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知识产权的发展是当今中国重要的话题,因为中国知识产权的发展将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将影响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将影响中国人民共同的福祉,知识产权曾经是中国之痛,知识产权将会是中国之福。
     中国知识产权在殚精竭力完成国际接轨之后,又陷入了瓶颈阶段。作为舶来品的中国知识产权制度不能有效地融入中国社会肌体,无法很好地体现和发挥法律制度对社会的调控和促进作用。我们必须要对其进行理论反思和现实研究,找出困境、分析原因、寻求出路。
     中国知识产权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是民众普遍众意性侵权严重、全球知识霸权压制、发展的迷茫和理论的空虚等,而造成困境的原因主要是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土壤的缺失以及知识产权内部矛盾等。为了解决这种困境,必须要从分析和重构知识产权基础理论着手,寻找恰当的理论支撑,即知识产权是自然权利和独占特权的结合体,自然权利为知识产权提供正当支持、独占特权为知识产权提供实现可能,必须把握这个本质,才能采取适当的对策排除那些造成困境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借鉴其他国家知识产权发展的经验,探寻中国知识产权自主发展之路。即,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倡尊重知识产权应当从尊重知识和尊重人为基础,呼吁要建立知识人类共享的知识产权文化,建立知识历史传承的知识产权文化,建立知识在崇尚经济性价值之外崇尚人文性价值的知识产权文化,建立知识创造全民化而非精英化的知识产权文化。同时,以知识产权文化的重构为契机,大力发展现代知识产权并且保护及利用传统知识,以这种“一头双翼”的雄鹰模式,使中国的知识产权支撑和伴随中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建立世界知识产权文化共繁荣的格局。
In China, intellectual property system had been established because of compulsion outside,which not inosculate with chinese society and not play a big role in social regulation.especailly after Trips Epoch,the situation of chinese intellectual property has entered into a bottleneck to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it’s necessary to solve the intractable problem.
     This paper tried to analyse and solve this problem through legal philosophy theroies.On a new piont of view, this paper tried to point out the morass which chinese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nfronted with,tried to analyse the causation for those the problem in morass,and tried to discuss the scientific theoretical foundation,then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argued that chinese intellectual property must search a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way:through establish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culture,developing moder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protecting traditional wisdom.
     According abov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roblem through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brought forth the background currently on which chinese intellectual property is developing.for one, it’s Globalization,and another, strategic development plan of constructing innovation country in china.this two background makes it necessary to look for a new way to develope chinese intellectual property which just in corner now.
     The second chapter pointed out the morass which chinese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nfronted with.first, commentated the word of‘chinese’and‘intellectual property’to make‘chinese intellectual property’more clear.then, analysed the situation and challenge, clarifying the four main problem that frequent infringement, pressure from arbitrariness outside without our own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the confused way to farther development,and deficiency in foundamental theoretic research.
     The third chapter analysed the reason for the poblem above.first, because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explanting legal system and deficiency in chinese intellectual property culture.then,because of the contradiction from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ner problem.furemore,because of social value becoming diversification and vicissitude frequently.finally,because of scarcity of criticism sprit when learning western legal system without legal culture.
     The forth chapter indicated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intellectual property development.first, cast back the histor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development which played a important role and made much contribution in the whol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second,pointed that intellectual property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hina now and future.finally,augured that the west-domina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mode makes great impact on chinese development ,so we should try to change this complexion by rational means.
     The fifth chapter claimed the theoretic found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should be established from a new way.first, introduced several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eory mainstream.then,analysed three opposed modern theory.upon on analysing of the two kinds of contrary theory,the paper educed a new theoretic foundation base on analysis of multilism aim and ultimate aim.
     In the finally, the sixth chapter tried to establish the new path of chinese intellectual property development.fisrt, brougt forth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development and pointed out the developing orderliness.then,studied the finer mode of the several approximate country.
     Whereafter, broutht forward that chinese intellectual property must search a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way:through establish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culture,developing moder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protecting traditional wisdom.
引文
①郑成思:《知识产权法:新世纪初的若干研究重点》,法律出版社2003年11月版,绪论第2页。
    ①金海军:《知识产权私权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146页。
    ②李茂堂:《商标法之理论、实务》,自版,1978年版,第382页,转引自曹世华:《后Trips时代知识产权前沿问题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52页。
    ①金海军:《知识产权私权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153页。
    ②刘春田:《中国知识产权二十年的启示》,载刘春田主编:《中国知识产权二十年》,专利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
    ①张平:《知识产权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326-327页,转引自曹世华:《后Trips时代知识产权前沿问题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55页。
    ①参见刘文华主编《:WTO与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冲突与规避》,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288-291页,转引自曹世华:《后Trips时代知识产权前沿问题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56页。
    ①南振兴、刘春霖著:《知识产权学术前沿问题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454-456页。
    ①李小伟:《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体制的变化及影响》,载香港:《信报:财经月刊》1996年第3期。转引自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5页。
    ②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5页。
    ①J.Michael Finger等编:《穷人的知识: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全先银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146页。
    ②参见Herry J.H.Weare,lovell White Durrant,“intellectual property:china’unrewarded efforts”?china law and practice,1996.转引自曲三强:《被动立法的百年轮迴——谈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历程》,载《中外法学》1999年第2期。
    ①Joseph S. Nye,Soft Power,Foreign Policy, Fall 167(1990).转引自王冠玺、李筱苹:《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与国家发展政策的整合》,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61期。
    ②王冠玺、李筱苹:《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与国家发展政策的整合》,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61期。
    ①李晓秋、宋宗宇、刘婧:《知识产权战略中的博弈》,载《电子知识产权》2006年第3期。
    ②资料来源于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6-01/12/content_4043283.htm,2008-5-10。
    
    ①资料源自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6-01/12/content_4043283.htm,2008-6-25.
    ②资料源自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6-01/12/content_4043283.htm,2008-6-25.
    ①时代周刊评论员:《令人堪忧的我国知识产权制度》,载《IT时代周刊》2004年7月5日。
    ①玛莎·费丽莫:《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袁正清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转引自邓正来著:《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9页。
    ②邓正来著:《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5页。
    ①参见wallerstein,I.1974.Modern World System(I),Academic Press,pp.37-38.转引自邓正来著:《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1页。
    ②参见邓正来著:《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1页。
    ①邓正来著:《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0页。
    ②参见邓正来著:《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4页。
    ①参见邓正来著:《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3页。
    ②冯晓青著:《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前言第1-2页。
    ③李琛:《论知识产权法的体系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2006年1月第2次印刷,前言第3页。
    ①郑成思:《知识产权法:新世纪初的若干研究重点》,法律出版社2003年11月版,绪论第2-3页。
    ①参见威廉?M.兰德斯、理查德?A.波斯纳著,金海军译:《知识产权法的经济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10-11页。
    ②[美]维纳著,郝季仁译:《控制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33页。
    ③参见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57、459页。
    ④[加]尼科·斯特尔著:《知识社会》,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143页、第180页。转引自饶明辉:《当代西方知识产权理论的哲学反思》,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正文第4页。
    ⑤关于知识的种类,许多学者都做过划分。例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把知识分为关于事实的知识和关于事实之间的一般关联的知识。马克斯·舍勒把知识划分为七种类型,即神话和传奇、隐含在日常自然语言中的知识、宗教知识、神秘知识、哲学-形而上学的知识、实证知识以及技术方面的知识。弗·兹纳涅茨基则把知识区分为工艺知识和技术知识。参见[英]罗素著:《人类的知识》,张金言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02页;[德]马克斯·舍勒著:《知识社会学问题》,艾彦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71页;[波兰]弗·兹纳涅茨基著:《知识人的社会角色》,郏斌祥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页、第25页。转引自饶明辉:《当代西方知识产权理论的哲学反思》,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正文第4页。
    ⑥[加]尼科·斯特尔著:《知识社会》,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151页。转引自饶明辉:《当代西方知识产权理论的哲学反思》,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正文第4页。
    ①N.Wienier.Cyberbetics and Society.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50.
    ②C E.Shannon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1948,27.③张守文、周庆山:《信息法学》,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97页。
    ④刘昭东:《信息与信息化社会》,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56页。
    ⑤阳东辉:《创设信息产权概念,构建信息法体系》,载《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4期。
    ⑥黄瑞华主编:《信息法》,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4月版,第2页。
    ⑦高宣扬著:《后现代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3-154页。转引自饶明辉:《当代西方知识产权理论的哲学反思》,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正文第6-7页。
    ①威廉·M.兰德斯、理查德·A.波斯纳著:《知识产权法的经济结构》,金海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导论第1页。
    
    ①参见吴汉东:《关于知识产权本体、主体与客体的重新认识》,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5期。
    ②龙文懋:《知识产权法哲学初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2页。
    ③[美] R·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于树生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357页。
    ①参见冯文生:《知识产权国际私法基本问题研究》,载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第4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4页。
    ②冯晓青著:《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1页。
    ③孙国华主编:《法理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①苏宏章:《利益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1页。
    ②转引自[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张军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85页。
    ①郑成思:《20世纪知识产权法学研究回顾》,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①郑成思:《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和我国面临的挑战》,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6期。
    ①参见曹志平:《TRIPS与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新体系》,载《世界知识产权》,1998年第6期,第48页,转引自曹世华:《后Trips时代知识产权前沿问题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332页。
     ①刘华、周莹、黄光辉:《我国公民知识产权意识调查报告》,载吴汉东主编:《中国知识产权蓝皮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版,第416页。
    ①郑成思:《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和我国面临的挑战》,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6期。
    ①赵维田:《世贸组织(WTO)的法律制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97页,转引自曹世华:《后Trips时代知识产权前沿问题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334页。
    ②参见王火灿:《WTO与知识产权争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44-250页,转引自曹世华:《后Trips时代知识产权前沿问题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334页。
    ①约翰·H·杰克逊著:《世界贸易体制》,张乃根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39页,转引自曹世华:《后Trips时代知识产权前沿问题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335页。
    ①参见冯洁涵:《全球公共健康危机、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与WTO多哈宣言》,载《法学评论》,2003年第2期,转引自曹世华:《后Trips时代知识产权前沿问题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339页。
    ②参见黄真伟:《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行为准则新变化与中国“入世”后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建设》,华东师范大学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专业博士论文,2005年4月,转引自曹世华:《后Trips时代知识产权前沿问题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339页。
    ①参见[美]沃伦·鲍威:《世界经济自由化及一体化与知识产权国际化的关系》,载《面向21世纪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国际研讨会文集》,1998年10月,北京。
    ②刘华著:《知识产权制度的理性与绩效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0页。
     ①郑成思:《知识产权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433页。
    ①李琛:《论知识产权法的体系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2006年1月第2次印刷,前言第1页。
    ①邓正来著:《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页。
    ①参见李雨峰:《思想控制与权利保护》,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专业博士论文,2003年,第4-5页,转引自曹世华:《后Trips时代知识产权前沿问题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52页。
    ①转引自梁治平编:《法律的文化解释》,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5页。
    ②[英]汤因比:《历史研究》(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62页。
    ③余时英:《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总论》,载《文化:中国与世界》,(第一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88页。
    ①赵秉志、张远煌:《我国侵犯知识产权违法犯罪的现状、原因及对策思考》,载吴汉东主编:《中国知识产权蓝皮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版,第282页。
    ①参见[日]依田熹家著:《日中两国现代化比较研究》,卞立强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9页。
    ①麻宝斌:《公共利益与公共悖论》,载《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97页。
    ②吉利恩·达维斯:《权利集体管理中的公共利益》,载《版权参考资料》1990年第2期。
    ①姜奇平:《知识产权与公共利益的冲突》,来源于http://www.it.sohu.com,2008-7-2.
    ①姜奇平:《知识产权与公共利益的冲突》,来源于http://www.it.sohu.com,2008-7-2.
    ②李雨峰:《版权扩张:一种合法性反思》,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5期。
    ③黄汇:《知识产权非理性扩张的法哲学解读——基于知识产权与所有权理念差异的视角》,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6期。
    ④林秀芹:《专利当地实施要求的法律思考》,载《法学研究》,2003年第5期。
     ①欧阳明程:《整体效益: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的主导价值》,载《法商研究》,1997年第1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①西颂:《试论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参见天涯社区网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culture/1/107706.shtml,2008-5-18.
    ①参考百度民族文化贴吧文章《未来世界的文化中心在东方,一个东方文化重新崛起和辉煌的时代》,http://tieba.baidu.com/f?kz=287388631,2008-5-20.
    ①参考百度民族文化贴吧文章《未来世界的文化中心在东方,一个东方文化重新崛起和辉煌的时代》,http://tieba.baidu.com/f?kz=287388631,2008-5-20.
    ①邓正来著:《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3页。
    ①参见[美]道格拉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著:《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蔡磊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②金海军:《知识产权私权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63页。
    ①《上海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04年-2010年)
    ①参见冯晓青主编:《知识产权前沿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45页。
    ①郑成思:《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和我国面临的挑战》,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6期。
    ①参见[美]墨杰斯等著,齐筠等译:《新技术时代的知识产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1-2页。
    ②[美]墨杰斯等著,齐筠等译:《新技术时代的知识产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1-2页。
    ①[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2页。转引自吴汉东:《法哲学家对知识产权法的哲学解读》,载《法商研究》2003年第5期,第77页。
    ②洛克的财产权劳动学说主要做了三个伟大贡献:“其一,天赋权利的学说倡导一种权利本位,成为财产个人主义、所有权绝对思想的基石;其二,劳动价值学说为财产权找到了合法性基础,并确立了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其三,扩张了人格权(创造物是自己人格的扩张),使财产权具有人格基础。”参见易继明:《评财产权劳动学说》,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3期。
    ①参见Edwin C Hettinger,“Justify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18 Phil.&Pub.Aff.31(1989) , 41-42; Wendy J.Gordon,“A Property Rights in Self-Expression:Equality and Individualism in the Natural Law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102 Yale L.J.(1993); Jeremy Waldron,“Enouth!and as Good Left for Others”,29 Phil.Q.319(1979). John Perry Barlow,“The Economy of Ideas”,203Wired 84(1994).
    ②[美]墨杰斯等著,齐筠等译:《新技术时代的知识产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3页。
    ①参见李扬等著:《知识产权基础理论和前沿问题》,法律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42页。
    ②[德]黑格尔著:《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50页。
    ①[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红旗出版社1997年版,第33页。
    ①[英]边沁著:《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58页。
    ②饶明辉:《当代西方知识产权理论的哲学反思》,吉林大学法学理论博士论文,2006年。
    ①曹新明:《知识产权法哲学理论反思——以重构知识产权制度为视角》,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6期,第61页。
    ①曹新明:《知识产权法哲学理论反思——以重构知识产权制度为视角》,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6期,第61页。
    ①冯晓青著:《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79页。转引自冯晓青著:《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15页。
    ③冯晓青著:《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64页。
    ①曹新明:《知识产权法哲学理论反思——以重构知识产权制度为视角》,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6期,第60页。
    ②金海军:《知识产权私权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刘春田作《序》,第9页。
     ①郑成思:《知识产权法:新世纪初的若干研究重点》,法律出版社2003年11月版,绪论第2页。
    
    ①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1页。
    ②郑成思:《知识产权法:新世纪初的若干研究重点》,法律出版社2003年11月版,绪论第3页。
    ③参见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12页。
    ①李晓秋、宋宗宇、刘婧:《知识产权战略中的博弈》,载《电子知识产权》2006年第3期。
    ①郑成思:《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和我国面临的挑战》,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6期。
    ①参见杨起全、吕力之:《美国知识产权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载《世界标准信息》,2005年第3期,转引自曹世华:《后Trips时代知识产权前沿问题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350-354页。
    ②参加李力:《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运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67-268页,转引自曹世华:《后Trips时代知识产权前沿问题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354页。
    ①郑成思:《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和我国面临的挑战》,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6期。
    ②罗玉中主编:《知识经济与法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转引自曹世华:《后Trips时代知识产权前沿问题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354-355页。
    
    ①郑成思:《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和我国面临的挑战》,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6期。
    ②郑成思:《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和我国面临的挑战》,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6期。
    ①郑成思:《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和我国面临的挑战》,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6期。
    ①郑成思:《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和我国面临的挑战》,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6期。
    ①M.D.A.Freeman,Lloyd’introduction to Jurisprudence(sixth edition),Sweet &Maxwell,1996,p.115.转引自邓正来著:《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6页。
    ②邓正来著:《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6页。
    ①郑成思:《知识产权法:新世纪初的若干研究重点》,法律出版社2003年11月版,第43页。
    ①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等译:《文化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8年2月版。.
    ②[英]泰勒著,顾晓鸣译:《文化之定义》,载《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8页。
    ③《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修订版,P1318。
    ④参见郭民生:《知识产权文化》,载中国文化网http://www.iprculture.cn/html/iprculture/200807/07-8.html,2008-7-10.
    ①WIPO. medium-term plan for WIPO program activities-vi-sion and strategic direction of WIPO [R/OL] .http://www.wipo.int/about-wipo/en/dgo/pub487.htm. 2008-8-23.
    ①刘华著:《知识产权制度的理性与绩效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内容摘要第1页。
    ①刘华、周莹、黄光辉:《我国公民知识产权意识调查报告》,载吴汉东主编:《中国知识产权蓝皮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版,第423页。
    ①严永和:《论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出版社2005年11月版,自序第2页。
    ①郑成思:《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和我国面临的挑战》,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6期。
    [1]欧洲专利局.未来知识产权制度的远景[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2]林炳辉主编.知识产权文化读本[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3]李明山.中国当代版权史[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4]冯晓青主编.全球化与知识产权保护[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5]吴汉东.知识产权多维度解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杨延超.知识产权资本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7]王黎明.最初的交锋——中外首次知识产权谈判[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8]郑成思.知识产权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9]吴汉东主编.中国知识产权蓝皮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0]蒋言斌.知识产权制度反思与法律调适[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11]胡朝阳.知识产权的正当性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2]乔生.知识产权保护与限制衡平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
    [13]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14]陈昌柏.自主知识产权管理[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15]曲三强.窃书就是偷——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知识产权[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16]曹世华.后Trips时代知识产权前沿问题研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
    [17]楼慧心.知识、制度、利益——知识产权制度对社会利益结构的影响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18]陈昌柏.知识产权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9]张丽娜.WTO与中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
    [20]郑成思.知识产权——应用法学与基本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1]齐爱民主编.现代知识产权法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
    [22]李琛.论知识产权法的体系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3]朱雪忠.知识产权协调保护战略[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24]严永和.论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25]曹新明.中国知识产权法典化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26]刘春田.知识产权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7]朱雪忠.知识产权协调保护战略[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28]金海军.知识产权私权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9]冯晓青.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原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30]冯晓青等.知识产权法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31]冯晓青主编.知识产权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32]李琛.知识产权片论[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33]黄瑞华主编.信息法[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34]刘华.知识产权制度的理性与绩效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
    [35]李扬等.知识产权基础理论和前沿问题[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36]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编写.规制知识产权的权利行使[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37]徐聪颖主编.知识产权法学——问题点与文献源[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38]郑成思.知识产权法:新世纪初的若干研究重点[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9]冯晓青.知识产权法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40]李扬主编.知识产权的合理性、危机及其未来模式[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1]南振兴,刘春霖.知识产权学术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
    [42]龙文懋.知识产权法哲学初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3]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三庭编.知识产权经典判例[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
    [44]李明德.美国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5]李明山主编.中国近代版权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46]刘春田主编.中国知识产权评论(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7]吴汉东等著.知识产权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8]吴汉东、胡开忠.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49]郑胜利主编.北大知识产权评论(第一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50]李明德.美国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51]郑成思.知识产权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52]王先林.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知识产权滥用的反垄断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53]吴汉东、胡开忠.无形财产权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54]郑成思.知识产权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55]孙建、罗东川主编.知识产权名案评析(2)[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
    [56]李富强等.知识经济与知识产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57]吴汉东等.《西方诸国著作权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58]刘春田主编.中国知识产权二十年[M].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1998.
    [59]吴汉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60]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61]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62]赵汀阳主编.《现代性与中国》[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63]黄文艺.《全球结构与法律发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64]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65]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66]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M].香港:三联书店.1994.
    [67]梁峰.《知识与自由:哈耶克政治哲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68]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69] [美]黄仁宇.《中国大历史》(重印版)[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7.
    [70] [美]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7.
    [71]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72]金观涛、唐若昕.《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从古罗马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73]梁治平.《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74] [美]许倬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75]于桂芬.《西风东渐——中日摄取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76]张仲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77]方汉文.《比较文化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8]林精华.《民族主义的意义与悖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9]刘康.《全球化/民族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80]汪丁丁.《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81]钟叔河.《中国本身拥有力量》[M].香港:中华书局有限公司.1989.
    [1] [澳]彼得·德霍斯.知识财产权法哲学[M].周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 [法]蒲吉兰(Guilhem Fabre).21世纪的黑金[M].贾春娟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 [澳]布拉德·谢尔曼,[英]莱昂内尔·本特利.现代知识产权法的演进:英国的历程(1760-1911)[M].金海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
    [4]威廉·M.兰德斯、理查德·A.波斯纳.知识产权法的经济结构[M].金海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 [澳]彼得·达沃豪斯约翰·布雷斯韦特.信息封建主义[M].刘雪涛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6] [英]戴恩·罗兰德、伊丽莎白·麦克唐纳.信息技术法[M].宋连斌等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7] J.Michael Finger.《穷人的知识: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M].全先银等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8] [印度]甘古力.知识产权:释放知识经济的能量[M].宋建华等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9] [美]墨杰斯.新技术时代的知识产权法[M].齐筠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10] [日]富田彻男.市场竞争中的知识产权[M].廖正衡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1] [加]尼科·斯特尔.知识社会[M].殷晓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12]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编.知识产权纵横谈[M].陈寅虎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
    [13] [美]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经济学派译文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
    [14]玛莎·费丽莫.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M].袁正清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15]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6] [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M].于树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17] [英]马凌诺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华夏人民出版社,2002.
    [18] [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9]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0] [美]道格拉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厉以平,蔡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1]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2] [德]马克斯·舍勒.知识社会学问题[M].艾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23] [法]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动力[M].杨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24] [英]W.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5] [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上),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26] [美]曼昆.经济学原理[M].梁小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7] [美]乔纳森?弗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M].郭建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8] [美]詹姆斯·W·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M].徐家玲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9] [美]约翰?米可斯维特,艾德莱恩?伍尔得礼奇.完美大未来——全球化机遇与挑战[M].高仁君译.台湾:商周出版,2002.
    [30] [英]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M].郭国良,徐建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1] [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上册)[M].杨东莼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32] [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33] [英]F·A·冯·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34] [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二、三卷)[M].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35] [英]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M].王献平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36] [英]马丁·阿尔布劳.全球时代:超越现代性之外的国家和社会[M].高湘泽,冯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7]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38] [美]约翰·R·康芒斯.资本主义的法律基础[M].寿勉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9] [英]哈特.法律的概念[M].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40] [英]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M].张小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41] [英]戴维·赫尔德,安东尼·麦克格鲁.全球化与反全球化[M].陈志刚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2] [英]戴维·赫尔德,安东尼·麦克格鲁.治理全球化——权力、权威与全球治理[M].曹荣湘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3] [英]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M].杨雪冬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4] [美]伊曼努尔?华勒斯坦等.自由主义的终结[M].郝名玮,张凡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5]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46] [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M].王宪明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7] [德]贝克.全球化时代的权力与反权力[M].蒋仁祥、胡颐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8] [爱尔兰]J.M.凯利.西方法律思想简史[M].王笑红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49] [英]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翟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50] [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M].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1] [德]马克斯·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M].张乃根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52]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53]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54] [美]伯纳德·斯瓦茨.美国法律史[M].王均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0.
    [55] [美]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M].陈昕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6] [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M].郑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7] [英]汤因比.历史研究(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58]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59] [意]奥雷利奥·佩西.未来一百页——罗马俱乐部总裁的报告[M].王国君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4.
    [1]卢海君.传播权的猜想与证明[J].电子知识产权,2007,(1).
    [2]刘谊.共享的界限——从“盗贴”看互联网版权问题[J].新观察,2007,(2).
    [3]沈杨.规则之治憧憬的破灭与再生——论知识产权审判的造法困惑及其消解[J].法律适用,2007,(1).
    [4]曹新明.关于权利弱化与利益分享理论之研究——一种新的知识产权理论范式[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1).
    [5]胡小红.规制知识产权滥用的法理与现实思考[J].科技与法律,2007,(1).
    [6]郑成思.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和我国面临的挑战[J].中国专利与商标,2007,(1).
    [7]曹阳.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冲突·规范·非国家行为体[J].知识产权,2007,(2).
    [8]王长进.论传统知识的可知识产权性——兼以经济学中激励理论为分析方法[J].新学术,2007,(2).
    [9]冯晓青.论利益平衡原理及其在知识产权法中的适用[J].江海学刊,2007,(1).
    [10]刘华、周洪涛.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困境与出路——基于知识产权文化视角的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11]郑成思.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和我国面临的挑战[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6).
    [12]陈美章.构建知识产权法“平衡理论”的开创性之作——读冯晓青教授的《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J].知识产权,2006,(6).
    [13]黄汇.知识产权非理性扩张的法哲学解读——基于知识产权与所有权理念差异的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6).
    [14]刘亚军、张念念.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标准的解读与启示[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7).
    [15]杨雄文.知识产权熵论[J].知识产权,2006,(5).
    [16]王冠玺、李筱苹.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与国家发展政策的整合[J].法学研究,2005,(61).
    [17]吴汉东.关于知识产权私权属性的再认识——兼评“知识产权公权化”理论[J].社会科学,2005,(10).
    [18]曹新明、梅术文.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法哲学考察——以知识产权基本理论为研究范式[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2).
    [19]冯晓青.信息产权理论与知识产权制度之正当性[J].法律科学,2005,(4).
    [20]龙文懋.制度及其相容性——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哲学文化考察[J].社会科学战线,2005,(2).
    [21]曹新明.知识产权法哲学理论反思——以重构知识产权制度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6).
    [22]吴汉东.国际化、现代化与法典化: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道路[J].法商研究,2004,(3).
    [23]周洪涛.知识产权文化解读[J].中国版权,2004,(8).
    [24]强世功.知识产权与法律移植[J].读书,2004,(8).
    [25]冯晓青.知识产权与竞争、反垄断关系之透视[J].法学,2004,(3).
    [26]冯晓青、刘淑华.试论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及其公全化趋向[J].中国法学,2004,(1).
    [27]冯晓青.试论以利益平衡为理论基础的知识产权制度[J].江苏社会科学,2004,(1).
    [28]李扬.再评洛克财产权劳动理论——兼与易继明博士商榷[J].现代法学,2004 ,(1).
    [29]唐昭红.解读专利制度的缘起——从早期专利制度看知识产权正当性的条件[J].科技与法律,2004,(1).
    [30]冯术杰、于延晓.知识产权地域性的成因及其发展[J].长白学刊,2002,(4).
    [31]张泽吾.等同原则的法哲学思考——基于抽象物的分析进路[J].电子知识产权,2004,(2).
    [32]朱谢群.知识产权的法理基础[J].知识产权,2004,(5).
    [33]吴汉东.法哲学家对知识产权法的哲学解读[J].法商研究,2003,(5).
    [34]吴汉东.知识产权的私权与人权属性——以《知识产权协议》与《世界人权公约》为对象[J].法学研究,2003,(3).
    [35]徐瑄.关于知识产权的几个深层理论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36]徐瑄.知识产权的正当性——论知识产权法中的对价与衡平[J].中国社会科学,2003,(4).
    [37]龙文懋.知识产权制度的公益性与私益性[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2).
    [38]冯晓青.知识产权的劳动理论研究[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9).
    [39]姚岷.黑格尔法哲学中的知识产权思想[J].电子知识产权,2003,(6).
    [40]邬贵根.“世俗”法中的应然性与实然性的法理分析——以知识产权法及相关条约为例[J].当代法学,2003,(8).
    [41]范运和.知识产权产生属性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4 ).
    [42]李雨峰.版权扩张:一种合法性反思[J].现代法学,2001,(5).
    [43]郑成思.20世纪知识产权法学研究回顾[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
    [44]易继明.评财产权劳动学说[J].法学研究,2000,(3).
    [45]易继明、李辉凤.财产权及其哲学基础[J].政法论坛,2000,(3).
    [46]曲三强.被动立法的百年轮迴——谈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历程[J].中外法学,1999,(2).
    [47]梅雪芹.论约翰·洛克的财产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48]张平.知识产权法的地位及其渊源[J].知识产权,1994,(6).
    [49]张文显.WTO与中国法律发展[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1).
    [50]张文显.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法治[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
    [51]邓正来.中国法学的重建——批判与建构[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5).
    [52]邓正来.中国法律哲学当下基本使命的前提性分析——作为历史性条件的“世界结构”[J].法学研究,2006,(5).
    [53]邓正来.法学研究中“中国”的缺位——以“消费者权利”法学研究为个案的分析[J].中国改革,2005,(9).
    [54]俞可平.全球化研究的中国视角[J].战略与管理,1999,(3).
    [55]俞可平.现代文明所面临的挑战:当代全球问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4,(4).
    [56]黄文艺.全球化与法理学的变革和更新[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5).
    [57]黄兴永.从制度经济学到经济分析法学——法律经济学发展历程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法学院,2005.
    [58]梁上上.利益的层次结构与利益衡量的展开[J].法学研究,2002,(1).
    [59]麻宝斌.公共利益与公共悖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2,(1).
    [60]苏力.法律与科技问题的法理学重构[J].中国社会科学,1995,(3).
    [61]李亚虹.西法中移的文化困惑[J].中外法学,1998,(6).
    [62]刘冬雪.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J].社会科学辑刊,2003,(1).
    [1]张雪忠.TRIPS协定对药品知识产权的保护及发展中国家的法律对策[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08.
    [2]梁兴国.知识产权权利冲突问题研究——一种法哲学的进路[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7.
    [3]杨丽娟.科技法历史形态演化的哲学反思[D].沈阳:东北大学哲学院,2006.
    [4]刘红臻.知识经济与法制创新[D].长春:吉林大学法学院,2006.
    [5]饶明辉.当代西方知识产权理论的哲学反思[D].长春:吉林大学法学院,2006.
    [6]杨礼富.网络社会的伦理问题探究[D].苏州:苏州大学哲学院,2006.
    [7]郑重.论民间文学艺术的版权保护[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6.
    [8]黄兴永.从制度经济学到经济分析法学——法律经济学发展历程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法学院,2005.
    [9]凌金涛.知识产权因素与中美关系1989-1996[D].苏州:苏州大学历史系,2005.
    [10]葛秋萍.知识资本的虚拟价值现实化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哲学院,2005.
    [11]崔衍超.专利权限制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05.
    [12]马传兵.经济全球化与无形资本扩张[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4.
    [13]李晓辉.信息权利推理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法学院,2004.
    [14]李建华.知识生产的经济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2004.
    [15]封杰.对专利权限制的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04.
    [16]于宁.知识产权制度的分析与反思[D].长春:吉林大学法学院,2003.
    [17]姚欢庆.侵害知识产权理论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03.
    [18]邓金堂著.高技术经济的制度演化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03.
    [19]张歆.知识产权利益平衡机制问题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法学院,2003.
    [20]娄耀雄.以利益平衡原则为视角的信息法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法学院,2002.
    [21]金海军.作为民事权利的知识产权[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01.
    [22]龙文懋.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D].北京:北京大学法学院,2001.
    [23]徐秀娥.关于知识产权的法哲学思考——兼论“知识产权是私权”[D].北京:北京大学法学院,2001.
    [24]陈则孚.知识资本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1.
    [25]夏先良.知识论:知识产权、知识贸易与经济发展[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
    [26]姚怡昕.中国版权制度变迁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经济学院,1999.
    [27]张平.网络空间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法学院,1999.
    [28]刘茂林.知识产权的经济分析[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6.
    [29]吴汉东.论合理使用——关于著作权限制与反限制的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1995.
    [1] Donald G.Richards.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Global Capitalism: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Trips Agreement[M].New York: M.E.Sharpe, Inc., 2004.
    [2] Adam Thierer & Wayne Crews.Copy Fights:the Futur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the Information Age[M].Washington D.C.: Cato institute, 2002.
    [3] Gillian Davies . Copyright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 M ]. London: Sweet&Maxwell, 2002.
    [4] Drahos.P., J.Braithwaite.Information Feudalism:Who Owns the Knowledge Economy?[M].London:Earthscan, 2002.
    [5] Adam D.Moore.Intellectual Property & Information Control[M].New Brunswick (U.S.A) and London (U.K.): Transaction Publisher, 2001.
    [6] Peter Drahos.Intellectual Property[M].Aldeshot: Dartmouth PublishingCompany Limited, 1999.
    [7] Peter Drahos.A Philosoph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M].Aldeshot: 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 1996.
    [8] L.Ray patterson, Stanley W.Lindberg.The Nature of Copyright:A Law of Users’Right[M].Athens: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1991.
    [9] Fink Carsten, Maskus Keith.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Development:Lessons from Recent Economic Research[M].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1] Orit Fischman Afori.Human rights and copyright: the introduction of natural law considerations into American copyright law[J].Fordham Intellectual Property, Media&Entertainment Law Journal, 2004, (14) .
    [2] Henry .E.Smith.“The language of property: form, context, and audience[J].Stanford Law Review, 2003, (55).
    [3] Maureen Ryan.Cyberspace as public space: a public trust paradigm for copyright in a digital world[J].Oregon Law Review, 2000, (79).
    [4] Neil Weinstock Netanel.Asserting copyrights democratic principles in the global arena[J].Vanderbilt Law Review, 1998, (51).
    [5] Justin Hughes.The Philosoph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J].the Georgetown Law Journal, 1988, (77).
    [6] David Fewer.Constitutionalizing copyright: freedom of expression and the limits of copyright in Canada[J].university of Toronto Faculty of law Review, 1997, (55).
    [7] James Boyle.A politic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Environmentalism for the net?[J].Duke Law Journal, 1997, (47).
    [8] Steward E.Sterk.Rhetoric and reality in copyright law[J].Michigan Law Review, 1996, (94).
    [9] Neil Weinstock Netanel.Copyright and a democratic civil society[J].Yale Law Journal, 1996, (106).
    [10] Keith Aoki.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sovereignty: notes toward a cultural geography of authorship[J].Stanford Law Review, 1996, (48).
    [11] Niva Elkin-Koren.Copyright law and social dialogue on the information superhighway: the case against copyright liability of bulletin board operators[J].Cardozo Arts & Entertainment Law Journal, 1995, (13). .
    [12] Brain Martin.Against intellectual property[J].Philosophy and Social Action, 1995, (21).
    [13] David Nimmer.The end of copyright[J].48 Vand.L.Rev.1385,1416(1995).
    [14] Robert A.Kreiss.Accessibility and Commercialization in Copyright Theory[J].UCLA.L.Rev., 1995, (15).
    [15] Jeremy Waldron.From authors to copiers: individual rights and social values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J].Chicago-Kent Law Review, 1993, (68). .
    [16] Lawrence C.Becker.Deserving to own intellectual property[J].Chicago-Kent Law Review, 1993, (68).
    [17] Wendy J.Gordon . A Property Rights in Self-Expression:Equality and Individualism in the Natural Law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J].Yale L.J., 1993, (102).
    [18] Neil W. Netanel.Copyright Alienability Restrictions and the Enhancement of Author Autonomy:A Normative Evaluation[J].Rutgers L.J., 1993, (24).
    [19] Steven Cherensky . Comment,A Penny for Their Thoughts: Employee- Inventors, Preinvention Assignment Agreements,Property,and Personhood[J].Cal.L. Rev., 1993, (81).
    [20] Stephen J.Schnably.Property and Pragmatism: A Critique of Radin’s Therty of Property and Personhool[J].Stan.L.Rev., 1993, (45).
    [21] Wendy J.Gordon.Toward a jurisprudence of benefits: the norms of copyright and the problem of private censorship[J].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 , 1990, (57).
    [22] John Perry Barlow.The Economy of Ideas[J].Wired, 1994, (84).
    [23] Edwin C Hettinger.Justify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J].Phil. &Pub. Aff., 1989, (18).
    [24] Edward J.Damich.The right of personality: a common-law basis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moral rights of author[sJ].Georgia Law Review, 1988, (23).
    [25] William Fisher.Reconstructing the fair use doctrin[eJ].Harvard Law Review , 1988, (101).
    [26] Justin Hughes.The philosoph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J].Georgetown Law Journal, 1988, (77).
    [27] Margaret Jane.Radin.Market-Inalienability[J].Harv.L.Rev., 1987, (100).
    [28] Jeremy Waldron.Enouth!and as Good Left for Other[sJ].Phil.Q., 1979, (29).
    [29] Stethen Breyer.The Uneasy Case for Copyright:A Study of Copyright in Books,Photocopies,and Computer Programs [J].Harvard law review , 1970, (8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