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在出世与入世中间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新时期以后,由于文学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许多蒙尘纳垢的作家重新进入人们的视域,并由边缘地带走到中心位置,掀起了一个个的研究热潮,如“周作人热”“沈从文热”等等。在一股股热潮的激荡下,废名研究也渐渐热闹起来。
     废名在诗歌、散文、小说的创作领域表现都很出色,文艺批评界都给予过很高的评价。关于废名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分期问题、佛禅精神、叙事策略、文体特征、影响研究等。但仍然存在一些研究空白,本研究以废名的小说创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探究了废名的艺术追求、思想变迁之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废名的艺术创作的现代意义。
     废名是一位内倾型创作风格的作家,他创作风格的形成既有其个人成长经历的因素,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凌宇把废名小说创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竹林的故事》为代表,包括《桃园》和《枣》。第二个阶段以《桥》为代表,在艺术上进一步展现自己的表现技巧。第三阶段的代表是《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但已预示废名创作的终结。(凌宇《从〈桃园〉看废名艺术风格的得失》《十月》1981年第一期)
     通过对各个阶段的小说文本的分析,我们发现早期的废名关注现实,很想在社会生活中有一些作为,但由于个性的原因始终处于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当中。很快,他选择了后者,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位隐士,在小说中编织美梦。此时庄子的出世思想占了上风,也因此成就了废名田园诗式的小说风格。但是,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是不能永远生活在美梦中的。从《莫须有先生传》开始,废名又渐渐把目光转回到现实中来。他开始表现平常的人生,在现实中寻找超脱的途径。使废名能够完成两个阶段过渡的是禅宗。道家与禅宗本来就有血缘关系,禅宗的很多思想就来自于道家,在使人的心灵获得超越的同时,禅宗没有否定现实生活,这正好是废名最想要的。
     在《莫须有先生传》和《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中,禅宗的超越与儒家思想是同时存在的。就儒家文化而言,废名主张“仁政”,认为,孔孟的教训原本没有错,只不过他们的学说被“知识阶层”人为地扭曲了,传统文化中充斥了空洞的说教、八股式的文章、巧言令色的自欺。并提出了他的关于救国、关于教育人的主张。正是这种站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上,保有清醒认识的态度,使废名具有了现代意义,也对我们今天传承传统文化提供了借鉴。
     废名是一个徘徊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矛盾体,无论是他的人还是他的创作。这也是那个时代很大一部分知识分子共同的心态,是一个时代心态的缩影。同时,在这个以发展经济、科技为目标的时代,人们过度追求物质、过度开发自然,将财富与科技作为文明进步的标志,已经破坏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此时,废名所追求的和谐合理的生活、温柔敦厚的人格更深刻、更意味深长的意义就凸现出来。
The new period, due to the literatur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changes, Many writers of dirt dust satisfied to re-enter people's visual field, Walked by the fringe center, setting off an upsurge of a study, such as "Zhou Zuo-ren fever" and "Shen Cong-wen hot" and so on. Unit, the agitation in a boom, the abolition of one study also gradually excited.
     Fei Ming in poetry, prose, fiction very good performance in the creative fields,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s have given high marks too. About Fei Ming novel study, focused on what aspects: staging issues, Fochan spirit, narrative strategies, stylistic characteristics, influence research.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research gaps, this study in order to scrap the name of novel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the text read the research methods to explore the abolition of the name of artistic pursuit, thought changing the wa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s well as the abolition of the name of of artistic creation in the modern sense.
     Waste name is an introvert-type writing style writer, his writing style, the formation of both their personal growth experience factor, but also with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inextricably linked. Ling-yu Fei Ming novels to be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 The first stage is based on "the story of bamboo" as the representatives, including :<< Tao yuan >> and << jujube >>. The second stage of the<< Bridge>> represented, in the arts to further demonstrate their performance skills. The third phase is represented by the << Mr. Mo Xu you Biography >>, <>, but has spent the name indicates the end of creation.
     (Lingyu "From" Taoyuan "look at the pros and cons of Fei Ming's artistic style" "October" 1981, Phase I)
     Through the various stages of the novel textual analysis, we found that the early abolition of the name concerned about the reality of life in the community would like to have some act, but the reason is always due to personality conflicts among the WTO and the birth. Quickly, he chose the latter became a hermit in modern society, in the novel weaving dreams. Zhuangzi's idea prevailed at this time born, and thus achievement of waste were idyllic novel style. However, a people living in the real world, we can not live forever in the dreams of the. From the "concocted charges Biography of Mr." Start, waste were gradually began to look back to reality. He began to show normal life,
     In reality, looking for detached way. To enable waste were able to complete the two phases of the transition to Zen. Taoism and Zen Buddhism have been on the blood, a lot of ideas on the Zen comes from Taoism, the people have to get beyond the mind, while the Zen does not deny the reality of life, which is exactly the abolition of the name of the most wanted.
     In the "concocted charges Biography of Mr." and "Mr. Mo Xuyou after the plane", the Zen transcendence and Confucianism simultaneously exist. On the Confucian culture, the abolition of the name stands for "benevolence," that the lessons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had nothing wrong, but their doctrines are the "knowledge class" artificially distorte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full of empty preaching, eight-legged essay-style articles, clever self-deception. And presented his report on the national salvation, on the idea of educating people. It is this standing on the soil of traditional culture, retain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attitude, the abolition of the name has a modern sense, but also on the transmiss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we have today provided a reference.
     whether it is his people or his creation. This is also a large part of the intellectuals of that era shared mindset, which is a microcosm of the mentality of an era. Besid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the target age, people over the pursuit of material, over-exploitation of natural wealth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the most signs of civilization has been destroyed man and nature, the harmony between people, this time , Fei Ming Fei Ming sought a reasonable and harmonious life, gentle personality of a deeper, more meaningful significance of the fore.
引文
1、周作人:《竹林的故事》序,《语丝》1925年10月12日第48期。
    2、周作人:《桃园》跋,《桃园》,上海开明书店,1928年。
    3、拙亭:《关于废名〈桃园〉之批评》,《开明》1929年4月10日。
    4、沈从文:《〈夫妇〉篇附记》,《小说月报》1929年11月16日。
    5、毛一波:《〈竹林的故事〉和〈桃园〉》,《真善美》1929年12月16日。
    6、周作人:《〈枣〉和〈桥〉的序》,《桥》,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版。
    7、周作人:《〈莫须有先生传〉序》,《莫须有先生传》,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
    8、灌婴:《评废名著桥》,《新月》1932年8月1日第1卷第4期。
    9、周作人:《废名所藏苦雨斋尺牍跋》,《人间世》,1932年5月20日。
    10、沈从文:《论冯文炳》,《沫沫集》,上海大东书局,1934年。
    11、沈从文:《由冰心到废名》,《沫沫集》,上海大东书局,1934年。
    12、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中国新文学大系》,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6年。
    13、施蛰存:《一人一书——论鲁迅、知堂、蒋光慈、巴金、沈从文及废名的创作》,《宇宙风》,1936年1月1日。
    14、刘西渭(李健吾):《〈画梦录〉——何其芳先生作》,《咀华集》,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
    15、朱光潜:《文学杂志》编后记,《文学杂志》(朱光潜主编)1937年6月。
    16、孟实(朱光潜):《评〈桥〉》,《文学杂志》(朱光潜主编)1937年7月。
    17、鹤西(程侃声):《论〈桥〉和〈莫须有先生传〉》,《文学杂志》(朱光潜主编)1937年8月。
    18、鲁迅:《势所必至,理有固然》,《奔流新集》第一辑《直入》,奔流社1941年版。
    19、周作人:《〈谈新诗〉序》,《谈新诗》,北平新民印书馆,1944年版。
    20、药堂(周作人):《怀废名》,《谈新诗》,北平新民印书馆,1944年版。
    21、黄雨:《〈谈新诗〉跋》,《谈新诗》,北平新民印书馆,1944年版。
    22、周作人:《桥》,《书房一角》,北平新民印书馆,1944年版。
    23、胡兰成:《随笔六则》,《天地》月刊1944年7月第10期。
    24、黄伯思:《关于废名》,《文艺春秋副刊》,1947年3月第1卷第3期。
    25、熊十力:《与冯君谈佛家种子义》,《十力语要初续》,香港东升印务局。
    26、乔象锺:《对于〈杜甫写典型〉一文的意见》,《光明日报》1957年3月24日。
    27、吴代芳:《目前杜诗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评〈杜甫诗论〉和〈杜甫写典型〉》,《文史哲》1957年第11期。
    28、沛德:《迎接大放大鸣的春天——访长春的几位作家》,《文艺报》1957年第11期。
    29、郭石山:《论冯文炳先生的〈杜诗讲稿〉》,《光明日报》,1958年11月2日。
    30、刘忠恕:《就〈阿Q正传〉的几个主要问题和冯文炳教授商榷》,《吉林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9年第2期。
    31、卢湘:《对冯文炳教授〈阿Q正传〉一文德意见》,《吉林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9年第2期。
    32、杨扬:《一副引人的剪影——重读〈跟青年谈鲁迅〉》,《人民日报》1961年12月29日。
    33、金恩晖:《论美学及其科学的研究途径——谈冯文炳先生〈美是客观存在和美学〉的几点意见》,《吉林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62年第4期。
    34、刘柏青:《对〈谈艺术形式〉一文的意见》,《吉林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63年第2期。
    35、韩凌:《略论艺术形式的历史规律——读冯文炳同志〈谈艺术形式〉一文德几点意见》,《吉林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63年底2期。
    36、凌宇:《从〈桃园〉看废名艺术风格的得失》,《十月》1981年第1期。
    37、党秀臣:《悲凉冷酷生活的写照》,《小说鉴赏文库·现代文学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38、朱自清:《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文艺论丛》1981年第14期。
    39、冯健男:《谈卞之琳的诗》后记,《诗探索》,1981年第4期。
    40、邵荃麟:《关于鲁迅从“五四”到一九二七年的思想》(致《鲁迅研究》作者冯文炳同志的信),《图书馆杂志》1982年第1期。
    41、杨义:《废名小说的田园风味》,《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2年第l辑。
    42、唐韬:《四十年代中期的上海文学》,《文学评论》1983年第3期。
    43、黄裳:《废名》,《大公报》(香港)1982年6月30日;7月1日。
    44、金训敏:《不断进取有所作为——怀念冯文炳先生》,《吉林大学学报》,1982年第6期。
    45、吴小如:《废名遗著亟待整理》,《文汇报》(香港)1983年1月16日。
    46、陈振国:《冯文炳小传》,《新文学史料》,1983年第4期。
    47、陈振国:《废名传略》,《文教资料》983年第5期。
    48、陈振国:《废名年谱》,《文教资料》1983年第5期。
    49、陈振国:《废名作品系年》,《文教资料》1983年第5期。
    50、卞之琳:《冯文炳(废名)选集》序,《新文学史料》1984年第2期;《当代》2000年第5期。
    51、冯健男:《说废名的生平》,《新文学史料》1984年第2期。
    52、陈振国:《废名诗论遗著的发现》,《文汇报》(香港)1984年3月13日。
    53、冯健男:《冯文炳选集》编后记,《冯文炳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54、倪墨炎:《略谈废名的小说》,《语文学习》1985年第4期。
    55、冯健男:《谈废名的小说创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5年第4期。
    56、周良沛:《废名诗〈街头〉欣赏》,《名作欣赏)1986年第1期。
    57、燕平:《废名:一支平淡而朴素的笔》,《现代作家四十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8、金宏达:《废名,从冲淡、古朴到晦涩、神秘》,《走向世界的文学》,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59、马良春:《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废名选集>代序》,《惴惴集》,海峡文艺出版杜1986年版。
    60、金训敏:《莫须有先生传》,《中国现代百部中长篇小说论析》,吉林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61、鹤西:《怀废名》,《新文学史料》1987年第3期。
    62、肖平:《废名艺术精神双层面初探》,《江西社会科学》1988年第3期。
    63、冯健男:《废名——杰出的散文家》,《江汉论坛》1988年第6期。
    64、李俊国:《废名与禅宗》,《江汉论坛》1988年第6期。
    65、杨义:《废名和沈从文的文化情致》,《文化冲突与审美选择》,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66、李俊国:《“梦之使者”——析废名小说的审美方式兼谈三十年代“京派”乡土文学审美倾向》,《湖北作家论丛》1988年第2期。
    67、陈振国:《〈海〉赏析》,《中国新诗鉴赏大辞典》(吴奔星主编),江苏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68、陈振国:《〈街头〉赏析》,《中国新诗鉴赏大辞典》(吴奔星主编),江苏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69、张俊山:《冬夜》赏析,《中国新诗鉴赏大辞典》(吴奔星主编),江苏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70、崔明芬:《独有趣味的罕见追求——废名与他的〈桃园〉》,《中文自修》1989年第7期。
    71、潘颂德:《简评废名论诗》,《上饶师专学报》1989年第1期。
    72、蒋成瑀:《废名诗歌解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年第1期。
    73、马伟:《幽美·孤峭·自然——从〈菱荡〉析废名》,《淮阴师专学报》1989年第3期。
    74、纪桂平:《古朴的田园美平凡的人性美——冯文炳〈菱荡〉赏析》,《名作欣赏》1989年第4期。
    75、倪墨炎:《别具风格的废名小说》,《现代文坛随笔》,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76、冯健男:《废名在战后的北大》,《新文学史料》1990年第1期。
    77、殷卫星:《论废名和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兼谈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特征》,《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
    78、杨剑龙:《寂寞的诗神:何立伟、废名小说之比较——中国现当代作家比较之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年第4期。
    79、树严:《废名的〈河上柳〉》,《江淮论坛》1990年第5期。
    80、陈方竞:《水的情致诗的意趣——读废名〈竹林的故事〉》,《名作欣赏》1990年第6期。
    81、孟实:《“我是梦中传彩笔”——废名略识》,《读书》1990年第10期。
    82、叶之蓁:《花将长在你的海里——析废名的〈海〉》,《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版。
    83、肖建国:《直面人生永恒的悲哀——析废名的〈掐花〉》,《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版。
    84、孙玉石:《创造的人生是永远的美丽——读废名的〈妆台〉》,《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版。
    85、聂金森:《爱与死冷静的歌吟——析废名的〈小园〉》,《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版。
    86、孙玉石:《轻松中浸着悲凉与沉重——浅析废名的〈理发店〉》,《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版。
    87、陈广斌:《一盏寂寞的灯——读废名的〈灯〉有感》,《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版。
    88、谢颐城:《和老子“相晤一室”——读废名的〈灯〉》,《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2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版。
    89、黄尧:《我感到梦的真实与美——废名的〈星〉读后》,《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版。
    90、孙玉石:思想是—个美人---废名的《十二月十九夜》,《中国现代诗导读1917—1938》,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版。
    91、何本伟:《试论废名小说的语言和意境》,《集美师专学报》1991年第1期。
    92、钱理群:《中国现代堂·吉诃德的“归来”:〈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简论》《云梦学刊〉〉1991年第1期。
    93、金训敏:《废名小说的美与晦及其深层关联之谜》,《文艺争鸣》1991年第1期。
    94、冯健男:《废名与胡适》,《新文学史料》1991年第2期。
    95、姜云飞:《废名小说的禅学底蕴》,《浙江师大学报》1991年第3期。
    96、冯健男:《废名谈诗和小说》,《河北师大学报》1991年第3期。
    97、李俊国:《温馨柔美的人性世界的“梦之使者"——_废名小说<浣衣母>论析》,《名作欣赏》1991年第5期。
    99、叶昌前:《废名的艺术风格与审美理想》,《陕西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第7期。
    100、杨义:绿色世界的生命形态和审美形态——对废名《菱荡》的体悟,《语文学习》1991年第7期。
    101、钱理群:周作人与俞平伯、废名——师生之间,《周作人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02、陈振国:冯文炳研究资料,海峡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103、罗成琰:废名的《桥》与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年第1期。
    104、刘秉仁:解放前废名研究述评,《社会科学动态》1992年第1期。
    105、徐文谋:废名小说的意境结构分析,《山东师大学报》1992年第2期。
    106、孙基林,柳磊:略论废名小说的庄禅意趣,《山东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
    107、刘海军:禅化的自然:废名小说自然描写的艺术方式,《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92年第3期。
    108、朱亚宁:论废名小说的文体特征,《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109、刘秉仁:近十年废名研究述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Z年第4期。
    110、肖平:试论废名抒情小说的风格演化,《江西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
    111、饶新冬:思索生命———废名小说意象读解,《上海大学学报》199Z年第5期。
    112、饶嵎:废名小说四组意象系列,《中文自学指导》1992年第9期。
    113、杜秀华:《桥》:在禅境中构筑,《辽宁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114、陈振国:废名研究在台湾,《文教资料》1993年第2期。
    115、冯健男:废名与家乡的文学因缘,《黄冈师专学报》1993年第3期。
    116、饶嵎:童年经验与东西文学传统的契合:废名小说意象探源,《福建论坛》1993年第4期。
    117、陈明刚:废名:走着独特的自己的艺术之路——周作人论废名简评,《黄冈师专学报》1993年第4期。
    118、吴中杰:《废名田园小说》序,《废名田园小说》,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19、王泽龙:废名的诗与禅,《江汉论坛》1993年第6期。
    120、饶新冬:是“诗化”不是“散文化”:废名研究之三,《上海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121、[美]史书美;岳耀钦:废名:传统中的现代,《殷都学刊》1994年第4期。
    122、李文平:略论废名小说的审美意蕴与艺术表现,《贵州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123、杨剑龙:从追踪鲁迅到走向周作人——冯文炳乡土文学的创作路向,《学术研究》1994年第5期。
    124、刘绪源:“言志派”的渊源与流向——周作人、俞平伯、废名合论,《解读周作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25、郭济访:废名与周作人,《名人传记》1994年第11期。
    126、杜秀华:诗笔禅趣写田园:废名及其对现代抒情小说的影响,《文学论》1995年第1期。
    127、摩罗:初读废名,《黄冈日报》1995年2月26日第4版。
    128、陈建军:废名与熊十力,《黄冈日报》1995年3月19日第4版。
    129、王才路:废名小说创作简论,《烟台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130、陈建军:废名在战乱中的黄梅,《黄冈日报》1995年5月14日第4版。
    131、王家康:论废名的诗学,《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132、徐春枝:废名审美意识的心理机制,《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5年第5期。
    133、吴小如:废名的文章,《书廊信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34、吴小如:我和废名师的最后一面,《书廊信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35、朱晓江:文明冲突的抉择——“五四”时期鲁迅、废名小说创作价值取向之比较,《杭州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
    136、饶嵎:交响东西方传统,走向世界文学——废名综合论,《?厶场?996年第1期。
    137、严家炎:序《废名小说选集》,《中国文化》1996年第l期。
    138、张可喜:树阴下与驴背上——论废名创作的两个时期,《河北学刊》1996年第2期。
    139、[韩]吉贞杏:新发现的废名四篇著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第2期。
    140、李关元;葛红兵:废名小说论,《海南师院学报》1996年第3期。
    141、杜颖梅:梦的真实与美——读郭济访著《废名传》,《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142、张永:二十年代废名(冯文炳)乡土小说的民俗倾向,《镇江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
    143、马从正:论废名的田园小说,《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144、孙玉石:废名的新诗观,《野草》(日本“中国文艺研究会”会刊)1996年8月第58号。
    145、房向东:“废名”就是名——鲁迅与冯文炳,《鲁迅与他“骂”过的人》,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
    146、钱理群:废名:现代堂吉诃德的归来,《精神的炼狱——中国现代文学从“五四”到抗战的历程》,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47、陈建军:废名小说晦涩之因探析,《黄冈师专学报》1997年第2期。
    148、李文平:“画梦”与“写实”的艰难选择——废名小说创作的困惑,《重庆师院学报》1997年第2期。
    149、贺昱:哀愁·田园·梦:对废名前期小说的一种解读,《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150、杨厚钧:道境与禅境:沈从文、废名小说意蕴比较,《云梦学刊》1997年第2期。
    151、冯健男:废名的小说艺术,《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第3期。
    152、吴晓东:论废名小说《桥》的诗化特征,《中国文学报》1997年4月。
    153、赵跃鸣:废名的乡土小说特点,《镇江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
    154、陈建军:废名的几副对联,《黄冈日报》1997年9月14日第4版。
    155、李文平:简论废名艺术个性的形成,《江汉论坛》1997年第6期。
    156、刘绪源:废名的“儿童心态”,《冬夜小札——刘绪源书话》,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57、汪曾祺:万寿宫丁丁响——代序,《废名短篇小说集》,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158、严家炎:废名小说艺术随想,《废名短篇小说集》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159、冯思纯:《废名短篇小说集》编后记,《废名短篇小说集》,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160、鹤西:《纺纸记》序,《纺纸记》,珠海出版社1997年版。
    161、倪伟:《纺纸记》编后记,《纺纸记》,珠海出版社1997年版。
    162、冯健男:梦中彩笔创新奇——废名的文学生涯和小说艺术,《废名小说》(上),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163、艾以:《废名小说》编后记,《废名小说》(下),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164、云惟利:《海》赏析,《20世纪中国新诗辞典》(辛笛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
    165、云惟利:《掐花》赏析,《20世纪中国新诗辞典》(辛笛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
    166、郑启幕:遥远的钟声——记冯文炳老师,《人民日报》(海外版)1998年1月27日。
    167、陈建军:《冯文炳著作年表》补遗,《黄冈师专学报》1998年第1期。
    168、曹文轩:圈子里的美文,《文学世界》1998年第l期。
    169、赵跃鸣:废名与黄梅乡村,《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170、闫继承:淳朴自然空灵超脱——沈从文、废名小说意境比较,《沈阳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171、吴晓东:新发现的废名佚诗40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年第l期。
    172、彭松乔:生命哲学;废名小说艺术关照的底蕴,《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173、朱晶:论废名小说中的诗与禅,《娄底师专学报》1998年第1期。
    174、左文华:新诗的散文美——读冯文炳《谈新诗》札记,《辽宁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
    175、江弱水:论卞之琳诗文中的废名影响,《南大语言文化学报》(新加坡)1998第3卷第2期。
    176、张可喜:论废名早期小说的美学特征,《河北学刊》1998年第3期。
    177、陈国恩:废名小说的禅意与佛性,《四川三峡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178、陈建军:废名研究资料目录索引,《鄂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179、冯健男:废名小说的诗与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180、赵彬:略论废名诗歌的哲理境界,《荆州师专学报》1998年第6期。
    181、止庵:废名佚文考,《文汇读书周报》1998年7月4日。
    182、陈子善:本书说明,《论新诗及其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83、唐韬:《竹林的故事》及其他,《晦庵书话》三联书店1998年版。
    184、唐韬:废名,《晦庵书话》三联书店1998年版。
    185、查振科:《废名集》序,《废名集》,沈阳出版社1998年版。
    186、程光炜;王丽丽:废名年谱,《废名集》,沈阳出版社1998年版。
    187、孔占奎:独特的审美取向及艺术追求;对废名诗歌的再认识,《攀枝花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188、顾锦春:浅论废名乡土小说的奇僻晦涩及其成因,《南通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189、杨厚钧:拂尘即净的梦中之梦——论废名前期的禅化创作,《武汉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190、左文华:新诗的散文美——读冯文炳《谈新诗》札记,《辽宁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
    191、杨厚钧:“俗”的回归与超越——论废名后期的禅化创作,《武汉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192、陈建军:冯文炳的三个笔名,《文教资料》1999年第2期。
    193、王青:废名的叙事策略与宗教情怀,《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194、罗振亚:迷人而难启的“黑箱”:评废名的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第2期。
    195、[韩国]崔允暄:脱俗与自审:卞之琳、废名诗歌中的“镜子”意象,《中外诗歌研究》1999年第2期。
    196、逄增玉:废名乡土小说隐含的反现代性主题及其叙事策略,《东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3期。
    197、杨厚钧:废名创作中禅意的形成与嬗变,《湘潭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198、丁小萍:略论禅宗对废名小说的影响,《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199、郁缨缨:禅趣写田园,楚韵绘边城:废名、沈从文小说创作之比较,《抚州师专学报》1999年第4期。
    200、杜秀华等:梦中的田园——论废名、沈从文小说的人性美母题,《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201、[韩国]吉贞杏:《五祖寺》(《奠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之一章)里的佛教色彩,《对话与漫游——四十年代小说研读》,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202、止庵:关于《废名文集》,《博览群书》2000年第1期。
    203、止庵:废名佚文续考,《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2月19日。
    204、王凯:冲淡平和的人间牧歌,《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205、罗昌智:挣不脱的脐带:废名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江汉论坛》2000年第3期。
    206、张健:废名《谈新诗》之我见,《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207、顾金春:废名乡土小说晦涩之风及其成因,《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208、哈尔克:废名谈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年第3期。
    209、朱晶:论废名小说中的诗与禅,《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210、陈茜:试论废名小说的美学风格,《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211、刘慕冰:废名向李大钊仟悔?《中华读书报》2000年4月19日。
    212、郑勇:我看见墙上我的影子,《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5月27日。
    213、陈茜:试论废名小说的文体特征,《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214、于宝娟:入口微涩,余味久长:浅谈废名小说的语言艺术,《语文学刊》2000年第6期。
    215、赵武平:废名纺织的花毡,《中华读书报》2000年9月20日。
    216、孙玉蓉:有关废名的几件事,《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9月23日。
    217、江弱水:卞之琳与徐志摩、闻一多、废名,《光明日报》2000年12月14日
    218、格非:废名的意义,《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第l期。
    219、吴晓东:背着"语育的筏子"——废名小说《桥》的诗学解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1期。
    220、姜德明:废名佚文小辑,《新文学史料》2001年第l期。
    221、陈国恩:废名小说与佛禅精神,《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第l期。
    222、王凯:废名诗化小说简论,《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期。
    223、王捷:玄思的诗意:论废名之诗及其诗学观,《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224、刘年辉:儒道佛思想对废名的影响综论,《长沙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225、张永:禅宗:废名小说的审美向度,《文学评论丛刊》2001年第2期。
    226、吴晓东:意念与心象——废名小说(桥》的诗学研读,《文学评论》2001年第2期。
    227、刘勇:废名小说的时间与空间,《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2期。
    228、徐彦利:废名作品中的讲述人与倾听者,《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3期。
    229、刘年辉;谢泽勇:幻美的乌托邦:读废名的《桥》,《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3期。
    230、金昌庆:寄情林泉,废名小说中隐士原型的变形,《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231、李松:童心与佛理契合的世界,《广西师院学报》2001年第3期。
    232、马俊江:桥这边的风景;废名《桥》中的物与风景的世界,《河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233、孙郁:往者难追,《读书》2001年第4期。
    234、陈建军:《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漫漶的“水”,《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235、夏元明:论废名《桥》的闺阁情趣,《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236、查长莲:废名小说《桥》的意境美,《安庆师范学院》2001年第4期。
    237、杨莉,随桂月:“小人物”的画谱:谈契诃夫小说对废名小说的影响,《天中学刊〉〉2001年第
    4期。
    238、冯思纯:为人父,止于慈——纪念父亲废名诞辰100周年,《新文学史料》2001年第4期。
    239、黄英:《桥》:诗意写作的文本,《阅读与欣赏》2001年第5期。
    240、夏元明:从造境到纪实:废名禅意小说艺术的嬗变,《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241、车前子:洋山芋叶上的螳螂——重读废名,《文汇报》2001年6月4日。
    242、王万鹏:从《竹林的故事》看废名早期小说的艺术特色,《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243、李卫涛:废名对初期新诗三条实验路径的论析,《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2年第l期。
    244、蔡荷芳;杜冬梅:物镜相似,情感迥异:沈从文、废名小说意境比较,《池州师专学报》2002年第1期。
    245、李光曼:《莫须有先生传》晦涩原因新探,《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246、邵金峰:告诉你一个你不熟悉的三姑娘:对废名《竹林的故事》的一种解读,《宜宾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247、李光曼:不一样的图景:兼论《祝福》和《浣衣母》的对话性叙事,《安顺师专学报》2002年第1期。
    248、龚云普:聋乎?哑乎?——废名小说《菱荡》的当代透视,《惠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249、止庵:废名的诗集,《新文学史料》2002年第2期。
    250、徐肖楠:废名:走向古典艺术精神的深处,《文学评论丛刊》2002年第2期。
    251、哈迎飞:废名:遗世而独立,微笑以拈花,《“五四”作家与佛教文化》,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252、杨志:论废名的文章观和后期小说创作之关系,《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253、夏元明:废名小说的“审丑”,《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254、黄连平:试论废名的小说风格,《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255、郭岚芬:天下众生皆存于心:废名《莫须有先生传》的现实性,《语文学刊》2002年第3期。
    256、张吉兵:抗战期间废名避难黄梅生活与创作系年,《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257、许兴苗:文化情致上的不同取向——废名、沈从乡土小说之比较,《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258、周菏初:竟陵派与废名的散文创作,《船山学刊》2002年第4期。
    259、钱秀琴:废名散文化小说的叙事艺术,《河西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260、刘宇凡:论废名与20年代“乡土小说”作家的差异,《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261、汪化云;夏元明:废名小说中的黄梅方言成分,《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262、陈建军:废名研究综述(1981--2001),《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263、陈茜:爱人生而不留恋人生:论废名小说的审美情怀,《学术研究》2002年第5期。
    264、陈茜:略沦废名小说的接受与影响,《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265、张吉兵:熊十力撰《黄梅冯府君墓志》发微,《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266、郭岚芬:柳风竹韵自有荫;论废名小说的创作价值,《语文学刊》2002年第5期。
    267、董建雄:现代抒情小说的开拓与发展——废名、汪曾祺小说比较论,《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268、管兴平:论废名小说的追寻与失落,《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5期。
    269、夏元明:论《莫须有先生传》的用典,《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270、郭岚芬:独特的人生关注——论佛禅文化思想对废名小说创作的影响,《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271、董连平:废名小说《桥》中的意境与风景世界,《中州学刊》2002年第6期。
    272、格非:废名小说的叙事研究:树,《小说叙事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73、汤一介:真人“废名”,《万象》2002年第9期。
    274、张际会:莫非熊冯二先生又打了一架?《万象》2002年第11期。
    275、吴小如:读止庵编《废名文集》琐记,《文史知识》2002年第12期。
    276、废名先生,黄梅县政协教文卫文史资料委员会组编,黄梅文史资料第1l辑。
    277、乐黛云:难忘废名先生,《万象》2003年第l期。
    278、吴晓东:“破天荒的作品”——论废名的小说,《莫须有先生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79、止庵:读《莫须有先生传》,《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80、阎浩岗:生命感伤体验的诗化表达:王统照、郁达夫、废名小说合论,《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281、张鑫:镜内的禅境,境外的人生:浅谈废名诗歌创作中佛禅思想的影响,《重庆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282、李柏青:试论废名二十年代的现代乡土小说,《琼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283、格非:《废名小说》前言,《废名小说》,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284、红敏;周光明:论诗化小说的艺术特质——以沈从文、废名小说创作为例,《石油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285、金昌庆:永瞻风采:废名小说中的阿尼玛原型,《宁夏社会学》2003年第3期。
    286、徐妍:幻美的哀歌:读废名《桃园》,《中文自学指导》2003第2期。
    287、止庵:堂吉诃德、桑丘、莫须有先生和房东太太,《中国文报》2003年4月24日。
    288、吴薇:略论废名小说的诗意构成及其文化意蕴,《人文杂志》2003年第4期。
    289、林锡潜:文化意向及其生命体悟:废名小说创作探微,《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290、陈建军:述评:1981年以来的废名小说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291、金昌庆:寻找精神家园:废名小说的原型母题,《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292、冷霜:废名;一颗不损坏的飞尘,《南方都市报》2003年7月26日。
    293、陈建军:“弃文就武”释义,《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第10期。
    294、吴晓东:镜花水月的世界——废名《桥》的诗学研读,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95、夏元明:废名研究的新收获——评陈建军著《废名年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简报2004年第
    1期。
    296、董乃斌:废名作品的文学渊源——以与李商隐的关系为中心,《文艺研究》,2004年第4期。
    297、吴长龙:论废名小说的叙事艺术,黄山学院学报, 2004年01期。
    298、张丽华;废名小说的“文字禅”:《桥》与《莫须有先生传》语言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4年03期。
    299、李磊:谈废名小说的审美追求,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300、王嵘:论废名田园小说的写实性,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01期。
    301、张佳惠;:被“废”掉的废名,长治学院学报, 2005年01期。
    302、张鑫:诗笔言禅心——浅谈佛禅思想对废名诗歌创作的影响,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303、杨联芬:归隐派与名士风度——废名、沈从文、汪曾祺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5年02期。
    304、戴国庆:论废名小说的诗意禅趣美,湘南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05、朱伟华:诗意闪烁的影视画面——废名小说笔法新探,名作欣赏,2005年07期。
    306、陶丽萍:徜徉在牧歌的诗性王国里--废名的文化意识及小说创作,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307、王金胜:论废名小说中的儒家文化意识,扬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308、夏元明:快乐的儒家精神——废名《菱荡》中的意象新解,《渤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309、黄开发:试论废名散文的文体,江淮论坛, 2007年02期。
    ①荣格:《人及其象征》,王岳川著《二十世纪西方哲性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2页。
    
    ①朱光潜:《编辑后记》,陈建军编著《废名年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②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③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09页
    ④冯文炳:《病人》,《竹林的故事》,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
    ①A·阿德勒:《超越自卑》,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第35页。
    ①朱光潜:《编辑后记》,陈建军编著《废名年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②冯文炳:《竹林的故事序》,止痷编《废名文集》,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③周作人:《怀废名》,废名著《新诗十二讲》,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63页。
    ④钱理群:《周作人传》,北京十月出版社,2005年版,第81页。
    ⑤同上。
    ⑥周作人:《影印本周作人日记》,大象出版社,1996年版,第402页。
    ①周作人:《影印本周作人日记》,大象出版社,1996年版,第405页。
    ②周作人:《新村与小河》,《周作人回忆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68页。
    ③同上,第369页。
    ④同上,第370页。
    ⑤周作人:《在医院中》,《周作人回忆录》,湖南人民出版社,第378页。
    ⑥周作人:《在医院中》,《周作人回忆录》,湖南人民出版社,第379页。
    ⑦同上,第380页。
    ⑧周作人:《雨天的书·山中杂信》,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126页.
    
    ①周作人:《自己的园地·序》,《自己的园地》,人民文学出版社,第3页。
    ②周作人:《自己的园地》,《自己的园地》,人民文学出版社,第7页。
    ③周作人:《文艺的讨论》,《周作人集外文》上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年版,第374页。
    ④葛红兵:《中国现代文学精神》,《葛红兵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第298页。
    
    ①朱光潜:《谈处群》,《朱光潜全集》(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8页。
    ②冯文炳:《讲究的信封》,《竹林的故事》,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③冯文炳:《讲究的信封》,《竹林的故事》,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①徐彦利:《废名小说中的讲述人与倾听者》,《博览群书》2005年第8期。
    ②冯文炳:《寄友人J·T》,止庵编《废名文集》,东方出版社,2000年2月,第5页。
    ③冯文炳:《日本近代小说集》,止痷编《废名文集》,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①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②李大钊:《李大钊文集》,红旗出版社,1997年版,第221页。
    ③梁漱溟:《梁漱溟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383页。
    ④周作人:《人的文学》,《周作人散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124页。
    
    ①周作人:《桃园·跋》,《莫须有先生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03页。
    ②冯文炳:《呐喊》,止痷编《废名文集》,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
    ③冯文炳:《从牙齿念到胡须》,止痷编《废名文集》,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页。
    ①废名:《忘了的日记》,止痷编《废名文集》,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46页。
    ②冯文炳:《作战》,止痷编《废名文集》,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页。
    ③同上,第22页。
    ④冯文炳:《公理》,止痷编《废名文集》,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
    ⑤冯文炳:《狗记者》,止痷编《废名文集》,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
    
    ①吴小如:《废名的文章》,陈建军编著《废名年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8页。
    ②废名:《说梦》,止痷编《废名文集》,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53页。
    
    ①冯文炳:《通讯》,止痷编《废名文集》,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②废名:《忘记了的日记》,止痷编《废名文集》,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44页。
    
    ①周作人:《桃园·跋》,《莫须有先生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03页。
    ②废名:《今年暑假》,止痷编《废名文集》,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121页。
    ③周作人:《十字街头的塔》,《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71页。
    ①周作人《人的文学》,《周作人散文》第二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124页。
    ②同上。
    ③周作人:《与友人论性道德书》,《周作人散文》第二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302页。
    ④冯至:《致惠修·荫谭》,《冯至全集》第12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页。
    ⑤冯文炳:《公理》,止痷编《废名文集》,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①周作人:《周作人散文钞》序,《周作人散文钞》,开明出版社,2008年版,第117页。
    
    ①朱光潜:《〈文学杂记〉编后记》,《文学杂志》,1937年6月,第一卷第二期。
    ②陈建军:《废名年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9页。
    ③鲁迅:《汉文学史纲要》,《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第216页。
    
    ①周作人:《桃园跋》,《莫须有先生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03页。
    ②废名:《桥》附记,止痷编《废名文集》,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97页。
    ①废名:《忘记了的日记》,止痷编《废名文集》,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47页。
     ①马文·哈里斯(美):黄晴译《文化的起源》,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63页。
    ①周作人:《桃园跋》,《莫须有先生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04页。
    ①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7页。
    ①冯文炳:《竹林的故事》序,止痷编《废名文集》,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①周星:《境界与象征:桥与民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75页。
    ①傅道斌:《晚唐钟声:中国文学的原型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①周作人:《竹林的故事序》,《周作人早期散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332页
    ②废名:《说梦》,止痷编《废名文集》,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52页。
    ①废名:《说梦》,止痷编《废名文集》,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54页。
    ①保罗·蒂里希(美):《政治期望》,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29页。
    
    ①冯文炳:《〈无题之二〉前记与后记》,止痷编《废名文集》,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38页。
    ②废名:《忘记了的日记》,止痷编《废名文集》,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页。
    ③废名:《废名致胡适》,《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90页。
    
    ①冯文炳:《呐喊》,止痷编《废名文集》,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
    ②废名:《〈骆驼草〉发刊词》,止痷编《废名文集》,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66页。
    ③废名:《闲话》,止痷编《废名文集》,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79页。
    
    ①冯至:《〈骆驼草〉影印本序》,郭济坊著《梦的真实与美——废名》,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215页。
    ②废名:《莫须有先生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①废名:《闲话》,止痷编《废名文集》,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70页。
    ②冯文炳:《公理》,止痷编《废名文集》,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页。
    ③废名:《莫须有先生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4页。
    ①孙郁:《周作人和他的苦雨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7页。
    ①范文澜:《中国通史》第四册,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131页。
    ②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82页。
    ③张玉英:《禅与艺术》,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①顾伟康:《禅宗:文化交融与历史选择》,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第6页。
    ②周作人:《怀废名》,《苦雨斋文丛》废名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0页。
    ③同上。
    ④废名:《五祖寺》,《冯文炳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65页。
    
    ①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85。
    ②李霞:《圆融之思——儒道佛及其关系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8页。
    ①李霞:《圆融之思——儒道佛及其关系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4页。
    ①周作人:《莫须有先生传序》,《莫须有先生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3年版,第4页。
    ①顾伟康:《禅宗:文化的交融与历史选择》,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第126页。
    ①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26页。
    ①冯文炳:《寄友人J·T》,止痷编《废名文集》,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②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86页。
    ③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莫须有先生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页。
    ④同上,第163页。
    
    ①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莫须有先生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3年版,第207页。
    ②同上,第206页。
    
    ①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莫须有先生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3年版,第260页。
    ②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莫须有先生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3年版,第261页。
    
    ①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莫须有先生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3年版,第305页。
    ②《德意志意识形态》,转引自李泽厚著《中国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87页。
    
    ①周作人:《梦想之一》,《苦口甘心》,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②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莫须有先生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6页。
    
    ①废名:《关于派别》,止痷编《废名文集》,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156页。
    ②钱理群:《周作人传》,北京十月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③周作人:《中国的思想问题》,《药堂杂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①周作人:周作人的一封信》,《新文学史料》,1987年第12期。
    ②周作人:《支那民族性》,《谈虎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01页。
    ③周作人:《民众的诗歌》,《谈虎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6页。
    ④周作人:《托尔斯泰的事情》,《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84页。
    ①废名:《周作人散文钞序》,止痷编《废名文集》,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115页,
    ①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莫须有先生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8页。
    
    ①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莫须有先生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6页。
    ②同上。
    ③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莫须有先生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1页。
     ①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莫须有先生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6页。
    
    ①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莫须有先生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3页。
    ②孙郁:《周作人和他的苦雨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8页。
    
    ①周作人:《《道德漫谈》,《药堂杂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②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
    ③余时英:《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1页.
    
    ①田刚:《鲁迅与中国士人传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
    ②鲁迅:《伪自由书·文学上的折扣》,《鲁迅全集》第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7页。
    ③冯文炳:《呐喊》,止痷编《废名文集》,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
    
    ①废名:《忘记了的日记》,止痷编《废名文集》,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46页。
    ②鲁迅:转引自《关于知识分子的谈话》,《冯雪峰文集》第四卷,人文出版社,1985年,第310页。
    ①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莫须有先生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4页。
    
    ①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莫须有先生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0页。
    ②孙郁:《周作人和他的苦雨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1页。
    ①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莫须有先生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2页。
    ①余时英:《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②周作人:《读〈孟子〉》,《周作人早期散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109页。
    ③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莫须有先生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3页。
    ④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莫须有先生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2页。
    
    ①废名:《小时读书》,止痷编《废名文集》,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258页。
    ②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莫须有先生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2页。
    ③周作人:《儿童的文学》,《自己的园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3页。
    
    ①周作人:《儿童的文学》,《自己的园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3页。
    ②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莫须有先生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4页。
    
    ①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莫须有先生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9页。
    ②启功、张中行等:《说八股》,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19页。
    ①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
    ②同上。
    ③朱自清:《经典常谈》,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14页。
    ④周作人:《关于焚书坑儒》,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7页。
    ⑤周作人:《论八股》,《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6页。
    ①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莫须有先生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0页。
    ②同上。
    ③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莫须有先生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4页。
    ④郭济坊:《梦的真实与美——废名》,花山出版社,1992年版,第245页。
    ①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莫须有先生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5页。
    ①冯健男:《说废名的生平》,《新文学史料》,1984年第二期。
    ②周作人:《怀废名》,《药堂杂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页
    ③同上。
    ④废名:《散文》,止痷编《废名散文》,东方出版社,第281页。
    ①同上。
    ②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莫须有先生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1页。
    ③废名:《响应“打开一条生路”》,止痷编《废名散文》,东方出版社,第236页。
    ④同上。
    ①废名:《响应“打开一条生路”》,止痷编《废名散文》,东方出版社,第236页。
    ②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莫须有先生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8页。
    ③同上。
    ④同上。第319页。
    
    ①周作人:《国语与汉字》,陈子善等编《周作人集外文》(下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年版,第440页。
    ②周作人:《汉文字的前途》,《药堂杂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2页
    ③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莫须有先生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8页。
    ①冯文炳:《鲁迅先生给我的教育》,《冯文炳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第52页。
    ②朱光潜:《谈处群》,《朱光潜全集》第四卷,安徽教育出版神,1988年,第52页。
    ③朱光潜:《一番语重心长的话》,《朱光潜全集》第四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102页。
    
    ①周作人:《〈枣〉和〈桥〉的序》,《看云集》,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112页。
    ②朱光潜:《诗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
    
    ①废名:《五祖寺》,止痷编《废名文集》,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227页。
    ②同上,第226页。
    ③废名:《〈桥〉附记》,止痷编《废名文集》,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97页。
    ①周星:《境界与象征:桥和民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72页。
    
    ①废名:《莫须有先生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4页。
    ②周星:《境界与象征:桥和民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72页。
    
    ①陈耳东:《佛教文化的关键词》,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②废名:《〈骆驼草〉发刊词》,止痷编《废名文集》,2000年版,第66页。
    ③周作人:《〈自己的园地〉旧序》,《谈龙集》,岳麓出版社,1989年版,第30页。
    
    ①冯文炳:《〈竹林的故事〉序》,止痷编《废名文集》,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②周作人:《〈桃园〉跋》,《永日集》,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71页。
    ③周作人:《〈竹林的故事〉序》,《谈龙集》,岳麓出版社,1989年版,第33页。
    
    ①蒋京宁:《树荫下的语言——京派文学研究之一》,《文学评论》,1988年。
    ②《〈竹林的故事〉序》,止痷编《废名文集》,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③废名:《周作人散文钞》,止痷编《废名文集》,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116页。
    
    ①废名:《中国文章》,止痷编《废名文集》,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190页。
    ②郭济坊:《梦的真实与美——废名》,花山出版社,1992年版,第112页。
    ③周作人:《死之默想》,《雨天的书》,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15页。
    ①废名:《莫须有先生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①废名:《狗记者》,止痷编《废名文集》,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
    ①保罗·蒂里希(美):《政治期望》《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27页。
    ①陈衡哲:《陈衡哲致胡适》,《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92年
    
    ①废名:《说梦》,止痷编《废名文集》,东方出版社,第54页。
    ②汪曾祺:《〈废名小说选集〉代序》,《中国文化》,1996年第一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