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遗产保护在世界各国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在我国,遗产保护的意识和保护的能力随着国家步入繁荣昌盛的现代社会获得了日益提高。但是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和旧城改造规模的扩大,对遗产保护带来了很大冲击,“保与拆”的矛盾在某些地区日益突出,一些由于管理不善或盲目无知造成的遗产毁坏事件屡屡发生。这种状况和目前各地区各民族日益重视保护自身传统文化,保护历史遗产的大势背道而驰,也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因为随着文化产业化速度的加快,历史文化遗产所蕴涵的丰富资源业已成为国家发展文化经济,民族产业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二十一世纪是我国民族文化复兴与新文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建立健全我国历史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体系成为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纵观国际社会,许多国家已经摸索出了适合自身条件和社会情况的遗产保护理念与管理方法。我们有必要在系统学习、分析借鉴它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发扬民族文化精神,建设新时期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观念和新方法。本文正是循着这一思路,从分析我国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入手,一方面,对西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成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与总结,并从社会文化背景的角度剖析了西方遗产保护理念形成的深层基础。另一方面,以时间为序对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形成与发展的历程进行了较为清晰的梳理,并指出目前我国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研究的趋向和潮流所在。根本目标在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建筑遗产保护理论框架;并分别从“遗产保护修复原则与方法、保护设计方法以及遗产管理方法”等多层面深化对于建筑遗产保护理论的建设,为今后更加广泛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文章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2章):反思西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观念发展与变迁背后的社会文化基础。系统总结出西方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保护方法体系的主要成果。
     第二部分(3章):系统总结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体系形成与发展的历程。在此基础上,建构当代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价值体系和保护理论框架。
     第三部分(4章):展开我国建筑遗产保护修复原则与方法研究。从剖析我国传统建筑价值观对古建筑修缮方法与技术的深刻影响入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遗产保护修复理论与方法。
     第四部分(5章):展开我国建筑遗产保护设计方法研究。在对建筑遗产整体价值进行研究探讨与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为科学保护措施的制定打下坚实基础,进一步完善我国建筑遗产保护设计方法体系。
     第五部分(6章):展开我国建筑遗产管理方法研究。针对目前遗产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就遗产管理的法律建设;行政制度;公众参与方式;保护资金来源等相关问题展开探讨。在学习西方比较成熟的遗产管理模式基础上,完善我国建筑遗产管理方法体系。
As an integral part of human civilization, historic cultural heritage, as well as its conservation, is being attached increasing importance to all over the world. In 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people's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to conserve historic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en improved gradually. But on the other hand, in the past 20 years, the rapidly developing economy leads to the expansion of urban renewal and redevelopment, which is doing harm to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historic cultural heritage. As a result, some historic sites have been destroyed due to ill management and ignorance, which runs contrary to the general trend to conserve national culture and historic heritage, to the detriment of national interests. With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culture, the abundant cultural resources hidden in the historic cultural heritage have become the important material and cultural base to develop tourism and national industry.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Take a look at the world. Many countries have worked out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their own, adjusting to their social conditions. As to China, 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new theories and methods with Chinese cultural spirit by making a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experience of other countries. For this purpose, the thesis summarizes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conservation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analyzes the deep roo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Meanwhile, it trac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historic preservation in China, and points out the general trend in this field. The aim is to help forward the study in this field from different levels such as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its design and management, and so on.The thesis consists of five parts:Part I ( Chapter 2)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ntality of historic preservation and the cognitive process of its total value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and makes a systematic summary of those theories and methods.Part II ( Chapter 3 ) trac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historic preservation in China since modern times, and analyzes the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value of historic heritage, the changes of the conception of historic cultural buildings and th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both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
     PartⅢ(Chapter 4) deals with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historic pre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in China. It begins with. an analysis of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ose methods influenced by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values on architecture. It aims at working out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with Chines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PartⅣ(Chapter 5) explores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historic preservation in China.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the total value of historic buildings, it is designed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scientific preservation measures to complement the system of historic pre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PartⅤ(Chapter 6) deals with the management of historic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In view of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management, it discusses the legal system, administrative system,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fund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for the purpose of perfecting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historic preservation in China by means of drawing on useful experience in western countries for reference.
引文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
    [2]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ICOMOS CHINA 2000.
    [3] 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4.
    [4] 保护世界文化及自然遗产公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
    [5] 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
    [6] 关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ICOMOS.1994.
    [7] 建设部《城市紫线管理办法》.2003.
    [8] 关于加强对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规划保护的指导意见(建规[2004]36号)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木结构设计规范.2004.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木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002.7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古建筑修建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CJJ70-96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木结构实验方法标准.2002.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古建筑木结构维修与加固规范.2004.
    [1] 中国营造学社编.中国营造学社会刊(1-9卷).国际文化出版社.北京
    [2] 李诫.营造法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82
    [3] 姚承祖.营造法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1.
    [4] 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81.12
    [5] 梁思成.梁思成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1.4
    [6]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第二版)中国建筑艺术图集(上下集).百花文艺出版社.天津.2001.
    [7] 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8] 陈明达.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文物出版社.北京.1990.10
    [9] 陈明达.古建筑与雕塑史论.文物出版社.北京.1998.12
    [10] 罗哲文.罗哲文历史文化名城与古建筑保护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3.1
    [11] 阮仪三 王景慧编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上海.1999.8
    [12] 祁英涛.中国古代建筑的保护与维修.文物出版社.北京.1986
    [13] 杜先洲主编.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83.3
    [14]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编.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科学出版社.北京.2000.1
    [15] 文化部文物保护科研所.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83.8
    [16] 于倬云.故宫博物院学术文集.中国宫殿建筑论文集.紫禁城出版社.北京.2004.12
    [17] 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文物保护科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北京.2004.8
    [18] 建筑结构设计手册丛书编委会.木结构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 1993,05
    [19] 柴泽俊.柴泽俊古建筑文集.文物出版社.北京.1999.6
    [20] 邱小坛 周燕编著.旧建筑物的检测加固与维护.地震出版社.北京.1992.4
    [21] 刘大可.中国古建筑瓦石营造.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 2003.
    [22] 姜振鹏.传统建筑木装修.机械工业部.北京.2004.01
    [23] 赵立德 赵梦文编著.清代古建筑油漆作工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99.2
    [24] 杨永生编.哲匠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5.1
    [24] 林洙.扣开鲁班的大门_中国营造学社史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95.10
    [25] 崔勇.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南京.2004.6
    [26] 陈春生等编著.1900-1990中国古建筑文献指南.科学出版社.北京.2000.10
    [27] 张复合主编.中国近代建筑的研究与保护(二).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1.07
    [28] 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2003.03
    [29] 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上海.2004.
    [30] 阮仪三主编.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同济大学出版社.上海.1999
    [31] 李允稣.华夏意匠.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85.4
    [3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编.中国的世界遗产.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98.8
    [33] 刘先觉 陈泽成主编.澳门建筑文化遗产.东南大学建筑学院.2005.1
    [34] 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2001.12
    [35] 孙大章.中国民居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4.8
    [36] 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中国出版集团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北京.2004.8
    [37] 张家骥.中国建筑论.山西人民出版社.太原.2003.9
    [38] 吴庆洲.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5.6
    [39] 傅熹年.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文物出版社.北京.1998.
    [40] 单德启.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北京.2004.9
    [41] 罗哲文 杨永生.永诀的建筑.百花文艺出版社.天津.2005.1
    [42] 杨永生编.建筑百家评论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0.8
    [43] 王瑛.建筑趋同与多元的文化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 2005.1
    [44] 丁俊清.中国居住文化.同济大学出版社.上海.1997.7
    [45] 陈志华.北窗杂记.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郑州.1999.6
    [47] 吴良镛.广义建筑学.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1989
    [48] 王振复.中国建筑的文化历程.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2000.12
    [49] 奚传绩.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东南大学出版社.南.2002.9
    [50] 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同济大学出版社.上海.1997.12
    [51] 刘致平.中国居住建筑简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90.
    [52] 刘致平.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0.
    [53] 刘敦桢.刘敦桢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87.
    [54] 刘敦桢主编.中国建筑史(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84.
    [55] 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96.
    [56] 董鉴泓.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88.
    [57] 王蔚.不同自然观下的建筑场所艺术中西传统建筑文化比较.天津大学出版社.天津 2004.5
    [58] 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学年鉴.文物出版社.北京.2004
    [5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北京.1984.
    [60] 夏鼐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6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手册.文物出版社.北京.1982.
    [62] 杨鸿勋.建筑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北京.1987.
    [63] 杨鸿勋.宫殿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北.2001.8
    [64] 黄晓芬.汉墓的考古学研究.岳麓书社.2003.7
    [65]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世界遗产论坛明清皇家陵寝专辑.科学出版社.北京2004.6
    [66] 建筑结构设计手册丛书编委会.木结构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 1993.5
    [67] 吴良镛.城市研究论文集迎接新是世纪的来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96.
    [68] 王瑞珠.国外历史环境的保护与规划.淑謦出版社台北.1993.
    [69] 李雄飞 王悦编著.城市特色与古建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天津.1991.12
    [70] 李雄飞.城市规划与古建筑保护.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天津.1989.9
    [71] 方可.当代北京旧城改造.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 2000.6
    [72] 吴晓勤.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规划保护方案保护方法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2.12
    [73] 陆志钢编著.江南水乡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东南大学出版社.南京.2001.5
    [74] 周俭 张恺编著.在城市上建造城市 法国城市历史遗产保护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3.3
    [75] 李其荣.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东南大学出版社.南京 2003.1
    [76] 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99.9
    [77] 吴焕加.20世纪西方建筑史.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郑州.1998.12
    [78] 许力主编.后现代主义建筑20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上海.2005.6
    [79] 仇保兴.中国城镇化机遇与挑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4.5
    [80] 联合国人居署.全球化世界中的城市.全球人类住居报告 200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北京.2004.1
    [81] 张鸿雁 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 论东南大学出版社 南京 2002,09
    [82] 罗佳明.中国世界遗产管理体系研究(ISBN7-309-03805-3/F.8262004-7)
    [83] 高潮主编.中国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与民居研究.研究出版社.2002.10
    [84] 徐嵩龄.第三国策:论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科学出版社.2005.10
    [85] 徐嵩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营——中国实践与理论进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4
    [86] 郑玉歆 郑易生主编.蔼然文化遗产管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2
    [87] 顾军 苑利.文化遗产报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7
    [88] 文物事业“十五”发展规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
    [1]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1996.6
    [2]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合肥.1994.1
    [3] 居阅时 瞿明安主编.中国象征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2001.7
    [4]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2005.4
    [5] 洪再新编著.中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12.
    [6] 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北京.1996.
    [7] 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北京.1990.
    [8] 朱谦立.老子校释.中华书局.北京.1984.
    [9] 孙中原.墨者的智慧.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北京.1995.9
    [10] 张岩.从部落文明到礼乐制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2004.5
    [11]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2001.12
    [12] 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武昌.2001.2
    [13] 裴长洪 刘迎秋主编.21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展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 2001.3
    [14] 国家计划委员会.建筑项目经济评价方法方法与参数.中国计划出版社.北京.2001.9
    [15] 邱正伦.艺术美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重庆.1998.8
    [16] 杨豫 胡成.历史学的思想和方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12
    [17] 杭间.手艺的思想.山东画报出版社.济南.2001.5
    [18] 朱狄.当代西方艺术哲学.人民出版社.北京.1994.4
    [19] 裴文 梭绪尔.本真状态及其张力.商务印书馆.北京.2003.6
    [20] 刘士林.先验批判.上海三联书店.上海.2002.5
    [21] 易英主编.艺术的方位 共享的价值 历史的重构.河北美术出版社.石家庄.2004.6
    [22] 叶郎主编.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
    [1] [英]赫.乔.韦尔斯.世界史纲、生物和人类的简明史(上下卷)(第15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南宁.2001.
    [2] 【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2000.9
    [3] 【美】肯尼斯.弗兰姆普顿.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2004,03
    [4] 【德】汉诺-沃尔特.克鲁夫特.建筑理论史_从维特鲁威到现在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09
    [5] 【美】肯尼斯.鲍威尔.城市的演变21世纪之初的城市建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北京 2002,06
    [6] 【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北京.2001.6
    [7] 【美】卡斯滕.哈里斯.建筑的伦理功能.华夏出版社.北京.2001.6
    [8] 【英】罗杰.斯克鲁顿.建筑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3.12
    [9] 【英】彼得.柯林斯.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3.8
    [10] 【英】马凌诺斯基.文化论.华夏出版社.北京.2002.1
    [11] 【英】雷蒙德.弗斯.人文类型华夏出版社.北京.2002.1
    [12] 【法】埃德加.莫兰.反思欧洲_中国出版集团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北京.2005.1
    [13] 【法】雅克.德比奇 西方艺术史 海南出版社 海口 2001,09
    [14] 【瑞士】海因希里.沃尔夫林.古典艺术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4.1
    [15] 【俄】O.N.普鲁金.建筑与历史环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1997.12
    [16] 【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南京.2002.4
    [17] 【美】J.柯克.欧文.西方古建古迹保护理念与实践.中国电力出版社.北京.2005.8
    [18] 【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5.2
    [19] 【美】柯林.罗 弗瑞德.科特.拼贴城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3.9
    [20] 【美】理查德.沃林.文化批评的观念(法兰克福学派 存在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商务印书馆.北京.2001.12
    [21] 【美】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华夏出版社.2003.1
    [22] 【美】纳赫姆.科恩.城市规划的保护与保存.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2004.6
    [23] 【加】简.雅格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译林出版社.南京.2005.5
    [24] 【日】日本观光资源保护财团编.日本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12
    [25] XI'AN DECLARATION ON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SETTING OF HERITAGE STRUCTURES<SITES AND AREAS
    [27] NEW ZEALAND CONSERVATION POLICY FOR CULTURAL HERITAGE
    [28] Australia ICOMOS. 1999.The Burra Charter(1999 version)
    [29] Tomaszewski A.2002.Towards a Pluralistic Philosophy of Conservation,Paper Presented on the scientific symposium Strategies for the World's Cultural Hertiage Preservation in a Globalised World:Principles, Pratices and Perspectives. Spain.2002
    [30] Edited by K.E.Larsen & N.Marstein. Conference on Auhenticity in Relation to the World Hertiage Convention. Tapir Fodag, Norway,1994
    [31] Australia Hertiage Commission. 2002.Trackingthe Dargon:A Guide for Finding and Assessing Chinese Ausrealian Hertiage Places. Canberra: Goanna Print
    [32] Benhamou F.1997.Conserving Historic Monuments in France:A Critique of Official Policies. In:Michael Hutter Ilde Rizzo,ed.Economic Perspectives on Cultural Hertiage. London: MacMillan
    [33] Carr E.A.J.1994.Tourism and Hertiage:The Pressur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1990s. In:G. J. Ashworsh & P.J.Larkham,ed.Building a New Hertiage:Tourism Cultural and Identity in the New Europe.London:Routledge
    [34] China ICOMOS.2002.English-Chinese Glossary.In:Prenciple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Hertiage Sites in China
    [35] DCMS.2001.The Historic Enviroment:A Force for Our Future
    [36] DCMS.2003.State of the Historic Environment Report 2003
    [37] Harrison R.1994.Manual of Hertiage Management. London:Butterworth-Heinewann
    [38] Hertiage Canada foundation.1983.Standards and Guildlines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Places in Canada
    [39] ICOMOS.1965.International Charter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Monunments and Sites(The Venice Charter).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rchitects and Technicians of Historic Monunments Venice.1964.
    [40] ICOMOS.1999. Principles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Historic Timber Structures,adopted at the ICOMOS 12th General Assembly in Mexico
    [41] ICOMOS.1999. International Cultural Tourism Charter, adopted at the 12th ICOMOS General Assembly in Mexico
    [42] Inagaki E. 1994.Authenticity in the Context of Japanese Wooden Architecture. World Hertiage Newsletter
    [43] Lowenthal D.1994.Changing Criteria of Authenticity,paper presented at Nara Conference on Authenticity in Relation to the World Hertiage Convention.Nara,Japan.
    [44] CHRISTCHURCH CITY COUNCIL CONSERVASTION PLANS
    [45] Archeology and Historic Preservation: Secretary of the Interior's Standards and Guildelines [As Amended and Annotated]
    [46] Andras R.2002.Reconstruction—From the Vencie Charter to the Charter of Cracow 2000.Paper presented on the scientific symposium Strategies for the World's Cultural Hertiage Preservation in a Globalised World: Principles,Practices and Perspectives.Spain.2002
    [1] 祁英涛 中国古代建筑年代的鉴定 文物 1965,vil.4ss
    [2] 陈允适 刘秀英等.古建筑木结构的保护问题.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5 (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专辑)
    [3] 马炳坚.从历代帝王庙维修保护的实践看我国文物建筑保护修缮的特殊规律.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5
    [4] 刘榕.静怡轩的建筑渊源及其复原设计.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5
    [5] 晋宏逵.北京紫禁城古建筑保护问题.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5
    [6] 试论紫禁城古建筑的保护问题.故宫博物院院刊.1990.3
    [7] 晋宏逵.故宫建筑内装修保护规划的程序与方法——<乾隆花园文物保护规划.序.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4
    [8] 杨虎勤.西安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文博.2004.3
    [9] 王子今.考古调查工作的科学意义和文化意义.文博.2003.6
    [10] 孙机.沟通文物研究与社会生活史研究的一种方法.文物.2005.7
    [11] 曹兵武.考古学方法论的探索——评介两本考古学理论文集.文物.2003.3
    [12] 阿房宫考古队.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考古勘探与发掘.考古学报.2005.2
    [13] 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考古.2000.7
    [14] 关于中国古代宫殿遗址考古的思考.考古与文物.1999.6
    [15] 李涤尘.计算机辅助修复方法探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5,(3):12-15
    [16] 吴双成.ERDAS IMAGINE软件在遥感考古学中应用简介[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5,(3):60-63
    [17] 郭宏.论“不改变原状原则”的本质意义——兼论文物保护科学的文理交叉性[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4,(1):60-63
    [18] 和玲.大雁塔和法门寺砖材保护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4.3
    [19] 于道胜.新形势下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思考[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4,(3):65-68
    [20] 郭宏.论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内容与方法.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3.(3)
    [21] 郭宏.广西富川百柱庙建筑彩绘的保护修复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4.(4)
    [22] 马树华.民国政府文物保护评析[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4,(4):81-83
    [23] 罗哲文.历史小城镇的保护和发展之管见.中国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与民居研究.2002.10
    [24] 王景慧.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弘扬.中国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与民居研究.2002.10
    [25] 陆元鼎.中国民居研究十年回顾.中国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与民居研究.2002.10
    [26] 龙彬 重庆‘湖广会馆’建筑研究 重庆建筑,2002-03
    [27] 庄简狄,李凌.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J].建筑学报,2004,(11):68-69
    [28] 杨秉德.多元渗透 同步发展——论早期西方建筑对中国近代建筑产生多元化影响的渠道 [J].建筑学报,2004,(2):70-72
    [29] 胡明星,董卫.GIS技术在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建筑学报,2004,(12):63-64
    [30] 李晓峰,黄涛.武当山遇真宫大殿数字化与虚拟复原研究[J].建筑学报,2004,(12):66-68
    [31] 周畅.传统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建筑学报,2004,(11):5-6
    [32] [日]村松伸.唤醒记忆,评价资产——为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J].建筑学报,2004,(9):58-60
    [33] [德]芭芭拉.慕容.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历史建筑保护,修复与功能置换[J].建筑学报,2004,(6):15-16
    [34] [德]克劳斯.彼得.克罗斯.历史城市中心区的城市更新与城市建设的文物保护——以 1990年德国统一后的勃兰登堡市为例[J].建筑学报,2004,(6):13-15
    [35] 罗启德.中国贵州民族村镇保护与开发利用[J].建筑学报,2004,(6):7-9
    [36] 周振宇,周公宁.杭州名人故居保护利用研究[J].建筑学报,2003,(4):63-64
    [37] 余柏椿.城镇特色资源先决论与评价方法[J].建筑学报,2003,(11):66-67
    [38] 俞孔坚,庞伟.理解设计:中山歧江公园工业旧址再利用[J].建筑学报,2003,(8):47-49
    [39] 侯兆铭,王正刚.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侵华日军731部队暴行遗址开发研究[J].建筑学报,2003,(12):39-41
    [40] 林兆璋,倪文岩.旧建筑的改造再利用[J].建筑学报,2000,(1):45-46
    [41] 张辉,钱锋.上海近代优秀产业建筑保护价值分析[J].建筑学报,2000,(11):43-35
    [42] 查群.建筑遗产可利用性评估[J].建筑学报,2000,(11):47-49
    [43] 秦佑国.关于重建圆明园的意见[J].建筑学报,1999,(3):52-54
    [44] 朱光亚,黄滋.古村落保护问题[J].建筑学报,1999,(4):56-57
    [45] 王军.讨论四合院存废的“真问题”[J].世界建筑,2004,(7):74-75
    [46] 史晨暄.世界遗产保护新趋势[J].世界建筑,2004,(6):80-82
    [47] 陈志华.文物建筑保护中的价值观问题[J].世界建筑,2003,(7):80-82
    [48] 邹欢,石雷.巴黎玛海区城市遗产保护政策与措施[J].世界建筑,2003,(12):78-81
    [49] 吴晨.城市复兴的理论探讨[J].世界建筑,2002,(12):72-74
    [50] 陈津,严建伟.找寻失落的建筑——从北欧建筑遗产的保护谈起[J].世界建筑,2002,(1):78-80
    [51] 吕舟.面向新世纪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J].世界建筑,2001,(3):58-59
    [52] 宋照青.昨天,明天,相会于今天——简谈伤害旧城改建项目”新天地”设计[J].世界建筑,2001,(8):32-33
    [53] 王晓阳,赵之枫.传统乡土聚落的旅游转型[J].世界建筑,2001,(9):8-10
    [54] 谢顺佳.西方古建积闻录[J].世界建筑,2001,(1)59-61
    [55] 王瑛.给旧建筑注入新的生机——介绍法国一座15世纪修道院的改建[J].世界建筑,2001,(5):60-61
    [56] 王建国.日本都城历史发展及其规划建设[J].世界建筑,2000,(3):42-43
    [57] [俄]O.N.普鲁金.21世纪的古建筑保护与修复 1999,(1):30-32
    [58] 温玉涛.中国建筑史学研究概略(1949-1958)[J],建筑师,2005,(1):48-52
    [59] 刘宛.城市设计综合影响评价的评估方法[J],建筑师,2005,(2):9-10
    [60] 李东,许铁诚.空间制度文化与历史叙述——新人文视野下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J],建筑师,2005,(3):8-11
    [61] 常青.略论传统聚落的风土保护与再生[J],建筑师,2005,(3):87-89
    [62] 乔迅翔.何谓“原状”?——对于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原则的探讨[J],建筑师,2003,(6):101-103
    [63] 常青.历史意识与保护实验——《建筑遗产的生存策略》导言[J],建筑师,2003,(2):106-108
    [64] 张良皋.为重建圆明园参一议[J],建筑师,2002,(12):86-88
    [65] 纪怀禄.圆明园恢复工作宜慎重进行[J],建筑师,2002,(12):87-89
    [66] 阮仪三.冷眼看热潮——谈世界遗产申报与历史名城保护[J],建筑师,2000,(6):4-6
    [67] 张松.世界遗产平遥古城的保护与旅游[J],建筑师,2000,(6):20-23
    [68] 董卫.城市更新中的历史遗产保护——对城市历史地段/街区保护的思考[J],建筑师,2000,(6):31-33
    [69] 雷冬霞.我国历史地段的评估[J],建筑师,2000,(6):38-40
    [70] 鲍加声,龚蓉芬.旧建筑,新生命——建筑再利用思与行[J],建筑师,1999,(10):55-57
    [71] 吴良镛,方可.以城市设计的观点和方法推进历史文化地段的保护与发展[J],建筑师,1999,(4):33-36
    [72] 杨戎标.现代城市发展中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复兴——杭州河坊街保护的实践与研究.城市规划.2004.8
    [73] 阮仪三.再论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城市遗产保护.城市规划.2003.12
    [74] 李和平.历史街区建筑的保护与整治方法.城市规划.2003.4
    [75] 周干峙.关于保护和展示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建议.城市规划.2002.7
    [76] 赵中枢.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及保护的若干问题.城市规划.2002.7
    [77] 汪坚强.”民主化”的更新改造之路——对旧城改造中公众参与问题的思考.城市规划.2002.7
    [78] 赵中枢.从文物保护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概念的扩大与保护方法多样化.城市规划.2001.10
    [79] 阮仪三 张松.产业遗产保护推动都市文化产业发展——上海文化产业面临的困境与机遇.城市规划汇刊.2004.4
    [80] 邵勇 阮仪三.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建设——法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发展的启示.城市规划汇刊.2002.3
    [80] 张兴国.川东南丘陵地区传统场镇研究.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硕士学位论文.1985.
    [81] 李和平.重庆历史建成环境保护研究.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3
    [82] 张兴国 龙彬等.《重庆湖广会馆古建筑群保护规划设计》文本.重庆建筑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2001.
    [83] 冷婕.重庆湖广会馆保护与修复研究[M].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
    [84] 张兴国 李和平等.《重庆磁器口宝轮寺保护修复设计》文本.重庆建筑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1999
    [85] 白颖.建筑遗产保护规划编制体系中的技术问题研究[M].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07-01
    [86] 吴丹丹.偏远地区乡土建筑风貌维护与社会旅游[M].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04-10
    [87] 鲁政.皖南宏村遗产保护的调查与研究[M].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06-04
    [88] 鲍晨斌.关于历史文化遗产的哲学思考[M].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02-01
    [89] 宋盈.城市化进程中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方法研究[M].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05-18
    [90] 段勇.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协调发展初探[M].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02-01
    [91] 陈敏强.文化遗产与旧城改造关系的研究[M].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06-01
    [92] 蔡蕾.西安碑林文化遗产价值及其保护初探[M].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06-28
    [93] 张勇.遗址博物馆建筑模式研究——“区外”模式遗址博物馆建筑设计初探[M].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09-01
    [94] 王涛.江苏省历史地段综合价值和管理状况评估模式研究[M].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07-01
    [95] 董欣.陕西大遗址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M].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06-01
    [96] 林林.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研究[M].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02-01
    [97] 李萓.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解析[M].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02-01
    [98] 黄宏智.历史街区价值认识评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资金资助街区保护实践研究[M].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02-15
    [99] 陈婷.走向可持续的历史城市保护——城市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规划与运作[M].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02-01
    [100] 张军.大连城市历史建筑与历史街区保护策略研究[M].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03-01
    [101] 贺静.整体生态观下既有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M].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01-01
    [102]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办.建筑史论文集(1-20).机械工业出版社.
    [1] 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风景名胜区事业可持续发展(建设部副部长 仇保兴 在全国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3-12-25
    [2] 依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访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
    [3] 历史文化遗产应分清保护层次——王景慧教授谈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4]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指南(2004-2005)
    [5] 叶南客 中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策略比较 《南京经济》2002-10
    [6] 发展都市型文化产业的思考 《光明日报》2002-10-12
    [7] 创新文化产业政策叶南客(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新华日报》2002-8-18
    [8] 杨宏浩,杨桂华以文化生命体的观点审视文化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以云南丽江古城为例
    [9] 夏铸九.古迹保存在网络社会中的新想象
    [10] 常青,王云峰.梅溪试验—陈芳故居保护与利用设计研究
    [11] 刘杰 上海城市改造中古迹保护的研究
    [12] 高念华 略谈东西方文物建筑保护之异同
    [13] 韩林飞 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14] 吕舟,《威尼斯宪章》的精神与《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15] 加拿大魁北克古城保护区古建筑的整体保护方案作者:重庆市规划局 2003-8-27
    [16] 经营城市的理论思考与对策创新四川大学副校长 杨继瑞
    [17] 保护历史文化空间——冯骥才、李仁臣对话录《大地》2000.13
    [18] 刘悦笛.试论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内在结构
    [19] 邱静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比较研究 江苏
    [20] 谢友宁、盛志伟.国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策略鸟瞰 《现代城市研究》 2005.1
    [21] 郑珊珊.主流调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状况编辑 2003.11-6
    [22] 广东省城市规划建设考察团 南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考察报告
    [23] 梅一峰、李伟.共筑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之路
    [24] 李贤华.论世界遗产的法律保护 2005-02-16 10:4千龙传媒
    [25] 我国文物保护方面的有关情况.法制日报,2001.11-8
    [26] 他山之石——国外世界遗产的保护 信息导刊 2004,24
    [27] 丁波 文物保护法制化的重要性及对策研究 依法治市综合网 2003-4-5
    [28] 孙瑞江 中国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访中国长城学会秘书长董耀会
    [29] 单霁翔 文物事业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圳新闻网 2004-12-23
    [30] 文化遗产保护在各国 经济参考报 2004-07-02
    [31] 徐嵩龄 文化与自然遗产经济学界定及管理体制 《中国文物报》2002-8-2
    [31] 晋宏逵 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原则的探讨.2005.1
    [32] 郎红阳工作室.运用现代工程原理实现古建的保护、展示和利用—故宫午门展厅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