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视域中的中国公民社会问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公民社会是西方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中国学界对于公民社会理念的关注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开始系统的、严肃的理论反思。时代的变迁、社会结构的转型给当今中国的发展提出了这样现实的问题:中国是否必然存在公民社会?如何建构中国的公民社会?当前中国在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开始出现一些民间团体、公益性组织,这些组织机构普遍带有公民自治色彩,这表明一个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新的社会领域的萌芽正在产生。这个新生的社会系统可以称为公民社会。成熟的、符合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战略性的作用。而建构公民社会的关键在于改造权力至上、自上而下、高低有别、“金字塔式”的传统社会层级结构及其权力运作体制,建立“三维制衡”的新型社会结构,合理界定国家、市场、公民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公民的民主素质,形成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生态。
     本文立足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为指导,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相统一的方法、理论思辨和实证分析相统一的方法,分析当前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及其带来的变化,着重论述新出现的公民社会的特征与作用,考察其历史渊源和理想模型,详细阐述公民社会与国家、市场之间的关系,科学论证公民社会发展的实践路径,提出建构现代性的社会结构。
     第1章“社会: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本章首先实证考察了中国当前的社会结构变革,这场变革带来了社会阶层和利益集团的分化,结合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脉络,认为社会结构变革的目标是“强国家、强社会”,在此基础上,辨析了社会概念以及公域与私域。
     第2章“公民社会(上):从西方话语到中国语境”。本章研究西方公民社会内涵及其理论从古典到现代再到当代的演变,揭示了西方的社会结构经历了一个从一体到两分再到三分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本文所研究的公民社会的内涵及其特征,论证了公民社会概念在中国语境下同样具有适用性,是对社会转型所催生的新的社会结构要素的准确理论把握。
     第3章“公民社会(下):从理想到型塑”。本章从总结中国公民社会存在的特征和问题入手,详细论证了中国发展公民社会的必要性,梳理了国内学者提出的对发展中国公民社会的各种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建构中国公民社会的结构模型,包括主体要求、文化特征、制度环境和价值范式等,认为公民社会的建设必须结合公民的不同角色定位来进行。
     第4章“市场:从创制到基本确制”。本章主要讨论市场与公民社会的关系,焦点在于给予“三分法”以理论和现实的支撑。市场有自身的发展逻辑,市场的发展要求确立自身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两者的博弈导致公民社会的出场。重点在于突出市场的作用和地位,明确建立市场体系的必要性。市场经济是公民社会的基础,但公民社会的发展要注意市场的负面影响。
     第5章“国家:从全能到有限”。本章首先论述了国家与政府的起源与含义,梳理了国家的作用和限度,提出要谨防国家权力的扩张,同时,对政府的治道模式和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要求。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公民社会的限度,提出建立良性互动的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
     第6章“社会结构:从传统到现代”。主要目的是分析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传统社会结构及其“官本位”的权力运作体制,这是一种新的关于中国政治哲学问题的理论分析框架。因而探寻其基本理论、形成过程、核心理念,区别了与唯物史观、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关系,具体分析了传统社会结构的影响,与民主政治的关系,提出建构“三维制衡”的社会结构,发展公民社会。
Civil society is one of the key concepts of western political philosophy. The Chinese academic field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cept of civil society from 1980s while the systematic and serious reflection on civil society began from 1990s. With the transition of ag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structures, some realistic problems appeared: Should civil society exist in China? How to construct civil society in China? In the course of transferring system, some folk communities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ppeared with the color of civil autonomy, which indicates that a new social field between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is arising. It is a diversified area where various interests exist, and all independences and individualities grow together. At the same time, together with modern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it forms a new integrated social structure. This new social system can be called as civil society. The mature civil society has strategic impact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harmonious society, the crux of which is to reform the traditional pyramidal social structure—power orientation, upper-to-lower, up-down difference, to establish a new one—three parties balance, to tre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market and civil society reasonably, to improve citizens’qualities and to form a democratic state in socialism.
     Basing on the realistic problems of Chinese social development, leading with the Marxism point of view, using the methods of unifying history and logic, unifying scientific and valuable principles, unifying theoretical review and practical analysis, this thesis analyses the recent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social structures and the changes it brings. This thesis mainly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oles of new-appearing civil society, reviews its historical resources and idealistic pattern, and expoun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market and civil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 it demonstrates the practical paths of civil society development scientifically and puts forward the social structure to construct modernism.
     The first chapter—Society: from Region Unification to Region Separation. First of all, with the developing clue of our social history, this chapter investigates the recent reform of Chinese social structure, which brings the polarization of social classes and different groups, and concludes that its aim is to strengthen the nation and the society, on the basis of which, it also discriminates the social concepts, public realm and private realm.
     The second chapter—Civil Society (the first half): from Western Context to Chinese Context. This chapter studies the connotation of western civil society and its evolution from classic to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from which we can know western civil society undergoes a process from integration, dichotomy to trisection, with which the concept of civil society changes. Therefore, we can conclude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ivil society. The concept of civil society is also suitable to Chinese context and it is the actual theoretical grasp of the new social structure elements which are brought by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third chapter—Civil Society (the second half): from Ideality to Formation. With the conclusion of Chinese civil society’s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this chapter demonstrates the necessity of developing civil society in China and sorts the different domestic scholars’ideas of developing civil society in China. On the basis of it, this chapt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structural models of constructing civil society in China mainly consist of subjective demand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systematic atmosphere, and valuable modes and so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ivil society must be integrated with the different roles of citizens.
     The forth chapter—Market: from Founding to Basically Establishment. This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ket and civil society, the crux of which is to give trisection theoretical and realistic support. Market has its own developing logic, the development of which needs establishing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country. The essence is to emphasize the role and position of market and to make clear the necessity of establishing the market system. Market-oriented economy is the foundation of civil society, bu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assive influences of market.
     The fifth chapter—Country: from Almighty to Limited. This chapter first discusses the origin and connotation of the country and government, the role and limitation of the country, and lays that we must be on guard against the extension of the country’s power. At the same time, this chapter makes some demands to the ruling mode and administrative reform of the government. It also analyzes the limitation of civil society and brings forward to establish benign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country.
     The sixth chapter—Social Structure: from Traditional to Modern. The main aim is to analyze the obstacles in Chinese civil society’s development----traditional social structure and authority-oriented power system, which is a new theoretical frame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in China. Thus we search for its fundamental theory, forming course and centre concept, and distinguish its relationship with materialistic outlooks on history and Marxism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By analyzing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social structur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democratic politics, this chapter puts forward that we should establish a new social structure---- three parties balance and develop civil society.
引文
① 罗素:《中国问题》,学林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2 页
    ② “照着讲”、“接着讲”的具体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和注释,如有的学者认为:“照着讲”就是指“六经注我”式的研究方法;“接着讲”是指“我注六经”式的研究方法。本文主要从字面意义上来讲。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41 页
    ② Jean Cohen and Andrew Aroto, 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Theory.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92. pp.ix
    ③ 袁祖社:《权利与自由——市民社会的人学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2 页
    ④ 王新生:《市民社会论》,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65 页
    ①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90 页
    ② 这方面著作和文章参见秦国荣:《市民社会与法的内在逻辑——马克思的思想及其时代意义》,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版;俞可平:《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历史地位》,《中国社会科学》1993 年第 3 期;陈晏清、王新生:《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意义》,《天津社会科学》2001 年第 4 期;王兆良:《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新思考》,《哲学动态》1998 年第 7 期等
    ③ 俞可平:《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历史地位》,载《民主与陀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94-195 页
    ④ 参见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巨变中的近代绅商》,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马敏,朱英:《传统与近代的二重变奏:晚清苏州商会个案研究》,巴蜀书社 1993 年版;朱英等主编:《中国近代同业公会与当代行业协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张志东:《中国学者关于近代中国市民社会问题的研究:现状与思考》,《近代史研究》1998 年第 2 期等
    ① 几乎大多数肯定派的学者都坚持此种先验理论判断。
    ② 参见魏斐德:《市民社会与公共领域问题的论争——西方人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思考》,载于邓正来等主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37-339 页
    ③ 邓正来:《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0-21 页
    ④ 方朝晖:《对 90 年代市民社会研究的一个反思》,《天津社会科学》,1999 年第 5 期
    
    ① 邓正来:《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41 页
    ② 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6-8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33 页
     ① 王新生:《市民社会论》,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01 页
     ① [美]斯蒂芬·埃尔金:《新宪政论——为美好的社会设计政治制度》,三联书店 1997 年 8 月第 1 版,第 152 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43 页
    ①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变革并没有导致如同经济领域转型这样性质完全不同的结果,仅仅是原有政治、文化体制和结构的完善与补充,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
    ② 理解何谓“总体性结构”,我同意南开大学王南湜教授在《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一书中开篇所说的一段话:“从总体上把握或理解现今中国正在进行的这场伟大社会变革,即从非市场经济社会到市场经济社会的社会转型。本书中‘从总体上理解’的含义是指从社会基本结构的变化上来把握社会转型。而所谓基本结构,则是指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精神文化三大活动领域之间的结构关系。”正是基于这种同感和相同的理论分析视角,本章标题借鉴了王南湜教授的思想。参见王南湜:《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 页。
    
    ① 王南湜:《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84 页
    ② 陈晏清:《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论》,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 页
     ① 童星:《发展社会学与中国现代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年,第 481 页
     ① 童星:《发展社会学与中国现代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482-485 页
    ① 伍小涛:《社会分化、社会协调与和谐社会》,《太平洋学报》 2007 年第 2 期
    ② 文军、朱士群:《社会分化与整合及其对中国社会稳定的影响》,《理论与现代化》,2000 年第 2 期
    ① 自然经济是指生产出来的产品主要不是为了交换和出售,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的需要。在中国传统社会,商品交换普遍存在而且有时也是很发达的,但是这种现象只是存在于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同时用于交换的商品也不在社会总产品中占主要地位,整个社会只保持一个较低的商品率。即使用来交换商品,也是为了满足交换者本身的消费需要,而不是为了谋取利润,这种商品经济只能是自然经济的补充而非社会生活的基础。参见王南湜:《社会哲学——现代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社会生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51-252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667 页
    
    ① 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35-36 页
    ② 计划经济就是国家计划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形式。
    
    ① 张兆曙:《系统结构分化:中国社会分化研究的新视角》,《云南社会科学》,2003 年第 2 期
    ② 王南湜:《社会哲学——现代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社会生活》,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82 页
    
    ① 伍俊斌:《公民社会建构的基础理论研究》,中共中央党校 2007 年博士学位论文,第 168 页
    ② 孙立平,王汉生,王思斌等:《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1994 年第 2 期,第 48 页
    ③ 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9 页
    ① 王新生:《市民社会论》,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70 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135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237 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113 页
     ① 王南湜 刘悦笛:《重思“人文精神”》,《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 5 期
     ①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34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226 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70 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70 页
    ① 曹沛霖:《政府与市场》,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28 页
    ② 这些中介包括市场中介如企业商会等、政治中介如政策研究会等、文化中介如新闻媒体等。
    ③ 公域是指公共权力领域,主要是政治国家。完全不同于哈贝马斯所谓的“公共领域”;私域是指私人活动领域,这里包括由众多私人结合而成的自愿自治性的公共生活空间。
    ④ 中国封建社会以“社”为基本形态的民间组织的发展,有一个繁荣、衰退、再繁荣、灭亡的历史,在这里暂不作具体的论述和评价。
    ① 列奥·施特劳斯:《政治哲学史》(上卷),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45 页
    ②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 1965 年版,第 7 页
    ③ [英]戴维·米勒,[英]韦农·波格丹诺,邓正来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32 页
     ① [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 1964 年版,第 77 页
    
    ① 市民社会即公民社会,这里使用是为了尊重原文、尊重历史、尊重使用习惯,也便于一致理解。本文主要在论述黑格尔、马克思、葛兰西的思想中,使用市民社会的用语。随后,本文细致分析市民社会与公民社会的概念。
    ② 晏辉:《论市民社会的现代形态——从文化角度看市民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 年第 3 期
    
    ① 王新生:《市民社会论》,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 页
    ② [德]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90 页
    ③ 何增科:《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中国社会科学》1994 年第 5 期,第 70 页
    
    ①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第 190 页
    ②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第 197 页
    ③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第 309 页
    ① 黑格尔所说的警察泛指内务行政,不仅仅包括军事、外交、财政,其他一切内政都包括在内。参见[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第 237 页
    ② 王新生:《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评析》,《哲学研究》2003 年第 12 期,第 55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83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1 卷),人民出版社 1965 年版,第 247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41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3 卷),人民出版社 1962 年版,第 94 页
    ⑤ [日]城塚登:《青年马克思的思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尚晶晶、李成鼎等译,求实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57-58 页
    ① [意]葛兰西:《狱中札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7 页
    ②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王晓珏,刘北城,宋伟杰译,学林出版社 1999 年版,1990 年版序言第 29 页
    ③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载于汪辉等主编:《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 1998 年版,第 125 页
    ①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王晓珏,刘北城,宋伟杰译,学林出版社 1999 年版,1990 年版序言第 29 页
    ② [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制国的商谈理论》,童世骏译,三联书店 2003 年版,第 453-454 页
    ③ [加]查尔斯·泰勒:《吁求市民社会》,载于汪辉等主编:《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 1998 年版,第 171 页
     ① Jean Cohen and Andrew Aroto, 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Theory.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92. pp.ix
    ② 转引自 John Keaue,Democracy and Civil Society, London:Verso.1988,p.35
    ①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国家。由于历史和经济的原因,在一般的理解中,只有城市居民才是市民,如果把市民社会理解为城市居民的社会,把农民排斥在市民社会之外,这种市民社会的建构在中国是毫无根基和现实意义的。有学者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在现代中国城乡环境差别很大,乡村居民不被称为‘市民’的情况下,‘市民社会’一词很容易遮盖原来的政治含义,因此应改译为‘公民社会’。毫无疑问,整个中国社会,不论城乡,都应该变为‘公民社会’。”参见何光沪:《“公民社会”与“超越精神”》, 本文转 www.cc.org.cn,《世纪中国》网站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87-88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31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30 页
    ② 俞可平:《民主与陀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95 页
    ③ 三分法的具体表述可能不同,但划分的领域大致相同。主要有“国家领域—市场领域—公民社会”、“政治国家-经济系统-公民社会”、“国家-市场-公民社会”等。
     ① [英] 戈登·怀特:《公民社会、民主化和发展:廓清分析范围》,载英国《民主化》杂志 1994 年秋季号,第 375-390页。转引自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64 页
    ②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中国社会科学》2006 年第 1 期,第 110 页。
     ① 王新生:《市民社会论》,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7 页
    ② [美]简·科恩,[美]安德鲁·阿雷托:《社会理论与市民社会》,时和兴译,邓正来,[英]J.C.亚历山大主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78-179 页
     ① 王新生:《市民社会论》,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10 页
    ② http://baike.baidu.com/view/340356.htm
     ① 王新生:《市民社会论》,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8 页
    ① 一般地说,这些不同称呼并无实质性的区别,但是从严格的语义来说,它们之间应当存在着不可不察的差别,这些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公民社会的某个方面特征。“非政府组织”的优点是强调公民社会组织的非官方性,表明公民社会组织不属于政府组织系统,明显不同于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概念突出了公民社会组织与企业和公司等市场组织的区别,但它容易模糊公民社会组织为了自身的生存从事的必要的有偿服务与营利活动之间的界限;“中介组织”开宗明义地揭示了公民社会组织位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中间性特征,但这一概念却严重地掩盖了公民社会组织的其他主要特征,特别是其非营利性;“志愿组织”强调了公民社会组织的自愿性,但志愿性并非为公民社会组织所特有,一些政党组织也强调其成员参加组织的志愿性。“社会团体”或“社团”等概念可以比较清楚地表明公民社会组织的“社会性”或“民间性”以区别于政府机关和企业组织。参见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中国社会科学》,2006 年第 1 期,第 110-111 页
    ②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中国社会科学》,2006 年第 1 期,第 110 页
    ③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27—328 页
     ① 汪业周:《公民社会的意蕴、维度及当代中国语境》,《广西社会科学》2007 年第 2 期,第 29 页
    
    ① 汪业周:《公民社会的意蕴、维度及当代中国语境》,《广西社会科学》2007 年第 2 期,第 28-29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89 页
    ① 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7 页
    ② 粱漱溟认为,“在社会与个人相互关系上,把重点放在个人者,是谓个人本位,同在此关系上,把重点放在社会者,是谓社会本位……(中国)其重点实放在关系上了,伦理本位者,关系本位也。”
    ③ 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是以“己”为中心向外推衍而成的“差序格局”,好像一个个石子投入水中联起的波纹,
    ① 贾西津:《历史上的民间组织与中国“社会”分析》,《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5 年第 3 期
     ① 邓正来:《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70 页
     ① 丁东红:《中国公民社会的形成及其价值范式》,《理论前沿》,2001 年第 17 期
    
    ① 参见童世骏:《第三个向度——与政治、经济关系微妙的‘市民社会’》,《欧洲》1995 年第 3 期,第 40 页
    ②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 页
    ③ 吴忠宪:《民间组织管理》,《清华大学发展研究通讯》,1999 年第 13 期
    ④ 参见 2004 年 3 月 19 日新华网;2004 年 12 月 11 日《北京青年报》
     ①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12-213 页
    
    ① 蔡拓:《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天津社会科学》1997 年第 3 期,第 22 页
    ② 汪恭礼:《农村合作组织现状与问题调查》,《县域经济论坛》2006 年第 8 期
    ① 如厦门 PX 项目事件,PX 是一种危险化学品和高致癌物。厦门政府在距离市区很近的地方建立 PX 化学工厂,网络曝光以后,遭到网民和厦门市民的激烈反对,最后厦门市政府被迫缓建此项目。还比如山西“黑砖窑”事件、太湖蓝藻事件、彭水诗案、稷山举报案,再到更早前的刘涌案、孙志刚案等等。
    ②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中国社会科学》2006 年第 1 期
     ① 转引自杨军:《政治参与的新战场》,《南风窗》2007 年 08 月 10 日
    ① 十六字是指中国社团组织理想的运作方式,自我生存是指社团组织的经费来源,靠自筹不靠政府。
    ② 蔡拓:《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天津社会科学》1997 年第 3 期,第 23 页
    ③ 在“圆明园防渗膜”事件中,政府就是委托清华大学的民间专业研究团体进行的评估,对圆明园在湖底铺设防渗膜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提出准确科学的数据、意见。
    ① 政府主管社团组织的登记管理机关在 2005 年 3 月底公布了一组数据:经过四级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共 14.9万家,民办非企业单位共 13.2 万家,基金会共 994 家,合计一共是 28.2 万家。但据学者统计,没有经过政府登记注册的保守估计大约在 200 万-270 万家。又据民政部举行的“全国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会议”透露,截至 2004 年,全国已建立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十万余个,而在各级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只有一万余个,仅占总数的十分之一。参见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中国社会科学》2006 年第 1 期,第 119-120 页
    
    ① 王新民:《市民社会论》,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68 页
    ② 庞金友:《现代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3 页
     ① [以]S.N.爱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陈育国、张旅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23 页
    ② 庞金友:《现代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5 页
    
    ① 邓正来、景跃进:《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创刊号,1992 年 11 月第 1 期
    ② 王新民:《市民社会论》,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68 页
    ① 邓正来:《关于“国家与社会”框架的反思与批判》,《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 年第 3 期,第 7 页
    ② 全球治理伦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之家》,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3 页。转引自俞可平:《民主与陀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81 页
    ③ 俞可平:《民主与陀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81 页
    ① 弗朗索瓦-格扎维尔·梅理安(Francois-Xavier Merrien):《治理问题与现代福利国家》,《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 年第 2 期
    ②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5-11 页
    ③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及其对治理的意义》,载《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和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95 页
    
    ① [日]植草益著,《微观规制经济学》,朱绍文、胡欣欣等译,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11 页
    ② [美]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25-26 页
    ① 人民网 http://www.people.com.cn/GB/jiaoyu/1053/2735769.html 2004 年 8 月 24 日
    ② 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 http://www.edu.cn/20041208/3123743.shtml
    
    ① 邓正来:《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0-21 页
    ② 方朝晖:《对 90 年代市民社会研究的一个反思》,《天津社会科学》,1999 年第 5 期
     ① Hayek , Law , Legislation and Liberty : The Political Order of a Free People (Ⅲ)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979 , p152
    ② 魏万宏:《中国公民社会问题研究》,郑州大学 2005 届硕士学位论文,第 29 页
     ① 丁东红:《中国公民社会的型构及其价值范式》,《理论前沿》2001 年第 17 期,第 20 页
    ① 朱世达:《美国市民社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7 页
    ② Jon Elster, Deliberative Democrac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p19
    ③ 陈家刚:《协商民主引论》,载薛晓源、李惠斌主编:《当代西方学术前沿研究报告》,华东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79 页
    
    ① 周士琳:《你我他——现代人际关系》,山东科技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60 页
    ② 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商务印书馆 2001 年版,第 508 页
    ③ 张祥明:《宽容,庄子的认识论精神》,载《齐鲁学刊》1998 年第 6 期,第 98 页
    ①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载汪晖主编:《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 1998 年版,第 125 页
    ② 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年,第 167 页
    ③ 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 页
    ④ [英] 查尔斯·泰勒:《公民与国家的距离》,载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 2005 年版,第 210页
    
    ① 潘自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多元化》,南方日报,2007 年 9 月 10 日
    ② 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5 页
     ① 何增科:《新制度主义:从经济学到政治学》,载刘军宁等编:《市场社会与公共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6年版,第 347 页
    ① 最有影响力的例子是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事情的源起是:2007 年 3 月初,网上各大论坛开始流传一个帖子,题目是《史上最牛的钉子户》,帖子的内容是一张图片:一个被挖成 10 米深大坑的楼盘地基正中央,孤零零地立着一栋二层小楼,犹如大海中的一叶孤舟。重庆网友将其命名为“史上最牛的钉子户”。由此引发人们对城市强制居民拆迁的关注。经核实,这是重庆市的住宅小区“正升百老汇”楼盘工地。“最牛钉子户”事件已经被网上称为《物权法》维权第一案。这只是个案,近几年来媒体曝光的野蛮拆迁,甚至闹出人命的事件屡见不鲜。这个个案也反映目前市场已侵入私人领域,侵蚀公民社会的现象时有发生。
    ②潘自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多元化》,南方日报,2007 年 9 月 10 日
    ③ 按照现行的《条例》规定,社团组织的登记管理机关的监督管理职责有三项:(1)负责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成立、变更、注销登记;(2)对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境外基金会代表机构实施年度检查;(3)对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违反条例的问题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条例的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社团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的监督管理职责有五项:(1)负责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成立、变更、注销登记前的审查;(2)监督、指导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按照章程开展活动;(3)负责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年度检查的初审;(4)协助登记管理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查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违法行为;(5)会同有关机关指导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清算事宜。不难发现,上述职能有明显的重复。转引自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中国社会科学》2006 年第 1 期,第 118-119 页
    ①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中国社会科学》2006 年第 1 期,第 118-119 页
    ②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中国社会科学》2006 年第 1 期,第 119 页
    ③ 全国牙防组是卫生部设立的非法人型专家咨询性组织,并不具有对外开展产品检测和对产品质量进行认证的权力。从本质上说,全国牙防组是非营利性公民社会组织。但它成立 20 年其间,却从事长达 15 年的“认证”工作。在认证中,牙防组收受企业大量的认证费用或“赞助费”等,收利巨大。在对牙防组的基金使用审核中,负责审核基金会年度报告的就是民政部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下辖的基金会管理处。牙防组最后被卫生部撤销。制度匮乏、制度缺位可见一斑。关于这个问题,在公民社会与市场一章中还有详细的论述。
    ④ 王名:《清华 NGO 研究丛书》,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绪言”
     ① 丁东红:《当代社会发展应予关注的两个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 年第 3 期,第 15 页
     ① 孙立平:《断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年 10 页第一版,第 152 页
    
    ①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 1995 年版,第 111 页
    ② 张凤阳等:《政治哲学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33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版,第 443 页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单行本,中国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7 页
    ②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259 页
    ① 李海亮:《妥协与宽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宪政要素》,《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1期,第40页
    ② 2006 年 4 月 19 日,人民网、博客网、新浪网等 19 家提供博客服务的网站和博客代表共同签署了《文明上网自律公约》,号召互联网从业者和广大网民从自身做起,在以积极态度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的同时,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始终把国家和公众利益放在首位,坚持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主要内容有:①自觉遵纪守法,倡导社会公德,促进绿色网络建设;②提倡先进文化,摒弃消极颓废,促进网络文明健康;③提倡自主创新,摒弃盗版剽窃,促进网络应用繁荣;④提倡互相尊重,摒弃造谣诽谤,促进网络和谐共处;⑤提倡诚实守信,摒弃弄虚作假,促进网络
    ①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 年,第 246 页。
    ② 哈维·莱宾斯坦用“X 效率理论”揭示了人在生产领域中其行为也不是最大化的。所谓“X 效率理论”,是考虑生产组织内部因错过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机会而造成的某种类型的低效率。这个 X 代表造成非配置(低) 效率的一切因素,X 低效率表现为企业没有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运行。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12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82 页
    
    ① 陈志武:《市场经济是个人解放的必由之路》,《南方周末》2007 年 11 月 21 日
    ② 伍俊斌:《公民社会的契约文化》,《学习时报》2006 年 5 月 22 日,第 6 版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1972 年版,第 103 页
    
    ① 伍俊斌:《公民社会的契约文化》,《学习时报》2006 年 5 月 22 日,第 6 版
    ② 赵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自由发展》,《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6 年第 1 期,第 100 页
     ① 韩庆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74 页
    
    ① 韩庆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76-177 页
    ②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19 页
    ① 曹沛霖:《政府与市场》,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66 页
    ② 国家的主要职能部门和载体是政府,广义的国家与广义的政府是统一的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是完全一致的。在许多中外学者的论述中,国家与政府常常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本节也是如此。
    
    ① 曹沛霖:《政府与市场》,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45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6 卷下,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160 页
     ① 潜龙:《政府与市场:干预更多还是干预更少?》转引自刘军宁、王焱主编:《自由与社群》,三联书店 1998 年版,第 163 页
    ① 谢旭:《要重视对市场经济中政府行为及其缺陷的研究》,《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1994 年第 8 期,第 32-34 页。转引自曹沛霖:《政府与市场》,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430 页
    ② 潜龙:《政府与市场:干预更多还是干预更少?》转引自刘军宁、王焱主编:《自由与社群》,三联书店 1998 年版,第 172 页
    
    ① 茅于轼:《谁妨碍了我们致富》,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78 页
    ② 陆丁:《看得见的手——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上海人民出版社、智慧出版有限公司 1993 年版,第 159 页
     ① 曹沛霖:《政府与市场》,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5-6 页
    ① [德]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42-43 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 3 卷,第 203 页
    ③ 蔡拓:《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天津社会科学》1997 年第 3 期,第 20-21 页
     邓正来、景跃进:《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2 年 11 月总第 1 期,第 64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7 卷,人民出版 1972 年版,第 477 页。
    ② 袁祖社:《权力与自由——市民社会的人学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43-144 页
    ① 汉娜·阿伦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 1998 年版,第 57-124 页
    ②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 1990 年版,第 139 页
    ③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译,学林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 页
    ④ 乔耀章:《公共行政与公共哲学》,《江海学刊》1999 年第 3 期,第 86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25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65 年版,第 122 页
    ③ 秦国荣:《市民社会与法的内在逻辑——马克思的思想及其时代意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432-433 页
    ① 2007 年 8 月中旬,阿里巴巴诚信社区商业防骗论坛副版主高丙田,联合历届中国十大网商代表金喜春、余保华等人以及阿里巴巴热心网商,淘宝网“诚信防骗居”论坛热心网商,共同发起《网商诚信自律公约》,公开征集公约条款,最后确定公约的具体内容。自律公约以诚实守信、平等互利、严格自律等为基本原则,规定在国家相关法律范畴内进行网上交易,在交易过程中,保证交易主体身份的合法性、信息的真实性。在公约的实施和保障上,网商组织的网商互助在线调解委员会作为执行方,对违反约定的成员给予披露。公约其实是网商间的一个诚信自律多边协议,网商一旦确认加入该公约,其成员应严格遵守公约自律条款,违者将在公约框架内予以披露惩戒,并定期公布,同时将公约条款履行情况纳入公约成员的诚信档案并作为信用评价的参考数据。
    ② 刘旺洪:《国家与社会:现代法治的基本理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58 页
    ③ 秦国荣:《市民社会与法的内在逻辑——马克思的思想及其时代意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432 页
    ④ 金民卿:《市场社会·市场经济·现代化》,《宁夏党校学报》1999 年第 4 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254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册,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287 页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63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册,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172 页
    
    ①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 1965 年版,第 8 页
    ② 施雪华:《政治科学原理》,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25-126 页
    ③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版,第 730 页
    ④ 金太军《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2 页
    ⑤ 朱新梅:《知识与权力:高等教育政治学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14 页
     ①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 1965 年版,第 118-119 页
    ② 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里波西主编:《政治哲学史》上册,李天然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73页
     ① 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里波西主编:《政治哲学史》上册,李天然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578页
    
    ① 顾平安:《政府发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62-63 页
    ② 顾平安:《政府发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3-35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32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32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45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16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70 页
    
    ① 曹沛霖:《政府与市场》,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53 页
    ② 王英津:《国家与社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阐释》,《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 年第 2 期,第 78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81-282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95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5 卷,人民出版社 1974 年版,第 432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631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523 页
    ① 王新生:《市民社会论》,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38-241 页
    ② 潜龙:《政府与市场:干预更多还是干预更少?》转引自刘军宁、王焱主编:《自由与社群》,三联书店 1998 年版,第 164-168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下,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160 页
    ① 非特殊注明,本章中所用公共领域皆指公共权力领域,不是哈贝马斯所谓的与私人领域相对的公共领域。
    ② 江宜桦:《约翰·穆勒论自由、功效与民主政治》,引自贺照田主编:《后发展国家的现代性问题》,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03 页
    ③ W.李普曼:《公共哲学的复兴》,晓苓译,引自刘军宁主编:《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三联书店 1995 年版,第 26页
    ① E·R·克鲁斯克,B·M·杰克逊:《公共政策词典》,唐理斌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930 页
    ② 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学》,林震等译,华夏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9 页
     ① 王新生:《市民社会论》,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45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版,第 453 页
    
    ① 李景鹏:《论政府政策的公共性》,《天津社会科学》2002 年第 6 期,第 51 页
    ② 李强:《宪政自由主义与国家构建》,转引自王焱主编:《宪政主义与现代国家》,三联书店 2003 年版,第 40 页
    ③ 李景鹏:《论政府政策的公共性》,《天津社会科学》2002 年第 6 期,第 48 页
    ① 牟宗三认为中国只有治道而没有政道。亦如只有吏治,而无政治。所谓政道,就是政治权力的来源问题;治道,则是如何运用权力来治理的问题。政道是相应政权而言,治道是相应治权而言。
    ② 智贤:《GOVERNANCE——现代“治道”新概念》,刘军宁等主编,《市场逻辑与现代国家》,三联书店 1995 年版,第 55-56 页
    ① 王小卫:《从强迫性交易到建立公民权利结构——体制转型背景中的政府转型》,《上海经济研究》,2004 年第 11 期
    ② 周志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前瞻》,《新视野》,1996 年第 4 期
    ③ 丁祥艳、朱亚军:《行政改革的路向选择:建设有限政府》,《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 年第 7 期
    ④ 贠杰 :《有限政府论:思想渊源与现实诉求》,《政治学研究》,2005 年第 1 期
    
    ① [美]卡尔·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 1988 年版,第 10 页
    ② 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锋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60 页
     ① [英]戴维·米勒,[英]韦农·波格丹诺,邓正来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711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96 页
    
    ① 《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5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97 页
    ③ 《列宁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57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76 年版,第 279 页
     ① 参见秦晖:《权力、责任与宪政——关于政府“大小”问题的理论与历史考察》,《社会科学论坛》,2005 年第 2 期。
    ② 俞可平:《政府:不应当做什么,应当做什么——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最新争论》,《政治学研究》,1998 年第 1期。
    
    ① 王新生:《市民社会论》,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43 页
    ②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第 16 页
    ③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世界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三联书店 1989 年版,第 1 页
    
    ① 高新民:《公民社会·和谐社会与党的执政基础》,《理论动态》(北京),2006 年第 1725 期,第 18 页
    ② 邓正来:《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41 页
    
    ① 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第 149 页
    
    ① 邓正来:《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48-49 页
    ② 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6-8 页
    ①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 1988 年版,第 287 页
    ②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 1988 年版,第 289 页
    ③ 邓正来:《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693-694 页
    
    ①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第 58 页
    ②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第 211 页
    ① 国际绿色和平组织 (Greenpeace International) 是一个国际性非政府组织,总部位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1971 年成立于加拿大。在全球 41 个国家设有办事处。它开始时以使用非暴力方式阻止大气和地下核试以及公海捕鲸著称,后来转为关注其它的环境问题,包括水底拖网捕鱼、全球变暖和基因工程。绿色和平组织宣称的使命是:“保护地球、环境及其各种生物的安全及持续性发展,并以行动作出积极的改变。”近年来,绿色和平的船舰“希望号”多次成功阻止日本捕鲸船队捕鲸。
    ② 王名,刘培峰:《民间组织通论》,时事出版社 2004 年 9 月版,第 41 页
    ③ 所谓“颜色革命”是指西方国家在属于前苏联的东欧几个独联体国家中发动的“民主化浪潮”演变活动,如发生在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乌克兰的“橙色革命”、吉尔吉斯的“郁金香革命”等。“颜色革命”本质上是 20 世纪80 年代末发生的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余波与延续。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56 页
    ②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第 199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377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413 页
    ③ John Keane, Democracy and Civil Society, Verso, London/New York, 1988,pp.15
     ① 邓正来:《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4 页
    ① 刘旺洪:《国家与社会:法哲学分析范式的批判与重建》,《法学研究》2002 年第 6 期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60 年版,第 378 页
    ③ 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商务印书馆 2002 年版,第 164-165 页
    ① 转引自王子今:《权力的黑光》,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页
    ② 加藤节:《政治与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9 页
    ③ 本章借鉴和继承了中央党校韩庆祥教授关于社会层级结构的理论论述。社会层级结构是中央党校韩庆祥教授在研究中国政治哲学问题中提出的一个新的理论和中国问题分析框架。相关文章可以参阅《社会层级结构与以人为本——一种政治哲学的分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 年第 1 期;《体制背后是社会层级结构》,《人民论坛》2007 年第 4期;《社会层级结构理论与中国和谐文化建设》,《科学社会主义》2007 年第 3 期;《“金字塔”式社会层级结构影响创新》,《广州日报》2006 年 12 月 26 日。文中许多观点来自于导师丁东红教授和韩庆祥教授的启发和教导。本章一些内容已经公开发表,见《公民社会与社会层级结构重塑》,《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 年第 4 期;《“三维制衡”视域下的中国公民社会型构》,《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 年第 6 期。本章中的传统社会结构专指中国传统社会结构。
     ① 韩庆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56-160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12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33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33 页
    ② 贾高建:《当代生活形态问题导论》,中共中央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77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64-65 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5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891 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67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72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72 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8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272 页
    ④ 邓正来:《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框架的反思与批判》,《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 年第 3 期
    
    ① 程立显:《伦理学与社会公正》,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55 页
    ②《论语·季氏》
     ① 唐代兴:《公正伦理与制度道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4 页。
    ① 新华社:《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2007 年 11 月 16 日
    ② 桑玉成:《确立辩证的公平正义观》,文汇报网络版,2007-03-19
    
    ① 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版,第 89 页
    ②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第 154 页
    ③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第 154 页
    
    ① 郭道久:《“以社会制约权力”——民主的一种解析视角》,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70-75 页
    ② 邓正来,[英]J.C.亚历山大主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20 页
    ③ [美]托里·戴蒙德:《民主政治的三个悖论》,刘军宁主编,《民主与民主化》,商务印书 1999 年版,第 130 页
     ① [英]戈登·怀特:《公民社会、民主化和发展》,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版,第 65-66 页
    ② John Ehrenberg,Civil Society:the Critical History of an Idea. New York and London: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238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394 页
     ①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3 页
    ② 参见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8 页、277 页;王海明:《公正、平等、人道》,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43 页
     ① 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5、56、58 页
     ① Cf. Edward Shils, Reflections on Civil Society and Civility in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 Tradition, Edited by Tu Wei-ming,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London, England,1996.pp.66
     ① [美]莱斯特萨拉蒙,赫尔穆特安海尔:《公民社会部门》,《社会》[美],1997 年,第 34 卷,第 2 期。转引自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8 页
    ② 王新生:《市民社会论》,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01 页
     ① 毕监武:《社团革命》,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9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9 卷,人民出版社,1965,第 130 页
    ② 高兆明:《中国市民社会论稿》,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4 页
     ① 梁治平:《市场·国家·社会》,选自刘军宁等编:《市场社会与公共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6 年版,第2-6 页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2. 《邓小平文选》,第 1—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3.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 年版。
    4.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 1981 年版。
    5. [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
    6. [法]卢梭著:《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商务印书馆 1962 年版。
    7. [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 年版。
    8. [英]洛克著:《政府论》,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 1964 年版。
    9.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9 年版。
    10.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下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3 年版。
    11.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 年版。
    12.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三联书店 1956 年版。
    13. [美]潘恩:《潘恩选集》,马清槐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 年版。1981 年版。
    14. [英]约翰·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9 年版。
    15. [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
    16. [美]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下卷,董国良译,商务印书馆 1993 年版。
    17.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译,北京:三联书店 1987 年版。
    18. [意]葛兰西:《狱中札记》,葆煦译,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0 年版。
    19. [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 1989 年版。
    20.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王晓珏,刘北城,宋伟杰译,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9 年。
    21. [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行动的合理性和社会合理化》,洪佩郁,蔺青译,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4 年版。
    22. [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二卷——论功能主义理性批判》,洪佩郁,蔺青译,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4 年版。
    23.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版。
    24. [美]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主编:《政治哲学史》,李天然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25. [英]罗素著:《西方哲学史》,何兆武等译,商务印书馆 1998 年版。
    26. [英]罗素著:《西方的智慧》,马家驹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2 年版。
    27. [美]梯利:《西方哲学史》上册,葛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7 年版。
    28. [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下,邓正来译,北京:三联出版社 1997 年版。
    29. [英]F.A.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 2003年版。
    30.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张瑞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年版。
    31. [法]邦雅曼·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阎克文,刘满贵译,冯克利校,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年版。
    32. [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侯健,范亚峰译,冯克利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年版。
    33. [英]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冯兴元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34. [英]伊塞亚·伯林:《自由论》(《自由四论》扩充版),胡传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3 年版。
    35. [美]莱斯特·M·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贾西津,魏玉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年。
    36. [美]罗伯特 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37. [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38.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译,华夏出版社 1988 年版。
    39. [美]达尔著:《论民主》,李柏光、林猛译,商务印书馆 1999 年版。
    40. [美]达尔著:《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年版。
    41.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北京:三联书店 1989 年版。
    42. [日]猪口孝著,《国家与社会》,高增杰译,经济日报出版社 1989 年版。
    43. [美]罗伯特·诺齐克著:《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1991 年版。
    44. [英]戴维·赫尔德著:《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年版。
    45. [英]约翰·基恩著:《公共生活与晚期资本主义》,马音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5 年版。
    46. [美]麦金太尔著:《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年版。
    47. [美]朱莉·费希尔著:《NGO 与第三世界的政治发展》,邓国胜、赵秀梅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年版。
    48. [德]卡西尔著:《国家的神话》,范进等译,华夏出版社 1990 年版。
    49. 邓正来,[英]J.c.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9 年。
    50. 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51. 邓正来:《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52.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年。
    53.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
    54. 俞可平:《权力政治与公益政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年版。
    55. 俞可平:《西方政治学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56. 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
    57.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
    58. 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59. 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
    60. 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61. 张静:《法团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62. 李惠斌主编:《全球化与公民社会》,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63. 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版。
    64. 丁冬红:《人之解读:现代西方人本哲学研究》,天津: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
    65. 丁冬红主编:《自由理性的追求——哲学卷》,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8 年版。
    66. 庞元正,丁冬红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新词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韩庆祥:《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67. 韩庆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3 年版。
    68. 李凡:《静悄悄的革命——中国当代市民社会》,明镜出版社,1998 年版。
    69. 袁祖社:《权利与自由——市民社会的人学考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年版。
    70. 王新生:《市民社会论》,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71. 曹沛霖:《政府与市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72. 刘军宁,王焱,贺卫方:公共论丛:《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上海:三联书店1995 年版。
    73. 刘军宁:公共论丛:《市场社会与公共秩序》,上海:三联书店 1996 年版。
    74. 刘军宁,王焱,贺卫方:公共论丛:《经济民主与经济自由》,上海:三联书店1997 年版。
    75. 刘军宁,王焱:公共论丛:《自由与社群》,上海:三联书店 1998 年版。
    76. 刘军宁,王焱:公共论丛:《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上海:三联书店 1998 年版。
    77. 王焱,刘小枫,汪丁丁,贺卫方:公共论丛:《自由主义与当代世界》,上海:三联书店 2000 年版。
    78. 时和兴:《关系、限度、制度: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上海:三联书店 1998年版。
    79. 袁祖社:《权利与自由——市民社会的人学考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年版等。
    80. 秦国荣:《市民社会与法的内在逻辑——马克思的思想及其时代意义》,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81. 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上海:三联书店 1994 年版。
    82. 曽峻:《公共秩序的制度安排——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框架及其运用》,上?貉?林出版社 2005 年版。
    83. 高兆明:《中国市民社会论稿》,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84. 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巨变中的近代绅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85. 马敏,朱英:《传统与近代的二重变奏:晚清苏州商会个案研究》,成都:巴蜀书社 1993 年版。
    86. 朱英等主编:《中国近代同业公会与当代行业协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87. 陆学艺等:《社会结构的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88. 陈晏清主编:《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
    89. 孙立平:《断裂——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
    90. 孙立平:《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年。
    91. 宋惠昌等:《政治哲学》,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3 年版。
    92. 毕监武:《社团革命——中国社团发展的经济学分析》,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
    93. 褚松燕:《个体与共同体——公民资格的演变及其意义》,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年版。
    94. 李景鹏:《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研究纲要》,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95. 辛鸣:《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96.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97. 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 年。
    98. 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年版。
    99. 孙莉:《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0. 武经伟、方盛举:《经济人、道德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市场经济的体制创新与伦理困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
    101. 吴忠民:《社会公正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102. 王名,刘培峰等:《民间组织通论》,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4 年。
    103. 郑也夫:《信任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 版。
    1. J.L.Cohen and A. Arato: 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Theory, The MIT Press, 1992
    2. Baker,Gideon: Civil society and democratic theory:alternative voices.New York:Routledge,2002.
    3. Adame Forgoson,: An Essay on the History of Civil Society, London, 1995
    4. John Keane: Democracy and Civil Society, London, 1998
    5. Nancy L.Rosenblum and Robert C.Post: Civil society and government.Princeton,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c2002.
    6. Tandon,Rajesh.: Civil society and governance , R ajesh Tandon , Ranjjta Mohanty.[monograph].New Delhi:Samskriti,c2002.
    7. Adam B. Seligman: The Idea of Civil society, New York, 1992
    8. Howell,Jude: Civil society & development:a critical exploration,Jude Howell,Jenny Pearce[monogmph].Boulder,Colo.:L.Rienner Publishers,2001.
    9. Development,social justice,and civil society:an introduction to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NGOs,edited by Thomas J.Ward..St.Paul,Minnesota:Paragon House,c2005.
    10. Muthiah Alagappa: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Asia:expanding and contracting democratic space.Stanford,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11. Timothy Brook and B. Michael Frolic, Civil society in China, New York, 1997.
    12. Siliu Brucan, Pluralism and Social Conflict, New York, 1990.
    13. Oommen: Nation, Civil Society and Social Movements: Essays in Political Sociology, Sage Publications, 2004.
    14. Howard: the Weakness of Civil Society in Post-Communist Europ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15. Hudock Ann. C: NGOs and Civil Society:Democracy by Proxy? Malden, MA,Polity Press, 1999.
    1. [英] 戈登·怀特著,何增科编译,《公民社会、民主化和发展》,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 年第 1 期。
    2. [美] 戈兰.海登:《公民社会、社会资本与发展》,周红云编译,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 年第 1 期。
    3. [美] 斯蒂.M.格里芬:《美国宪政:从理论到政治生活》,《法学译丛》1992 年第 2期。
    4. [美] M.W.弗利、B.爱德华:《市民社会的悖论》,孙晓莉译,《哲学译丛》2000 年第 3 期。
    5. [美]迈克尔·爱德华兹著,王玉强,陈家刚编译,《公民社会与全球治理》,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 年第 3 期。
    6. [美]梅丽莎·莱恩著 闫月梅译,何增科校,《汤姆·潘恩和市民社会》,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7 年第 3 期。
    7. 俞可平:《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历史地位》,载《中国社会科学》1998 年第 4 期。
    8. 俞可平:《社会主义市民社会: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载《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 4 期。
    9. 俞可平,王颖:《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政府善治》,载《中国改革》2001 年第 6 期。
    10. 何增科:《市民社会:民主化的希望还是偶像——80 年代以来国外市民社会研究述评》,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8 年第 2 期。
    11. 何增科:《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载《中国社会科学》1994 年第 5 期。
    12. 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研究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 年第 1期。
    13. 郁建兴:《伯恩斯坦的市民社会理论与马克思》,载《哲学研究》1997 年第 4 期。
    14. 郁建兴:《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马克思政治思想初论》,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 年第 2 期。
    15. 郁建兴:《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载《人文杂志》2000 年第 3 期。
    16. 郁建兴:《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当代可能性》,载《文史哲》2003 年第 1 期。
    17. 马长山:《从市民社会理论出发对法本质的再认识》,载《法学研究》1995 年第 1期。
    18. 马长山:《市民社会理论:法学现代化的重要基点》,载《求是学刊》1999 年第 1期。
    19. 马长山:《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法治的基础和界限》,载《法学研究》2001 年第3 期。
    20. 马长山:《市民社会理论:法学现代化及法治研究的新视角》,载《江苏社会科学》2001 年第 5 期。
    21. 邓正来:《台湾民间社会语式的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 年总第 5期。
    22. 王绍光:《关于‘市民社会’的几点思考》,载《二十一世纪》1991 年总第 8 期。
    23. 陈晏清、王新生:《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意义》,载《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 4 期。
    24. 陈晏清、王新生:《市民社会观念的当代演变及其意义》,载《南开学报》2001年第 6 期。
    25. 王新生:《市民社会的概念的三重意蕴》,载《学海》2000 年第 1 期。
    26. 王新生:《现代市民社会概念的形成》,载《南开学报》(哲社版)2000 年第 3 期。
    27. 庞金友:《希望还是偶像:全球化视野中的公民社会与民主化》,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政治学》2004 年第 4 期。
    28. 袁柏顺,丛日云:《17 世纪“公民社会”概念解析》,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 6 期。
    29. 丛日云,庞金友:《西方公民社会理论的复兴及特点》,载《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 1 期。
    30. 童世骏:《后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市民社会》,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 年11 月(总第 5 期)。
    31. 方朝晖:《对 90 年代市民社会研究的一个反思》,载《天津社会科学》1999 年第5 期。
    32. 方朝辉:《市民社会的两个传统及其在现代的汇合》,载《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 5 期。
    33. 袁祖社:《中国特色“市民社会”问题研究:理论旨趣与实践意义》,载《理论与现代化》1998 年第 7 期。
    34. 袁祖社:《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发育及其文化价值探究》,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 年第 1 期。
    35. 袁祖社:《中国“市民社会”及其基本价值取向初探》,《求是学刊》1999 年第 4期。
    36. 袁祖社:《社会生活契约化与中国特色公民社会整合机制创新》,载《天津社会科学》2002 年第 6 期。
    37. 袁祖社:《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理论探究中的四重视角》,载《学海》2003 年第 1 期。
    38. 丁东红:《当代社会发展理论应予关注的两个问题》,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 年第 8 期。
    39. 丁东红:《中国是否需要一个“公民社会”》,载《民主》2004 年第 10 期。
    40. 丁东红:《中国公民社会的形成及其价值范式》,载《理论前沿》2001 年第 17期。
    41. 丁东红:《“社会资本”的启示》,载《学习时报》2004 年 5 月 24 日。
    42. 朱宝信:《市民社会与市场经济》,载《洛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 年第 3 期。
    43. 朱宝信:《培养中国市民社会当议》,载《文史哲》1994 年第 6 期。
    44. 王兆良、吴传华:《马恩市民社会理论初探》,载《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9 年第 2 期。
    45. 王兆良、朱梅福:《简析市民社会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兼论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特征》,载《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0 年第 4 期。
    46. 王兆良:《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历史意义》,载《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 年第 6 期。
    47. 贾西津:《国外非营利组织管理体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载《社会科学》2004年第 4 期。
    48. 贾西津:《透视公民社会的治理机制》,载《中国审计》2003 年第 18 期。
    49. 贾西津:《中国公民社会发育的三条路径》,载《中国行政管理》2003 年第 3 期。
    50. 贾西津:《国际比较视野中的非营利部门———<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评介,载《管理世界》2002 年第 11 期。
    51. 项光勤:《国内近年来有关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综述》,载《学术月刊》1995 年第 7 期,第 109 页。
    52. 陶传进:《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的关系:一种批判的视角》,载《社会学研究》2003 年第 1 期。
    53. 蔡拓:《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载《天津社会科学》1997 年第 3 期。
    54. 肖岁寒:《“市民社会”的历史考察》,载《天津社会科学》1999 年第 3 期,第97 页。
    55. 郭剑鸣:《公民社会:中国现代社会生活风格的理想模式》,载《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 年第 5 期。
    56. 何历宇:《市民社会的演变及基本理念》,载《学术研究》2000 年第 4 期。
    57. 霍新宾:《探寻历史的新视野——近代中国市民社会问题研究述评》,载《天津社会科》2000 年第 4 期。
    58. 荣剑:《马克思的国家和社会理论》,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 年第 3 期。
    59. 于幼军:《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载《中国社会科学》1998 年第 4 期。
    60. 朱英:《关于中国市民社会的几点商榷意见》,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4 第2 期。
    61. 蒋庆:《儒家文化:建构中国式市民社会的深厚资源》,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 年总第 3 期。
    62. 夏维中:《市民社会:中国近期难圆的梦》,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 年总第 5 期。
    63. 谢维雁:《宪政与公民社会)),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6 期。
    64. 姜涌:《公民政治和公民社会刍议》,载《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 5 期。
    65. 李淑珍:《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辨析》,载《学术界》1997 年第 1 期。
    66. 刘忠定:《一种官民二重的结构模式——社会转型时期的“第三部门”分析》,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3 期。
    67. 刘华安:《公民社会的兴起及其对政治文明建设的影响》,载《桂海论丛》2003年第 3 期。
    68. 吕鹏:《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组织研究中的结构、功能取向》,载《甘 肃社会科学》2002 年第 3 期。
    69. 潘修华:《论中国公民社会组织政治参与的建设问题》,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3 期。
    70. 陶传进:《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的关系:一种批判的视角》,载《社会学研究》2003 年第 1 期。
    71. 汤润千:《公民社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1 期。
    72. 王兆良:《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历史意义》,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年第 6 期。
    73. 王国有:《市民社会与中国现代化》,载《理论探讨》1995 年第 3 期。
    74. 谢永豪,谢卫东:《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启示》,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 年第 5 期。
    75. 朱建超:《公民社会与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载《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 1 期。
    76. 于世刚:《“市民社会”: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的转换》,载《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 2 期。
    77. 赵黎青:《帕特南、公民社会与非政府组织》,载《国外社会科学》1999 年第 1期。
    78. 朱士群:《中国市民社会研究评述》,载《社会学研究》1995 年第 6 期。
    79. 赵慧珠:《第三部门: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 10 月。
    80. 周义程:《治理理论与我国第三部门的培育》,载《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3 年第 3 期。
    81. 刘悦笛:《论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的意蕴》,载《河北学刊》2003 年第 3 期。
    82. 李怀:《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及其现代启示》,载《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6 期。
    83. 茅于轼:《为什么要有非政府组织:一个经济学的解释》,载《发展导报》2002年 4 月 9 日第 1 版。
    84. 萧功秦:《现代化的两重陷阱——‘软政权’与分利集团化》,载《中国政治学》2003 年第 5 期。
    85. 许纪霖:《在权力与金钱之外建构生活世界》,载《社会科学报》1993 年 9 月 2日。
    86. 孙立平等:《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期趋势与隐患》,载《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 5 期。
    87. 肖力:《自由、市场与国家———评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载《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年 9 月。
    88. 鲁篱:《论社会对权力的制约一一以行业协会为中心展开的研究》,载《社会科学研究》2002 年第 5 期。
    89. 张康之:《评政治学的权力制约机制》,载《人民大学学报》2000 年第 2 期。
    90. 朱康对:《来自底层的革命——从龙港农民城看温州模式城市化中的市民社会成长》,载《战略与管理》2003 年第 6 期。
    91. 汪进元:《权力制约的理性思考与模式选择》,载《法学评论》1998 年第 1 期。
    92. 郭道久、朱光磊:《杜绝“新人”患“老病”,构建政府与第三部门间的健康关系》,载《战略与管理》2004 年第 3 期。
    93. 刘忠定:《转型社会与社会治理的转型》,载《中国司法》2004 年 8 月。
    94. 刘培峰:《欧盟国家的社团立法:一个初步的介绍》,载《环球法律评论》2004年秋季号。
    95. 焦文峰:《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述评》,载《江苏社会科学》2000 年第 4 期。
    96. 漆多俊:《论权力》,载《法学研究》2000 年第 1 期。
    97. 侯健:《三种权力制约机制及其比较》,载《复旦学报》(社科版)2001 年第 3 期。
    98. 陈炳辉:《民主与多数的专制——解读托克维尔的民主理论》,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2 期。
    99. 郭道晖:《权力的多元化与社会化》,载《法学研究》2001 年第 1 期。
    100. 信春鹰:《全球化结社革命与社团立法》,载《法学研究》1998 年第 2 期。
    101. 谢海定:《中国民间组织的合法性困境》,载《法学研究》2004 年第 2 期。
    102. 陈泰生:《非政府组织特有作用之我见》,载《中国贸易报》2004 年 8 月 12 日。
    103. 陈曙光:《论我国公民社会的生成及其政治意蕴》,华侨大学硕士论文,2003 年。
    104. 魏万宏:《中国公民社会问题研究》,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04 年。
    105. 马勇:《关于建构中国市民社会的哲学思考》,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5 年。
    106. 李永杰:《公民社会组织与社会和谐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 2006 年。
    107. 杨月如:《社会哲学视野中的中国社会资本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 2006年。
    108. 伍俊斌:《公民社会建构的基础理论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 2007 年。
    109. 敬海新:《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社会转型期我国公共领域理论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 2007 年。
    110. 周治伟:《政治信任研究——兼论当代政府公信力》,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 200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