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传播体系与社会变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901——1937年山东地区经历了清末“新政”、北洋政府统治、国民党入主等政局变动。这一时期不仅是中国现代化承前启后的阶段,也是山东社会遭遇前所未有的激烈变动、发展曲折、步履沉重之时代。在这30多年的发展中,山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技和社会等领域都有不同程度进步。技术传播体系的现代化演进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棉花作为农业中最大的经济作物,其生产技术的提高与推广无疑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因此,本文以20世纪前30多年山东地区棉花种植业生产技术提高与传播为整体,包括引起技术传播的动因、技术传播的主体变化、技术传播的途径或方式,以及技术传播的效果等进行系统的研究。进而,对技术传播体系现代化演进对于社会现代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地分析。
     第一部分对20世纪以前山东省棉花种植情况进行总体性的概括与研究。依据正史、地方志、档案资料中的相关记载,并参考古今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考察了20世纪以前山东棉花种植业的情况。其中包括中国栽种棉花的历史及种植地域、山东的自然条件、20世纪前的山东农业经济等内容。由于地理、气候、地质等方面的适宜条件,山东的棉花种植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由于种植广泛,产量巨大使山东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产棉省。但是,此时山东棉花种植业的技术提高是自然经济框架下的传播与推广,不仅传播的主体限于政府机构,过于单一,传播的途径也主要是依赖棉农“自然”状态下的传递与交流,对于生产的影响细微且迟缓。
     第二部分研究清末“新政”时期技术传播体系的变化及其折射出的现代化特点。在经济现代化启动的冲击下,尤其是清末“新政”对于生产的巨大推动,“自然”状态下的棉花种植技术发生了初步的变化。这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政府组织通过引种外国优良棉种和农事改良试验、创办现代教育等方式逐步介入到生产过程中来;另一方面在烟台开埠、青岛港建成后,初入山东的外国商人、传教士也由于种种原因致力于促进技术的提高与传播。这些变化促使技术提高取得了不少成果,这包括优质美棉种的引进、现代棉花选育工作逐步展开、新式教育开始影响棉作技术等等。不足之处在于棉种改进不尽人意,科学意识滞后。
     总之,这一时期山东地区棉花种植业技术传播仍是在自然经济框架下进行,其提高与传播实质上是对于经济现代化的被动接受。虽然自然经济下的封闭的生产状态被打破,新式的现代生产技术开始引进,但纵观技术传播体系的现代化,其演进只限于器物层面的推进。而技术传播体系的演进主要是对于传统社会的冲击,表现为树立积极开放的思想和开启现代性的生产方式。
     第三部分研究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技术传播体系的现代化向纵深层次的演进。辛亥革命爆发后,尤其是成功地推翻了封建专制政府的统治后,山东现代化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这包括初步具有现代经济职能的政府的推动;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迫切要求;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市场扩大的要求;改善农村经济的迫切需求等因素。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是中国由传统的封建专制制度向现代政治经济制度转型的重要时期,政府为棉花种植业的发展采取了诸多措施:颁布法规努力推广植棉、进行棉花选种与栽培的科学试验、设立棉花专业性试验机构、不断扩大现代教育等措施。不仅如此,发展后的民族纱厂、开明之士、传统的欧美势力以及羽翼初丰的日本商人也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介入到棉花生产过程中。
     在这些主体的合力下,在诸多措施的推动下,山东的棉花种植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体现在新式棉业教育开始实施、棉业科学试验开始起步、棉业试验场逐渐发挥效力、美棉得到大范围推广、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不断提高等多个方面。在取得这些成果的同时,也产生了科学植棉不够重视、鼓励措施未能有效推行、深受外国经济势力的干扰等问题。但是一系列资本主义政策、法令的规范与约束,使棉花种植业改变了过去散乱、无序、不规则的发展状况,逐步走上规范、合理、有序的现代经济发展轨道。这意味着这一时期棉花技术传播体系逐渐向制度层面的方向演进。同时,技术传播体系也大大加速了北洋政府时期社会的现代化演进,表现为促进社会的法制化建设和推动现代科学的传播。
     第四部分研究国民党入主山东时期技术传播体系现代化的高峰演进。国民党入主山东后,由于政局的平稳、现代交通网络与商贸体系的扩展、快速发展的棉纺织工业的带动、棉作经济厚利的刺激、新兴棉业合作事业的推动等因素的影响,山东的棉花种植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此同时,南京政府和山东地方当局通过设立棉产改进指导组织、推行产销合作、进行棉业科学研究、培养植棉科技人才、大范围推广美棉良种、大范围推广美棉和棉花良种等措施推动棉花生产技术提高与普及。此外,包括民族纱厂、产销合作社、乡村建设研究院等民间组织,以及日本经济势力也都推动了棉花生产技术的提高。
     因此在国民党入主山东后,棉花种植业的技术传播体系的现代化有了迅速的发展。这表现为科学的育种方法和程序的建立、棉花新品种不断选育及推广、棉花栽培技术进一步提高、棉花产量大幅度增加和专业产棉区形成、棉业合作事业广泛推广、科学植棉思想与现代科技知识得以广泛传播。随着政府对棉作教育的推广,新知识的普及,科学精神深入人心,棉农在思想上尊重科学知识,生产实践中自觉学习科学知识,注意采用科学方法并且主动运用现代先进科学思想指导生产,使山东棉花种植业的技术传播体系在这一时期达到其在解放前演进的最高峰,并且逐渐呈现向思想层面演进的趋势。技术传播体系的发展也使近代中国社会现代化初显成效,表现为现代化成果惠及广大劳动者和社会生产初步具有现代性。
From 1901 to 1937, Shandong have experienced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alteration of Qing dynasty "New deal", Bei Yang government, National Party enters and hosts . This time have not only been the China modernizes stage serving as a link between past and future , but also been the stage that Shandong society had experienced the altered and heavy time. In development of this more than 30 years, political, economy, education , culture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ety of Shandong all make great progress. The technology spread 's system modernized evolution have also been an important aspect among them. Cotton as the greatest Cash crop in the agriculture , whose technology rised and extened have very big representativeness beyond doubt. Therefore, the article make the main body that Shandong area cotton crop farming technology improves and spreads as entirety in 20 centuries more first 30 years, including the reason that make technology rised and extened, the way of technology spread, the technology spread arousing the agent , technology propagation that the technology spreads. The effect that technology rised and extened system to society then has been analysd in depth.
     The Part I Summarization and studies haved been to cotton farming condition in 20 centuries Shandong Province. Judging by history books written in biographical style , annal of local history , relevance in file data recording, and consulting at all time, scholar's relevance studies achievement has inspected 20 centuries Shandong in the previously cotton crop farming condition. Include content that the Shandong agricultural economy before 20 century, the history and the region of Chinese planting the cotton, the Shandong natural conditions. Because of the proper condition including geographical feature , the climate and geology, the Shandong cotton is cultivated having age-old history. And because cultivate broad and output enormous , Shandong becomes the important producting cotton province of our country north. But,now, the improve of Shandong cotton crop farming technology is lower natural economy frame propagation and spreads. Not only the main spreading body is confined of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excessively unitary, but aiso the spreading approach is depended on cotton grower's delivery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natural" state. It affct production minutely and slowly .
     The Part II Study has been to the change of technology spreads system of the powder "new deal" period. And study the modernized characteristic that system have refracted. Preliminary change has happened in the technology of the cotton under "natural" state, under pound of modern starting in economy, especially under the great powder of the Qing dynasty "new deal" drives to production. This shows by: one aspect , mainly organization of government gets involved in production by the fact that introduction foreign good cotton seed and farm work ameliorating an experiment, establish modern education; another aspect, after open the commercial port of Yan Tai city and establish Qingdao harbor , foreign businessmen entering Shandong for the first time , concentrate efforts on rise and propagation promoting the technology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 These changes make the technology having got many achievement, including introducing to US cotton seed of high grade , modern cotton breeding job spread out step by step , new style education beginning to affect cotton. Defects have been on cotton seed improves leaving much to be desired , science consciousness lags.
     In short, Shandong cotton farming technology propagation still is in progress under natural economy frame , whose improves and spreads is accepted to modernized economy passivity in substance. Though enclosed childbirth state under the natural economy is broken, the new-style modern technology begins to be introduced in, modernization , technology spreading system is limited to matter fact. The technology spreads system evolution is the impingement to tradition society mainly, shows setting up positive open thought and beginning the mode of the modernized production.
     Part III. Study has been in the technology spreads system modernized the evolution to depth fact in Bei Yang government period. Xin Hai Revolution breaks out, especially have overthrown the feudalism autocratic government ruling successfully, Shandong modernized meet the history opportunity. This included this government that has modern economic functions has drived; an urgent demand of prompt cotton textile job development; a request that international market expands during world war; the urgent need improving rural economy. The period of Bei Yang government have ruled is that China rotates important type period from the tradition feudalism dictatorial system to modern politics economic system. The government has adopted a lot of measure for development of cotton crop farming, this including: making law and regulation to extend the seed selection planting cotton , carrying out cotton and helping advance career tests , sets up cotton special organization, expanding modern education. Not only that ,the abundant Japan businessman, Europen and American ,the developing nation cotton mill, enlightening scholar all have been involved in.
     Under all these body make great efforts and a lot of measure push , Shandong cotton crop farming get rapid development. This embody in new style cotton education begin be put into effect, cotton science experiment begin break the ice, cotton proving ground gradually bring into effect, US cotton has been extended, cotton production per unit area yield and gross product unceasingly rise and so on many aspect. While getting these achievement, have also produced problem such as planting cotton pay not enough to science , encouraging measure have not an effect, foreign economy influence disturbance very much. A series of capitalism policy, decree norm and constraint makes the cotton crop farming have been changed over. No order , development irregularly, walk up the standard , rational and order modern economic growth step by step gradually. This means the cotton technology spreads system have the direction evolution to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the technology spreads system having accelerated society's modernized evolution. This shows that behaviour promot society's institutionalize construction and the propagation drive modern sciences'.
     Part IV. The technology spreads system have develop in evolution peak in Nationalist Party enters and hosts the Shandong period. After Nationalist Party enters and hosts Shandong, because political situation have been stability graduately, cotton textile industry has spur on , the modern traffic network develops with commerce and trade system expansion , fleetness do factors such as economy large profits stimulation and emerging cotton job cooperation have done effect , the Shandong cotton crop farming have got the fin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Meanwhile, Nanjing government and Shandong local authority set up guide organization for cotton product improvement, be carried out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work together, be in progress cotton job study of science, cultivate establish cotton skilled person, big range be extended US fine cotton breed and so on measure to push cotton technology rise and universal . Besides, they have driven cotton technology rise include popular organization, and Japan economy influence such as nation cotton mill ,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cooperative , country constr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also.
     After Nationalist Party enter and host the Shandong ,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otton crop farming's the technology spreads system have prompt development. This shows building-up including that new cotton breed have been breeded, the science breeding method and procedure have been extentded, the culture of cotton technology improves further, the cotton output increases, special field cotton-producing area have formed, science thought and modern technology knowledge have been propagated. Under new knowledge popularizing, scientific spirit are deeply rooted among the people, the government does education to cotton grower, the cotton grower respect science knowledge on thought, the science study have been conscientiously in practice, pay attention to adopt the scientism and the cotton farmer own initiative apply modern advanced science thought to guide production, Shandong cotton crop farming technology spread system have reached the peak period before liberation and display that develop to thought tier of face evolution graduall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ology spreads system also made Chinese society modernized have obvious effect. This dispiay that modernized achievement favor mass of employees and the social production have modernity first step.
引文
①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第95页。
    ①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前提与准备》,第1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②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前提与准备》,第1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③ 张玉法:《中国现代化的动向》,选自罗荣渠、牛大勇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71—74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2页。
    ① 顾复:《世界棉业状况及棉化之栽培》,《东方杂志》,第16卷 第12号,1919年12月。
    ① 吴知:《山东棉花之生产与运销》,《政治经济学报》,第5卷第1期,1936年。
    ② 顾复:《世界棉业状况级棉花之栽培》,《东方杂志》第16卷第12号,1919年12月。
    ③ 粱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民国学术经典文库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
    ④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1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7页。
    ⑤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7页。
    ⑥ 吴承明:《经济史学的理论与方法》,《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1期。
    ① 张玉法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版,第2页。
    ② 昌伟俊等著:《山东区域现代化研究(1840—1949)》,齐鲁书社2002年版,第8页。
    ①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民国学术经典文库本),东方出版社 1996年版,第1页。
    ②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第1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①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7页。
    ①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424页。
    ② 刘家璠:《山东棉业》,《农商公报》,8卷4册88期,1921年11月。
    ① 谢恩隆:《振兴棉业之管见》,《农商公报》,第4卷第8期,1918年5月。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大总统公布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案训令》,《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第3辑 农商),1914年4月,第514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山东实业厅撰关于山东农事试验场成绩报告稿》,《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第3辑 农商),1915年,第525页。
    ①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68页。
    ②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64页。
    ③ 张正成:《中国棉花之将来》,《农商公报》,71期,1920年6月,著译页38—39页。
    ① 朱玉湘:《山东近代经济史述从》,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08—109页。
    ① 金国宝:《中国棉业问题》,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43页。
    ① 李仁柳:《旧社会农村合作社的性质和作用批判》,《新中华》第13卷16期,1950年8月;姜枫:《抗战前国民党的农村合作化运动》,《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3期;张士杰:《中国近代农村合作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民国档案》1992年第4期;卜国群:《中国三十年代的合作运动及乡村改革潮》,《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4期;林善浪:《中国近代农村合作化运动》,《福建师大学报》1996年第2期;潘劲:《民国时期农村合作社的发展与评价》,《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第2期;李金铮《二三十年代华北乡村合作社的借贷活动》,《史学月刊》2000年第2期;赵泉民:《困境中的选择—对国民党乡村合作运动政策确立过程的论述》,《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6期。
    ① 殷海光:《中国现代化的问题》,选自罗荣渠、牛大勇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第366页。
    ① 《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1卷,第39页。
    ① 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26页。
    ② 虞和平:《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③ 吴承明:《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
    ① 吴承明:《经济史学的理论与方法》,《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1期。
    ② 吕伟俊:《山东区域现代化研究(1840—1949)》,齐鲁书社2002年版,第526页。
    ① 《夷貊下》,《南史》,列传第69;李仁溥:《中国古代纺织史稿》,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80—81页。
    ② 高王凌:《棉业历史与清代农村经济结构》,《清史研究》,1997年4期。
    ③ 丘浚:《治国平天下之要·治国用·贡赋之常》,《大学衍义补》,卷22。按此书成书予明孝宗朝,即1489—1506年间。
    ④ 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17页。
    ⑤ 王祯:《农书》,卷25。
    ⑥ 《元史》,卷16,世祖本纪。
    ⑦ 《元史》,卷93,税粮;柯劭忞:《新元史》,卷68,食货志。
    ① 丘浚:《大学衍义补》,卷22。
    ② 张廷玉等:《明史》,卷78,食货志2,赋役;又卷138,杨思义传。
    ③ 孟森:《明开国以后出制度》,《文史杂志》,3卷7、8合刊。
    ④ 丛翰香:《史论明代植棉和棉纺织业的发展》,《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1期。
    ⑤ 《华北棉花概论》: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二八,案宗号14040(全国资源委员会),1947年8月,第24页。
    ①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甲),1934年版,第4页。
    ② 《华北棉花概论》: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二八,案宗号14040(全国资源委员会),1947年8月,第1页。
    ①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戊),1934年版,第162页。
    ②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乙),1934年版,第1页。
    ①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戊),1934年版,第1页。
    ② 张玉法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版,第23—25页。
    ③ 《华北棉花概论》: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28,案宗号14040(全国资源委员会),1947年8月,第4页。
    ④ 王祯:《农书》,卷25。
    ⑤ 山东省地方志编辑委员会:《山东省志·农业志》(上),山东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8页。
    资料来源:嘉靖,《山东通志》,卷八,《田赋》
    ① 《辽东志》,卷8,《杂志》。
    ② 《明宪宗实录》,卷178,成化十四年五月甲申:《明宪宗实录》,卷205,成化16年7月丁未。
    ③ 万历,《兖州府志》,卷14,《田赋》;嘉靖,《青州府志》,卷7《田赋》;万历,《莱州府志》,卷3,《田赋》。
    ④ 《明太祖实录》,卷244,洪武29年2月庚子。
    ① 万历,《明会典》,卷28,《户部·会计二》。
    ② 嘉庆,《清平县志》,卷8,《户书》。
    ③ 道光,《冠县志》,卷5,《物产》。
    ④ 嘉靖,《山东通志》,卷8,《物产·东昌府》。
    ⑤ 万历,《东昌府志》,卷2,《物产》。
    ⑥ 隆庆,《兖州府志》,卷25,《物产》。
    ⑦ 徐光启:《蚕桑广类·木棉》,《农政全书》,卷35。
    ⑧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424页。
    ⑨ 徐宗平:《劝捐义谷约》,《斯未信斋文编》,卷1。
    ① 嘉庆,《清平县志》,卷8,《户书》。
    ② 李令福:《明清山东棉花种植业的发展与主要产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1期,第89页。
    ③ 乾隆,《历城县志》,卷5,《地域志·物产》。
    ④ 宣统,《山东通志》,卷4,《疆域志·风俗》。
    ⑤ 宣统,《山东通志》,卷41,《物产》。
    ⑥ 光绪,《沾化县志》,卷12,《艺文》。
    ⑦ 嘉庆,《寿光县志》,《物产》。
    ⑧ 民国,《重修博兴县志》,卷7,《风土·物产》(引道光时其县志)。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3—624页。
    ①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四),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4601—4602页。
    ②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2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99页。
    ① 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经济发展史》,第1卷,近代中国出版社1984年版,第37页。
    ② 孙祚民主编:《山东通史》,下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32页。
    ① 孙继丁:《九十回忆》(一),《山东文献》,第1卷第1期,1975年6月。
    ② 忻平:《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2期。
    ① 吴知:《山东棉花之生产与运销》,《政治经济学报》5卷1期,1936年。
    ② 《华北棉花概论》:第二历史档案馆 全宗号28 案宗号 14040 (全国资源委员会)1947年8月,第26页。
    ③ 阙名:《中国棉与纱之调查》,《东方杂志》,16卷10号,|919年10月。
    ① 青岛档案馆编:《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106、113页。
    ① 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群联出版社1954年版,第46页。
    ① 《袁世凯奏议》(上),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68—277页。
    ②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872页。
    ③ 孙葆田等纂:《山东通志》,卷18,民国4年版。
    ① 李文治遍:《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898页
    ②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891页。
    ③ 阙名:《山东种植美国木棉之成效》,《东方杂志》,第7卷第3期,1910年5月。
    ① 《华北棉花概论》:第二历史档案馆 全宗号28,案宗号14040,(全国资源委员会),1947年8月,第25页。
    ① 阙名:《山东种植美国木棉之成效》,《东方杂志》,第7卷第3期,1910年5月。
    ②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893页。
    ③ 阙名:《东抚胡廷干奏》,《东方杂志》,第2卷第2期,1905年3月。
    ④ 张玉法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版,下册,第610页。
    ①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595页。
    ②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1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78页。
    ① 张玉法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版,下册470页。
    ② 光绪30年8月29日《顺天时报》
    ③ 陶飞亚、刘天路著:《基督教会与近代山东社会》,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
    ① 陶飞亚、刘天路著:《基督教会与近代山东社会》,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8页。
    ② 张玉法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版,下册,第470页。
    ③ 彭望恕:《调查在天津集散之棉花》,《农商公报》,73期,著译18页,1920年8月。
    ①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895页。
    ②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894页。
    ③ 阙名:《山东历年种植美棉情形》,《山东官报》,第8期(总第76期),1908年4月。
    ①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97页。
    ②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424页。
    ③ 阙名:《山东种植美国木棉之成效》,《东方杂志》,第7卷第3期,1910年5月。
    ④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424页。
    ① 安作璋主编:《山东通史·近代卷》(下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29页。
    ② 吕伟俊主编:《山东区域现代化研究(1840—1949)》,齐鲁书社2002年版,第146页。
    ① 杨熙光:《山东种植美棉之经过与将来》,《中华农学会报》,第31期,1922年11月。
    ② 刘家璠:《山东棉业》,《农商公报》,8卷4册88期,1921年11月。
    ③ 王仙:《山东之棉业》,《国际贸易导报》,第6卷第4号,1934年4月。
    ④ 谢恩隆等著:《振兴棉业之管见》,《农商公报》,4卷8期,1918年5月。
    ① 阙名:《宪政初纲》,《东方杂志》1906年临时增刊
    ② 孙健著:《中国经济通史·中卷》(1840—1949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55页
    ① 《孙中山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57页。
    ① 张肇熊:《各处宜亟兴工厂以救民穷议》,《东方杂志》,第7卷第10期,1910年11月。
    ② 全国经济委员会棉业统制委员会编:《全国棉纺织厂统计资料汇编》1937年版。
    ① 满铁北支经济调查所:《北支那工场实态调查报告书(青岛之部)》,1940年,第46页。
    ① 聂云台等:《中国植棉改良社缘起》,《东方杂志》,第14卷第12号,1917年11月。
    ① 严中平著:《中国棉纺织史稿》,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316页。
    ② 阙名:《中国铁煤棉花与日本》,《中外经济周刊》,第134号,1925年10月。
    ③ 岩男义臣(日):《列国和平后之棉花政策》,《农商公报》第5卷,1919年2—3月。
    ④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戊),1934年版,第170页。
    ⑤ 阙名:《中国铁煤棉花与日本》,《中外经济周刊》,第134号,1925年10月。
    ① 阙名:《山东棉花生产及输出情况》,《农商公报》,第2卷6册18期,1916年11月。
    ② 张玉法:《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版,第25页。
    ③ 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编:《中华民国七年第七次农商统计表》,1922年版,第62页。
    ① 罗蕺:《农商法令表解续》,《农商公报》,36期,1917年7月。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大总统公布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案训令》,《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第3辑 农商),1914年4月,第514页。
    ①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78页。
    ② 杨大荒 蔡永忠:《御河棉区的棉作》,《工商半月刊》,7卷16号,1935年8月。
    ③ 陈训昶:《山东之棉业》,《农商公报》,6卷4册,1919年11月。
    ④ [日]青岛守备军民政部:《山东之物产》,第1编,1919年,第156页。
    ⑤ 山东实业厅编:《山东第一次全省劝业会议录》,1921年,第143—144页,(藏山东图书馆特藏部)。
    ① 青岛市档案馆编:《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209—210页。
    ② 胡长准:《山东之棉业》,《山东文献》,第1卷第3期,1975年12月。
    ① 谢恩隆:《振兴棉业之管见》,《农商公报》,第4卷第8期,1918年5月。
    ① 栾开政主编:《山东高等教育发展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2页。
    ② 胡长准:《山东棉业报告补遗》,《山东文献》,第2卷第2期,1976年9月。
    ① 金国宝著:《中国棉业问题》,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3页。
    ②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戊),1934年版,第186页。
    ③ 叶元鼎、顾鹤年:《二十年来之棉业》,《国际贸易导报》,第2卷第1号,1931年1月。
    ④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68页。
    ① 马成春:《中国棉业推广之研究》,《农业周刊》,第1卷第25期,1931年10月。
    ② 陶飞亚、刘天路著:《基督教会与近代山东社会》,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169页。
    ③ 张正成:《中国棉花之将来》,《农商公报》,第71期,1920年6月。
    ④ 阙名:《中国棉与纱之调查》,《东方杂志》,16卷10号,1919年10月。
    ①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64页。
    ② 王子建:《日本对华侵略的新阵容》,《新中华》,5卷3期,1937年2月。
    ③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戊),1934年版,第170页。
    ① 穆藕初:《振兴棉业刍议》,《华商纱厂联合会季刊》,第2卷第1期,1920年10月。
    ① 子明:《禁棉出洋平议》,《银行周报》,11卷35号,1927年9月。
    ② 严中平著:《中国棉纺织史稿》,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183页;金城银行天津调查部:《山东棉业调查报告》,1936年,第111—113页、第122—123页、第151页。(藏山东省图书馆特藏部)。
    ③ 阙名:《中国试种美棉之成效》,《东方杂志》,第16卷第2期,1919年2月。
    ① 阙名:《山东农事试验场成绩报告》,《农商公报》第1卷第10期,1915年5月。
    ② 山东农事试验场编:《山东农事试验场民国六年成绩报告书》,1918年;山东农事试验场编:《山东农事试 验场民国八年成绩报告书》,1920年,(藏山东省图书馆特藏部)。
    ① 金城银行天津调查部:《山东棉业调查报告》,1936年,第16页。(藏山东省图书馆特藏部)。
    ②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97页。
    ①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戊),1934年版,第119—120页。
    ② 舒联莹:《山东之棉业》,青岛工商学会棉业试验场:《棉业特刊》,1934年;天野元之助:《支那农村杂记》, 1942年,第44页、77页。
    ① 杨熙光:《山东种植美棉之经过与将来》,《中华农学会报》,第31期,1922年11月。
    ②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2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03页。
    ③ 张玉法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82年版,第405页。
    ④ 胡长准:《山东棉业报告补遗》,《山东文献》,2卷2期,1976年9月。
    ① 叶元鼎、顾鹤年:《二十年来之棉业》,《国际贸易导报》,第2卷第1期,1931年1月。
    ② 叶元鼎、顾鹤年:《二十年来之棉业》,《国际贸易导报》,第2卷第1期,1931年1月。
    ③ 吴兆明:《中国之棉业》,《社会杂志》,第1卷第4期,1931年4月。
    ④ 陈训昶:《山东之棉业》,《农商公报》,第6卷4册第64期,1919年11月。
    资料来源:吴兆名:《中国之棉业》,《社会杂志》,第1卷第4期,1931年4月,第10页。
    ① 吴兆名:《中国之棉业》,《社会杂志》,第1卷第4期,1931年4月,第10页。
    ① 严中平著:《中国棉纺织史稿》,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174、178页。
    ②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戊),1934年版,第119—120页。
    ① 孙健:《中国经济通史·中卷》(1840—1949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77页。
    ②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2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08页。
    ① 张玉法:《中国现代史论集》,第8辑,联经出版公司1982年版,第224—225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全国经济委员会棉业统治委员会工作报告及事业进行步骤》(1933年10月——1934年3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辑第1编,第50页。
    ① 吴知:《山东棉花之生产与运销》,《政治经济学报》,5卷1期,1936年。
    ②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子),1934年版,第93——111页。
    ③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乙),1934年版,第124页。
    ① 庄维民著:《近代山东市场经济的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98—199页。
    ① 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203—205页。
    ②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辛),1934年版,第7—9页、15页。
    ③ 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236页。
    ①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戊),1934年版,第183页。
    ② 梨本祜平:《北支农业经济》,1940年,第184页。
    ① 金城银行天津调查部:《山东棉业调查报告》,1936年,第41、117页,(藏山东省图书馆特藏部)。
    ② 青岛工商学会棉业试验场编:《棉业特刊》,1934年,调查第19、24页。
    ③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583页。
    ①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587页。
    ② 朱玉湘:《山东近代经济史述丛》,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13页。
    ③ 徐畅:《抗战前中国棉花产销合作述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
    ④ 王子建:《中国之棉花运销合作运动》,载千家驹编《中国经济论文集》,中华书局1935年版。
    ① 中央党部国民经济计划委员会编:《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1927—1937年),南京扶轮日报社1937年版,第14章,第1页。
    ② 吴知:《山东棉花之生产与运销》,《政治经济学报》,5卷1期,1936年。
    ① 金城银行天津调查部:《山东棉业调查报告》,1936年,第3—5页,(藏山东省图书馆特藏部)。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全国经济委员会棉业统治委员会工作报告及事业进行步骤》(1933年10月——1934年3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辑第1编,第50页。
    ③ 中央党部国民经济计划委员会编:《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1927—1937年),南京扶轮日报社1937年版,第5章,第35页。
    ① 中央党部国民经济计划委员会编:《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1927—1937年),南京扶轮日报社1937年版,第5章,第38页。
    ① 金国宝:《中国棉业问题》,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43、45页。
    ② 金国宝:《中国棉业问题》,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45页。
    ③ 中央党部国民经济计划委员会编:《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1927—1937年),南京扶轮日报社1937年版,第5章,第39页。
    ① 中央党部国民经济计划委员会编:《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1927—1937年),南京扶轮日报社1937年版,第5章,第39页。
    注:(1)资料来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棉统会关于全国棉花掺水掺杂取缔机关的统计》(1936年),《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五辑第一编,第980页
    (2)全国经济委员会档案
    ① 吴兆明:《中国之棉业》,《社会杂志》,第1卷第4期,1931年4月。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棉统会关于全国棉花掺水掺杂取缔机关的统计》(1936年),《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五辑第一编,第980页。
    注:(1)资料来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棉统会关于全国棉花掺水掺杂取缔所查验抽查棉花数量统计的笺函》(1937年4月5日),《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五辑第一编,第986页
    (2)全国经济委员会档案
    (3)江西省从12月开始查验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全国经济委员会关于1936年份全国棉业蚕丝业改良与统制状况的函呈》(1937年2月3日),《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辑第1编,第429页。
    ② 黎名郇:《中国棉业问题》,《东方杂志》,28卷17号,1931年9月。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实业财政两部关于办理吴敬恒等提案经过复行政院会呈》(1936年2月19日),《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辑第1编,第120页。
    ① 金城银行天津调查部:《山东棉业调查报告》,1936年,第28页,(藏山东省图书馆特藏部)。
    ② 李治楫:《国内农事试验机关概况》,《农业推广》第7期,1934年12月。
    ① 胡长准:《山东棉业报告补遗》,《山东文献》,第2卷第2期,1976年9月。
    ② 叶树旗:《五年来邹平实验县合作事业及农村金融总检讨》,《大公报》,1937年5月26日,第11版.
    ① 吴知:《山东棉花之生产与运销》,《政治经济学报》,5卷1期,1936年。
    ② 阙名:《植棉新谣》(原序)《‘关于收买、分发棉籽,推广棉业,改良增值棉花等问题与华北棉产改进会、青岛特别市、以及历城、禹城、惠民等署、市、县的往来文书》,山东省档案馆馆藏资料,J102—14—145,汪伪山东省建设厅,1939年3月—1942年2月。
    ① 胡长准:《山东各县选种36号棉之经过》,《山东建设半月刊》,第1卷第3期,1936年6月。
    ② 吴知:《山东棉花之生产与运销》,《政治经济学报》,5卷1期,1936年。
    ③ 阙名:《山东省棉作改良场工作报告》,《山东建设半月刊》,第1卷第4期,1936年6月。
    ④ 《中华棉产改进会月刊》,第2卷第4、5期合刊,1933年12月。
    ① 阙名:《山东大学农学院棉作工作概况报告》,《中华棉产改进会月刊》,第3卷第1、2期合刊,1936年1月。
    ② 阙名:《邹平乡村建设研究院农场工作报告》,《中华棉产改进会月刊》,第3卷第1、2期合刊,1936年1月。
    ③ 阙名:《山东棉作改良场工作报告》,《山东建设半月刊》,第1卷第4期,1936年6月。
    ① 阙名:《山东省建设厅棉作改良场二十五年春季棉农训导工作报告》,《山东建设半月刊》,第2卷第3期,1937年6月。
    ② 包伯度:《青岛参观小记》,《中华农学会报》第78、79期合刊,1930年8月。
    ① 青岛工商学会棉业试验场:《棉业特刊》,1934年,第4页。
    ② 阙名:《青岛工商学会棉业改良委员会植棉试验场概况》,选自《本会有关棉花减轻运费等案》(1932—1936年)第二历史档案馆,全宗号44,案宗号3561(国民政府行政院全国经济委员会)。
    ① 徐仲迪:《我国棉花产销合作事业的重要性》,《棉运合作》,第1期,1936年1月。
    ② 叶树旗:《邹平实验县合作社概况述略》,《乡村建设》,第4卷第10—11合刊,1934年11月。
    ③ 叶树旗:《五年来邹平实验县合作事业及农村金融总检讨》,《大公报》,1937年5月26日,第11版。
    ④ 吴知:《山东棉花之生产与运销》,《政治经济学报》,5卷1期,1936年。
    ⑤ 叶树旗:《五年来邹平实验县合作事业及农村金融总检讨》,《大公报》,1937年5月26日,第11版。
    ⑥ 吴知:《山东棉花之生产与运销》,《政治经济学报》,5卷1期,1936年。
    ① 叶树旗:《邹平实验县合作社概况述略》,《乡村建设》,第4卷第10—11合刊,1934年11月。
    ② 徐畅:《抗战前中国棉花产销合作述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
    ③ 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编:《梁漱溟全集》,第5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28页。
    ① 郑大华著:《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85页。
    ② 阙名:《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农场工作报告》,《中华棉产改进会月刊》,1936年,第3期。
    ③ 于鲁溪:《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农场四年来工作之回顾》,《乡村建设》,第5卷第4期,1935年9月。
    ④ 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编印:《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概览》,1934年版,第59页。
    ⑤ 宋恩荣编:《梁漱溟教育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93—195页。
    ⑥ 善峰著:《梁漱溟社会改造构想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13—314页。
    ①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584页。
    ②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585页。
    ③ 钱俊瑞:《谈中日棉业合作》,《中国农村》,第2卷第4期,1936年4月。
    ① 金城银行天津调查部:《山东棉业调查报告》,1936年,第151、160页(藏山东省图书馆特藏部)。
    ② 阙名:《鲁棉业已在日人掌握》,《中行月刊》,第4卷1、2期,1932年2月。
    ① 阙名:《青岛工商学会棉业试验场》,《棉业特刊》,1934年3—6期。
    ② 阙名:《山东棉作改良场工作报告》,《山东建设半月刊》,第1卷第4期,1936年6月。
    ① 胡长准:《山东之棉业》,《山东文献》,第1卷第3期,1975年12月。
    ② 山东建设厅编:《山东建设厅各项事业概况及将来之进行计划》,1933年,第38页;中央党部国民经济计划委员会编:《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1927—1937年),南京扶轮日报社1937年版,第14章,第1页。
    ③ 吴知:《山东棉花之生产与运销》,《政治经济学报》,5卷1期,1936年;金城银行天津调查部:《山东棉业调查报告》,1936年,第28页,(藏山东省图书馆特藏部)。
    ④ 金城银行天津调查部:《山东棉业调查报告》,1936年,第27页,(藏山东省图书馆特藏部):中央党部国民经济计划委员会编:《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1927—1937年),南京扶轮日报社1937年版,第14章,第1页:《建设厅1938—1939年施政纲要》:山东省档案馆馆藏档案,临2-24-6,1938—1939年。
    ⑤ 《中华棉产改进会月刊》,第2卷第4、5期合刊,1933年12月:第3卷第1、2期合刊,1936年1月。
    ① 《建设厅1938—1939年施政纲要》:山东省档案馆馆藏档案,临2-24-6,1938—1939年。
    ② 金城银行天津调查部:《山东棉业调查报告》,1936年,第27—28、42—43页,(藏山东省图书馆特藏部).
    注:资料来源:吴知:《山东棉花之生产与运销》,《政治经济学报》,5卷1期,1936年
    ① 阙名:《为呈送地方植棉歌谣恳准令发各道由》(建字第64号),《关于收买、分发棉籽,推广棉业,改良增值棉花等问题与华北棉产改进会、青岛特别市、以及历城、禹城、惠民等署、市、县的往来文书》,山东省档案馆J102—14—145,汪伪山东省建设厅,1939年3月—1942年2月。
    ① 吴知:《山东棉花之生产与运销》,《政治经济学报》,5卷1期,1936年
    ① 金城银行天津调查部:《山东棉业调查报告》,1936年,第64页,70页,81—82页,(藏山东省图书馆特藏部);山东实业厅编:《山东农林报告》,1931年,第22—23页,40页,57—58页,(藏山东省图书馆特藏部)。
    ②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戊),1934年版,第116—121页
    ① 山东省建设厅编:《山东省建设厅各项事业概况及将来之进行计划》,1933年,第38页。
    ② 金城银行天津调查部:《山东棉业调查报告》,1936年,第16—28页,(藏山东省图书馆特藏部);中央党部国民经济计划委员会编:《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1927—1937年),南京扶轮日报社1937年版,第14章,第1页;胡长准:《山东之棉业》,《山东文献》,第1卷第3期,1975年12月。
    ③ 《建设厅1938—1939年施政纲要》:山东省档案馆馆藏档案,临2-24-6,1938—1939年。
    ④ 山东林业技术员训练所:《山东农业概要》,1947年,(藏山东省图书馆特藏部)。
    ① 山东省实业厅:《山东省第三次全省劝业会议录》,1922年,第103—249页。
    ② 林修竹撰,申丙编:《茂泉实业文集》,1926年,第228页。
    ③ 胡长准:《山东省各县选种脱字三十六号棉之经过》,《山东建设半月刊》第1卷第3期,1936年6月。
    注:(1)资料来源:中央党部国民经济计划委员会编:《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1927—1937年),南京扶轮日报社1937年版,第14章,第3页。
    (2)1934年运销贷款,1936年运销贷款、运销籽棉量、运销籽棉总值因故缺失。
    ① 中央党部国民经济计划委员会编:《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1927—1937年),南京扶轮日报社1937年版,第14章,第2页。
    ① 阙名:《山东省建设厅棉作改良场二十五年春季棉农训导工作报告》,《山东建设半月刊》,第2卷第3期,1937年6月。
    ② 青岛市档案馆编:《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205页。
    ③ 山东省实业厅编:《山东农林报告》,1931年,第42页,57—58页。
    ① 蒋叔雍:《产销合作与农产改进》,《棉运合作》,第1卷第3期,1936年3月。
    ① 乔政安:《本院农场改良脱字美棉推广报告》,《山东乡村建设》,第4卷第11、12期合刊,1934年11月。
    ① 庄维民著:《近代山东市场经济的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633—636页。
    ② 安作璋主编:《山东通史·近代卷》(下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1页。
    ① 庄维民:《近代山市场经济的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635—638页。
    ① 吕伟俊等:《山东区域现代化研究(1840—1949)》,齐鲁书社2002年版,第640页
    ① 交通部烟台港务管理局编:《近代山东沿海通商口岸贸易统计资料》,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6—11页,130—131页;张玉法:《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版,第13页。
    ① 青岛市档案馆编:《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306页。
    ① 《时报》1918年4月25日。转引自黄逸平、虞宝堂:《北洋政府时期经济》,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0—21页。
    ② 胡长准:《山东棉业报告补遗》,《山东文献》,第2卷2期,1976年9月。
    ①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0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4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0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第211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4页。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国民政府农业部农业司”、“国民政府全国资源委员会”、“国民政府农业推广委员会”、“国民政府农林部棉产改进处”、“国民政府农业部农产改进委员会”、“汪伪全国经委员会”、“北洋政府农商部”档案。
    山东省档案馆馆藏“汪伪建设厅”、“山东省建设厅”档案。
    山东省棉花技术指导站馆藏资料《山东省棉花统计资料》(1949——1992年)。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青岛市档案馆编:《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
    宋濂:《元史》
    李延寿:《南史》
    丘浚:《大学衍义补》
    王祯:《农书》
    张廷玉等:《明史》
    毕恭:《辽东志》
    宋谦:《明太祖实录》
    《明宪宗实录》
    万历,《明会典》
    徐光启:《农政全书》
    徐宗平:《斯未信斋文编》
    孙葆田等纂:《山东通志》,1915年刊
    陆釴等纂:嘉靖,《山东通志》,1533年刊
    嘉靖,《青州府志》
    嘉庆,《清平县志》
    万历,《兖州府志》,
    道光,《冠县志》,
    万历,《东昌府志》
    隆庆,《兖州府志》
    乾隆,《历城县志》
    光绪,《沾化县志》
    嘉庆,《寿光县志》
    民国,《重修博兴县志》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东省》,1934年版。
    全国经济委员会棉业统制委员会编:《全国棉纺织厂统计资料汇编》1937年版。
    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编印:《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概览》,1934年版。
    山东省实业厅:《山东第一次全省劝业会议录》,编者刊,1920年版。
    山东省实业厅:《山东农林报告》,北洋印刷公司,1931年版。
    山东省建设厅:《山东建设厅各项事业概况及将来之进行计划》,编者刊,1933年版。
    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编:《中华民国七年第七次农商统计(1918年)》,编者刊,1922年版。
    林修竹撰,申丙编:《茂泉实业文集》,1926年版
    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47辑,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68年版。
    阙名:《战时经济建设纲要》,山东省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石印本,1941年9月版。
    中央党部国民经济计划委员会编:《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1927—1937年),南京扶轮日报社,1937年版。
    青岛工商学会棉业试验场:《棉业特刊》,编者刊,1934年版。
    金城银行天津调查分部:《山东棉业调查报告》,编者刊,1936年版。
    渡部城:《山东棉花概况》,中国纺织建设公司青岛分公司,1947年版。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中国农业之改进》,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阙名:《中国农村复兴计划书》(第1册),中国农林水利地政等二十一学术团体发行,1948年版。
    清农工商部:《棉业图说》,8卷,1911年。
    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汇编》,8册,文华印书社,1934年。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第3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
    彭泽益:《中国近代于工业史资料》第1—3卷,中华书局,1962年版。
    中国史学会济南分会编:《山东近代史资料》,山东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廖一中,罗真容编:《袁世凯奏议》,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
    唐致卿、岳海鹰著:《山东解放区史稿·解放战争卷》,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
    交通部烟台港务管理局编:《近代山东沿海通商口岸贸易统计资料》,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技术出版社1955年版。
    山东省农业调查会:《山东之农业概况》,启明印刷社1922年版。
    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山东工商经济史料集粹》第1—2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1—10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山东省地方志编辑委员会:《山东省志·农业志》,山东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济南市志编纂委员会编印:《济南市志资料》,第1—5辑,济南出版社1982年版。
    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编印:《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概览》,1934年版。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马克思:《资本论》,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金国宝:《中国棉业问题》,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梁肩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民国学术经典文库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前提与准备》,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虞和平:《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中册,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罗荣渠、牛大勇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篇》,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张玉法:《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版。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版。
    吕伟俊等著:《山东区域现代化研究(1840—1949)》,齐鲁书社2002年版。
    吕伟俊:《民国山东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吕伟俊:《韩复榘传》,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吕伟俊:《张宗昌》,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陶飞亚、刘天路:《基督教会与近代山东社会》,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三联书店2001年版。
    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李仁溥:《中国古代纺织史稿》,岳麓书社1983年版。
    孙祚民主编:《山东通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胡汶本等著:《帝国主义与青岛港》,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庄维民著:《近代山东市场经济的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版。
    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群联出版社1954年版。
    安作璋主编:《山东通史·近代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孙健著:《中国经济通史·中卷》(1840—1949年),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栾开政主编:《山东高等教育发展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朱玉湘:《山东近代经济史述丛》,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编:《梁漱溟全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郑大华著:《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善峰著:《梁漱溟社会改造构想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黄逸平、虞宝堂:《北洋政府时期经济》,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李文炳著:《山东棉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
    黄希源主编:《中国近现代农业经济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岳琛主编:《中国农业经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凌耀伦 熊甫:《中国近代经济史》,重庆出版社1982年版。
    吴中元:《中国近代经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逢振镐 江奔东:《山东经济史·近代卷》,济南出版社1998年版。
    周谷城:《中国近代经济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现代化研究》(第1辑、第2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武克全:《现代化扩展中的世界与中国》,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周穗明:《现代化:历史、理论与反思——兼论西方左翼的现代化批判》,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经济发展史》,近代中国出版社1984年版。
    宋恩荣编:《梁漱溟教育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美]塞缪尔·亨廷顿:《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
    [美]马若孟著、史建云译:《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民发展,1890—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美]费正清主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美]彭慕兰著:《腹地的构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黄逸平、虞宝堂:《北洋政府时期经济》,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姜玉培:《山东经贸史》,山东友谊出版社1989年版。
    侯新建:《经济—社会史:历史研究的新方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韦伯:《社会经济史》,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1936年版。
    寿勉成、郑厚博:《中国合作运动史》,正中书局1937年版。
    侯建新:《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郑启东:《转型期的华北农村社会》,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薛暮桥:《旧中国的农村经济》,农业出版社1980年版。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陆仰渊、方庆秋主编:《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
    胡汶本等著:《帝国主义与青岛港》,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丰编:《港口—腹地和中国现代化进程》,齐鲁书社2005年版。
    《东方杂志》 《农商公报》
    《国际贸易导报》 《中行月刊》
    《山东建设半月刊》 《中外经济周刊》
    《银行周报》 《新中华》
    《山东文献》 《乡村建设》
    《中华棉产改进会月刊》 《银行月刊》
    《棉运合作》 《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集刊》
    《棉业月刊》 《政治经济学报》
    《中华农学会报》 《工商半月刊》
    《农业周刊》 《华商纱厂联合会季刊》
    《社会杂志》 《中国农村》
    《山东乡村建设》 《棉业特刊》
    《中报月刊》 《农业推广》
    《山东官报》,1906年—1911年
    《中报》,1901年—1935年
    《时报》,1907年8月23日,1911年8月12日。
    《盛京时报》,1906年11月11日,《试种美棉之成效》。
    《山东民国日报》,1929年9月—1937年
    《山东省政府公报》,1928年8月—1937年
    《中国经济史研究》 《近代史研究》
    《民国档案》 《中国经济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 《中国农村观察》
    《史学月刊》 《社会科学研究》
    《清史研究》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中国科技史料》 《古今农业》
    《齐鲁学刊》 《福建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战线》 《新建设》
    满铁北支经济调查所:《北支那工场实态调查报告书(青岛之部)》,1940年。
    满铁北支经济调查所:《北支那工场实态调查报告书(济南之部)》,1939年。
    梨本祜平:《北支农业经济》,1940年。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调查部编:《北支棉花综览》,日本评论社刊行,1940年。
    满铁天津事务所调查科:《山东棉作》,1936年。
    青岛守备军民政部:《山东之物产》,第1编,1919年。
    青岛守备军民政部:调查资料第13辑,《山东铁道沿线重要都市经济事情》下册,青岛,1919年。
    田野元之助:山东省经济调查资料第2辑《山东农业经济论》,1936年。
    田野元之助:《支那农村杂记》,1942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