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电视综艺节目在大陆的传播及其影响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年来,台湾电视综艺节目借由网络这一平台在大陆流行甚广,随着网络视频流媒体技术的发展,台湾与大陆的电视综艺节目更是形成了分庭抗争的局面,为了更好地实现两岸综艺节目的资源共享、合作互利,有必要对台湾电视综艺节目在大陆的传播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文的关注点在于台湾电视综艺节目在大陆的传播方式、传播状况和传播特色的研究,重点分析了台湾电视综艺节目在大陆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大陆娱乐产业的影响,鉴于台湾综艺节目的传播和收视特点以及其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本文也从受众角度分析了如何规避其传播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影响。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希望能够总结两岸在电视综艺节目合作上的成功经验,为未来两岸的合作共赢规划出正确的路径。
In recent years, Taiwan TV variety shows are popular in the mainland by the platform of natwork.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video, Taiwan and the mainland's TV variety shows are the Chamber formed a protest situation, in order to share the resource of Taiwan and the mainland's TV variety shows, To be cooperated and reach the mutual benefit,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how the Taiwan's television variety shows spread in the mainland. This study focus how Taiwan Tv variety shows transmit and the situation, focusing on analysis of television variety shows in Taiwan and the impact of the mainland, especially the impact of the mainland entertainment industry, in view of the spread of variety shows in Taiwan and audi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resulting impact can not be ignored, the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udience how to avoid the propagation process of adverse effects.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se issues and explore, hoping to sum up the two sides on television variety shows to success for the future cross-strait cooperation.
引文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一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2.李献文、何苏六.港澳台电视概况.第一版.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
    3.王文昌.透过电视看台湾.第一版.台北:未来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4.大卫·麦克奎恩.理解电视.第一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
    5.汪文斌、胡正荣.世界电视前沿.第一版.北京:华艺出版社.2001年。
    6.王兰柱.中国电视收视年鉴.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987年-2009年。
    7.台湾工作年鉴编委会.台湾工作年鉴.第一版.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
    8.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第一版.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9.彭芸.汇流世代的电视产业及观众.第一版.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10.李献文.台湾电视文艺纵览.第一版.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
    11.胡友鸣、马欣来.台湾文化.第一版.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
    12.吕良弼、汪毅夫.台湾文化概观.第一版.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
    13.王云龙.台北映象.第一版.台北:台北爱书人杂志有限公司.2004年。
    14.蔡子民.台湾文化思潮与两岸情结.第一版.台北:台北海峡学术出版社.2005年。
    15.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第一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6.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第一版.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17.陈世光.《香港大众传播产业概论》.第一版.香港:天地图书公司.2002年6月年。
    18.刘洋、林海.综艺娱乐节目主持概论.第一版.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
    19.胡智锋.电视审美文化论.第一版.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
    20.宗匠.电视娱乐节目:理念、设计与制作.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
    21.韩青、郑蔚.电视娱乐节目新论.第一版.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
    22.颜纯钧.传播地理与传播互动:海峡两岸传播文化比较研究.第一版.上海: 上海三联书.2009年11月.第169页
    23.张小争.明星引爆传媒娱乐经济.第一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17页。
    24.泰普斯科特.《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陈晓升、袁世佩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P25-27
    25.陈晓云.《众人狂欢——网络传播与娱乐》.第一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26.代小娜.台湾电视娱乐节目的后现代主义倾向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7.谢云.从女性主义角度探讨台湾电视娱乐节目的现状及发展.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8.郑欣宜.试析“全民大闷锅”之后现代模仿意涵.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9.黄聿清.两岸电视观众收视行为之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
    30.白海天.电视综艺节目的品质与品牌构建.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31.陈东旭.两岸大学生接触对方新闻的现况与实效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32.林崇能.两岸进入WTO后的都是有线电视经营.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33.邱伟.台湾媒体素养教育的发展与困境.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34.陈东园.台湾电视传媒产业集团化、多元化发展战略之研究.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35.项缪.台湾电视综艺节目研究.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
    36.陈炜.台湾综艺节目对大陆的影响.东南学术,2008年第4期.65-68。
    37.董志刚、高芸芸.浅析台湾综艺节目特色及受众.商业文化,2007年6月.143-144。
    38.谭天、杨晓娟.路径与模式:大陆与台港澳广电业合作前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11月.9-14。
    39.向适.平民意识与狂欢理念——台湾综艺节目特色初探.戏曲之家.2007年。
    40.陈炜.台湾综艺节目对大陆同类节目的启示.福建艺术,2006年第5期。
    41.张杰.解析台湾综艺节目的娱乐元素.东南传播,2007年第12期。
    42.陈加伟.东南卫视的品牌发展之路.东南传播,,2006年第11期。
    43.阚乃庆.台湾电视综艺节目的生态特点及文化悖论.视听界,2008年第1期。
    44.徐浩宇.台湾综艺之王.西部广播电视,2007年第2期。
    45.马广利、曹燕宁.台湾主持人内地掘金热的冷思考.新闻界,2007年第2期。
    ①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第一版.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1日,第201页。
    ②同上
    ①汪文斌、胡正荣.《世界电视前沿》第Ⅲ卷.第一版.北京:华艺出版社,2001年11月,第244页。
    ①李献文、何苏六.《港澳台电视概观》.第一版.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95页。注:关于台湾电视发展史本文中参考的是陈飞宝、张敦财所著的《台湾电视发展史》,海风出版社1997年
    7月版,关于台湾综艺节目的发展史,本文参考了李献文、何苏六《港澳台电视概观》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4月。
    ①汪文斌、胡正荣.《世界电视前沿》第Ⅲ卷.2001年第一版.北京:华艺出版社,2001年11月,第268页。
    ①颜纯钧主编.《传播地理与传播互动:海峡两岸传播文化比较研究》.第一版.上海:上海三联书.2009年11月.第169页。
    ②从录像带到高清中国家庭影音播放器22年回顾http://www.izhuozhuo.com/group/?gb_view&id= 161209&gid=2402
    ①http://baike.baidu.com/view/1395488.htm
    ②颜纯钧主编.《传播地理与传播互动:海峡两岸传播文化比较研究》.第一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11月,第169页。
    ①献文著.《台湾电视文艺纵览》.第一版.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5月,第223页。
    ①宗匠.《电视娱乐节目:理念、设计与制作》.2003年第一版.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2003年1月,第10页。
    ①颜纯钧主编.《传播地理与传播互动:海峡两岸传播文化比较研究》.第一版.上海:上海三联书.2009年11月店.第169页。
    ②陈世光著.《香港大众传播产业概论》.香港:天地图书公司,2002年6月出版,第25页。
    ①颜纯钧主编.《传播地理与传播互动:海峡两岸传播文化比较研究》.第一版上海:上海三联书.2009年11月店.第169页。
    ①徐春霞.《新媒体时代的议程设置“主体”分析》.新闻窗.2009年第六期.第77页。
    ②谢新洲、蒙军.《使用与满足”理论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四期.第9页。
    ①项谬.台湾电视综艺节目.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5月.第29页。
    ②本杰明著.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1996年第一版版.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1996年.第120页。
    ③张小争.《明星引爆传媒娱乐经济》.第一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17页。
    ①巴赫金著.《拉伯雷研究》.李兆林等译.1998年6月第一版.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①高小康.《大众的梦》.1993年2月第一版.上海:东方出版社,1993年,第32页。
    ①徐浩然、雷琛烨.《文化产业管理》.2006年7月第一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6页。
    ①李献文著.台湾电视文艺纵览.1997年5月第一版.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第176页。
    ①高小康.《大众的梦》.1993年2月第一版.上海:东方出版社.1993年.第56页。
    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2000年版.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407页。
    ①沃尔特·李普曼著.《公共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7页。
    ①高小康.《大众的梦》.上海:东方出版社.1993年2月第一版.第96页。
    ①宋振文.《电视传播价值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第42页。
    ②阿·托夫勒.《权力的转移》.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4月.第368页。
    ①宋振文.《电视传播价值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第49页。
    ②刘炘.《生态电视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第141页.第166页。
    ③方文.《社会行动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第90页。
    ①党静萍著.《传媒教给我们什么?——青少年传媒素养教育研究》.2007年7月第一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7月.第139页。
    ②蔡凯如、黄勇贤等.《穿越视听时空——广播电视传播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第155页-第156页。
    ③泰普斯科特.《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陈晓升、袁世佩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5页-第27页。
    ④陈晓云.《众人狂欢——网络传播与娱乐》.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①李献文著.《台湾电视文艺纵览》.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第223页。
    ②李献文著.《台湾电视文艺纵览》.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第225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