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神记》史料价值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魏晋时期,志怪小说的创作出现空前的繁荣,《搜神记》是其中的代表作,代表了魏晋志怪小说的最高成就。作为志怪小说,《搜神记》的创作还不像后来的小说那样属于作者有意识的创作,它还带有较强的史传笔法,干宝只是用记实的态度记录下来“古今怪异非常之事”,“因为他们看鬼事和人事是一样的,统当作事实。”(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搜神记》的题材非常广泛,涉及到了汉末至魏晋社会生活多方面的内容,为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本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写《搜神记》的史学性质,从干宝的创作过程和后世著作对《搜神记》的引用等方面论证《搜神记》的史学特征。
     第二部分主要写《搜神记》对研究自然科学的发展所具有的史料价值,包括医学、生物学、地理学三方面。通过分析《搜神记》中记载的这方面的内容,了解汉末至魏晋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
     第三部分主要写《搜神记》对研究汉末至魏晋时期社会生活的史料价值,包括饮食习俗、衣冠服饰、车船舆乘、婚姻、丧葬、节俗、娱乐七个方面,从《搜神记》中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
The creation of Ghost novels had an unprecedented prosperity in Wei-Jin period; "Sou Shen Ji"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n behalf of the highest achievement of Ghost novels in Wei- Jin period. As a Ghost novel, "Sou Shen Ji" was not belonging to a sense of creativity just like later novels, it has a strong history-technique, and Gan Bao just recorded "strange things in ancient and modern with documentary practices. " because they think ghosts and personnel matters is the same, they all have been treated as facts. " (Lu Xun" the historical changes in the Chinese novel "). The themes of "Sou Shen Ji" are very broad, it involves all aspects of social life from Late Han to Wei-Jin period. It provided a valuable historical data for exploring social conditions in this period, and had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value.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demonstrates the historical nature of "Sou Shen Ji" from the creation process to future generations' works on the "Sou Shen Ji".
     The second part is the historical value of "Sou Shen Ji" to the study of natural sciences, including medicine, biology and geography. We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ural sciences from Late Han to Wei-Jin period by analyzing the records about this respect in "Sou Shen Ji".
     The third part mainly writes the historical value of "Sou Shen Ji" to social life from Late Han to Wei-Jin period, including eating practices, clothing, travel , marriage, funeral, festival customs, entertainment, we can understand the social outlook from that.
引文
[1]葛兆光《干宝事迹材料稽录》,《文史》第七辑,1979年12月。
    [2]《中古文学史论文集》,曹道衡,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第306页。
    [3]《唐前志怪小说史》,李剑国,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279页。
    [4]蒋方《关于干宝——读葛兆光〈干宝事迹材料稽录〉后》,《湘潭大学学报》1984年第三期。
    [5]《文学遗产》2001年第二期。
    [6]《中州古今》2001年第6期。
    [7]《中国小说史略》,鲁迅,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第29页。
    [1]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
    [2]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
    [3]三联书店,1994年出版。
    [4]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5]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6]齐鲁书社,2005年出版。
    [7]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8]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
    [1]《古典文学研究文集》,范宁,重庆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270页。
    [2]《文化》,1951年第17卷第三期。
    [3]《古典文学研究文集》,范宁,重庆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271页。
    [4]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
    [5]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
    [6]台北:志一出版社,1995年出版。
    [7]《二十卷本〈搜神记〉考》,《文献》2000年10月第4期。
    [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1]《松江学刊》,1995年第4期。
    [2]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5月,第34卷第2期。
    [3]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
    [4]固始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3月。
    [5]《民族艺术》,2004年第1期。
    [6]《语文学刊》,2002年06期。
    [1]《晋书·干宝传》,[唐]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1974年出版,第2150页。
    [1]《汉书》,[汉]班固撰,中华书局,1962年第1版,第1701页。
    [1]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出版,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十四。
    [1]《魏晋文学史》,徐公持,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第479页。
    [2]《中国小说史略》,鲁迅,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第27页。
    [1]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出版,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二。
    [2]《三国志》,[晋]陈寿撰,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第1471页。
    [1]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出版,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二。
    [2]《文献通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出版,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二。
    [1]《本草纲目》,李时珍,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714页。
    [1]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出版,子部,医家类,证类本草,卷一
    [2]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出版,子部,医家类,医说,卷五
    [3]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出版,子部,医家类,苏沈良方,卷四
    [4]《三国志·魏志》,[晋]陈寿撰,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第801页。
    [1]《抱朴子内篇校释》,王明,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第196页。
    [2]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出版,子部,道家类,神仙传,卷六
    [3]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出版,子部,医家类,证类本草,卷三
    [4]《中国医学史》,陈邦贤,团结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63页。
    [1]原文中此字是左边“王”右边“巳”。
    [2]《通鉴地理通释》,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出版,史部,编年类,卷五。
    [3]《太平寰宇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出版,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卷九十二。
    [1]《释名》,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出版,经部,小学类,训诂之属,卷四
    [2]《释名》,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出版,经部,小学类,训诂之属,卷四
    [1]《诗经》,程俊英、蒋见元注译,岳麓书社,2000年出版,第168页。
    [2]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出版,子部,类书类,艺文类聚,卷八十七
    [3]《世说新语校笺》,徐震堮著,中华书局,1984年第一版,第410页。
    [1]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出版,子部,医家类,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
    [2]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出版,子部,医家类,本草纲目,卷二十五
    [3]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出版,子部,医家类,黄帝内经素问,卷四“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4]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出版,子部,医家类,伤寒论注释,卷四
    [5]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出版,子部,医家类,伤寒论注释,卷十
    [6]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出版,子部,医家类,金匮要略论注,卷二十
    [7]《抱朴子内篇校释》,王明,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
    [1]《三礼图集注》,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出版,经部,礼类,三礼总义之属,卷三
    [2]《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晋]陈寿撰,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第54页。
    [1]《抱朴子外篇校笺》,杨明照撰,中华书局,1991年第一版,下册第11页。
    [1]《晋书·郗鉴传》,[唐]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1974年出版,第1804页。
    [1]《晋书·舆服志》,[唐]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1974年出版,第756页。
    [1]《世说新语校笺》,徐震堮,中华书局,1984年第一版,第491页。
    [1]《宋书·谢弘微传》,[梁]沈约撰,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第1591页。
    [2]《文选》,[梁]萧统编,[唐]李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一版,第988页。
    [1]《诸子集成·颜氏家训》,岳麓书社,1996年第一版,第6页。
    [2]《三国志·魏志·武文世王公传》,[晋]陈寿撰,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801页。
    [1]《晋书·阮籍传》,[唐]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第1362页。
    [2]《艺文类聚》,[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中华书局,1965年第一版,第84页。
    [1]《宋书·乐志》,[梁]沈约撰,中华书局,1974年第一版,第552页。
    [1]《通典》,[唐]杜佑,中华书局,1984年第一版,第764页。
    1.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出版。
    2.[清]陈梦雷编,蒋廷锡校订,《古今图书集成》,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
    3.[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
    4.[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
    5.[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
    6.[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出版。
    7.[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出版。
    8.[晋]郭璞注,《山海经》,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出版。
    9.[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
    10.[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
    11.[梁]萧统编,《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
    12.《诸子集成》,岳麓书社,1996年出版。
    13.[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
    14.[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出版。
    15.程俊英、蒋见元注译,《诗经》,岳麓书社,2000年出版。
    16.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出版。
    17.赵幼文,《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
    18.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中华书局,1991年出版。
    19.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
    20.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修订本),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
    2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出版。
    22.范宁,《范宁古典文学研究文集》,重庆出版社,2006年出版。
    23.曹道衡,《中古文学史论文集》,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
    24.刘跃进,《中古文学文献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出版。
    25.刘叶秋,《魏晋南北朝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
    26.程毅中,《古小说简目》,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
    27.吴志达,《中国文言小说史》,齐鲁书社,2005年出版。
    28.侯忠义,《汉魏六朝小说史》,春风文艺出版社,1989年出版。
    29.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考》,三联书店,1994年出版。
    30.王平,《中国古代小说文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
    31.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32.张庆民,《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通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33.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
    34.王成组,《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2005年出版。
    35.朱大渭、刘驰、梁满仓、陈勇,《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36.万绳南,《魏晋南北朝文化史》,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出版。
    37.陶立璠,《民俗学》,学苑出版社,2003年出版。
    38.苑利、顾军,《中国民俗学教程》,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出版。
    39.陈邦贤,《中国医学史》,团结出版社,2006年出版。
    40.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
    41.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饰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42.黄能馥,《中国服饰通史》,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出版。
    43.葛兆光,《干宝事迹材料稽录》,《文史》第七辑,1979年12月。
    44.蒋方,《关于干宝——读葛兆光〈干宝事迹材料稽录〉后》,《湘潭大学学报》,1984年第三期。
    45.李剑国,《干宝考》,《文学遗产》,2001年第二期。
    46.李剑国,《二十卷本〈搜神记〉考》,《文献》,2000年10月第4期。
    47.李剑国,《古小说文献的甄别、使用与整理》,《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第二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48.王尽忠,《干宝生平考略》,《中州古今》,2001年第6期。
    49.苑汝杰、张金桐,《〈搜神记〉中的女仙文化》,固始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3月。
    50.程蔷,《〈搜神记〉与民间自发宗教》,《民族艺术》,2004年第1期。
    51.李剑峰,《〈搜神记〉与〈聊斋志异〉中的神仙鬼怪》,《松江学刊》,1995年第4期。
    52.刘相雨,《〈搜神记〉和宋代话本小说中女神、女鬼、女妖形象的文化解读》,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5月,第34卷第2期。
    53.庄战燕,《男性视野中的异类女子——〈搜神记〉婚恋小说中神女鬼女妖女形象文化透析》,《语文学刊》,2002年06期。
    54.马晓亮、陈萍,《魏晋南北朝时期医学教育与医事制度考述》,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卷第2期,2005年5月。
    55.盖建民、刘贤昌,《魏晋南北朝的道教医家及其医学创获》,《中国道教》,1999年03期。
    56.王凤兰,《魏晋南北朝医学特点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年第8卷第8期。
    57.刘国生,《变性人的发展历史及其现状》,《中国性科学》,第15卷第9期,2006年9月。
    58.刘隆有,《士族门阀制度与魏晋南北朝史学》,《齐鲁学刊》,1986年第2期。
    59.周兆望、侯永惠,《魏晋南北朝妇女的服饰风貌》,《江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
    60.向勇,《魏晋南北朝社会文化与服饰风格》,《大连民族学院学报》,第6卷第6期,2004年11月。
    61.魏向东,《魏晋南北朝时期节俗的嬗变》,《史林》,2002年第4期。
    62.薛菁,《魏晋时期的特权法与士族门阀制度的形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9期。
    63.陈文新,《近百年来唐前志怪小说综合研究评述》,《学术论坛》,2001年0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