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中央和地方关系变迁的政治文化动因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央与地方关系是各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设计和处理对一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对这一问题的处理不当,则有可能对一个国家的命运产生极其严重的消极后果。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未能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既沿用了苏联采取的联邦制又承袭了苏联时期错综复杂的民族情况,因此在处理中央和地方间的关系上,俄罗斯面临比苏联更复杂的情况。
     到目前为止,国内学术界对于俄罗斯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研究有很多,但主要集中在俄罗斯联邦体制改革中的民族因素、俄罗斯联邦改革措施、俄罗斯联邦体制改革的问题及其前景等问题上,而对俄罗斯中央与地方关系变迁的深层文化原因则涉及较少。本文的新意在于通过对俄罗斯中央与地方关系变迁过程的概述来探讨影响这一变迁的文化因素,进而探求俄罗斯政治文化对俄罗斯中央与地方关系改革的影响,力求描绘出一幅关于俄罗斯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过程的较为详细的画面。
     俄罗斯是中国的最大邻国,长期以来与中国关系密切,研究俄罗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迁历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将有利于为我国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间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entral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 is a hot issue in politics development in each country. How to design and deal with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a country's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If it is handled in an inappropriate way, it could be bring deadly negative affects to a country's destiny. One of important reasons of Soviet's disintegration is that Soviet failed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 Russia, the successor of the Soviet, succeeding the federal system and complicated national situations of Soviet, is facing much more complicated conditions than Soviet in handl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
     So far, many scholars have done a lot of research on Russia relationship between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 But many of them focus on the national factors in the relationship, the reforms measures Russia had adopted, or the problems and prospects in Russia federal system reforms, and few of them pay attention to the political cultur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is relationship. This article's fresh idea lies in describing the proces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ssia relationship between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 and then inquiring the political culture which affect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is relationship, final foreseeing Russian relationship between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ssian political culture.
     Russia is the biggest neighbor of China, and gets along with us. Both of Russia and China have similar problems and experienc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of Russia can bring us a lot of insights.
引文
[1]姚海:《俄罗斯文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6页。
    [2]重臣拉达是以服役贵族阿达舍夫、都主教马卡里、宫廷神父西尔维斯特和王公库尔布斯基等人组成的一个新的政府集团。引自曹维安:《俄国史新论--影响俄国历史发展的基本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版,第67页。
    [3]李丹:《伊凡四世司法改革初探--兼论<1550年法典>》,载《内蒙古大学学报》,2007年1月,第59--61页。
    [4]特辖制:全国土地分为特辖区和普通区两种,被划为特辖区的地方,王公、领主的世袭封邑领地都必须放弃,而在普通区得到一份土地作为补偿;他们在特辖区的土地则由沙争分给亲信和军功贵族。引自姚海:《俄罗斯文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59页。
    [1]冯绍雷、相蓝欣主编:《转型理论与俄罗斯政治改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9页。
    [2]曹维安:《俄国史新论--影响俄国历史发展的基本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版,第86页。
    [3]姚海:《俄罗斯文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07页。
    [4]张建华:《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治国方略》,载《俄罗斯文艺》,2001年04期,第69页。
    [1]曹维安:《俄国史新论--影响俄国历史发展的基本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7页。
    [2]《列宁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9页。
    [3]杨恕:《关于苏联联邦制的再思考》,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3年第4期,第13页。
    [1]依据列宁对民族自决权的论述,民族自决权有三层内涵:(1)各被压迫民族有摆脱压迫民族的政治独立权,及建立自己民族国家的权力;(2)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也是民族自决权的一种表现形式;(3)承认各民族参加国家和社会管理,包括决定和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民主权和平等权。
    [2]根据苏联政府颁布的民族划界原则,1924-1936年俄罗斯联邦中亚地区先后成立了乌兹别克、土库曼、塔吉克、哈萨克、吉尔吉斯等5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且作为加盟共和国加入了苏联。
    [3]外高加索联邦成立于1922年3月,1936年12月初划分为3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分别是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
    [4]范建中:《当代俄罗斯:政治发展进程与对外战略选择》,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103页。
    [1]孙午生:《从联邦制国家形式析苏联解体原因》,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8年第1期,第27页。
    [2]许新、陈联壁、潘德礼、姜毅:《超级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原因探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69-70页。
    [1]张祥云:《关于苏联联邦制的几点思考》,载《世界民族》,2004年第4期,第26页。
    [2]陆南泉、姜长斌、徐葵、李静杰:《苏联兴亡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15-818页。
    [3]范建中:《当代俄罗斯:政治发展进程与对外战略选择》,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103页。
    [1][英]卡瑟琳·丹克斯:《转型中的俄罗斯政治和社会》,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110页。
    [2]Henry Trofimenko,Russian National Interests and the Current Crisis in Russia,MPG Books Ltd,1999.p61
    [1]赵龙庚:《俄罗斯中央和地方关系:问题与举措》,载《和平与发展》,1996年第2期,第28页。
    [1]马德义:《俄联邦处理转型期民族问题的措施及评价》,载《西伯利亚研究》,2003年4月,第30卷第2期,第38页。
    [2]赵龙庚:《俄罗斯族际关系的发展及联邦政府的政策措施》,载《和平与发展》,2001年第3期,第40页。
    [3]马德义:《俄联邦处理转型期民族问题的措施及评价》,载《西伯利亚研究》,2003年4月,第30卷第2期,第39页。
    [4]冯绍雷:《制度变迁与对外关系--1992年以来的俄罗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9页。
    [1]车臣位于北高加索的捷列克河沿岸,面积1.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27万,其中半数以上为车臣人。早在18世纪80年代,车臣人就开始反抗沙俄统治。在1944年时,苏联政府以车臣人与纳粹德国勾结为由,将全体车臣人强制迁移到中亚地区,并取消了车臣民族的民族自治权。50年代初,车臣人成立了“起义者联合军事总部”,反对政府统治,遭镇压。虽然在1957年恢复了车臣自治共和国建制,让车臣人返回故乡,但随后,苏联政府又把占现车臣面积1/3的俄罗斯人聚居的捷列克河以北的数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入车臣,降低车臣人在共和国人口中的比重,引起了车臣人强烈的不满。数百年的恩怨,使得车臣人一心脱离俄联邦。
    [2]洪海军、范建中:《车臣问题对俄罗斯联邦制度的挑战》,载《世界政治与经济论坛》2004年第6期,第79页。
    [3]刘向文、王慧敏:《俄罗斯维护联邦统一的理论和实践》,载《东欧中亚研究》1999年第2期,第2页。
    [1]赵龙庚:《普京强化国家权力的方针和措施》,载《和平与发展》,2000年第4期,第26页。
    [2]王正泉:《普京与地方势力的较量》,载《俄罗斯研究》,2001年第1期,第30页。
    [1]邱显平:《俄罗斯联邦权力结构改革与民族问题》,载《世界民族》,2006年第1期,第28页。
    [1]田春生:《论俄罗斯新制度安排及其特点》,载《俄罗斯研究》,2006年第2期,第49页。
    [2]范建中:《当代俄罗斯:政治发展进程与对外战略选择》,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第120页。
    [3]许淑萍:《俄罗斯国家政权体制的改革及特征》,载《西伯利亚研究》,2003年2月第30卷第3期,第42页。
    [4]同上。
    [1]赵定东:《俄罗斯社会转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6-47页。
    [2]同上,第48页。
    [1]朱达秋、周力:《俄罗斯文化论》,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前言第2页。
    [2]同上,前言第2页。
    [3][美]G·A·阿尔蒙德著,曹沛霖译:《比较政治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9页。
    [4]公丕祥、李义生:《商品经济与政治文化观念》,载《政治学研究》,1987年2月。转引自李映:《论联邦制度发展中政治文化的作用》,载《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10月,第47页。
    [5]朱日耀:《中国彩陶文化传统的结构及其特点》,载《政治研究学》1987年6月。转引自李映:《论联邦制度发展中政治文化的作用》,载《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10月,第47页。
    [6]赵定东:《俄罗斯社会转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8页。
    [7]当然,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别是政治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俄罗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如车臣的离心倾向除了是有深刻的历史根源以外,还在于信仰伊斯兰教的车臣民族和信仰东正教的俄罗斯民族在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上格格不入,以及俄罗斯主体民族对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上的压制和同化政策,不能很好的吸收亚文化的合理成分,不能成功的整合出一种反映了俄罗斯境内生活的各民族共同历史、共同价值观的国家文化。
    [1]冯绍雷、相蓝欣:《转型理论与俄罗斯政治改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10页。
    [2][俄]尼·亚·别尔嘉耶夫著,雷永生、邱守娟译:《俄罗斯思想》,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2页。
    [3]《别尔嘉耶夫文集》第三卷,[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著,汪剑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5-282页。
    [4]朱达秋、周力:《俄罗斯文化论》,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第29-31页。
    [5]《别尔嘉耶夫文集》第三卷,[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著,汪剑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0页。
    [1]朱达秋、周力:《俄罗斯文化论》,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2]陈黎阳:《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民族主义》,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3]《别尔嘉耶夫文集》第三卷,[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著,汪剑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7页。
    [4]陈黎阳:《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民族主义》,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164页。
    [5]朱达秋、周力:《俄罗斯文化论》,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
    [6]《别尔嘉耶夫文集》第三卷,[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著,汪剑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5页。
    [7]同上,第276页。
    [8][俄]尼·亚·别尔嘉耶夫著,雷永生、邱守娟译:《俄罗斯思想》,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43页。
    [1]朱励群、赵定东:《俄罗斯“突变性”社会转型模式生成根源分析》,载《东北亚论坛》,2007年3月第16卷第2期,第106页。
    [2]《别尔嘉耶夫文集》第三卷,[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著,汪剑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6页。
    [3]同上,第283页。
    [1]李述森:《荣耀与包袱--论帝国模式对俄罗斯国家发展道路的影响》,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年第2期,第12页。
    [2]同上,第15页。
    [1]张艳丽:《为什么巨变首先从波兰开始?》,载《国际论坛》,2000年6月,第59页。
    [2]曹维安:《俄国史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2年版,第135页。
    [3]朱达秋、周力:《俄罗斯文化论》,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页。
    [4]同上,第113页。
    [1]朱达秋、周力:《俄罗斯文化论》,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第113页。
    [2]朱达秋:《关于俄罗斯文化的深层结构的几点思考》,载《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年4月,第118页。
    [3]朱达秋、周力:《俄罗斯文化论》,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第94-95页
    [4]张建华:《俄罗斯国家的形成与民族主义》,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第91-93页。
    [1]王建娥:《全球化和地区民族主义:双向运动的内在联系》,载王建娥、陈建樾主编:《族际政治与现代民族国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43页。
    [2]郝时远:《苏联多民族国家模式中的民族与国家》,载王建娥、陈建樾主编:《族际政治与现代民族国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29页。
    [3]同上,第133页。
    [4]姚海:《俄罗斯文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48页。
    [1]朱达秋、周力:《俄罗斯文化论》,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第38-40页。
    [1]朱达秋、周力:《俄罗斯文化论》,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第132页。
    [1][美]托马斯·潘恩:《潘恩选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页。
    [2][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00-101页。
    [3]朱达秋、周力:《俄罗斯文化论》,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第加页。
    [4][俄]尼·亚·别尔嘉耶夫著,雷永生、邱守娟译:《俄罗斯思想》,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46页。
    [5]《别尔嘉耶夫文集》第三卷,[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著,汪剑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7页。
    [1]同上,第277页。
    [2]朱兆军:《西方近代的社会结构与政治分权的关系简析》,载《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6年3月,第22页。
    [1]张树华、刘显忠:《当代俄罗斯政治思潮》,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98-99页。
    [2]董晓阳:《俄罗斯三种社会思想谁主沉浮》,载《俄罗斯研究》,2002年第4期,第66页。
    [1]张树华、刘显忠:《当代俄罗斯政治思潮》,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88页。
    [2]陈黎阳:《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民族主义》,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147-148页。
    [3]张树华、刘显忠:《当代俄罗斯政治思潮》,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103页。
    [4]同上,第105-108页。
    [1][美]道格拉斯·C·诺斯:《论制度》,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1年第6期。转引自杨恕、曾向红:《中亚各国制度变迁的政治文化动因》,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第6期。
    [2]杨恕、曾向红:《中亚各国制度变迁的政治文化动因》,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第6期。
    [3]参见[美]詹姆斯·G·马奇、约翰·奥尔森:《国际政治秩序的制度动力》,载彼得·卡赞斯坦、罗伯特·基欧汉、斯蒂芬·克拉斯纳主编:《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鸣》,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373页。
    [4]杨恕、曾向红:《中亚各国制度变迁的政治文化动因》,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第6期,第16-17页。
    [1][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5-6页。转引自刘世军:《近代中国政治文明转型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3--164页。
    [2][同上。
    [3][英]汤因比:《历史研究》(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0页。转引自刘世军:《近代中国政治文明转型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0页。
    [4][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45页。
    [1]赵定东:《俄罗斯社会转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5页。
    [1]高宏久、袁胜育:《新与旧的角力--略论转型时期俄罗斯政治文化》,载《国际观察》,2004年第5期,第30丽。
    [2]Political Culture in Post--Communist Russia:Formlessness and Recreation in a Traumatic Transition,p.47-46.转引自高宏久、袁胜育:《新与旧的角力--略论转型时期俄罗斯政治文化》,载《国际观察》,2004年第5期,第31页。
    [1]Political Culture in Post--Communist Russia:Formlessness and Recreation in a Traumatic Transition,p.47-46.转引自高宏久、袁胜育:《新与旧的角力--略论转型时期俄罗斯政治文化》,载《国际观察》,2004年第5期,第31页。
    [2]同上。
    [3]赵龙庚:《从苏联的苏维埃制到俄罗斯的总统制》,载《东欧中亚研究》,1999年第4期,第4页。
    [1]董晓阳:《俄罗斯利益集团》,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版,第181-182页
    [1]唐朱昌:《从危机到治理:俄罗斯中央和地方关系制度变迁评析》,载《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3期,第180页。
    [2]王建娥:《全球化和地区民族主义:双向运动的内在联系》,载王建娥、陈建樾主编:《族际政治与现代民族国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41页。
    [1]朱伦:《自治与共治:民族政治理论新思考》,载王建娥、陈建樾主编:《族际政治与现代民族国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31-333页。
    [2]董晓阳:《俄罗斯利益集团》,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版,第193-194页
    [3]朱伦:《自治与共治:民族政治理论新思考》,载王建娥、陈建樾主编:《族际政治与现代民族国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31-333页。
    [4]同上,第330页。
    [1]李映:《论联邦制度发展中政治文化的作用》,载《哈尔滨学报》,2006年10月,第48页。
    [2]王丽萍:《论联邦制国家的特征与类型》,载《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第83页。
    [3]Preston King,Federalism and Federation,London:Cmom Helm,1982.转引自 Ronald Watts,Models of federal Power sharing,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Volume 53,Issue 167,Mar 2001,p.24.
    [4]Daniel J.Elazar,ExPloring Federalism,Tuscaloosa,AL: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1987.转引自 Ronald Watts,Models of federal Power sharing,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Volume 53,Issue 167,Mar 2001,p 24.
    [5]Daniel Weinstock,Towards a normative theory of federalism,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Volume 53,Issue 167,Mar 2001,p.75.
    [6]Ronald Watts,Models of federal Power sharing,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Volume 53,Issue 167,Mar 2001,p.24.
    [1]张海廷:《联邦制与单一制“对立”还是“统一”》,载《河北法学》,2002年5月,第54页。
    [2]王丽萍:《联邦制与世界秩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
    [3]肖滨:《从联邦化的双向进路与两面运作看西方联邦制》,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77-78页。
    [4]张千帆:《宪法学导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3-54页。
    转引自肖滨:《从联邦化的双向进路与两面运作看西方联邦制》,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79页。
    [5]Daniel Weinstock,Towards a normative theory of federalism,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Volume 53,Issue 167,Mar 2001,p.76.
    [6]肖滨:《从联邦化的双向进路与两面运作看西方联邦制》,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79-80页。
    [1]Daniel Weinstock,Towards a normative theory of federalism,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Volume 53,Issue 167,Mar 2001,p.76.
    1、姚海:《俄罗斯文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2、曹维安:《俄国史新论--影响俄国历史发展的基本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版。
    3、李丹:《伊凡四世司法改革初探--兼论<1550年法典>》,载《内蒙古大学学报》,2007年1月。
    4、张建华:《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治国方略》,载《俄罗斯文艺》,2001年04期。
    5、冯绍雷、相蓝欣主编:《转型理论与俄罗斯政治改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9页。
    6、《列宁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7、杨恕:《关于苏联联邦制的再思考》,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3年第4期。
    8、范建中:《当代俄罗斯:政治发展进程与对外战略选择》,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
    9、孙午生:《从联邦制国家形式析苏联解体原因》,载《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8年第1期。
    10、许新、陈联璧、潘德礼、姜毅:《超级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原因探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1、张祥云:《关于苏联联邦制的几点思考》,载《世界民族》,2004年第4期。
    12、陆南泉、姜长斌、徐葵、李静杰:《苏联兴亡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3、[英]卡瑟琳·丹克斯:《转型中的俄罗斯政治和社会》,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14、肖滨:《从联邦化的双向进路与两面运作看西方联邦制》,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15、赵龙庚:《俄罗斯中央和地方关系:问题与举措》,载《和平与发展》,1996年第2期。
    16、马德义:《俄联邦处理转型期民族问题的措施及评价》,载《西伯利亚研究》,2003年4月,第30卷第2期。
    17、赵龙庚:《俄罗斯族际关系的发展及联邦政府的政策措施》,载《和平与发展》,2001年第3期。
    18、冯绍雷:《制度变迁与对外关系--1992年以来的俄罗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9洪海军、范建中:《车臣问题对俄罗斯联邦制度的挑战》,载《世界政治与经济论坛》2004年第6期。
    20、刘向文、王慧敏:《俄罗斯维护联邦统一的理论和实践》,载《东欧中亚研究》1999年第2期。
    21、赵龙庚:《普京强化国家权力的方针和措施》,载《和平与发展》,2000年第4期,第26页。
    22、王正泉:《普京与地方势力的较量》,载《俄罗斯研究》,2001年第1期。
    23、邱显平:《俄罗斯联邦权力结构改革与民族问题》,载《世界民族》,2006年第1期。
    24、田春生:《论俄罗斯新制度安排及其特点》,载《俄罗斯研究》,2006年第2期。
    25、许淑萍:《俄罗斯国家政权体制的改革及特征》,载《西伯利亚研究》,2003年2月第30卷第3期。
    26、赵定东:《俄罗斯社会转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7、冯绍雷、相蓝欣:《转型理论与俄罗斯政治改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8、朱达秋、周力:《俄罗斯文化论》,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
    29、王丽萍:《联邦制与世界秩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0、[美]G·A·阿尔蒙德著,曹沛霖译:《比较政治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31、《别尔嘉耶夫文集》第三卷,[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著,汪剑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2、陈黎阳:《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民族主义》,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33、朱励群、赵定东:《俄罗斯“突变性”社会转型模式生成根源分析》,载《东北亚论坛》,2007年3月。
    34、[俄]尼·亚·别尔嘉耶夫著,雷永生、邱守娟译:《俄罗斯思想》,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
    35、朱达秋:《关于俄罗斯文化的深层结构的几点思考》,载《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年4月。
    36、李述森:《荣耀与包袱--论帝国模式对俄罗斯国家发展道路的影响》,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年第2期。
    37、张艳丽:《为什么巨变首先从波兰开始?》,载《国际论坛》,2000年6月。
    38、张建华:《俄罗斯国家的形成与民族主义》,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39、王建娥、陈建樾主编:《族际政治与现代民族国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40、[美]托马斯·潘恩:《潘恩选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41、[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42、朱兆军:《西方近代的社会结构与政治分权的关系简析》,载《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6年3月。
    43、雷丽平:《关于俄罗斯文化“转型”几个问题的再认识》,载《东北亚论坛》,2005年第3期。
    44、李映:《论联邦制度发展中政治文化的作用》,载《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10月,第47页。
    45、刘世军:《近代中国政治文明转型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6、[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于大革命》,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47、杨恕、曾向红:《中亚各国制度变迁的政治文化动因》,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 年第6期。
    48、彼得.卡赞斯坦、罗伯特.基欧汉、斯蒂芬.克拉斯纳主编:《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鸣》,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49、[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50、高宏久、袁胜育:《新与旧的角力--略论转型时期俄罗斯政治文化》,载《国际观察》,2004年第5期。
    51、赵龙庚:《从苏联的苏维埃制到俄罗斯的总统制》,载《东欧中亚研究》,1999年第4期。
    52、张树华、刘显忠:《当代俄罗斯政治思潮》,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53、董晓阳:《俄罗斯三种社会思想谁主沉浮》,载《俄罗斯研究》,2002年第4期。
    54、董晓阳:《俄罗斯利益集团》,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版。
    55、李映:《论联邦制度发展中政治文化的作用》,载《哈尔滨学报》,2006年10月。
    56、王丽萍:《论联邦制国家的特征与类型》,载《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57、张海廷:《联邦制与单一制“对立”还是“统一”》,载《河北法学》,2002年5月。
    1、Henry Trofimenko,Russian National Interests and the Current Crisis in Russia,MPG Books Ltd,1999.
    2、Daniel Weinstock,Towards a normative theory of federalism,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Volume 53,Issue 167,Mar 2001.
    3、Ronald Watts,Models of federal power sharing,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Volume 53,Issue 167,Mar 200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