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的儒学继承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对社会成员进行的使之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价值理性为基点,力图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教育与儒学“为己之学”契合起来。先则回溯自我教育的源头,概述儒学心性哲学,以心性哲学作为自我教育发轫,从中分梳出作为儒学自我教育现代转换的理论根据。其中,着重分析王阳明的自我教育特点,借以分析传统儒学自我教育理论的优势及其不足,进一步为儒学自我教育现代转换提供理论借鉴。从儒学的心性哲学中另辟蹊径,为自我教育找寻一种方法论借鉴也不失为一种尝试。通过对儒学中的自我修身理论方面的分梳,发掘其理论精华,从而为当下做好自我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借鉴和创新准备。做好自我教育亦是对“灌输”教育的一种补阙。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practical activity in society that makes social members accord with any definite social requirements. Self-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tries to integrate the self-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selfhood-ology of Confucianism on the base of value nous. Hence, this article looks back the source of self-education, then summarizes the philosophy of human nature and mind of Confucianism. The philosophy of human and nature of Confucianism is looked as the start of self-education. And then the theoretic basis can be analyzed out as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self-education of Confucianism. Wang Yangming's self-education is analyzed emphatically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advantage and insufficiency of the traditional self-education of Confucianism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 use for reference for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self-education of Confucianism. Finding a methodology for self-education from the philosophy of human nature and mind of Confucianism may after all be accepted as an attempt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t can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use for reference and innovative preparation for finishing self-education better through analyzing and tiring the self-education aspect of Confucianism and digging out its theoretical distillate. Besides, studying self-education and doing self-education work well is also a sort of complement to indoctrinatory education.
引文
[1]《论语》,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版
    [2]《孟子》,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版
    [3][战国]曾参、子思著:《大学·中庸》,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版
    [4][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5][宋]朱熹:《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
    [6]张立文著:《宋明理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7][美]成中英著:《合外内之追——儒家哲学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8]郑家栋著:《断裂中的传统——信念与理性之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4月版
    [9]李明辉著:《当代儒学的自我转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10][美]杜维明著:《东亚价值与多元现代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版
    [11]周立升、颜炳罡著:《儒家文化与当代社会》,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12]方克立著:《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版
    [13]李振纲、方国根著:《和合之境——中国哲学与21世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版
    [14]启良著:《新儒学批判》,生活·读书·新知 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10月版
    [15]丁立群著:《哲学·实践与终极关怀》,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版
    [16]宋开之著:《中外文化概论》,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版
    [17]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版
    [18]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导论、第一卷、第二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19]陆复初、程志方著:《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历史反思》(第一册、第二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
    [20][德]马克斯·韦伯著:《资本主义精神与新教伦理》,黄晓京、彭强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
    [21][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三好将夫编:《全球化的文化》,马丁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22][美]列文森著:《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任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
    [23][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著:《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毛怡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1月版
    [24]陈庆坤主编:《中国哲学史通》,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
    [25]郭湛著:《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版
    [26]孙其昂主编:《思想政治工作基本原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版
    [27]孙其昂主编:《社会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版
    [28]刘德华主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版
    [29]邱伟光、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版
    [30]陈秉公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
    [31]王长乐著:《自主性德育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版
    [32]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版
    
    
    [33]许庆朴等编选:《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34]唐凯麟、曹刚著:《重释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评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35]黄俊杰编:《传统中华文化与现代价值的激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36]刘惠恕著:《中国政治哲学发展史——从儒学到马克思主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37]梅萍著:《以德治国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版
    [38]赵明:《试论中国传统儒学中的人文精神》,《天津师大学报》,1998年第3期
    [39]赵吉惠:《论多元文化与儒学超越》,《唐都学刊》,1997年第4期
    [40]孔令宏:《试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共时性》,《现代哲学》,1997年第3期
    [41]闫红燕:《儒学与中国的现代化》,《理论观察》,2000年第2期
    [42]卢明德:《儒学的嬗变及其对教育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43]王永祥:《儒学的历史命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3期
    [44]杜艳华:《从“新民”到“四有新人”之塑造看儒学在中国文化重构中的作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2期
    [45]徐有芳:《站在“三个代表”的高度,深入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光明日报》,2000年6月20日第1版
    [46]杨广俊:《儒家伦理与中国现代化关系初探》,《济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47]张西京:《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儒学理路》,《西北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48]彭永捷:《普遍伦理与东亚文化》,http://philosophy-times.net/chinese/peng2.html,2003年8月28日
    [49]林治波:《自强——永无止境的道德追求》,《人民日报》,2001年12月17日第四版
    [50]杨芷英:《自省慎独与当代青年道德人格培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51]潘立勇:《朱子“心与理一”的人格理想》,《浙江学刊》,2001年第1期
    [52]龚群:《从孟子到朱熹的心性哲学》,《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2年第3期
    [53]渠长根、杨喜洲:《王守仁自我教育思想述评》,《商丘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
    [54]肖群忠:《儒家为己之学传统的现代意义》,《齐鲁学刊》,2002年第5期
    [55]马永庆:《儒家传统修身观与现代人格完善》,《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56]张迎娟:《浅说中国古代社会自我教育理论》,《丽水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
    [57]徐人忠:《孟子对教育理论的贡献》,《东岳论丛》,1996年第3期
    [58]祖嘉合:《论自我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3年第9期
    [59]董慧、张建功:《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完美结合——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关键》,《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60]贾香花:《智性与德性交融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未来道德教育发展方向》,《河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61]赵馥洁:《论中国哲学中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合意识》,《人文杂志》,2001年第4期
    [62]邢宝君:《论自我教育机制》,《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63]史炳军:《从主体意识的觉醒看孟子哲学的时代价值》,《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