    [1]郭松棻:《向阳》,《郭松棻集》,台北:前卫出版社,1993.12.1,页53-54
    [1]郑颖:《由“多重渡引”论李渝小说中的现代性与历史书写--从<温州街的故事>到<贤明时代>》,《2005海峡两岸华文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国现代文学学会,2005,页79
    [1]郭松棻:《今夜星光灿烂》,《奔跑的母亲》,台北:麦田出版,2002,页276
    [2]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页126
    [3]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1895-1937)》,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8,页5
    [1][美]桑塔格著,程巍译:《疾病的隐喻》,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2,页1
    [2]舞鹤整理:《不为何为谁而写--在纽约访谈郭松棻》,《印刻生活志》,2005.7,页52
    [1]廖玉蕙:《生命里的暂时停格:小说家郭松棻、李渝访谈录》,《联合文学》225期http://unitas.udngroup.com.tw/web_old/b/200307/storyb5.htm
    [1][美]桑塔格著,程巍译:《疾病的隐喻》,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2,页20
    [2]郭松棻:《月印》,《奔跑的母亲》,台北:麦田出版,2002,页37
    [1]李渝:《无岸之河》,《应答的乡岸》,台北:洪范书店,1999.4,页28
    [2]李渝:《无岸之河》,《应答的乡岸》,台北:洪范书店,1999.4,页27
    [3]李渝:《无岸之河》,《应答的乡岸》,台北:洪范书店,1999.4,页22
    [1]本雅明著,孙冰编:《本雅明:作品与画像》,上海:文汇出版社,1999.1,页244-245
    [1]舞鹤整理:《不为何为谁而写--在纽约访谈郭松棻》,《印刻生活志》,2005.7,页39
    [1]郭松棻:《月嗥》,《郭松棻集》,台北:前卫出版社,1993.12.1,页108
    [1][美]萨义德著,单德兴译:《知识分子》,上海:三联书店,2002.4.1,页45
    [1][美]萨义德著,单德兴译:《知识分子》,上海:三联书店,2002.4.1,页48
    [1]舞鹤整理:《不为何为谁而写--在纽约访谈郭松棻》,《印刻生活志》,2005.7,页51
    [1]李渝:《八杰公司》,《夏日踯躇》,台北:麦田出版,2002.5.1,页180
    [1]王德威:《无岸之河的渡引者--李渝论》,《当代小说二十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8页344
    [2]李渝:《温州街的故事·集前》,台北:洪范书店,1991.9,页1
    郭松棻.郭松棻集.台北:前卫出版社,1993.12
    郭松棻.奔跑的母亲.台北:麦田出版,2002.8
    郭松棻.落九花.印刻文学生活志,2005.7
    李渝.温州街的故事.台北:洪范书店,1991.9
    李渝.应答的乡岸.台北:洪范书店,1999.4
    李渝.金丝猿的故事.台北:联合文学出版社,2000
    李渝.夏日踯躇.台北:麦田出版,2002.5.1
    李渝.贤明时代.台北:麦田出版,2005.7
    李渝.族群意识和卓越风格(美术评论集).台北:雄狮出版,2001
    黄碧端.叙事的矛盾和失落的号声:我看<号手>.中外文学,1997.3
    南方朔.废墟中的陈仪.中外文学,1997.3
    李桂芳.终战的胎变:从郭松棻的<月印>、<今夜星光灿烂>谈历史与救赎.恸之永逝与终返:寻访颜语、记忆与历史想象的隐蔽,台湾文化研究网站http://www.srcs.nctu.edu.tw/taiwanlit/issue1/4-c-6.htm#title
    吴达芸.听李渝说金丝猿的故事.中央日报,2000.10.26
    范铭如.亚细亚的新孤儿.联合报,2001.6.16
    杨美红.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郭松棻小说创作与美学世界.自由时报,2003.4.6
    廖玉蕙.生命里的暂时停格:小说家郭松棻、李渝访谈录.联合文学,2003.7
    黄锦树.即将过去的未来.联合文学,2003.7
    何雅雯.震耳欲聋的寂静--读郭松棻,想象台湾.现代文学的历史迷魅--第一届国际青年学者汉学会议,2003.11
    黄锦树.诗,历史病体与母性:论郭松棻.中外文学,2004.6
    王韶君.想象、象征与真实--释郭松棻作品中的母亲形象.真理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期刊,2004.7
    杨佳娴.离/返乡旅行:以李渝、朱天文、朱天心和骆以军描写台北的小说为例.中外文学,2005.2
    郑 颖.由“多重引渡”论李渝小说中的现代性与历史书写.2005海峡两岸华文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国现代文学学会,2005
    舞 鹤.不为何为谁而写--在纽约访谈郭松棻.台北:印刻生活志,2005.7
    蓝丽娟.苏醒吧,郭松棻.中国时报,2005.7.7
    谢里法.二00五,飘的联想--追念隙其茂、蔡瑞月、郭松棻.http://www.literarytw.com.tw/magcont_57.html
    丁文玲.郭松棻和李渝、李锐和蒋韵以文学相许.中国时报,2005.7.17
    陈建忠.流亡者的思想病历:郭松棻的文学道路.中国时报,2005.7.17
    林文义.孤挺花:小说家郭松棻的最后一程.中国时报,2005.7.18
    林衡哲.怀念郭松棻:一位永远望乡的理想主义台湾作家.自由时报·副刊,2005.8.8
    黄锦树.未竟的书写--阅读郭松棻.自由时报·副刊,2005.8.8
    李娜.在记忆的寂灭与复燃之间--关于台湾的“二二八”文学.文学评论,2005.5
    蔡至诚.历史记忆·诗性救赎·文化认同--评李渝小说《夜琴》.名作欣赏.2006.21
    李娜.“美国”与郭松棻的文学/思想旅程:以<论写作>为中心的考察.扬子江评论,2007.1
    侯作珍.台湾海外小说的离散书写与身份认同的追寻--以六十到八十年代为探讨中心.文学新论,2007.12
    朱立立.台湾当代小说经典个案细读--从《朵云》看李渝的个人记忆、历史创痕与美学救赎.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李欣伦.战后台湾疾病书写研究.国立中央中文系硕士论文,2003
    魏伟莉.异乡与梦土:郭松棻思想与文学研究.国立成功大学台文所硕士论文,2004
    黄小民.郭松棻小说研究(摘要).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系硕士论文,2004
    杨佳娴.论战后台湾外省小说家作品中的“台北/人”.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
    纪姿菁.论现代主义旅美女性小说家--以欧阳子、从甦、陈若曦、李渝为研究对象.国立东华大学中国语文学系硕士论文,2006
    吴静仪.文学的寂寞单音:郭松棻小说研究(摘要).国立中山大学中文系硕士论文,2006
    简义明.书写郭松棻:一个没有位置和定义的写作者(摘要).国立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论文,2006
    黄启峰.河流里的月印:郭松棻和李渝小说研究.国立中央大学硕士论文,2007
    黄凯珺.从孤儿到废人--七0年代以来台湾小说中的“余生”叙事.国立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8.7
    王晓波.台湾史与台湾人.台北:东大图书,1988.12
    李 军.“家”的寓言:当代文艺的身份与性别.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台北:允晨,1997
    游胜冠.台湾文学本土论的兴起与发展.台北:前卫出版社,1997
    郭纪舟.70年代台湾左翼运动.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1999.1
    白先勇.暮然回首.上海:文汇出版社,1999.10.1
    张志扬.创伤记忆:中国现代哲学的门槛.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江自得.殖民地经验与台湾文学.台北:远流出版,2000.2.1
    周英雄、刘纪蕙编.书写台湾:文学史、后殖民与后现代.台北:麦田出版,2000.4
    许琇祯.台湾当代小说纵论:解严前后(1977-1997).台北:五南图书出版,2001.5
    杨念群.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5.1
    陈光兴主编.文化研究在台湾.台北:巨流,2001.11
    彭小妍.历史很多漏洞:从张我军到李昂.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2002
    李丰楙、刘宛如.空间、地域与文化--中国文化空间的书写与阐释(上、下册).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史哲研究所,2002
    杨匡汉主编.中国文化中的台湾文学.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10
    邱贵芬.后殖民及其外.台北:麦田出版,2003.9.29
    朱立立.知识人的精神私史:台湾现代派小说的一种解读.上海:上海三联,2004
    布鲁克斯.身体活:现代叙述中的欲望对象.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王德威编选·导读.台湾:从文学看历史.台北:麦田出版,2005
    傅大为.亚细亚的新身体:性别、医疗与近代台湾.台北:群学出版,2005.3
    王德威,黄锦树编.想象的本邦:现代文学十五论.台北:麦田出版,2005.5.15
    陈少华.阉割、篡弑与理想化--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父子关系.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7
    黄锦树.文与魂与体:论现代中国性.台北:麦田出版,2006.5.15
    石晓枫.两岸小说中的少年家变.台北:里仁书局,2006.7.20
    柯庆明.台湾现代文学的视野.台北:麦田出版,2006.12.15
    何义麟.跨越国境线--近代台湾去殖民化之历程.台北:稻乡出版社,2006.1
    [美]王斑.全球化阴影下的历史与记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3.1
    刘亮雅.后现代与后殖民:解严以来台湾小说专论.台北:麦田出版,2006.6.15
    王笛.时间 空间 书写--新社会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8.1
    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1895-1937).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8
    王德威.当代小说二十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8
    [美]桑内特.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黄煜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7.1
    刘登翰主编.双重经验的跨域书写--20世纪美华文学史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6
    朱立立.身份认同与华文文学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1.3
    [美]王斑著.历史的崇高形象--二十世纪中国的美学与政治.孟祥春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3
    郑颖.郁的容颜--李渝小说研究.台北:印刻文学,2008.9.30
    [德]本雅明著,孙冰编.本雅明:作品与画像.上海:文汇出版社,1999.1
    [德]本雅明.经验与贫乏.王炳钧、杨劲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9
    [德]瓦尔特·本雅明.本雅明文选.陈永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7
    [德]瓦尔特·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陈永国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9
    [日]三岛宪一.本雅明--破坏·收集·记忆.贾惊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11
    陈嘉明等.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2
    [美]萨义德.知识分子.单德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4
    [美]桑塔格.疾病的隐喻.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美]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张万娟,陈永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6.1
    [美]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徐大建,张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0
    石计生.艺术与社会:阅读班雅明的美学启迪.台北:左岸,2003.10.1
    汪民安主编.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长春:吉林出版社,2003.12.1
    郭军、曹雷雨编.论瓦尔特·本雅明:现代性、寓言和语言的种子.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12
    [英]戴维·弗里斯比.现代性的碎片--齐美尔、克拉考尔和本雅明作品中的现代性理论.卢晖临,周怡,李林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3.12
    汪民安.身体的文化政治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王逢振主编.文学研究和政治意识(詹姆逊文集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
    [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汪民安.现代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步.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
    [美]韦勒克、奥斯丁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8.1
    [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8
    [英]特里·伊格尔顿.沃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评.郭国良、陆汉臻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5.10
    [德]本雅明.巴黎,19世纪的首都.刘北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5
    [德]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张旭东、魏文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汪民安编著.文化研究关键词.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1
    李茂增.现代性与小说形式.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2
    [德]阿伦特编.启迪:本雅明文选.张旭东,王斑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