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晚清女性传记与国族想象的形成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以晚清女性英雄传记为主要考察对象,探讨“晚清”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现代民族话语与女性话语之间的双重或多重耦合关系。在晚清现代性话语试图建构现代民族国家身份的努力中,女性启蒙是其中的重要推动因素。可是,在现代性主流话语中可视化的女性,却借主流话语合法地要求女性群体的权利,故而,20世纪初中国“民族”与“女性”话语彼此借重、纠缠在一起。这种晚清民族与女性之间的多重耦合关系,很难以“民族压倒女性”的单一框架来阐释。基于此,笔者通过将晚清女性传记叙事放置于晚清英雄传记叙事的演变脉络中,旨在探讨晚清中国女性传记叙事与国民/民族想象之间的复杂关系。
     晚清西方女性传记以单行本和女报的史传栏目为主要传播媒介。笔者先讨论中国对西方女性的认识,从带有贬义的“番妇”转变到中国女性的“典范”,这呈现出中国对西方想象方式的变化。然后考察晚清对西方女性传记的筛选、翻译的方式,揭示晚清西方女性传记书写,与其原著日本的女性传记书写不同,它不仅倾向于社会伟人,而且非常强调女杰的“爱国”与“女权”的特征。20世纪初出现的西方女性传记,主要以在教育、医疗、宗教、慈善等社会领域中做出显着贡献的社会伟人为中心,以完成在晚清现代英雄书写演变脉络中从政治英雄到社会伟人的转向。笔者试图把晚清西方女性传记书写所建构的“爱国”与“女权”的特征,在晚清脉络上具体化和历史化。晚清西方女性传记非常注重于塑造西方女性作为现代个人的特质,比如,“爱读书”、“个人旅行”等,并将它们与现代国民的美德,即“同胞之爱”紧密联系起来。西方女杰的同胞之爱与晚清语境相结合,为建构中的现代民族国家“中国”划定了同胞的边界,从而从另一个角度补充了国民想象。
     最后,主要讨论中国女军人传与民族想象的关系。20世纪初以诸多女报为中心,以“女军人”的名义发掘了中国传统女将,比如花木兰、梁红玉、秦良玉等,把她们塑造成“民族英雄”。这种作为“民族英雄”的中国女将,根源于作为晚清革命思想的排满民族主义,藉此来建构以汉族为中心的民族英雄和民族历史。但在这种女军人传记书写中,从秦良玉作为异族的种族身份被抹掉,或者清朝的汉族女将的种族意识被格外强调,这种叙事策略要缝合以特定种族汉族为中心建构现代民族英雄所包含的矛盾和困扰。另外,晚清女军人传记书写,将怠慢的男性作为陪衬,女军人的英雄面貌更加强化,表现出试图动摇晚清性别等级的二元对立。
Taking as its focus the writing of the heroines' biographi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is dissertation is designed to explore the two- or multi-folded articulations between the modern nationality discourse and the feminine discourse. On the one hand, the modern nationality discours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mainly driven by the enlightenment of th e female, took as its goal to construct a modern state-n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fe male visualized by the dominant modern nationality discourse considered it justified for them to be identified as a gender-based community. As a result, the nationality discours e and the female discourse were interlocked into a relationship of two- or multi-folded articulation. Given that the standard analysis framework cannot forge a platform for a sa tisfactory analysis of the above-mentioned relationship,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from the p erspective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narration modes employed for the heroines'biographie s, discuss the role of the woman-oriented biographic narration in the making of the nati onals and the imagining of the na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hat is first discussed i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ionality and the femal 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ith focus being Liang Qichao and his masterpieces in this field, including his work Women's Education and his translation work Madame Roland: Biography. In Women's Education, Liang offered his definition of women's work, which not only covered the pattern change of the traditional extended family from the patriarch y system to the western nuclear family system, but also implied an incubation of labour division by gender. And when translating Madame Roland: Biography, Liang summed up Madame Roland's political contribution as the Mother of Modern Heroes. Therefore, it's safe to say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female advocated by reformers such as Liang got s ome obvious space to be filled in although it was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by the femin ists.
     The following to note is that the women's biographies were chiefly disseminated by o ffprint or special column. What comes first in this part is a historical review of how th e Chinese got to understand the western female, especially the female elite; the second i s the examination of the ways for the western women's biographies to be screened and translate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point in so doing is to demonstrate that the ch aracters in the western women's biographies were mainly elites devoted themselves to e ducation, medical treatment, religion, charity, etc, to show the conversion from political heroes to social celebrities when writing of the hero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o prove the role of these imported social celebrities in stimulating the imagining of the na tional.
     The early 20th century witnessed the construction of woman soldiers such as Hua Mula n, Liang Hongyu and Qin Liangyu into national heroes. Based on the features such as t he exclusion of the Man nationality, the highlighting of the Han Nationality, and the att empt to sway away the dualistic antagonism of genders in narration as well, what will be argued here is the employed narrative strategy serves to sew up the contradictions an d puzzles.
引文
7 戴锦华: 《两难之间或突围可能?》,载陈顺馨·戴锦华选编: 《妇女、民族与女性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29页。
    8 同上,第28-31页。
    9 夏晓虹:《<世界古今名妇鉴>与晚清外国女杰传》,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6卷第2期
    10 唐欣玉:同上书,
    11 刘慧英, 《女权启蒙与民族国家话语》,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94~95页。
    12 胡适:《<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序》,最初发表于《吴淞月刊》第4期(1930年1月),载《胡适传记作品全编》第四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第202页。
    13 阿英:《传记文学的发展——辛亥革命文谈之五》,原载于《人民日报》1961年11月10日,见于《阿英文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第835~836页。
    14 松尾洋二:《梁启超与史传—东亚近代精神史的奔流》,载狭间直树编:《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245页。
    15 参见章学诚, 《文史通义》·《传记》篇,北京:中华书局,1985。
    16 逯耀东: 《忧郁与超越——司马迁与汉武帝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13页。
    17Yun, Young-Sil,《现代转型期作为东亚的多重文本的<少年>中英雄叙事》,参加国际会议"Nostalgia of the Empire, Recollections of Colonial times/Literature, and Religion of East A sia in the Colonial Days"发言稿中。
    18 梁启超:《英雄与时势》 (1899年9月15日)
    20 高彦颐著,苗延威译: 《缠足——“金莲崇拜”盛极而衰的演变》,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18页。
    21 梁启超:《新民说五》,《新民丛报》,1902。
    22 奋翮生(蔡锷):《军国民篇》,《新民丛报》第一号,1902年1月。
    23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1902
    24 王宇:《性别表述与现代认同》,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一章“原初的宿命:中国现代性起源语境中被叙述的性别”中。
    25 周雷、刘禾、刘人鹏等学者
    26 参见P. Chatterjee, The Nation and Its Fragment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中,第6章"The Nation and Its Women"
    27 经元善: 《女学集说附》(1898年),载章开沅主编: 《经元善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216页。
    28 夏晓虹: 《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页。
    29 中华全国妇联合会: 《中国妇女运动史》,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年,第23页。
    30 刘人鹏: 《近代中国女权论述—国族、翻译与性别政治》,台湾:学生书房,2000年,第161-165页。
    31 梁启超: 《论女学》(1897年)
    32 同上
    33 陈东原: 《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上海书店,第283-288页。
    35 严复:《论泸上创兴女学堂事》,载《国闻报》1898年1月10日、11日;载王栻主编:《严复集》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68~469页。
    36 何大谬: 《女杰泪》,京都书局光绪戊申秋季刊行(1908年),第8页。
    37 清池女士: 《女子亟宜自立论》, 《清义报》第76册,1901年4月。
    38 王政·高彦颐·刘禾的座谈内容: 《从<女界钟>到“男界钟”:男性主体、国族主义与现代性》,王政、陈雁主编: 《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页。
    41 梁启超: 《论女学》(1897年)
    42 严复: 《保种余义》, 《国闻报》1898年4月23-24日, 载王栻主编: 《严复集》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43 梁启超: 《南海康先生传》,原载于《清议报》第100册,1901年12月21日;收入于《梁启超传记五种》,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
    44Yuval-Davis, Gender and Nation, 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7,31p。
    45 其代表人士有易鼐、谭嗣同、唐才常等。
    46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中国妇女运动史》,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第23页。
    47 周蕾: 《原始的激情》,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第108页。
    48 刘人鹏,同上书,第161-165页。
    49 胡缨也在Tales of Translation提出过,晚清女性话语,在另一方面,正在建构新男性主体。
    50 戴锦华: 《性别中国》,台北:麦田出版社,2006年,第27-56页。
    51参考,戴锦华·孟悦著: 《浮出历史地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46-7页。
    52 夏晓虹: 《晚清文人妇女观》,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年,第16页。
    53 刘慧英: 《女权启蒙与民族国家话语》,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24页。
    54 李提摩太: 《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第234-5页。
    55 中国之新民(梁启超): 《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 《新民丛报》第十九期,1902年。
    56 刘慧英: 《女权启蒙与民族国家话语》,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26-9页。
    57 刘慧英,同上书,第26页。
    58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59 松尾洋二:《梁启超与史传—东亚近代精神史的奔流》,载狭间直树编: 《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260页。
    60 同上,第265页。
    61 秋瑾,《精卫石》,《秋瑾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62 季安珍(Joan Judge):《扩充女性/国族的想象:晚清妇女期刊中的社会女英雄与女战士》(Expanding the Feminine/National Imaginary:Social and Martial Heroines in Late Qing Women's Journal),《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2007年12月。
    63HU YING, Tales of Translation: Composing the New Woman in China,1899-1918, Stanford,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p.153-196.
    64 松尾洋二: 《梁启超与史传—东亚近代精神史的奔流》,载狭间直树编: 《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65 同上,第275-8页。
    66 中国之新民(梁启超), 《近世第一女杰罗兰夫人传》, 《新民丛报》第十七号、十八号,载于《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上册,第321页。
    67 同上,324页。
    68 中国之新民(梁启超), 《近世第一女杰罗兰夫人传》
    69 夏晓虹, 《晚清女性与近代社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88-218页
    70 中国之新民, 《近世第一女杰罗兰夫人传》, 《新民丛报》十七号、十八号,载入于《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上册,第322-3页。
    71Letters de Mme Roland, in HU YING, Tales of Transl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p1 88.
    72 阿英:《晚清小说史》,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107页。
    73 林薇: 《<黄绣球>的作者是谁?》,见于《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3期。
    74 徐新韵: 《对<黄绣球>作者颐琐就是汤宝荣的补证》,见于《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第104页。
    75 郭长海: 《<黄绣球>的作者颐琐考》,见于《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4期,第241-242页。
    76 阿英:同上书,第107页。
    77 郭长海,同上,第242页。
    78 颐琐: 《黄绣球》,收入于阿英编: 《晚清文学丛钞·小说一卷》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次印刷,第179页。
    79Hu Ying, Tales of Translation—Composing the New Woman in China,1899-1918, Stanford Univers ity Press,2000, p187.
    80 宋少鹏: 《民族国家观念的建构与女性个体国民身份确立之间的关系》, 《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11月第6期,
    81 金天翮,陈雁编校: 《女界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56页。
    82 戴锦华: 《犹在镜中》,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年,第66至190页。
    83 陈撷芬: 《女界之可危》, 《女学报》,1904年。
    84 关于晚清“权利”观念,以及与之相应的“国民意识”观念的形成,请参见金观涛·刘青峰所写的《近代中国“权利”观念的意义演变——从晚清到<新青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发行的《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三十二期,1992年12月;梁景和, 《清末国民意识与文化启蒙》, 《史学月刊》,2003年4期;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中第三章“近代中国权利观念的起源和演变”和第四章“中国个人观念的起源、一年便及其形态初探”部分。
    85 亚特, 《论铸造国民母》, 《女子世界》,1904年,7月
    86 职公: 《女军人传》, 《女子世界》第2期。
    87 《天锋报》,1912年1月3日;转引于沈国琴, 《国家主义·男性特征·女性话语—二十世纪初中国知识女性群体的女权思想研究》,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2月第1期
    90 乔以钢、留堏, 《女国民的兴起:近代中国女性主题身份与文学实践》,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4期,
    91 沈国琴,同上,第57页。
    92 沈国琴,同上,第57页。
    93要参考Judith Butler, Gender Trouble, New Y ork and London: Rout ledge,2007。
    94 金天翮著: 《女界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95 宋少鹏,同上,第51页。
    96 秋瑾:《精卫石》,载《秋瑾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97 职公:《女军人传》,《女子世界》,第一期到三期
    98 梁廷枂: 《驳夷》;转引于唐欣玉, 《被建构的西方女杰》,第22页。
    99 柳克述, 《近世外交史》下卷,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政治训练处,1931年,第10页。
    100 刘锡鸿, 《英轺日记》,转引于唐欣玉: 《被建构的西方女杰》,第24页。
    101 刘锡鸿, 《英轺日记》,转引于唐欣玉,同上,第24页。
    102 袁祖志, 《涉洋管见》,转引于唐欣玉,同上,第24页。
    103 竹庄,《论中国女学不兴之害》,载《女子世界》,第三期,1904年3月17日。
    104 胡彬: 《论中国之衰弱女子不得辞其罪》,载《江苏》,第三期,1903年6月25日。
    105 唐欣玉, 《被建构的西方女性》,第25-27页。
    106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107 摘自于刘禾:《跨语际实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修订译本),第36页。
    108 夏晓虹: 《<世界古今名妇鉴>与晚清外国女杰传》,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6卷第2期,2009年3月。
    109 编者《例言》,《世界十女杰》(1903年版),序第1-2页;转引于夏晓虹,《<世界古今名妇鉴>与晚清外国女杰传》,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6卷第2期,2009年3月,40页。
    110 夏晓虹: 《<世界古今名妇鉴>与晚清外国女杰传》,《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6卷第2期,2009年3月
    111 唐欣玉:同上,第62-71页。另外,有关晚清时期“女杰”传记集《世界十女杰》筛选的集体内容,请参考她论文的第二章“为什么是这十位女杰?--译者的选材”。
    112 同上,第71页。
    113 同上,第71页。
    114Joan Judge:Expanding the Feminine/National Imaginary:Social and Martial Heroines in Late Qing Women's Journals,载于台湾: 《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15期(2007年12月)。
    115 觚庵: 《军阵看护妇南的搿尔传》, 《女子世界》第五期(1904年5月第5期))
    116 湖北刘赓藻译述: 《无冠女帝维纳德》,东京: 《新译界》第二号,光绪32年11月1日;见于李又宁、张玉法主编: 《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上册,台弯:龙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第341~346页。
    117 冯自由: 《日人德富苏峰与梁启超》,于《革命逸史》中册,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第802~803页。
    118Yun, Young-Sil:《现代转型期作为东亚的多重文本的<少年>中英雄叙事》(2010),第247页。
    119 《清义报》第33册上,以“哀时客”的化名《国民十大元气论》、以任公的化名《饮冰室自由书》、《精神教育者自由教育也》等与国民性有关的文章大量发表。
    120Cha, Tae-Geun,《梁启超与中国国民性话语》, 《中国现代文学》第45号。
    121Plutarch, translated by John Dryden & revised by Arthur Hugh Clough, The lives of the Noble Crecians and Romans, (New York:Modem Library,1932), p801.
    122 初我: 《女文豪海丽爱德斐曲士传》, 《女子世界》第十三期
    123 中国之新民(梁启超): 《近世第一女杰罗兰夫人传》, 《新民丛报》十七号、十八号;载入于《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上册,第318~331页。
    124 同上
    125 中国之新民(梁启超): 《近世第一女杰罗兰夫人传》, 《新民丛报》十七号、十八号;载入于《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上册,第318~331页。
    126 李奇志: 《清末民初思想和文学中的“英雄话语”》,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23页。
    127 觚庵:《军阵看护妇南的搿尔传》, 《女子世界》第五期,1904年5月第5期。
    128 乾慧译述,智度笔受: 《英国女杰涅几柯儿传》,《女学报》(东京)第四期。
    129 无首: 《苏菲亚传》, 《民报》(东京)第十五号,1907年7月5日。
    130 觉我: 《英国大慈善家美利加阿宾他传》,载《女子世界》第6期。
    131 中国之新民(梁启超): 《近世第一女杰罗兰夫人传》。
    132 觚庵: 《军阵看护妇南的搿尔传》, 《女子世界》第五期(1904年5月第5期)
    133 无首:《苏菲亚传》,《民报》(东京)第十五号(1907年7月5日)
    134 觚庵: 《军阵看护妇南的搿尔传》, 《女子世界》,1904年5月第5期
    135 季安珍(Joan Judge):扩充女性/国族的想象:晚清妇女期刊中的社会女英雄与女战士》(Expanding the Feminine/National Imaginary:Social and Martial Heroines in Late Qing Women's Journals),《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2007年12月)。
    136 觚庵: 《军阵看护妇南的搿尔传》, 《女子世界》,1904年5月第5期
    137 梁启超化名为中国之新民于《新民丛报》第38-39期(合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即《政治学大家伯伦治理之学说》。其中,他主要介绍的布伦奇里(Blunchli)的"nation"论。
    138 汪精卫,于《民报》第一号与第二号上连载了《民族的国民》。
    139 上海:明明学社刊本,1911年;录自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说唱文学圈)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74页。
    140 夏晓虹: 《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81-182页。
    141 郭延礼选注: 《秋瑾诗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83页。
    142 夏晓虹: 《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78页。
    144 初我: 《女文豪海丽爱德斐曲士传》, 《女子世界》第13期
    145 蒋智由: 《五月花》, 《新民丛报》,1902年12期
    146 张雄西: 《创立女界自立会之规则》, 《云南》1号,1906年10月;转引于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第179-180页。
    150 亚卢: 《中国第一女豪杰女军人家花木兰传》, 《女子世界》第三期
    151 松陵女子潘小璜: 《中国民族主义女军人梁红玉传》, 《女子世界》1904年7月第7期。
    152 蔡元培:《释仇满》,《苏报》,1903年4月11日。
    153 夏晓虹: 《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5-121页。
    155 张太炎:《读<革命军>》,《苏报》,1903年6月1日。
    156 夏晓虹: 《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2页。
    157 职公: 《女军人传》, 《女子世界》第1期
    158 同上
    159 职公: 《女军人传》, 《女子世界》第一期至三期
    160 同上
    161 戴锦华: 《性别中国》,台北:麦田出版,2006年。这是《性别中国》的主要观点之一。
    162 职公: 《女军人传》, 《女子世界》第三期
    163 松陵女子潘小璜: 《中国民族主义女军人梁红玉传》, 《女子世界》1904年7月7期
    164 松陵女子潘小璜:《中国民族主义女军人梁红玉传》, 《女子世界》1904年7月7期
    165 职公: 《女军人传》, 《女子世界》第2期。
    166 松陵女子潘小璜:《中国民族主义女军人梁红玉传》, 《女子世界》1904年7月7期
    167 石门吕逸初女士:《女魂》,《女子世界》,1906年1月第二年第4-5期)
    168 同上书。
    169 石门吕逸初女士: 《女魂》, 《女子世界》,1906年1月第二年第4-5期
    170 松陵女子潘小璜: 《中国民族主义女军人梁红玉传》。
    171 同上
    172 亚卢(柳亚子的笔名): 《女雄谈屑》, 《女子世界》1904年第9期。
    173 夏晓虹: 《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3页。
    174 同上,第125页。
    175 同上,第127页。
    176 《世界十女杰》(1903年版)的《序》;转引于夏晓虹: 《<世界古今名妇鉴>与晚清外国女杰传》,《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3月,第46卷第2期
    177 亚卢: 《女雄谈屑》, 《女子世界》1904年第9期
    178 孙玉声: 《退醒庐笔记》,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2年,第57页。
    181 职公: 《女军人传》, 《女子世界》第12期
    182 秋瑾: 《敬告姊妹们》,原载于《中国女报》第1期,载于《秋瑾集》。
    183 陈以益: 《男尊女卑与贤母良妻》,原载于《女报》第2期(二月);载于《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三卷,第484页。
    184 戴锦华: 《性别中国》,台北: 麦田出版,2006年,“<扮演>的故事”,第57-92页。
    185 刘禾: 《跨语际实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2版,第277-295页。
    江苏常熟女子世界月刊社编: 《女子世界》1~4卷,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
    《中国新女界杂志》
    《北京女报》
    《中国女报》
    《选报》
    《新民丛报》
    《苏报》
    《民报》
    《明史》
    张楠、王忍之编: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7年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 《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北京:生不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 《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840-1918)》,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
    李又宁、张玉法主编: 《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1842-1911)》上、下册,台湾:龙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
    郑振铎编选: 《晚清文选》,上·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丁守和主编: 《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夏晓虹选编: 《<女子世界>文选》,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3年
    梁启超,吴松等点校: 《饮冰室文集》,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梁启超,夏晓虹辑: 《饮冰室合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阿英编: 《晚清文学丛钞》·小说卷,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施蛰存主编: 《中国近代文学大系(1840-1919)》·翻译文学集一之三,上海:上海书局,1990年
    北京市妇女联合会编: 《北京妇女报刊考1905—1949》,北京:光明日月出版社,1990年
    田景昆、郑晓燕编: 《中国近现代妇女报刊通览》,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年
    阿英,吴泰昌主编: 《阿英文集》,北京:三联出版,1981年
    经元善,虞何平编: 《经元善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马君武,章开沅主编: 《马君武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马军武,曾德王圭选编: 《马君武文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 《秋瑾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王栻主编: 《严复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邹容,周永林编: 《邹容文集》,重庆:重庆出版社,1981年
    竞雄女士(秋瑾)译意,东亚病夫润词: 《影之花》上海:上海小说林,1905年
    陈象恭编著: 《秋瑾年谱及传记资料》,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秋瑾,郭延礼选注: 《秋瑾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秋瑾,郭长海、郭群兮辑注: 《秋瑾全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
    周芾棠、秋仲英、陈德和辑: 《秋瑾史料》,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秋灿芝: 《秋瑾革命传》,民国五十八年,三民书局印行
    冯自由: 《革命逸史》上·中·下,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年
    周作人,舒芜编录: 《女性的发现》,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
    梁启超: 《梁启超传记五种》,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
    胡适,耿云志、李国彤编, 《胡适传记作品全编》第一至三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
    金天翮著,陈雁编校: 《女界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斯土活著,林纾译: 《黑奴吁天录》,商务印书馆,1981年
    静观子: 《六月霜》(原书1911年初版),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李伯元: 《文明小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孙玉声: 《退醒庐笔记》,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2年
    [英]赫胥黎,严复译,欧阳哲生导读: 《天演论》,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5年
    陈玉堂编著: 《中国近现代任务名号大辞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郭延礼: 《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戴锦华: 《犹在镜中》,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年
    戴锦华: 《性别中国》,台北:麦田出版,2006年
    戴锦华: 《隐形书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孟悦、戴锦华: 《浮出历史地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刘人鹏: 《近代中国女权论述——国族、翻译与性别政治》,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0年
    罗苏文: 《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夏晓虹: 《晚清文人妇女观》,作家出版社,1995年
    夏晓虹: 《晚清女性与近代社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夏晓虹: 《晚清上海片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夏晓虹: 《旧年人物》,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年
    陈东原: 《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中国妇女运动史(新民主主义时期)》,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年
    王政、陈雁主编: 《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李又宁、张玉法编: 《中国妇女史论文集》第一、二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
    陈顺馨、戴锦华选编: 《妇女、民族与女性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美]刘禾,宋伟杰等译: 《跨语际实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第2版)
    [美]周蕾,蔡青松译: 《妇女与中国现代性》,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王宇: 《性别表述与现代认同》,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
    高彦颐,苗延威译: 《缠足》,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刘慧英: 《遭遇解放——1899—1930年代的中国女性》,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
    李奇志: 《清末民初思想和文学中的“英雄话语”》,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
    王绯: 《空前之迹——1851-1930:中国妇女思想与文学发展史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胡晓真: 《才女彻夜未眠——近代中国女性叙事文学的兴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黄锦珠: 《晚清小说中的“新女性”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何黎萍: 《西方浪潮影响下的民国妇女权利》,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年
    鲍震培: 《清代女作家弹词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
    小野和子著,陈元善译: 《中国女性史——从太平天国至现代》(初稿)
    张莲波: 《中国近代妇女解放思想历程》,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王子今著: 《中国女子从军史》,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1998年
    陈惠芬、马元曦主编: 《当代中国女性文学文化批评文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王成圣: 《鉴湖女侠秋瑾》,台北:中外图书出版社,1958年
    森口繁治,刘洁敖译: 《妇女参政运动》,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
    李银河主编: 《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狭间直树编: 《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汪晖: 《去政治化的政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桑兵: 《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谷忠玉: 《中国近代女性观的演变与女子学校教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阿英: 《晚清小说史》,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
    北京市档案馆编: 《北京档案史料:2007.4》,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
    中共衡山县委宣传部编著: 《一代女魂——唐群英的传奇故事》,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
    任剑涛: 《从自在到自觉——中国国民性探讨》,西安: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李泽厚: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陈思和主编: 《进化论的影响力——达尔文在中国》,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年
    金观涛、刘青峰: 《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中药政治术语的形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
    金观涛: 《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刘风云、刘文鹏编: 《清朝的国家认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逯耀东: 《忧郁与超越——司马迁与汉武帝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赖建诚: 《亚当·斯密与严复——<国富论>与中国》,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
    汪晖,陈燕谷主编: 《文化与公共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许宝强,罗永生选编: 《解殖与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美]刘禾,杨立华等译: 《帝国的话语政治——从近代中西冲突看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德]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收入于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吴叡人译: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
    [英]厄内斯特·盖尔纳,韩红译: 《民族与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美]迈克尔·哈特[意]安东尼奥·奈格里,杨建国等译: 《帝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日]柄谷行人,赵京华译: 《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3年
    [美]费正清编: 《剑桥中华民国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日]福泽谕吉,北京编译社译: 《文明论概略》,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年
    [日]子安宣邦,陈玮芬译, 《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精读》,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美]任达,李仲贤译: 《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美]杜赞奇,王福明译: 《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版
    [美]张灏,崔志海等译: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美]丁韪良,沈洪等译: 《花甲记忆——一位美国传教士眼中的晚清帝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英]苏慧廉,关志远等译: 《李提摩太在中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美]王德威,宋伟杰译: 《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英]彼得·迪肯斯,涂骏译: 《社会达尔文主义——将进化思想和社会理论联系起来》,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日]子安宣邦,赵京华编译: 《东亚论——日本现代思想批判》,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
    夏晓虹: 《晚清女性典范的多元景观》,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第三期
    夏晓虹: 《<世界古今名妇鉴>与晚清外国女杰传》,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3月,第46卷第2期
    郭长海: 《<黄绣球>的作者颐琐考》, 《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4期
    徐新韵: 《对<黄绣球>作者颐琐就是汤宝荣的补证》,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
    沈国琴: 《国家主义·男性特征·女性话语》,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宋少鹏: 《民族国家观念的建构与女性个体国民身份确立之间的关系》, 《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11月,第6期
    乔以钢、 刘堃: 《女国民的兴起:近代中国女性主体身份与文学实践》, 《南开学报:哲社版》,2008年
    金观涛、刘青峰: 《近代中国“权利”观念的意义演变——从晚清到<新青年>》,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台湾“中央研究院”发行)第三十二期,1992年12月
    梁景和: 《清末国民意识与文化启蒙》, 《史学月刊》,2003年4期
    辜也平: 《西学东渐与中国现代传记文学观念的诞生》, 《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第4期
    辜也平: 《论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发展进程中的“历史”重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辜也平: 《中国传记文学创作的现代转型》,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陈兰村: 《传记文学由古代向现代发展的桥梁——梁启超传记文学初探》, 《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
    胡缨:"Gender and Modern Martyrology",于“五四”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4.23-25
    Joan Judge, "Meng Mu Meets the Modern:Female Exemplars in Early-Twentieth-Century Textbooks for Girls and Women",《近代中国妇女史研》(2000年6月)
    Joan Judge, "Expanding the Feminine/National Imaginary:Social and Martial Heroines in Late Qing Women's Journals",《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2007年12月)
    秦晶: 《书写英雄:1899-1910年间在日本出版的中文报刊传记研究》,北京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洪潇潇: 《木兰形象的跨文化书写》,北京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刘慧英: 《女权启蒙与民族国家话语》,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陶绪: 《晚清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中国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93年
    唐欣玉: 《被建构的西方女性》,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Barrett, Michele & McIntoch, Mary. The Anti-social Family, London: NLB,1982
    Butler, Judith. Gender Trouble,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2007
    Chatterjee, Partha. The Nation and Its Fragments: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Historie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
    Chen, Xiao Mei. Occidentalism: A Theory of Counter-Discourse in Post-Mao China,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2002
    Chow, Rey. Primitive Passions——Visuality, Sexuality, Ethonography,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Cinem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5
    Dikotter, Frank. The Discourse of Race in Modern China, London: Hurst & Company,1992
    Duara, Prasenjit. Rescuing History from the Na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Gellner, Ernest.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Oxford: Basil Blackwell,1983
    Gilmartin, Christina Kelly, Engendering the Chinese Revolution: Radical Women, Communist Politics, and Mass Movements in the 1920s, Berkeley; LA;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5
    Hu, Ying. Tales of Translation: Composing the New Woman in China,1899-1918,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Masini, Federico.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Chinese Lexicon and Its Evolution toward a National Language: The Period from 1840 to 1898,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Smith, Dorothy. The Everyday World as Problematic: A Feminist Sociology. Bost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1987
    Mohanty, Chandra Talpade. Third World Women and the Politics of Feminism, Durham;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2003
    Mohanty, Chandra Talpade. Feminism without Borders: Decolonizing Theory, Practicing Solidarity, Durham;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2003
    Patric, William ed., Colonial discourse and post-colonial theo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4
    Wang, Zheng. Women in the Chinese Enlightenment: Oral and Textual Histories, 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Yuval-Davis, Nira. Gender and Nation, London; Thousand Oaks; New Delhi:SAGE Publications,1997
    [韩]Cha, Tae-Geun,梁启超与中国国民性话语[A], 《中国现代文学》第45号
    [韩]Yun, Young-Si1:《现代转型期作为东亚的多重文本的<少年>中英雄叙事》[A](20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