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管子》是一部重要的先秦典籍,旧题管仲所撰,实为后人(有曰稷下学人者)总结管仲的治国思想并加以推演而写成。
     《管子》一书,有丰富的政治治理、经济管理等思想,并可代表战国中后期散文发展水平,故受到后世学者的重视。
     当代学者对《管子》经世致用思想的研究,或以《汉书·艺文志》“十家九流”的分类方法进行研究,或从现代学科分类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诸方面进行研究。然而综合看来,上述对《管子》经世致用思想的研究大致没有突破传统的或西方的学科分类,故有待于从理论上和方法上进一步突破。
     笔者认为,管仲其人以富国强兵、尊王攘夷的功业而被后人广为称颂;《管子》其书是一部以富国强兵为主的经世致用之书,其思想以治国思想最有特色。因此,本文从当代治国思想的角度即国家管理手段、发展经济、经济发展动力、对市场调控、可持续发展等五个方面来论述《管子》的治国思想。同时,研究《管子》的文学价值。
     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大部分为管子其人、其书研究。第二大部分为《管子》治国思想研究,包括《管子》对国家管理手段、发展经济、经济发展动力的论述;以及对市场调控和可持续发展的论述。第三大部分从文学角度研究《管子》。
     本文在第一部分即“管子其人、其书研究”中,首先肯定了管仲是先秦齐国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并对管仲事业上取得成功的深层原因及管仲之“仁”的表现做了详细论述;在《管子》其书中,主要涉及了《管子》的作者、成书年代以及学派归属两个大的问题。对《管子》的作者及成书年代问题,作者补充论证了现在较为流行的观点,即:《管子》非管仲遗著,亦非一人一时之作,其作者应是由春秋时期齐国的史官及战国时期稷下学宫中那些推崇管仲功业的齐国土著学者,最后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删除重复、整理校定而成书。
     在《管子》的学派归属上,作者同意《管子》以富国强兵为目的,以务实、融纳各家之长为特征的经世致用之书的学术观点。
     第一部分的创新之处主要有四:一是对管仲事业上取得成功的深层原因探讨。笔者认为管仲取得成功的最基本的原因,即推动管仲走向成功的原动力,是他内心深处的强烈爱国主义思想。二是对“管仲之仁”的研究。大多学者非常熟悉孔子对管仲之仁的高度赞扬,然而却很少论述“管仲之仁”的表现,因此本文详细论述了“管仲之仁”的具体表现,即他辅佐齐桓公建立了春秋霸业、对朋友的真诚爱护以及对齐国的深沉热爱。三是对《管子》作者的进一步研究。关于这一问题,笔者主要是从齐国史官或他国史官在《管子》成书及早期流传中的作用来论述的。四是对《管子》的学派归属的论证。笔者同意传统的“《管子》以富国强兵为目的,以务实、融纳各家之长为特征的经世致用之书”这一学术观点,并从时间、渊源及目的、内容、思想体系等四个方面进一步补充论述。
     第二大部分,作者依据现代治国理念,从国家管理手段、发展经济、发展动力、市场调控、资源管理五个方面,即“在管理国家手段上,坚持礼法并重,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并举”、“在发展经济上,务本饰末,主张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在发展动力上,俭侈并举,坚持积累、消费共同拉动经济”、“在市场调控上,贵轻重,慎权衡,坚持运用财税、金融、物价等综合经济杠杆,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在资源管理上,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五个方面,来论述《管子》博大精深的治国思想。这一部分的创新之处,不但表现为研究《管子》治国思想的理论,更表现在上述五个方面的治国思想的论述中,充分体现出《管子》以治国为第一要务,兼取儒、墨、道、法、阴阳等各家学派之长,来构建自己的治国理念,从而证明了前人对《管子》的评价,如“普变周公之法者莫精于管子”(赵用贤《管子序》)、“治国古代之政术者,以管子为能集殷周开国二勋伊尹、吕尚之大成”(石一参《管子今诠·概论》)、“管子者,中国之最大政治家,而亦学术界一巨子”(梁启超《管子评传》)等等,是非常精辟的。
     第三大部分从文学角度看《管子》。笔者从《管子》的文学研究现状、《管子》中的管仲形象、《管子》的文体特点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在对《管子》中管仲形象的成因分析中,认为此形象既有春秋时期管仲的真实身影,又有战国时期推崇管仲的学者的想象成分。笔者还认为,《管子》是先秦散文文体的集大成者,对后世散文写作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又兼采百家论辩技巧之长,对后世论辩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并运用独具特色的寓言故事,将深奥的经济理论和治国理念做了形象的阐述,对后世文章表现手法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Guanzi,is an important pre-Qin book.People think usually it was written by Guanzhong in the old time.Now we think it is maybe written by the scholars from Jixia,but its ideas are actuall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tate management of Guanzhong.
     Guanzi can represent essay development degree in middle and late Zhan'guo period.In the book,there is lots of politics theory and idea of economy management.
     The study on Guanzi by contemporary scholars is carried out with classification method of ten kinds in Hanshu Yiwenzhi,or the modem subject classification,for example,polities, economy,military affairs,culture,science & technology,etc.However,the above-mentioned studies haven't broken into the traditional or western subject classification,it can not take on thoroughly its contact.I think the study shall be improved from theory and method.
     We know Guanzhong is respected for his achievements of making the military powerful and the country wealthy,advocating reverence for the Emperor and expulsion of foreigners. Meanwhile,Guanzi is a writing of making the military powerful and the country wealthy,whose main characteristics is the theory of making country wealthy.Therefore,the theory of making country wealthy of Guanzi is illustrated here from five fields,for example,country management, developing economy,economy development power,market contro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The 1~(st) part is study on Guanzi and his book,the 2~(nd) part is study on theory of making country wealthy including country management,developing economy,economy development power,market contro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d the 3~(rd) part is its literary value on Guanzi.
     In the 1~(st) part,it is affirmed that Guanzhong was a great politician,ideologist of Empire Qi, pre-Qin Dynasty.Meanwhile,profound reason of successful career of Guanzhong and his virtue behavior is demonstrated in detail.It mainly includes the author of Guanzi,writing time and belonging of academic schools.About the author of Guanzi and the wiring time,the popular opinion is further demonstrated that the author of Guanzi is neither Guanzhong nor one author at a certain time and the authors shall be historical officials of Qi Dynasty in Chunqiu period and indigenous scholars of Qi Dynasty in Zhanguo period who admired Guanzhong's achievements. Finally,Guanzi was revised by Liuxiang and his son Liuxin in the Western Hart Dynasty.
     For the belong of academic schools of Guanzi,its academic opinion,that is,the purpose is making the military powerful and the country wealthy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is absorbing advantages from other works.
     Four contributions are delineated in the 1~(st) part.The 1~(st) one is study on the profound mason of Guanzhong's successful career.His strong patriotism idea is considered as the original power. The 2~(nd) one is study on Guanzhong's virtue behavior.Most scholars are very familiar with Confueius's high praise for Guanzhong's virtue,but seldom illustration of behavior of Guanzhong's virtue behavior.Herein,the concrete behaviors are described,such as the Duke Huan of Qi's Domination with his help,his sincerity to friends and his deeply love to Qi Empire. The 3~(rd) one is further study on Guanzi's author from the view of historical officials of Qi Empire or others.The 4~(th) one is study on academic schools of Guanzi.The additional description of time, source,purpose,idea system of Guangzi is illustrated here.
     In the 2~(nd) part,the state management theories of Guanzi are illustrated from his state management ways,developing economy,development power,marketing control and source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the modern state management theory.To state management ways,Rule by Law shall combine with Rule by Virtue.To developing economy,the primary industry,the secondary industry and the tertiary industry shall be developed simultaneously.To development power,both accumulation and consumption stimulates economy development.To market control, finance & tax,finance,pricing and necessary administration means are applied simultaneously. To source manage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hall be followed.The contribution of this part includes the study on the theory of state management of Guanzi,but also the above-mentioned statement.Many scholars give Guanzhong highly praise,Such as,Mr.Shiyishen think Guanzi is the best one using Zhougong's theory in state management.MR.Liang Qichao think Guanzi is the greatest politician in China and great person in academic circles in his Evaluation of Guanzi, etc.
     In the 3~(rd) part,it's literary value in Guanzi.It includes the literary study condition,the image of Guanzi,genre characteristics.The image includes not only the true image of Guanzhong in Chunqiu period,but also the imagination of scholars in Zhanguo period and the genre and argument skill of Guanzi.Meanwhile,the abstruse economy theory and state management theory is illustrated with unique allegory stories,which has greatly affected description technique development of later articles.
引文
[1]赵文坦:《宋金元人论管仲》,《管子学刊》2008年第4期,第23页。
    [2]《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中的《文献通考》,卷二百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版。
    [2]刘芹:《王树楠对管子思想的解读和阐发》,《管子学刊》2008年第4期,第33页。
    [1]司马琪主编《十家论管·评梁启超的(管子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至5页。
    [2]石一参著《管子今诠·概论》,中国书店1988年影印版,第4页。
    [3]颜昌嶢著《管子校释》,岳麓书社,1996版,第1页。
    [4]司马琪主编《十家论管》,第224至225页。
    [5]司马琪主编《十家论管·编纂说明》,第1至3页。
    [1]关锋、林聿时著《春秋哲学史论集》,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1]郭洙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编:《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五卷》--《管子集校》(一),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至18页。
    [2]郭丽著《(管子)文献学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以陈澧、粱启超为代表,分别见《东塾读书记》和《(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考略》。
    [4]顾颉刚持此说,详见其《“周公制礼”的传说和(周官)一书的出现》,《文史》第六辑。
    [5]冯友兰持此说,详见其《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册,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8、499页。
    [6]古人朱熹、叶适、黄震,今人郭沫若均主此说,分别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七第1页、《习学记言》卷四十五,第668页、《黄氏日抄》卷五十五,第14、15页(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和《宋鈃尹文遗著考》,载《青铜时代》,《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52页。
    [7]严可均著《铁桥漫稿》卷八《书(管子)后》,光绪十一年长洲蒋氏心矩斋刻本。
    [8]吕思勉著《经子题解·管子》。
    [9]潘俊杰撰文认为“《管子》书为先秦杂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其书“无论吸取了多少家学派的思想,都只有一个目的,即‘王治'”。见其《(管子)为杂家著作考》),《管子学刊》2007年第3期,第19至22页。
    [10]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册,第54页。
    11 张岱年著《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47页。
    12 胡家聪著《管子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
    [1]白奚著《稷下学研究》,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21页。
    [2]宣兆琦著《齐文化发展史》,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6、167页。
    [3]彭书雄:《百年(管子)研究综述》,《文史知识》,2007年第5期,第154页。
    [4]详见池万兴著《(管子)研究》中的“目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详见胡家聪著《管子新探》中的“目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巫宝三著《管子经济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赵守正著《管子经济思想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张友直著《(管子)货币思想考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周俊敏著《<管子>经济伦理思想研究》,岳麓书社,2003年版;
    任继亮著《(管子)经济思想研究--轻重论史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此注及这一部分的其他注释只注明该研究领域中与《管子》有关的著作与部分博士论文,文章因发表太多,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3]金敏:《(管子)的法律精神》,博士论文;吕华侨:《(管子)与中国传统法律思想》。2006年博士论文库;
    [4]乐爱国著《管子的科技思想》,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宣兆琦在:《图说管子》中将《管子》的思想体系分为“《管子》的国家管理思想”、“《管子》的经济管理思想”、“《管子》的军事思想”、“《管子》的哲学思想”、“《管子》的科技思想”、“生存环境保护学思想”等。
    [6]张固也著《(管子)研究》中的“目录”,齐鲁书社2006年版。
    [7]郭预衡著《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64、 166页。
    [1]《管子学刊》编辑部编《管子与齐文化》,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276至283、269至275页。
    [2]张玉书:《从文学角度看(管子)》,《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第81至84页。
    [3]章沧授:《论(管子)散文的语言艺术》,《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2期,第34至39页。
    [4]潘秋平:《(管子)韵语及成书年代初探》,《语言研究》,2007年第1期,第20至28页。
    [5]宣兆琦著《齐文化发展史》,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6页。
    [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51页。
    [2]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151页。
    [3]张玉书、王伟:《管仲事迹系年简编》,《管子学刊》),1999年第2期,第17页。
    [1]战化军著《管仲评传》.齐鲁书社2001年版.第18至19页。
    [2]陈庆照、陈书仪、王京龙、李障天:《管仲生年考》,《管子学刊》2006年第2期,第20页。
    [3]龚武:《论管仲生于公元前723年》),《管子学刊》2007年第1期.第13至17页。
    [4][汉]司马迁撰、[宋]裴駟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131页.。
    [5]战化军著《管仲评传》,第20页
    [6]张力著《管仲评传》,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9页。
    [7]池万兴著《<管子>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页。
    [8]司马迁撰《史记》,第1570页。
    [9]陈书仪著《管仲大传》,齐鲁书社,2008年版,第14、15页。
    [10]陈书仪著《管仲大传》,第14页。
    [1]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98页。
    [2]《孔子家语·致思》也有一段记载与《说苑·善说》的记载相似。“子路问于孔子曰:‘管仲之为人何如?'子曰:‘仁也。'子路曰:‘昔管仲说襄公,公不受,是不辩也;欲立公子纠而不能,是不智也;家残于齐,而无忧色,是不慈也;桎梏而居槛车,无惭心,是无丑也;事所射之君,是不贞也;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是不忠也。仁人之道,固若是乎?'孔子曰:‘管仲说襄公,襄公不受,公之闇也;欲立子纠而不能,不遇时也;家残于齐而无忧色,是知权命也;桎梏而无惭心,自裁审也;事所射之君,通于变也;不死子纠,量轻重也。夫子纠未成君,管仲未成臣,管仲才度义,管仲不死束缚,而立功名,未可非也。召忽虽死,过与取仁,未足多也。'”
    [3]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下册,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49页。
    [1]鲁桓公因发现其夫人即齐僖公之女文姜与齐襄公私通而被襄公所杀,郑国国君子(?)因在齐襄公为公子时曾与齐襄公会斗为仇,因而在首止之盟被齐襄公所杀。
    [2]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上册,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249至250页。
    [3]梁启超著《管子评传》,《诸子集成》第五册,世界书局,1935年版,第5页。
    [1]司马迁撰《史记》,第1488页。
    [2]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92页。
    [1]战化军:《管仲得以相齐探微》,《管子学刊》1991年第2期,第15至18页。
    [2]池万兴著《<管子>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6至39页。
    [3]宜兆琦著《齐文化发展史》,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6至77页。
    [4]《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85页。
    [5]“委质为臣,无有二心”,是指西周、春秋时期家臣与宗主之间关系的一种制度。其具体含义是指君臣关系的确定,自上而下,必须经过“策命”礼,由主上授给命书,表示授予官职、任务和权利;同时由下而上,必须经过“委质”礼,由臣下委贽而退,表示对主上的臣服、忠心和义务的承担。(杨宽著《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8至449页。)
    [6]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第1464页。
    [1]梁启超著《管仲评传》,第6页。
    [2]司马迁撰《史记》,第2467-2468页。
    [3]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151页。
    [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151页。
    [2]何晏集解,邢昺疏:《论语注疏》,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唐宋注疏十三经》(四),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93页。
    [3]宣兆琦,李金海著《齐文化通论》,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133至134页。
    [4]金景芳著《中国奴隶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09页。
    [5]马骕《左传事纬》,齐鲁书社1992年版,第57至58页。
    [6]刘宝楠著《论语正义》,《诸子集成》(一),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314页。
    [7]索介然著《春秋公羊经传解诂》,《齐文化丛书》第3册,齐鲁书杜1997年版,第590页。
    [1]顾颉刚:《齐桓公的霸业》.《文史杂志》1944年第3卷第1、2期合刊,第16页。
    [2]《四库全书·子部·类书》中的《初学记》卷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版。
    [1]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上册,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372至373页。
    [2]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第952页。
    [1]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上册,第437页。
    [2]汪受宽撰《孝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3]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第287页。
    [1]关锋、林聿时:《管仲遗著考》,引自《春秋哲学史论集》,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37页;
    司马琪主编《十家论管》,第325页。
    [2]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47页。
    [1]刘建国、张连良《管仲遗著及齐文化的历史地位》,见《管子学刊》编辑部编:《<管子>与齐文化》,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355至361页。
    [2]《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七。
    [3]胡适著《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1页。
    [4]叶适著《习学记言序目》,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663页。
    [5]《管子》一书的思想体系或者说学派归属问题将在下文中详细论述。
    [6]池万兴著《<管子>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0至61页。
    [7]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上册,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43、44页。
    [8]张岱年:《管子学说的历史价值》,《管子学刊》1987年创刊号,第9至10页。
    [1]赵俪生:《<管子>与齐国历史的关系》,《历史研究》,1988年第4期。
    [2]顾颉刚:《“周公制礼”的传说和<周官>一书的出现》,《文史》第六辑,第16页。
    [3]宣兆琦、徐宇之:《方兴未艾的齐文化研究》,《历史教学》,1990年第4期,第51页。
    [4]叶适:《习学记言序目》,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663页。
    [5]胡家聪著《管子新探·序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6]余熹锡著《四库提要辨证》第2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08页。
    [7]此种观点以宣兆琦、池万兴为代表,下文将详细论述。
    [1]齐景公和晏婴对管仲功业及事迹的推崇,详细情况都保存在《晏子春秋》一书中。
    [2]宣兆琦著《图说管子》,山东友谊出版社,2007年版,第138至139页。
    [3]池万兴著《<管子>研究》,第63页。
    [1]许兆昌著《先秦史官的制度与文化》,黑龙江出版社.2006年版,第103至104页、第186至187页。
    [2]郭沫若:《宋鈃尹文遗著考》,载《青铜时代》,《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52页。
    [3]关锋,杜聿时:《管仲遗著考》,《春秋哲学史论集》,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37页。
    [4]张固也著《<管子>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42、43页。
    [5]张固也著《<管子>研究》,第398至399页。
    [1]西周太史的职责非常重大,如:周天子发布各种政令,都必须在宗庙发布。君主要授给臣下官职,对臣下有所赏赐也要在宗庙里举行册命礼。而无论是在宗庙向祖先请示报告,还是向臣下发布命令,授给臣下官职或赏赐给物品,都必须由史官起草和宣读文书,并作为档案保存。并且每年秋冬之交,天子要向诸侯颁布历法(即颁朔);每月初一,要到宗庙向祖先请示报告(即告朔或朝庙);每年元旦要告朔(即朝正),还要在宗庙里决定一月的的政令,以便在朝廷上颁布和执行(即所渭的视朔或听朔)。所有的这些活动必须经过不同的礼节,而这些礼节都由太史主持。详见齐秀生主编《兴贤尚功--齐国官制与用人思想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40页。
    [2]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上册,第330页。
    [3]许兆昌著《先秦史官的制度与文化》,第186页。
    [4]杜预等著《春秋三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版第9页。
    [1]其具体情况见《左传·僖公十二年》所载:“冬,齐侯使管夷吾平戎于王,使隰朋平戎于晋。王以上卿之礼飨管仲。管仲辞曰:‘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若节春秋来承王命,何以礼焉?陪臣敢辞。'王曰:‘舅氏!余嘉乃勋!应乃懿德,谓督不忘。往践乃职,无逆朕命!'管仲受下卿之礼而还。”
    [2]许兆昌著《先秦史官的制度与文化》,第187页。
    [3]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第59、60页。
    [4]司马迁撰《史记》,第3285、3286页。
    [1]王先谦撰《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51页。
    [2]韩元吉撰《南涧甲乙稿》卷十六《读<管子>》,影印文渊阁四库本,第38页。
    [3]朱熹撰《朱子语类)卷一三七,影印文渊阁四库本,第1、2页。
    [1]朱长春《管子榷·序》,《续修四库全书》本,第970页。
    [2]郭沫若:《宋鈃尹文遗著考》,载《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52页。
    [3]顾颉刚:《“周公制礼”的传说和<周官>一书的出现》,《文史》第六辑,第16页。
    [4]白奚著《稷下学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8年版,第221页。
    [5]王德敏著《管子十日谈》,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25至26页。
    [1]张固也著《<管子>研究》,第399页。
    [2]池万兴著《<管子>研究》,第80页。
    [3]罗根泽著《罗根泽说诸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88页。
    [1]以陈澧、梁启超为代表,分别见《东塾读书记》和《<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考略》。
    [2]顾颉刚持此说,详见其《“周公制礼”的传说和<周官>一书的出现》,《文史》第六辑。
    [3]冯友兰持此说,详见其《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册,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8、499页。
    [4]古人朱熹、叶适、黄震,今人郭沫若均主此说,分别见于《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七第1页、《习学记言》卷四十五,第668页、《黄氏日抄》卷五十五,第14、15页(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和《宋鈃尹文遗著考》,载《青铜时代》,《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52页。
    [5]严可均著《铁桥漫稿》卷八《书(管子>后》,光绪十一年长洲蒋氏心矩斋刻本。
    [6]吕思勉著《经子题解·管子》。
    [7]潘俊杰撰文认为“《管子》书为先秦杂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其书“无论吸取了多少家学派的思想,都只有一个目的,即'王治'”。见其《<管子>为杂家著作考》),《管子学刊》2007年第3期,第21页。
    [8]张岱年著《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47页。
    [9]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册,第54页。
    [10]胡家聪著《管子新探》,第22页。
    11 白奚著《稷下学研究》,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21页。
    12 宣兆琦著《齐文化发展史》,第166、167页。
    [1]此种观点也可在《淮南子·要略》中找到蛛丝马迹。详见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08至712页。
    [2]宣兆琦著《齐文化发展史》,第114至139页。
    [1]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08至712页。
    [2]吕思勉著《先秦学术概论》,东方出版社,1985年版,第16至17页。
    [1]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第710页。
    [2]余嘉锡著《四库提要辨证》,第608页。
    [1]石一参著《管子今诠·旧序二》.中国书店1988年影印版,第3至4页。
    [2]《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中的《文献通考》,卷二百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版。
    [3]石一参著《管子今诠·概论》,第2、4页。
    [4]颜昌嶢著《管子校释》,岳麓书社,1996版,第1页。
    [5]虽然历代学者对这种前代政教的精髓总结得不尽相同,赵用贤将这种精髓归之于“率民于善”,石一参将它归之于“以道德为本”,然而管子政教思想与主张继承前代政教的精髓却毫无疑问,这也是赵用贤、石一参、颜昌峣称管仲是继殷、商政术之集大成者伊尹、周公、吕尚之后的又一位杰出政治家的原因所在。
    [1]宣兆琦著《齐文化发展史》,第165至166页。
    [1]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第155页。
    [2]王先谦撰《韩非子集解》,第452页。
    [3]王先谦撰《荀子集解》,第97页。
    [1]司马迁撰《史记》,第2132页。
    [2]潘俊杰:《<管子>为杂家著作考》,《管子学刊》,2007年第3期,第21页。
    [1]丁原明著《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6至27页。
    [2]《管子》思想的核心是富国强兵,经世致用,在《管子》的学派归属这一问题的第二部分中已经详细论述,此处不再重复。
    [3]此说以潘俊杰博士为代表,详见其《战国中晚期之杂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105页;
    《<管子>为杂家著作考》,《管子学刊》,2007年第3期,第21页。
    [4]潘俊杰认为杂家的学术目的为:“政治实用主义的‘王治',是为即将出现的封建大一统帝国的统治者构建治国理论。”(见潘俊杰:《先秦杂家特征》,《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104页。)
    [1]赵吉惠著《国学沉思》,《史家随笔》丛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4页。
    [1]详见池万兴著《<管子>研究》中的“目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详见胡家聪著《管子新探》中的“目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巫宝三著《管子经济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赵守正著《管子经济思想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张友直著《<管子>货币思想考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周俊敏著《<管子>经济伦理思想研究》,岳麓书社,2003年版;
    任继亮著《<管子>经济思想研究-轻重论史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等等。
    [4]金敏:《<管子>的法律精神》,博士论文;吕华侨:《<管子>与中国传统法律思想》,2006年博士论文库。
    [5]乐爱国著《管子的科技思想》.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6]宣兆琦在《图说管子》中将《管子》的思想体系分为“《管子》的国家管理思想”、“《管子》的经济管理思想”、“《管子》的军事思想”、“《管子》的哲学思想”、“《管子》的科技思想”、“生存环境保护学思想”等。
    [7]张固也著《<管子>研究》中的“目录”,齐鲁书社2006年版。
    [1]程政举:《<管子>德法并重思想述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161至164页。
    [2]巴新生:《试论先秦“德”的起源与流变》,《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3期,第31至38页。
    [3]李峰,別敏鸽:《释“德”》,《宿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41页。
    [1]《管子·牧民)中所载的“国有四维……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即是明证。
    [2]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上册,第300页。
    [1]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上册,第28页。
    [2]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上册,第91页。
    [3]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上册,第419页。
    [4]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上册,第128页。
    [1]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上册,第356至358页。
    [2]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上册,第39至40页。
    [1]详见张玉书:《<管子>之“仁”杂说》,《管子学刊》,1993年第1期,第25至30页。
    [2]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下册,第521页;
    张玉书:《<管子>之“仁”杂说》,《管子学刊》,1993年第1期。
    [3]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页。
    [4]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123页。
    [5]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65页。
    [6]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上册,第166页。
    [7]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上册,第435页。
    [8]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下册,第145页。
    [9]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35至36页。
    [10]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146、155页。
    11 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上册,第458、481页。
    12 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下册,第145页。
    [1]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上册,第309、310页。
    [2]司马迁撰《史记》,第3289页。
    [3]吴则虞撰《晏子春秋集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91页。
    [4]司马迁撰《史记》,第3289页。
    [5]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28页。
    [6]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上册,第481页。
    [7]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下册,第91页。
    [8]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下册,第295页。
    [9]宣兆琦著《齐国政治史》,《齐文化丛书)第13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58至265页。
    [1]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下册,第165页。
    [2]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上册,第228页。
    [3]王先谦撰《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8页。
    [4]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上册,第415页。
    [5]蒋礼鸿撰《商君书锥指》,1986年版,第146页。
    [6]王先谦撰《韩非子集解》,第380页。
    [7]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上册,第415页。
    [8]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下册,第166、168页。
    [1]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下册,第95页。
    [2]王先谦撰《韩非子集解》,第314页。
    [3]王先谦撰《韩非子集解》,第218页。
    [4]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上册,第194页。
    [5]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上册,第205页。
    [6]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下册.第93页。
    [7]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下册,第306页。
    [8]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上册,第204页。
    [9]详见司马迁撰《史记》,第2231页。
    [10]王先谦撰《韩非子集解》,第104-105页。
    11 王先谦撰《韩非子集解》,第473页。
    [1]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下册,第110页。
    [2]王先谦撰《韩非子集解》,第452页。
    [3]司马迁撰《史记》,第3289页。
    [4]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148页。
    [1]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下册,第90页。
    [2]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上册,第164页。
    [3]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下册,第7页。
    [4]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上册,第399页。
    [5]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上册,第419页。
    [6]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上册,第225页。
    [7]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上册,第7页。
    [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129页。
    [2]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11页。
    [3]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129页。
    [4]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上册,第178页。
    [5]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下册,第307页。
    [6]王先谦撰《韩非子集解》,第126页。
    [7]王先谦撰《韩非子集解》,第38页。
    [8]王先谦撰《韩非子集解》,第222页。
    [9]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12页。
    [10]司马迁撰《史记》,第1917页。
    11 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上册.第24页。
    12 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下册,第83页。
    [1]《国语·齐语》也有两段内容大致与《管子·立政》中的上述内容相似。
    [2]以军法入行政,是管仲法律思想的一大特色,详见刘进:《戎事与法制--管仲的思想对齐法制发展的影响》,《管子学刊》1999年增刊(齐国法治思想学术讨论会专辑),第76至81页。
    [3]韦昭注《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32页。
    [1]赵吉惠著《中国先秦思想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73、288、289页。
    [1]班固撰《汉书》,第1137页。
    [2]赵吉惠著《儒学命运与中国文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52至354页。
    [3]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上册,第91、93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69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29页。
    [6]梁安和:《简论先秦时期的重农思想及措施》,《唐都学刊》,2006年第4期,第82页。
    [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84页。
    [2]王先谦撰《韩非子集解》,第443页。
    [3]周振甫译注《诗经译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52页。
    [4]周振甫译注《诗经译注》,第519至520页。
    [5]周振甫译注《诗经译注》,第522页。
    [6]李金海,宣兆琦著《齐文化通论》上册,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233至234页。
    [1]刘兴林:《<管子>农本观及齐国农业的发展》.载《管子学刊》编辑部编《管子与齐文化》,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68页。
    [2]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上册,第126页。
    [3]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上册,第6页。
    [4]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上册.第1页。
    [1]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下册,第118页。
    [2]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上册,第293页。
    [1]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上册,第59页。
    [2]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上册,第293页。
    [3]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上册,第60页。
    [1]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下册,第211、212页。
    [2]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下册,第331页。
    [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137页。
    [2]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4页。
    [3]《论语·颜渊》载:“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4]刘宝楠著《诸子集成·论语正义》,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268页。
    [5]于光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富民思想简论》,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第65至69页。
    [1]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下册,第67页。
    [2]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下册,第437页。
    [3]班固撰《汉书》,第1126页。
    [4]班固撰《汉书》,第1728页。
    [5]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第171页。
    [6]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第306页。
    [7]刘雪和、黄润洁:《<管子>富国思想初探》,《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0期,第38页。
    [1]蒋礼鸿撰《商君书锥指》,第60页。
    [2]巫宝三著《管子经济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2页。
    [3]司马迁撰《史记》,第2232页。
    [1]胡显中:《<管子>的本末观》,《管子学刊》1989年第2期,第18页。
    [2]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上册,第128页。
    [1]周俊敏著《<管子>经济伦理思想研究》,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78至79页。
    [1]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上册,第66页。
    [1]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下册,第515页。
    [1]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上册,第293页。
    [2]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上册,第57页。
    [3]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上册,第293页。
    [4]逄振镐著《先齐文化源流》,《齐文化丛书》第13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50至69页。
    [1]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上册,第124页。
    [1]梁启超、黄汉、胡寄窗、巫宝三对《管子》消费思想的论述,详见司马琪主编:《十家论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8至29、212至214、275至281、461至469页。
    [2]郭沫若:《<侈靡篇>研究》,郭沫若著《奴隶制时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8至158。
    [1]陈鼓应著《老子注释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68页。
    [2]陈鼓应著《老子注释及评介》,第339页。
    [3]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77页。
    [4]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4页。
    [5]吴毓江撰《墨子校注》上册,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47页。
    [6]吴毓江撰《墨子校注》上册,第256页。
    [1]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下册,第472页。
    [2]这种情况在《管子》书中处处可见,表现最为明显的篇章莫过于《轻重》诸篇。
    [3]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下册.第351至352页。
    [4]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上册,第125页。
    [1]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28页。
    [1]《光明日报》评论员:《论节约》,《光明日报》2005年11月9日.第1版。
    [2]《中国没有出现能源危机 20年内面临能源挑战》,《国际金融报》2005年12月15日,转引自http://www.southcn.com/news/china/china04/energy/sx/200312150585.htm。
    [3]上述浪费现象详情见:《[建节约型社会系列策划之一]透视浪费现象》,央视国际(2005年07月18日09:39),引自 http://www.cctv.com/news/china/20050715/100382.shtml。
    [4]《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8年12月8日).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8544901.html。
    [5]王苾,王清德:《浅析<管子>的消费论》,《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第64页。
    [1]王苾,王清德:《浅析<管子>的消费论》,《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第64页。
    [1]《扩大内需促进增长十项措施出台》,光明日报2008年11月10曰,第1版。
    [2]《管子·事语》载:“泰奢教我曰:帷盖不修,衣服不众,则女事不泰.俎豆之礼不致牲,诸侯太牢,大夫少牢.不若此,则六畜不育。非高其台榭,美其宫室,则群材不散。此言何如?'管子曰:‘非数也。'……非有积蓄不可以用人,非有积财无以劝下。泰奢之数,不可用于危隘之国。”《管子·山至数》也载:“特命我曰:天子三百领,泰啬。而散大夫准此而行。此如何?'管子曰:‘非法家也。大夫高其垄.美其室,此夺农事及市庸,此非便国之道也。民不得以织为縿而貍之于地。'”
    [3]薛昭顺:《美国的次贷信用危机警示我们什么》.《金融经济》.2008年第21期,第56页。
    [1]任益民,姚兵:《次贷危机:源于经济失衡》,《经营管理者》,2008年第13期,第24页。
    [2]郭松克:《次贷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启示》,《创新科技》,2008年第9期.第14至15页。
    [3]赵伟:《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三个视点的判断》,《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5期,第42页。
    [4]罗斯托著《经济增长的阶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3页。
    [1]黎翔凤撰《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703页。
    [2]详见韦昭注《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18至120页。
    [3]司马迁撰《史记》,第2133页。
    [1]胡寄窗编著《中国经济思想史》 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3页。
    [2]马非百著《管子轻重篇新诠》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3、54页。
    [3]巫宝三著《管子经济思想研究》,第280至281页。
    [4]巫宝三著《管子经济思想研究》,第277至295页。
    [1]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下册,第350页。
    [1]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下册,第350页。
    [2]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下册,第350页。
    [3]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下册,第402页。
    [1]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下册,第409页。
    [2]梁启超著《管子评传》,第60至61页。
    [1]马非百著《管子轻重篇新诠》上册,第60页。
    [2]汤标中:《管仲的粮食经济思想》,《商业经济文荟》,2000年第5期,第72至75页;
    王擎,黄娟:《中国古代货币金融思想的瑰宝--管仲的货币、价格学说与政策》,《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第25至28页。
    张友直著《<管子>货币思想考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9至108页。
    [3]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下册,第356页。
    [1]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下册,第354页。
    [2]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下册,第350页。
    [3]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下册,第349页。
    [4]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下册,第420页。
    [1]注:当时一釜相当于六斗四升。
    [2]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下册,第351至352页。
    [1]袁林:《<管子>、商鞅两大学派经济政策比较研究》,《管子学刊》1992年第1期,第9至15页。
    [2]司马迁撰《史记》,第2230页。
    [3]蒋礼鸿撰《商君书锥指》,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页。
    [4]蒋礼鸿撰《商君书锥指》,第129页。
    [5]蒋礼鸿撰《商君书锥指》,第17页。
    [1]胡寄窗编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第328页。
    [2]马非百著《管子轻重篇新诠》上,第168至179页。
    [3]巫宝三著《管子经济思想研究》,第340页。
    [1]梁启超著《管子评传》.第49页。
    [2]马非百著《管子轻重篇新诠》,第84、227页。
    [3]梁启超著《管子评传》,第40至45页。
    [1]曹俊杰:《<管子>可持续发展思想研究》,《管子研究》,2002年第4期,第5页。
    [2]详见宫源海主编《德法之治与齐国政权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39至40页。
    [1]许慎撰《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69页。
    [2]许慎撰《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310页。
    [1]燕国材:《管子》的教育心理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第1期,第60至65页;
    韩延明,邵运作:《管子》教育管理思想探微,《管子学刊》,1995年第4期.第8至10页;
    王淑霞:《管子》与教育,《管子学刊》2001年第2期,第9至12页。
    [2]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上册,第424页。
    [3]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上册,第294页。
    [4]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上册,第394页。
    [5]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上册,第370页。
    [6]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上册,第60页。
    [7]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编《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七卷》--《管子集校》(三),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87、388页。
    [1]齐秀生主编《举贤尚功--齐国官制与用人思想研究》,齐鲁书社,2005年第218至244页。
    [2]韦昭注《国语》,第371页。
    [1]详细内容见《国语·齐语》及《管子·小匡》。
    [2]齐秀生:《浅析齐国桓管时期的用人“机制”》,《管子学刊》2004年第1期,第9至14页。
    [1]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下册.第215页。
    [2]详见《左传·僖公十六年》载:周内史叔兴认为天降陨石、“六退飞”,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吉凶由人”;《左传·昭公十八年》载:郑国的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的观点,认为天道与人事并不相干,不应该将它们牵强地扯在一起;《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载:晏婴反对国君对彗星现象向鬼神祀进行祈祷祭祀,认为“天道不,不贰其命,若之何禳之”。
    [3]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第163页。
    [4]杨伯峻《论语译注》,第72页。
    [5]韦昭注《国语》,第646页。
    [6]朱玉周,高良荃:《<管子>天论浅析》,《管子学刊》2007年第1期,第21至25页。
    [1]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第1418页。
    [2]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第1097、1098页
    [1]曹俊杰:《<管子>可持续发展思想研究》,《管子学刊》,2002年第4期.第7页。
    [1]详见张秉伦、载吾三主编《齐国科技史》,《齐文化丛书》第15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319至326页。
    [2]详见张秉伦、载吾三主编《齐国科技史》,《齐文化丛书》第15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454至459页。
    [3]详见张秉伦、载吾三主编《齐国科技史》,《齐文化丛书》第15册,第455页.表八--《管子·地员》土壤性质、分类表。
    [4]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上,第297页。
    [1]张秉伦、载吾三主编《齐国科技史》,《齐文化丛书》第15册,第339至343页。
    [1]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下册,第54页。
    [1]罗根泽:《管子探源叙目》,见《说诸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88页。
    [2]耿振东:《<管子>的文学价值》,山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06年硕士毕业论文,http://ckrd.cnki.net/grid20/detail.aspx?dbname。
    [3]赵东玉:《先秦诸子管仲论述略》。‘管子学刊》1994年第4期,第7至11页。
    [4]周振甫著《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0页。
    [1]谭家健著《先秦散文艺术新探》,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83至512页。
    [2]郭沫若、闻一多、许维通著《管子集校》,社会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6页。
    [3]徐中玉、萧华荣校点《刘熙载论艺六种》,巴蜀书社,1990年版,第13页。
    [4]来裕询著,高维国及张格注《汉文典注释》,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04页。
    [5]郭预衡省《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64、166页。
    [1]褚斌杰、谭家健主编《先秦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78至380页。
    [2]谭家健:《<管子>的文学价值》,《管子学刊》,1988年第3期,第378至380页。
    [3]《管子学刊》编辑部编《管子与齐文化》,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276至283、269至275页。
    [4]张玉书:《从文学角度看<管子>》,《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第81至84页。
    [5]章沧授:《论<管子>散文的语言艺术》,《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2期,第34至39页。
    [6]潘秋平:《<管子>韵语及成书年代初探》,《语言研究》,2007年第1期,第20至28页。
    [7]曹道衡、刘跃进:《先秦两汉史料学》,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68至270页。
    [8]王志民:《齐文化概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02至507页。
    [9]王洲明、王培元:《齐文学艺术》,《齐文化丛书》第16卷,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438至439、第447页。
    [1]胡家聪著《管子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0至204页、第422至431页
    [2]池万兴著《管子研究》,第285、312至366页、序第Ⅳ至Ⅴ页。
    [1]耿振东:《(管子>的文学价值》,山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06年硕士毕业论文,见http://ckrd.cnki.net/grid20/detail.aspx?dbname
    [2]高尔基:《论文学技巧》(1932年),《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316页。
    [3]老舍:《人物、语言及其他》,《出口成章》,作家出版社1964年版,第13至14页。
    [4][法]泰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394页。
    [5]谭家健著《先秦散文艺术新探》,第25页。
    [1]耿振东:《<管子>的文学价值》,山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06年硕士毕业论文,见
    http://ckrd.cnki.net/grid20/detail.aspx?dbname
    
    [2]张固也著《<管子>研究》,第388、389页。
    [3]张固也著《<管子>研究》,第319至350页。
    [1]胡家聪著《管子新探》,第422页。
    [2]褚斌杰、谭家健主编:《先秦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7页。
    [3]胡家聪著《管子新探》,第422页。
    [1]池万兴著《<管子>研究》,第313至314页。
    [2]池万兴:《论<管子>的经解体及其特征》,《管子学刊》2005年第4期,第5页。
    [3]池万兴着《<管子>研究》,第313页至366页。
    [4]胡家聪著《管子新探》,第431页。
    [5]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下,第192页。
    [1]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编《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7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93至294页。
    [2]赵守正撰《管子通解》下,第221页。
    [3]池万兴著《<管子>研究》,第364页。
    [4]池万兴:《论<管子>的经解体及其特征》,《管子学刊》2005年第4期,第7页。
    [1]池万兴:《论<管子>的经解体及其特征》,《管子学刊》2005年第4期,第8页。
    [2]战化军:《<管子>‘三匡'与传记文学的形成》,《管子学刊》编辑部编《管子与齐文化》,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出版,1990年版,第277至283页。
    [1]郭预衡著《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页。
    [2]耿振东:《浅析<管子>论说文论证技巧》,《学术探索》,2007年第4期,第119至124页。
    [3]罗根泽著《说诸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5页。
    [1]耿振东:《浅析<管子>论说文论证技巧》,《学术探索》,2007年第4期,第121页。
    [2]谭家健著《先秦散文艺术新探》,第133至143页。
    [3]王先谦撰《荀子集解》.上册,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86页。
    [1]谭家健著《先秦散文艺术新探》,第57至60页。
    [2]耿振东:《浅析<管子>论说文论证技巧》,《学术探索》,2007年第4期,第122页。
    [1]耿振东:《浅析<管子>论说文论证技巧》,《学术探索》,2007年第4期,第123页。
    [2]谭家健著《先秦散文艺术新探》,第57至60页。
    [3]耿振东:《浅析<管子>论说文论证技巧》,《学术探索》,2007年第4期,第123至124页。
    [4]陈鼓应注释《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84页。
    [5]褚斌杰与谭家健主编的《先秦文学史》,第301页。
    [6]谭家健著《先秦散文艺术新探》,第166至176页。
    [1]谭家健著《先秦散文艺术新探》,第98页。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战化军.管仲评传[M].济南:齐鲁书社,2001.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张力.管仲评传[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5]池万兴.((管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陈书仪.管仲大传[M].济南:齐鲁书社,2008.
    [7]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8]赵守正.管子通解眦].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9]黎翔凤.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0]梁启超.管子评传[A].《诸子集成》第五册[C].北京:世界书局,1935.
    [11]宣兆琦.齐文化发展史[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12]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4]何晏集解,邢呙疏.论语注疏[A].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唐宋注疏十三经[C].北京:中华书局,1998.
    [15]宣兆琦,李金海.齐文化通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16]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17]马骗.左传事纬[M].济南:齐鲁书社,1992.
    [18]刘宝楠.论语正义[A].中华书局编辑部编.诸子集成[C].上海书店,1986.
    [19]《齐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齐文化丛书[C].齐鲁书社,1997年.
    [20]徐坚.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1]汪受宽.孝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2]《管子学刊》编辑部编.《管子》与齐文化[c].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23]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4]叶适.习学记言[M].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2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61.
    [26]胡家聪.管子新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7]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8]宣兆琦.图说管子[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7.
    [29]许兆昌.先秦史官的制度与丈化[M].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2006.
    [30]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郭沫若全集·历史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1]关锋、林聿时.春秋哲学史论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32]张固也著.《管子》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6.
    [33]齐秀生.兴贤尚功--齐国官制与用人思想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6.
    [34]杜预等.春秋三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5]王先谦.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8.
    [36]韩元吉.南涧甲乙稿[DB/CD].影印文渊阁四库本.
    [37]白奚.稷下学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8.
    [38]王德敏.管子十目谈[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
    [39]罗根泽.说诸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0]严可均.铁桥漫稿[Z].光绪十一年长洲蒋氏心矩斋刻本.
    [41]张岱年.中国哲学史史料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2.
    [42]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43]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
    [44]石一参.管子今诠[M].北京:中国书店,1988.
    [45]颜昌嶢.管子校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6.
    [46]丁原明.黄老学论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47]赵吉惠.国学沉思[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48]巫宝三.管子经济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49]赵守正.管子经济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0]张友直.《管子》货币思想考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1]周俊敏.《管子》经济伦理思想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2003.
    [52]任继亮.《管子》经济思想研究--轻重论史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3]乐爱国.管子的科技思想[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4]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5]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6]蒋礼鸿.商君书锥指[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7]赵吉惠.中国先秦思想史[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58]赵吉惠.儒学命运与中国文化[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5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60]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61]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2]吴毓江.墨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3.
    [63]银雀山汉墓竹墓整理小组编.孙膑兵法[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
    [64]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65]马非百.管子轻重篇新诠[M].北京:中华书局,1979.
    [66]宫源海.德法之治与齐国政权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4.
    [67]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68]周振甫.丈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9]谭家健.先秦散文艺术新探[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70]徐中玉,萧华荣.刘熙载论艺六种[M].成都:巴蜀书社,1990.
    [71]来裕询著,高维国及张格注.汉文典注释[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72]郭预衡.中国散文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3]褚斌杰,谭家健.先秦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74]曹道衡,刘跃进.先秦两汉史料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5.
    [75]王志民.齐文化概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76]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7]司马琪.十家论管[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78]郭丽.《管子》文献学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79]方铭.战国文学史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80]尹清忠.论管仲之“仁”[J].齐鲁学刊,2009,(1):40-43.
    [81]姜涛.管子新注[M].济南:齐鲁书社,2006.
    [82]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DB/CD].上海,香港: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