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社会的各个层面在进行自身的调整与转轨。在这样的历史性时期,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目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实行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多年来不曾出现的择业求职问题第一次摆到了大学生的面前。一方面,由于高校扩招,毕业生绝对数量的增长,相对“精英”岗位的减少;另一方面由于转型时期的社会失范、价值观念的转变以及大学生择业经验的缺乏使得大学生的择业更加呈现不容乐观的状况。本文试图以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理论为基础从大学生理性选择职业的视角研究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意向的因素问题。
     本文最后指出,由于我国社会的现实状况,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在宏观层面上必定还要存在一段时间,但是我们也可以通过采取各项综合措施和办法尽可能地减低它对社会的冲击。笔者认为这些措施和办法主要是:通过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大学生素质,创建大学生良好的社会实践渠道来提升大学生的人力资本;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资本积累;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择业服务;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择业期望值使其更接近社会需求;正确引导大学生择业意向,使其能够树立“到需要我的地方去”的意识。通过这样的措施,实现大学生择业意向的转变,以达到缓和当前“就业难”问题的目的。
At present, our country is at the period of dramatic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all levels of the society is carrying on its own adjustment and shift. At this historic period, our country experiences a series of reforms of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ystems. Currently, along with our country's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reforms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and labor personnel system are deepened continuously. In particular, the employment system reform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has practiced the employment system of bilateral choices, independent job-hunting ". Therefore,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faced with the problem of job-hunting which has not come up since many years. University students' job-hunting presents a non-optimistic situation, because of expanding recruitment, absolute increase of graduates and relative decrease of "elite" posts on the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 because of the invalidity of social norms, changes of value concepts at the period society of transformation as well as university students' scarce experience at job-hunting. Based on the theories human 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 this text tries to study influence factors upon university students' job-hunting desires from the view of their rational employment choice.Finally,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as the real condition in our society, the problem of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y" still has to exist unavoidably on the macroscopic level. However, we can also take various comprehensive measures and channels to turn down its impacts upon the society. Personally, these measures and channels are mainly as follows: by means, of education reforms, to enlarge educational investment, to raise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and establish excellent social internship channels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so as to promote their human capital;to strengthen university students' accumulation of social capital;to provide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good service;to properly guide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expectation so as to gear to social demands;to properly guide university students' job-hunting desires and to make them hold the idea of "go to where needs me". Through these measures, to achieve the shif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job-hunting desires so as to attain the purpose of mollifying current problem of "employment difficulty".
引文
1、[美]艾尔·巴比著:(《社会研究方法(上、下)》,华夏出版社,2000年
    2、[美]C·W·米尔斯著:《社会学的想象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3、[美]杰弗里·亚历山大著:《社会学二十讲》,华夏出版社,2000年
    4、[美]戴维·波普诺著:《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5、[法]埃米尔·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华夏出版社,1995年
    6、[法]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华夏出版社,2000年
    7、[德]G·齐美尔:《社会学:关于社会交往形式的研究》,来比锡,1908年
    8、[德]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
    9、[美]文森特·帕里罗、约翰·史汀森、阿贷思·史汀森著,《当代社会问题(第四版)》,华夏出版社,2002年
    10、[澳]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第2版)》,华夏出版社,2000年
    11、[英]艾伦·斯温杰伍德著:《社会学思想简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
    12、谢俊贵主编:《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3、宋林飞著:《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l 997年
    14、风笑天著:((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15、袁方主编:《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16、刘金初、陈成文主编:《新编社会学教程》,湖南出版社,1997年
    17、周晓虹著:《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18、吴忠民、刘祖云主编:《发展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19、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20、肖汉仕著:《学校心理教育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年
    21、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编:《社会心理学(修订版)》,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
    22、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23、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1994年
    24、章志光:《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25、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26、时蓉华:《社会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27、王路江、马俊杰、王志诚、唐钧著:《测量愿望——大学生职业选择实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28、张弛主编:《大学生就业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9、张春华、孙鹏江主编:《研究生·大学生就业指导》,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年
    30、田海景主编:《大学生择业社会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年
    31、杨德广,晏开利主编:《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2、宋秦年主编:《大学生社会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3、姚永抗编:《人所共有的选择——职业社会学面面观》,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4、陶国富、白苏娣编:《大学生择业心理,新世纪大学生心理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
    35、田景海主编:《大学生择业心理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
    36、封孝伦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
    37、张弛主编:《大学生就业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8、张遐道主编:《大学生求职指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39、钱命、高建国主编:《新世纪大学生生活指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40、刘晓波主编:《大学生就业辅导》,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
    41、张虎林、张成杰主编:《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年
    42、王兆君主编:《成功人生从这里起步,大学生择业心理与实务》,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998年
    43、刘承琦主编:《当代大学生择业指南》,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年
    44、杨德广、晏安利编:《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
    45、朱启臻编:《职业指导理论与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46、唐凯麟、蒋新平编:《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47、王泓、杨秀英编:《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
    48、刘世忠编:《当代青年道德价值观》,青岛出版社,1999年
    49、姚新良、陈鹏主编:《女大学生心理探悉》,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
    50、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51、王金营,《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52、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3、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
    54、《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1、陈成文,谭日辉,《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
    2、龚志香、陈杭渝、周坚:《当代研究生择业观的演变趋势——对浙江大学研究生就业去向的比较和分析》,青年研究,2000年第8期
    3、刘宏伟、孙险宁:《新时期研究生择业观探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3卷第3期
    4、张伟波:《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转变——以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转变为例》,浙江学刊,2000年第5期
    5、杨松:《大学生择业、创业意向调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100下
    6、谷国锋:《试论当代大学生择业观与就业观的形成及作用》,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0年第5期
    7、刘尊法:《试析大学生择业观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9月第40卷第5期
    8、吴桂芳、刘天:《“西部大开发”对大学生择业观念影响研究》,黑龙江财专学报,2001年第4期
    9、马明芳、秦文:《浅析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念的误区》,长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6月第1期
    10、余吉生:《论大学生择业观念的更新》,高等农业教育,2000年第1期
    11、高珏:《上海大学生择业心理结构的研究》,人类工效学,2001年3月第7卷第1期
    12、张福珍:《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指导》,江苏高教,2003年第6期
    13、王保义:《论大学生择业心理教育对策》,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第10期
    14、王本贤:《大学生择业受挫与应对》,心理世界,2002年第12期
    15、李云海《大学生择业意识浅谈》,中国高教研究,2001年第3期
    16、胡保卫,辛融,戴志敏:《信息不完全下大学生择业羊群行为分析》,辽宁教育研 究,2003年第11期
    17、徐仁权:《大学生择业误区分析》,江苏高教,2003年第6期
    18、戴金来,逢杰式:《大学生择业心理态势透视分析》,理论学习,2001年第9期
    19、申勤俭、李娜:《大学生择业心理、择业观的调查与分析》,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20、李雯:《用管理心理学理论剖析大学生择业心理》,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3年第2期
    21、李宏志:《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女大学生择业新理念》,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第3期
    22、李海榕:《对女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思考》,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4月
    23、张克俭、贾玲:《当代女大学生择业与女性平等就业的调查与研究》,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3年第2期
    24、李桂英:《女大学生择业难问题探析》,人才开发,2003年5月
    25、孙菊花:《女大学生择业心理探析》,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5月第3期
    26、傅北水:《女大学生择业制胜的“三大法宝”》,中国青年研究,2002年第1期
    27、傅北水:《女大学生择业的优劣势之分析》,职业,2002年第4期
    28、罗玺:《论女大学生择业》,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9月第5期
    29、于瑾,魏曦初:《新时期大学择业教育方式的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6期
    30、邹阳华:《提高大学生择业素质之我见》,江西教育科研,2004年第4期
    31、曲中洋:《大学生择业就业能力的培养》,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32、李秀梅:《大学生择业教育论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9月
    33、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研究课题组:《大学生需要职业指导——衡水师专大学生择业、创业问题调查报告》,衡水师专学报,2003年6月第2期
    34、徐凯宏、朱永林:《当代大学生择业能力的培养》,中国林业教育,2004年第5期
    35、迟宝旭:《面对知识经济如何引导大学生择业》,中国农业教育,2003年第1期
    36、吕东伟,《从深层次新视角思考大学生就业问题——与亚洲开发银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 汤敏博士对话之二》,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第3期
    37、于桂兰,杨富华,《人力资本分享企业收益的原因与形式》,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年第12期
    38、刘大可,《论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与企业所以权安排》,工业企业管理,2001年第8期
    39、程艳旗、王富荣:《理工科大学生择业观演变分析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01年第9期
    40、赵延东,《社会资本理论述评》,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41、丘海雄,张应祥,《理性选择理论述评》,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42、赵延东《再就业中的社会资本:效用与局限》,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4期
    1、中国青年报,2005年12月15日
    2、光明日报,2005年12月9日
    1、M-Granovetter, "Problems of Explanation in Economic Sociology" 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 (eds) by Nitin Nohira & Robert C Eccle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2
    2、G. Ritzer, "Sociology Theory" New York: McGraw Hill Companies 1996
    3、Aiken, L. r.Psychological testing and assessment (8 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1994
    4、E.L.Boyor, College, The Undergraduate Experiencein America. Harper & Row Publishers. N. Y. 1987.
    5、M. J. Taylor, "Posr—16options: young people awareness, attitudes, intentions and influences on their choices" ,Research Papers in Education (1992),vol, 7.
    6、Dawis. R. Voacational interests, values, and preference [J]. In: Dunnette M D, Hough L M. 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nd),1994.
    7、Sagie A, Eliaur D, Kosiowsky M. Work values: an theoretical overview and a modle of their effects[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96,17.
    www. google, com www. Baldu. com
    cn. Yahoo. com www. 163. com
    www. tom.com www. sohu. 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