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近代教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些年来,教育界、学术界对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倍为关注,在深入探讨各民族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同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其中回族教育,因其人口众多、分布甚广,且较好地继承了本民族传统文化,而更受重视。近代宁夏,作为回族之乡,无论是就其传承伊斯兰教文化为主的宗教教育而言,还是以其普及大众文化知识的国民教育而论,都在西北乃至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因而,研究宁夏近代教育的发展历程,为近代回族教育研究及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史研究打开了一扇窗口,提供了典型范例。对于今天西部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与创新,均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在立足于发掘和整理近代第一手文献资料基础上,广泛汲取前人研究成果,试图对宁夏近代教育进行全面研究。按照宁夏各民族国民教育与宗教教育的近代化进程,将全篇分为五章,加以论述:
     第一章,清末新政前的宁夏社会与教育状况。同治年后,宁夏人口锐减,清政府为加强对宁夏回族的统治,强行迁徙众多回族到宁夏穷山僻壤之地,造成宁夏回民聚居地区教育严重落后,以及教育发展严重不均衡等问题。清末新政前,宁夏府州县学、书院、社学、义学以及私塾都是为科举服务,注重伦理道德教育,轻视生产技能培养。宁夏经堂教育重在为清真寺培养宗教职业人士,小学主要学习阿拉伯语和一般宗教知识,大学学习伊斯兰教经典、教义和教法等。教会教育,围绕经言要理,实施汉语识字教育等。这时期,宁夏回族子弟就学经堂教育的多,去官学、社学、义学的少,这样使得宁夏回汉各民族接受普通文化知识教育的距离拉开了。
     第二章,从清末新政到1929年宁夏建省前,宁夏近代教育的产生与初步发展。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宁夏改满城书院为驻防满营两等小学堂,开启了宁夏近代教育的先河。此后的近30年,宁夏普通教育,尤其是宁夏回族普通教育在多方人士的推动下,近代化教育逐渐开展。这一时期宁夏兴办学校,无不渗透着回汉各民族团结合作、共创教育未来的新气象。许多清真学校聘请汉族教员任教,学生入学也是回汉兼收。同时,入读普通小学校的回族学生也有增加。与此同时,宁夏经堂教育虽身处社会转型期的教育变革大潮中,但因其教育自身的封闭性而一时难于适应性地向前变化发展。
     第三、第四、第五章,以专题形式,分别论述宁夏建省后的教育政策与教育管理;讨论建省后宁夏国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探讨建省后宁夏学校式社会教育、变革的经堂教育与教会教育。
     1929年宁夏建省后,作为边疆省份,其教育政策主要倾斜于边疆教育政策与义务教育政策。边疆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化特殊为相同,以期达到各民族教育的平等、统一发展。义务教育政策,是逐级将普及一年、二年乃至四年儿童义务教育与推广民众识字、扫除文盲等的社会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然而教育政策的正确制定不能代表教育政策的顺利实施,这里很大程度上受限于教育行政管理的作用。建省后,宁夏教育行政机构虽逐步建立健全,但因教育经费极其有限,所谓教育行政机构的管理也只能是巧妇难于无米之炊。
     宁夏国民教育,以其建省后接受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的人数来看,呈现金字塔式的发展状况。初等教育,以普及义务教育为中心向着规模化方向发展,施教对象不仅面向学龄儿童,而且辅助广大失学民众受教育;中等教育,发展空间不大,仅拓展有职业技术教育、师范教育及中学教育等;所谓高等教育,只是宁夏当地政府利用外在教育资源培养本地学生接受国内留学与国外留学教育,而宁夏本省内并未建立起实质性的高等院校。
     就学校式的社会教育而言,宁夏建省后入学民众虽年有增加,但与预期目标相去甚远。宁夏经堂教育在变革道路上出现了诸多问题,但变革的结果使宁夏经堂教育大大向前迈进一步。与此同时,宁夏教会教育也适时调整了教育方针、办学形式和方法,进而得到发展。
     总之,宁夏教育在近代化的历程中,既体现有与西北乃至全国其他省份相类似的教育共性,同时又因其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与社会历史发展背景而独显其近代教育特色。
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 is taken seriously by the Chinese educational circles and academic circles at present, and which leads to a great deal achievements are obtained by researching the history of ethnic education. Meanwhile, much more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Hui people's education for its large population in China and their well kept traditional culture . The education in Northwest and even in whole nation was certainly influenced by general modern education in Ningxia ,not only accounted for its religious education but also for its public education. The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the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in Ningxia provides a typical insight for the educational study on Hui minority and the study on educational history in the ethnic areas , which has great academic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first hand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the obtained achievements, we try to give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the modern education in Ningxia .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education and religious education,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on society and educational aspects in Ningxia,and before the New Deal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Due to many Hui people were forced to move to the poor and remote areas in Ningxia after the Reign of Tongzhi, education among Hui people was quite backward ,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was very imbalanced. Confucianism in Ningxia served the Keju institution, which valued ethical education but looked down on technical training. While mosque education in Ningxia was aim at cultivating Imam and the teachers for muslims, which taught children Arabic and basics about Islam during the elementary phase as well as profound knowledge about Islam in the senior grades. Most of the Hui chidren in Ningxia learned in mosques but not in these schools which were run by the government or in Shexue and Yixue ,therefore the existed gap of learning Confucian culture between Hui people and Han people was widened.
     The second chapter concerns the first step development and coming into being of the modern education system in Ningxia. In 1903, the Mancheng academy of classical learning was shifted to school, which was considered to be the beginning of Ningxia's modern education.and then the public education especially the Hui public education was modernized step by step with the joint efforts of Hui and Han for almost 30 years. Many Hui chidren went to Muslim schools in which Han chidren were few, meanwhile some of Hui chidren learned in public schools yet with a unstable increase of the enrolling number. But the mosque education in Ningxia couldn't well adapt the changing social situation and always adhered to its old rules.
     The third ,the fourth and the fifth chapters involve respectively: the educational policies and administration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Ningxia province ;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c education in Ningxia; social education in schools, transformed mosque education and missionary education.
     Since 1929 the educational policy for the border regions and the policy of compelling education had dominated the form of education in Ningxia. In order to balance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between different ethnics, the educational policy for the border regions was to unify the various forms of education .While the policy of compelling education was to let all children to learn in primary schools from grade one to grade four, meanwhile, let the masses to learn how to read. However, the proper policies couldn't be carried on smoothly without right function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Even if the organization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was established perfectly, it couldn't reach its original expectation because of the short of financial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primary education,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shaped in Pyramid, because primary education for children as well as civilians went fast and widely, while the progress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 had made was less with simple vocational education, normal education and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was the least without higher university.
     As far as the social education is concerned, since Ningxia province was established , the population of the literate increased much faster than ever before , but still less than the goal set before. While the mosque education in Ningxia developed fast, meantime, missionary education made a progress further by adjusting educational principles and methods.
     All in all, compared the education with other provinces",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of Ningxia in modern time were not only unique but also sharing similarities for its special situation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引文
[1]余树畴《秦陇回务记略》,载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资料丛刊》第四种《回民起义》,上海,神州国光1952年版,第215页。
    [2]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局编《宁夏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第61页。
    [1][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李康译《教育思想的演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页。
    [1]平罗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平罗县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1]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64《志三十九·地理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115页。
    [1][清]张金城等《乾隆宁夏府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3-64页。
    [2]平罗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平罗县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3][清]佚名撰,胡建东校注《光绪宁灵厅志》第3卷《疆域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9-21页。
    [4]马福祥,陈必淮主修,王之臣总纂《朔方道志》卷2《舆地志上》,天津,天津华泰印书局代印,1927年版,第1页。
    [5]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64《志三十九·地理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126页。
    [6]马福祥,陈必淮主修,王之臣总纂《朔方道志》卷2《舆地志》,天津,天津华泰印书局代印,1927年版,第21页。
    [7]《清世宗实录》卷94,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57页。
    [1]《清世宗实录》卷94,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57页。
    [2]慕寿祺《甘宁青史略》卷19,引阿桂议奏甘肃善后事宜,兰州,兰州俊华印书馆,1937年铅印本,第9页。
    [3]《清高宗实录》卷1205.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0页。
    [4]《清高宗实录》卷1207,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0页。
    [5]《清高宗实录》卷1343,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2页。
    [1]马福祥,陈必淮主修,王之臣总纂《朔方道志》卷9《贡赋志下》,天津,天津华泰印书局代印.1927年版,第10页。
    [2]马福龙《伊斯兰在宁夏》,载《西北通讯》,1948年2卷8-9期,收录于《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宁夏分册),1986年内部发行,第217页。
    [3]叶超等编纂《民国固原县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75页。
    [1][清]左宗棠著,岑生平点校《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23,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版,第17页。
    [2][清]左宗棠著,李行之校点《左宗棠全集·札件》,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248页。
    [3][清]杨毓秀《平回志》卷5,载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资料丛刊》第四种《回民起义》,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版,第167页。
    [4][清]易孔昭、胡孚骏、刘然亮《平定关龙纪略》卷10,载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资料丛刊》第四种《回民起义》,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版,第96页。又:在左宗棠的安插中,也将灵武、吴忠的回民安到固原。吴忠回民的土地被分给了“董字三营”后代,但他们中多有抽大烟者,渐以地换烟,回民才得以返回。
    [5][清]杨毓秀《平回志》卷5,载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资料丛刊》第四种《回民起义》。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版,第168页。
    [6]卢凤阁《左文襄公征西史略》,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2版,第14页。
    [7][清]易孔昭、胡孚骏、刘然亮《平定关龙纪略》卷10,载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资料丛刊》第四种《回民起义》,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版,第112页。
    [8]桑丹桂修,陈国栋纂《重修隆德县志》卷1,平凉文兴元书局印,1935年版,第50页。
    [9][清]杨毓秀《平回志》卷6,载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资料丛刊》第四种《回民起义》,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版,第182页。
    [10][清]杨毓秀《平回志》卷6,载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资料丛刊》第四种《回民起义》,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版,第182页。
    [1][清]左宗棠著,李行之校点《左宗棠全集·奏稿五》,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版,第561页。
    [2]蓋世儒修,张逢泰纂《化平县志·职官志》卷2,平凉一心印书馆石印,1940年版,第17页。
    [3][清]左宗棠著,李行之校点《左宗棠全集·奏稿五》,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版,第561页。
    [1]本节部分内容见拙文《清末新政期间的宁夏近代教育》,载《宁夏社会科学》2008年2期,第138-142页。
    [2]刘郁芬修《甘肃通志稿·甘肃教育志》,兰州,甘肃省图书馆,1964年油印,第219页。
    [3][清]张金城修,杨浣雨纂《乾隆宁夏府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点较本,第161页。
    [4][清]张金城修,杨浣雨纂《乾隆宁夏府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点较本,第163-164页。
    [5][清]张金城修,杨浣雨纂《乾隆宁夏府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点较本,第167-168页。
    [6][清]张金城修,杨浣雨纂《乾隆宁夏府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点较本,第162页。
    [1][清]张金城修,杨浣雨纂《乾隆宁夏府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点较本,第172页。
    [2][清]杨芳灿监修,郭楷撰修《灵州志迹》卷2,嘉庆三年抄本,第20页。
    [3]胡迅雷《清代宁夏教育述略》,载宁夏文史研究馆编《宁夏文史》第11辑,1982年,第123页。
    [1][清]李鸿章等续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礼部》卷311,清光绪十二年印,1886年线装。
    [2][清]李鸿章等续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礼部》卷310,清光绪十二年印,1886年线装。
    [3]此表是根据《甘肃新通志》、《乾隆宁夏府志》、《朔方道志》、《民国固原县志》等整理而成。
    [1][清]李鸿章等续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礼部》卷310,清光绪十二年印,1886年线装。
    [2][清]杨芳灿监修,郭楷撰修《灵州志迹》卷2,嘉庆三年抄本,第21页。
    [3]罗正钧《左宗棠年谱》,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380页。
    [4]金占详《民国时期银北的回民教育》,载石嘴山政协文史资料编审组编《石嘴山文史资料》第7辑,1992年版,第19页。
    [1]马福祥,陈必淮主修,王之臣总纂《朔方道志》卷10《学校志》,天津,天津华泰印书馆代印,1927年版,第3页。
    [2]《清世宗实录》127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65-666页。
    [3][清]升允,长庚修,安维峻纂《甘肃新通志》卷35《学校志·书院》,宣统元年(1909年)刻本,第8-22页。
    [4][清]升允,长庚修,安维峻纂《甘肃新通志》卷38《学校志·学堂》,宣统元年(1909年)刻本,第4-10页。
    [5][清]汪绎辰《银川小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4页。
    [6]刘郁芬修《甘肃通志稿·甘肃教育志》,兰州,甘肃省图书馆,1964年油印,第240页。
    [1]刘郁芬修《甘肃通志稿·甘肃教育志》,兰州,甘肃省图书馆,1964年油印,第239页。
    [2]柯绍忞《新元史》卷69《食货志二》,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8年版,第342页。
    [3][清]升允,长庚修,安维峻纂《甘肃新通志》卷37《学校志·社学》,宣统元年(1909年)刻本,第4页。
    [4]马福祥,陈必淮主修,王之臣总纂《朔方道志》卷10《学校志》,天津,天津华泰印书局代印,1927年版,第4页。
    [1][清]李鸿章等《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360《礼部·学校》,清光绪12年(1886)石印本。
    [2][清]升允修,长庚修,安维峻纂《甘肃新通志》卷36《学校志·义学》,宣统元年(1909年)刻本,第1页。
    [3]胡迅雷《清代宁夏教育述略》,载宁夏文史研究馆编《宁夏文史》第11辑,1982年,第130页。
    [4]此表是根据《甘肃新通志》、《乾隆宁夏府志》、《朔方道志》、《固原县志》《宁夏文史》等整理而成。
    [1][清]左宗棠著,李行之校点《左宗棠全集·札件》,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392页。
    [2]秦翰才《左文襄公在西北》,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259页。
    [3]马维翰《纳家户回民小学简史》,载永宁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永宁文史资料》,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4页。
    [1]石觉民《西北回教生活·经堂教育》,载《回教青年》,兰州,回民印书局,1945年版,第151页。
    [2]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548页。
    [1][清]赵灿《经学系传谱》,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1-49页。
    [2][清]赵灿《经学系传谱》,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1页。
    [3]李兴华《同心伊斯兰教研究》,载《回族研究》2008年1期,第68页。
    [4]王永亮《西北回族社会发展机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6页。
    [5]金祯,杨学《海东阳及其墓碑清真教述圣公碑记》,载《回族研究》1991年4期,第15-18页。
    [1]李敬摄《固原县伊斯兰教协会及部分清真寺照片选登》,载宁夏固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固原文史资料》第2辑,1988年,第101页。
    [2]马福龙《伊斯兰教在宁夏》,《西北通讯》1948年2卷8-9期,收录于《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宁夏分册),1986年内部发行,第222页。
    [1][清]赵灿《经学系传谱》,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页。
    [2]庞士谦《中国回教寺院教育之沿革及课本》,载《禹贡》1937年7卷4期,收录于《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甘肃分册),1987年内部发行,第608页。
    [3]李敬摄《固原县伊斯兰教协会及部分清真寺照片选登》,载宁夏固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固原文史资料》第2辑,1988年,第101页。
    [4]庞士谦《中国回教寺院教育之沿革及课本》,载《禹贡》1937年7卷4期,收录于《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甘肃分册),1987年内部发行,第608页。
    [1]李兴华《中国伊斯兰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12-513页。
    [1]白寿彝《中国回教小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44年版,第32-34页。
    [2]白寿彝《中国回教小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44年版,第34页。
    [3]石觉民《西北回教生活·经堂教育》,载《回教青年》,兰州,回民印书局,1945年版,第151页。
    [4]马福龙《伊斯兰教在宁夏》,载《西北通讯》2卷8、9期,收录于《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宁夏分册),1986年内部发行,第223页。
    [1]石觉民《西北回教生活·经堂教育》,载《回教青年》,兰州,回民印书局,1945年版,第153-156页。
    [2]王静斋《中国回教经堂教育的检讨》,载《回民言论》1939年1卷2期,收录于《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甘肃分册),1987年内部发行,第610页。
    [1]託太哈著,马坚译《回教教育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41年版,第90页。
    [2]託太哈著,马坚译《回教教育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41年版,第90页。
    [3]託太哈著,马坚译《回教教育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41年版,第90页。
    [4]王静斋《中国回教经堂教育的检讨》,载《回民言论》1939年1卷2期,收录于《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甘肃分册),1987年内部发行,第610页。
    [5]石觉民《西北回教生活·经堂教育》,载《回教青年》,兰州,回民印书局,1945年版,第143页。
    [1]石觉民《西北回教生活·经堂教育》第1辑。载《回教青年》,兰州,回民印书局,1945年版,第144-148页。
    [2]佚名《纪事》,白寿彝主编《中国近代资料丛刊》第四种《回民起义》,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年版,第239页。
    [3]赵灿《经学系传谱》,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1页。
    [1]韩中义《历史文献--小经<纪事>初探》,载周伟洲主编《西北民族论丛》第4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4-205页。
    [2]王怀德,马希平《经堂教育--伊斯兰教育的民族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5页。
    [3]李楷顺,余振贵《宁夏回族与伊斯兰教》,载宁夏文史文员会编《宁夏文史资料》第18辑,1987年,第110-111页。
    [1]隆德里《西湾子圣教源流》,载古伟瀛主编《塞外传教史》,台北,光启出版社,2002年版,第53页。
    [2]郭轶平《巴盟历史上的教会教育》,巴彦淖尔盟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巴彦淖尔文史资料》第12辑,第83页。
    [3]Patrick Taveirne: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A history of Schout in ordos 1874-1911,Leuven:Leuven University Press,2004,p386。
    [1]易人整理《磴口县天主教办学史略》,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磴口县委员会编《磴口县文史资料》第6辑,1989年版,第69页。
    [2]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上海,上智编译馆,1950年版,第98页。
    [3]彭嵩寿著,胡儒汉,王学明译《闵玉清传》,内大藏本,第119页。
    [4]彭嵩寿著,胡儒汉、王学明译《闵玉清传》,内大藏本,第97页。
    [5]王守礼《边疆公教事业》,上海,上智编译馆,1950年版,第155页。
    [6]段德荣《建国前河套区天主教史略》,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第20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页。
    [7]郭轶平《巴盟历史上的教会教育》,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巴彦淖尔盟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巴彦淖尔文史资料》第12辑,内部发行,第101页。
    [8]易人整理《磴口县天主教办学史略》,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磴口县委员会编《磴口县文史资料》第6辑。1989年,第73页。
    [1]牛星奎.王保国,陈济川《基督教在宁夏的传播和发展》,载银川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银川文史资料》第3辑,1986年,第107页。
    [1]《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5-176页。
    [2]蓋世儒修,张逢泰纂《化平县志·教育志》卷2,平凉一心印书馆石印,1940年版,第31页。
    [3]蓋世儒修,张逢泰纂《化平县志·教育志》卷2,平凉一心印书馆石印,1940年版,第31页。
    [4]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727页。
    [1]《学部奏陈各省学务官制折》(光绪三十二年四月),载《大清教育新法令》第1册第1编,收录于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78页。
    [2]《清德宗实录》卷560,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页。
    [3]马福祥,陈必淮主修,王之臣总纂《朔方道志》卷10《学校志》,天津,天津华泰印书局代印,1927年版,第2页。
    [4]朱允明《甘肃省乡土志稿二》第12章《甘肃省之教育》,兰州,兰州古籍书店影印本,1990年版,第472页。
    [5]《学部奏改订劝学所章程折》(宣统二年十二月),载《教育杂志》第3年第2期,1910年,收录于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83页。
    [1]海原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海原县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30-831页:升允,安维峻等修《甘肃新通志》卷31《学校志·学额》,宣统元年(1909年)刻本,第4页。
    [1][清]升允《甘肃新通志》卷31《学校志·学额》,宣统元年(1909年)刻本,第4页。
    [2]《宣统政纪》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2页。
    [1]朱允明《甘肃省乡土志稿二》第12章《甘肃省之教育》,兰州,兰州古籍书店影印本,1990年版,第472页。
    [2]刘郁芬修《甘肃通志稿·甘肃教育志》,兰州,甘肃省图书馆,1964年油印,第250页。
    [3]刘郁芬修《甘肃通志稿·甘肃教育志》,兰州,甘肃省图书馆,1964年油印,第250页。
    [4]刘郁芬修《甘肃通志稿·甘肃教育志》,兰州,甘肃省图书馆,1964年油印,第250页。
    [5]刘郁芬修《甘肃通志稿·甘肃教育志》,兰州,甘肃省图书馆,1964年油印,第290页。
    [6]刘郁芬修《甘肃通志稿·甘肃教育志》,兰州,甘肃省图书馆,1964年油印,第290页。
    [1]徐世雄《建国前宁夏教育史略》,载宁夏文史研究馆编《宁夏文史》第2辑,1986年,第29页。
    [2]李雨村《解放前宁夏教育》,载宁夏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宁夏文史资料》第11辑,1982年,第76页。
    [3]刘郁芬修《甘肃通志稿·甘肃教育志》,兰州,甘肃省图书馆,1964年油印,第218页。
    [4]徐世雄《建国前宁夏教育史略》,载宁夏文史研究馆编《宁夏文史》第2辑,1986年,第27-28页。
    [5]《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光绪三十二年),载《大清教育新法令》第1册第2编,上海:商务印书馆,清宣统2年(1910年),收录于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17页。
    [1]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篡委员会编纂《甘肃省志·教育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3页。
    [2]徐世雄《建国前宁夏教育史略》,载宁夏文史研究馆编《宁夏文史》第2辑,1986年,第28页。
    [3]同心县志编委会编《同心县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4页。
    [1]冶正纲《宁夏伊赫瓦尼著名经学家虎嵩山》,宁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清代中国伊斯兰教论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20页。
    [2]保廷樑《劝同人负兴教育之责任说》,载《醒回篇》第1号,第40页。
    [3]黄镇磐《宗教与教育之关系》,载《醒回篇》第1号,第9页。
    [4]赵钟奇《论中国回教之国民教育》,载《醒回篇》第1号,第66页。
    [5]赵振武《三十年回教文化概况》,载李兴华,冯今源主编《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选编》(下).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48页。
    [1]黄奋生《蒙藏新志》第13章《训政时代之宗教》,1938年铅印本,第728页。
    [2]宿心慰《天主教传入磴口地区述略》,载磴口县委员会编《磴口县文史资料》第6辑,第21页。
    [3]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上海,上智编译馆,1950年版,第60页。
    [4]郭轶平《巴盟历史上的教会教育》,载巴彦淖尔盟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巴彦淖尔文史资料》第12辑,第89页。
    [5]李西樵《解放前公教教育的回顾》,载《呼和浩特文史资料》第9辑,1994年,第228页。
    [1]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上海,上智编译馆,1950年版,第116-117页。
    [2]Patrick Taveirne: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A history of Schout in ordos 1874-1911,Leuven:Leuven University Press,2004,p.369
    [3]易人整理《磴口县天主教办学史略》,载磴口县委员会编《磴口县文史资料》第6辑,1989年,第68页。
    [1]郭轶平《巴盟历史上的教会教育》,载巴彦淖尔盟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巴彦淖尔文史资料》第12辑,第85页。
    [2]徐世雄《建国前宁夏教育史略》,宁夏文史研究馆编《宁夏文史》第2辑,1986年,第28页。
    [1]张青,解光穆《海城县第一小学校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2]《清德宗实录》卷573,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4页。
    [3]《宣统政纪》卷11,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2页。
    [1]李雨村《解放前宁夏教育述略》,载宁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宁夏文史资料》第11辑,1982年,第75-76页。
    [2]朱允明《甘肃省乡土志稿》第12章《甘肃省之教育》,兰州,兰州古籍书店影印本,1990年版,第469页。
    [3]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篡委员会编《甘肃省志·教育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1-42页。
    [1]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篡委员会编《甘肃省志·教育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3页。
    [2]金律和《宁夏今日的教育》,载《开发西北》第1卷第6期,开发西北协会出版,1934年版,第67页。
    [3]马廷秀《由兰州回教劝学所至甘肃全省回教教育促进会的经过》,载甘肃省兰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兰州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1983年,第131页。
    [1]刘郁芬修《甘肃通志稿·甘肃教育志》,兰州,甘肃省图书馆,1964年油印,第224页。
    [2]刘郁芬修《甘肃通志稿·甘肃教育志》,兰州,甘肃省图书馆,1964年油印,第222-223页。
    [3]《教育部公布全国蒙回教育概况》,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教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21页。
    [1]《小学教育法令》,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教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41页。
    [2]马福祥,陈必淮主修,王之臣总纂《朔方道志》卷2《舆地志上》,天津,天津华泰印书馆代印,1927年版,第19页。
    [3]国民政府《内政调查统计表》第二册,1933年刊,收编在常乃光《中国人口》(宁夏分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版,第56页。
    [1]马福祥,陈必淮主修,王之臣总纂《朔方道志》卷12《学校志》,天津,天津华泰印书馆代印,1927年,第8-9页:刘郁芬修《甘肃通志稿》,兰州,甘肃图书馆油印,1964年版,第276页。
    [1]吴锡录《解放前贺兰教育状况的点滴》,载宁夏贺兰县委员会编《贺兰文史资料》第1辑,1985年,第67页。
    [2]吴锡录《回忆保家户清真国民学校》,载宁夏贺兰县委员会编《贺兰文史资料》第2辑,1986年,第48-49页。
    [1]马维翰《纳家户回民小学简史》,载宁夏永宁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永宁文史资料》第1辑,1986年,第36页。
    [2]马维翰《纳家户回民小学简史》,载宁夏永宁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永宁文史资料》第1辑,1986年,第38页。
    [3]马福祥,陈必淮主修,王之臣总纂《朔方道志》卷10《学校志》,天津,天津华泰印书馆代印,第9-10页:《甘肃通志稿》,第277页:《甘肃新通志》,第70页。
    [1]马福祥,陈必淮主修,王之臣总纂《朔方道志》卷10《学校志》,第10-11页:《甘肃通志稿》,第277-278页。
    [1]何其正,方兴仁《中卫应理小学校校史》,中卫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中卫文史》第2辑,1988年,第90-91页。
    [1]《朔方道志》卷10《学校志》,第13-14页;《甘肃通志稿》,第277页。
    [1]马福祥,陈必淮主修,王之臣总纂《朔方道志》卷10《学校志》,天津,天津华泰印书馆代印,1927年版,第14页。
    [2]吴少良《马羲龙办学》,载宁夏平罗县委员会编《平罗文史资料》第6辑,第118页。
    [3]马福祥,陈必淮主修,王之臣总纂《朔方道志》卷10《学校志》,第15页:刘郁芬修《甘肃通志稿》,第277页。
    [1]马福祥,陈必淮主修,王之臣总纂《朔方道志》卷10《学校志》,第2页:刘郁芬修《甘肃通志稿》,第277-278页。
    [1]马福祥,陈必淮主修,王之臣总纂《朔方道志》卷10《学校志》,第8页:刘郁芬修《甘肃通志稿》,第277页。
    [2]张光祖《我所知道的盐池县教育情况》,载宁夏盐池委员会编《盐池县文史资料》第1辑,1983年,第1页。
    [3]杨增禄《惠安堡高小》,载宁夏盐池委员会编《盐池县文史资料》第6辑,1992年,第57-58页。
    [1]马福祥,陈必淮主修,王之臣总纂《朔方道志》卷10《学校志》,第18页;刘郁芬修《甘肃通志稿》,第274页。
    [1]贺兰县志史编纂委员会编《贺兰县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25页。
    [2]资料来源于刘郁芬修《甘肃通志稿》,兰州,甘肃图书馆油印,1964年版,第276-278页:常乃光编《中国人口》(宁夏分册)等。
    [1]《1928年甘肃省民政厅各县户口调查表》,载常乃光《中国人口(宁夏分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版,第57页。
    [2]刘郁芬修《甘肃通志稿·甘肃教育志》,兰州,甘肃省图书馆,1964年油印,第275页。
    [1]叶超等编纂《民国固原县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61页。
    [2]赵锦云口述,李文乾整理《固原第一所女子学校的成立》,载宁夏固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固原文史资料》第3辑,1989年,第222-223页。
    [3]叶超等编纂《民国固原县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62页。
    [4]赵锦云口述,李文乾整理《固原第一所女子学校的成立》,宁夏固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固原文史资料》第3辑,1989年,第225页。
    [5]马绍文《固原县第一所回民学校及其创始人--张禹川》,宁夏固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固原文史资料》第1辑,1987年,第5页。
    [6]叶超等编纂《民国固原县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61页。
    [7]叶超等编纂《民国固原县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62页。
    [8]李英夫《固原第二所回民学校--三营小学的诞生》,载宁夏固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固原文史资料》第1辑,1987年,第15页。
    [1]刘郁芬修《甘肃通志稿·甘肃教育志》,兰州,甘肃省图书馆,1964年油印,第276页。
    [2]张青,解光穆《海原县第一小学校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1]张青,解光穆《海原县第一小学校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27页。
    [2]刘郁芬修《甘肃通志稿·甘肃教育志》,兰州,甘肃省图书馆,1964年油印,第276页。
    [1]刘郁芬修《甘肃通志稿·甘肃教育志》,兰州,甘肃省图书馆,1964年油印,第271页。
    [1]《小学教育法令》,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教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42页。
    [2]《小学教育法令》,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教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41-443页。
    [3]金律和《宁夏今日的教育》,载《开发西北》第1卷第6期,开发西北协会出版,1934年版,第55页。
    [4]安涧《宁夏教育现状纪略》,载《西北论衡》第5卷第6期,1937年,第15页。
    [1]金律和《宁夏今日的教育》,载《开发西北》第1卷第6期,开发西北协会出版,1934年版,第55页。
    [2]温怀桑《如何发展甘宁青回民教育》,载《西北论衡》第5卷第5期,1937年,第8页。
    [1]安涧《宁夏教育现状纪略》,载《西北论衡》第5卷第6期,1937年,第16页。
    [2]苏盛华《宁夏全省清真教育之一斑》,载《月华》第5卷第12期,1933年,第14-15页。
    [3]马福祥,陈必淮主修,王之臣总纂《朔方道志》卷10《学校志》,天津,天津华泰印书馆代印,1927年版,第5-6页。又:《十年来宁夏政述要》70页云:民国五年有甘肃省立第五中学校之设立,85页中又说:甘肃省立第五中学创于民国八年,据多方资料考证,甘肃省立第五中学始于民国八年(1919年)。
    [4]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70页。
    [1]马福祥,陈必淮主修,王之臣总纂《朔方道志》10卷《学校志》,天津,天津华泰印书馆代印,1927年版,第2页。
    [2]安涧《宁夏教育现状纪略》,载《西北论衡》第5卷第6期,1937年,第14页。
    [3]李雨村《解放前宁夏教育述略》,宁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宁夏文史资料》第11辑,1982年,第76页。
    [4]马福祥,陈必淮主修,王之臣总纂《朔方道志》卷10《学校志》,天津,天津华泰印书馆代印,1927年版,第6页。
    [5]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上海,开明书局,1934年版,第285页。
    [6]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篡委员会编纂《甘肃省志·教育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0页。
    [7]李有禄《银川师范学校发展简介》,载宁夏贺兰县委员会编《贺兰文史资料》第2辑,1986年版,第4页。
    [1]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篡委员会编纂《甘肃省志·教育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0页。
    [2]孙学武《五中八师创始人李秉彝》,载宁夏平罗县委员会编《平罗文史资料》第6辑,第107页。
    [3]马福祥,陈必淮主修,王之臣总纂《朔方道志》卷10《学校志》,天津,天津华泰印书馆代印,1927年版,第6页。
    [4]教育部公布《中学校令施行规则》(1912年12月公布,1914年1月改正第十八条),载教育部总务厅文书科编《教育法规汇编》,1919年,第183-195页。
    [1]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篡委员会编纂《甘肃省志·教育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0页。
    [2]《师范教育法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教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12页。
    [3]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篡委员会编纂《甘肃省志·教育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1页。
    [4]李雨村《解放前宁夏教育述略》,载宁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宁夏文史资料》第11辑,1982年,第76页。
    [5]马福祥,陈必淮主修,王之臣总纂《朔方道志》卷10《学校志》,天津,天津华泰印书馆代印,1927年版,第6页。
    [1]《师范教育法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教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01-304页。
    [2]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篡委员会编纂《甘肃省志·教育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2页。
    [3]孙学武《五中八师创始人李秉彝》,宁夏平罗县委员会编《平罗文史资料》第6辑,第107页。
    [4]李雨村《解放前宁夏教育述略》,宁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宁夏文史资料》第11辑,1982年版,第77页。
    [1]马福祥,陈必淮主修,王之臣总纂《朔方道志》卷10《学校志》,天津,天津华泰印书馆代印,1927年版,第6页。
    [2]马福祥,陈必淮主修,王之臣总纂《朔方道志》卷10《学校志》,天津,天津华泰印书馆代印,1927年版,第6页。
    [3]李雨村《解放前宁夏教育述论》,宁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宁夏文史资料》第11辑,1982年版,第77页。
    [4]马福祥,陈必淮主修,王之臣总纂《朔方道志》卷10《学校志》,天津,天津华泰印书馆代印,1927年版,第6-7页。
    [5]刘柏石《宁夏蒙回师范学校与蒙回教育劝导所》,未发表,原稿存宁夏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6]马福祥,陈必淮主修,王之臣总纂《朔方道志》卷10《学校志》,天津,天津华泰印书馆代印,1927年版,第7页。
    [1]胡迅雷《民国时期宁夏的回民普通教育述略》,宁夏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宁夏文史》10辑,1993年,第165页。
    [2]马福祥,陈必淮主修,王之臣总纂《朔方道志》卷10《学校志》,天津,天津华泰印书馆代印,1927年版,第7页。
    [3]吴敦善《宁夏蒙回师范学校之我见》,载宁夏贺兰县委员会《贺兰文史资料》第1辑,第71页。
    [4]宁文《兴办回民教育》,载《宁夏三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21页。
    [5]银川市志编纂委员会编《银川市志·教育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15页。
    [6]叶祖灏《宁夏的今昔》,台北,台湾商务印书局发行,1969,第170页。
    [1]马福祥,陈必淮主修,王之臣总纂《朔方道志》卷10《学校志》,天津,天津华泰印书馆代印,1927年版,第10页。
    [2]叶祖灏《宁夏的今昔》,台北,台湾商务印书局发行,1969,第170页。
    [3]朱允明《甘肃省乡土志稿二》第12章《甘肃省之教育》,兰州,兰州古籍书店影印本,1990年版,第525页。
    [4]刘郁芬修《甘肃通志稿·甘肃教育志》,兰州,甘肃省图书馆,1964年油印,第290页。
    [5]刘郁芬修《甘肃通志稿·甘肃教育志》,兰州,甘肃省图书馆,1964年油印,第290页。
    [1]刘郁芬修《甘肃通志稿·甘肃教育志》,兰州,甘肃省图书馆,1964年油印,第291页。
    [2]马福龙《伊斯兰教在宁夏》,载《西北通讯》1948年2卷8-9期,收录于《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宁夏分册),1986年内部发行,第223-224页。
    [3]马福龙《伊斯兰教在宁夏》,载《西北通讯》1948年2卷8-9期,收录于《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宁夏分册),1986年内部发行,第224页。
    [4]马福龙《伊斯兰教在宁夏》,载《西北通讯》1948年2卷8-9期,收录于《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宁夏分册)1986年内部发行,第222页。
    [5]石觉民《西北回教生活》第1辑,载《回教青年》,兰州,回民印刷局,1945年3月,第154页。
    [1]石觉民《西北回教生活》第1辑,载《回教青年》,兰州,回民印刷局,1945年3月,第154页。
    [2]马坚《回族教育史·译者序》,上海,商务印书局,1941年版,第3-4页。
    [3]同心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同心县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4页。
    [1]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上海,上智编译馆,1950年版,第121页。
    [2]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上海,上智编译馆,1950年版,第121页。
    [3]房建昌《宁夏基督教史考略》,载《宁夏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第119页。
    [1]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上海,上智编译馆,1950年版,第122页。
    [2]赵忠贤《天主教在河套》,载巴彦淖尔盟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巴彦淖尔文史资料》12辑,第50页。
    [3]赵忠贤《天主教在河套》,载巴彦淖尔盟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巴彦淖尔文史资料》12辑,第55页。
    [4]古伟瀛编《国籍神父名册》,载古伟瀛主编《塞外传教史(Mission Beyond the Great Wall)》,南怀仁文化协会、光启文化事业共同出版,2002年版,第444页。
    [1]《中华基督教年鉴》第5期,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年版,第95-97页。
    [2]《社会教育法令》,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教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47页。
    [3]刘郁芬修《甘肃通志稿·甘肃教育志》,兰州,甘肃省图书馆,1964年油印,第295-296页。
    [1]刘郁芬修《甘肃通志稿·甘肃教育志》,兰州,甘肃省图书馆,1964年油印,第296页。
    [2]《教育部关于全国社会教育实施概况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二)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723页。
    [1]《取缔各种社会教育机关违背党义教育精神通则》,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二)》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692页。
    [2]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中华民国十九年度全国社会教育概况》南京华印书馆印刷,1934年版,第74页。
    [3]张青,解光穆主编《海原第一小学校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27页。
    [1]宁夏省政府编《宁夏资源志》,宁夏省政府印,1946年手抄本,第1页。
    [2]安涧《宁夏教育现状纪略》,载《西北论衡》第5卷第第6期,1937年,第12页。
    [3]宁夏省政府编《宁夏资源志》,宁夏省政府印,1946年手抄本,第1页。
    [4]安涧《宁夏教育现状纪略》,载《西北论衡》第5卷第6期,1937年,第13页。
    [1]教育部蒙藏教育司编《边疆教育概况》第1章《边疆教育释义》,1943年版,第1页。
    [2]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银川,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印,1942年铅印本,第214页。
    [3]《国民党三届二次中央全会通过的蒙藏决议案中有关教育部分》,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815页。
    [4]宁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宁夏三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25页。
    [1]教育部蒙藏教育司编《边疆教育概况》附录《边疆教育法令》,1943年版,第150-151页。
    [2]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银川,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214页。
    [1]《教育部廿六年度推行边疆教育计划大纲》,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二)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895-902页。
    [2]教育部蒙藏教育司编《边疆教育概况》,1943年版,第136页。
    [3]教育部蒙藏教育司编《边疆教育概况》,1943年版,第136页。
    [4]《教育部廿六年度推行边疆教育计划大纲》,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二)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905页。
    [1]教育部蒙藏教育司编《边疆教育概况》,教育部边疆教育司印,1943年版,第152页。
    [2]《边疆教育建议与计划》,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编《教育》(二)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24-125页。
    [3]《边疆教育的报告与统计》,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编《教育》(二)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77页。
    [4]《边疆教育的报告与统计》,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编《教育》(二)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81页。
    [1]《国民义务教育法令》,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一)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04页。
    [2]《国民义务教育法令》,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一)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04页。
    [3]《国民党三届三中全会通过普及教育案与教育部关于经费师资缺乏难以推行函》,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一)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04-605页。
    [4]《二十年度各省市地方现受义务教育儿童数占学龄儿童总数百分数表》,载《申报年鉴》,1935年,第1037页。
    [5]蔡元培等《实施义务教育标本兼治办法案》,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一)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06页。
    [6]蔡元培等《实施义务教育标本兼治办法案》,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一)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05页。
    [1]《教育部实施义务教育暂行办法大纲》,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一)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10页。
    [2]《中央义务教育经费支配办法大纲》,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一)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11-613页。
    [3]教育部实施义务教育暂行办法大纲第七条规定:“关于义务教育之实施,中央及地方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均应特设义务教育委员会协助推行”。
    [1]《宁夏省义务教育委员会组织大纲》,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宁夏省政府公报》,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第29-30期,1935年,第9-10页。
    [2]《宁夏省各县乡镇筹集普及教育经费暂行办法》,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行政报告》,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6年8月,第18页。
    [1]《宁夏省各县乡镇筹集普及教育经费实施细则》,载宁夏省政府行政秘处编《宁夏省政府行政报告》,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6年8月,第19页。
    [2]宁夏省政府行政秘处《宁夏省政府行政报告》,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5年7-8月期,第30页。
    [3]宁夏省政府教育厅《宁夏教育概况》,银川,宁夏印刷局,1940年版,第45页。
    [1]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133-135页。
    [2]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印,1942年铅印本,第136页。
    [3]《宁夏省政府教育厅训令》[国教字第6388号],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宁夏省政府公报》第148-149期合刊,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第82页。
    [1]《宁夏省政府教育厅训令》[字第3977号],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宁夏省政府公报》第18期,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5年,第12页。
    [2]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银川,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5页。
    [3]宁夏省政府教育厅《宁夏教育概况》,宁夏印刷局,1940年,第5-14页:《边疆消息》,载《边疆通讯》1948年,3卷10期。
    [1]宁夏省政府教育厅《宁夏教育概况》,银川,宁夏印刷局,1940年版,第9页。
    [2]马福龙《伊斯兰在宁夏》,载《西北通讯》,1948年2卷8-9期,收录于《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宁夏分册)1986年内部发行,第225页。
    [1]金律和《宁夏今日的教育》,载《开发西北》第1卷第6期,开发西北协会出版,1934年版,第67页。
    [2]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银川,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23页。
    [3]金律和《宁夏今日的教育》,载《开发西北》第1卷第6期,开发西北协会出版,1934年版,第68页。
    [1]《修正县长办理教育考成规程实施细则》,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行政报告》,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5年3月,第20页。
    [2]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22页。
    [3]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22页。
    [4]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印,1942年铅印本,第226页。
    [1]《设置县督学以利教育案》,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宁夏省政府公报》18期,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5年,第14页。
    [2]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226-227页。
    [3]宁夏省政府教育厅《宁夏教育概况》,银川,宁夏印刷局,1940年版,第10页。
    [4]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227页。
    [5]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228-229页。
    [1]《派员视察全省各级小学校实况》,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行政报告》,1935年5-6月,第24页。
    [2]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230页。
    [3]中宁县志编纂委员会《中宁县治》,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45页。
    [4]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234页。
    [1]《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决议案》(1929年3月27日),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一)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页。
    [2]安涧《宁夏教育现状纪略》,载《西北论衡》第5卷第6期,1937年,第13页。
    [3]宁夏省政府教育厅《宁夏教育概况》,宁夏省印刷局,1940年版,第46-47页。
    [4]高君实《到边疆去做什么》,载《殖边月刊》第2卷第11期,1934年,第14页。
    [1]《二十年度各省市地方现受义务教育儿童数占学龄儿童总数百分数表》,载上海申报馆编《申报年鉴》(1935年),1973年版,第1037页。
    [2]马鹤天《西北开发必先解决西北人民的生活饥荒与知识饥荒》,载《新亚细亚》第4卷第5期,1932年,第9页。
    [3]《推进省会义务教育》,载宁夏省政府行政秘处《宁夏省政府行政报告》,1935年4月,第29页。
    [4]《民国十九年至二十三年各省市教育经费概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一)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页。
    [1]金律和《宁夏今日的教育》,载《开发西北》第1卷第6期,开发西北协会出版,1934年版,第55页。
    [2]刘曼卿《边疆教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67页。
    [3]宁夏省政府教育厅《宁夏教育概况》,银川,宁夏省印刷局,1940年版,第6页。
    [4]《成立小学教师轮流讲习所》,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行政报告》,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5年4月,第18页。
    [5]《小学教员进修》,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行政报告》,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5年2月,第20页。
    [6]《成立小学教师轮流讲习所》,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行政报告》,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5年4月,第18页。
    [7]《小学教育行政--成立小学教师轮流讲习所》,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行政报告》,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5年4月,第18页。
    [1]宁夏省政府教育厅《宁夏教育概况》,宁夏省印刷局,1940年版,第7-8页。又:《宁夏省政府行政报告》(1935年4月)中陈述,轮流讲习所第一期学员由甘肃招来之中学教师三十余名,可能有误,对此说明。
    [2]宁夏省政府教育厅《宁夏教育概况》,宁夏省印刷局,1940年版,第8页。
    [3]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17页。
    [4]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3编《初等教育》,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版,第332页。
    [5]安涧《宁夏教育现状纪略》,载《西北论衡》第5卷第6期,1937年,第15-16页。
    [6]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235页。
    [1]《各县地方教育经费》,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行政报告》,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5年2月,第19页。
    [2]《各县地方教育经费》,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行政报告》,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5年2月,第19页。
    [3]《整顿平罗县地方教育经费》,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行政报告》,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5年2月,第17页。
    [4]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20页。
    [1]《宁夏省政府训令》[字第三九四七号],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公报》第18期,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5年,第19页。
    [2]《各县地方教育经费》,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行政报告》,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5年3月,第19页。
    [3]《各县地方教育经费》,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行政报告》,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5年3月,第19页。
    [4]《宁夏省款扩充地方教育两年完成计划》,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公报·杂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5年,第45页。
    [1]《宁夏省款扩充地方教育两年完成计划》,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公报·杂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5年,第45页。
    [2]《县地方教育经费》,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行政报告·教育》,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5年7-8月,第27页。
    [3]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110页。
    [4]《教育部订定之国民教育实施纲领》,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编《教育》(一)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24页。
    [5]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135-137页。
    [1]张思明《经济破产中之中国教育》,载《东方杂志·教育论坛》第30卷第18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9月,第8页。
    [2]宁夏省政府教育厅《宁夏教育概况》附表《宁夏省历年小学概况统计表》,宁夏省印刷局,1940年版,第46-47页。
    [3]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129页。
    [1]安涧《宁夏教育现状纪略》,载《西北论衡》第5卷第6期,1937年,第17页。
    [2]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129-131页。
    [3]《宁夏省款扩充地方教育两年完成计划》,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公报·杂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5年,第46页。
    [4]《教育部颁发实施义务教育一年制短期小学暂行规程训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一)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32页。
    [1]《教育部实施义务教育暂行办法大纲施行细则》,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一)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24页。
    [2]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129页。
    [3]《教育部民国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义教经费支配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一)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11页。
    [4]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98-108页。
    [1]赵钟贤、宿心慰《磴口县教育发展略述》,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磴口县委员会编《磴口县文史资料》第3辑,1986年,第72页。
    [2]盐池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盐池县志》,内部发行,1986年版,第426页。
    [3]张淑玉《惠安堡回民小学》,载宁夏盐池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盐池县文史资料》第6辑,1992年,第47页。
    [4]张光祖《我所知道的盐池县教育情况》,载宁夏盐池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盐池县文史资料》第1辑,1983年,第4页。
    [5]盐池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盐池县志》,内部发行,1986年版,第427页。
    [1]马占珍《同心县历史沿革》,载同心委员会文史资料组编《同心文史资料》第3辑,1990年,第8页。
    [2]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106页。
    [3]《教育部订定之国民教育实施纲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编《教育》(一)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21页。
    [4]《教育部订定之国民教育实施纲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编《教育》(一)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22页。
    [5]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134-135页。
    [6]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97页。
    [1]《宁夏省政府训令》[教字第6287号],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公报》第148-149期合刊,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9月,第82页。
    [2]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3编《初等教育》,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版,第332页。
    [3]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3编《初等教育》,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版,第331页。
    [4]胡平生《民国时期的宁夏省》,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版,第486页。
    [1]《教育部廿六年度推行边疆教育计划大纲》,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二)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902页。
    [2]《宁夏省政府二十七年下半年行政计划·回民教育》,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行政院经济部档案》四/15143。
    [3]马维翰《纳家户回民小学简史》,载宁夏永宁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永宁文史资料》第1辑,1986年,第39页。
    [4]教育部廿六年度推行边疆教育计划大纲》,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二)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898页。
    [5]《教育部廿六年推行边疆教育计划大纲》,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二)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905页。
    [6]金玉书《宁夏省立云亭小学》,载宁夏银川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银川文史集萃》,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00页。
    [1]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128页。
    [2]胡迅雷《民国时期宁夏的回族普通教育述略》,宁夏文史研究馆编《宁夏文史》第10辑,1993年,第163页。
    [3]马福龙《伊斯兰在宁夏》,载《西北通讯》2卷8-9期,1948年,收录于《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宁夏分册),内部发行,第225页。
    [4]明如《宁夏边疆教育概况》,载《新宁夏》1946年2-3期,收录于《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宁夏分册),内部发行,第297-298页。
    [1]陈国钧《西蒙阿拉善旗社会》,载阿拉善盟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办公室编《阿拉善盟史志资料选编》第2辑,1987年,第264-265页。
    [2]《教育部检发二十五年度推行蒙藏回苗教育计划指令》,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二)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886页。
    [3]陈国钧《西蒙阿拉善旗社会》,阿拉善盟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办公室编《阿拉善盟史志资料选编》第2辑,1987年,第265页。
    [4]朱家辉《边疆教育概况》,教育部边疆教育印,1947年8月续编,第62页。
    [5]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128页。
    [6]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214-215页。
    [1]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215页。
    [2]仲旭《瀚海边缘上的一座文化堡垒--国立宁夏额济纳旗小学》,载《边疆通讯》1945年3卷2期。
    [3]《宁夏省实施国民教育第二次五年计划》,载《国教指导月刊》第2卷第4期,1947年,第7页。
    [1]盐池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盐池县志》,内部发行,1986年,第427页。
    [2]盐池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盐池县志》,内部发行,1986年,第428页。
    [1]《宁夏省实施国民教育第二次五年计划》,载《国教指导月刊》第2卷第4期,1947年,第7-8页。
    [2]固原县编纂委员会编《固原县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7页。
    [3]刘郁芬修《甘肃通志稿·甘肃教育志》,兰州,甘肃省图书馆,1964年油印,第275页。
    [4]朱允明《甘肃省乡土志稿二》第12章《甘肃省之教育》,兰州,兰州古籍书店影印本,1990年版,第490页。
    [5]叶超等纂修《民国固原县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64页。
    [6]固原县编纂委员会编《固原县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54页。
    [1]蓋世儒修,张逢泰纂《化平县志·经政志》卷2,平凉一心印书馆石印,1940年,第11页。
    [2]蓋世儒修,张逢泰纂《化平县志·教育志》卷2,平凉一心印书馆石印,1940年,第37页。
    [3]蓋世儒修,张逢泰纂《化平县志·教育志》卷2,平凉一心印书馆石印,1940年,第32-34页。
    [1]蓋世儒修,张逢泰纂《化平县志·职官志》卷2,平凉一心印书馆石印,1940年,第34-36页。
    [2]蓋世儒修,张逢泰纂《化平县志·选举志》卷2,平凉一心印书馆石印,1940年,第25页。
    [3]朱允明《甘肃省乡土志稿二》第12章《甘肃省之教育》,兰州,兰州古籍书店影印本,1990年版,第490-491页。
    [4]海原县志编纂委员会《海原县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7页。
    [5]刘郁芬修《甘肃通志稿·甘肃教育志》,兰州,甘肃省图书馆,1964年油印,第276页。
    [1]海原县志编纂委员会《海原县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31页。
    [2]朱允明《甘肃省乡土志稿二》第12章《甘肃省之教育》,兰州,兰州古籍书店影印本,1990年版,第479-480页。
    [3]海原县志编纂委员会《海原县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32页。
    [4]陈国栋《隆德县志·民族》卷1,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51页。
    [5]陈国栋《隆德县志·经政志》卷2,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7-8页。
    [6]朱允明《甘肃省乡土志稿二》第12章《甘肃省之教育》,兰州,兰州古籍书店影印本,1990年版,第488页。
    [1]王佩瑚《古今西吉县境区域隶属》,西吉县政协文史资料编委会《西吉文史资料》第2辑,1992年版,第13页。
    [2]《国民政府公布小学法》,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一)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38页。
    [3]《制定宁夏省小学暂行规程》,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行政报告》,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5年7-8月,第28页。
    [1]《宁夏省小学校暂行规程》,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宁夏省政府公报》第29-30期,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5年,第12-13页。
    [1]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120页。
    [1]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122-123页。
    [2]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125页。
    [3]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126页。
    [4]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126页。
    [5]吴锡录《解放前贺兰教育状况的点滴》,载宁夏贺兰县委员会编《贺兰文史资料》第1辑,1985年内部发行,第68页。
    [1]熊振武《从当小学生到当教师和校长的回忆》,载石嘴山政协文史资料编审组《石嘴山文史资料》第6辑,1990年发行,第80页。
    [2]吴锡录《解放前贺兰教育状况的点滴》,载宁夏贺兰县委员会编《贺兰文史资料》第1辑,1985年内部发行,第68-69页。
    [3]张光壁《民国时期贺兰教育概略》,载宁夏贺兰县委员会编《贺兰文史资料》第1辑,1985年内部发行,第61页。
    [4]张光壁《民国时期贺兰教育概略》,载宁夏贺兰县委员会编《贺兰文史资料》第1辑,1985年内部发行,第62页。
    [5]《宁夏省三十一年各县教育社会行政工作检讨会审查各县教育工作报告决议书》,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公报》第148-149期,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第85页。
    [6]《宁夏省小学校暂行规程》,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公报》第29-30期,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5年,第14页。
    [1]《宁夏省小学校暂行规程》,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公报》第29-30期,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5年,第15页。
    [1]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127页。
    [2]金玉书《宁夏省立云亭小学》,宁夏银川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银川文史集萃》,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98页。
    [3]《教育部公布修正小学规程》,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一)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42页。
    [4]《教育部公布修正小学规程》,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一)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43页。
    [5]金玉书《宁夏省立云亭小学》,宁夏银川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银川文史集萃》,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99页。
    [6]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印,1942年铅印本,第127页。
    [1]金律和《宁夏今日的教育》,载《开发西北》第1卷第6期,开发西北协会出版,1934年版,第55页。
    [2]金律和《宁夏今日的教育》,载《开发西北》第1卷第6期,开发西北协会出版,1934年版,第55页。
    [3]暨南大学西北教育考察团《西北教育考察报告书》,国立暨南大学出版科,1936年版,第127页。
    [4]银川市志编纂委员会《银川市志·教育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0-161页。
    [5]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127页。
    [6]《宁夏省政府教育厅训令》[国教字第4511号],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宁夏省政府公报》第139期,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1年,第83页。
    [7]《宁夏省政府教育厅训令》[国教字第4511号],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宁夏省政府公报》第139期,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1年,第83页。
    [1]《宁夏省政府教育厅训令》[国政字第6873号],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宁夏省政府公报》第150-151期合刊,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第69页。
    [2]蒋介石《为学做人与复兴民族之要道》,1935年9月19日,对云南昆明中等以上学校师生的讲话。
    [3]《教育部颁布今后中小学训育工作应特别注意之事项》,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二)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063页。
    [4]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10-11页。
    [1]《宁夏省政府教育厅训令》[二中字第6286号],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公报》第148-149期,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第84页。
    [2]《宁夏省政府教育厅训令》[教字第1882号],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公报》第148-149期,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第82页。
    [3]《宁夏省政府教育厅训令》[教字第1882],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公报》第148-149期,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第83页。
    [4]《宁夏省政府教育厅训令》[二社字第6285号],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公报》第148-149期,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第83页。
    [1]《宁夏省政府教育厅训令》[秘字六第35号],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宁夏省政府公报》第148-149期,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第84页。
    [2]《宁夏省三十一年各县教育社会行政工作检讨会审查各县教育工作报告决议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宁夏省政府公报》第148-149期,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第86页。
    [3]金律和《宁夏今日的教育》,载《开发西北》第1卷第6期,开发西北协会出版,1934年版,第56页。
    [1]《筹设宁夏省立模范小学》,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宁夏省政府行政报告》,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5年7-8月,第28页。
    [2]残石《宁夏省立模范小学--实验小学印象记》,宁夏银川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银川文史集萃》,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7页。
    [3]残石《宁夏省立模范小学--实验小学印象记》,宁夏银川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银川文史集萃》,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7页。
    [4]残石《宁夏省立模范小学--实验小学印象记》,宁夏银川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银川文史集萃》,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9页。
    [1]银川市志编纂委员会编《银川市志·教育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63页。
    [2]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宁夏省政府教育行政报告》,1947手抄本。
    [3]阿拉善盟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办公室编《阿拉善盟旗志史料》,1987内部发行,第33页。
    [4]朱家辉《边疆教育概况》,教育部边疆教育司印,1947年版,第62页。
    [5]董正钧《居延海(额济纳旗)》,北京,中华书局,1952年版,第111页。
    [1]董正钧《居延海(额济纳旗)》,北京,中华书局,1952年版,第111-112页。
    [2]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行政报告》,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6年9月,第20-22页。
    [3]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19页。
    [1]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70页。
    [2]《国民政府公布中学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一)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14-415页。
    [3]《国民政府公布师范学校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一)第5辑,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15-416页。
    [1]《宁夏省政府教育厅训令》[第351号],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公报·公文》第7-8期,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4年,第50页。
    [2]《创办职业教育之经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行政报告·教育》,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5年2月,第19-20页。
    [3]《教育部公布修正中学规程》,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一)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26页。
    [4]《教育部公布修正师范学校规程》,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一)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43页。
    [5]银川市志编纂委员会编《银川市志·教育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63页。
    [1]银川市志编纂委员会编《银川市志·教育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64.页。
    [2]《教员旅费补助之经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行政报告》,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6年9月,第17页。
    [3]《由各该校结余项下借发宁夏中学女子中学本学期新聘外省教员薪金之经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行政报告》,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6年11月,第17页。
    [4]《训令各中等学校令该校呈报缺课教员及缺课时数》,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公报·公文》第7-8期,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4年,第50页。
    [5]《禁止各中等学校教员缺课》,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行政报告》,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5年3月,第20页。
    [6]《改进本省中等教育》,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行政报告》,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5年7-8月,第27页。
    [7]宁夏省政府教育厅编《宁夏教育概况》,宁夏省印刷局,1940年版,第8页。
    [1]《选派中学师范工艺劳作师资受训人员之经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行政报告》,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6年10月,第21页。
    [2]《抗战以来后方各省中等教育概况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编《教育》(一)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67-668页。
    [3]金律和《宁夏今日的敦育》,《开发西北》第1卷第6期,开发西北协会出版,1934年版,第61页。
    [4]《宁夏省政府教育厅训令第355号》,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公报·公文》第7-8期,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4年,第50页。
    [1]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76-78页。
    [1]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76-78页。
    [2]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74页。
    [3]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75-76页。
    [1]教育部蒙藏教育司编《边疆教育概论》,1943年版,第55-58页。
    [1]金律和《宁夏今日的教育》,《开发西北》第1卷第6期,开发西北协会出版,1934年版,第59页;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85-92页。又:省立宁夏中学、省立宁夏简师、省立女子简师,自建省后几经改名,为便于起见,分别称之为宁中、宁师、女师。1934年,女师改为宁夏省女子中学,简称之为女中。
    [2]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71页。
    [1]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70页。
    [2]李有禄《银川师范学校发展简介》,宁夏贺兰县委员会《贺兰文史资料》,1986年,第13页。
    [3]《教育宗旨与学制系统》,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一)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4-15页。
    [1]《选送本省现任中等学校理工英语史地专任教员前往暑期讲习会听讲之经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报告》,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6年8月,第15页。
    [2]《选送本省现任中等学校理工英语史地专任教员前往暑期讲习会听讲》,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报告》,1936年8月,第15页。
    [3]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73页。
    [4]《中等学校学生寒假期内工作原则》,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公报·杂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1935年,第45页。
    [1]《举办省垣中等学校学生联合讲演竞赛会之经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行政报告》,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6年9月,第18页。
    [2]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85-89页。
    [1]《视察各中等学校之经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行政报告》,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6年10月,第15页。
    [1]林鹏侠《西北行》,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5-236页。
    [2]李有禄《银川师范学校发展简介》,宁夏贺兰县委员会编《贺兰文史资料》,1986年发行,第13页。
    [3]李雨村《解放前宁夏教育述略》,载宁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宁夏文史资料》第11辑,1982年发行,第76页。
    [4]《教育部为推进职业教育致各省市教育厅局训令稿》,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 《教育》(一)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10-411页。
    [1]《国民政府公布职业学校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一)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12页。
    [2]《创办职业教育之经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行政报告》,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5年2月,第19页。
    [3]《宁夏省政府教育厅训令》[第400号],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公报·公文》第18期,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5年,第20页。
    [4]《宁夏省政府教育厅训令》[第400号],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公报·公文》第18期,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5年,第20页。
    [5]金律和《宁夏今日的教育》,《开发西北》第1卷第6期,开发西北协会出版,1934年版,第73页。
    [1]金律和《宁夏今日的教育》,《开发西北》第1卷第6期,开发西北协会出版,1934年版,第74页。
    [2]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85页。
    [3]《视察各中等学校之经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行政报告》,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6年10月,第15页。
    [1]《筹设省立初级职业传习所》,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宁夏省政府报告》,宁夏省政府秘书处,1936年12月,第23页。
    [2]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印,1942年铅印本,第94页。
    [3]《教育部制订之创设县市初级实用职业学校实施办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编《教育》(一)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649页。
    [1]《教育部制定的教育计划与国防计划之联系方案大纲》,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编《教育》(一)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27-129页。
    [2]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印,1942年铅印本,第74页。
    [3]《教育部制定的教育计划与国防计划之联系方案大纲》,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编《教育》(一)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29页。
    [4]银川市志编纂委员会编《银川市志·教育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59页。
    [5]《宁夏省政府教育厅训令》第6285号,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宁夏省政府公报·公文》第148-149期,1942年,第83页。
    [1]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81页。
    [2]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89-90页。
    [1]银川市志编纂委员会编《银川市志·教育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1页。
    [2]靳振安《马鸿逵创建的私立贺兰中学》,载宁夏银川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银川文史集萃》,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4页。
    [3]马鸿逵《敬告本省各学校教职员及学生家长书》,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公报·特载》第31-32期,1935年,第1页。
    [4]靳振安《马鸿逵创建的私立贺兰中学》,载宁夏银川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银川文史集萃》,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4页。
    [5]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印,1942年铅印本,第9页。
    [1]银川市志编纂委员会编《银川市志·教育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3页。
    [2]银川市志编纂委员会编《银川市志·教育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3页。
    [3]宋辅汉,马俊惠《解放前惠农县的中等教育》,宁夏石嘴山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石嘴山文史资料》第7辑,1992年,第53页。
    [4]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教育行政报告》,1947手抄本。
    [1]张学诗《宁夏平罗中学校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2]韩相德《平罗中学的四十年》,宁夏石嘴山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石嘴山文史资料》,1990年,第23页。
    [3]中宁县志编纂委员会《中宁县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页。
    [4]叶超等纂修《民国固原县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63页。
    [5]海原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海原县志·教育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36页。
    [6]《教育部制定的教育计划与国防计划之联系方案大纲》,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编《教育》(一)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28-129页。
    [7]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74-75页。
    [1]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92-93页。
    [2]教育部蒙藏教育司编《边疆教育概论》,1943年版,第136页。
    [3]张一民,崔美娥等《历史上的绥宁师范》,宁夏石嘴山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石嘴山文史资料》第6辑,1990年版,第52页。
    [1]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92-94页。
    [1]教育部蒙蔽教育司编《边疆教育概论》,1943年版,第136页。
    [2]教育部蒙藏教育司编《边疆教育概论》,1943年版,第136页。
    [3]张一民,崔美娥等《历史上的绥宁师范》,宁夏石嘴山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石嘴山文史资料》第6辑,1990年,第57页。
    [4]张一民,崔美娥等《历史上的绥宁师范》,宁夏石嘴山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石嘴山文史资料》第6辑,1990年,第58页。
    [5]张一民,崔美娥等《历史上的绥宁师范》,宁夏石嘴山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石嘴山文史资料》第6辑,1990年,第59页。
    [6]张学诗《宁夏平罗中学校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1]张学诗《宁夏平罗中学校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2]徐秉义《吴忠解放前的中等教育》,吴忠市委员会提案学习文史资料委员会《吴忠文史资料》第1辑,2000年,第57-58页。
    [3]徐秉义《吴忠解放前的中等教育》,吴忠市委员会提案学习文史资料委员会《吴忠文史资料》第1辑,2000年,第59页。
    [4]叶超等纂修《民国固原县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63-564页。
    [5]赵让《解放前的固原师范学校》,宁夏固原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固原文史资料》第3辑,1989年,第234页。
    [6]海原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海原县志·教育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39页。
    [7]教育部蒙藏教育司编《边疆教育概论》,1943年版,第59页。
    [1]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82-83页。
    [2]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教育行政报告》,1947手抄本。
    [3]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教育行政报告》,1947手抄本。
    [1]教育部蒙藏教育司编《边疆教育概论》,1943年版,第59页。
    [2]教育部蒙藏教育司编《边疆教育概论》,1943年版,第59页。
    [3]资料来源:教育部蒙藏教育司编,《边疆教育概论》,1943年版,第86-88页: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95-96页。
    [1]教育部蒙藏教育司编《边疆教育概论》,1943年版,第59页。
    [2]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71页。
    [3]银川市志编纂委员会编《银川市志·教育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47页。
    [1]银川市志编纂委员会编《银川市志·教育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48页。
    [2]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教育行政报告》1947年手抄本。
    [3]《教育部公布待遇蒙藏学生章程》,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二)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816页。
    [1]宁夏省政府教育厅编《宁夏教育概况》,宁夏省印书局,1940年版,第21页。
    [2]《教育部关于宁夏青海广西等边远省区学生就学中央大学训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二)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864页。
    [3]《教育部关于宁夏青海广西等边远省区学生就学中央大学训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二)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864页。
    [4]《教育部关于宁夏青海广西等边远省区学生就学中央大学训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二)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864页。
    [5]金律和《宁夏今日的教育》,载《开发西北》第1卷第6期,1934年版,第62页。
    [1]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57页。
    [1]《宁夏省资助国内留学生规程》,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公报·法规》第29-30期,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5年,第10-12页。
    [2]《选送本省国内留学生》,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行政报告》,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5年7-8月,第22页。
    [3]《选送中央军校学生之经过》,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行政报告》,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6年4月,第22页。
    [4]宁夏省政府教育厅编《宁夏教育概况》,宁夏省印书局,1940年版,第21-25页。
    [1]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63页。
    [1]教育部蒙藏教育司编《边疆教育概论》,1943年版,第127-129页。
    [2]宁夏省政府教育厅编《宁夏教育概况》,宁夏省印书局,1940年版,第25页。
    [3]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60页。
    [4]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61页。
    [5]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66-70页。
    [1]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62-63页。
    [2]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教育行政报告》,1947年手抄本。
    [1]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教育行政报告》,1947年手抄本。
    [2]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教育行政报告》,1947年手抄本。
    [3]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61页。
    [4]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59页。
    [5]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59-60页。
    [1]《补助国外留学生津贴》,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行政报告》,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6年,第12页。
    [2]席怀瑜,梁碧梧《解放前的宁夏教育》,《宁夏文史资料》第19辑,第211页。
    [3]席怀瑜,梁碧梧《解放前的宁夏教育》,《宁夏文史资料》第19辑,第212页。
    [1]《建立宁夏医学院案》,载《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报告》,第187页。转引自胡平生《民国时期的宁夏省》,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版,第384页。
    [2]《上海文汇报》1947年2月17日。转引自胡生平《民国时期的宁夏省》,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版,第384页。
    [3]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教育行政报告》,1947年手抄本。
    [4]徐世雄《解放前宁夏教育片段》,宁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宁夏文史资料》第12辑,1984年,第109页。
    [1]《教育部公布民众学校办法大纲》,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二)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693页。
    [2]《民国十八年至廿六年民众学校概况统计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二)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744页。
    [3]《训令教育厅仰即转饬该厅民众学校负责人员切实办理务获实效由》,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公报》第6期,1932年,第18页。
    [4]民国十八年至廿六年民众学校概况统计表》,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二)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744-745页。
    [1]《宁夏省政府训令》[第3974号],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公报》第18期,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5年,第13页。
    [2]《通令各级学校限期成立民众学校》,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行政报告》,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5年3月,第20页。
    [3]《教育厅与省党部联合推广民众学校》,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行政报告》,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5年4月,第17-18页。
    [4]《民国十八年至廿六年民众学校概况统计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二)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744页。
    [5]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印,1942年铅印本,第144页。
    [1]《教育部公布识字运动宣传计划大纲》,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编《教育》(二)第5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694页。
    [2]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十九年度全国社会教育概况统计》,南京,南京华印书馆,1934年版,第74-75页。
    [3]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150-151页。
    [4]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151-154页。
    [1]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151-154页。
    [2]《推广识字运动》,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行政报告》,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6年2月,第14页。
    [3]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154页。
    [1]《实施识字教育》,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行政报告》,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6年2月,第13-14页。
    [2]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149页。
    [3]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173-174页。
    [1]王星舟《宁夏省社会教育过去与将来》,《社会教育季刊》第1卷4期,第194-196页。
    [2]《推广成年补习教育案》,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公报·公文》第18期,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5年,第12页。
    [3]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198页。
    [4]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207-210页。
    [1]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197页。
    [2]《宁夏省政府教育厅训令》[国教字]6388号,载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公报》第148-149期,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第87页。
    [3]教育部中等教育司编《三十六年度各省市教育工作计划汇刊》,1947年,第197页。
    [1]同心县志编审委员会编《同心县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3页。
    [2]《宁夏省立回民师范学校概况》,载《突崛》,1937年第4卷9期。
    [3]马维祺《回忆“宁夏中阿学校》,载宁夏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宁夏文史资料》第19辑,第38页。
    [4]《西北教育考察报告书》,载《中国西部开发文献》第8卷,北京,国家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4年版,第365页。
    [1]李敬摄《固原县伊斯兰教协会及部分清真寺照片选登》,载宁夏固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固原文史资料》第2辑,1988年,第103页。又:三营清真大寺始建于清同治年,后陆续重修。著名阿訇虎高山曾长期在这里任教,慕名来此求学者络绎不绝。
    [2]胡迅雷《民国时期宁夏的回族宗教教育与研究》,载《首届回族历史与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322页。
    [3]马维祺《回忆“宁夏中阿学校”》,载宁夏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宁夏文史资料》第19辑,第41页。
    [1]马维祺《回忆“宁夏中阿学校”》,载宁夏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宁夏文史资料》第19辑,第42页。
    [2]宁夏分社稿《中国回教协会宁夏省分会会务概况》,载《新西北》,第7卷10-11期,1944年,收录于《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宁夏分册),1986年内部发行,第229页。
    [3]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编《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第1卷第11期,中国回教协会发行,第21页。
    [1]宁夏分社稿《中国回教协会宁夏省分会会务概况》,载《新西北》7卷10-11期,1944年,收录于《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宁夏分册),1986年内部发行,第230页。
    [2]胡迅雷《民国时期宁夏的回族宗教教育与研究》,载杨怀中等主编《首届回族历史与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26页。
    [1]胡迅雷《民国时期宁夏的回族宗教教育与研究》,载杨怀中等主编《首届回族历史与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27页。
    [1]宁夏分社稿《中国回教协会宁夏省分会会务概况》,载《新西北》7卷10-11期,1944年,收录于《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宁夏分册),1986年内部发行,第231页。
    [2]宁夏分社稿《中国回教协会宁夏省分会会务概况》,载《新西北》7卷10-11期,1944年,收录于《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宁夏分册),1986年内部发行,第230页。
    [3]明如《宁夏边疆教育概况》,载《新宁夏》2-3期,1946年,收录于《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宁夏分册),1986年内部发行,第300-301页。
    [1]宁夏分社稿《中国回教协会宁夏省分会会务概况》,载《新西北》7卷10-11期,1944年,收录于《西北民族宗教史枓文摘》(宁夏分册),1986年内部发行,第230页。
    [1]马福龙《对宁夏回教事业的期望》,载《西北世纪》4卷2期,1949年,收录于《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宁夏分册),内部发行,第232页。
    [2]马福龙《对宁夏回教事业的期望》,载《西北世纪》4卷2期,1949年,收录于《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宁夏分册),内部发行,第232页。
    [3]《教育部关于1943年度边疆教育工作报告》,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教育》(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99页。
    [1]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4册《教育篇》,银川,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年铅印本,第9页。
    [2]赵忠贤《天主教在河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巴彦淖尔盟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巴彦淖尔文史资料》第12辑,第52页。
    [3]易人整理《磴口县天主教办学史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蹬口县委员会编《磴口县文史资枓》第6辑,1989年,第70页。
    [1]郭轶平《巴盟历史上的教会教育》中国人民政协会议巴彦淖尔盟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巴彦淖尔文史资料》第12辑,第94页。
    [2]赵忠贤《天主教在河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巴彦淖尔盟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巴彦淖尔文史资料》第12辑,第52页。
    [3]赵忠贤《天主教在河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巴彦淖尔盟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巴彦淖尔文史资料》第12辑,第52页。
    [4]刘华国《天主教在贺兰的传播》,宁夏贺兰委员会编嚷贺兰文史资料》第2辑,1986年,第98-99页。
    [5]刘静山《银川市天主教简史》,宁夏银川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银川文史资料》第4辑,1988年,第117页。
    [6]中宁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宁县志·教育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页。
    [1]李西樵《解放前公教教育的回顾》,呼和浩特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组编《呼和浩特文史资料》第9辑,1994年。
    [2]《民国十五年中国教育指南》,收录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1919-1949》,1988年,第122页。
    [3]郭轶平《巴盟历史上的教会教育》,载巴彦淖尔盟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巴彦淖尔文史资料》第12辑,第94-95页。
    [4]朱永丰《普爱中学的风波》,载磴口县委员会编《磴口文史资料》第2辑,1985年,第142页。
    [5]《巴盟历史上的教会教育》,载巴彦淖尔盟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巴彦淖尔文史资料》第12辑,第96页。
    [6]朱永丰《普爱中学的风波》,载磴口县委员会编《磴口文史资料》第2辑,1985年,第141页。
    [1]隆德里《西湾子圣教源流》,载古伟瀛主编《塞外传教史》,台北,光启出版社,2002年版,第432-452。
    [1]《私立学校规程》,载《大学院公报》第1卷第1期,收录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1919-1949》,1988年,第122页。
    [2]赵忠贤《天主教在河套》,巴彦淖尔盟委员会文史资科委员会编《巴彦淖尔文史资料》第12辑,第52页。
    [3]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教育行政报告》,1947年手抄本。
    [1]阿拉善盟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办公室编.阿拉善盟旗志史料[C].1987
    [2]阿拉善盟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阿拉善盟史志资料选编(第1辑)[C].1985
    [3]阿拉善盟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阿拉善盟史志资料选编(第2辑)[C].1987
    [4]阿拉善盟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阿拉善盟史志资料选编(第3辑)[C].1988
    [5]阿拉善盟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阿拉善盟文史(第1辑)[C].1985,
    [6]阿拉善盟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阿拉善盟文史(第2辑)[C].1986
    [7]阿拉善盟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阿拉善往事:阿拉善盟文史资料选辑(甲编上中下册)[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8]阿拉善盟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阿拉善盟史志资料选编(第2辑)[C].1987
    [9]巴彦淖尔盟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巴彦淖尔文史资料(第5辑)[C].1985
    [10]巴彦淖尔盟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巴彦淖尔文史资料(第8辑)[C].1987
    [11]巴彦淖尔盟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巴彦淖尔文史资料(第10辑)[C].1989
    [12]巴彦淖尔盟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巴彦淖尔文史资料(第11辑)[C].1990
    [13]巴彦淖尔盟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巴彦淖尔文史资料(第12辑)[C].1991
    [14]巴彦淖尔盟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巴彦淖尔文史资料(第13辑)[C].]992
    [15]巴彦淖尔盟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巴彦淖尔文史资料(第14辑)[C].1993
    [16][清]常星景.隆德县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17]陈国栋纂.隆德县志[M].平凉文兴元书局,1935
    [18]陈庆麟.中国大事年表[Z].上海:商务印书局,1934
    [19][日]东亚同文会编纂,和龚等译.新修支那省别全志(第6卷第7编第3章)[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20]磴口县委员会编.磴口县文史资料(第]辑)[C].1984
    [21]磴口县委员会编.磴口县文史资料(第2辑)[C].1985
    [22]磴口县委员会编.磴口县文史资料(第3辑)[C].1986
    [23]磴口县委员会编.磴口县文史资料(第4辑)[C].1987
    [24]磴口县委员会编.磴口县文史资料(第5辑)[C].1988
    [25]磴口县委员会编.磴口县文史资料(第6辑)[C].1989
    [26]磴口县委员会编.磴口县文史资料(第7辑)[C].1990
    [27]董正钧.居延海(额济纳旗)[M].北京:中华书局,1952
    [28]固原县编纂委员会编.固原县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
    [29]固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固原文史资料(第1辑)[C].1987
    [30]固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固原文史资料(第2辑)[C].1988
    [31]固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固原文史资料(第3辑)[C].1989
    [32]固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固原文史资料(第4辑)[C].1992
    [33]固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固原文史资料(第5辑)[C].1993
    [34]固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固原文史资料(第6辑)[C].1997
    [35]蓋世儒修,张逢泰纂.化平县志[M].平凉一心印书馆石印,1940
    [36]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篡委员会编纂.甘肃省志.教育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1991
    [37]甘肃省图书馆书目参考部.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甘肃分册)[G].兰州:甘肃图书馆,1987
    [38]甘肃省图书馆书目参考部.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宁夏分册)[G].兰州:甘肃图书馆,1986
    [39][清]黄恩锡编纂.中卫县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0
    [40][清]黄培杰.永宁州志(全)[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41]海原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海原县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
    [42]贺兰县志史编纂委员会编.贺兰县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
    [43]贺兰县委员会编.贺兰文史资料(第1辑)[C].1985
    [44]贺兰县委员会编.贺兰文史资料(第2辑)[C].1986
    [45]贺兰县委员会编.贺兰文史资料(第3辑)[C].1989
    [46]呼和浩特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呼和浩特文史资料(第9辑)[C].1994
    [47]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十九年度全国社会教育概况统计[Z].南京:南京华印书馆,1934
    [48]教育部中等教育司编.三十六年度各省市教育工作计划汇刊[G].1947
    [49]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Z].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
    [50]教育部蒙藏教育司编.边疆教育概论[M].教育部蒙藏教育司印,1943
    [51]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选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
    [52]暨南大学西北教育考察团.西北教育考察报告书[M].国立暨南大学出版科,1936
    [53]康天国.西北最近十年来史料[M].上海:西北学会发行,1931
    [54]柯绍态.新元史[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88
    [55]刘郁芬修.甘肃通志稿。甘肃教育志[M].兰州:甘肃省图书馆,1964
    [56]李鸿章等续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礼部[M].清光绪十二年印,1886
    [57]李楚材.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G].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58]灵武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灵武文史资料(第1辑)[C].内部资料,1989
    [59]兰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兰州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C].1983,
    [60]慕寿祺.甘宁青史略[M].兰州:兰州俊华印书馆,1937
    [61]马福祥,陈必淮主修,王之臣总纂.朔方道志[M].天津:天津华泰印书局代印,1927
    [62]马文明主编.银川文史集粹[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
    [63]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史研究馆编.宁夏文史(第1辑)[C].1985
    [64]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史研究馆编.宁夏文史(第2辑)[C].1986
    [65]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史研究馆编.宁夏文史(第3辑)[C].1988
    [66]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史研究馆编.宁夏文史(第4辑)[C].1989
    [67]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史研究馆编.宁夏文史(第5辑)[C].1989
    [68]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史研究馆编。宁夏文史(第10辑)[C].1993
    [69]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史研究馆编.宁夏文史(第11辑)[C].1982
    [70]宁夏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宁夏文史资料(第1辑)[C].1988
    [71]宁夏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宁夏文史资料(第9辑)[C].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特辑
    [72]宁夏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宁夏文史资料(第10辑)[C].1981
    [73]宁夏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宁夏文史资料(第11辑)[C].1982
    [74]宁夏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宁夏文史资料(第12辑)[C].1984
    [75]宁夏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宁夏文史资料(第13辑)[C].1984
    [76]宁夏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宁夏文史资料(第14辑)[C].1985
    [77]宁夏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宁夏文史资料(第15辑)[C].1986
    [78]宁夏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宁夏文史资料(第18辑)[C].1987
    [79]宁夏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宁夏文史资料(第19辑)[C].1990
    [80]宁夏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宁夏文史资料(第21辑)[C].1998
    [81]宁夏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宁夏文史资料(第23辑)[C].1999
    [82]宁夏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宁夏文史资料(第25辑)[C].2001
    [83]宁夏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宁夏文史资料(第19辑)[C].2002
    [84]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教育行政报告[R].1947年手抄本。
    [85]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M].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42
    [86]宁夏省政府秘书处编.宁夏省政府公报[G].宁夏省政府秘书处印,1934-1942
    [87]宁夏省政府教育厅编.宁夏教育概况[M].宁夏省印书局,1940
    [88]宁夏省政府编.宁夏资源志[M].宁夏省政府印,1946
    [89]宁夏之各种教育[Z].南京蒙藏委员会编.蒙藏月报.1卷6期,1935
    [90]平罗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平罗县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
    [91]平罗县委员会文史组编.平罗文史资料(第1辑)[C].1984,
    [92]平罗县委员会文史组编.平罗文史资料(第4辑)[C].内部发行
    [93]平罗县委员会文史组编.平罗文史资料(第5辑)[C].内部发行
    [94]平罗县委员会文史组编.平罗文史资料(第6辑)[C].内部发行
    [95]石嘴山政协文史资料编审组.石嘴山文史资料(第1辑)[C].1983
    [96]石嘴山政协文史资料编审组.石嘴山文史资料(第2辑)[C].1983
    [97]石嘴山政协文史资料编审组.石嘴山文史资料(第3辑)[C].1984
    [98]石嘴山政协文史资料编审组.石嘴山文史资料(第4辑)[C].1985
    [99]石嘴山政协文史资料编审组.石嘴山文史资料(第5辑)[C].1985
    [100]石嘴山政协文史资料编审组.石嘴山文史资料(第6辑)[C].1990
    [101]石嘴山政协文史资料编审组.石嘴山文史资料(第7辑)[C].1992
    [102]石嘴山市志编纂委员会编.石嘴山市志(上下册)[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
    [103]桑丹桂修.陈国栋纂.重修隆德县志[M].平凉文兴元书局印,1935
    [104][清]升允修.甘肃新通志[M].宣统元年(1909年)刻本
    [105]司德敷主编,蔡詠春,文庸等译.中华归主(1901-192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1985
    [106]陶乐县志办公室编.陶乐县志资料汇编(第7辑)[G].内部发行
    [107]同心县志编审委员会编.同心县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
    [108]同心委员会文史资料组编.同心文史资料(第1辑)[C].1984
    [109]同心委员会文史资料组编.同心文史资料(第3辑)[C].1990
    [110][清]汪绎辰.银川小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111]吴忠市委员会提案学习文史资料委员会.吴忠文史资料(第1辑)[C].2000
    [112]吴忠市委员会提案学习文史资料委员会.吴忠文史资料(第1辑)[C].1989
    [113]吴忠市委员会提案学习文史资料委员会.吴忠文史资料(第4辑)[C].1995
    [114]吴忠市委员会提案学习文史资料委员会.吴忠文史资料(第6辑)[C].1998
    [115]西吉县政协文史资料编委会.西吉文史资料(第2辑)[C].1992
    [116][清]佚名撰,胡建东校注.光绪宁灵厅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117]银川市志编纂委员会编.银川市志·教育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
    [118]银川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银川文史集萃[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
    [119]银川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银川文史资料(第1辑)[C].1983
    [120]银川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银川文史资料(第3辑)[C].1986
    [121]银川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银川文史资料(第4辑)[C].1988
    [122]盐池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盐池县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
    [123]盐池县委员会编.盐池县文史资料(第1辑)[C].1983
    [124]盐池县委员会编.盐池县文史资料(第4辑)[C].1988
    [125]盐池县委员会编.盐池县文史资料(第6辑)[C].1992
    [126]杨毓秀.平回志[M].载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资料丛刊[G].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
    [127]杨芳灿监修,郭楷撰修.灵州志迹[M].嘉庆三年抄本
    [128][清]杨金庚.海城县志(全)[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
    [129]叶超等编纂.民国固原县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
    [130]易孔昭,胡孚骏,刘然亮.平定关龙纪略[M].载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资料丛刊[G].上海:神州国光社,1952
    [131]永宁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永宁文史(第1辑)[C].1986
    [132]永宁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永宁文史(第3辑)[C].1997
    [133]永宁县志编审委员会编.永宁县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
    [134]左宗棠著,岑生平点校.左文襄公全集·奏稿[M].长沙:岳麓书社,1989
    [135]中卫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中卫文史(第1辑)[C].1986
    [136]中卫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中卫文史(第2辑)[C].1988
    [137]中卫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中卫文史(第3辑)[C].1989
    [138]中宁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宁县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
    [139]中宁县委员会编.中宁文史(第1辑)[C].1988
    [140]中宁县委员会编.中宁文史资料(第2辑)[C].1989
    [141]中宁县委员会编.中宁文史资料(第3辑)[C].1990
    [14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教育(第5辑第1编)[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14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教育(一)(第5辑第2编)[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14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教育(二)(第5辑第1编)[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14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教育(一)(第5辑第1编)[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14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教育(第3辑)[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147]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现代教育大事记(1919-1949)[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148]赵尔巽等撰.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49]朱允明.甘肃省乡土志稿[M].兰州:兰州古籍书店影印本,1990
    [150]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8
    [151][清]张金城等.乾隆宁夏府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
    [152][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李康译.教育思想的演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53]安涧.宁夏教育现状纪略[J].西北论衡.1937,5卷6期
    [154]白寿彝.中国回教小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4
    [155]保廷梁.劝同人负兴教育之责任说[J].醒回篇.1909,第1号
    [156][比]贝文典.圣母圣心会在华简史[A].古伟瀛主编.塞外传教史[C].台北,光启出版社,2002
    [157][比]贝文典.圣母圣心会塞外传教来华神父名册[A].古伟瀛主编.塞外传教史[C].台北,光启出版社,2002
    [158]陈育宁,吴忠礼等编.宁夏通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
    [159]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160]陈国钧.西蒙阿拉善旗社会[M].阿拉善盟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办公室编.阿拉善盟旗志史料[G].1987
    [161]曹树勋.边疆教育新论[M].上海正中书局,1945
    [162]残石.宁夏省立模范小学-实验小学印象记[A].载银川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银川文史资料(第3辑)[C].]986
    [163]蔡国英.宁夏回族教育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4
    [164]常乃光.中国人口(宁夏分册)[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
    [165]董正钧.居延海(额济纳旗)[M].北京:中华书局,1952
    [166]丁明俊.论马福祥在现代回族文化教育史上的地位[J].回族研究,1998,第4期
    [167]丁明俊。马福祥与现代回儒对话--兼谈回儒对话的价值与意义[J].回族研究,2002,第4期
    [168]丁明俊.马福祥传[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
    [169]段德荣.建国前河套区天主教史略[A].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20辑)[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170]戴学稷.西方殖民者在河套、鄂尔多斯等地的罪恶活动[J].历史研究,1964,第5、6期
    [171]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M].天津:大公报出版社,1936
    [172]范长江.塞上行[M].天津:大公报出版社,1937
    [173]傅作霖.宁夏省考察记[M].正中书局印行,1934
    [174]冯增烈.明清时期陕西伊斯兰教的经堂教育[A].宁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清代中国伊斯兰教论集[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
    [175][美]格莱夫斯著,吴康译.近代教育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176]古伟瀛编.国籍神父名册[A].古伟瀛主编.塞外传教史[C].台北,光启出版社,2002
    [177]顾颉刚.西北考察日记[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178]高君实.到边疆去做什么[J].殖边月刊,1934,2卷11期
    [179]高树榆.昔日宁夏漫谈[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79
    [180]郭凤举.文昌阁与旧宁安小学[A].载中宁县委员会编.中宁文史资料(第3辑)[C].1990
    [181]海云.宁夏西蒙两旗概况[J].西北角.1940,2卷8期
    [182]胡迅雷.宁夏掌故[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183]虎希柏.虎嵩山与马鸿逵的三次合作办学[J].回族研究.2002年第2期
    [184]胡迅雷.民国时期宁夏的回族宗教教育与研究[A].载杨怀中等主编.首届回族历史与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
    [185]韩中义.历史文献--小经〈纪事〉初探[A].载周伟洲主编.西北民族论丛[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第4期
    [186]何其正,方兴仁.卫应理小学校校史[A].中卫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中卫文史[C].1988,第2辑
    [187]黄镇盘.宗教与教育之关系[J].醒回篇.1909,第1号
    [188]黄奋生.泛论边疆教育[J].西北通讯.第3期
    [189]洪维宗口述,石成玺整理.国民私立海如完小的创建到海如女子中学的诞生[A].载同心委员会文史资料组编.同心文史资料(第3辑)[C].1990
    [190]靳振安.马鸿逵创建的私立贺兰中学[A].载马文明主编.银川文史集粹[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
    [191]金祯,杨学.海东阳及其墓碑清真教述圣公碑记[J].回族研究.1991,4期
    [192]金律和.宁夏今日的教育[J].开发西北.1934,1卷6期
    [193]金玉书.宁夏省立“云亭小学”[A].载银川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银川文史资料(第4辑)[C].1988
    [194][俄]康·德·乌申斯基著,郑文樾译.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人类学初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95]林鹏侠.西北行[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196]林竞.西北丛编[M].上海:神州国光社印,1931
    [197]林胜一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与未来[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0
    [198]刘静山,张崇.天主教传入中宁及发展[A].载中宁县委员会编.中宁文史资料(第3辑)[C].1990
    [199]刘琦吾.马鸿逵强行将宁夏中学生编入教导团目睹记[A].载银川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银川文史资料(第3辑)[C].1986
    [200]刘浚源整理.中卫县私立端甫小学与第三完小的渊源关系[A].中卫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中卫文史(第]辑)[C].1986
    [201]刘曼卿.边疆教育[M].上海:神州国光社印,1936
    [202]刘伟.固原回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203]刘静山.银川市天主教简史[A].载银川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银川文史资料[(第4辑)C].1988
    [204]栗洪武.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教育思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05]李华兴.民国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06]李斌.永宁县中小学教育概述[A].载永宁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永宁文史(第3辑)[C].1997
    [207]李士林.开办海如完全小学始末记[A].载同心委员会文史资料组编.同心文史资料(第1辑)[C].1984
    [208]李兴华.同心伊斯兰教研究[J].回族研究.2008,1期
    [209]李兴华,冯今源等.中国伊斯兰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10]李兴华.清政府对伊斯兰教(回教)的政策[A].宁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清代中国伊斯兰教论集[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
    [211]李建国.试论回族上层人士在发展甘宁青地区回族近代教育中的贡献[J].青海社会科学,2007,第3期
    [212][比]隆德里.西湾子圣教源流[A].古伟瀛主编.塞外传教史[C].台北,光启出版社,2002
    [213]卢凤阁.左文襄公征西史略台北[M].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2
    [214]罗正钧.左宗棠年谱[M].长沙:岳麓书社,1983
    [215]明如.宁夏边疆教育概况[J].新宁夏.1946,2-3期
    [216]马辰.张禹川与固原回族教育[A].载银川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银川文史资料(第3辑)[C].1986
    [217]马彦江.忆永宁县原私立贺兰中心小学[A].载永宁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永宁文史(第3辑)[C].1997
    [218]马万钧.宁夏伊斯兰教知名阿訇虎嵩山、马振东二三事[A].银川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银川文史资料(第5辑)[C].1990
    [219]马峰玉.平远县的设立[A].载同心委员会文史资料组编.同心文史资料(第3辑)[C].1990
    [220]马福龙.伊斯兰在宁夏[J].西北通讯.1948,2卷8-9期
    [221]马福龙.对宁夏回教事业的期望[J].西北世纪.1949,4卷2期
    [222]马维祺.回忆“宁夏中阿学校”[A].宁夏文史资料(第19辑)[C].1990
    [223]马鹤天.西北开发必先解决西北人民的生活饥荒与知识饥荒[J].新亚细亚.1932,4卷5期
    [224]马坚.回族教育史·译者序[M].上海:商务印书局,1941
    [225]马占军.晚清时期圣母圣心会在西北的传教(1873-1911)[D].广州:暨南大学,2005
    [226]马寿千.回族伊斯兰教的经堂教育[A].宁夏文史资料委员会,陕西文史资料委员会合编.西北回族与伊斯兰教[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
    [227]马寿千.宁夏金积回民起义与马化龙[A].宁夏文史资料委员会,陕西文史资料委员会合编.西北回族与伊斯兰教[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
    [228]马明良.回族经堂教育之得失及其出路[J].回族研究.1998年,第4期
    [229]马燕.回族经堂教育教材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05
    [230]勉维霖.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
    [231]牛星奎,王保国,陈济川.基督教在宁夏的传播和发展[A].载银川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银川文史资料(第3辑)[C].1986
    [232]宁文.兴办回民教育[A].载宁夏三马[C].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
    [233]宁文.马福祥与回民教育[A].宁夏文史资料委员会,陕西文史资料委员会合编.西北回族与伊斯兰教[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
    [234]南秀璞.吉鸿昌与宁夏体育[A].载银川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银川文史资料(第4辑)[C].1988
    [235]庞士谦.中国回教寺院教育之沿革及课本[J].禹贡.1937,7卷4期
    [236][比]彭嵩寿著,胡儒汉,王学明译.闵玉清传[M].内大藏本
    [237]秦翰才.左文襄公在西北[M].长沙:岳麓书社,1984
    [238]秦晋.宁夏到何处去[M].天津:天津益世报,1947
    [239]宋辅汉,马俊惠.解放前惠农县的中等教育[A].宁夏石嘴山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石嘴山文史资料[C].1992,第7辑
    [240][日]寺本婉雅着,横地祥原编.藏蒙旅日记[M].东京:芙蓉书房,1974
    [241]石觉民.西北回教生活·经堂教育[J].回教青年.兰州:回民印书局,1945
    [242]苏盛华.宁夏全省清真教育之一斑[J].月华.1933,第5卷第12期
    [243]孙若穷.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
    [244]孙学武.五中八师创始人李秉彝[A].宁夏平罗县委员会编.平罗文史资料(第6 辑)[C].内部发行
    [245]孙克勤.平罗女子小学简况[A].平罗县委员会文史组编.平罗文史资料(第4辑)[C].内部发行
    [246]宋辅汉,马俊惠.解放前惠农县的中等教育[A].宁夏石嘴山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石嘴山文史资料(第7辑)[C].1992
    [247]申福林.基督福音教会传入中宁及发展(第3辑)[A].载中宁县委员会编.中宁文史资料[C].1990
    [248]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249]山东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国回族教育史论集[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
    [250]水镜君,[英]玛利亚·雅绍克.中国清真女寺史[M].北京:三联书店,2002
    [251][叙利亚]託太哈著,马坚译.回教教育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1
    [252]汤开建,马占军.晚清圣母圣心会宁夏传教述论(1874-1914)[J].西北民族研究.2004,第1期
    [253]田正平,肖朗.世纪之理想-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254]王伯祥等口述,孙荷萍整理.蒋介石两次来宁夏的经过[A].银川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银川文史资料(第4辑)[C].1988
    [255]王伏平,王永亮.西北地区回族史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
    [256]王永亮.西北回族社会发展机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
    [257]王永亮.回族经堂教育的产生及早期形态[J].回族研究.1993,第1期
    [258]王静斋.中国回教经堂教育的检讨[J].回民言论.1939,1卷2期
    [259]王怀德,马希平.经堂教育--伊斯兰教育的民族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260]王星舟.宁夏省社会教育过去与将来[J].社会教育季刊.1943,1卷4期
    [261]王佩瑚.古今西吉县境区域隶属[A].西吉县政协文史资料编委会西吉文史资料(第2辑)[C].1992
    [262]王守礼.边疆公教社会事业[M].上海:上智编译馆,1950
    [263]温怀桑。如何发展甘宁青回民教育[J].西北论衡.1937,5卷5期
    [264]吴少良.马羲龙办学[A].宁夏平罗县委员会编.平罗文史资料(第6辑)[C].内部发行
    [265]吴锡录.解放前贺兰教育状况的点滴[A].宁夏贺兰县委员会编.贺兰文史资料(第1辑)[C].1985
    [266]吴建华.西北回族伊斯兰教育的历史与当代变迁--以宁夏同心县为个案[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267]吴少良.马羲龙办学[A].平罗县委员会文史组编.平罗文史资秋第6辑)[C].内部发行
    [268]吴敦善.宁夏蒙回师范学校[A].宁夏文史资料委员会,陕西文史资料委员会合编.西北回族与伊斯兰教[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
    [269]武常新.陕甘宁边区时期盐池县的治安保卫工作[A].盐池县委员会编.盐池县文史资料(第3辑)[C].1987
    [270]武常新.盐池县女子小学[A].载盐池县委员会编.盐池县文史资料(第3辑)[C].1987
    [271]姚胜.平罗县城关第一小学校史略[A].平罗县委员会文史组编.平罗文史资料(第1辑)[C].1984
    [272]许宪隆.诸马军阀集团与西北穆斯林社会[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
    [273]徐世雄.解放前宁夏教育片段[A].宁夏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宁夏文史资料(第12辑)[C].1984
    [274]徐世雄.建国前宁夏教育史略[A].宁夏文史研究馆编.宁夏文史(第1辑)[C].1986
    [275]徐秉义.吴忠解放前的中等教育[A].吴忠市委员会提案学习文史资料委员会.吴忠文史资料(第1辑)[C].2000
    [276]席怀瑜,梁碧梧.解放前的宁夏教育[A].宁夏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宁夏文史资料(第19辑)[C].1990
    [277]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M].重庆出版社,1997
    [278]熊振武.从当小学生到当教师和校长的回忆[A].石嘴山政协文史资料编审组.石嘴山文史资料(第6辑)[C).1990
    [279]冶正纲.宁夏伊赫瓦尼著名经学家虎嵩山[A].宁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编.清代中国伊斯兰教论集[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
    [280]叶祖灏.宁夏纪要[M].南京:正论出版社,1947
    [281]杨东刚.灵武教育概况(一)[A].载灵武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灵武文史资料(第1辑)[C].内部发行
    [282]易人整理.磴口县天主教办学史略[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磴口县委员会编.磴口县文史资料(第6辑)[C].1989
    [283]叶祖灏.宁夏的今昔[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
    [284]余振贵.中国历代政权与伊斯兰教[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
    [285]朱解琳.甘宁青民族教育史简编[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
    [286]朱永丰.普爱中学的风波[A].载磴口县委员会编.磴口文史资料(第2辑)[C].1985,
    [287][清]赵灿.经学系传谱[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
    [288]赵忠贤.天主教在河套[A].巴彦淖尔盟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巴彦淖尔文史资料(第12辑)[C].内部发行
    [289]赵钟贤,宿心慰.磴口县教育发展略述[A].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磴口县委员会编.磴口县文史资料(第3辑)[C].1986年
    [290]赵钟奇.论中国回教之国民教育[J].醒回篇.1909,第1号
    [291]赵让.解放前的固原师范学校[A].宁夏固原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固原文史资料(第3辑)[C].1989
    [292]赵锦云口述,李文干整理.固原第一所女子学校的成立[A].宁夏固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固原文史资料(第3辑)[C].1989
    [293]赵振武.三十年回教文化概况[A].李兴华,冯今源主编.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选编(下)[G].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
    [294]张学诗.宁夏平罗中学校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295]张一民,崔美娥等.历史上的绥宁师范[A].宁夏石嘴山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石嘴山文史资料(第6辑)[C].1990
    [296]仲旭.瀚海边缘上的一座文化堡垒-- 国立宁夏额济纳旗小学[A].边疆通讯.1945,3卷2期
    [297]张青,解光穆主编.海原第一小学校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298]张光祖.我所知道的盐池县教育情况[A].宁夏盐池委员会编.盐池县文史资料(第1辑)[C].1983
    [299]张学强主编.西北回族教育史[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300]张光祖.我所知道的盐池教育情况[A].载盐池县委员会编.盐池县文史资料(第1辑)[C].1983
    [301]张淑玉.惠安堡回民小学[A].盐池县委员会编.盐池县文史资料(第6辑)[C).1992
    [302]张一民,崔美娥等.国立绥宁师范简史[A].平罗县委员会文史组编.平罗文史资料(第4辑)[C].内部发行
    [303]张光璧.民国时期贺兰教育概略[A].载宁夏贺兰县委员会编.贺兰文史资料(第1辑)[C].1985
    [304]张思明.经济破产中之中国教育[J].载东方杂志,教育论坛.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30卷18号
    [305]张天政.国民政府时期的宁夏回族普通教育[J].民国档案.2005,4期
    [306]詹栋樑.教育人类学理论[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9
    [307][日]中田吉信著,曲鸿亮译.中国伊斯兰教史研究状况[J].海交史研究.1989
    [308]E.W.Wallace.A Year of Christian Education in West China[J].The Educational Review,1914
    [309]Dr.Fong F.The Co-operati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Educationists in the Work of the Association[J].The Educational Review,1909
    [310]Jo-Ann Gross.Muslims in Central Asia:Expression of Identity and Change[M].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92
    [311]J.F.Goucher.Address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dvisory Council of the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a[J].The Educational Review,1915
    [312]Patrick Taveirne:Han-Mongol encounters and missionary endeavors:A history of Schout in ordos 1874-1911,Leuven:Leuven University Press,Ferdinand Verbiest Foundation,2004
    [313]Topping John Themis:Chinese muslin militarist--Ma Hong Kui in Ningxia,1933-1949,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314][日]今永清二.中国回教史序说[M].弘文堂.1966
    [315][日]东亚同文会编纂.支那省别全志[M].东亚同文书院,191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