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与现代的邂逅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现代音乐,本来就从原始主义为发端。在经历了其发展、飞跃和异化种种阶段后,现代音乐也迎来了瓶颈,其中遭受诟病最多的是冷漠干巴,脱离听众。
     而现代音乐有时最缺乏的生动性,恰恰是民间音乐最丰富的。民间音乐蕴藏着大量基因可供现代音乐创作挖掘和发挥。
     本论文以三首现代交响乐作品——谭盾为大提琴、声像记录和乐队而作的协奏曲《地图》、金湘作曲的《小交响曲——巫》、朱践耳作曲的《纳西一奇》——中的西南少数民族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融合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总结所涉及作品中处理西南少数民族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融合的特点,进而达到分析作品、为音乐创作提供借鉴之目的。
     中国西南是一个少数民族集中聚居的地区。自古以来,西南就处在中原文化、东南亚文化和南亚文化的交汇点上,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在这里交汇、碰撞、融合、变异,具有十分独特的区域文化特征。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及国家软实力的提升,随着中国当代老、中、青几代作曲家在专业音乐创作领域的辛勤耕耘和不懈探索,一批涉及西南少数民族元素的、具有鲜明中国气派的现代优秀交响乐作品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作曲家金湘教授曾在《民族音乐传统的三个层面》一文中,对民族音乐传统划分为上层、中层及底层,其中,上层为音乐形态学范畴,中层为乐思发展逻辑范畴;底层为哲学观及美学思维范畴。从对“民族音乐传统的三个层面”的继承与发展来看,本文所分析的三部现代管弦乐作品各有侧重。作曲家根据作品需要或从个性出发,在创作中选择取舍,有的着重于曲调、有的着重于特性音程、有的着重于节奏、有的着重于音色、有的着重于结构、甚至有的着意于意象。
     本论文主要采用乐谱分析和音像分析的研究方法。
     绪论:阐述本论文的立论依据、文献综述及研究内容;
     第一章:概述中国西南概貌及西南少数民族音乐;
     第二章至第四章:从“结构布局方面西南少数民族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的融合、音高组织方面西南少数民族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的融合、节奏形态方面西南少数民族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的融合、音色特征方面西南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的融合”等方面出发,分别对谭盾的《地图》、金湘的《小交响曲——巫》、朱践耳的《纳西一奇》进行剖析;
     第五章.比较三首作品在“西南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的结合”方面的异同,重点从三首作品西南少数民族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融合体现的美学上进行横向比较;
     本论文与笔者的作品《云贵两章》中的《引子·赋格·傩》同期交叉进行。论文在最后的第六章里阐述了《引子·赋格·傩》中西南土家族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术的融合。
     本文总结了以上作品中西南少数民族元素与现代技法的融合,通过分析,并结合本人思考中的创作实践及实践中的思考,笔者意识到,一方面,西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原始”中蕴含着“现代”的因素;另一方面,以上涉及西南少数民族因素的管弦乐作品,其“现代”中蕴含着“原始”的基因,“原始”中衍生着“现代”的思维,它们是西南少数民族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融合的产物。
     “原始”与“现代”,这一对似乎代表着事物发展的两端,因在创作中的融合而达到统一,传统基因与现代思维的化合,使作品下接“地气”,上得“天时”,并因此更兼具了吸引听众的“人缘”。
     融合我们珍贵的优秀传统文化,现代音乐的创作一定会更加根深叶茂!这也是本论文给我们包括给笔者的珍贵启示。
Modern music is originally from the primitivism. With its development in various stages, it suffers a bottleneck. What people criticize severely are it is indifference, dull and also far away from the audience.
     Fortunately, the vivid of music which modern music lacks most is abundant in the folk music. In addition folk music contains a large number of elements for modern music to unearth and exert.
     In this thesis, there are there symphony works-"A Wonder of Naxi "of Zhu Jian-er,"Wuffor Symphony Orchestra)"of Jinxiang and "The Map (Concerto for Violoncello, Video and Orchestra)"of Tan Dun. Author will focus on the integration of ethnic elements in southwest area into modern composition techniques by analyzing those three symphonic works and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that ca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music creation.
     There are many minority ethnic groups reside in southwest of China. Since ancient times, culture in southwest of China is the intersection of culture in Central Plains, Southeast Asian and South Asian. Different types of culture can be collision, fusion and mutation there, so southwest of China has a very unique regional cultural identit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creasing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of China, a number of excellent modern symphonic works involved the elements of ethnic groups in southwest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f course, contemporary Chinese composers in three generation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by hard working and tireless exploring in the field of professional music creation.
     Composer Professor Jin Xiang mentioned that folk music can be divided into upper, middle and bottom layer in his article named "'three traditional levels of folk music". He also pointed that the upper level music belongs to morphological category, middle level belongs to logical category and the bottom level belongs to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 thinking category. This thesis analyzes those three orchestral works on different emphases based on the view in "three traditional levels of folk music". Composers create music according to different needs or personality and then select a choice. Some focus on the tunes, some focus on the interval, some focus on rhythm, some focus on the sound, and some focus on structure, even some focus on the image.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music score and video related to find the integration of southwest minority ethic elements and modern composition techniques in those three symphonic works mentioned before.
     Introduction:Described the Argument basis, Literature review and Content of this thesis.
     Chapter1:Overview of southwest China and Southwest Minority Music.
     Chapter II to Chapter IV:Analyze the fusion of southwest minority ethic elements and modern composition techniques in those there symphonic works-"A Wonder of Naxi"of Zhu Jian-er,"Wu(for Symphony Orchestra)"of Jinxiang and "The Map (Concerto for Violoncello, Video and Orchestra)"of Tan Dun from different aspects such as Structure,Pitch organization, Rhythm and Sound characteristics.
     Chapter V:Comp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three works involved the fusion of southwest minority ethic elements and modern composition techniques, and take an emphasis on the aesthetic horizontal comparison.
     Chapter VI:Describe the integration of southwest Tujia elements and modern composition techniques which reference from author's another works named "Primer· Fugue· Nuo", specially in two chapter of the Yunnan-Guizhou.
     This thesis summarizes the integration of ethnic groups in southwest elements and modern composition techniques according to above works. Combining analysis with practice, author realizes that, on the one hand," Primitive " factor in Southwest Minority Music contains "Modern", on the other hand, the "Modern" factor contains " Primitive ". They are the products of southwest minority elements and modern composition techniques.
     "Primitive" and "modern", this pair seems to represent both ends of things, but they can achieve unification during the course of music creation. Combined the traditional gene with modern thinking, works can attract the audience.
     Modern music creation will be well established and vigorously developing with our precious traditional culture. It is also the valuable enlightenment this paper gives us.
引文
1《新音乐作品分析教程》彭志敏著
    2朱践耳《生活启示录一主题与变奏曲》,载于《中国音乐学》1991年第4期
    3张之恒、黄建秋、吴建民:《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p133,南京大学出版社
    4张胜冰、肖青著《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艺术哲学探究》
    5陈琳国、陈群《中华民族的形成》p55广东人农民出版社1996
    6王耀华主编《中国民族音乐》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7维基百科
    8王耀华主编 《中国民族音乐》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9参见张之恒、黄建秋、吴建民:《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p133,南京大学出版社
    10陈琳国、陈群《中华民族的形成》p55广东人农民出版社1996
    11田联韬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12P585-586,马寅主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北京
    13杜亚雄编著《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5月
    14《中国少数民族》P445,马寅主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北京
    15王耀华主编《中国民族音乐》P198-199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16王耀华主编《中国民族音乐》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17樊祖荫《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人民音出版社,1994
    18王耀华主编《中国民族音乐》P198-199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19同9.
    20王耀华主编《中国民族音乐》P198-199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原有桂改)
    21《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p1446
    22选自《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p1445
    23谱例选自《中国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教程》樊祖荫中央音乐学院出版P562008年11月
    24《中国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教程》樊祖荫中央音乐学院出版P57
    25《中国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教程》樊祖荫中央音乐学院出版P59
    26田联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27选自田联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P1444
    28选自田联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P17
    29《中国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教程》樊祖荫中央音乐学院出版P109
    30选自《中国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教程》樊祖荫中央音乐学院出版P112
    31樊祖荫著《中国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教程》中央音乐学院出版P112
    32《中国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教程》P125
    33选自《中国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教程》P125
    34田联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35盛伯骥《关于艺术思想的真实记录——(根籁——谭盾与家乡的对话)编后感》,载《理论与创作》2002年第2期。
    36《谭盾在在回归——和李西安、梁茂春教授谈谭盾的多媒体景观音乐<地图>》,丁旭东,《人民音乐》2005年第03期
    37谭盾:《地图》要一辈子做下去 2004/10/31 05:39, 来源:YNET.com北青网北京青年报伦兵
    38《发乎情性,由乎自然———谭盾在中央音乐学院讲座纪实》张乐心《人民音乐》2005年第03期
    39梁茂春先生语,出处同3
    40李西安先生语,同3
    41《谭盾在回归——和李西安、梁茂春教授谈谭盾的多媒体景观音乐<地图>》,丁旭东,《人民音乐》2005年第03期
    42《谭盾在回归——和李西安、梁茂春教授谈谭盾的多媒体景观音乐<地图>》,丁旭东,
    43《傩魂》贵州省德江县委宣传部主编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
    44《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 田联韬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
    45综合《傩韵》上册(贵州德江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编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出版)、“互动百科”等。
    46《地图》DVD文字说明
    47田荆贵 《土家纵横谈》2007年西安未来出版社出版
    48百度百科“吹本叶”词条:恩施新闻网之“吹木叶’
    49参见《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下),1786页,川联韬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
    50田荆贵 《土家纵横谈》
    51田荆贵 《土家纵横谈》
    52记录:袁炳昌,谱例引自《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下),1787页
    53《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下),1787页
    54参见《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下),1788页
    55演奏:田新民等,记录:袁炳昌,谱例选自《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下),1788页
    56见音乐会DVD.
    57《苗族飞歌漫话》 雅文
    58《苗族飞歌漫话》 雅文
    60田联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 (下)P1788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61中国戏曲研究院编张宇慈吴春礼、何为、屠楚材编写《京剧打击乐汇编》P21音乐出版社1958年3月
    62谭盾《地图》(湘西音乐会)音像中的文字DVD作曲家提供
    63《地图》纪录片《听音寻路》。
    64《听谭盾绘<地图>》采访:胡健平, 整理:戴丹樊愉,《音乐爱好者》2003年10期。
    65《地图》纪录片《听音寻路》。
    67《音乐技法分析教程》 主编:姚恒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 P505
    68《用感性个性表达民族性的作曲家——访谭盾》金笛、林静,《人民音乐》转载1989年第11期台湾《音乐月刊》
    70《论巴托克的音乐创作》,许勇三主编,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P33《民间曲调与现代和声结合的巴托克风格》马国华
    71高为杰《和声力学研究——论音高集合的分类及和声张力效应定量化分析》(《和声的民族风格与现代技法(论文集)》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1996年)
    72文身森·佩尔西凯蒂《二十世纪和声》 刘烈武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
    73莫·卡纳 《当代和声》孟文涛、冯覃燕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74王安国《现代和声与中国作品研究》p18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75柳进军《音乐的戏剧与戏剧的音乐——歌剧<原野>作曲分析》 中国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07
    76《浪漫乐派后期的和声研究》徐平力著吉林教育出版社2005年
    77尹明五《卢托斯拉夫斯基成熟时期的创作思维及技法》 中国知网 2004年
    78刘永平《基于音程级原则的十二音和弦——鲁托斯拉夫基晚期音乐作品研究》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报)1996年第4期
    79王安国 《现代和声与中国作品研究》2004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44
    80于苏贤《20世纪复调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
    81《地图》DVD字幕。
    82樊祖荫《论支声音乐》,(《中国音乐》1983年第三期,P22)
    83详见张磊《论支声及其在西方现代音乐中的应用》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年
    84《湘西民族文化艺术节21日开幕谭盾将奏响新乐章》稿源《红网》编辑:张广蓉劲松2003.11.12
    85于苏贤《20世纪复调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p274
    86姚恒璐《现代音乐分析方法教程》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
    87姚恒璐《现代音乐分析方法教程》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P29
    88姚恒璐《现代音乐分析方法教程》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P27
    89姚恒璐 《现代音乐分析方法教程》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
    91《地图》纪录片“听音寻路”
    92田荆贵 《上家纵横谈》
    93《配器法教程》(THE STUDY OF ORCHESTRATION)第三版上册 (美)塞缪尔·阿德勒(SAMUEL ADLER)著 金平、郭小虎等译北京现代音乐节译著丛书主编:叶小刚 中央音乐出学院出版社2010年5月 P424
    94《谭盾在回归一一一和李西安、梁茂春教授谈谭盾的多媒体景观音乐<地图>》,丁旭东,《人民音乐》2005年第03期
    95见间奏曲中多媒体屏幕“采风日记”
    96《地图》纪录片“听音寻路”
    97《管弦乐配器法教程》(第一卷) 杨立青编著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1991年12月 P61
    98宋歌《金湘:小交响曲<巫>》,《中国交响音乐博览》执行主编:梁茂春,副主编:高为杰,人民民音乐出版社2010年5月,246。
    99宋歌《金湘:小交响曲<巫>》,《中国交响音乐博览》执行主编:梁茂春,副主编:.高为杰,人民音乐出
    100田联韬主编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p1445
    101贾达群《结构诗学》P151-152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102同上,P153
    103同上,P110
    105高为杰陈丹布编著《曲式分析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二版P1
    106《<纳西一奇>之“奇——朱践耳老师访谈》范黎 《中国音乐(季刊)》2006年第1期
    107徐平力《浪漫乐派后期的和声研究》p215吉林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
    108田联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下)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P1131-1132
    109樊祖荫著《中国民间多声部音乐论稿》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5月P226
    110丽江地区文教局编《云南纳西族、普米族民间音乐》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P5
    111丽江地区文教局编《云南纳西族、普米族民间音乐》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P25
    112丽江地区文教局编《云南纳西族、普米族民间音乐》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P80
    113 113丽江地区文教局编《云南纳西族、普米族民间音乐》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P126
    114引自桑德诺瓦《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p97
    115樊祖荫中国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教程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11月P105
    116如王安国《现代和声与中国作品研究》P208西南帅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范黎《源自民间音乐的创作新技法——音诗<纳西一奇>和声分析P28中国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07年指导教师:樊祖荫。
    117王安国 《现代和声与中国作品研究》P208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118见樊黎硕士学位论文《源自民间音乐的创新技法——音诗(纳西一奇〉和声分析》,指导教师樊祖荫。2007年中国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19《现代与传统融汇的诗情乐意——黎英海<唐诗三首>的和声分析》 刘诚 《当代和声理论与教学研究》(北京现代音乐节学术理论丛书“最新学术成果辑要”)主编:叶小刚刘康华黄蜀青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5月平P408
    122张磊著《论支声及其在西方现代音乐中的应用》P7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8月
    123姚恒璐《现代音乐分析方法教程》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8月 P29
    124唱片《华人优秀作品系列-纳西一奇》之“专辑介绍”,香港雨果制作有限公司 1999年
    1.金湘《小交响曲——巫》末出版,作曲家本人提供
    2.谭盾《地图——为大提琴、声像记录和乐队而作的协奏曲》总谱,2004年7月修订搞,未出版,由作曲家本人提供;
    3.谭盾DVD《地图》 (湘西音乐会、“听音寻路”纪录片) 由作曲家本人提供;
    4.朱践耳《管弦乐曲集》(手稿版卷三)上海音乐出版社
    1. 朱践耳《生活启示录》(《中国音乐学》,1994年第4期;
    2. 朱践耳 《中西音乐的碰撞与交融》(中外论坛》中文版,1992年第4期,美国纽约出版);
    3. 朱践耳《兼容并蓄立足超越》(《人民音乐》,2003年第8期);
    4. 朱践耳《音乐乃心灵之声》 (《人民音乐》,2003年第6期);
    5. 朱践耳《第六交响曲》的注释 《朱践耳交响乐作品音乐会》节目单
    6. 梁雷《寻找个人与民族的声音_朱践耳交响乐作品的特征》
    7. 金湘著《困惑与求索——一个作曲家的思考》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
    8. 金湘《论民族音乐传统的三个层面(提纲)》;作者提供;
    9. 王安国 《现代和声与中国作品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0.樊祖荫著《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12月;
    11.樊祖荫著《中国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教程》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11月;
    12.樊祖荫著《中国民间多声部音乐论稿》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5月;
    13.瓦尔特·基泽勒(德) 著《二十世纪音乐的和声技法》杨立青译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
    14. (美)库斯特卡著《二十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宋瑾译人民音乐出版社
    15.2002年5月:
    16.李吉提著《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
    17.于苏贤著《20世纪复调音乐》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1年8月;
    18.姚恒璐著《现代音乐分析方法教程》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3年8月;
    19.张胜冰、肖青著《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艺术哲学探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4月
    20.蔡乔中著《探路者的求索一朱践耳交响曲创作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加06年7月 第一版);
    21.卢广瑞著《时代与人性—朱践耳交响曲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22.陈铭志、林华合著的《朱践耳音乐作品中的复调技巧运用》(《中国音乐学》):钱仁康著:《音诗<纳西一奇>赏析》(《音乐研究》,1991年第3期);
    23.柳进军《音乐的戏剧与戏剧的音乐——歌剧<原野>作曲研究》(《纪念歌剧<原野>二十年研究论文集》2008年);
    24. 《金湘音乐作品年表》(《人民音乐》2006年26页);
    25.朱践耳《致金湘》(《人民音乐》2004年);
    26.张乐心《发乎情性_由乎自然_谭盾在中央音乐学院讲座纪实》(《创作研究》2004);
    27.范黎《源自民间音乐的创作新技法——音诗<纳西一奇>和声分析》指导教师:樊祖荫;中国音乐学院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28.黄瑾《民族风情与现代作曲技法结合的成功探索——朱践耳<黔岭素描>及<纳西—奇>研究》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9.吴叶《谭盾与<地图>——记谭盾“音乐创作的新发展”讲座》(《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30.丁旭东《谭盾在回归——和李西安、梁茂春教授谈谭盾的多媒体景观音乐<地图>》(《创作研究》);
    31.龚佩燕《听音寻路——从谭盾的音乐作品<地图>淡现代音乐创作中的多元化思维》(《音乐人地》2008.1);
    32.李吉提《中国现代音乐分析随记——评谭盾早期的音乐作品<南乡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09.01)。
    33.王安国《中国当代音乐作品中的吟诵调》(《音乐研究》2004年第1期);
    34.彭志敏著《新音乐作品分析教程》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10月;
    35.张之恒、黄建秋、吴建民:《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
    36.陈琳国、陈群《中华民族的形成》广东人农民出版社1996
    37.王耀华主编《中国民族音乐》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38.田联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39.杜亚雄编著《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年5月
    40.马寅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人民出版社,1981年,
    41.盛伯骥《关于艺术思想的真实记录——〈根籁——谭盾与家乡的对话)编后感》,载《理论与创作》2002年第2期
    42.丁旭东,《谭盾在回归——和李西安、梁茂春教授谈谭盾的多媒体景观音乐<地图>》,《人民音乐》2005年第03期
    43.张乐心《发乎情性,由乎自然——谭盾在中央音乐学院讲座纪实》《人民音乐》2005年第03期
    44. 《傩魂》贵州省德江县委宣传部主编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
    45.田联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上、下)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
    46.贵州德江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编《傩韵》上册 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出版
    47.田荆贵 《土家纵横谈》2007年西安未来出版社出版
    48.中国戏曲研究院编张宇慈吴春礼、何为、屠楚材编写《京剧打击乐汇编》音乐出版社1958年3月;
    49.姚恒璐主编《音乐技法分析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
    50.金笛、林静《用感性个性表达民族性的作曲家——访谭盾》《人民音乐》转载1989年第11期台湾《音乐月刊》;
    51.艾伦·福特(美)著罗忠镕译《无调性音乐的结构》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
    52.马国华《民间曲调与现代和声结合的巴托克风格》许勇三主编《论巴托克的音乐创作》,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
    53.高为杰《和声力学研究——论音高集合的分类及和声张力效应定量化分析》(《和声的民族风格与现代技法(论文集)》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1996年);
    54.文身森·佩尔西凯蒂《二十世纪和声》 刘烈武译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
    55.莫·卡纳 《当代和声》孟文涛、冯覃燕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56. 《浪漫乐派后期的和声研究》徐平力著 吉林教育出版社2005年;
    57.尹明五《卢托斯拉夫斯基成熟时期的创作思维及技法》 中国知网 2004年;
    58.刘永平《基于音程级原则的十二音和弦——鲁托斯拉夫基晚期音乐作品研究》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报)1996年第4期;
    59.魏扬《金湘创作中的“纯五度复合和声”探究》 《2011中国当代音乐作品和声论坛论文集》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
    60.樊祖荫《论支声音乐》,(《中国音乐》1983年第三期,P22);
    61.张磊《论支声及其在西方现代音乐中的应用》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年;
    62.于苏贤 《20世纪复调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
    63.姚恒璐 《现代音乐分析方法教程》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
    64.塞缪尔·阿德勒(SAMUEL ADLER美)著《配器发教程》(THE STUDY OF ORCHESTRATION)第三版金平、郭小虎等译上册北京现代音乐节译著丛书叶小刚主编:中央音乐出学院出版社2010年5月
    65.杨立青编著《管弦乐配器法教程》(第一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991年12月 P61;
    66.宋歌《金湘:小交响曲<巫>》,《中国交响音乐博览》执行主编:梁茂春,副主编:高为杰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年5月;
    67.贾达群《结构诗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68.桑德诺瓦《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
    69.杨秀《纳西族民间音乐的特点及分类》 《民族音乐》2007年第04期;
    70.高为杰陈丹布编著《曲式分析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二版
    71.徐平力《浪漫乐派后期的和声研究》p215 吉林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
    72.丽江地区文教局编《云南纳西族、普米族民间音乐》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P5;
    73.唱片《华人优秀作品系列-纳西一奇》之“专辑介绍”,香港雨果制作有限公司 1999年
    74.徐平力《浪漫乐派后期的和声研究》 吉林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
    75.姚恒璐《三种音高思维的创作理念与实践——传统与现代作曲技法的共融》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76.李波《异曲同工相映生辉朱践耳第六、第十交响曲的对比分析》首都师大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
    77. 《世纪的回眸——漫谈20世纪的大众欣赏》,《音乐爱好者》1994年第1期,上海音乐出版社,2-6页;
    78.冯广映《论金湘音乐语言》《黄钟》2011年第4期;
    79.郭鸣《约翰.科瑞里亚诺管弦乐写作技术研究》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年5月;
    80.梁茂春、高为杰主编《中国交响音乐博览》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年5月;
    81.雷兴明《红色浪漫的启迪——约翰·科里利亚诺<红色小提琴—为小提琴和管弦乐队的恰空>的创作技术途径》;
    82.范黎《<纳西一奇>之“奇——朱践耳老师访谈》 《中国音乐(季刊)》2006年第1期;
    83.钱仁康《音诗<纳西一奇>赏析》 《音乐研究》 1991年03期;
    84.梁南生《纳西族的“谷凄”山歌》《民族音乐》>>1998年>>第03期;
    85.刘诚 《现代与传统融汇的诗情乐意——黎英海<唐诗三首>的和声分析》
    86. 《当代和声理论与教学研究》(北京现代音乐节学术理论丛书“最新学术成果辑要”)主编:叶小刚刘康华黄蜀青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5月;
    87.梁南生《纳西族的“谷凄”山歌》《民族音乐》>>1998年>>第03期
    a)互动百科”,网址:http://www.hudong.com/wiki/%E6%9C%B1%E8%B7%B5%E8%80%B3
    b) http://baike.baidu.con/view/75999.htm
    c) 维基百科
    d) 冯滨《“地图”指向何方——对谭盾,<地图>的音乐解释学分析》,指导教师:谢嘉 幸2007.06.01,中国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e)张家界中旅国际旅行社-张家界旅游信息网-发布时间:11-04-0617:33:18;
    f) 雅文《苗族飞歌漫话》;
    g) 张广蓉劲松《湘西民族文化艺术节21日开幕谭盾将奏响新乐章》稿源《红网》编辑2003.11.12;
    伦兵《谭盾:<地图>要一辈子做下去》 2004/10/3105:39, 北京青年报 来源:YNET. com北青网;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