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殇烛照下的浮生世相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香港文学在多重语境言说下呈现出十分独特的文化品格。大众消费文化大行其道,通俗文学日渐成为文坛主流。李碧华作为香港文坛的一支奇笔,以其独具一格的情爱小说创作征服了众多的读者,并赢得了“天下言情第一人”的美誉。她的创作不拘泥于一般言情小说景幻情真的窠臼中,往往融入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对性别话语和人性的关注,对古典和历史的痴迷与追寻,以及边缘化的写作视角使她的作品呈现出瑰奇诡异、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质。李碧华是纷繁复杂的香港文化版图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她在香港多元的文化谱系中,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创造出一种雅致新异的“李碧华风格”。
     李碧华将情爱写到了极致,又着意将历史、古典、政治、宿命等因素融入其中,肆意把玩,借此隐喻当下,探勘浮生世相。本文关注的是作者根植于情爱小说中的多重言说视角,以及潜隐的对人性、人世以及身份认同的深层观照。
     全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引言,主体部分由中间三章构成,最后部分为结语。各部分重点论述内容如下:
     引言论述了多重语境观照下的香港文学景观,言情小说在上世纪70、80年代的异军突起,以及李碧华在香港文坛中具有坐标意义的独特地位。
     第一章主要论述李碧华作品中情爱视角的切入,对爱情、情欲的书写与颠覆,对性别话语的反思,以及更深层次上对当下人性的批判以及两性关系的失衡与构建。
     第二章探讨的是李碧华戏弄古今的故事新编,传统命运观和宿命观的介入,以及对古典文化的迷恋和借鉴。另外,她执著于对当下社会情感缺失的书写,对香港历史的还原(“怀旧”),对古典的重建和想象,以此构建起当下都市影像。
     第三章重在表现李碧华游走在边缘的写作姿态:跨雅俗跨文类的中介性,通俗文学中的别样的“文革”叙事,以及由于香港边缘的地位和政治处境引发的“香港意识”,以及其身份认同的焦虑与危机。
Hong Kong literature speaks in the multiple linguistic environments presents the extremely unique cultural moral character.The populace expend cultural big line of it to say that, the popular literature becomes the literary arena mainstream day after day.Li Bihua took the Hong Kong literary arena a wonderful pen, the love novel creation which was in a class by itself has conquered the multitudinous readers, and has won "the world loved the first person" the fine reputation. Her creation does not rigidly adhere to general love story in the real pattern, often has integrated a richer connotation. To the sex words and the human nature attention, with tracks down to classical and historical being infatuated, as well as the peripherization writing angle of view causes her work to present the artistic special characteristic which the wonderful and strange character, appeals to both cultured and popular tastes. Li Bihua is on the complex Hong Kong culture domain together the unique scenery, she is in the Hong Kong multi-dimensional culture evolution, has made own sound, creates one kind refinedly new and strange "the Li Bihua style".
     Li Bihua has written about the love to the extrem, also among the factors of the history,classic, politics, fate and so on. She took advantage of this metaphor immediately, the exploration floats lives of the world. This article pays attention to the multiple angle of view, as well as dives to the human nature and the identify in-depth contemplation.
     The full text is composed of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the main body part constitutes of three chapters, the final part is a conclusion. Various part of key elaboration content is as follows:
     First chapter mainly elaborates in the love angle of Li Bihua work , the writing of love and sex, the self-examination of sex language and she builded the new relationship of men and women.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newly organized story, the tradional fate and the classic culture .Moreover, she adheres to the writing of social emotion and take the Hong Kong history into original state . She constructs the metropolis phantom by imaging and building classics.
     Third chapter displays Li Bihua's writing posture: her works suit both refined and popular tastes and she writes strangely about the cultural revolutionin as well as its status approval anxious and crisis.
     The end is the conclusion of themultiple angle of view. We pay more attention to Li Bihua.
引文
① [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张旭东编,陈济侨等详,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487页。
    ① 王德威:《如何现代,怎样文学?——十九廿世纪中文小说新论》,台北: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第282页。
    ② 何慧:《香港当代小说概述》,广州:广州经济出版社,1996年,第214页。
    ①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4页。
    ② 罗如兰:《血腥爱情的塑造者——专访香港神秘女作家李碧华》,见李碧华《霸王別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第264页。
    ① 李碧华:《霸王别姬青蛇》,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年,封底。
    ② 李碧华:嚷霸王别姬青蛇》,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年,第261页。
    ③ 陈燕遐:《流行的悖论——文化评论中的李碧华现象》,见陈国球编《文学香港与李碧华》,台北:麦田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第147—148页。
    ① 朱崇科:《混杂雅俗的香港虚构——浅析<青蛇>》,《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5年第1期,第61页。
    ① 张曦娜:《个体户李碧华》,新加坡:《联合早报·早报周刊》,1992年11月22日。
    ② 朱崇科:《混杂雅俗的香港虚构——浅析<青蛇>》,《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5年第1期,第61页。
    ① 吕冰心:《饶有新意的重写——我看李碧华的<青蛇>》,《开封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第45页。
    ① [瑞]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冯川等详,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第77-78页。
    ① 王德威:《如何现代,怎样文学?——十九廿世纪中文小说新论》,台北: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① 李玲:《中国现代文学的性别意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13页。
    ② 李碧华:《霸王别姬 青蛇》,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年,第241页。
    ① [清]曹雪芹:《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64页。
    ② 李碧华:《秦俑 满洲国妖艳——川岛芳子》,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年,第163页。
    ③ 参见Kate Miltett, Sexual Politics (London: Rupert Hart-Davis, 1971), pp. 23-58。
    ④ 艾晓明:《戏弄古今:淡李碧华<青蛇>、<潘金莲之前世今生>和<霸王别姬>》,黄维梁编《活泼纷繁的香港文学》(下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78页。
    ① 刘登翰:《香港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499-500页。
    ② [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315页。
    ③ 罗岗:《“文学香港”与都市文化认同》,《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第10页。
    ④ 罗岗:《“文学香港”与都市文化认同》,《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l期,第11页。
    ⑤ [法]米歇尔·福柯:《古典时代疯狂史》,林志明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第40页。
    ⑥ 刘瑛:《爱恨痴缠的前世今生——论李碧华小说中的宿命观》,《当代文坛》,2004年第3期,第106页。
    ① 敏泽、党圣元:《文学价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
    ② 见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子夏传》(“四书五经”中“五经”之一)。
    ① 桂蔚:《重写背后的沉重》,《台港文学选刊》,2003年第3期。
    ② 李碧华:《霸王别姬 青蛇》,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年,第378页。
    ③ 张爱玲:《红玫现与白玫瑰》,《张爱玲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① 吕冰心:《饶有新意的重写——我看李碧华的<青蛇>》,《开封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第44页。
    ① 鲁迅:《故事新编·序言》,《鲁迅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450页。
    ② [荷]D.佛克马:《欧洲与中国传统中的重写方式》,《文学评论》,1999年第6期。
    ③ 郑家建:《被照亮的世界——<故事新编>诗学研究》,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63页。
    ① [日]上坂冬子:《男装女谍川岛芳子传》,巩长金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
    ① 王德威:《香港情与爱——回归后的小说叙事与欲望》,《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5期,第96页。
    ② 刘登翰:《香港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98-499页。
    ③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五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502页。
    ① 李碧华:《秦俑 满洲国妖艳——川岛芳子》,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年,第136页。
    ② 沈从文:《一个传奇的本事 附记》,《沈从文文集第十卷:散文、诗》,广州:花城出版社,香港:生活·渎书·新知三联书店香港分店联合出版,1984年,第162页。
    ③ 陈熙涵:《香港女作家李碧华:不做苦海明灯》,《文汇报》,2002年4月16日。
    ① 李碧华:《霸王别姬 青蛇》,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年,第261页。
    ① 陈晓辉:《正典的命运——试论李碧华小说改写传统的方式》,《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第38页。
    ② 张曦娜:《个体产李碧华》,新加坡《联合早报·早报周刊》,1992年11月22日。
    ① [匈]桑多尔·裴多菲:《自由与爱情》(抒情诗)。
    ② 周蕾:《写在家国以外》,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57页。
    ① 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389页。
    ② 周蕾:《写在家国以外》,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
    ① 转引自赵稀方:《小说香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158页。
    ② 黄修己:《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下卷),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61页。
    ③ 赵稀方:《小说香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13页。
    ④ 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389页。
    ① 刘登翰:《香港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97-498页。
    ② 刘登翰:《香港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97-498页。
    ③ 李碧华:《胭脂扣 生死桥》,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年,第39页。
    ④ 李碧华:《胭脂扣 生死桥》,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年,第39页。
    ① 陈艳:《别样的香港书写——论李碧华小说》,《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63页。
    ① 刘登翰:《香港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96页。
    ② 张曦娜:《个体户李碧华》,新加坡《联合早报·早报周刊》,1992年11月22日。
    ③ 孙晓燕:《小说与电影:从间离到暗合——简论李碧华的小说创作与电影艺术之关系》,《华文文学》,2003年第2期,第5页。
    ① 许子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香港小说与“香港意识”》,《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6期,第40页。
    ② 李碧华:《霸王别姬 青蛇》,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年,第261页。
    ① 朱崇枓:《李碧华:“意乱情迷”》,《张力的狂欢:论鲁迅及其来者之故事新编小说中的主体介入》(第八章),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317页。
    ① 李碧华:《霸王别姬 青蛇》,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年,第385页。
    ① 陈岸峰:《李碧华小说中的情欲与政治》,见陈国球编《文学香港与李碧华》,台北:麦田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第222页。
    ② 李碧华:《鸦片粉圆》,《李碧华作品集》(16),广州:花城出版社,2003年,第251页。
    ① 李碧华:《潘金莲之前世今生 诱僧》,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年,第12页。
    ② 陈岸峰:《李碧华小说中的情欲与政治》,见陈国球编《文学香港与李碧华》,台北:麦田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第216页。
    ③ 林贺超:《香港小说中的情欲与政治》,香港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10月,第45页。
    ① 李亚萍:《一道残酷的风景——解读李碧华小说中的“文革”描述》,《当代文坛》,2001年第1期,第50页。
    ① [日]藤井省三:《小说为何与如何止人「记忆香港」——李碧华<胭脂扣>与香港意识》,黄维梁编《活泼纷繁的香港文学》,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67-568页。
    ② 李碧华:《霸王别姬 青蛇》,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年,第222页。
    ③ 张曦娜:《个体户李碧华》,新加坡《联合周报·早报周刊》,1992年11月22日。
    ① 陈浩泉:《香港九七》,香港:华汉文化事业公司,1990年。
    ② 赵稀方:《历史的放逐——香港文学的后殖民解读》,《文学研究所学术文选》(第五卷),第467页。
    ③ 赵稀方:《小说香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155页。
    ① [日]藤井省三:《李碧华小说中的个人意识问题》,见陈国球编《文学香港与李碧华》,台北:麦田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第115页。
    ② 转引自罗岗:《文学香港:想象城市的一种方式》,(www.liyangwz.com),2001年3月在香港中文大学的演讲稿。
    [1] 黄维梁:《香港文学初探》,香港:华汉文化事业公司出版,1985年。
    [2] 古远清:《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3] 何慧:《香港当代小说概述》,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6年。
    [4] 刘登翰:《香港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5] 黄修己:《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下卷),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
    [6] 王万森、吴义勤、房福贤编:《中国当代文学50年》,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
    [7] 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8] 王德威:《小说中国——晚清到当代的中文小说》,台北:麦田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9] 周蕾:《写在家国以外》,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
    [10] [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11] 王宏志、李小良、陈清桥:《否想香港》,台北:麦田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
    [12] [法]米歇尔.福柯:《古典时代疯狂史》,林志明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13] 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14] 王德威:《如何现代,怎样文学?——十九廿世纪中文小说新论》,台北:麦田 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15] 王德威:《现代中国小说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16] 陈国球:《文学香港与李碧华》,台北:麦田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17] 黄维梁:《活泼纷繁的香港文学——一九九九年香港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
    [18] 许子东:《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解读50篇文革小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
    [19] 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20] 李玲:《中国现代文学的性别意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21] 赵稀方:《小说香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22] 朱崇科:《张力的狂欢:论鲁迅及其来者之故事新编小说中的主体介入》,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
    [23]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24] 李碧华:《霸王别姬 青蛇》,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年。
    [25] 李碧华:《胭脂扣 生死桥》,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年。
    [26] 李碧华:《潘金莲之前世今生 诱僧》,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年。
    [27] 李碧华:《秦俑 满洲国妖艳——川岛芳子》,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年。
    [28] 李碧华:《烟花三月》,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年。
    [1] 李焯雄:《名字的故事——李碧华<胭脂扣>文本分析》,陈炳良编《香港文学探析》,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1年。
    [2] 罗如兰:《血腥爱情的塑造者——专访香港神秘女作家李碧华》,李碧华《霸王别姬·附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
    [3] 廖炳惠:《时空与性别的错乱——论<霸王别姬>》,《回顾现代——后现代与殖民论文集》,台北:麦田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4] 李小良:《稳定与不定——李碧华三部小说中的文化认同与性别意识》,《现代中文文学评论》,香港岭南学院现代中文文学研究中心,1995年第4期。
    [5] 李小良:《边缘写入中心——李碧华的“故事新编”》,王宏志、李小良、陈清侨著《否想香港——历史·文化·未来》,台北:麦田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
    [6] 艾晓明:《戏弄古今:谈李碧华的<青蛇>、<潘金莲之前世今生>和<霸王别姬>》,黄维梁编《活泼纷繁的香港文学——一九九九年香港文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
    [7] [日]藤井省三:《小说为何与如何让人「记忆香港」——李碧华<胭脂扣>与香港意识》,黄维梁编《活泼纷繁的香港文学——一九九九年香港文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下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
    [8] [日]藤井省三:《李碧华小说中的个人意识问题》,陈国球编《文学香港与李碧华》,台北:麦田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9] 陈岸峰:《李碧华小说中的情欲与政治》,陈国球编《文学香港与李碧华》,台北:麦田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10] 陈燕遐:《流行的悖论——文化评论中的李碧华现象》,陈国球编《文学香港与李碧华》,台北:麦田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11] 毛尖:《香港时态——也谈<胭脂扣>》,陈国球编《文学香港与李碧华》,台北:麦田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12] 危令敦:《不记来时路——记李碧华的<胭脂扣>》,陈国球编《文学香港与李碧华》,台北:麦田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13] 陈丽芬《普及文化与历史想象——李碧华的联想》,陈国球编《文学香港与李碧华》,台北:麦田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14] 罗岗:《文学香港:想象城市的一种方式》,www.liyangwz.com,2001年3月在香港中文大学的演讲稿。
    [15] 罗岗:《“文学香港”与都市文化认同》,《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16] 赵稀方:《历史的放逐——香港文学的后殖民解读》,《开放时代》,2001年第5期。
    [17] 赵稀方:《香港情与爱——回归前的小说叙事与欲望》,《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5期。
    [18] 王德威:《香港情与爱——回归后的小说叙事与欲望》,《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5期。
    [19] 袁良骏:《20世纪香港小说面面观》,《文学研究所学术文选》(第四卷),2003年,第545-564页。
    [20] 许子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香港小说与“香港意识”》,《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6期。
    [21] 蔡益怀:《港人叙事——八九十年代香港小说中的“香港想象”与叙事范式》,《华文文学》,2002年第2期。
    [22] 陈晓辉:《正典的命运——试论李碧华小说改写传统的方式》,《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23] 朱崇科:《戏弄:模式与指向——论李碧华“故事新编”的叙事策略》,台北:《当代》,2002年第179期。
    [24] 朱崇科:《破解吊诡与另类:看长袖如何善舞?——李碧华<青蛇>的N种读法》,《人文杂志》(吉隆坡),2004年6月号。
    [25] 朱崇科:《混杂雅俗的香港虚构——浅解<青蛇>》,《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5年第1期。
    [26] 冯伟才:《李碧华下笔不自觉》,《台港文学选刊》,1990年4月。
    [27] 王学海:《<霸王别姬>的美学解读》,《东方艺术》,1994年第4期。
    [28] 孙晓燕:《李碧华小说创作印象》,《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0年第3期。
    [29] 李亚萍:《一道残酷的风景——解读李碧华小说的“文革”描述》,《当代文坛》,2001年第1期。
    [30] 林贺超:《香港小说中的情欲与政治》,香港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10月。
    [31] 邢斌:《真实的幻觉——论<霸王别姬>中的“阿尼玛”原型》,《社会纵横》,2002年10月。
    [32] 桂蔚:《重写背后的沉重》,《台港文学选刊》,2003年。
    [33] 孙晓燕:《小说与电影:从间离到暗合——简论李碧华的小说创作与电影艺术之关系》,《华文文学》,2003年第2期。
    [34] 王莹:《无止找寻的精神皈依——李碧华:从<胭脂扣>到<烟花三月>》,《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3年第3期。
    [35] 李博:《熟悉李碧华 从熟悉她的电影开始》,《电影评介》,2003年8月。
    [36] 郭旭胜:《浅谈李碧华<霸王别姬>中的恶魔性因素》,《华文文学》,2004年第1期。
    [37] 黄亚星:《边缘的怀旧者——李碧华小说的意识结构》,《华文文学》,2004年第2期。
    [38] 黄鹂:《隐喻人生的戏——论电影<霸王别姬>的主题内涵》,《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2期。
    [39] 吕冰心:《饶有新意的重写——我看李碧华的<青蛇>》,《开封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40] 陈艳:《别样的香港书写——论李碧华小说》,《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41] 杨松柠、高晓娟:《现实与传奇的纠结》,《大庆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第3期。
    [42] 贾颖妮:《饮食男女别样情——评李碧华小说中的新女性主义视角》,《华文文学》,2004年第2期。
    [43] 贾颖妮:《魂归何处——论李碧华对女性命运的探讨》,《当代文坛》,2004年第3期。
    [44] 贾颖妮:《新女性主义的高扬——评李碧华言情小说》,《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5年第1期。
    [45] 刘瑛:《爱恨痴缠的前世今生——论李碧华小说中的宿命观》,《当代文坛》,2004年第3期。
    [46] 刘瑛:《李碧华的小说香港》,《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5年第1期。
    [47] 王婷:《文化的忧思——评电影<霸王别姬>》,《伊利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48] 周志雄:《论情爱叙事的深层意蕴》,《学术论坛》,2005年第11期。
    [49] 俞剑钊、宁惠:《论李碧华<青蛇>主题的表现》,《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4期。
    [50] 冯晓艳:《时空:并置与回旋——试论李碧华小说的传奇性叙事》,《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1期。
    [1] 张曦娜:《个体户李碧华》,新加坡《联合早报·早报周刊》,1992年11月22日。
    [2] 陈熙涵:《香港女作家李碧华:不做苦海明灯》,《文汇报》,2002年4月16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