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与学术之间—陶希圣评传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陶希圣,中国现代史中有名的政学双栖的风云人物。其一生勤于治学,尤其早年著述相当丰富,曾参与“中国社会史论战”,言论远播海外,有所谓“陶希圣时代”之称。1934年,陶希圣发起创办《食货》半月刊,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有筚路蓝缕之功;在后半生的政治领域中,陶希圣曾追随汪精卫参与中日“和平运动”,后迷途知返,反戈一击,终于将功补过。此后,陶希圣又受到蒋介石的重用,为蒋介石捉刀撰写《中国之命运》一书。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陶希圣一生徘徊于学术与政治领域之间,走过了一条由学术而政治的艰难曲折之路,惹来颇多是非功过的评判。本文旨在通过对陶希圣的学、政生涯的梳理和研究,以期正确看待这一历史人物以及造就这一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
Tao Xi-sheng is a famous personage in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history, whoroosted both in politics and study.He was industrious at doing academic research all hislife. Especially in his early life,the writings were quite rich.He once participated in"theDebate on Chinese social history".His opinions were so widely spread that the time wasonce called "the time of Tao Xi-sheng".In 1934 ,Tao Xi-sheng initiated a semimonthlypublication called " ShiHuo ",which was a pioneering work to the research of the Chinese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In the political domain of his latter life,Tao Xi-sheng oncefollowed Wang Jing-wei to participate in "the Peace Movement"between China and Japan.Finally he realized his fault and made up for it by good deeds.Hereafter, Tao Xi-shengreceived Chiang Kai-Shek's entrusting with heavy responsibility and ghostwrited thebook"Destiny of the Chinese'for Chiang Kai-Shek.As an intellectual, Tao Xi-sheng pacedback and forth between the academic and the political domain all his life, experiencing adifficult road from study to politics,which aroused quite a few censures.This article isintended to study the Tao Xi-sheng' academic and political lifetime with a purpose tocorrectly regard this historical personage as well as the background of this time.
引文
[1] 陶希圣:《潮流与点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年版 第3页
    [2] 同上,第3页
    [3] 同上,第3页
    [4] 同上,第26页
    [1] 陶希圣:《潮流与点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年版 第7页
    [2] 同上,第24页
    [3]同上,第45页
    [4] 同上,第50页
    [1] 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第91-92页
    [2] 陶希圣:《潮流与点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年版 第31页
    [3] 同上,第31页
    [1] 沈尹默:《我和北大》,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61辑 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第231页
    [2] 陶希圣:《潮流与点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年版 第44页
    [3] 陶希圣:《八十自序》,载食货月刊编辑委员会编:《陶希圣先生八秩荣庆论文集》台北:食货出版社1979年版 第6页
    [1] 陶希圣:《潮流与点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年版 第89-90页
    [2] 陶希圣:《八十自序》,载食货月刊编辑委员会编:《陶希圣先生八铁荣庆论文集》台北:食货出版社1979年版 第14页
    [3] 陶希圣:《潮流与点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年版 第81页
    [4] 转引自范泓:《书生论政是书生》,载《书屋》2005年8月
    [1] 参见(美)阿里夫·德里克著,翁贺凯译:《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第33-34页
    [2] 陶希圣:《潮流与点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 1970年版 第77页
    [1] 陶希圣:《潮流与点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 1970年版 第109页
    [1] 何干之:《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节录)》,载蔡尚思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三卷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 第898-899页
    [2] 陶希圣:《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台北:食货出版社,1977年版 第74页
    [3] 同上,第6页
    [4] 陶希圣:《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台北:食货出版社,1977年版 第5页
    [5] 陶希圣:《中国社会形式发达过程的新估定》,载《读书杂志》1932年第2卷第7、8期
    [1] 陶希圣:《中国社会形式发达过程的新估定》,载《读书杂志》1932年第2卷第7、8期
    [2] 陶希圣:《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台北:食货出版社 1977年版 第74-75页
    [3] 同上,第75页
    [1] 王礼锡:《中国社会史论战序幕》,载《读书杂志》1931年第1卷 第4、5期
    [2] 陶希圣:《食货复刊辞》,载《食货》月刊1971年 第1卷 第1期
    [3] 陶希圣:《潮流与点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年版 第81页
    [4] 同上,第91页
    [1] 陶希圣:《潮流与点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 1970年版 第111页
    [2] 同上,第122页
    [3] 同上,第123页
    [1] 陶希圣:《潮流与点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 1970年版 第123页
    [2] 同上,第123页
    [3] 陶希圣:《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台北:食货出版社 1977年版 第48页
    [1] 《如何实行党的改组》,载《革命评论》第13期,此处转引自王桧林、鲁振祥编:《中国现代史百题》(下) 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第940页
    [2] 陶希圣:《潮流与点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 1970年版 第94页
    [3] 同上,第100页
    [1] 陶希圣:《潮流与点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 1970年版 第112页
    [2] 同上,第112页
    [3] 陶希圣:《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台北:食货出版社 1977年版 第18页
    [4] 同上,第50-51页
    [5] 同上,第6页
    [1] 陶希圣:《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台北:食货出版社 1977年版 第7页
    [2] 同上,第41页
    [3] 同上,第39页
    [4] 同上,第54页
    [5] 同上,第52页
    [6] 见翁赞凯:《1927-1934陶希圣之史学研究与革命论——兼论其国民党改组派之关系》,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 周予同:《五十年来中国之新史学》,载《学林》1941年2月第4期
    [2] 陶希圣:《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台北:食货出版社1977年版 第1页
    [3] 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第91-92页
    [1] 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第149页
    [2] 罗根泽编著:《古史辨》第4册《顾颉刚先生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 第22页
    [3] 吕思勉、童书业编著:《古史辨》第7册(上)《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附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版 第64页
    [4] 何兹全:《我所认识到的唯物史观和中国社会史研究的联系》,载《高校理论战线》2002年第1期
    [5] 金灿然:《中国历史学的简单回顾与展望》,载《解放日报》1941年11月20-22日
    [6] 孙倬章:《中国经济的分析》,载《读书杂志》1932年第1卷第4、5期
    [7] 杜畏之:《古代中国研究批判引论》,载《读书杂志》1932年第2卷第2、3期
    [8] 孙倬章:《秋原君也懂马克思主义吗?》,载《读书杂志》1932年第2卷第2、3期
    [9] 王礼锡:《中国社会史论战序幕》,找《读书杂志》1931年第1卷 第4、5期
    [1] 陶希圣:《中国封建社会史》上海:南强书局1929年版 第47页
    [2] 陶希圣:《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台北:食货出版社1977年版 第1-2页
    [3] 张横:《评陶希圣的历史方法论》,载《读书杂志》1932年第2卷第2、3期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 京: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 第232页
    [2] 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第179页
    [1] 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第91-92页
    [2] 何兹全:《我的大学生活》,载《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第3期
    [1] 李根蟠:《二十世纪的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载《历史研究》1999年第3期
    [1]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 第71页
    [2] 马乘风:《中国经济史·嵇序》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9年版
    [3] 金灿然:《中国历史学的简单回顾与展望》,载《解放日报》1941年11月20-22日
    [4] 杜若遗:《介绍<食货>半月刊》,载《文化建设》1935年第1卷第4期
    [5] “陈啸江《西汉社会经济研究》宣传启事”,载《食货》半月刊第2卷第7期第39页
    [1] 李季:《对于中国社会史论战的贡献与批评》,载《读书杂志》1932年第2卷第2、3期
    [2] 王宜昌:《中国社会史短论》,载《读书杂志》1931年第1卷第4、5期
    [3] 陶希圣:《中国社会形态发达过程的新估定》,载《读书杂志》1932年第2卷第7、8期
    [4] 陶希圣:《.编辑的话》,载《食货》半月刊创刊号 第29页
    [1] 马乘风:《中国经济史·嵇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2] 张绍良:《近三十年中国史学的发展》,载《力行月刊》1943年第7卷第4期
    [3] 陶希圣:《<食货半月刊>宣言》,载《北平晨报·社会研究周刊》(1934年11月14日)
    [4] 长江:《陶希圣与<食货>》,载《北平晨报》(1935年1月18日)
    [5] 杜若遗:《介绍<食货半月刊>》,载《文化建设》1935年第1卷第4期
    [6] 张绍良:《近三十年中国史学的发展》,载《力行月刊》1943年第7卷第4期
    [1] 北平社会科学调查所:《发刊词》,载《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1932年第1卷
    [2] 陶希圣:《潮流与点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 1970年版 第34页
    [3] 同上,第34页
    [4] 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4卷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0年版 第490页
    [1] 齐思和:《现代中国史学评论》,载《大中》1946年1月第1卷第1期
    [2] 陶希圣:《潮流与点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 1970年版 第77页
    [3] 王礼锡:《中国社会史论战序幕》,载《读书杂志》1931年第1卷 第4、5期
    [1]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2] 张绍良:《近三十年中国史学的发展》,载《力行月刊》1943年第7卷第4期
    [3] 马乘风:《中国经济史·嵇序》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9年版
    [4] 马乘风:《中国经济史·冯序》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9年版
    [5] 钱穆:《国史大纲·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4年版 第6页
    [6] 张绍良:《近三十年中国史学的发展》,载《力行月刊》1943年第7卷第4期
    [7] 余英时:《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1991年版 第174页
    [8] 胡厚宣:《我和甲骨文》,载《书品》1997年第1期
    [1] 胡适:《胡适致胡朴安》(1928年11月),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第497页
    [2] 曹聚仁:《春雷初动中之国故学》(1925年12月30日),载许啸天编:《国故学讨论集》第1集 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版 第94页
    [3] 《书评:<清华文史周刊专号>》,载《国立北平图书馆读书月刊》1932年第1卷第9号
    [4] 《书评:<古史辨>第四册》,载《国立北平图书馆读书月刊》1933年第2卷第7号
    [5] 曹聚仁:《我与我的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第487页
    [6] 蒋梦麟:《西潮》香港:磨剑堂(出版年不详)第192页
    [7] 沈从文:《沈从文别集》长沙:岳麓书社1992年版 第140页
    [8] 唐德刚:《胡适杂忆》北京:华文出版社1990年版 第153页
    [1] 胡适:《胡适论学近著》第1集卷4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第358页
    [2] 叶显恩、谭棣华:《粱方仲传略》,载北京图书馆文献丛刊编辑部、吉林省图书馆学会会刊编辑部编:《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第4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3年版 第261页
    [3] 陶希圣:《潮流与点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 1970年版 第129页
    [4] 杜畏之:《古代中国研究批判引论》,载《读书杂志》1932年第2卷第2、3期
    [5] 《中国阶级之史的考察·编者附识》,载《新生命》1929年第2卷第8号
    [6] 张横:《评陶希圣的历史方法论》,载《读书杂志》1932年第2卷第2、3期
    [1] 马乘风:《中国经济史·嵇序》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9年版
    [2] 陶希圣:《潮流与点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 1970年版 第112页
    [3] 陶希圣:《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台北:食货出版社 1977年版 第6页
    [4] 陶希圣:《社会科学讲座·马克斯的社会进化论》,载《新生命》1929年第2卷第5号
    [1] 陶希圣:《唐代社会之一斑》,载《新生命》1930年第3卷第6号
    [2] 陶希圣:《潮流与点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 1970年版 第110页
    [3] 同上,第80页
    [1] 陶希圣:《潮流与点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 1970年版 第110页
    [2] 同上,第110页
    [3] 同上,第110页
    [4] 同上,第112页
    [5] 同上,第110页
    [6] 陶希圣:《中国社会形式发达过程的新估定》,载《读书杂志》1932年第2卷第7、8期
    [7] 陶希圣:《中国社会形式发达过程的新估定》,载《读书杂志》1932年第2卷第7、8期
    [1] 陶希圣:《中国社会形式发达过程的新估定》,载《读书杂志》1932年第2卷第7、8期
    [2] 陶希圣:《汉儒的僵尸出祟》,载《读书杂志》1933年第3卷第3、4期
    [3] 陶希圣:《中国社会史丛书发行缘起》,载刘道元:《两宋田赋制度》上海:新生命书局 1933年版
    [4] 陶希圣:《中国社会史从书发行缘起》,载刘道元:《两宋田赋制度》上海:新生命书局 1933年版
    [1] 刘节:《陶希圣著<中国政治思想史>》,载《图书评论》1933年第1卷第12期 第27页
    [2] 陶希圣:《潮流与点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 1970年版 第130页
    [3] 余英时:《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台北:三民书局股价有限公司 1991年版 第174页
    [4] 叶再生:《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第2卷 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2年版 第1033页
    [1] 胡道静:《1933年的上海杂志界》,载宋原放主编,陈江辑注:《中国出版史料(现代部分)》第1卷下册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第350页
    [2] 舒新城:《两年来之出版界》,载《中国新论》第3卷 第4-5期合刊
    [3] 宋原放主编,陈江辑注:《中国出版史料(现代部分)》第1卷下册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第358页
    [4] 陶希圣、武仙卿:《南北朝经济史·序》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7年版 第1页
    [1] 汤象龙:《对于研究中国经济史的一点认识》,载《食货》半月刊第1卷第5期 第1页
    [2] 陶希圣:《编辑的话》,载《食货》半月刊创刊号 第29页
    [3] 陶希圣:《编辑的话》,载《食货》半月刊创刊号 第29页
    [4] 《食货学会会约》,载《食货》半月刊创刊号
    [5] 陶希圣:《编辑的话》,载《食货》半月刊第1卷第6期 第48页
    [1] 陶希圣:《编辑的话》,载《食货》半月刊第1卷第3期 第39页
    [2] 姬信之:《中国经济社会史论著索引》,载《食货》半月刊第1卷第9期 第54页
    [1] 《通迅一束·王毓铨来信》,载《禹贡》半月刊第4卷第10期
    [2] 《禹贡学会募集基金启》,载《禹贡》半月刊第4卷第10期
    [3] 陶希圣:《搜读地方志的提议》,载《食货》半月刊第1卷第2期 第40页
    [4] 陶希圣:《编辑的话》,载《食货》半月刊创刊号 第29页
    [5] 陶希圣:《王瑛:<研究中国经济史之方法的商榷>附注》,载《食货》半月刊第1卷第5期 第8页
    [1] 陶希圣:《编辑的话》,载《食货》半月刊第1卷第5期 第45页
    [2] 吕振羽:《对本刊的批评与贡献》,载《食货》半月刊第1卷第8期 第17页
    [3] 陶希圣:《夏虫语冰录》台北:法令月刊社 1980年版 第344页
    [4] 陶希圣:《编辑的话》,载《食货》半月刊创刊号 第29页
    [5] 陶希圣:《编辑的话》,载《食货》半月刊第1卷第11期 第43页
    [6] 陶希圣:《编辑的话》,载《食货》半月刊创刊号 第29页
    [7] 陶希圣:《编辑的话》,载《食货》半月刊第1卷第11期 第43页
    [8] 陶希圣:《编辑的话》,载《食货》半月刊第1卷第5期 第45页
    [9] 陶希圣:《编辑的话》,载《食货》半月刊第1卷第5期 第45页
    [1] 陶希圣:《搜读地方志的提议》,载《食货》半月刊第1卷第2期 第40页
    [2] 陶希圣:《编辑的话》,载《食货》半月刊第1卷第11期 第44页
    [3] 陶希圣:《唐户籍簿丛辑小序》,载《食货》半月刊第4卷第5期 第1页
    [1] 陶希圣:《王瑛:<研究中国经济史之方法的商榷>附注》,载《食货》半月刊第1卷第5期 第8页
    [2] 陶希圣:《王瑛:<研究中国经济史之方法的商榷>附注》,载《食货》半月刊第1卷第5期 第8页
    [1] 陶希圣:《编辑的话》,载《食货》半月刊创刊号 第29-30页
    [2] 陶希圣;《编辑的话》,载《食货》半月刊第1卷第5期 第45页
    [3] 陶希圣:《编辑的话》,载《食货》第1卷第11期 第43页
    [4] 陶希圣:《王瑛:<研究中国经济史之方法的商榷>附注》,载《食货》半月刊第1卷第5期 第8页
    [5] 陶希圣:《编辑的话》,载《食货》半月刊创刊号 第29页
    [6] 陶希圣:《编辑的话》,载《食货》半月刊第1卷第11期 第43页
    [7] 陶希圣:《编辑的话》,载《食货》半月刊第1卷第2期 第46页
    [1] 陶希圣:《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台北:食货出版社 1977年版 第13页
    [2] 陶希圣、武仙卿:《南北朝经济史·序》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7年版 第1页
    [3] 陶希圣:《战国至清代社会史略说》,载《食货》半月刊第2卷第11期 第17-19页
    [1] 陶希圣:《冀筱泉著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枢纽区域》,载《食货》半月刊第4卷第6期 第42页
    [2] 陶希圣、武仙卿:《南北朝经济史·序》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7年版 第1页
    [3] 陶希圣、武仙卿:《南北朝经济史·序》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7年版 第1页
    [1] 陶希圣:《西汉的客》,载《食货》半月刊第5卷第1期 第1页
    [2] 陶希圣:《王莽末年的豪家及其宾客子弟》,载《食货》半月刊第5卷第6期 第46页
    [3] 鞠清远:《两晋南北朝的客、门生、故吏、义附、部曲》,载《食货》半月刊第2卷第12期 第26页
    [1] 陶希圣:《编辑的话》,载《食货》半月刊第2卷第12期 第38页
    [2] 陶希圣、武仙卿:《南北朝经济史》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7年版
    [1] 陶希圣、鞠清远:《唐代经济史》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6年版
    [2] 陶希圣、鞠清远:《唐代经济史》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6年版
    [1] 周佛海:《回忆与前瞻》,《中华日报》(1939年7月22日-24日),转引自黄美真、张云编:《汪精卫集团投敌:汪伪政权资料选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第7页
    [1] 汪精卫:《我对于中日关系之根本观念及前进目标》,《中华日报》(1939年7月10日),转引自黄美真、张云编:《汪精卫国民政府成立:汪伪政权资料选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第177页
    [2] 周佛海:《回忆与前瞻》,《中华日报》(1939年7月22日-24日),转引自黄美真、张云编:《汪精卫集团投敌:汪伪政权资料选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第7页
    [3] 同上,第5页
    [4] 同上,第19页
    [5] 同上,第4页
    [6] 汪精卫:《我对于中日关系之根本观念及前进目标》,《中华日报》(1939年7月10日),转引自黄美真、张云编:《汪精卫国民政府成立:汪伪政权资料选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第181页
    [7] 周佛海:《回忆与前瞻》,《中华日报》(1939年7月22日-24日),转引自黄美真、张云编:《汪精卫集团投敌:汪伪政权资料选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第7页
    [1] 朱汉国主编:《南京国民政府纪实》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第563页
    [2] 《宗教与科学》,载《民意》创刊号
    [3] 陶希圣:《抗战建国纲领的性质与精神》(1938年5月15日),《政论》旬刊第1卷第11期,转引自黄美真,张云编:《汪精卫集团投敌:汪伪政权资料选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第186-187页
    [4] [美]约翰·亨特·博伊尔著,陈体芳等译:《中日战争时期的通敌内幕(1937-1945)》下册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第232页
    [1] 陶希圣:《八十自序》,载食货月刊编辑委员会编:《陶希圣先生八秩荣庆论文集》台北:食货出版社 1979年版 第20页
    [2] 陶希圣:《潮流与点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 1970年版 第165页
    [3] 陶希圣:《陶希圣致胡适》(1938年12月31日),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册北京:中华书局 1979年版 第397页
    [4] 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陶希圣先生访问纪录》1994年版 第85-86页,转引自陶恒生:《“高陶事件”始末》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第76页
    [5] 周佛海:《抗战建国的两个要点》(1938年4月30日),《民力》周刊第4期,转引自黄美真,张云编:《汪精卫集团投敌:汪伪政权资料选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版 第182页
    [1] 陶希圣:《八十自序》,载食货月刊编辑委员会编:《陶希圣先生八秩荣庆论文集》台北:食货出版社 1979年版 第20页
    [2] 陶希圣:《陶希圣致胡适》(1938年12月31日),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册北京:中华书局 1979年版 第397页
    [3] 周佛海:《回忆与前瞻》,《中华日报》(1939年7月22日-24日),转引自黄美真、张云编:《汪精卫集团投敌:汪伪政权资料选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第10页
    [1] 转引自黄美真、张云:《汪精卫集团的投敌》,载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现代史研究室编:《汪梢卫汉奸政权的兴亡:汪伪政权史研究论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7年版 第45页
    [2] 罗君强:《高宗武赴日试探投降条件》,载黄美真、张云编:《汪精卫集团投敌:汪伪政权资料选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第271页
    [1] 《政府声明——虽国民政府,亦不气绝》,载黄美真、张云编:《汪精卫集团投敌:汪伪政权资料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5页
    [2] 陶希圣:《潮流与点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年版第167页
    [1] 陶希圣:《陶希圣致胡适》(1938年12月31日),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来 往书信选》中册中华书局 1979年版 第397-398页
    [1] 陶希圣:《陶希圣致何兹全书信》(1939年6月5日),载陶恒生:《“高陶事件”始末》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第363页
    [2] 陶希圣:《潮流与点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 1970年版 第165页
    [3] 陶恒生:《“高陶事件”始末》(何兹全序)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第8页
    [1] 转引自《书生论政是书生》,载《书屋》2005年8月
    [2] 重庆及香港《大公报》1939年1月2日
    [1] 陶希圣:《潮流与点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年版第168页
    [2] 陶希圣:《潮流与点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年版第169页
    [3] 陈春圃:《汪精卫投敌内幕》,载黄美真、张云编:《汪精卫集团投敌:汪伪政权资料选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第45页
    [4] 陈公博:《八年来的回忆》,载《苦笑录》第414页转引自陶恒生:《“高陶事件”始末》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第129页
    [1] 陶希圣:《潮流与点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 1970年版 第169页
    [2] 汪精卫:《敬告海外侨胞》,《中华日报》(1939年7月10日),转引自黄美真、张云编:《汪精卫国民政府成立:汪伪政权资料选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第184页
    [3] 周佛海:《回忆与前瞻》,《中华日报》(1939年7月22日-24日),转引自黄美真、张云编:《汪精卫集团投敌:汪伪政权资料选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第19页
    [4] 陶希圣:《潮流与点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年版 第169页
    [1] 陶恒生:《“高陶事件”始末》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第151页
    [2] 陶希圣:《陶希圣致何兹全书信》(1939年6月5日),载陶恒生:《“高陶事件”始末》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63页
    [1] 陶琴薰:《我家脱险的前后》,载香港《国民日报》(1940年1月30、31日)
    [2] 陶恒生:《“高陶事件”始末》(何兹全序)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第9页
    [1] 陶希圣:《潮流与点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 1970年版 第171页
    [1] [日]影佐祯昭:《曾走路我记》,载黄美真、张云编:《汪精卫国民政府成立:汪伪政权资料选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第585页
    [2] [日]影佐祯昭:《曾走路我记》,载黄美真、张云编:《.汪精卫国民政府成立:汪伪政权资料选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第585-587页
    [3] 同上,第586
    [4] 日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汪政权树立工作》,转引自陶恒生:《“高陶事件”始末》武汉:湖北民出版社 2003年版 第176页
    [5] 《关于日华国交调整原则的协议会》(1939年11月1日-12日),载黄美真、张云编:《汪精卫国民政府成立:汪伪政权资料选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1984年版 第445页
    [1] 《1939年底汪精卫周佛海致陶希圣函》,载《档案与历史》1988年第2期
    [2] 转引自陶恒生:《“高陶事件”始末》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第179页
    [3] 犬养健:《诱降汪精卫秘录》第259页,转引自陶恒生:《“高陶事件”始末》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第180页
    [1] 陶希圣:《潮流与点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 1970年版 第171-172页
    [2] 转引自陶恒生:《“高陶事件”始末》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第183页
    [3] 陶希圣:《潮流与点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年版 第171-172页
    [4] [日]影佐祯昭:《曾走路我记》,载黄美真、张云编:《汪精卫国民政府成立:汪伪政权资料选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第588页
    [5] 陶希圣:《潮流与点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 1970年版 第173页
    [6] 转引自 陶恒生:《“高陶事件”始末》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第183页
    [1] 转引自范泓:《书生论政是书生》,载《书屋》2005年8月
    [2] 《1939年底汪精卫周佛海致陶希圣函》,载《档案与历史》1988年第2期
    [3] 陶希圣:《潮流与点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 1970年版 第173页
    [1] 陶希圣:《潮流与点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 1970年版 第174页
    [2] 陶希圣:《陶希圣致胡适》(1940年1月15日),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册 北京:中华书局 1979年版 第453页
    [1] 陶希圣:《陶希圣致胡适》(1940年1月15日),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中册 北京:中华书局 1979年版 第453-454页
    [2] 香港《大公报》第一版(1940年1月22日),转引自黄美真、张云编:《汪精卫国民政府成立:汪伪政权资料远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第602-603页
    [1] 重庆《大公报》(1940年1月23日)
    [1] 陶希圣:《陶希圣致何兹全书信》(1940年1月27日),载陶恒生:《“高陶事件”始末》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第364页
    [2] 转引自陶恒生:《“高陶事件”始末》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第153页
    [3] 陶希圣:《潮流与点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 1970年版 第177页
    [4] 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陶希圣先生访问纪录》1994年版 第127页,转引自陶恒生:《“高陶事件”始末》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第153-154页
    [5] [日]影佐祯昭:《曾走路我记》,载黄美真、张云编:《汪精卫国民政府成立:汪伪政权资料选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1984年版 第589-590页
    [1] 今井武夫著,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今井武夫回忆录》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87年版 第113-114页
    [1] 陶希圣:《八十自序》,载食货月刊编辑部委员会编:《陶希圣先生八秩荣庆论文集》台北:食货出版社1979年版 第25页
    [2] 同上,第25页
    [1] 陶希圣:《八十自序》,载食货月刊编辑部委员会编:《陶希圣先生八秩荣庆论文集》台北:食货出版社1979年版 第45页
    [2] 同上,第26页
    [3] 陶希圣:《潮流与点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 第204页
    [4] 陶希圣:《八十自序》,载食货月刊编辑部委员会编:《陶希圣先生八秩荣庆论文集》台北:食货出版社1979年版 第25页
    [1] 参见陶恒生:《“高陶事件”始末》(陶鼎来序)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第29-30页
    [2] 陶希圣:《八十自序》,载食货月刊编辑部委员会编:《陶希圣先生八秩荣庆论文集》台北:食货出版社1979年版 第25页
    [3] 同上,第45页
    [4] 同上,第45页
    [5] 同上,第27页
    [6] 同上,第27页
    [7] 同上,第28页
    [8] 同上,第27页
    [1] 陶希圣:《八十自序》,载食货月刊编辑部委员会编:《陶希圣先生八秩荣庆论文集》台北:食货出版社1979年版 第28页
    [1] 参见翁贺凯:《1927—1934陶希圣之史学研究与革命论——兼论其与国民党改组派之关系》,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 章清:《“学术社会”的建构与知识分子的“权势网络”——<独立评论>群体及其角色与身份》,载许纪霖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第377页
    陶希圣:《潮流与点滴:陶希圣随笔》台北: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年版
    陶希圣:《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台北:食货出版社,1977年版
    陶希圣:《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台北:食货出版社,1977年版
    陶希圣:《西汉经济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陶希圣:《中国政治思想史》(四册)台北:食货出版社,1982年版
    陶希圣:《婚姻与家族》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版
    陶希圣:《辩士与游侠》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陶希圣:《中国法制之社会史的考察》台北:食货出版社有限公司,1979年版
    陶希圣:《中国社会史》重庆:文风书局印行,1944年版
    陶希圣:《中国封建社会史》上海:南强书局,1929年版
    陶希圣:《中国社会现象拾零》上海:新生命书局,1932年版
    陶希圣:《法律学之基础知识》上海:新生命书局,1929年版
    陶希圣:《革命论之基础知识》上海:新生命书局,1930年版
    陶希圣:《论道集》重庆:南方印书馆,1942年版
    陶希圣、鞠清远:《唐代经济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陶希圣、沈巨尘:《秦汉政治制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陶希圣、武仙卿:《南北朝经济史》台北:食货出版社,1979年版
    陶希圣、沈任远:《明清政治制度》 台北:台湾商务1983年版
    陶希圣:《明代宗教》,载包遵彭主编:《明史论丛·第十册》,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8年版
    陶希圣:《清代州县衙门刑事审判制度及程序》台北:食货出版社有限公司,1972年版
    陶希圣:《欧洲均势与太平洋问题:第二期抗战之国际环境》长沙:艺文研究会,1938年版
    陶希圣:《现代世界战略形势之演变:1970-1976)台北:商务书局,1977年版
    陶希圣、陶龙生:《中美关系与中国前途》台北:食货出版社,1977年版
    陶希圣:《中国之分裂与统一》台北:食货出版社,1985年版
    陶希圣编:《食货》半月刊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
    陶希圣编:《中国问题之回顾与展望》上海:新生命书局,1932年版
    刘道元著,陶希圣编:《两宋田赋制度》上海:新生命书局,1933年版
    陶希圣编:《唐代土地问题》台北:食货出版社,1982年版
    陶希圣编:《唐代寺院经济》台北:食货出版社,1979年版
    陶希圣编:《庸代之交通》台北:食货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
    奥本海默著、陶希圣译:《国家论》上海:新生命书局,1929年版
    河西太一郎等著、陶希圣等译:《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发展》上海:新生命书局,1939年版
    陶希圣:《八十自序》,载食货月刊编辑部委员会编:《陶希圣先生八秩荣庆论文集》台北:食货出版社1979年版
    陶希圣:《马克斯的社会进化论》,载《新生命》1929年第2卷第5号
    陶希圣:《唐代社会之一斑》,载《新生命》,1930年6月第3卷第6号
    陶希圣:《中国社会形式发达过程的新估定》,载《读书杂志》1932年8月第2卷第7、8期合刊
    陶希圣:《汉儒的僵尸出祟》,载《读书杂志》1933年3月第3卷第3、4期合刊
    陶希圣:《中国社会史丛书发行缘起》,载刘道元:《两宋田赋制度》上海:新生命书局,1933年版
    陶希圣:《(食货半月刊)宣言》,载《北平晨报·社会研究周刊》,1934(11)
    陶恒生:《“高陶事件”始末》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版
    (美)沈宁:《百世门风历史变革中的沈·陶家族》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
    (美)阿里夫·德里克著,翁贺凯译:《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
    高军编:《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资料选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高军等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评要》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吴雁南等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四卷本)》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陈哲夫等编《现代中国政治思想流派(三卷本)》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
    [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著,杨豫译:《当代史学主要趋势》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王学典:《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桂遵义:《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张广志:《中国古史分期讨论的回顾与反思》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赵庆河:《读书杂志和中国社会史论战》台北:稻禾出版社,1995年版
    吴安家:《中国社会史论战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论文,1986
    周子东等:《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上海: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
    冯尔康:《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余英时:《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
    何干之:《何干之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何兹全:《爱国一书生:八十五自述》上海:华尔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马乘风:《中国经济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钱穆:《国史大纲·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曹聚仁:《我与我的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4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胡绳武、金冲及:《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萧超然:《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黄美真、张云:《汪精卫集团投敌:汪伪政权资料选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黄美真、张云:《汪精卫国民政府成立:汪伪政权资料选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黄美真、张云:《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记》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版
    文斐:《我所知道的汪伪政权》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蔡德金:《汪精卫伪国民政府纪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张绍良:《近三十年中国史学的发展——为纪念中国史学会成立而作》,载《力行月刊》,1943年第7期
    齐思和:《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载《燕京社会科学》,1949年第10期
    李根蟠:《二十世纪的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载《历史研究》,1999年第3期
    李勇:《“中国社会史论战”对于唯物史观的传播》,载《史学月刊》,2004年第12期
    罗新慧:《(读书杂志》与社会史大论战》,载《史学史研究》,2003年第2期
    田彤:《简析社会史论战中的方法论问题》,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7月第38卷第4期
    何兹全:《我所认识到的唯物史观和中国社会史研究的联系》,载《高校理论战线》,2002年第1期
    何兹全:《我所经历的20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载《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2期
    何兹全:《悼念我师陶希圣先生》,载《传记文学》,1984年第53卷第2期
    何兹全:《我的大学生活》,载《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第3期
    何兹全:《怀念师生深情忧心国家人事》,载《学术界》(双月刊),2002年第2期
    何兹全:《(宋代寺院经济研究)序》,载《学术界》(双月刊),2003年第6期
    张横:《评陶希圣的历史方法论》,载《读书杂志》,1932年第2卷第2、3期合刊孙家骧:《批判陶希圣“前资本主义社会论”的反动观点》,载《历史研究》,1958年第12期
    刘节:《陶希圣著(中国政治思想史)》载《图书评论》,1933年第1卷第12期
    长江:《陶希圣与(食货)》,载《北平晨报》,1935年01月16、18日
    《北平社会科学调查所发刊词》,载《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1932年1月
    王礼锡:《中国社会史论战序幕》,载《读书杂志》,1931年第4、5期
    杜畏之:《古代中国研究批判引论》,载《读书杂志》,1932年第2、3期
    胡秋原:《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专制主义》,载《读书杂志》,1932年第7、8期
    李季:《对于中国社会史论战的贡献与批评》,载《读书杂志》,1932年第2、3期
    范泓:《书生论政是书生——真实的陶希圣》,载《书屋》,2005年8月
    许恺景:《楹联画像陶希圣原形毕露》,载《史海随笔》
    陈谦平:《首鼠两端的投机文人——陶希圣》,载《历史教学》,1999年第2期
    朱守芬:《(食货半月干U)与陶希圣》,载《史林》,2001年第4期
    刘茂林:《(食货)之今昔》,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80年第4期
    陈峰:《(食货)新探》,载《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3期
    向燕南、尹静:《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拓荒与奠基——陶希圣创办(食货)的史学意义》,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黄静:《禹贡派与食货派的学术关联》,载《学海》,2003年第3期
    黄静:《食货学派及其对魏晋封建说的阐发》,载《学术研究》,2005年第2期
    李源涛:《20世纪30年代的食货派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载《河北学刊》,2001年第5期
    陈辉娟:《陶希圣的家族史研究及其史学意义》,载《克山师专学报》,2004年第4期
    阮兴:《陶希圣与(食货半月刊)》,载《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陈希红:《评陶希圣的中国社会史研究》,载《安徽史学》,2003年第6期
    翁贺凯 :《1927-1934陶希圣之史学研究与革命论——兼论其与国民党改组派之关系》,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陶琴薰:《我家脱险前后》,载《国民日报》(香港:1940.1.30—3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1941年陶希圣滞港期间致陈布雷函一组》,载《民国档案》,1999年第4期《1939年底汪精卫周佛海致陶希圣函》,载《档案与历史》1988.2
    王晓云:《高宗武、陶希圣出走汪伪集团原因初探》,载《历史教学问题》,1987年第4期
    蔡德金:《陶希圣脱离汪精卫汉奸集团始末》,载《民国春秋》,1989年第4期
    方秋苇:《陶希圣与“低调俱乐部”、“艺文研究会”》,载《民国档案》,1992年第3期
    闻少华:《高崇武、陶希圣脱离汪伪事件述论》,载《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87年第3期
    赵金康、张殿兴:《高宗武和陶希圣叛汪原因探析》,载《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