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贡献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即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创新成果由被少数人所理解掌握化为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掌握,是马克思主义一脉相传的传统。
     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一是坚持唯物史观,倡导群众观点,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逻辑起点;二是对大众化进行了理论探索,阐明了大众化的重要性,提出了大众化的概念、任务和基本途径;三是主导创立了毛泽东思想这一极具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大众化提供了科学的内容;四是采用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表现形式,通过充分吸收群众语言、成语典故、古汉语中的有益成分,灵活运用修辞,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解释马克思主义等手段,消融了人民群众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表达障碍;五是高度重视理论的宣传普及,不仅自己为之做了许多努力,创造了有效的理论教育方式,还号召全党共同来做这项工作;六是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不断向群众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创新成果的真理性,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心理基础。
     毛泽东之所以能够做出如此巨大的历史贡献,除了时代、国情和人民群众的客观要求,还在于毛泽东高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丰富的革命建设实践经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和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以及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深入研究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贡献,对我们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具有重要启示。
To realize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that is, to make the ordinary people understand and familiar with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the latest innovative achievements of Marxism, is the tradition of Marxism.
     As the core of the first-generation leaders and the main founder of Mao Zedong Thoughts, Mao Zedong made great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to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Firstly, he adhered to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advocated the ordinary people's viewpoint and set the theoretical and logical base for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Secondly, he studied the theory of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elaborated on the importance of popularization and presented the definition, tasks and means to popularization; thirdly, he established Mao Zedong Thoughts which is, with strong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 supplement to Marxism theory and provides scientific contents for popularization; fourthly, he adopted the language which is congenial to the ordinary people. Through absorbing the daily use language, idioms, the useful parts of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subtle use of rhetoric, Mao interpreted Marxism with humorous language and made Marxism comprehensible to the ordinary people. Fifthly, he highly emphasized the publicity of theory. He not only made efforts to create effective ways of theoretical education but also called on all Party Members to do this job. Sixthly, he led Chinese people to great success of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and constantly proved the truth of Marxism and its innovative achievements to the ordinary people and enhanced the social psychological base of Marxism popularization.
     The reasons that Mao Zedong made such great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include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 his abundant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Marxism, rich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profound traditional knowledge of Chinese culture, deep love for ordinary people and a factual and realistic learning style.
     Now we are making great efforts to build a well-off society. To study Mao Zedong's contributions to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s beneficial to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引文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534.
    ①方小年,曹根记.毛泽东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8(4):171-175.
    ②杨宏庭,宁俊红.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倡和推行[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1-14.
    ③方小年,曹根记.毛泽东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8(4):171-175
    ④刘晓春.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民族化、大众化的历史贡献[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5-29.
    ⑤刘明钢.毛泽东的语言艺术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25-29.
    ⑥赵岩,赵新宇.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贡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25-26.
    ①王浩斌.论毛泽东的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09(3):13-15.
    ①转引自高乃云.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5):73.
    ②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199-200.
    ①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8.
    ②胡锦涛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 2006-10-23.
    ③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247.
    ④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200.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1515.
    ②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635.
    ①转引自杨鲜兰.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3):20.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 103-104.
    ②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635.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790.
    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933.
    ⑤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1031.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1094-1095.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899.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35.
    ④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7: 244-245.
    ⑤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3: 15.
    ⑥转引自孟宪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念定位和路径选择[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08(5):8
    ⑦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858.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15.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9.
    ⑩转引自杨鲜兰.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3):22.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534.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707.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708.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727-728.
    ⑤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1091.
    ⑥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1322.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833-840.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851.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837.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663-664.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801.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333.
    ①转引自柳国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12:4.
    ②转引自柳国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12: 252.
    ③转引自姚安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08(1): 58.
    ①李少冰.毛泽东的语言技巧[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3-7: 4.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534.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837.
    ①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 68.
    ②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 375.
    ③转引自邵军.从客体角度解读“推动当代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 2008(2): 33.
    ④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 449.
    ①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 573.
    ①转引自柳国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12:37.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667-668.
    ①转引自肖浩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8-8: 64.
    ②转引自肖浩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8-8: 65.
    ③李少冰.毛泽东的语言技巧[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3: 29.
    ④王勤主编.论毛泽东语言艺术[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3: 114-115.
    ⑤龚育之,逄先知,石仲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 199.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1031.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111.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827.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110.
    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789.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114-115.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1515.
    ①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109.
    ②黑格尔通信百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202.
    ①转引自陈岸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初探[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 2008(3):179.
    ①转引自吴艳东,李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起传播与大众化[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24.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6]列宁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
    [7]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9.
    [8]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9]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10]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1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1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1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14]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15]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7.
    [16]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17]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18]毛泽东著作选读(甲种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
    [19]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
    [20]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3.
    [21]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
    [22]刘少奇选集(上)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
    [2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24]金冲及主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
    [25]逄先知,金冲及主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1949-1976[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
    [26]斯诺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M].上海:三联出版社, 1979.
    [27]李少冰.毛泽东的语言技巧[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3.
    [28]王勤主编.论毛泽东语言艺术[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3.
    [29]龚育之,逄先知,石仲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
    [30]柳国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31]肖浩辉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8.
    [32] (美)斯图尔特·施拉姆著,田松年等译.毛泽东的思想[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33] (美)费正清著,刘尊棋译.伟大的中国革命[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9.
    [34]邵军.从客体角度解读“推动当代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 2008(2).
    [35]方小年,曹根记.毛泽东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 2008(4).
    [36]周奇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 2009(4).
    [37]陈岸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初探[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 2008(3).
    [38]程建军.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 2008(3).
    [39]王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探索[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 2008(4).
    [40]赵铁锁,肖光文.十七大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述评[J].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9(4).
    [41]李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探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7).
    [42]王联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和要求[J].思想教育研究, 2008(4).
    [43]孙熙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个重要环节[J].思想教育研究, 2008(10).
    [44]陈方刘,田辉.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云南社会科学, 2008(2).
    [45]周英展.传统文化精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积极推进[J].文史博览2007(11).
    [46]王晓云,时永松.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条件[J].江汉论坛, 2008.4.
    [47]杨宏庭.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经验初探[J].甘肃社会科学, 2009(2).
    [48]陈家付.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的揭示[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4).
    [49]郭建宁.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通俗化、现实化与中国化——纪念艾思奇诞辰100周年[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4).
    [50]曹根记,钟义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述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2).
    [51]石丽琴.浅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2).
    [52]宋一.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重大贡献[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4).
    [53]刘晓春.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民族化、大众化的历史贡献[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2).
    [54]孟宪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念定位和路径选择[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08(5).
    [55]陈方刘.浅析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J].学术论坛, 2009(5).
    [56]杨宏庭,宁俊红.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倡和推行[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3).
    [57]宁阳.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J].甘肃理论学刊, 2009(4).
    [58]张博颖.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3).
    [59]刘艳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4).
    [60]姚安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08(1).
    [61]顾永丰,金功辉.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
    [62]刘明钢.毛泽东的语言艺术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5).
    [63]杨鲜兰.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3).
    [64]吴艳东,李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大众化[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5).
    [65]张治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述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3).
    [66]赵岩,赵新宇.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贡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4).
    [67]王浩斌.论毛泽东的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 2009(3).
    [68]王公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3).
    [69]王桂泉,张铁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J].理论探索, 2008(5).
    [70]陈方刘.关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08(1).
    [71]高乃云.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5).
    [72]宋一.略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