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宗道诗文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公安派的文学创作是晚明性灵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袁宗道作为这一流派的先发主将起着涤除复古遗毒、确立创新理念的作用,他的文学创作对其弟袁宏道、袁中道的影响甚深。研究袁宗道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有助于进一步廓清公安派肇兴时期的发展脉络,构建公安派研究的整体框架。本文分为五个方面对袁宗道诗文展开论述。
     绪论部分主要概括袁宗道文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归纳袁宗道研究成果,指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和重点。
     第一章,简述袁宗道的生平及其在公安派中的位置。重点论述了晚明时代的经济、政治和士人风气,同时对袁宗道的生平和思想进行简介,从而探寻袁宗道性灵文学主张产生的文化背景和生活土壤。
     第二章,通过对袁宗道文学思想中“反对复古模拟”、“主张‘自家本色’”、“崇‘识’、尚‘理’、重‘德’”等三个方面的梳理,展示其文学思想中既创新又保守的特点。
     第三章,概括袁宗道诗歌的主要内容,将袁宗道诗歌分为反映其儒家情怀、厌官情绪、闲居情景三个方面,并总结其诗歌的“清润和雅、即物起兴”和“朴素直白、平淡自然”的艺术特色。
     第四章,总结袁宗道散文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征。本章从文体特色出发,将其散文分为馆阁文类、序类、游记类、尺牍类和杂说类,并对各类作品进行分析总结。袁宗道散文虽然没有袁宏道成就高,但是也具有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特征,本章从性灵文学的角度将袁宗道散文的艺术特色总结为“写心”风格。
The GongAn faction’s literary production i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latter Ming dynasty school of literature. Yuan Zongdao take this school to send the commanding general to play first is washing eliminates restores the old the evil legacy and establishing innovation idea role. His literary production to his younger brother Yuan Hongdao and Yuan Zongdaos influence is really deep. Studing Yuan Zongdao’s literature thought and the literary production is helpful in further cleans up the GongAn faction to initiate is popular the time the development vein, the construction GongAn sends the research the overall frame. This article divides into five aspects a prose to conduct the research and the summary to Yuan Zongdao.
     The introduction part mainly summarizes history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Yuan Zongdao’s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induces Yuan Zongdao the research results pointing out research technique and key of this article. This is also this article starting point and the foothold. The first chapter summarizes Yuan Zongdao a biography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GongAn faction. This chapter elaborated the latter Ming dynasty time economy, political and the gentleman person atmosphere with emphasis, simultaneously a biography thought carries on the synopsis to Yuan Zongdao, thus inquired about that Yuan Zong the school of literature advocated produces time and cultural context and life soil.
     The second chapter, through to Yuan Zongdao’s the literature thought“opposed that restores the old the simulation”,“to advocate the `oneself true colors '”,“honored the `knowledge ', Shang `li ', heavy `Germany '”and so on three aspect combing, demonstrated in its literature thought both to innovate and the conservative characteristic.
     The third chapter summarized Yuan Zongdao’s poetry primary coverage, a poetry acts in a reprehensible manner three aspects Yuan Zongdao, and summarizes its poetry“clear Run and elegant, namely is inspired to”and“simple straightforward, the light nature”the artistic feature. The fourth chapter, summarizes Yuan Zong the prose primary coverage and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This chapter embarks from the literary style characteristic, divides into the hall Chinese style pavilion preface class its prose, the foreword class, the travel notes class, the style guide for letter writing class and various views class, carries on the appreciation in each classification to the work. Yuan Zong prose, although does not have Yuan Hong an achievement to be high, but also has the public security faction“to express the soul alone, does not arrest the old way of doing things”the characteristic, this chapter prose's artistic feature is“writes Yuan Zong from school of literature's angle summary the heart”the style.
引文
1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78页。
    1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64页。
    2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493页。
    3沈德潜、周准:《明诗别裁集》,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9页。
    4陈田:《明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301页。
    5《读书顾问》,1934年7月1卷2期。
    
    1《人世间》,1935年7月第31期。
    2《约翰声》,1935年12月第46期。
    3《文哲月刊》,1936年8月第1卷7期。
    4《江海学刊》,1958年6月。
    5《湖北日报》,1962年6月6日。
    6《中学语文》,1979年第4期。
    7《孔子研究》,2004年第4期。
    8《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2月第1期。
    9《学术探索》,2003年第5期。
    10《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11《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12《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0期。
    13《昌潍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
    14《东方论坛》,2006年第2期。
    1《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11期。
    2《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3《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2期。
    4《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5《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四期。
    6《泰安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7《聊城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8《文献》,1994年第3期。
    
    1《孟子译注﹒万章下》,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51页。
    2张显清:《晚明社会的时代特点》,《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6期。。
    3万明:《晚明社会的变迁问题与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25页。
    
    1赵翼:《廿二史札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75页。
    2万明:《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25页。
    3张廷玉:《明史》卷八一,《食货五》,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031页。
    4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页。
    1王阳明:《王阳明全集》,《答顾东桥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25页。
    2《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26页。
    3袁中道:《珂雪斋集》卷十八,《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754页。
    4熊礼汇:《明清散文流派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3页。
    
    1李贽:《续焚书》卷二,《三教归儒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85页。
    2袁宗道:《白苏斋类集》卷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78页。
    3《珂雪斋集》卷十八,《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第754页。
    4万明主编:《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商务印刷馆,2005年版,第89页。
    
    1《白苏斋类集》卷十八,《读渊明传》,第292页。
    2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徐汉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68页。
    3《袁宏道集笺校》,《龚惟长先生》,第265页。
    1《明史》卷176,《文苑四》,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7397页。
    2《珂雪斋集》卷十七,《石浦先生传》,第707页。
    3《白苏斋类集》卷十,《嘉祥县志序》,第135页。
    4《白苏斋类集》卷十,《送夹山母舅即任太原序》,第128页。
    5《珂雪斋集》卷十七,《石浦先生传》,第708页。
    6《白苏斋类集》卷十一,《巡抚福建右副都御史传野司公墓志铭》,第143页。
    7《珂雪斋集》卷十七,《石浦先生传》,第708页。
    
    1《珂雪斋集》卷九,《寿大姊五十序》,第431页。
    2《珂雪斋集》卷十七,《石浦先生传》,第710页。
    3《珂雪斋集》卷十七,《石浦先生传》,第711页。
    4《珂雪斋集》卷十七,《石浦先生传》,第708页。
    5《白苏斋类集》卷二十,《论文上》,第283页。
    
    1《珂雪斋集》卷十七,《石浦先生传》,第708页。
    2《袁宏道集笺校》卷二十六,《途中怀大兄诗》,第871页。
    3《珂雪斋集》卷十七,《石浦先生传》,第709页。
    4《袁宏道集笺校》卷二十六,《途中怀大兄诗》,第871页。
    5《白苏斋类集》卷十六,《寄三弟》,第229页。
    6《珂雪斋集》卷十七,《石浦先生传》,第711页。
    7《白苏斋类集》卷一,《咏怀效白》,第5页。
    
    1《白苏斋类集》卷一,《咏怀》,第7页。
    2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袁庶子宗道》,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25页。
    3周群:《袁宏道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8页。
    1《珂雪斋集》卷十九,《告伯修文》,第787页。
    
    1《珂雪斋集》卷十七,《石浦先生传》,第710页。
    2《珂雪斋集》卷二十,《心律》,第863页。
    3《白苏斋类集》卷十六,《与三弟》,第239页。
    1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六,第478页。
    
    1《白苏斋类集》卷五,《同惟长舅读唐诗有感》,第63页。
    2《明史·文苑·李梦阳》,第4736页。
    3《白苏斋类集》卷二十,《论文》(下),第286页。
    4《白苏斋类集》卷十六,《答陶石篑》,第234页。
    
    1《白苏斋类集》卷五,《同惟长舅读唐诗有感》,第63页。
    2《明史·文苑·李梦阳》,第4736页。
    3《白苏斋类集》卷二十,《论文》(下),第286页。
    4《白苏斋类集》卷十六,《答陶石篑》,第234页。
    
    1《白苏斋类集》卷七,《士先器识而后文艺》,第92页。
    2《白苏斋类集》卷二十,《论文》(上),第284页。
    3《白苏斋类集》卷十六,《答陶石篑》,第233页。
    4《袁宏道集笺校》,《叙小修诗》,第187页。
    5刘勰:《文心雕龙译注﹒时序》,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526页。
    
    1《白苏斋类集》卷二十,《论文》(上),第284页。
    2《袁宏道集笺校》《叙小修诗》,第709页。
    3《白苏斋类集》卷二十,《论文》(下),第285页。
    4《白苏斋类集》卷二十,《论文》(下),第285页。
    5《白苏斋类集》卷七,《刻文章辨体序》,第81页。
    
    1《白苏斋类集》卷十,《北游稿小序》,第136页。
    2《白苏斋类集》,姚士麟《白苏斋类集序》,第1页
    3《白苏斋类集》卷一,《咏怀》,第7页
    
    1《白苏斋类集》卷十六,《答陶石篑》,第234页。
    2《白苏斋类集》卷二十,《读陶渊明》,第292页。
    3《珂雪斋集》卷二十一,《书方平弟藏慎轩居士卷末》,第890页
    4《白苏斋类集》卷十六,《答陶石篑﹒又》,第214页。
    5《白苏斋类集》卷十六,《答王衷白太史》,第221页。
    6《白苏斋类集》卷十六,《大人书》,第216页。
    
    1《袁宏道集笺校》,《寿存斋张公七十序》。
    2《白苏斋类集》卷二十,《论文》(下),第285页。
    3《白苏斋类集》卷二十,《论文》(下),第285页。
    4《白苏斋类集》卷十八,《说书类序》,第237页
    5《白苏斋类集》卷七,《刻文章辨体序》,第81页。
    
    1《白苏斋类集》卷二十,《论文》(下),第285页。
    2《白苏斋类集》卷二十,《论文》(下),第285页。
    3《白苏斋类集》卷七,《士先器识而后文艺》,第81页。
    4周群:《袁宏道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6页。
    
    1陈田:《明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301页。
    2《白苏斋类集》卷十六,《寄三弟》(又),第233页。
    
    1《白苏斋类集》卷一,《送刘都谏谪辽阳》,第6页。
    2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40页
    3《袁宏道评传》,第248页
    4《白苏斋类集》卷一,《寒食节有感》,第5页
    5《白苏斋类集》卷五,《宿古驿》,第46页
    
    1《白苏斋类集》卷一,《过黄河》,第1页。
    2《白苏斋类集》卷五,《花下》,第58页。
    3《白苏斋类集》卷五,《启王荆右座主》,第58页。
    4《白苏斋类集》卷四,《北发》,第39页。
    
    1《白苏斋类集》卷一,《过黄河》,第1页。
    2《白苏斋类集》卷五,《花下》,第58页。
    3《白苏斋类集》卷五,《启王荆右座主》,第58页。
    4《白苏斋类集》卷四,《北发》,第39页。
    
    1《白苏斋类集》卷四,《村居》,第35页。
    2《白苏斋类集》卷四,《新春索居》,第35页。
    3《白苏斋类集》卷四,《雨中》,第35页。
    4《白苏斋类集》卷四,《斋中独坐》,第35页。
    5《白苏斋类集》卷三,《携尊江上》(其二),第27页
    
    1《白苏斋类集》卷二,《东坡作戒杀诗遗陈季常,余和其韵》(又),第14页。
    2《白苏斋类集》卷二,《对酒》,第12页。
    3《白苏斋类集》卷,《寿亭舅赠我宜兴瓶,一时精美,喜而作歌》,第6页。
    4《白苏斋类集》卷三,《有感》,第30页。
    5《珂雪斋集》卷二十一,《书方平弟藏慎轩居士卷末》,第890页。
    
    1《白苏斋类集》卷六,《三日行山中,山尽有感》,第30页
    2《白苏斋类集》卷四,《过旧叶城有感,是时两弟已行五六日矣,》,第40页
    3《白苏斋类集》卷六,《黄粱梦戏题》(一),第71页
    4《白苏斋类集》卷六,《黄粱梦戏题》(二),第71页
    1《白苏斋类集》卷六,《信阳道中即事》(其三),第67页。
    2《白苏斋类集》卷五,《晨起》,第55页。
    1赵伯陶:《明清小品——个性天趣的显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7页。
    
    1《白苏斋类集》卷七,《刻文章辨体序》,第80页。
    2《白苏斋类集》卷七,《真正英雄从战战兢兢中来》,第79页。
    3《白苏斋类集》卷十六,《寄三弟》,第232页。
    4《白苏斋类集》卷七,《救荒奇策何如》,第89页。
    1《白苏斋类集》卷八,《毛颖、陈玄、石泓、楮素传》,第101页。
    2《白苏斋类集》卷十,《送夹山母舅之任太原序》,第128页。
    
    1《白苏斋类集》卷十,《牟镇抚序》,第130页。
    2《白苏斋类集》卷九,《寿封公龙川郭公七十序》,第119页。
    3《白苏斋类集》卷十,《嘉祥县志序》,第134页。
    4《白苏斋类集》卷十,《北游稿小序》,第136页。
    
    1《白苏斋类集》卷十四,《游西山》(二),第181页。
    2《白苏斋类集》卷十四,《游西山》(一),第181页
    3《白苏斋类集》卷十四,《上方山》(三),第187页。
    4《白苏斋类集》卷十四,《游西山》(三),第182页。
    
    1《白苏斋类集》卷十四,《锦石滩》,第183页。
    2赵伯陶选注:《袁伯修小品》,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
    3《白苏斋类集》卷十四,《二圣寺游记》,第197页。
    4《白苏斋类集》卷十四,《大别山》,第195页。
    5尹恭弘:《小品高潮与晚明文化》,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39页。
    
    1《白苏斋类集》卷十六,《陶编修石篑》,第212页。
    2《白苏斋类集》卷十六,《母舅寿亭先生》,第219页。
    3《白苏斋类集》卷十五,《李宏甫》,第209页。
    4《白苏斋类集》卷十五,《李卓吾》,第208页。
    5《白苏斋类集》卷十五,《梅开府寄黄鼠》,第205页。
    
    1吴承学:《晚明小品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4页。
    2《晚明小品研究》,第130页。
    3《白苏斋类集》卷二十,《读渊明传》,第292页。
    
    1《白苏斋类集》卷二十,《论谢安矫情》,第291页。
    2《白苏斋类集》卷二十,《论谢安矫情》,第291页。
    3《晚明小品研究》,第132页。
    4《白苏斋类集》卷二十,《读子瞻范增论》,第289页。
    5《白苏斋类集》卷二十,《杂说》,第301页。
    
    1《白苏斋类集》卷十三,《祭龚鸿胪吉亭母舅文》,第172页。
    2姚士麟:《白苏斋类集序》,第1页。
    3钱伯城:《白苏斋类集前言》,第6页。
    4《白苏斋类集》卷十六,《王衷白》,第222页。
    
    1《白苏斋类集》卷十六,《大人书》,第216页。
    2《白苏斋类集》卷十六,《寄三弟》,第229页。
    3《白苏斋类集》卷十四,《上方山一》,第186页。
    4《白苏斋类集》卷十四,《游西山二》,第182页。
    1《白苏斋类集》卷十四,《游西山五》,第186页。
    2《白苏斋类集》卷十四,《游西山三》,第184页。
    3《白苏斋类集》卷十六,《答陶石篑》,第233页。
    4《袁宏道集笺校》,《西湖记一》,第487页。
    5《袁宏道评传》,第253页。
    6《白苏斋类集》卷十四,《嘉鱼游记》,第195页。
    7《白苏斋类集》卷十四,《戒坛山二》,第185页。
    8《白苏斋类集》卷十四,《小西天二》,第189页。
    9《白苏斋类集》卷二十,《论用才》,第286页。
    
    1《白苏斋类集》卷七,《士先器识而后文艺》,第91页。
    
    2《白苏斋类集》卷二十,《论文》,第283页。
    
    1《白苏斋类集》卷十四,《游西山﹒四》,第183页。
    2《珂雪斋集》卷五十八,《西山小记》,第1245页。
    3《小品高潮与晚明文化》,第42页。
    4《白苏斋类集》卷十七,《说书类序》,第237页。
     1《白苏斋类集》卷十七,《说书类序》,第186页。
    1、《白苏斋类集》,袁宗道著,钱伯城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2、《袁宗道集笺校》,袁宗道著,孟祥荣笺校,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袁宏道集笺校》,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4、《珂雪斋集》,袁中道著,钱伯城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5、《列朝诗集小传》,钱谦益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6、《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纪昀等编,中华书局,1997年版
    7、《静志居诗话》,朱彝尊著,黄君坦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8、《明诗纪事》,陈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版
    9、《明诗别裁集》,沈德潜、周准编,中华书局,1975年版
    10、《明史》,张廷玉等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11、《晚明史(1573-1644)》,樊树志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著,中华书局,1991年版
    13、《宋明理学史》,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人民主版社,1987年版
    14、《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5、《美学三书》,李泽厚著,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16、《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郑振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7、《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18、《中国文学史》,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19、《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0、《中国散文史》,郭预衡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版,
    21、《中国散文史》,陈柱著,商务印刷馆,1998年版
    22、《明代文学史》,徐朔方、孙秋克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3、《沧浪诗话校释》,严羽著,郭绍虞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
    24、《艺概》,刘熙载撰,陈文和、刘立人点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5、《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明代卷》,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26、《明代文学批评史》,袁震宇、刘明今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27、《明清散文流派论》,熊礼汇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8、《明清小品》,赵伯陶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9、《晚明小品研究》,吴承学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30、《公安派的文化阐释》,易闻晓著,齐鲁书社,2003年版
    31、《公安派结社考》,何宗美著,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
    32、《明代文学研究》,邓绍基、史铁良主编,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33、《三袁诗文选注》,李茂肃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34、《袁伯修小品》,赵伯陶选注,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
    35、《袁中郎评传》,周群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6、《公安派研究》,钟林斌著,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周群《阳明学与袁宗道的“四书”诠释》,《孔子研究》,2004年第4期
    2、周群《以佛诠儒返本归儒——论袁宗道对“四书”的诠释》,《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3、易闻晓《儒学的禅学虚化——袁宗道的心学诠释》,《学术探索》,2003年第5期
    4、易闻晓《袁宗道:“稳实”掩盖的自适精神——公安派人格心态研究之一》,《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5、孟祥荣、张伟《摇摆在心学、佛学与宗法伦理之间——论袁宗道的内在人格冲突》,《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6、邢满《略论袁宗道在公安派中的作用及影响》,《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11期
    7、李展《袁宗道小品艺术特征略论》,《泰安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