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意见领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创新和网络传播的不断发展,新型的传播媒介应接不暇地进入到大众的视野。而互联网和手机等个人传播媒介的迅速崛起和融合,使得微博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应运而生。微博的出现,宣告了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媒介阶段——自媒体时代。
     麦克卢汉曾经说过:媒介是人的延伸,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微博的大热更加实证明了这一点。微博的使用者作为个体声音存在,在微博这个平民媒介的平台上,人们有着充分的话语空间,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利,这也是微博从诞生之初,就受到人们热烈追捧的主要原因。
     在任何媒介时代,意见领袖的存在都是众人瞩目的焦点,他们的观点和看法,总是能在公共事件发生时,成为引导舆论的主要力量。在人人都有公共话语权的自媒体时代,意见领袖更加显露出它的独特性。因此,有必要对微博中的意见领袖进行及时而深入的研究。微博中意见领袖的形成和发展,特点和功能,影响和甄别,都是本文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它在社会舆论的建构和引导上所发挥的作用更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总而言之,微博的出现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想法和行为,也正在转变着人们参与媒介的态度和认识,微博中意见领袖的存在有利于微博的健康发展。希望通过对微博这一自媒体最新形式的研究,对今后我国媒介社会化建设起到应有的作用。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innovation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Internet, the new Mass Media get more access to the public view.And personal mediasuch as the Internet and mobile phones the rapid rise and fusionTwiiter as emergingmedia came into being.Emergence of microblogging, proclaimed the human society isentering a new stage--the "we-media era"
     Marshall McLuhan once said, media is an extension of man, is to promote thedevelopment of social power.Twitter hit more empirical understanding of this point.Twitter users as individual sound exists on the civilian media platform, has a full wordspace and absolute right of discourse, this is why the micro-blog from the beginning ofits birth, being major causes of hot pursuit.
     In any media age, opinion leaders ar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their ideas andopinions, always boot the main force of public opinion when the public event occurs.Everyone has the right to public speech since the era of media; opinion leaders revealthe uniqueness of i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opinion leaders on Twitter for timelyand in-depth research.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witter opinion leaders,features and functions, effects and screening, are addressed to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article, especially its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guide on the role of public opinion are thefocus of this article.
     To make a long story short, the emergence of Twitter is changing people's thoughtsand behaviors, is changing attitudes and awareness of people's participation in the media,opinion leaders in Twitter are conducive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we-media.
     Hope that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the Twitter media by the latest forms inwe-media,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zation of media play a proper role in China in thefuture.
引文
②Chris Willis Shayne Bowman:.The media center,2003.7
    ①刘津:《博客的传说》,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页。
    ①邓新民,自媒体: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J],探索,2006。
    ①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中心,2011.
    ①翟旭浩、张志安。Web2.0:从Facebook到Twitter[J]。新闻前哨,2008(1)
    ②杨静,从Twitter看微博客的尴尬处境[J],经营管理者,2009(21)
    ③郭晓熹,Twitter开创后博客时代[J],中国科技财富。2007(7)
    ④Collins[EB/LO].http://www.collinslanguage.com/results.aspx,2011.
    ①王伟,靖继朋。公共信息危机传播的社会网络机制研究[J],情报科学,2007年25(7)
    ②喻国明,中国传媒业:30年发展逻辑与实现走势[J]。青年记者,2008年,2下
    ③郑雅真,新浪微博的历史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
    ④同上
    ①李强,中国网络传播十年(上)[J]。青年记者,2010,8
    ②郭全中。微博及其盈利模式研究[J]。新闻与写作,2010(4)
    ③刘丽芳,微博客的传播特征与传播效果研究[D].浙江大学,2010
    ①陈鑫,新浪发布中国微博市场首份白皮书,[EB/OL].2010,2.8
    ①[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孟颖、赵丽芳、邓理峰、郑宇虹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324页。
    ①金兼斌:《博客—个人网络出版的理想、实现与未来》,《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年第4期。
    ②莫颖怡:《博客与网络身份建构》,《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5期。
    ①俞燕:《新传播环境下的意见领袖》,《新闻爱好者》,2007年第9期。
    ①黄哲:《网络社会分层与地位不平等》,《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1期。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2003,。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220-221
    ①谭伟;《网络舆论概念及特征》。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5月
    ②喻国明:《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①刘建明:《舆论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①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
    ②董天策、陈映:《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议程互动》,西南名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
    ①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黄维明译,上海出版集团,2003年
    ①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黄维明译,上海出版集团,2003年
    ①裴心雅:《微博侵权行为的法律分析》,行政与法,2010,7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2.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3.郑雅真:《新浪微博的发展研究》,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6月
    4.刘丽芳:《微博客的传播特征与传播效果研究》,浙江大学,2010年5月
    5.武锋:《网络微内容传播研究》,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1月
    6.喻国明:《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
    7.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黄维明译,上海出版集团,2003年
    8.赵志立:《网络传播学引导》,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
    9.南宏师、张浩:《网络传播学》,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年
    10.张海鹰,腾谦:《网络传播概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
    11.董璐:《传播学核心概念与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12.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刘燕南译,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13.谢尔·以色列:《微力量》,任文科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14.吴风:《网络传播学一种形而上学的透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年
    15.段永朝:《互联网:碎片化生存》,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
    16.刘学义:《话语权转移转型时期媒体言论话语权实践的社会路径分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
    17.尼尔·波慈曼:《娱乐至死》,章艳译,广西大学出版社,2008年
    18.黄建新;《传媒:自由与责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
    19.李武林:《自由论》,山东上学出版社,2007年
    20.谢耕耘、曹慎慎、王婷:《突发事件报道》,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
    21.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22.喻国明:《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
    1.冯雪梅:《自媒体时代的意见领袖探析》,《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8年
    2.杜筠、《网络传播中意见领袖的角色分析》,《东南传播》,2009年
    3.俞燕:《新传播环境下的意见领袖》,《新闻爱好者》,2007年第9期
    4.成然:《传媒议程设置与公共知识分子》,《新闻界》,2005年第6期
    5.谢新洲:《沉默螺旋假说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现代传播》,2003年第6期
    6.宋好:《微时代意见领袖特点探析》,《今传媒》,2010年11月
    7.刘扬:《微博客:自媒体时代的话语快乐》,《今媒体》,2010年1月
    8.兰天:《走有中国特色微博道新浪围脖》,通讯世界,2010年1月
    9.王淑华:《微博客时代的到来》,《传媒》,2009年10月
    10.刘菁菁:《微博客:碎片化沟通时代来临》,《计算机世界报》,200年10月
    11.孙卫华、张永庆:《微博客传播形态解析》,《传媒观察》,2008年10月
    12.喻国明:《全民DIY:第三代网络盈利模式》,《中国新闻记者》,2009年2月
    13.陈浩、李德军:《浅析网络舆论中沉默螺旋的有效性》,新闻世界,2009年12月
    14.董天策、陈映:《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议程互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7月
    1.王丽歌:《Web2.0时代的个人传播》,南昌大学人文学院,2008
    2.史建婷:《Web2.0时代的网络个人传播初探》,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7
    3.刘丽芳:《微博客的传播特征与传播效果研究》,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2010
    4.叶昱:《论微博对网络民主的影响以微博云南和两会为个案》,西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1
    5.姜亚岚:《微博对新闻的影响及媒体应对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11
    6.彭彭:《以微博为代表的互联网个人传播研究》,暨南大学新闻学院,2011
    7.严静:《论自媒体视野下微博用户媒介素养》,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1
    8.孟令俊:《突发事件中的微博传播与舆论引导》,华中师范大学新闻学院,2011
    9.何玲:《网络传播中的意见领袖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2010
    10.付永利:《网络意见领袖影响力研究》,河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0
    11.罗斌:《网络自媒体研究》,兰州大学校新闻传播学院,2009
    12.左晓娜:《微博的传播机制及影响力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1
    13.王子:《微博的舆论引导功能研究》,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1
    1.Chris Will、 Shayne Bowman(2003):We Media,The Media Center.
    2.Dan·Gillmor(2005):WetheMedia,http//www.oreliiy.com/catalog/wemedia/book
    3. Alexander Passant.Tuukka Plastron, Uldis Bojiars, Jone breasting,Miscroblogging: A semantic and distributed Approach.on scripting for theSemantic.2008
    4. EdwardMischaud.Twitter:Expression of the Whole Self-Aninvestigan into userappropriation of awed-based commutations platform[J].The Univers ity ofLondon.20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