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习惯法及其转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 英文题名:A Study on the Tibetan Customary Law and Its Transformation
  • 作者:吕志祥
  • 论文级别:博士
  • 学科专业名称:民族学
  • 学位年度:2007
  • 导师:洲塔
  • 学科代码:030401
  •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 论文提交日期:2007-03-01
摘要
藏族习惯法是藏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世代相传、不断发展并为本民族所信守的部分观念形态与约定俗成的群众生活模式的规范,它一般靠盟誓约定等方式来调整个人之间以及部落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达到维护藏区社会秩序的目的。藏族习惯法是以部落为其组织基础的,部落之间存在的差异,也使得习惯法各有不同。藏族习惯法中既有藏民族宗教习俗的成分,又有吐蕃王朝和西藏地方政权律令的内容,还包括历代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政令的内容。藏族习惯法虽然建立在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基础之上,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和落后性,但内容丰富,体系也比较完备,在藏族历史上曾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维系藏区政治经济和生活秩序的重要法律依据。
     孕育、生成藏族习惯法的区域是令人神往的雪域高原,藏族习惯法的传承与发展还有着深刻的宗教背景。由于藏民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所以,藏族习惯法作为调整藏区生产、生活秩序,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有利工具,已成为藏族人生活的一部分。即使到了今天,不管是从藏区的生态和文化环境、藏区的经济状况、藏族伦理道德、藏区法律资源的供给等来看,藏族习惯法仍有存在之依托,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藏族习惯法有逐步扩张的趋势。
     正是因为藏族习惯法与藏族同胞血肉相联的独特性,决定了藏族习惯法与藏区和谐社会的构建、藏族社会的稳定发展以及藏区传统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有着密切而深刻的联系。然而,只有当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本质相一致时,该传统文化才会成为这一时代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才会被人们所认同和保护,否则,难以根植于这一时代的文化之中。而近年来,随着藏区社会的逐步开放与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藏族习惯法的一些规范与国家法的本质是不相一致的。因此,加快藏族习惯法的转型,已成为构建藏区和谐社会的关键。同时,法律既然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不管是成文法还是习惯法,都应随历史和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因为历史作为遗产,它的价值不是使现代人回到历史中去,而是为现代人开创新的历史提供营养和动力。
     本文将藏族习惯法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中进行研究,文章不仅探讨了藏族习惯法的含义、藏族习惯法的渊源、藏族习惯法的内容、藏族习惯法的传统特征及早期的作用、藏族习惯法的现实影响,并重点研究了藏族习惯法转型的动因、目标及途径。本文认为,藏族习惯法转型的根本途径是型塑藏区市民社会、发展藏区市场经济;藏族习惯法转型的重要途径是弘扬、重建藏族道德,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藏族习惯法转型的现实途径是充分利用藏族习惯法资源,完善民族自治立法、加强人民调解工作。
The Tibetan customary law, created gradually by the Tibetan people in their everyday life and production, is a kind of social norm which, passing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has been developed and kept by the Tibetan people as part of their beliefs and established life style. It adjusts the various soci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individuals as well as between the tribes in the ways of promising and pledging, in hopes of keeping the social order of the Tibetan region.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the tribes, the Tibetan customary law varies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existing between the different tribes. It consists of not only the religious custom of the Tibetan people but also the laws and rules issued by the native authorities and the dynasties of the central plains. Although founded on the feudal relationships with evident limitation and shortcomings, the Tibetan customary law, systematic and rich in content, has played important role in the Tibetan history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legal foundation for keeping the political, economical and life order of the Tibetan region.
     As the Tibetan customary law was initiated originally on the enchanting Snow Plateau, its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have a profound religious background. Since all the Tibetan people believe in Tibetan Buddhism, as a useful tool to keep order of the production and life in the Tibetan region as well as to keep the legal right of the citizens, the Tibetan customary law has become an organic part of the life of the Tibetan people. Even until now, the Tibetan customary law is still exerting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economy, ethic, legal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Tibetan region. In recent years, the Tibetan customary law has shown the trend of gradual expansion.
     It is the uniqu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ibetan customary law and the Tibetan people that determines that the Tibetan customary law is playing and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Tibetan society, the st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of the Tibetan region. However,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a nation can be the organic part of the contemporary culture and can be accepted and protected only if both of them are compatible in essence, otherwise the former can not take deep root in the latter.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along with the opening-up and strengthening of the democratic and legal construction in the Tibetan region, some norms of the Tibetan customary law are incompatible with the national law in nature. Therefore, to quicke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ibetan customary law has become the ke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Tibetan society. Now that law is an organic part of the social superstructure, the national law or the customary law should develop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y and the society. The value of the history is not to lead the modern man back into the history but to nourish and motivate the modern man to start a new history.
     The present dissertation makes a study of the Tibetan customary law in a broad background. It not only explores the definition, the origin, the content, the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ole in the early stage as well as the practical influence of the Tibetan customary law, but also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the motivation, objectives and mean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ibetan customary law. The following ideas are demonstrated in it: the fundamental mean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ibetan customary law is to model the Tibetan civil society and to develop the market economy of the region; the important means is to carry forward and reconstruct the Tibetan ethic and to pilot the Tibetan Buddhism to be compatible with the socialism; the practical means is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e resources of the Tibetan customary law, to improve the legislation of the national autonomy and to strengthen the intermediation of the people.
引文
① 方乐、缪文升:《少数民族法律文化形态与现代化——以云南少数民族村寨为例》,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3)。
    ② 譬如,青海、西藏的城市化率仅为38%和20%,大学普及率仅为8.1%和4.7%,农业劳动力比重却高达54%和65%,还处于典型的农耕乡土社会。其他藏区的情况虽然略好一些,但也不容乐观,雪域藏区现代化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
    ① 《斯大林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309页。
    ② 1949年新中国成立,特别是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以来,藏族传统文化即开始了向建构社会主义新型文化体系的转型。这次转型一改过去以宗教思想文化为内核,改以科学、民主、理性为文化内核,把藏族文化从宗教神学的烟雾深处引向科学、健康的社会主义新天地。当然,藏族传统文化的转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
    ③ 衣俊卿:《文化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1页。
    ① 毕竟悦:《中国古代习惯法与法治现代化》,www.dvun.com/html/4/5/2/4/92916.htm,2006-5-12。
    ② 吴宗金:《略论中国民族法学的命运与使命》,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3)。
    ① 截至2006年11月25日,仅从中国期刊网查到的研究和谐社会的论文多达10299篇:研究“法治”的论文多达7138篇;研究“循环经济”的多达4537篇;研究“依法治国”的论文也多达2376篇。但是,研究“藏族习惯法”的仅有10篇。
    ① “不系统”的一个表现是到目前为止,学界对何谓藏族习惯法还没有一个比较一致的说法。
    ① [美]霍贝尔:《原始人的法》,严存生等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7、19页。
    ② [美]马克思·雷丁:《霍菲尔德的再评价》,载《哈佛法律评论》51:1145,1938年。转引自[美]霍贝尔:《原始人的法》,严存生等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7~18页。
    ③ [美]霍贝尔:《原始人的法》,严存生等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
    ④ 参见田成有:《法律社会学的学理与运用》,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55页。
    ⑤ [美]霍贝尔:《原始人的法》,严存生等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页。
    ① [美]唐·布莱克:《社会视野中的司泫》,郭星华等译,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05页。
    ② 参见王洪莉:《民间法:一种法的社会学视角》,载谢晖、陈金钊:《民间法》,第3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页。
    ③ 参见田成有:《法律社会学的学理与运用》,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页。
    ① 孙国华主编:《法学基础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1页。
    ② 《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37页。
    ③ 有学者将其称之为“民间法”、“固有法”、“原始法”等。参见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1~66页。周勇:《法律民族志的方法和问题》,载《人类学与西南民族》,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09~335页。田成有:《原始法探析——从禁忌、习惯到法起源的运动》,载《法学研究》,1994(6)。
    ④ 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⑤ 高其才:《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⑥ 孙国华主编:《法学基础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79~80页。
    ⑦ 沈寿文:《从习惯法的争论看法律的一元与多元》,载《云南法学》,2000(3)。
    ⑧ [英]戴维·M·沃克主编:《牛津法律大辞典》,北京社会与科技发展研究所组织翻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236页。
    ① 沈寿文:《从习惯法的争论看法律的一元与多元》,载《云南法学》,2000(3)。
    ② 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31、32页。
    ③ [美]霍贝尔:《原始人的法》,严存生等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④ 田成有:《论国家法与民族习惯法的互补与对接》,载《现代法学》,1996(6)。
    ⑤ [德]马克思·韦伯:《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李强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4~23页。
    ⑥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71页。
    ⑦ 文格:《藏族部落习惯法通论 前言》,载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通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① 陈文仓:《玉树藏族部落习惯法初论》,载《青海民族研究》,2004(1)。才仁东智:《论藏区部落社会制度与习惯法的内容及其特点》,载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专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2页。
    ② 甘措:《藏族法律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库。
    ③ 芈一之:《青海藏区部落习惯法之历史审视》,载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专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7~39页。
    ④ 朱国富、陈受钧:《1995年夏季青藏高原土及其邻域的对流活动》,载《高原气象》,1999(1)。
    ① 根据洲塔教授研究,所谓“羌”,据藏文手写孤本史籍《西蕃源流》一书中的记载来看,《汉史》中所述的“羌”字,是北部之意,为地域上的概念。参见洲塔、乔高才让:《甘肃藏族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② 洲塔、乔高才让:《甘肃藏族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③ 2005年完成的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调查在青藏高原萨嘎东部、穷果西北部新发现了5处古人类活动遗迹,有4处为旧石器时代的遗迹,距今约1万年;1处为新石器时代的遗迹,距今约5000~7000年。同时获得石器、陶片等350余件,在拉孜幅还发现了古墓群。参见梁小琴:《最新地质发现青藏高原有古人类活动遗迹》,www.wx216.com,2005-12-23。
    ④ 洲塔:《甘肃藏族部落的礼会与历史研究》,甘肃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6~7页。
    ⑤ 得荣.泽仁邓珠:《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现状及对全国全球的影响》,http://www.tibetcul.com。
    ① 参见孙士云:《青藏铁路沿线的生态环境特点及保护对策》,载《冰川冻土》,2003(S1)。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8页。
    ① 南文渊:《高原藏族生态文化》,甘肃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② 南文渊:《高原藏族生态文化》,甘肃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114页。
    ① 南文渊:《高原藏族生态文化》,甘肃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页。
    ② 南文渊:《高原藏族生态六化》,甘肃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页。
    ① 参见南文渊:《高原藏族生态文化》,甘肃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118~128页。
    ②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人民出版社,第224页。转引自周欣宇:《论藏族习惯法的宗教维度》(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库。
    ① 桑杰端智:《藏传佛教生命观刍议》,载《青海民族研究》,2001(1)。
    ② 洲塔、乔高才让:《甘肃藏族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4-55页。
    ③ 周欣宇:《论藏族习惯法的宗教维度》(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库。
    ① 紫虚居士:《一个学物理的人对佛教的认识》,http://bookgb.bfnn.org/books/0423.htm。
    ② 真觉:《用佛教慈悲平等理念构建和平和谐的人类社会》,载《法音》,2006(4)。
    ③ [美]B·米勒:《西藏的妇女地位》,《国外藏学研究译丈集》,第3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0贝。
    ① “娜姆的婚姻”有助于我们直观地了解藏族妇女的平等与自由。参见周欣宇:《论藏族习惯法的宗教维度》(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库。
    ② 王辅仁:《西藏佛教史略》,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7页。
    ① 尕藏才旦认为,藏族的天葬习俗与此有紧密的联系。参见尕藏才旦:《天葬——藏族丧葬义化》,甘肃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筘20页。洲塔教授则进一步提出,,尸饲于鹫的这种天葬思想形态的最早彤成渊源于中观空见理论中的“人无我”,断除“我执”之思想。参见洲塔:《佛学原理研究——论藏传佛教显宗五部火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84页。
    ② 洲塔:《佛学原理研究——论藏传佛教显宗五部大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49~350页
    ① 周旺生:《重新研究法的渊源》,载《比较法研究》,2005(4)。
    ② 张文显:《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6页。
    ③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13~483页。
    ④ [美]罗斯科·庞德:《法理学》,第383-415页(jurisprudence,Volume Ⅲ,West Publishing Co,1959,383-415).
    ⑤ 周旺生:《重新研究法的渊源》,载《比较法研究》,2005(4)。
    ① 王辅仁先生认为,把公元10世纪后半期定为藏传佛教形成的时间,是有藏族历史发展作为根据的。这个时间,藏族社会进入封建社会不久,西藏佛教和它所控制的经济之间形成了“二位一体”的关系。另外,王先生认为,应该把藏传佛教形成的时间定在西藏佛教史籍上所说的“后弘期”开始的那一年。据王先生研究,后弘期应该开始十公元978年,所以,这一年也可作为藏传佛教形成的标志年代。参见王辅仁:《西藏佛教史略》,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0~53页。
    ② 完玛冷智:《藏传佛教知识简介》,http://www.cntbt.com/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484。
    ③ 洲塔:《甘肃藏族部落的社会与历史研究》,甘肃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402~404页。
    ①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4~48页,第61~62页,第147~148页。
    ② 1996年11月22日,四川省甘孜州色达县克果乡牧民与青海省果洛州达日县下红科乡牧民因草山纠纷发生械斗,导致3人死亡。达日县人民法院对三名被告人做出有罪判决的同时,两县于1997年4月在四川康定召开会议,达成由被告人向被害人家属赔偿丧葬费、营养费等之协议。协议达成后,边界地区的社会秩序转安,紧张局面得到缓解。参见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9~181页。
    ③ 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索达吉堪布译,四川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印,第165页。
    ④ 周欣宇:《论藏族习惯法的宗教维度》(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中国优秀博颂士论文库。
    ⑤ 王勇:《国家法和民间法的现实互动与历史变迁:中国西部司法个案的透视》,载《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02(4)。
    ①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2~153页。
    ②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82页。
    ③ 多识:《藏族道德 序》,载刘俊哲:《藏族道德》,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④ 刘俊哲:《藏族道德》,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① 参见《藏族伦理道德的历史进程》,http://www.tibetwindow.com,2005-10-6。
    ② 刘俊哲:《藏族道德》,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① 刘俊哲:《藏族道德》,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43~347页。
    ② 十恶,又称十不善。即:杀生、偷盗、邪淫为身之三恶;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为口之四恶;贪欲、嗔怒、邪见为意之三恶。
    ③ 参见《藏族伦理道德的历史进程》,http://www.tibetwindow.com,2005-10-6。
    ④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8页,第45~46页,第87页,第108页,第135~136页,第140页。
    ① 万建中:《禁忌(Taboo)》,载《民间文化论坛》,2004(5)。
    ② 舒运祥:《禁忌》,http://www.psychcn.com/result/library_moban.asp?id=709。
    ③ 陈荟:《说“禁忌”》,载《书屋》,2004(12)。
    ① 洲塔:《甘肃藏族部落的社会与历史研究》,甘肃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561页。
    ② 杀生是佛教身口意要戒除的十恶之一,是三身恶之首位,不要说出家僧尼,就一般信教群众而言,杀生也被视为重大恶业,不管是昆虫,还是人畜,只要具有生命都不能伤害他,甚至看见无知的幼童杀害幼虫,你都应该阻止;不仅自己不能直接为自己杀生,而且别人为自己杀生也应该阻止。总之,不管何时何地都要戒杀生。尽管肉是大多数藏族人所喜爱的食品,因此,每年都要宰杀很多牛羊,但是,各地都有世代相传的专门从事屠宰工作的人,而不是谁都去屠宰。参见东嘎·洛桑赤烈:《藏族禁忌》,克珠群佩译,载《西藏民俗》,2004(2)。
    ③ 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5页。
    ④ 藏人在饮食中忌讳吃鱼,民间对此有多种解释,其中较有说服力的说法是:这种禁忌和苯教“三分世界”的认识观有关。苯教视鱼、蛇、蛙等水中料,灵皆为地下世界的“龙族”——地下神灵的象征物。参见《藏族苯教禁忌》,http://a.88trip.com/CulTure/441/1387.htm。
    ① 参见《藏族禁忌》,http://www.west-holiday.com/sheng/yn/mz/zz-jj.asp。
    ② 赵永红:《神奇的藏族文化》,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253页。
    ①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22页,第49页,第56~57页,第81页,第86页。
    ② 洲塔:《甘肃藏族部落的社会与历史研究》,甘肃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404页。
    ③ 杨士宏:《藏族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④ 吐蕃“三律”足指选自《敦煌古藏文写卷》P.T.1071号、P.T.1073号、P.T.1075号三份重要的吐蕃时期的律例文献,其名称分别是《狩猎伤人赔偿律》、《盗窃追赔律》、《纵犬伤人赔偿律》。参见杨士宏:《藏族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① 徐晓光:《藏族法制史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86~187页。
    ② 洲塔:《甘肃藏族部落的社会与历史研究》,甘肃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407页。
    ① 杨士宏:《藏族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8~82页。
    ② 洲塔:《甘肃藏族部落的社会与历史研究》,甘肃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407~408页。
    ① 赵云田:《清代的理藩制度》,http://www.historychina.net,2004-7-12。
    ② 《番例》规定,罚服牲畜多以九数为单位。马一匹、犏牛二条、乳牛二条、三岁牛二条、二岁牛一条,为一九之数。五九之数为此数之五倍。其余类拊。若无马匹,准改给犏牛。
    ③ 五件之数:犏牛一条,乳牛一条,三岁牛一条,二岁牛二条。
    ① 何峰:《<番例>探析》,载《中国藏学》,1998(2)。
    ① 陈庆英:《藏族部落制度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257页。
    ② 洲塔:《甘肃藏族部落的社会与历史研究》,甘肃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408页。
    ③ 张济民:《藏族习惯法通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4~390页。
    ④ 徐晓光:《藏族法制史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25~361页。
    ⑤ 这种划分当然也并非尽善尽美。藏族习惯法生成并发展于传统的乡土社会,不可能产生现代意义上的民法、经济法、行政法等法律规范。就经济法而言,一般认为,经济法是市场经济社会特有的法律现象,在传统的藏族社会当然无从产生。但是,这种划分仍然有其合理性,因为即使在传统的藏族社会,具有民法性的、经济法性的法律规范还是存在的。参见吕志祥:《经济法基本问题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43页。
    ⑥ 徐晓光:《藏族法制史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34页。
    ①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7~48页。
    ②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7页。
    ③ 己经出嫁的妇女,一般不参与继承。因为女儿出嫁时,家庭曾为其置办嫁妆,通常情况下,嫁妆与其应该继承的财产份额大致相当。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嫁妆是已婚妇女参与家庭财产继承的一种特殊方式。
    ④ 当然,还有一些地区严格恪守财产传子不传女的信条,剥夺女儿的继承权。参见张济民:《藏族习惯法通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5页。
    ⑤ 张济民:《藏族习惯法通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6页。
    ① 张济民:《藏族习惯法通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38页。
    ②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2页。
    ③ 张济民:《藏族习惯法通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54~255页。
    ① 张济民:《藏族习惯法通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8页。
    ②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3页。
    ③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9~100页。
    ④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3页。
    ⑤ “协”是畜主把料畜出祖给牧户,其协畜的租额往往根据牲畜的存栏数相应增减,故又称“杰约其约”(意为“有生有死”)。参见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通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55页。
    ① 徐晓光:《藏族法制史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32~333页。
    ②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5~146页。
    ③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2~133页。
    ④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3页。
    ①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9页。
    ②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通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57页。
    ①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通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64页。
    ②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通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62页。
    ③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4~135页。
    ④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8~149页。
    ⑤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5页。
    ⑥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页。
    ①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通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5页。
    ② 藏族刑罚的最早记述始见于《旧唐书·叶蕃传》。
    ③ 除晓光:《藏族法制史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47~348页。
    ①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1~63页。
    ② 洲塔:《甘肃藏族部落的社会与历史研究》,甘肃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411页。
    ③ 如果被告是一个贵族,活佛和部落头人也不好参与审案。如1932年,今青海省同德县巴水乡西加部落首领切多把娘环杀害,因是部落头人,活佛和部落头人无法处理,只好告到旧政府。政府派来一个营长来处理此案,最终娘环赔偿命价9000多元,给营长审理费也很多。参见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页。
    ④ 徐晓光:《藏族法制史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44页。
    ⑤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4~45页。
    ⑥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⑦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
    ① 洲塔:《甘肃藏族部落的社会与历史研究》,甘肃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415页。
    ②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页。
    ③ 徐晓光:《藏族法制史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45~346页。
    ④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通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48、350~351页。
    ⑤ 徐晓光:《藏族法制史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48页。
    ①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页。
    ②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7页。
    ③ 这里的“普通程序”是相对捞油锅等神判程序而言的。
    ④ 徐晓光:《藏族法制史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52页。
    ⑤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6~147页。
    ①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通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64~372页。
    ② 洲塔:《甘肃藏族部落的社会与历史研究》,甘肃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431页。
    ③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6~47,63,87页。
    ① 陈庆英:《藏族部落制度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6页。何峰:《从藏族谚语看藏族部落制度》,http://www.tibetology.ac.cn/index.asp,2006-6-16。
    ① 洲塔:《甘肃藏族部落的社会与历史研究》,甘肃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427页。
    ② 洲塔:《甘肃藏族部落的社会与历史研究》,甘肃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430页。
    ③ 徐晓光:《藏族法制史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65页。
    ① [美]庞德:《法理学》,第3卷,第6~7页。转引自徐晓光:《藏族法制史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65页。
    ②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
    ③ 徐晓光:《藏族法制史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64页。
    ④ 洲塔:《甘肃藏族部落的社会与历史研究》,甘肃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428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60页。
    ⑥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6页。
    ⑦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6页。
    ⑧ 周希武:《玉树调查记》上卷,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①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19,45,84页。
    ② 徐晓光:《藏族法制史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75~376页。
    ③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7页。
    ①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3~54页。
    ② 徐澄清:《关于赔命价、赔血价问题的法律思考和立法建议》,载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专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5页。
    ③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131页。
    ④ 洲塔:《甘肃藏族部落的社会与历史研究》,甘肃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426页。
    ① 赵震江、付子堂:《现代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4~76页。
    ② 文格:《藏族部落习惯法通论 前言》,载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通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③ 徐晓光:《藏族法制史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92页。
    ④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78页。
    ⑤ 徐晓光:《藏族法制史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93页。
    ⑥ 陈庆英:《藏族部落制度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0页。
    ① [美]卡多佐:《司法过程中的历史传统和社会学方法的作用》,载《中外法学》,1997(6)。
    ②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3~114页。
    ③ 才仁东智:《试论藏区部落社会制度与习惯法的内容及特点》,载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专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4页。
    ④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3~114页。
    ⑤ 徐晓光:《藏族法制史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89页。
    ①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4,18~19页。
    ② 1921年,《红本法》因被火焚毁而失传。1947年,阿什姜部落头人丹托合掌权之时,其弟丹增加措召集了五十多位熟悉古法的老人及所属部落的伦保,以康赛部落法律为依据,重新整理了贡麻仓部落的法律。由于内容及外形均与《红本法》一致,故称为《新红本法》。参见徐晓光:《藏族法制史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15页。
    ③ 杨士宏:《藏族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0页。
    ① 仲敦巴·嘉哇熏乃:《藏族历代文选》(藏文版),上册,青海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转引自杨士宏:《藏族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2~53页。
    ② 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萨迦格言》,王尧译,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转川自杨士宏:《藏族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5~58页。
    ③ 徐晓光:《藏族法制史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99页。
    ④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通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6页。
    ① 杨士宏:《藏族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5页。
    ② 杨士宏:《藏族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9页。
    ③ 徐晓光:《谚语与法律——论我国西南少数民族法律谚语的本质与特征》,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3)。
    ① 徐晓光:《藏族法制史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01~402页。
    ② 徐晓光:《藏族法制史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03~406页。
    ① 当然,法律也借助于宗教的影响树立起了崇高的威信。
    ② 洲塔:《甘肃藏族部落的社会与历史研究》,甘肃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436页。
    ③ 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4~35页。
    ④ 参见赵朴初:《一片佛心渡众生》,http://www.bud.net/book/readari.asp?no=62320。
    ⑤ 参见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2页。
    ① [美]安·塞德曼:《法律秩序与社会革命》,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页。
    ② 洲塔:《甘肃藏族部落的社会与历史研究》,甘肃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435页。
    ③ 洲塔:《甘肃藏族部落的社会与历史研究》,甘肃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436页。
    ④ 参见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7~88页。
    ① 文格:《藏族部落习惯法通论前言》,载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通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② 杨士宏:《藏族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2页。
    ③ 杨士宏:《藏族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3~265页。
    ④ 在广大藏区的农村牧区,自实行土地、草场承包及改革开放以来就陆续出现了以自然村或部落为单元的组织活动。这些活动一般都是先成立类似“部落理事会”的组织,并恢复制定本部落的习惯法则和部落成员的权利与义务。“部落理事会”的职能是处理部落内部的大小事务,选举部落内部各类头面人物,在年节或在某一自己节日期间定期举行各类活动。参见杨士宏:《藏族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5页。
    ① 杨士宏:《藏族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4页。
    ②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0~162页。
    ③ 仅在张济民先生《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一书中收录的案例就达61个之多。参见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238页。
    ④ 据甘肃省主管部门不完全统计,从1985年至1991年底,甘南州内县际之间及甘南与青海的州、县之间,发生的草山纠纷械斗事件就有47起,死亡20多人,重伤80多人。参见赵朴初:《一片佛心渡众生》,http://www.ebud.net/book/readari.asp?no=62320。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页。
    ① 贾睎儒:《试论藏区部落习惯法的文化成因及其改革》,载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专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5~57页。
    ② 文格:《静态习惯法与现代法及现代社会——兼谈藏族习惯法在部分地区之问潮》,载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专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6~28页。
    ③ 杨茂嘉:《浅谈藏区部落习惯法合理因素与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建议》,载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专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6页。
    ①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3~154页。
    ①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5~156页。
    ②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4~185页。
    ①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2~214页。
    ① 张济民等:《对少数民族中的犯罪分子要认真实行“两少一宽”政策》,载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专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②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8页。
    ③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藏区男人和女人对于强奸罪的看法截然不同。男人普遍认为强行与妇女发生性关系根本算不上是强奸;但女同志则普遍认为,强奸是一种严重侵犯妇女权益的犯罪行为,应该受到严惩。
    ④ 张济民等:《对少数民族中的犯罪分子要认真实行“两少一宽”政策》,载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专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⑤ 参见赵朴初:《一片佛心渡众生》,http://www.ebud.net/book/readari.asp?no=62320。
    ① 张济民:《浅谈藏区部落习惯法对现行执法活动的影响及对策建议》,载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专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②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7~228页。
    ③ 张济民等:《对少数民族中的犯罪分子要认真实行“两少一宽”政策》,载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专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④ 张济民:《浅谈藏区部落习惯法对现行执法活动的影响及对策建议》,载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专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①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4页。
    ② 张济民:《浅谈藏区部落习惯法对现行执法活动的影响及对策建议》,载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专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15、173页。
    ③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3、17、17、8页。
    ④ 杨茂意:《浅淡藏区部落习惯法合理因素与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建议》,载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专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8页。
    ① 赵朴初:《一片佛心渡众生》,http://www.ebud.net/book/readari.asp?no=62320。
    ②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6页。
    ③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谈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0页。
    ④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集训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
    ①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7、47页。
    ②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49、85、127、148~149页。
    ③ 甘措:《藏族环保习俗的思想渊源》,http://www.tibetcul.com/zxwk/8hb/3.htm。
    ① 桑杰侃卓:《“吾兰道沫”:青海果洛藏族地区的一种特殊破产形式》,载《攀登》,2002(6)。
    ② 桑杰侃卓:《“吾兰道沫”:青海果洛藏族地区的一种特铢破产形式》,载《攀登》,2002(6)。
    ③ 2006年8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仍然仅仅是“企业破产法”,再一次将自然人破产排除在法律之外。其实,赋予自然人以破产能力是以人为本的反映,是法律人性化的表现——只有在自然人具备破产资格的情况下,才能使其摆脱负债累累的窘境,获得再生。
    ④ 张群:《中国历史上的赔命价习惯法及其启永》,http://www.iolaw.org.cn,2005-11-13。
    ① 参见由嵘:《日耳曼法简介》,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
    ② 《古兰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页。
    ③ 张群:《中国历史上的赔命价习惯法及其启示》,http://www.iolaw.org.cn,2005-11-13。
    ④ 参见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179~181页,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
    ⑤ 赔命价显然有其不合理处,因为人是无价的,所以,“赔命价”的名称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其实,藏族地区可以采用民族自治立法的形式来解决赔命价问题,将其名称与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名称统一起来,譬如:死亡赔偿金、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并将其纳入到统一法制的轨道;有意思的是,媒体把“死亡赔偿金”又称为“命价”。参见张培元:《“命价相差83万”折射出的冰冷现实》,人民网—观点频道,2006-6-24。
    ⑥ 参见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176页,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
    ① 1985年青海省达日县洛保故意伤害案发生后,达日县人民法院和县委有关领导在法院判决前找了洛保所在的三大队党支部书记,让其出面调解给被害一方的血价问题。后以大队支书为主,当地有威望、办事公正、有经验者共8人参与此事。协议决定洛保家给被害人一方血价5000元。参见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4页。
    ② 1988年,青海省循化县多吉才旦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案后,多吉才旦家向被害人村付命价羊50只、马3匹、牛30头,现金2000元,共折价24000元,这些东西大多被村民吃掉了,被害人家只得现金300元、哈达1条、茯茶1包。参见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觇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8页。
    ③ 辛国祥、毛晓杰:《赔命价习惯与刑事法律冲突及立法对策探讨》,载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专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3页。
    ④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9~181页。
    ① 申伟:《甘南藏族习惯法考察笔记》,http://www.legaltheory.com.cn/info.asp?id=8516。
    ②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179~181页,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
    ① 张济民:《浅谈藏区部落习惯法对现行执法活动的影响及对策建议》,载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专论》,14~15、173页,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
    ②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208页,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
    ③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173、198页,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
    ④陈光国:《试论藏区部落习惯法中的刑法规范》,载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专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1页。
    ⑤ 1989年10月2日(此前,才让多洛数次强奸了才洛),才让多洛等人将才洛强行绑在牛背上,致使才洛掉到牛肚子下被拖拉致伤,在同德县医院治疗14天。参见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5页。
    ⑥ 认为藏族妇女对性比较随便,这是不准确的。其实,藏族人的性关系既有开放的一面,又有慎重的一面。四川省庙顶藏区习惯法就规定:“不论通(强)奸,还是未婚先孕、同姓结婚者,男女双方都被绑在石磨上,推下雅砻江淹死”。青海省玉树藏区习惯法规定:“未婚得子之女,较之一般少女出嫁难。如果有人娶,女方需交付数量较多的财产作为陪嫁”。参见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0、48页。
    ①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0页。
    ② 1981年,青海省天峻县索南加在周加家奸淫幼女尕××时,周加及其妻子常玲就睡在被害人旁边,但对索南加的奸淫行为没有制止。当询问她为什么不制止时,常玲不以为然。其实,周加及其妻了常玲己成了强奸犯的共犯,因为,尔××是在他家甚至他们的眼皮底下被强暴的,而周加和常玲有保护尔××的义务。参见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8页。
    ③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4页。
    ④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8、224、225页。
    ⑤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6页。
    ① 从“才合杰怕罪刑败露,又产生杀人灭口之念”可以看出,就连才合杰本人也清楚的知道强奸是错误的,是一种犯罪行为。
    ②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7页。
    ③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7页。
    ① 文格:《静态习惯法与现代法及现代社会》,载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专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
    ② 杨茂嘉:《浅淡藏区部落习惯法合理因素与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建议》,载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专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7页。
    ③ [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2页。
    ④ 张友渔:《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序言》,载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⑤ 这一思想,在此前的十六大报告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已有体现,其中有两处比较明显:一是报告提出的到2020年我国将要实现的小康社会比2000年有六个“更加”,其中第五个“更加”就是“社会更加和谐”;二是报告第二部分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提出,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要努力建立起“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
    ① 参见吴家源:《正确理解和把握和谐社会的内涵》,www.dwzx.net/system,2006-3-21。
    ① 张井:《和谐社会的真谛》,长城在线,2005-3-10。
    ② 杨桃源:《解读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科学发展观引领社会状态》,http://www.sina.com.cn,2005-2-21。
    ① 陈建华:《对甘南藏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礼会的几点思考》,载《人大研究》,2005(10)。
    ② 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7~128页。
    ③ 多杰:《古代法·部落法·习惯法——对藏区民间法现象的透析》,载谢晖、陈金钊:《民间法》,第3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7页。
    ④ [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0、12页。
    ⑤ 多杰:《古代法·部落法·习惯法——对藏区民间法现象的透析》,载谢晖、陈金钊:《民间法》,第3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① 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5页。
    ② 法律社会学家们发现,即使是在当代最发达的国家,国家法也不是惟一的法律,在所谓正式的法律之外还存存大量的非正式法律。参见Lawrence M.Friedman,American Law,ch.2(New York:W.W Norton&Company,1984)。
    ③ 辛国祥、毛晓杰:《赔命价习惯与刑事法律冲突立法对策探讨》,载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专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2页。
    ① 所谓“五蕴”即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蕴,泛指一切万象。“我”,按佛教的解释,就是绝对的有,或者说有其自性的有。也就是说不需要任何外缘来构成它,它自身就存在着,而且有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独特的性质。参见洲塔:《佛学原理研究——论藏传佛教显宗五部大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皈,第206页。也可参见王辅仁:《西藏佛教史略》,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② 洲塔:《佛学原理研究——论藏传佛教显宗五部大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50页。
    ③ 徐晓光:《藏族法制史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4页。
    ④ 尹丹才让:《雪域藏人的思辨之花》,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第15页。
    ① 方乐、缪文升:《少数民族法律文化形态与现代化——以云南少数民族村寨为例》,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3)。
    ①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页。
    ② 《2004中国现代化报告》选择美国、欧盟国家、墨西哥和印度等18个困家,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案例分析的样本,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和统计学方法,系统归纳了世界18个国家地区现代化状况。他们发现,地区现代化是客观存在的。在18个国家171个地区的发展过程中,地区经济差距的缩小和扩大,地区发展水平的趋同和趋异,地区相对水平的追赶和退步等现象,普遍存在。地区相对水平的变化包括:先进保先进、后进赶先进、先进退步为后进、后进仍然为后进等现象。这些与国家现代化现象是基本一致的。
    ①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2004中国现代化报告》,中国网,2004-10-18。
    ②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2004中国现代化报告》,中国网,2004-10-18。
    ③ 杨国枢:《现代化的心理适应》,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78年版,第24页。
    ④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33页。
    ⑤ 范晓娟:《甘肃位居全周内地现代化排行榜22位》,新华网,2003-9-30。
    ①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1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页。
    ②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68~269页。
    ① 譬如甘南藏族自治州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4.2年,与全国平均8年有较大差距。参见陈建华:《对甘南藏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点思考》,载《人大研究》,2005(10)。
    ②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33页。
    ① 《斯大林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309页。
    ② 洲塔:《甘肃藏族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③ 谢热:《藏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化变迁模式》,甘肃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④ 谢热:《藏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化变迁模式》,甘肃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⑤ 沈阳:《藏传佛教与藏民族精神》,载《西藏研究》,1994(1)。
    ① 沈阳:《藏传佛教与藏民族精神》,载《西藏研究》,1994(1)。
    ② 尕减才旦:《藏区现代化进程中的障碍及其对策思考》,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4)。
    ③ 星全成:《再论藏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载《青海民族研究》,2000(3)。
    ① 李承贵:《传统文化价值的四个层次》,载《中华文化论坛》,1999(2)。
    ② 陈昌文:《论藏区宗教的社会价值》,载《西藏研究》,2001(2)。
    ③ 谢热:《藏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化变迁模式》,甘肃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38页。
    ④ 李承贵:《传统文化价值的四个层次》,载《中华文化论坛》,1999(2)。
    ⑤ 谢热:《藏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化变迁模式》,甘肃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40页。
    ⑥ 高峰、黄波:《西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学术观点述评》,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0(3)。
    ① 尕藏才旦:《藏区现代化进程中的障碍及其对策思考》,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4)。
    ② 高峰、黄波:《西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学术观点述评》,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0(3)。
    ③ 谢热:《藏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化变迁模式》,甘肃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40~141页。
    ④ 谢热:《藏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化变迁模式》,甘肃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09页。
    ⑤ 丹珠昂奔:《藏族文化发展史》,下册,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7页。
    ⑥ 1949年新中国成立,特别是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以来,藏族传统义化即开始了向建构社会主义新型文化体系的转型。这次转型一改过去以宗教思想文化为内核,改以科学、民主、理性为文化内核,把藏族文化从宗教神学的烟雾深处引向科学、健康的社会主义新天地。当然,藏族传统文化的转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
    ⑦ 衣俊卿:《文化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1页。
    ⑧ 杨茂嘉:《浅谈藏区部落习惯法合理因素与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建议》,载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专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7页。
    ① 谢热:《藏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化变迁模式》,甘肃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44页。
    ② 谢热:《藏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化变迁模式》,甘肃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46页。
    ①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57页。
    ② 李步云:《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http://www.legalinfo.gov.cn,2003-4-22。
    ③ 《管子·明法》。
    ④ 《韩非子·有度》。
    ⑤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69、199页。
    ⑥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92页。
    ⑦ [英]洛克:《政府论》,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86页。
    ⑧ [法]卢梭:《论政治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9页。
    ⑨ [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51页。
    ① [法]罗伯斯庇尔:《革命法制与审判》,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38页。
    ② 郭润生、杨建华:《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标准》,载《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2)。
    ③ 石泰峰:《理论探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http://law.eastday.com,2006-9-6。
    ① 李步云:《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http://www.legalinfo.gov.cn,2003-4-22。
    ② 高鸿钧:《法治: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③ 《韩非子·定法》。
    ① 岛鸿钧:《法治: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② 王鑫:《习惯法不是法吗——从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立场审视习惯法》,http://www.tcylaw.com,2006-8-5。
    ③ 恩格斯:《论住宅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8~539页。
    ① 高崇慧:《习惯法与国家法的互动关系》,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0(3)。
    ② 吴宗金:《略论中国民族法学的命运与使命》,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3)。
    ③ 毕竟悦:《中国古代习惯法与法治脱代化》,www.dvun.com/html/4/5/2/4/92916.htm 3K,2006-5-12。
    ④ 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周汉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87~189页。
    ① 吴宗金:《略论中国民族法学的命运与使命》,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3)。
    ① 吕世伦、张学超:《“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法治》,载《泫制与社会发展》,2005(1)。
    ② 摘自联合国1994年通过的《人类发展报告》。
    ③ 非洛:《论以人为本的理念》,http://www.xueshubook.com/Anicle_Print.asp?AnicleID=725。
    ① 尹焕富:《论中国法治的人文基础》,载《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4(2)。
    ② William E · Hocking, Present status of the Philosophy of Law and of Rights, New Haven, 1926.
    ③ 吕世伦、张学超:《“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法治》,载《法制与社会发腱》,2005(1)。
    ④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页。
    ⑤ [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8页。
    ⑥ 吕世伦、张学超:《“以人为本”与礼会主义法治》,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1)。
    ⑦ [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8页。
    ⑧ 姚律宗:《法律与发展研究导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58页。
    ① 吕世伦、张学超:《“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法治》,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1)。
    ② 谢晖:《法律信仰:历史、对象及主观条件》,载《学习与探索》,1996 (2)。
    ③ 钟叫霞等:《试论法律信仰的若干问题》,载《中国法学》,1998(2)。
    ④ 徐显明:《论“法治”的构成要件》,载《法学研究》,1996 (3)。
    ⑤ 钟明霞等:《试论法律信仰的若干问题》,载《中国法学》,1998 (2)。
    ⑥ 吕世伦、张学超:《“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法治》,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 (1)。也可参见汪太贤、艾明:《法治的理念与方略》,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⑦ [德]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33页。
    ② 吕世伦、张学超:《“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法治》,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1)。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321页。
    ④ 郭沫若:《十批判》,东方书店1996年版,第88~89页。
    ⑤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90页。
    ⑥ 吕世伦、张学超:《“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法治》,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 (1)。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73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194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70页
    ④ [日]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申政武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8页。
    ⑤ 吕世伦、张学超:《“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法治》,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 (1)。
    ⑥ [英] 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64~165页。
    ⑦ [英]阿尔弗雷德·汤普森·丹宁:《法律的训诫》,刘庸安、丁健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⑧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彭寿译,商务印书馆 1965年版,第276页。
    ⑨ [美] 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8页。
    ⑩ [英]洛屯:《政府论》,下篇,瞿菊农、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63、67、71、63、71页。
    ② 吕世伦、张学超:《“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法治》,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 (1)。
    ③ 譬如,人权立法的强化;取消刑事类推制度,实行罪行法定原则;行政立法开始注重以人为本,改革行政许可制度等等。
    ④ 吕世伦、张学超:《“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法治》,载《法制与社会发腱》,2005 (1)。
    ⑤ 王泽鉴:《台湾的民法与市场经济》,载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7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⑥ 王晨光、刘文:《市场经济与公法与私法的划分》,载《中国法学》,1993 (5)。
    ⑦ 王涌:《私权的概念》,载夏勇:《公法》.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⑧ 吕世伦、张学超:《“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法治》,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 (1)。
    ① 肖全明:《关于政府立法品位和行政执法错位的思考》,载《法学》,1999 (9)。
    ② 许章润:《法律理性是一种世俗的实践智慧》,http://www.legalinfo.gov.cn/xsgc, 2003-1-10。
    ③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67页。
    ④ 王申:《论法律与理性》,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 (6)。
    ① 许章润:《法律的实质理性——兼论法律从业者的职业伦理》,载《中国社会科学》,2003 (1)。
    ② 王茂庆:《法律理性与法律教育》,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 (2)。
    ③ 葛洪义:《理性化的社会与法律——略论韦伯社会理论中的法律思想》,载《比较法研究》,2000(3)。
    ④ 韦伯首先注意到并且运用“理性化”一词概括欧洲文明的历史进程,将人类历史理解为不断理性化和解除魔咒的过程:哈贝马斯基本上继承了这一点,将现代性问题的核心归结为理性问题。参见葛洪义:《法律与理性——法的现代性问题解读》,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① 王晨光:《法律的可诉性:现代法治国家中法律的特征之一》,载《法学》,1998 (8)。
    ② 葛洪义:《法律与理性——法的现代性问题解读》,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
    ③ 法律传统与传统法律是两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概念。法律传统体现了从过去沿袭传承到今天还在发挥作用的某种法律精神与文化。它经久不衰,历代相传,成为现代人们法律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是,传统法律则通常指在过去特定时间限度内客观存在着的法律文化,而在现代条件下它作为一个整体己经不复存在。参见公丕祥:《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8页。
    ④ 公丕祥:《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7页。
    ⑤ 公丕祥:《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7页。
    ① C·E·布莱克等:《日本和俄国的现代化》,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2~23页。
    ② 公丕祥:《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9页。
    ③ 公丕祥:《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54页。
    ④ E·希尔斯:《论传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5页。
    ⑤ 公丕祥:《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64页。
    ⑥ 文格:《藏族部落习惯法通论 前言》,载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通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⑦ 洲塔:《甘肃藏族部落的社会与历史研究》,甘肃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78页。
    ⑧ 吐蕃王朝形成之后,随即将其领地按人口分布状况分为四大部分,史称“四茹”。每个茹分上下两部,每部辖35万余人口,合起来每个茹就是70余万人,四个茹即约280万余人口。参见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通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9页。
    ① 洲塔:《甘肃减族部落的社会与历史研究》,甘肃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78~79页。
    ② 洲塔:《甘肃藏族部落的社会与历史研究》,甘肃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第79页。
    ③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通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4页。
    ①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通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4~161页。
    ② 学术界对“政教合一”有基本统一的判断标准。一是政权与教权集于某个一定范围最高当权者一身;二是统治机构的设立按一定的方式同设和交捅:三是同一机构的官吏由僧俗官员搭配组成。参见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通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9页。
    ③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通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7~182页。
    ④ 《西藏的现代化发展白皮书》。
    ① [美]梅.戈尔斯坦:《西藏现代史(1913~1951)——喇嘛王国的覆灭》,杜永彬译,时事出版社1995年版,第39、2页。
    ② 《2005 年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西藏经济学界,普遍讨论着一、二、三产业的“321”结构,这是一个貌似发达地区的结构,实则内涵有着本质的不同。在西藏,第三产业的发达并不是建基于一、二产业的发展上的,而是受益于城镇的超前繁荣,并且.公务员消费贡献最大。参见陈晓、唐建光:《当高原进入市场 青藏铁路:大礼应该如何分享?》,http://china.rednet.cn/c/2006/07/12/935989.htm。
    ① 《西藏的现代化发展白皮书》。
    ② 参见徐平:《喜马拉雅最后的山民》,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徐平:《神山圣湖阿里行》,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149~150页。
    ③ 《两藏的现代化发展白皮书》。
    ① 2005年,中国三大产业占 GDP 的比重分别为 12.4%、47.3% 和 40.3%,世界中等发达国家三大产业占GDP 的比重分别为 10%、38% 和 52%;而美国第三产业占 GDP 的比重约为 75%,欧洲第三产业的比重也在 60% 以上。可见,藏区的农业产值所占比重仍然偏高。但最重要的是,西藏第三产业的发达并不是建基于一、二产业的发展上的,而是受益于城镇的超前繁荣,并且公务员消费贡献最大;包括西藏在内的广大藏区的生产总值总量偏小。2004 年,兰州市 GDP 突破了 500 亿元,无锡市 GDP 突破了 2300 亿元,而 2005年西藏全区 GDP 仅为 250.60 亿元。参见上官卫国:《去年 GDP 增长率修订为 10.2%》,《中国证券报》,2006-9-18;华民:《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巨大挑战》,http://bbs.kaoyan.com/viewthread.pho?tid=1500577:粱优彩:《GDP 增加 16.8%意味着什么?》,江苏国税网,2006-02-22。
    ② 文格:《静态习惯法与现代法及现代社会——兼谈藏族习惯法在部分地区之回潮》,载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专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
    ③ [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2页。
    ④ 贾睎儒:《试论藏区部落习惯法的文化成因及其改革》,载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专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9页。
    ① 李步云:《法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82页。
    ② 李步云:《法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84页。
    ③ 李步云:《法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85页。
    ① 梁治平:《法治:社会转型时期的制度建构--对中国法律现代化运动的一个内在观察》,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user/article_display.asp?ArticlelD=31456。
    ② 张义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610~611页。
    ③ 沈宗灵:《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载《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 (6)。
    ④ 李步云:《法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78~381页。
    ① 李步云:《法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82页。
    ① 中国学者对 Civil Society 的译法有两种。在 20 世纪 90 年代之前,多译作“市民社会”,而在 90 年代之后,则更多地译作“公民社会”。这一转换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回避“市民社会”等同于马克思所批判的“资产阶级社会”之嫌;另一方面,则可能是意在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双向互动而不是二元对立。因而,更有利于淡化“市民社会”那种浪漫的“个人主义”色彩和“意识形态”属性。不过,在当今时代,无论“市民社会”还是“公民社会”,都不是一个基于“市民”或“公民”身份的概念,而在根本上,它意指特殊利益、个人 (群体) 权利、私人领域的总和,因而与普遍利益、公共权力、国家领域相界分。因此,二者的不同翻译并没有实质上的差别。参见马长山:《法治进程中的“民间治理”——民间社会组织与法治秩序关系的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②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97页。
    ③ [美]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6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27页。
    ⑤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5页。
    ⑥ 邓正来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5~126页。
    ①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197页。
    ②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203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439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321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45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247页。
    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41页。
    ① 何增科:《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载《中田社会科学》,1994 (5)。
    ② 多数学者认为,我国法理学患有严重的“幼稚病”。
    ③ 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5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409页。
    ① 法是一个具有多面因素的复合现象。尽管阶级分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分析方法,但阶级分析的“单打一”乃至静态线性的阶级分析难免力不从心。
    ② 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4~9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32页。
    ④ 王仁高:《市民社会是实现法治的基础》,载《莱阳农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 (2)。
    ① [英] S.F.c.密尔松:《普通法的历史基础》,李显冬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9 年版,(绪论) 第1页。
    ② 秦国荣:《市民社会与法的内在逻辑——马克思的思想及其时代意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403页。
    ③ [日]大木雅夫:《比较法》,范愉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43页。
    ④ [德] K.茨威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55页。
    ⑤ [美]泰格、利维:《法律与资本主义的兴起》,纪琨译,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第257、260页。
    ⑥ 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商务印书馆 2001 年版,第81~83页。
    ⑦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610页。
    ⑧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86页。
    ⑨ [德]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722页。
    ⑩ 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83~85页。
    11 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85页。
    ①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24页。
    ② 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96页。
    ③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74页。
    ④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80页。
    ⑤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58、86页。
    ⑥ 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99页。
    ⑦ [英]戈登·怀特:《公民社会、民主化和发展:廓清分析的范围》,何增科译,载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72~73页。
    ① 信春鹰、张烨:《全球化结社革命与社团立法》,载《法学研究》,1998 (3)。
    ② 李步云:《法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82~383页。
    ③ 谷书堂:《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31页。
    ④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 (下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99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21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1页。
    ⑦ 《马克思恩格斯伞集》,第21卷,第210页。
    ⑧ 爱德华·希尔斯:《市民社会的美德》,载邓正来、J.c.亚历山大主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页。
    ②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99页。
    ③ 汪俊昌:《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谈论市民社会》,载《浙江学刊》,1999(3)。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45页。
    ⑤ 李柏光:《市民社会:结构——功能的分析》,载《黑龙江社会科学》,1996 (1)。
    ⑥ 田忠:《经济市场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市民社会》,载《理论与改革》,2001 (2)。
    ⑦ 刘武俊:《市民社会与现代法的精神》,载《法学》,1995 (8)。
    ⑧ [美]罗斯科·庞德:《法律与道德》,陈林林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5页。
    ⑨ 刘俊哲:《藏族道德》,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43页。
    ① 李鹰:《当代甘肃民族社会问题》,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第23页。
    ② 陈晓、唐建光:《当高原进入市场青藏铁路:大礼应该如何分享?》,http://china.rednet.cn, 2006-7-12。
    ③ 何增科:《公民礼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页。
    ① [英]约翰·霍尔:《探寻公民社会》,载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
    ② 马长山:《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法治的基础和界限》,载《法学研究》,2001(3)。
    ③ [马来西亚]冯久玲:《亚洲的新路》,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109、71页。
    ④ 秦国荣:《市民社会与法的内在逻辑——马克思的思想及其时代意义》,社会科学义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99页。
    ⑤ 正是由于这一“空白”,中国对“市民社会”一词才有了“公民社会”、“民间社会”、“市民社会”、“文明社会”等不同的翻译。参见罗威康:《晚清帝国的“市民社会”问题》,载邓正来、J.C.亚历山大主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405页。
    ⑥ 李步云:《法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86页。
    ① 魏斐德:《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问题的论争——西方人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思考》,载邓正来、J.C.亚历山大主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405页。
    ② 马长山:《法治进程中的“民间治理”——民间社会组织与法治秩序关系的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7页。
    ③ 张俊浩:《民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页。
    ④ 2002年,延安一派出所以某夫妇住家看黄碟为由,对其采取了“刑事措施”,导致当事人几乎崩溃。
    ⑤ 纪坡民:《产权与法》,生活·渎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69页。
    ① 1990年,全国有文盲18003万人,文盲率为15.88%;西藏有文盲98万人,文盲率为44.43%。2000年,全国有文盲 8507万人,文盲率为 6.72%;西藏有文盲85万人,文盲率为32.50%。从中也可以看出西藏 (全国主要的藏区) 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不足。参见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中围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
    ② 唐景福等:《甘南、肃南地区藏传怫教的现状调查》,载《西北民族研究》,1999 (2)。
    ① 扎嘎:《略论藏区乡村社会生活现代化》,中国藏学网,2005-7-15。
    ② 李涛:《从一个社区考察西藏山南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国藏学网,2005-3-22。
    ③ 扎嘎:《略论藏区乡村社会生活现代化》,中国藏学网,2005-7-15。
    ① 朱世达:《美国市民社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② 洲塔:《佛学原理研究——论藏传佛教显宗五部大论》,甘肃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350页。
    ③ 甘南藏族自治州某县截至1996年底,全县文盲率高达38%,青壮年劳力文盲,半文盲率达67%,有1879名贫困儿童上不了学。参见李鹰:《当代甘肃民族社会问题》,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第23页。2002年,三江源地区适龄儿章入学率只有58.8%,参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简介。
    ④ 朱世达:《美国市民社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年版,第6页。
    ① 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9页。
    ② 普次仁:《纳尔乡农民进城办工厂》,http://info.tibet.cn/info/Society/120051220_79527.htm。
    ③ 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87~288页。
    ① 何斗:《540 个民间组织受奖背后的欣喜与期待》,载《南方周末》,2004-12-23 (1)。
    ② 范卉:《香恪里拉藏民首创民间自然保护区》,新华网 云南频道,2002-10-6。
    ① [英]《经济学家》编:《市场机制:理论与实践》第10节“市场失效”,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② 谷书堂:《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50~351页。
    ③ 谷书堂:《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50页。
    ① [美]费尔德斯坦:《转变中的美围经济》(下),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738页。
    ② [日]野尻武敏、百百和等:《经济政策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4~25页。
    ① [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1173页。
    ② 卫兴华:《市场功能与政府功能组合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8页。
    ③ 曾国安:《西方经济学中的政府失效观》,载《湖北社会科学》,1995 (1)。
    ① 北师大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李晓西说,2003年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为 73.8%,已超过市场经济临界水平(60%),毫无疑问地属于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参见刘铮:《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 73.8% 超市场经济临界水平》,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8-15。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于2006年7月20日说,经过多层次、多渠道交涉,自新西兰2004年4月第一个承认我围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以来,目前已有57个国家承认我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但是,美国、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还没有承认中国完全的市场经济地位。参见张毅:《已有57个国家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http://www.enorth.com.cn, 2006-7-20。
    ② [马来西亚]冯久玲:《亚洲的新路》,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109、71页。
    ③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所:《中国市场绎济发展报告 2003》,人民网,2003-4-14。
    ①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所:《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2003》,人民网,2003-4-14。
    ②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所:《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2003》,人民网,2003-4-14。
    ③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06年12月18日转发国资委《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的规定,国有经济应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保持绝对控制力,包括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等七大行业。同时,国有经济对基础性和支柱产业领域的重要骨干企业保持较强控制力,包括装备制造、汽乍、电了信息、建筑、俐铁、何色金属、化工、勘察设计、科技等行业。参见任芳: 《我国明确七大行业将由国有经济控制》,新华网,2006-12-18。
    ①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所:《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 2003》,人民网,2003-4-14。
    ② 陈晓、唐建光:《当高原进入市场 青藏铁路:大礼应该如何分享?》,http://china.rednet.cn, 2006-7-12。
    ③ 李海鹏:《直抵青海腹地》,载《南方周末》,2006-6-8。
    ① 陈晓、唐建光:《当高原进入市场 青藏铁路:大礼应该如何分享?》,http://china.rednet.cn. 2006-7-12。
    ② 纪硕鸣:《专防王力雄:青减铁路对藏文化有何冲击?》,http://formiles.spaces.live.com。
    ① 洲塔:《佛学原理研究——论藏传佛教显宗五部大论》,甘肃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349页。
    ② 尕藏才旦:《藏区现代化进程中的障碍及其对策思考》,载《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4)。
    ③ 洲塔:《佛学原理研究——论藏传佛教显宗五部大论》,甘肃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349页。
    ① 譬如,充分挖掘青海果洛藏族地区的特殊破产形式“吾兰道洙”的合理成分,建立雪域藏区现代的破产制度。
    ② 杨正林:《西藏乳制品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透视》,http://www.chinatibetnews.com, 2004-10-14。
    ① 杨正林:《两藏乳制品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透视》,http://www.chinatibetnews.com,2004-10-14。
    ② 徐长安:《藏医药流传 1300 多年 发展需文化认同》,中国台湾网,2006-7-10
    ③ 尕藏才旦:《藏区现代化进程中的障碍及其对策思考》,载《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 (4)。
    ④《关于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 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汁划 (草案) 的报告》,载《西藏日报》,2006-3-14。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5页。
    ② 胡旭晟:《法的道德历程》,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③ 胡旭晟:《法的道德历程》,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① [美]罗科斯·庞德:《法律与道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5页。
    ② [美]罗科斯·庞德:《法律与道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40页。
    ③ [美]罗科斯·庞德:《法律与道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7页。
    ④ [美]罗科斯·庞德:《法律与道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4页。
    ① 胡旭晟:《法的道德历程》,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② 李步云:《法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94页。
    ① 胡旭晟:《法的道德历程》,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7~10页。
    ② 所谓法治社会,就是坚持法律统治的社会,法治社会只有一个最高行为准则,即法律。
    ③ 刘作翔先生认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主要足个立法问题,立法时应充分考虑道德因素,有关道德因素应主要在立法层面加以解决,而在执法、司法中,不应以道德作为标准,而应以法律作标准,道德评价不能代替法律评价,应尽量避免道德评价在执法和司法过程中的介入。参见刘作翔:《法律与道德:中国法治进程中的难解之题——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再追问和再思考》,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 (1)。
    ④ [美]罗科斯·庞德:《法律与道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2页。
    ① 李步云:《法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97~504页。
    ② 胡旭晟:《法的道德历程》,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7页。
    ③ 刘俊哲:《藏族道德》,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① 佛教把道德之心叫做自性清净的本觉真心,即佛性。
    ② 刘俊哲:《藏族道德》,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页。
    ③ 这七种恶业加上贪欲、瞋恚和邪见三恶行,被称为十恶业。贪欲、瞋恚、邪见属于意业,杀、盗、淫属于身业,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属于语业。
    ④ 刘俊哲:《藏族道德》,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63页。
    ⑤ 所谓自性,就是指事物的独立性、恒常不变性和实在性。
    ⑥ 刘俊哲:《藏族道德》,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21页。
    ⑦ 洲塔:《佛学原理研究——论藏传佛教显宗五部大论》,甘肃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307页。
    ⑧ 所谓执著就是指众生由于无明之故,紧紧抓住被他们虚幻出来的人和外在事物的真实不放,坚信二者都是独立自存的实在之物。若执著于人和外在事物,就会产生出万般烦恼,衍生出各种各样的贪欲。
    ⑨ 刘俊哲:《藏族道德》,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26页。
    ① 宗喀巴:《入菩萨行论》,转引自多识:《佛理精华缘起理赞》,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402页。
    ② 洲塔:《佛学原理研究——论藏传佛教显宗五部大论》,甘肃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349页。
    ③ 刘俊哲:《藏族道德》,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8页。
    ④ 刘俊哲:《藏族道德》,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9页。
    ⑤ 藏族传统道德的积极方面当然也是非常显著的。譬如:藏族人民表现出来的爱田主义精神、乐善好施的思想等为世人所称道。
    ⑥ 刘俊哲:《藏族道德》,民族比版社2003年版,第70~74页。
    ① 刘俊哲:《藏族道德》,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页。
    ① 刘俊哲:《藏族道德》,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48~355页。
    ② 刘俊哲:《藏族道德》,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56~362页。
    ③ 洲塔:《佛学原理研究——论藏传佛教显宗五部大论》,甘肃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349页。
    ① 洲塔:《佛学原理研究——论藏传佛教显宗五部大论》,甘肃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350页。
    ② 赵立行:《商人阶层的形成与西欧社会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5~246页。
    ③ 《胡适的自传》,引自《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华东师大出版社1981年版。
    ① 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217~236页。
    ② 洲塔:《佛学原理研究——论藏传佛教显宗五部大论》,甘肃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349、350页。
    ① 刘俊哲:《藏族道德》,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5、9、343~344页。
    ② 洲塔:《佛学原理研究——论藏传佛教显宗五部大论》,甘肃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284页。
    ③ “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课题是2003年开始启动的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重点课题之一,为提升这一课题的学术水平,承担本课题的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于2005年11月23日~25日在京举行“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课题”学术研讨会。课题学术总指导陈虹同志指出,“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课题”一方面涵盖了藏传佛教的各个领域,另一方血体现了藏传佛教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能够承载和发挥作用的根基,有条件成为精品。中国藏学网,2005-11-23。
    ① 唐景福:《甘南、肃南地区藏传佛教的现状调查》,载《西北民族研究》,1999 (2)。
    ① 周毓华:《试论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1 (3)。
    ② 唐景福:《甘南、肃南地区藏传佛教的现状调查》,载《西北民族研究》,1999 (2)。
    ① 唐景福:《甘南、肃南地区藏传佛教的现状调查》,载《西北民族研究》,1999 (2)。
    ② 徐平:《喜马拉雅最后的山民》,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99~100页。
    ① 刘俊哲:《藏族道德》,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43~46页。
    ② 详见何劲松:《中国佛教应走什么道路》,载《世界宗教研究》,1998 (1)。
    ③ 转引自唐景福:《甘南、肃南地区藏传佛教的现状训查》,载《西北民族研究》,1999 (2)。
    ① 麻天祥:《以人间佛学建人间净土——佛光山的宗教理论与实践》,载佛源主编:《大乘佛教与当代社会》,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第328页。
    ② 麻天祥:《以人间佛学建人间净土——佛光山的宗教理论与实践》,载佛源主编:《大乘佛教与当代社会》,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第328~344页。
    ① 洲塔:《甘肃藏族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8页。
    ③ 南文渊:《高原藏族生态文化》,甘肃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① 洲塔:《佛学原理研究——论藏传佛教显宗五部大论》,甘肃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350页。
    ② 很多藏民会把毕生的积蓄捐给寺庙,并愿意用毕生的积蓄磕长头到拉萨大昭寺朝圣。
    ③ 参见徐平:《神山圣湖阿里行》,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当然,随着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雪域藏区的交通状况已有好转。但是,相对于广袤的青藏高原而言,很多地方与青藏钦路并无密切的联系。
    ① 张友渔:《藏族部落习惯法研究 丛书 序言》,载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集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② 刘艺工:《试论甘南藏区的法制环境》,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5 (1)。
    ① 陈光国:《试论藏区部落习惯法中的刑法规范》,载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专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1页。
    ② 1989年10月2日(此前,才让多洛数次强奸了才洛),才让多洛等人将才洛强行绑在牛背上,致使才洛掉到牛肚了下做拖拉致伤,在同德县医院治疗 14天。参见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第225页。
    ③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4页。
    ① 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编:《两藏自治区地方性法规汇编》(1979~2002),2002年11月30日,第484~485页。
    ② 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编:《西藏自治区地方性法规汇编》(1979~2002),2002年11月30日,“出版说明”。
    ③ 宋月红:《西藏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地位乃其地方逆法研究》,中国藏学网,2005-8-31。
    ① 桑杰侃卓:《“吾兰道沫”:青海果洛藏族地区的一种特殊破产形式》,载《攀登》,2002 (6)。
    ② 杨茂嘉:《浅谈藏区部落习惯法合理因素与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建议》,载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专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0页。
    ③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6页。
    ④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
    ①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9、127、 148~149页。
    ② 申伟:《甘南藏族习惯法考察笔记》,http://www.legalfheory.com.cn/info.asp?id=8516。
    ① 张爱国:《试析村规民约设定的“罚款”事项》,《贵州法学》,2005 (11)。
    ② 费孝通语,转引自梁治平:《“乡土社会中的法律与秩序》,载王铭铭、王斯福主编:《乡十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19页。
    ③ 田成有等:《少数民族地区村规民约的变辽与调适》,载谢晖主编:《民间法》第3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88~318页。
    ① 张景峰:《村规民约建设的几个问题》,《洛阳工学院学报》(社科版),1999,(4)。
    ② 譬如《夏河县农牧村法律法规及科技知识实用手册》(中共夏河县委宣传部)。该手册将“文明户评选标准”、“村规民约”、“计划生育政策规定”、“治安公约”、“青稞良种丰产栽培技术”等“法规”和科技知识用藏、汉两种语言进行阐述,简明扼要。
    ③ 朱苏力在“法律多冗与法律规避”以及“再论法律规避”两文中多次提到这一观点。参见朱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④ 田成有等:《少数民族地区村规民约的变迁与调适》,载谢晖主编:《民间法》第3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88~318页。
    ① 张爱国:《试析村规民约设定的“罚款”事项》,《贵州法学》,2005 (11)。
    ② 李汉宇:《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http://blog.sina.com.cn/u/48f36a56010002vq。
    ③ 张景峰:《村规民约建设的几个问题》,《洛阳工学院学报》(社科版),1999,(4)。
    ④ 杨茂嘉:《浅谈藏区部落习惯法合理因素与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建议》,载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专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8页。
    ①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
    ② 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127、148~149页。
    ③ 张爱国:《试析村觇民约设定的“罚款”事项》,《贵州法学》,2005 (11)。
    ① 王公义:《人民调解制度是解决社会纠纷的重要法律制度》,载《中国司法》,2005 (8)。
    ② 李冰:《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完善的中国人民调解制度》,载《中国司法》,1999 (4)。
    ① 王公义:《人民调解制度是解决社会纠纷的重要法律制度》,裁《中国司法》,2005 (8)。
    ① [美]霍贝尔:《原始人的法》,严存生等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
    ② 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31、32页。
    ③ 文格:《静态习惯法与现代法及现代社会》,载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专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
    ① 杨茂嘉:《浅谈藏区部落习惯法合理因素与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建议》,载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专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7页。
    ② [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2页。
    ③ 仅在张济民先生《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辑录》一书中收录的案例就达61个之多。参见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舰及案例辑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238页。
    ① 韦伯首先注意到并且运用“理性化”一词概括欧洲文明的历史进程,将人类历史理解为不断理性化和解除魔咒的过程:哈贝马斯基本上继承了这一点,将现代性问题的核心归结为理性问题。参见葛洪义:《法律与理性——法的现代性问题解读》,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32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页。
    ④ 胡旭晟:《法的道德历程》,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⑤ [美]罗科斯·庞德:《法律与道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2页。
    ① 高其才:《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② 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31、32页。
    ③ 除充分利用兰州大学图书馆、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资料室、甘肃省图书馆、兰州理工大学图书馆等馆藏资源外,我还专门购买了相关书籍100余册,下载相关论文200余篇。
    ① 臀如,文章对不同部落、不同地区习惯法的区别没有作深入的讨论,对特定习惯法规范产生的社会背景没有作进一步的阐述等。
    1.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通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专论》,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张济民:《藏族部落习惯法法规及案例集录》,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杨士宏:《藏族传统法律文化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徐晓光:《藏族法制史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6.孙镇平:《清代西藏法制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版。
    7.孙镇平、王立艳:《民国时期西藏法制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
    8.陈庆英:《藏族部落制度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版。
    9.星全成:《藏族社会制度研究》,青海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10.洲塔:《甘肃藏族部落的社会与历史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1.洲塔:《佛学原理研究——论藏传佛教显宗五部大论》,甘肃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12.洲塔:《甘肃藏族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3.徐平:《喜马拉雅最后的山民》,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14.徐平:《神山圣湖阿里行》,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15.马鹤天:《甘青藏边区考察记》,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6.刘俊哲:《藏族道德》,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17.王辅仁:《西藏佛教史略》,青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8.曾国庆:《藏族历史文化》,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19.丹曲:《甘肃藏族史》,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20.赵永红:《神奇的藏族文化》,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21.南文渊:《高原藏族生态文化》,甘肃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22.谢热:《藏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化变迁模式》,甘肃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23.尕藏才旦:《天葬:藏族丧葬文化》,甘肃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24.苏发祥:《西藏民族关系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5.庄孔韶:《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6.杨建新:《中国少数民族通论》,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27.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28.王希隆:《西北少数民族史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29.徐黎丽:《论民族关系与民族关系问题》,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30.赵利生:《民族社会学》,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31.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3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33.马长山:《法治进程中的民间治理》,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4.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35.秦国荣:《市民社会与法的内在逻辑——马克思的思想及其时代意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36.邓正来:《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学理论的方法》,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37.王新生:《市民社会论》,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8.朱世达:《美国市民社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39.刘作翔:《法律文化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40.赵立行:《商人阶层的形成与两欧社会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1.李功国:《民法本论》,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2.易继明:《私法精神与制度选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3.周林彬:《物权法新论——一种法律经济分析的观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4.谢晖:《民间法》(第1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5.谢晖:《民间法》(第2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6.谢晖:《民间法》(第3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7.田成有:《乡土社会中的民间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48.田成有:《法律社会学的学理与运用》,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49.朱景文:《比较法社会学的框架和方法——法制化、本土化和全球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0.李檐:《法律社会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1.公丕祥:《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2.公丕祥:《权利现象的逻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3.杜宴林:《法律的人文主义解释》,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
    54.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5.范忠信:《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6.王存河:《治道变革与法精神转型》,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57.高其才:《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8.宋才发:《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论》,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59.吴宗金:《中国民族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60.葛洪义:《法律与理性——法的现代性问题解读》,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61.陈弘毅:《法治、启蒙与现代法的精神》,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2.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63.许章润:《法律信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4.刘星:《法律是什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5.李步云:《法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6.胡旭晟:《法的道德历程》,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67.郑戈:《法律与现代人的命运》,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68.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69.佛源:《大乘佛教与当代社会》,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
    70.谷书堂:《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1.纪坡民:《产权与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72.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3.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4.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2004中国现代化报告》,中国网,2004-10-18。
    75.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所:《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2003》,人民网,2003-4-14。
    76.[法]石泰安:《西藏文明》,中国藏学出版社1999年版。
    77.[瑞士]米歇尔·泰勒:《发现西藏》,中国藏学出版社1999年版。
    78.[美]霍贝尔:《原始人的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79.[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80.[英]A·J·M·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81.[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82.[英]亚当·弗格森:《市民社会史》(英文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3.[德]沃尔夫冈·查普夫:《现代化与社会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84.[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85.[德]G·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86.[德]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7.[德]马克思·韦伯:《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88.[德]马克思·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89.[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90.[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理学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1.[美]罗科斯·庞德:《法律与道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2.[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3.[美]唐·布莱克:《社会视野中的司法》,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94. H. Maine, Ancient Law, 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1999.
    95. H. L. A. Hart, The Concept of Law, 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1999.
    96. R. Dworkin, Law's Empire, 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1999.
    97. H. Kelsen, Pure Theory of Law, 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1999.
    98. N. Luhrnan, 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Law, 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1999.
    99. E. Ehrlich,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the Sociology of Law, 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House, 1999.
    1.华热·多杰:《关于藏区民间法文化现象的透析》,《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4 (1)。
    2.华热·多杰:《浅谈藏区环保习惯法》,《青海民族研究》,2003 (3)。
    3.文格:《藏族习惯法在部分地区回潮的原因分析》,《青海民族研究》,1999 (3)。
    4.陈文仓:《玉树藏族部落习惯法初论》,《青海民族研究》,2004 (1)。
    5.李明香:《果洛藏族部落习惯法浅议》,《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 (1)。
    6.辛国祥:《藏族赔命价习惯与刑事法律的冲突及对策》,《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1 (1)。
    7.唐萍:《部落习惯法对青海藏区社会生活的影响及对策分析》,《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3 (4)。
    8.桑杰侃卓:《“吾兰道沫”:青海果洛藏族地区的一种特殊破产形式》,《攀登》,2002 (6)。
    9.牛绿花:《对藏族部落习惯法中妇女地位及财产继承权问题的探讨》,《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 (6)。
    10.杨士宏:《藏族部落习惯法传承方式述略》,《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4 (1)。
    11.贾唏儒:《试论藏区部落习惯法的文化成因及其改革》,《攀登》,1997 (2)。
    12.孙镇平:《西藏“赔命金”制度浅谈》,《政法论坛》,2004 (6)。
    13.张济民:《浅析藏区部落习惯法的存废改立》,《青海民族研究》,2003 (4)。
    14.张济民:《藏区部落习惯法对现行执法活动的影响及对策》,《青海民族研究》,1999 (4)。
    15.陈光国:《试论藏区部落习惯法中的刑法规范》,《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7 (3)。
    16.申伟: 《甘南藏族习惯法考察笔记》,http://www.legaltheory.com.cn。
    17.陈柏萍:《藏族传统司法制度初探》,《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9 (4)。
    18.索南才让:《藏传佛教对藏族民间习惯法的影响》,《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 (2)。
    19.彭宇文:《关于藏族古代法律及法律文化的若干思考》,《法学评论》,2004 (2)。
    20.杨方泉:《民族习惯法回潮的困境及其出路》,《中山大学学报》,2004 (4)。
    21.王波:《藏区法律文化现代化的思考》,《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3)。
    22.陈庆英:《明代甘青川藏族地区的政治述略》,《西藏研究》,1999 (2)。
    23.潘建生:《藏族传统价值观及其现代化探讨》,《西藏发展论坛》,2005 (1)。
    24.潘建生:《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宗教问题研究》,《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5(2)。
    25.尕藏才旦:《藏区现代化进程中的障碍及其对策思考》,《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0 (4)。
    26.陈建华:《对甘南藏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点思考》,《人大研究》,2005(10)。
    27.沈阳:《藏传佛教与藏民族精神》,《西藏研究》,1994 (1)。
    28.星全成:《再论藏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青海民族研究》2000 (3)。
    29.陈昌文:《论藏区宗教的社会价值》,《西藏研究》,2001 (2)。
    30.高峰:《西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学术观点述评》,《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0 (3)。
    31.唐景福:《甘南、肃南地区藏传佛教的现状调查》,《西北民族研究》,1999 (2)。
    32.扎嘎:《略论藏区乡村社会生活现代化》,中国藏学网,2005-7-15。
    33.李涛:《从一个社区考察西藏山南农村经济现代化进程》,中国藏学网,2005-3-22。
    34.周毓华:《试论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1 (3)。
    35.宋月红:《西藏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地位及其地方立法研究》,中国藏学网,2005-8-31。
    36.江夏·德吉卓嘎:《试谈藏传佛教的现代化适应性问题》,《西藏大学学报》,2003 (1)。
    37.桑杰端智:《藏传佛教伦理的局限与文化更新》,《青海社会科学》,2003 (2)。
    38.桑杰端智:《藏传佛教生命观刍议》,《青海民族研究》,2001 (1)。
    39.东嘎·洛桑赤烈:《藏族禁忌》,《西藏民俗》,2004 (2)。
    40.班班多杰:《也谈藏传佛教与藏族文化的关系》,《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4 (4)。
    41.东·华尔丹:《现代化视野中的藏族传统文化》,《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 (2)。
    42.牛菊奎:《卓尼县藏族社会文化的变迁》,《青海民族研究》,2003 (1)。
    43.曾传辉:《藏区宗教现状概述》,《世界宗教研究》,2003 (4)。
    44.孙林:《藏族传统文化观与现代文化观的矛盾及解决方式》,《中国藏学》,1999(4)。
    45.徐平:《西藏的民族自治与民族发展》,《西藏大学学报》,2003 (3)。
    46.康·格桑益希:《“苯教”——藏族传统文化的源头》,《西藏旅游》,2002 (1)。
    47.杨士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藏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调查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3(4)。
    48.杨冬燕:《(白马)藏族信仰习俗现状调查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01 (3)。
    49.夏敏:《藏传佛教世俗化与藏族民歌》,《西藏研究》,2002 (1)。
    50.蒲文成:《藏族信仰文化的历史变迁与藏区社会进步》,《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2 (1)。
    51.谢热:《藏族传统文化的价值结构分析》,《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4(2)。
    52.化振红:《藏族社会基本特征的民间视野——〈藏族谚语〉解读》,《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4)。
    53.徐君:《康区藏族村寨宗教信仰:承传与变异——丹巴县梭坡乡莫洛村的宗教人类学考察》,《宗教学研究》,2002(2)。
    54.史云峰:《制度变迁与西藏现代化进程》,《西藏研究》,2005 (1)。
    55.华热·才华加:《藏区现代化的观念检讨与方法借鉴》,《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 (4)。
    56.扎洛:《西藏农村的宗教权威及其公共服务》,《民族研究》,2005 (2)。
    57.星全成:《再论藏族文化传统与藏区现代社会》,《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5 (2)。
    58.刘艺工:《试论甘南藏区的法制环境》,《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 (1)。
    59.星全成:《藏族部落雇佣制度刍议》,《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1 (1)。
    60.才仁东智:《试论藏区部落社会制度的内容及其特点》,《青海民族研究》,2000 (1)。
    61.吴建国:《试论藏区现代化进程中的所有制结构问题》,《民族研究》,2003 (2)。
    62.杨建新:《元代回鹘藏传佛教文献研究概况》,《兰州大学学报》,2001 (1)。
    63.洲塔:《甘肃藏区民俗概述》,《中国藏学》,1996 (3)。
    64.洲塔:《试论甘肃藏族部落发展进程中的特点》,《中国藏学》,1998 (3)。
    65.洲塔:《藏传佛教早期著名寺院韩达垅寺考述》,《中国藏学》,2005 (2)。
    66.洲塔:《关于吐蕃赞普达玛禁佛的两个问题之探讨》,《青海民族研究》,2006 (4)。
    67.洲塔:《唃厮哕及其政权考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 (4)。
    68.王希隆:《试论民国时期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文化教育政策》,《中国藏学》,2004 (2)。
    69.宗喀·漾正冈布:《藏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吐蕃高原的环境保护》,载宋正海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70.徐黎丽:《论风俗习惯与民族关系的互动影响》,《新疆大学学报》,2005 (2)。
    71.赵利生:《民族社会规范与民族社会秩序的重构——以法律为主导的多元社会秩序论》,《兰州大学学报》,2003(3)。
    72.切排:《藏传佛教称谓考》,《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 (3)。
    73.武沐:《试论明清时期河湟文化的特质与功能》,《兰州大学学报》,2001 (6)。
    74.李静:《现代化背景下白龙江流域藏族社会文化的变迁——甘肃大河坝社区的田野调查》,《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6(1)。
    75.杨文炯:《现代化视界下的西部大开发——一种另类现代性的探讨》,《兰州大学学报》,2001 (6)。
    76.宋蜀华:《民族学的应用与中国民族地区现代化》《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 (5)。
    77.麻天祥:《以人间佛学建人间净土——佛光山的宗教理论与实践》,佛源主编:《大乘佛教与当代社会》,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
    78.童建军:《略论法律的道德基础——兼论中国法制现代化》,《岭南学刊》,2001 (4)。
    79.真觉:《用佛教慈悲平等理念构建和平和谐的人类社会》,《法音》,2006 (4)。
    80.何劲松:《中国佛教应走什么道路——关于居士佛教的思考》,《世界宗教研究》,1998(1)。
    81.段晓红:《试论法律信仰与法制现代化》,《湖北社会科学》,2005 (2)。
    82.高崇慧:《习惯法与国家法的互动关系》,《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0(3)。
    83.吴宗金:《略论中国民族法学的命运与使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 (3)。
    84.吕世伦、张学超:《“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法治》,《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 (1)。
    85.尹焕富:《论中国法治的人文基础》,《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4 (2)。
    86.谢晖:《法律信仰:历史、对象及主观条件》,《学习与探索》,1996 (2)。
    87.钟明霞:《试论法律信仰的若干问题》,《中国法学》,1998 (2)。
    88.王申:《论法律与理性》,《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 (6)。
    89.葛洪义:《理性化的社会与法律——略论韦伯社会理论中的法律思想》,《比较法研究》2000(3)。
    90.沈宗灵:《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6)。
    91.田忠:《经济市场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理论与改革》2001(2)。
    92.刘武俊:《市民社会与现代法的精神》,《法学》1995 (8)。
    93.田成有:《论国家法与民族习惯法的互补与对接》,《现代法学》,1996 (6)。
    94.孙育玮:《法制现代化与社会基础之重构——从乡土社会向市民社会转型的法理学思考》,《政治与法律》,2003 (3)。
    95.沈寿文:《从习惯法的争论看法律的一元与多元》,《云南法学》2000 (3)。
    96.[美]卡多佐:《司法过程中的历史传统和社会学方法的作用》,《中外法学》,1997 (6)。
    97.甘措:《藏族法律文化研究》,2005年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98.周欣宁:《论藏族习惯法的宗教纬度——文化分析中的勘查》,2004年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