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棉产改良与推广研究(1927-1937)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江苏省地处太湖流域,适宜的风土气候,为棉花的种植提供了天然条件。随着棉区的不断扩大,江苏省的植棉业与棉纺业齐头并进,最终发展成为全国棉业的中心。晚清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得先进的纺织技术在上海等重要通商口岸落根发展。机器纺织业迅速兴起,逐步将传统土布业排挤出主流地位。土布业的衰落对江苏省植棉业来说,最大的冲击就是原棉销售市场的萎缩。传统棉种由于难以满足机器纺织的高品质要求,而屡遭国内外纱厂的排斥,海外优质原棉取而代之。这种局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更趋严峻,改进棉产成为挽救江苏省棉业的唯一出路。
     在民族棉纺业团体和农科院校已无力承担这一重任的情势下,政府当局成为棉产改良与推广的主导力量。江苏省的棉产改良与推广开始从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府提倡,民族实业家团体及农科院校主持”阶段,向“政府主持”阶段的过渡,并在全国经济委员会棉业统制委员会成立后,进入了“政府统制棉业”阶段。
     1927-1937年的江苏省棉产改良与推广,是在江苏省建设厅、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江苏省棉区各县政府及县农业推广所主持下展开的。主要涉及研究试验、良种推广、辅助推进等环节的各项具体工作。上述工作的规划、原则、程序,都不乏科学合理的成分,但是由于经费不足、人才短缺、组织不善、农民教育未予普及、金融机关的投机、政府实业规划重点偏向非农领域、关税保护软弱无力、自然灾害的侵袭破坏等多重影响与制约,使得诸多关键性工作难以适时协调或顺利开展,以至收效不佳,与全省范围内扩大棉区、普及良种的目标相去甚远。
     第一章以江苏省植棉业发展的历史脉络为主线,突出植棉业在江苏省农村经济中的传统优势。同时,结合历史背景,分析江苏省植棉业在清末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这段时期内所受到的冲击与挑战,说明棉产改良与推广的紧迫性。
     第二章通过对江苏省棉产改良与推广历史轨迹的回溯,体现1927-1937年江苏省的棉产改良与推广的阶段性特点,进而对这一时期江苏省棉产改良与推广主持机构的组织概况作一简介。并从研究试验、良种推广、辅助推进等工作环节,研究分析1927-1937年江苏省棉产改良与推广各项具体工作的目标、原则、程序,总结其合理成分与积极意义。
     第三章以棉产改良与推广各项具体工作为重点,分析影响其进程及效果的内部制约因素;并以政府对农业建设的态度、关税保护能力、自然灾害等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一系列外部因素,如何制约棉产改良与推广的进程。最后,以抗战前夕江苏省棉产现状为依据,对江苏省棉产改良与推广的总体效果作出判断。
     结语部分对1927-1937年江苏省棉产改良与推广的合理成分与经验教训,进行总结与升华,提出借鉴意义。
As located in the Taihu basin, Jiangsu Province takes advantage of the suitable climate, with a natural well condition for cotton planting. Along with expanding of cotton region, the Cotton Planting Industry and Textile Industry of Jiangsu province progressed together; and this area became the center of the country's cotton industry. The Late Qing dynasty's opening of treaty port developed advanced weaving techniques in many main treaty ports such as Shanghai. The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Industry was pushed out of mainstream gradually by rapidly arisen Manufactured Weaving Industry. As the Handicrafts Industry camedown, the biggest impact for Jiangsu Province's Cotton Planting Industry is the shrinking of cotton wool market. Traditional cotton seed, which hard to get high quality needed by manufactured weave, was frequently excluded by domestic and abroad spinning mills. As a result, abroad high quality cotton wool replaced it. This condition became seriously after the First World War. And the sole way for Jiangsu Province's Cotton Industry was the Improving and Extension on Cotton Production.
    The government authorities became the main power of the Improving and Extension on Cotton Production, because either the ethical organization of cotton production or the agricultural and scientific colleges couldn't assume such task any longer. From the stage of 'Advocating by government, Managing by ethical organization of cotton production, agricultural and scientific college in the Period of Beiyang Administration of Qing Dynasty' to the stage of 'Managing by government', the Improving and Extension on Cotton Production of Jiangsu Province finally got to the stage of 'Government control Cotton Production' after the setup of the Controlling Commission of Cotton Production of National Economic Commission.
    From 1927 to 1937, the Improving and Extension on Cotton Production of Jiangsu Province was carried out and managed by the Construction Department of Jiangsu Province, Cotton Proving Ground of Jiangsu Province, cotton regions' county government and county office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s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whole course of Improving and Extension on Cotton Production concerned many specific works, such as research and trial, extension of high quality cotton seed, auxiliary propulsion etc. Much program, principle and procedure of those works was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However, many critical works couldn't be timely harmonized or nicely done. Because of many disadvantages, such as lack of outlay and talent, faulty organizing, shortcoming on education of farmers, speculative financial institution, favoring non-agriculture field of government's industry programming, disability of tax protection, natural disaster and so on, the result of Improving and Extension on Cotton Production was far from the aim of expanding cotton region and popularizing high quality cotton seed in Jiangsu Province.
    Chapteri: According to the history of Cotton Planting Industry of Jiangsu Province, this part stands out traditional predominance of Cotton Planting Industry in rural economics of Jiangsu Province. And then analyzes the impacting and challenge which Cotton Planting Industry of Jiangsu Province faced during the period from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Nanjing Nationalist Government combining the history background, and explains the necessity of Improving and Extension on Cotton Production.
    Chapter2: By tracing the history of the Improving and Extension on Cotton Production of Jiangsu Province, this chapter represents the phase character of the Improving and Extension on Cotton Production of Jiangsu Province from 1927 to 1937, and mak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organization that managed the Improving and Extension on Cotton Production. Then Aiming on research and trial, extension of high quality cotton seed and auxiliary propulsion, this chapter researches and analyses the aim, principle and procedural of each specific work included in the Improving and Extension of Cotton Production. And then summarizes the reasonable elements and positive significance.
    Chapter3: This chapter analyses the internal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course and effect of the Improving and Extension of Cotton Production taking specific works as a key. In order to make the understanding of Improving and extension on cotton production of Jiangsu Province from 1927 to 1937 more objective, this chapter also researches the external factors which restrict the process of Improving and extension on cotton production of Jiangsu Province, such as the attitude of the government on agricultural construction, the ability of tax protection, natural disaster and so on. And then estimates the effect of the Improving and Extension on Cotton Pproduction of Jiangsu Province according to the status quo of Jiangsu Province's cotton production before the breakout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Epilogue: This part summarizes and sublimes the reasonable elements and restricting factors of Improving and extension on cotton production of Jiangsu Province from 1927 to 1937; and then brings forward the significance on reference.
引文
1 金超:《复兴农村与农业推广》,中国建设协会:《中国建设》第8卷第5期,1933年11月,第75页
    2 金超:《复兴农村与农业推广》,中国建设学会:《中国建设》第8卷第5期,1933年11月,第75页
    3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八),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974页
    4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八),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6年版,第974页
    1 郑观应:《盛世威言》第2卷《附录杨然青茂才论泰西善堂》
    2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农业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63页
    3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农业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63页
    4 王孝俭主编:《上海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02页
    5 杨于白主编:《嘉定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46页
    6 杨于白主编:《嘉定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0页
    7 杨于白主编:《嘉定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2页
    1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农业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67页
    2 薛暮桥:《旧中国的农村经济》,农业出版社 1980年版,第91页
    3 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 马寅初:《十年来的中国经济建设》,《抗战前十年之中国》,台北,龙田出版社,第142页
    1 《全国经济委员会二十三年份事业进行计划及经费之支配》,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第1卷第11号,1934年4月26日,第15页
    2 主要是长江三角洲通商口岸省份的纱厂,又以上海及江苏省境内的其通商口岸纱厂为主。因为这些地区是感受外国优质棉、纱冲击最厉害的地方,纱厂所受竞争压力最大:而内地纱厂一方面由于接近棉花产地的缘故,采购棉花的品种、质量比较稳定,而且由于自行轧花或收购,搀水搀杂的事情较少发生,所以所购原棉较上海纱厂品质要更为良好。由于受外货冲击程度较轻,加上利用原产地棉花的意图,内地纱厂的机器设计,大都按附近棉花所能纺的支数而定。只要附近棉花能够利用,就基本没有变更的需要。王子建、王镇中:《七省华商纱厂调查报告》,《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丛刊》(第七种),商务印书馆,第158页
    3 江苏省建设厅:《江苏建设月刊》第2卷第2期,1935年,第22页
    4 王祖廉:《中国棉业改进意见》,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第2卷第5号,1934年10月26日,第10页
    1 王子建、王镇中:《七省华商纱厂调查报告》,《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丛刊》(第七种),第153页
    2 王子建、王镇中:《七省华商纱厂调查报告》,《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丛刊》(第七种),第153页
    3 马寅初:《十年来的中国经济建设》,《抗战前十年之中国》,台北,龙田出版社,第132页
    4 王子建、王镇中:《七省华商纱厂调查报告》,《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丛刊》(第七种),第153页
    1 王子建、王镇中:《七省华商纱厂调查报告》,《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丛刊》(第七种),第153页
    2 王子建、王镇中:《七省华商纱厂调查报告》,《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丛刊》(第七种),第178页
    1 叶元鼎:《上海棉花检查情形之调查》,《农学杂志》第1卷第1号,1928年3月,第65页
    2 江苏省建设厅:《江苏建设月刊》2卷3期,1935年,第16页
    3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09、519页
    4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第一编,农商(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14页
    1 《救济棉业计划》,《商业月报》第8卷第7号,1928年7月,第7页
    2 《救济棉业计划》,《商业月报》第8卷第7号,1928年7月,第7页:马成春:《中国棉业推广之研究》,《农业周报》第1卷第25期,1931年10月16日,第969页
    3 《棉业之推广与改良》,《农商公报》第59期,1919年6月,选载第16页
    4 马成春:《中国棉业推广之研究》,《农业周报》第1卷第25期,1931年10月16日,第969页
    1 马成春:《中国棉业推广之研究》,《农业周报》第1卷第25期,1931年10月16日,第969页
    2 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编:《中国棉产改进统计会议专刊》,1931年,报告,第76页
    3 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编:《中国棉产改进统计会议专刊》,1931年,报告,第75页
    4 王善诠:《棉作试验新法之商榷》,《中华农学会报》第116期,1933年,第39页
    5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农业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36页
    6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农业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81页
    7 马成春:《中国棉业推广之研究》,《农业周报》第1卷第25期,1931年10月,第969页
    8 《提倡国货声中之纺织业》,《商业月报》第8卷第7号,1928年7月,第3-4页
    1 《农商公报》第81期,1921年4月,政事,第10页。转引自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第178页
    2 中国经济讨论处周刊第一种(Bulletin,Series 1,Compileoby Chmese Govenunent Bureau of Economic hlfomlation),129期,1923年8月11日,第6页,转引自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第178页
    3 江苏省立试验场分南通总场、南汇分场及盐垦分场三部。南通总场位于南通狼山南麓,创始于1915年,原为部立,名为农商部第二棉业试验场,至1927年6月,归江苏省建设厅接收,暂名为第二棉作试验场。1928年5月,正式改归省立,名为“江苏省立通州棉作试验场”,1928年6月,江苏省农矿厅成立,由建设厅移归农矿厅管辖,至1929年9月,奉令扩充范围,除去“通州”二字,名为“江苏省立棉作试验 场”:南汇分场位于南汇周浦镇,原名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1928年5月,江苏建设厅以通场既归省立,乃将此场改为省立通州棉作试验场南汇分场。1928年6月,遂于通州总场同归农矿厅接管,1929年9月,厅令江苏省立通州棉作试验场改称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南汇分场因称今名;盐垦分场位于南通三余镇大有晋公司区域内,1929年9月,厅令改组扩充省立棉作试验场,除扩充总场及南汇分场外,并添设盐垦分场,因此于9月后即开始筹备,至翌年4月正式开办。资料来源: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一览》1930年7月,第4、14、18页
    1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第1卷第7号,1933年12月,第131页
    2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农业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21页
    3 1915年至1929年间,江苏省各地先后建立农场42个,其中县立农场39个:从事稻作的有12个县立农场:从事棉作的有南通、如皋、海门、嘉定、泰兴、宝山、启东、盐城、阜宁、靖江、上海、奉贤、南汇、川沙、太仓、东台、江浦等17个县立农场:从事麦作的有10个县立农场。1930年,部分农场改为农业改良场,扩充了规模,实行技术、经营于一体,单一示范推广与多种试验推广相结合。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农业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65页
    4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农业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23页
    5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农业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24页
    6 江苏省建设厅:《江苏建设季刊》第1卷第2期,1934年6月,第28页
    7 江苏省建设厅:《江苏建设季刊》第1卷第2期,1934年6月,第28页
    1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农业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80-181页
    1 杨于白主编:《嘉定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82页:通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通县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87页;南汇县志编纂委员会:《南汇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72页
    2 蒋迪先:《中国棉产统计之过去及将来》,《农业周报》53—55号合刊,1930年10月26日,第147-149页
    3 蒋迪先:《中国棉产统计之过去及将来》,《农业周报》53-55号合刊,1930年10月26日,第147-149页
    4 赵连芳:《今后我国棉作育种应取之方针》,《中国棉产改进统计会议专刊》,1931年,演讲第10,12页
    5 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一览》,1930年7月,第8页
    6 通海棉区(包括南通、海门、启东、崇明、如皋五县,另靖江、泰兴两县附之)、凇沪棉区(包括上海、宝山、南汇、奉贤、川沙、嘉定、太仓、常熟、松江、金山等十县)、盐垦棉区(江北滨海之地,南自海门,北至阜宁,南北600余里,新涨滩地2000余亩)、金陵棉区(金陵道属各县)、淮徐海棉区(苏北自清江浦以北各县)。资料来源: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一览》1930年7月,第2-3页
    7 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一览》,1930年7月,第1页
    1 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一览》,1930年7月,第2页
    2 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一览》,1930年7月,第2页
    3 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一览》,1930年7月,第2页
    4 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一览》,1930年7月,第2页
    5 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一览》,1930年7月,第3页
    6 《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工作纪要——最近一年来举行各项育种状况》,江苏省建设厅:《江苏建设季刊》第1卷第1期,1934年3月,第134页;《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民国二十三年份事业进行计划书——棉作育种计划》,《江苏建设季刊》第1卷第2期,1934年6月,第104页
    7 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一览》,1930年7月,第9页
    1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农业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39页
    2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农业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84页
    3 《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工作纪要——关于试验方而》,江苏省建设厅:《江苏建设季刊》第1卷第1期,1934年3月,第130页;《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工作纪要——最近一年来各项试验概况》,江苏省建设厅:《江苏建设季刊》第1卷第1期,1934年3月,第136页:《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民国二十三年份事业进行计划书——棉作栽培试验》,《江苏建设季刊》第1卷第2期,1934年6月,第105页
    1 《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工怍纪要——关于试验方而》,江苏省建设厅:《江苏建设季刊》第1卷第1期,1934年3月,第130页
    2 《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工作纪要——关于试验方而》,江苏省建设厅:《江苏建设季刊》第1卷第1期,1934年3月,第130页
    3 《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工作纪要——关于试验方面》,江苏省建设厅:《江苏建设季刊》第1卷第1期,1934年3月,第130页
    4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农业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84页
    1 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一览》1930年7月,第12页
    2 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工作汇报》,《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刊物》17号,1935年4月,第22页附图1
    3 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一览》1930年7月,第12页
    4 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工作汇报》,《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刊物》17号,1935年4月,第22页附图2
    5 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工作汇报》,《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刊物》第17号,1935年4月,第21页
    6 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工作汇报》,《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刊物》第17号,1935年4月,第21-23页。
    7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农业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58页
    1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农业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58页
    2 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一览》,1930年7月,第17页
    3 资料来源: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工作汇报》,《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刊物》第17号,1935年4月,第24页
    4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农业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60页
    5 《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工作纪要——最近一年来推广工作状况》,江苏省建设厅:《江苏建设季刊》第1卷第1期,1934年3月,第132页
    1 《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民国二十三年份事业进行计划书——推广计划》,《江苏建设季刊》第1卷第2期,第106页
    2 《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民国二十三年份事业进行计划书——推广计划》,《江苏建设季刊》第1卷第2期,第106页
    3 《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工作纪要——最近一年来推广工作状况》,江苏省建设厅:《江苏建设季刊》第1卷第1期,1934年3月,第132页
    4 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农情报告》,第3卷第8期,1935年8月,第160、169、175、181页
    5 《特约棉种场办法》,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一览》,1 930年7月,第33页
    6 《特约棉种场办法》,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一览》,1930年7月,第33页
    7 《特约棉种场办法》,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一览》,1930年7月,第33页
    1 《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推广棉子办法》,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一览》,1930年7月,第31页
    2 《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推广棉子办法》,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一览》,1930年7月,第31页
    3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农业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82页
    1 1913年资料据《江苏省实业报告书》(1913):1914-1918年资料据《江苏省农矿公报》(1929):1919-1936年资料据农林部棉产改进咨询委员会、中国棉纺业联合会编:《中国棉产统计》
    2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农业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59页
    3 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工作汇报》,《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刊物》第17号,1935年4月,第33页
    4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农业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70页
    5 朱弘复等:《中国棉花虫害》,社会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棉业月刊》第1卷第2期,转引自通州市地 方志编纂委员会:《南通县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5页
    1 杨于自主编:《嘉定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84页
    2 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工作汇报》,《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刊物》第17号,1935年4月,第33页
    3 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工作汇报》,《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刊物》第17号,1935年4月,第34页
    4 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工作汇报》,《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刊物》第17号,1935年4月,第34页
    5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农业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82页
    6 通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通县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8页
    1 叶元鼎:《上海棉花检查情形之调查》,《农学杂志》第1卷第1号,1928年3月,第71页
    2 叶元鼎:《上海棉花检查情形之调查》,《农学杂志》第1卷第1号,1928年3月,第71页
    3 叶元鼎:《上海棉花检查情形之调查》,《农学杂志》第1卷第1号,1928年3月,第71-72页
    4 叶元鼎:《上海棉花检查情形之调查》,《农学杂志》第1卷第1号,1928年3月,第72-73页
    1 叶元鼎:《上海棉花检查情形之调查》,《农学杂志》第1卷第1号,1928年3月,第66页
    2 叶元鼎:《上海棉花检查情形之调查》,《农学杂志》第1卷第1号,1928年3月,第65页
    3 王子建、王镇中:《七省华商纱厂调查报告》,《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丛刊》(第七种),商务印书馆,第153页
    4 叶元鼎:《上海棉花检查情形之调查》,《农学杂志》第1卷第1号,1928年3月,第69页
    5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八),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975-976页
    6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八),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975-976页
    7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八),江苏古籍出版 社1986年版,第976-978页
    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八),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975-976页
    2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棉统会关于全国棉花搀水搀杂取缔机关的统计》,《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八),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980-981页
    3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棉业统制委员会各省棉花搀水搀杂取缔所抽查查验棉花数量统计表》(1934年10月至12月)、《棉业统制委员会各省棉花搀水搀杂取缔所抽查查验棉花数量统计表》(1935年1月至12月)、《棉业统制委员会各省棉花搀水搀杂取缔所抽查查验棉花数量统计表》(1936年1月至12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八),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984-986页
    4 王孝俭主编:《上海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91页
    5 万易忠:《江苏棉业》,《农商公报》第77期,1920年12月,著译,第19页。转引自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511页
    1 《江苏棉产状况及改进方案》(1932年7月),选自1932年7月江苏实业厅编《江苏省主要实业实施方案》,中国第二历史挡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存稿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第369页
    2 江苏省建设厅:《江苏建设季刊》第1卷第2期,1934年6月,第134页
    3 《江苏省合作事业近况》,江苏省建设厅:《江苏建设月刊》第2卷第2期,1935年,第22页
    4 骆耕漠:《中国农产运销底新趋势》,《中国农村》,第1卷第4期,1935年1月,第10-13页
    5 《江苏省合作事业近况》,江苏省建设厅:《江苏建设月刊》第2卷第2期,1935年,第22页
    6 骆耕漠:《中国农产运销底新趋势》,《中国农村》,第1卷第4期,1935年1月,第6页
    7 杨于自主编:《嘉定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24页
    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存稿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76页
    1 《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南汇试验地民国二十三年份事业进行计划书》,《江苏建设季刊》第1卷第2期,1934年6月,第111页
    2 廖家楠:《改进江苏农业管见》,《农村经济》第1卷第1期,1933年12月16日,第47-48页
    3 廖家楠:《改进江苏农业管见》,《农村经济》第1卷第1期,1933年12月16日,第50页
    4 廖家楠:《改进江苏农业管见》,《农村经济》第1卷第1期,1933年12月16日,第50页
    5 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工作汇报》,《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刊物》第17号,1935年4月,第1页
    6 《全国经济委员会棉业统制委员会三年来工作报告》,1937年6月,第2页
    7 注:民国二十四年一月至六月改年份预算为年度预算
    8 《全国经济委员会棉业统制委员会三年来工作报告》,1937年6月,第2页
    9 《全国经济委员会棉业统制委员会三年来工作报告》,1937年6月,第1页
    1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农业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47页
    2 贾士毅:《民国财政经济问题今昔观》,中正书局,1970年4月台三版,第109页
    3 贾士毅:《民国财政经济问题今昔观》,中正书局,1970年4月台三版,第92页
    4 贾士毅:《民国财政经济问题今昔观》,中正书局,1970年4月台三版,第226页
    5 《国民会议第六次大会决议案》,《国民会议重要文件》,《东方杂志》,第28卷第11号,1931年6月,第99-100页
    6 杨于白主编:《嘉定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85页
    1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农业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51页
    2 叶元鼎:《普及农业科学知识谈》,《农学杂志》,第1卷第1号,1928年3月,第18页
    3 叶元鼎:《普及农业科学知识谈》,《农学杂志》,第1卷第1号,1928年3月,第19页
    4 冯锐:《普及农业科学知识谈》,《农学杂志》,第1卷第1号,1928年3月,第20页
    1 《修正江苏省县农业推广所通则》,《江苏建设季刊》第1卷第2期,1934年6月,第28页
    2 高振:《对于省立农事试验机关办事之商榷》,《农村经济》第1卷第6期,1934年4月,第55-56页
    1 杨立人:《在农村改进的实际工作中》,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主编:《中国农村》,黎明书局,第1卷第4期,1934年1月,第67页
    2 江苏省建设厅:《江苏建设季刊》第1卷第2期,1934年6月,第104页
    3 《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工作纪要——关于研究方面》,江苏省建设厅:《江苏建设季刊》第1卷第1期,1934年3月,第130页
    1 杨立人:《在农村改进的实际工作中》,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主编:《中国农村》,黎明书局,第1卷第4期,1934年1月,第69页
    2 《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南汇试验地民国二十三年份事业进行计划书一育种试验》,江苏省建设厅:《江苏建设季刊》第1卷第2期,1934年6月,第112页
    3 《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南汇试验地民国二十三年份事业进行计划书》,江苏省建设厅:《江苏建设季刊》第1卷第2期,1934年6月,第111页
    1 熊梦非:《改进中国棉产之意见》,《农村经济》,第2卷第4期,1935年2月,第48页
    2 《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南汇试验地民国二十三年份事业进行计划书》,江苏省建设厅:《江苏建设季刊》第1卷第2期,1934年6月,第117页
    1 杨于白主编:《嘉定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81页
    2 通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通县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92页:上海市南汇县志编纂委员会:《南汇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69-270页
    3 《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工作纪要——关于试验方而》,江苏省建设厅:《江苏建设季刊》第1卷第1期,1934年3月,第130页
    4 叶元鼎:《上海棉花检查情形之调查》,《农学杂志》第1卷第1号,1928年3月,第71页
    5 叶元鼎:《上海棉花检查情形之调查》,《农学杂志》第1卷第1号,1928年3月,第66页
    1 冯锐:《普及农业科学知识谈》,《农学杂志》,第1卷第1号,1928年3月,第18页
    2 赵式如:《农村复兴与农村教育》,《农村经济》第1卷第2期,1934年1月,第56页
    3 赵式如:《农村复兴与农村教育》,《农村经济》第1卷第2期,1934年1月,第57页
    4 姚庵:《农民生计教育与乡村经济建设》,《农村经济》第1卷第6期,1934年4月,第8页
    5 熊梦非:《江苏农村经济破产的分析》,《农村经济》第2卷第1期,1934年11月,第62-63页
    6 姚庵:《农民生计教育与乡村经济建设》,《农村经济》第1卷第6期,1934年4月,第14页
    1 熊梦非:《改进中国棉产之意见》,《农村经济》,第2卷第4期,1935年2月,第46页
    2 熊梦非:《改进中国棉产之意见》,《农村经济》,第2卷第4期,1935年2月,第46页
    3 农产品运销合作社吸收会员有基本会员与特别会员之分,凡江苏省农产运销合作社或合作社之兼营生产运销业务并经江苏省农民银行承认者,均可加入为基本会员,凡其他各省合作社或江苏省其他合作社委托运销办事处推销产品代理购买而成立者,均得为特别会员。参见《江苏省合作社农产运销办事处组织章程》第3条,《江苏省合作社农产品运销办事处组织章程》,江苏省建设厅:《江苏建设月刊》,第2卷第2期,1934年6月,第18页
    4 《江苏省合作社农产运销办事处组织章程》第5条,《江苏省合作社农产品运销办事处组织章程》,江苏省建设厅:《江苏建设月刊》,第2卷第2期,1934年6月,第18页
    5 《江苏省合作社农产运销办事处组织章程》第4条,《江苏省合作社农产品运销办事处组织章程》,江苏省建设厅:《江苏建设月刊》,第2卷第2期,1934年6月,第18页
    1 《江苏省合作社农产运销办事处组织章程》第6条,《江苏省合作社农产品运销办事处组织章程》,江苏省建设厅:《江苏建设月刊》,第2卷第2期,1934年6月,第18页
    2 《江苏省合作社农产运销办事处组织章程》第13条,《江苏省合作社农产品运销办事处组织章程》,江苏省建设厅:《江苏建设月刊》,第2卷第2期,1934年6月,第19页
    3 《江苏省合作社农产运销办事处组织章程》第10、12条,《江苏省合作社农产品运销办事处组织章程》,江苏省建设厅:《江苏建设月刊》,第2卷第2期,1934年6月,第19页
    4 《江苏省合作社农产运销办事处代理运销暂行办法》第2条,江苏省建设厅:《江苏建设月刊》,第2卷第2期,1934年6月,第19页
    5 《江苏省合作社农产运销办事处代理运销暂行办法》,江苏省建设厅:《江苏建设月刊》,第2卷第2期,1934年6月,第19页
    6 《江苏省合作社农产运销办事处代理运销暂行办法》第7、9条,江苏省建设厅:《江苏建设月刊》,第2卷第2期,1934年6月,第20页
    1 《江苏省合作社农产运销办事处代理运销暂行办法》第4条,江苏省建设厅:《江苏建设月刊》,第2卷第2期,1934年6月,第19页
    2 《江苏省合作社农产运销办事处代理运销暂行办法》第10、11条,江苏省建设厅:《江苏建设月刊》,第2卷第2期,1934年6月,第20页
    3 骆耕漠:《中国农产运销底新趋势》,《中国农村》1卷4期,1935年1月,第7页
    4 《江苏省合作社农产运销办事处组织章程》第2条,江苏省建设厅:《江苏建设月刊》,第2卷第2期,1934年6月,第18页
    5 《江苏省合作社农产运销办事处组织章程》第8条,江苏省建设厅:《江苏建设月刊》,第2卷第2期,1934年6月,第19页
    1 骆耕漠:《中国农产运销底新趋势》,《中国农村》第1卷第4期,1935年1月,第10-13页
    2 骆耕漠:《中国农产运销底新趋势》,《中国农村》第1卷第4期,1935年1月,第13-14页
    3 骆耕漠:《中国农产运销底新趋势》,《中国农村》第1卷第4期,1935年1月,第13-14页
    4 骆耕漠:《中国农产运销底新趋势》,《中国农村》第1卷第4期,1935年1月,第4页
    1 熊梦非:《改进中国棉产之意见》,《农村经济》第2卷第4期,1935年2月,第45页
    2 熊梦非:《改进中国棉产之意见》,《农村经济》第2卷第4期,1935年2月,第45页
    3 《国民会议第六次大会决议案》,《国民会议重要文件》,《东方杂志》,第28卷第11号,1931年6月,第99-100页
    4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第1卷第1号,1933年6月,第1页
    1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第1卷第1号,1933年6月,第1页
    2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第1卷第1号,1933年6月,第44页
    3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第1卷第3号,1933年8月,第22页
    4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第1卷第5号,1933年10月,第33页
    5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第1卷第5号,1933年10月,第33页
    6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第1卷第5号,1933年10月,第33页
    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八),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974页
    2 贾士毅:《民国财政经济问题今昔观》,中正书局,1970年4月台三版,第164页
    1 姚庵:《农民生计教育与乡村经济建设》,《农村经济》第1卷第6期,1934年4月,第13页
    2 贾士毅:《民国财政经济问题今昔观》,中正书局,1970年4月台三版,第201页
    3 1925年的五卅运动掀起了废除不平等条约的高潮,北京政府与帝国主义迫于人民高涨的反帝情绪,于同年10月26日至次年7月,召开关税特别会议。北京政府提出2.5%-27.5%的七级税率,英美日三国提出修改意见,将税率下调为2.5%-22.5%,并在会议结束宣言中承认中国享有关税自主权,但有个条件,就是要等到1929年1月1日废除厘金制度后,才能实施。参考虞宝棠:《国民政府与民国经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 1929年进口税则,棉织品平均税率为7.5%,1931年的进口税则棉织品平均税率为12.5%虞宝棠:《国民政府与民国经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1-62页
    5 贾士毅:《民国财政经济问题今昔观》,中正书局,1971)年4月台三版;虞宝棠:《国民政府与民国经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4页
    6 贾士毅:《民国财政经济问题今昔观》,中正书局,1970年4月台三版,第152页
    1 《财政部关于保护棉业政策》(1931年2月),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全宗号:422-4-156,转引自:(韩)金志焕:《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关税改订的性质与日本的对策——兼论1933、1934年度中国关税改订与棉业的关系》
    2 穆藕初:《论政府急宜救济棉业》,《纺织周刊》2卷50期,1932年12月3日,第1412页
    3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财政经济(六),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6-17页
    1 吴兆名:《中国民族工业之没落》,中国建设协会:《中国建设》第13卷第4期,1936年4月,第62页
    2 《大公报》,1933年4月29日
    3 吴兆名:《中国民族工业之没落》,中国建设协会:《中国建设》第13卷第4期,1936年4月,第62页
    1 贾士毅:《民国财政经济问题今昔观》,中正书局,1970年4月台三版,第203页
    2 贾士毅:《民国财政经济问题今昔观》,中正书局,1970年4月台三版,第206页
    3 贾士毅:《民国财政经济问题今昔观》,中正书局,1970年4月台三版,第203页
    4 参考贾士毅:《民国财政经济问题今昔观》,中正书局,1970年4月台三版,第203-204页
    5 《上海市棉花贩运同业工会关于增加外棉进口税率稳定国棉市价的代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八),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980页
    6 贾士毅:《民国财政经济问题今昔观》,中正书局,1970年4月台三版,第165页
    1 虞宝棠:《国民政府与民国经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6页
    2 《农村经济》,第2卷第1期,1934年11月,第108页
    3 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工作汇报》,《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刊物》第17号,1935年4月,第28-30页
    1 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一览》,1930年7月,第1页
    1 《苏省建设厅拟定棉业改进计划》(镇江通讯),《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第2卷第11号,1935年4月,第80页
    2 《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工作纪要——关于研究方而》,江苏省建设厅:《江苏建设季刊》第1卷第1期,1934年3月,第130页
    3 《苏省建设厅拟定棉业改进计划》(镇江通讯),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第2卷第11号,1935年4月26日,第80页
    1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农业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1、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三联书店1957年版
    2、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三联书店1957年版
    3、虞宝棠:《国民政府与民国经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三联书店1957年版
    5、钱俊瑞:《钱俊瑞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刘云柏:《近代江南工业资本流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樊树志:《江南市镇》,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黎明书局1935年版
    9、薛暮桥、冯和法:《中国农村论文选》(上、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0、薛暮桥:《旧中国的农村经济》,农业出版社1980年版,第91页
    11、桑润生编著:《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农业出版社1986年版
    12、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2000年版
    13、陆仰渊、方庆秋主编:《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
    14、贾士毅:《民国财政经济问题今昔观》
    15、王子建、王镇中:《七省华商纱厂调查报告》,《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
    16、学研究所丛刊》(第7种),商务印书馆
    17、《抗战前十年之中国》,台北,龙田出版社
    18、李文海:《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9、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中央编译出版1996年版
    20、候建新:《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1、陈国灿:《江南农村城市化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农商(一);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六)、(七)、(八),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23、[美]黄宗智:《长江三角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2年版
    24、[美]马若孟著、史建云译:《中国农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1999年版
    25、[美]卜凯:《中国农家经济》,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26、[美]王国斌著、李伯重等译:《转变的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江苏省志·农业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上海县志》,据1935年铅印本影印
    3、《嘉定县续志》,1930年铅印本
    4、《上海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嘉定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6、《南通县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南汇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大公报》
    2、《东方杂志》
    3、《农业周报》
    4、《农商公报》
    5、《农情报告》
    6、《农学杂志》
    7、《农村经济》
    8、《中国农村》
    9、《中国建设》
    10、《江苏建设月刊》
    11、《江苏建设季刊》
    12、《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
    13、《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一览》
    14、《中国棉产改进统计会议专刊》
    15、《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工作汇报》
    16、《全国经济委员会棉业统制委员会三年来工作报告》
    1、廖家楠:《改进江苏农业管见》(《农村经济》第1卷第1期,1933年)
    2、赵式如:《农村复兴与农村教育》(《农村经济》第1卷第2期,1934年)
    3、高振:《对于省立农事试验机关办事之商榷》(《农村经济》第1卷第6期,1934年)
    4、姚石菴:《农民生汁教育与乡村经济建设》(《农村经济》第1卷第6期,1934年)
    5、熊梦非:《江苏农村经济破产的分析》(《农村经济》2卷1期,1934年)
    6、郑季楷:《对外贸易入超与农村破产及复兴条件》(《农村经济》第2卷第4期,1935年)
    7、熊梦非:《改进中国棉产之意见》(《农村经济》,第2卷第4期,1935年)
    8、马成春:《中国棉业推广之研究》(《农业周报》第1卷第25期,1931年)
    9、蒋迪先:《中国棉产统计之过去及将来》(《农业周报》53-55号合刊,1930年)
    10、金超:《农村复兴与农业推广》(《中国建设月刊》第8卷第5期,1933年)
    11、吴兆名:《中国民族工业之没落》(《中国建设月刊》第13卷第4期,1936年)
    12、冯锐:《普及农业科学知识谈》(《农学杂志》第1卷第1号,1928年)
    13、叶元鼎:《上海棉花检查情形之调查》(《农学杂志》第1卷第1号,1928年)
    14、杨立人:《在农村改进的实际工作中》(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主编:《中国农村》,黎明书局,第1卷第4期,1934年)
    15、骆耕漠:《中国农产运销底新趋势》(《中国农村》第1卷第4期,1935年)
    16、穆藕初:《论政府急宜救济棉业》(《纺织周刊》第2卷第50期,1932年)
    17、马寅初:《十年来的中国经济建设》(《抗战前十年之中国》台北龙田出版社)
    18、王祖廉:《中国棉业改进意见》(《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第2卷第5号,1934年)
    19、万勗忠:《江苏棉业》(《农商公报》,第77期,著译第19页,1920年)
    20、王善佺:《棉作试验新法之商榷》(《中华农学会报》第116期,1933年)
    21、赵连芳:《今后我国棉作育种应取之方针》(《中国棉产改进统计会议专刊》,1931年)
    22、刘阳:《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对美国棉花品种的引进、改良及推广》(《中国农史》1999年18卷第3期)
    23、刘阳:《抗战前棉业统制委员会改进棉花产销事业述评》(《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3期)
    24、蒋国宏:《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反对棉花搀水搀杂的斗争》(《南通大学学报》社科报,第22卷第3期,2006年)
    25、[韩]金志焕:《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关税改订的性质与日本的对策——兼论1933、1934年度中国关税改订与棉业的关系》
    26、章楷:《20世纪百年间江苏的棉产改进和发展》(《古今农业》2000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