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湖南人口迁移及其规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湖南自古土旷人稀,地理位置又自成一相对封闭的区域经济地理环境,是苗、瑶的故乡。但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湖南历史发展到明清时期,在经历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运动之后,湖南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由于战乱、赋役繁重以及人口膨胀等各种原因,江西人从唐时期就开始零星不断地向湖南迁移,并且迁移运动在明时期达到高潮,形成了以“江西填湖广”这样一种以江西人为主的各省向湖南移民的浪潮,而向湖南移民的江西人之中又以南昌和吉安两府为多。移民在湖南的分布又以湘中,湘北和湘东地区为多。这样明清时期的湖南虽然也经历了几次社会动荡,但湖南的政治、社会、经济与文化,也随着湖南人口结构的大幅度改变而处在一种重新发育与发展的过程之中,并且封建的农业经济也一度发展到了“湖南熟,天下足”这样一种繁盛局面。
     在“江西填湖广”的同时,也交织着湖南向外省的人口迁移。明清时期,湖湘大地已然得到了一定的开发,人地关系也出现了紧张的局面,加上自然灾害、战乱以及外省移民不断涌入后土客矛盾的进一步升级,湖南土著和新旧移民在本省流移的同时,也大量地向外迁移。迁移地点以四川、陕西、贵州和云南等省为多,成为了“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笔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以湖南地方志、通志、氏族资料等为主要依据,利用人口学、社会学等有关理论对湖南明清时期人口迁移原因、演变过程、数量等各方面进行了综合考察分析,以图从人口迁移这一角度来探讨湖南近代社会的变迁。现今的人口迁移虽是零星的和自发的,但是,研究明清时期湖南的人口迁移活动,从人口迁移对湖南人的血性及社会心理积淀的塑造来探讨人口迁移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为寻找人与社会和谐共存的钥匙提供历史的思考。
Hunan has a large of free soil and a little population in ancient time. Its geography position is a relatively closed environment of a regional economic geography. And Hunan is the hometown of Miao and Yao people. After the long historical heritage, especially during Ming-Qing times, Hunan experiencing a large scale population immigrant movement. After the movement, Hunan's population structure had a great change. Since then the history of Hunan province present a more active character.
     The Jiangxi people began to migrate to Hunan sporadically and constantly since Tang period because of the war, the heavy corvee, the swelled population and other factors. The immigrant movement reached a peak during Ming-Qing times. The movement formed a tide of immigrant which is called "Jiangxi filled Hunan", because the Jiangxi immigrant population take the majority than the other province. And the majority of Jiangxi immigrant came from Nanchang and Jian region, he distribution of the immigrant in Hunan show more concentrate in middle, northern, eastern Hunan. Then even Hunan has suffer several turbulence in Ming-Qing times, and Hunan's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was also rebuild and developed accompany with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of the Hunan's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the feudal agricultural economy was once reached a prosperous situation called "Hunan rich and the country rich".
     At the meanwhile of "Jiangxi filled Hunan", there also intertwined with the Hunan's population emigrate to other provinces. Hunan has already got some developed at the Ming-Qing times. The population and the land's relation showed a tense situation.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local and the immigrants raised because of the Natural disasters, the war and the continuing influx of immigrants from the other provinces. So the local and the new or old immigrants of Hunan move to the other region and even move to the other province. The emigrant place is almost focus on Sichuan, Shanxi, Guizhou, Yunnan and etc. And the movement formed a tide called "Huguang filled Sichuan.
     This study take the previous study and based on Hunan's local records, tongzhi and clan records. It is used the demographics, sociology and other science theory. And the study is try to comprehensively analysis the cause, the process and the volume of the Hunan's immigrants in Ming-Qing times, nd the study try to discuss the transformation of late Hunan society from the population migrant angle. The population migrant today is sporadic and spontaneously, but through the study on the movement of the Hunan's population migrant in Ming-Qing times, we can analysis society influence by the population migration through the population migration shape the Hunan people's character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inertia. And we can supply some history clues to find the key of the harmony between people and the society.
引文
[1]胡乔木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240页。
    [1]《汉书》卷二八,《地理志》第六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39页。
    [2]张朋园:《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南省》,近代史研究所,1983年版,第7页。
    [3]谭其骧:《湖南人由来考》,《长水集》上,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04页。
    [4]皮锡瑞:《师伏堂未刊日记》,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十九日,《湖南历史资料》,1995年第一期,第105页。
    [5]毛况生:《中国人口·湖南分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第38页。
    [6]谭其骧:《中国内地移民史——湖南篇》,《史学年报》第一卷,第四期。
    [1]《明太祖实录》卷二五零,第3619页。
    [2]《清文献通考》卷一一《户口》,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4页。
    [3]《清文献通考》卷一一《户口》,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4页。
    [4]曹树基:《湖南人由来新考》,《历史地理》第九辑,第129页。
    [5]张朋园:《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南省》,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年版,第21、22页。
    [6]光绪《衡山县志》卷二十,第4页。
    [1]同治《巴陵县志》卷三九,第45、46页。
    [2]张步天:《中国历史地理》下册“明代各省人口数字”表,湖南大学出版社,第408页。
    [1]于慎行:《谷山笔尘·形势》卷二十,中华书局,第56页。
    [2]《明太祖实录》卷二五零,第3619页。
    [3]《明宪宗实录》卷五六,第1139页。
    [4]《明经世文编》卷七二,《江右民迁荆湖议》。
    [5]洪亮吉:《洪北江诗文集》第一册《生计篇》,《治平篇》。
    [6]从翰香:《论明代江南地区的人口密集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载《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3期。
    [7]《明宪宗实录》卷五六,第1139页。
    [8]《明经世文编》卷三零九,《海忠介公文集》。
    [9]《明宪宗实录》卷五六,第1141页。
    [1]《明经世文编》卷三二九,《中逆罪正其刑以彰天讨疏》。
    [2]陈子庄:《昭代经济言》卷三,转引自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
    [3]《兴国县志》卷三六《赋役志》。
    [4](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1995年版,第551页。
    [5]张国雄,梅莉:《明清时期江汉—洞庭平原的人口变化与农业经济的发展》,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一辑。
    [6]《明经世文编》卷九三,第1795页。
    [1]乾隆《吉安府志》卷三三《赋役志》。
    [2]乾隆《吉安府志》卷三三《赋役志》。
    [3]光绪《泰和县志》卷六《赋役志》。
    [4]光绪《泰和县志》卷六《赋役志》。
    [5]《明经世文编》卷七二,邱浚:《江右民迁荆湖议》。
    [6]《明经世文编》卷二三六,钱琪:《东畲先生集·建县三条》。
    [1]《宋史》卷一七三,《食货志》,第845页。
    [2]《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二十一册,《食货二》,总第4802页。
    [3]余阙:《青阳先生文集·青阳县尹功铬并序》。
    [4]同治《醴陵县志》卷六,第298页。
    [5]《明太祖实录》卷二五零,第3619页。
    [6]同治《醴陵县志》卷六,第301页。
    [7]《皇朝经世文编》卷三四,刘余谟:《垦荒兴屯疏》。
    [8]赓音布:(光绪)《德安府志》卷三;(康熙)《德安安陆郡县志》。
    [9]同治《长沙县志》卷十九《政绩一》。
    [1]同治《长沙县志》卷三三《兵难》。
    [2]同治《长沙县志》卷三三《兵难》。
    [3]道光《永州府志》卷五上《食货志·户口》。
    [4]《长沙县志》卷三三《兵难》。
    [5]《长沙县志》卷三三《兵难》。
    [6]江忠源:《江忠烈公遗集》第三卷。
    [7]同治《浏阳县志》卷十三,《兵防》。
    [8]同治《醴陵县志》卷六,《武各·兵事》,第303页。
    [9]光绪《郴州直隶州乡土志》卷上,《兵事》。
    [1]光绪《会同县志》卷三《户口》,第159页。
    [2]道光《永州府志》卷七,《食贷志·户口》,第466页。
    [3]道光《永州府志》卷七,《食贷志·户口》,第467页。
    [4]《明太祖实录》卷二五零,洪武三十年三月。
    [5]民国五年《胡氏族谱》卷一《五分合修谱总序》。
    [6]参见何业恒:《沅江县人口演变的历史过程》,载《益阳师专学报》哲社版,1984年第3期。
    [7]《世宗实录》卷八十,第13页。
    [8]《高宗实录》卷十六,第14页。
    [9]嘉靖《常德府志》卷六《食货》。
    [1]《清实录·高宗实录》卷一二三。
    [2]《饥民垦荒议》,《皇朝经世文编》卷三四。
    [3]《清圣祖实录》卷二零五。
    [4]《清高宗实录》卷一二零。
    [5][清]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六帙。
    [6]乾隆十二年骆为香《禁汉人买地土洋》,见同治《桑植县志》卷2《赋役志》,第120页。
    [7]同治《桑植县志》卷二《赋役志·户口》,第134页。
    [8]《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十四辑,第176页。
    [9]《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十四辑,第176页
    [1]《高宗实录》卷九二七,第9页。
    [2]桂萼:《湖广图序》,载《明经世文编》卷一八二。
    [3]吴亮嗣:《论荆楚水灾疏》,载(光绪)《黄州府志》卷三六。
    [4]陈洪漠:(嘉靖)《常德府志》卷六《食货·田赋》。
    [5]查慎行:《西江志》卷二六,《风俗》,转引自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22年版,第188、189页。
    [1]民国《永顺县志》卷六《风俗》。
    [2]同治《龙山县志》卷十一《风俗》,第413页。
    [3]光绪《永顺府志》卷十《风俗》。
    [4]光绪《辰州府志》卷十五《风俗》。
    [5]《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六帙。
    [6]乾隆十二年骆为香《禁汉人买地土洋》,见同治《桑植县志》卷二《赋役志》。
    [7]同治《桑植县志》卷二《赋役志·户口》。
    [1]乾隆年十一月22日,12月2日湖广总督永常奏折载《宫中档乾隆朝奏折》四,同治《建始县志》卷四,《户口》。
    [2]乾隆年十一月22日,12月2日湖广总督永常奏折载《宫中档乾隆朝奏折》四,同治《建始县志》卷四,《户口》。
    [3]清修复《灵渠》陡河碑。
    [4]光绪《湖南通志》卷六十,《食货六·物产》。
    [1]乾隆《华容县志》卷三,《水防》,第119页。
    [2]张建民:《“湖广熟,天下足”述论》,《中国农史》,1987年第四期。
    [3]《宫中档雍正朝奏折》1979年影印版。
    [4]杨锡绂:《四知堂文集》卷一一,嘉庆十一年刊。
    [5]《清高宗实录》卷五七,乾隆二年十一月。
    [6]乾隆《衡州府志》卷一五,《仓储》。
    [7]嘉庆《长沙县志》卷三,《积贮》,第553页。
    [8]陈宏谋:《培远堂偶存稿》。
    [9]《清高宗实录》卷七三七。
    [1]武占坤主编:《中华风土谚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939页。
    [2]武占坤主编:《中华风土谚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939页。
    [3]康熙《饶州府志》卷四,《舆地志》。
    [4]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四,《湖广三》。
    [1]《雍正朱批谕旨》第六函,第四册。
    [1]光绪《沔阳县志》卷四,《食货志·户口》。
    [2]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七二,《湖广一》。
    [1]同治《攸县志》卷九,《户口》。
    [2]《明经世文编》卷七二,丘浚《江右民迁荆湖议》。
    [3]嘉靖《常德府志》卷六,《食货志·户口》。
    [4]光绪《湘潭县志》卷一一,《赋役》。
    [5]《皇清名臣奏议汇编初集》卷四四,《筹民食疏》。
    [6]张朋园:《近代湖南人口与都市发展》,《历史学报》,1997年4月。
    [7]光绪《湘潭县志》卷十一,《贷殖》。
    [8]光绪《湘潭县志》卷十一,《食货》。
    [9]同治《攸县志》卷五四,《杂识》。
    [1]《明经世文编》卷六二,马文升:《添风宪以抚流民疏》。
    [2]《湖南近150年史事日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37页。
    [3]民国36年《瞿氏族谱》卷首《民生垸碑记》。
    [4]光绪《湘阴县图志》卷二二,《水利志》。
    [1]乾隆《澧州志林》卷七,《积储》。
    [2]隆庆《岳州府志》卷七,《职方考》。
    [3]民国《溆浦县志》卷十四,《族姓》。
    [4]同治《沅陵县志》卷十,《风俗》。
    [5]同治《溆浦县志》卷八,《风俗》。
    [6]同治《城步县志》卷十,《风俗》。
    [7]同治《常宁县志·新纪》。
    [1]同治《酃县志·徭俗》。
    [2]民国《醴陵县志·方言志》。
    [3]同治《茶陵州志·方言志》。
    [4]道光《衡山县志》卷十八《风俗》。
    [5]《湖南各县文代调查笔记·浏阳县》。
    [6]《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三,《醴陵客店》。
    [1]《培养堂手札节存》卷上,《寄周人骧书》,并《寄托庸书》。
    [2]《皇清名臣奏议汇编初集》卷四四,《筹民食疏》。
    [3]袁祖亮《中国古代人口史专题研究》,中国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13—315页。
    [4]袁祖亮《中国古代人口史专题研究》,中国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13—315页。
    [1]民国十九年《云阳涂氏族谱》卷十九,《功亮公传》,第153页
    [2]严如煜:《三省边防备览》卷十二,《策略》。
    [1]辽宁《清史简编》编写组:《清史简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42页。
    [2]《大清会典·事例》卷一六六,《田赋开垦一》。
    [3]康熙《四川总志》卷十,《贡赋》。
    [4]光绪五年《靖州直隶州志》卷十二,《事纪·灾异》。
    [5]光绪《会同县志》卷十四,《外纪传·灾异》。
    [6]光绪《龙阳县志》卷十一,《灾详》。
    [7]《宁乡县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78-82页。
    [1]《临澧县志》第二编,第五章《自然灾害》。
    [2]陶必铨:《二子名字说》。
    [3]陶澍:《萸江府君行述》。
    [4]《左文襄公全集·诗集》,《二十九岁自题诗》。
    [5]陶澍:《陈奏湖南山田旱歉情形折子》。
    [1]光绪《郴州直隶州乡土志》卷上,《兵事》。
    [2]光绪《会同县志》卷三《户口》,第159页。
    [3]同治《桂阳县志》卷4,《事纪》。
    [4]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光绪十三年九月,中华书局1958年版。
    [5]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光绪八年正月,中华书局1958年版。
    [1]《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一册,档案出版社,1984年版,第923页。
    [2]王纲:《“湖广填四川”问题探讨》,载《社会科学研究》,1979年第3期。
    [3]道光《南部县志》卷28,《艺文志》,李光复《楚民寓蜀疏》。
    [4]张应昌:《清诗铎》下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54页。
    [5]咸丰《云阳县志》卷二,《户口》。
    [6]民国《广安州新志》卷十,《户口》。
    [7]民国《兴文县志》卷二二,《种族》。
    [1]同治《新宁县志》卷一,《六省会馆》。
    [2]光绪《大宁县志》卷一,《风俗》。
    [3]民国《续修大竹县志》卷三,《祠祀志》。
    [4]光绪《内江县志》卷十三,《艺文志》。
    [5]同治《仪陇县志》卷三,《食货志》。
    [6]民国《广安州新志》卷十,《户口》。
    [7]康熙《成都府志》序,同治《重修成都县志》卷二,《风俗》。
    [8]民国《犍为县志》卷三,《居民志》。
    [9]光绪《威远县志》卷一,《六省会馆》。
    [1]康熙《四川总志》卷十,《郡县志》,第207页。
    [2]光绪《洵阳县志》卷十三,《艺文》。
    [1]嘉庆《安康县志》卷二十,《艺文志》,载毕沅《兴安兴府疏》。
    [2]严如煜:《三省边防备览》卷一一,《策略》。
    [1]《清高宗实录》卷三一一,乾隆十三年三月,贵州按察史介锡周奏。
    [2]乾隆《黔南识略》卷二十,第138页。
    [3]乾隆《镇远府志》卷九,《风俗》。
    [4]《清高宗实录》卷一零二八,乾隆四十二年三月。
    [5]《明洪武实录》卷一四三。
    [6]江应梁:《明代外地移民进入云南考》,《中国移民史略》,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第65页。
    [7]《清高宗实录》卷一零二八,乾隆四十二年三月。
    [8]民国《宣威县志稿》卷八,《民族志》。
    [9]民国《昭通县志》卷六,《氏族志》。
    [10]《道咸同光四朝奏议》卷一,尹佩棻:《条陈滇省事宜四条疏》。
    [11]江浚源:《介亭文集》卷六,《条陈稽查所属夷地事宜》。
    [12]民国《蒙化志》卷一六,《人类志》。
    [1]民国21年《全县志》卷八八,《舆地志》。
    [2]《清宣宗实录》卷一三一。
    [3]嘉庆《广西通志》卷八八,《舆地志》。
    [4]民国《贵县志》卷二,《民族》,第122页。
    [5]民国《宾阳县志》第二编,《社会·甲·人口》。
    [6]民国《上林县志》卷六,《社交部·方言》,第388页。
    [7]民国《龙津县志》第四编,《社会·姓氏调查表》。
    [8]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七,《平贼议》,第157页。
    [9]《穆宗实录》卷一零四,同治三年五月。
    [10]《光绪朝朱批奏折》第31辑,《内政》,中华书局1995年版。
    [1]《客民滋事》,《益闻录》,第367号,光绪十年五月二十五日。
    [2]邓文滨:《迁徙防乱后瘟》,《睡醒录》卷3。
    [3]光绪《宜兴荆溪县新志》卷八,《人物·补录》,第317页。
    [4]《苏报·客民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一),第369页。
    [1]邱浚:《江右民迁荆湖议》。
    [2]葛剑雄、曹树基等主编:《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7页。
    [3]葛剑雄、曹树基等主编:《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1页。
    [4]李宗羲:《招垦荒田酌缓升科章程详文》,《开县李尚书政书》卷4。
    [1]曹树基.清代中期的湖南人口[J].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1,32(3):128-140.
    [2]彭先国.清代湖南人口流向研究[J].求索,1999,(3):130-156.
    [3]彭先国.移民与近代湖南士风[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7(2):115-118.
    [4]张步天.洞庭湖区历史人口状况分析[J].益阳师专学报,1990,(3):54—63.
    [5]何业恒,张锡田.二千年间的湖南人口[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1):84-89.
    [6]张国雄,梅莉.明清时期两湖移民的地理特征[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4):77-109.
    [7]张建民.明代湖广人口变迁论[J].经济评论,1994,(2):82-89.
    [8]李映辉.明朝江西湖广的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J].益阳师专学报,1991,12(1):107-111.
    [9]周建民.古代湘桂走廊的人口迁移与社会发展[J].广西示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9(2):129-133.
    [10]易兰.论湖南古代居民的变迁[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2(2):44-48.
    [11]葛庆华.太平天国战后皖南地区的移民活动[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17(2):89-96.
    [12]彭先国,舒叶和.从流民的社会处境看湖南天地会起源[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27(2):78-82.
    [13]杨载田,钟顺清.论历史时期的湘南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2(6):69-74.
    [14]昌庆钟,刘义程.明代江西人口外移原因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1998,(1):12-15.
    [15]任放.明清时期湖南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J].求索,2002,(5):194-199.
    [1]谭其骧.长水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石方.中国人口迁移史稿[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
    [3]张国雄.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4]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5]路遇,滕泽之.中国人口通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6]池子华.中国近代流民[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7]田方,陈一筠.中国移民史略[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6.
    [8]任新福,刘泱泱.湖南通史(古、近代卷)[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
    [9]葛剑雄.中国人口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0]胡焕庸.中国人口地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11]祝卓.人口地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12]刘洪康.人口手册[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8.
    [13]李世平.四川人口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
    [14]林增平,范忠程.湖南近现代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5]王继平.湘军集团与晚清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6]彭先国.湖南近代秘密社会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2001.
    [17]刘泱泱.近代湖南社会变迁[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18]王尔敏.明清时代庶民文化生活[M].长沙:岳麓书社,2002.
    [19]吴仁安.明清江南望族与社会经济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0]施由明.明清江西社会经济[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21]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87.
    [22]方志远.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乡商品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3]范玉春.移民与中国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4]王先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5]傅冠群.湖南社会大观[M].上海:上海书店,2000.
    [26]钱杭.十七世纪江南社会生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27]周谷城.中国社会史论[M].济南:齐鲁书社,1988.
    [28]熊得山.中国社会史研究[M].上海:昆仑书店,1929.
    [29]徐茂明.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1368-1911)[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0]彭先国.社会史视角下的近代湖南[M].长沙:岳麓书社,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