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回族妇女疾病与健康的人类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下阴洼村为主要个案,并援引临夏州其他地区调研资料以增强研究的可信性,从女性视角关注和研究回族妇女健康问题,考察回族妇女健康与地理、环境、性别、文化和信仰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究回族妇女健康与妇女发展的互动关系。虽然下阴洼村回族妇女健康问题不能完全代表西北乡村回族妇女的整体状况,但它至少代表了一种村落模式或类型中的回族妇女健康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北乡村回族妇女健康状况的基本特征。
     论文共计九章内容:
     第一章绪论从中国村落社区人类学研究的传统,蓬勃发展的女性主义人类学和生机盎然的医学人类学三个方面阐释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从传统领域回族妇女研究和回族妇女疾病与健康研究两个方面对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和评述;最后对调查点的代表性问题、本文的基本概念、主要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和田野调查工作进行了说明和阐释。
     第二章首先介绍了临夏回族自治州及下阴洼村概况,然后紧扣回族妇女疾病与健康主题,从家庭、宗教和社区三个层面关照妇女的基本生活状况。
     第三章至第八章:在田野调查基础上,本着人类学整体关怀的初衷,本文从妇女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三元医疗体系、病患行为、可利用的资源及存在的问题和提高妇女健康水平的对策性思考几个层而,对回族妇女健康状况进行了较为细致而全面的观察、描述和解析。第三章对几个年龄层215名回族妇女的身体健康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了回族妇女的患病类型、患病率和患病特点,并总结归纳了主要致病因即地理环境、社会、区域文化和性别因素。第四章从信仰和文化层面出发,对回族妇女心理健康所指涉的疾病种类进行了界定、分析和命名,“不松凡”、“身体部位疼痛”和“心理害怕”是“易卜劣斯”引起的病症,本文将它们统称为“易卜劣斯”症,并定性为“文化特定症”,需采用“都哇”治疗。第五章首先对西医医疗体系的医学模式和医患关系及就医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然后对中医医疗体系的哲学基础、中医西医化和就医时面临的主问题进行了介绍和探析:最后着重探究了“都哇”信仰体系,在调研资料基础上对之进行了大胆地讨论和分析,“都哇”信仰体系,究其根本为宗教医疗信仰,在长期的民族发展和互动中,又夹杂着浓厚的民间性特点。“都哇”信仰体系既有一定的优越性和有效性,也存在不足和问题,应辩证、宽容看待它的存在。第六章从“病患”的体验、判断、大众医疗观念治疗、专业人员治疗和“都哇”信仰体系治疗五个阶段界定和探讨了回族妇女“病患”行为特点。第七章界定了回族妇女治疗疾病可利用的两大资源即“夫家”资源和“娘家”资源,并揭示了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两大问题:其一,经济资源总体不足,其二,妇女在不足的经济资源配置结构中又处于弱势地位,主动或被动让渡医疗资源。第八章立足临夏实际,针对回族妇女的高患病率低健康水平进行了对策性思考。
     第九章是对全文的概括、总结与展望,通过前文的回溯,我们有如下认识:其一,对“都哇”信仰体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的根本和核心源于伊斯兰教、伊斯兰文化和信仰,体现着伊斯兰教的治世、治民哲学,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其二,在人类学视角下,对“健康”概念有了新的认知,健康既包含着身体、心理和社会层面的健康,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并蕴含着文化、信仰的诸多要素,体现着天地人和的整体观;其三,回族妇女健康和妇女发展相互影响,互为条件和因果,改变回族妇女低健康水平和发展滞后的现状,需要大力度的法律改革和公共政策的改变,增加对妇女的支持和扶植,国家、社会层面长时期的“输血”才能使作为弱势群体的回族妇女真正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从输血至“造血”的转变,促进回族妇女全面发展并提高妇女健康水平,真正实现人的尊严和安全,使人享有免于恐惧和匮乏的自由。
Taking Xiayinwa village of Linxia county. Linxia Hui autonomous prefecture in Gansu province as a main case in this dissertation, and citing the field material of the other area in Linxia Hui autonomous prefecture to strengthen the credibility of this dissertation, then we use the feminine angle to pay attention to and research Hui women's healthy question, in the further to investigate the inner connection about women's health and the geography, the environment, the gender, the cultural and belief, and explo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women's health and their development. Although women's healthy question of Xiayinwa village can not completely represent the whole condition of the northwest rural women, at least it has represented women's healthy condition of one kind of the village-types, to a certain extent it has reflected the essential feature of the northwest rural women's healthy condition.
     This dissertation includes nine chapters:
     Chapter one (the introduction) has firstly introduced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from three aspects:the tradition of Chinese rural community 's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the vigorous feminine anthropology and the thriving medical anthropology, and then it has reviewed and evaluat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relevant research from the traditional content of Hui women's research and the research between the disease and the health of Hui women, lastly it has illustrated and explained the representative question about the village, the basic concepts, the main investigative methods, the investigative significance and the field work.
     Chapter two has introduced the condition of Linxia Hui autonomous prefecture and Xiayinwa village first, and then following the theme about the disease and the health of women, it has interpreted women's basic condition from the three aspects Famiy. Religion and Community.
     Chapter three to eight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with the whole concern of the anthropology, it has executed more careful and comprehensive observation.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about women's health) condition from several aspects: Physical health. Psychological health. Ternary medical systems. Sickness-behavior. Resources which can be used to cure diseases with the problems followed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women's healthy standard.
     Chapter three has carri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with 215 women's healthy material who are belong to five age-sections, obtained the kinds of diseases, the disease incidence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sickness, and summarized the main pathogenesis including the four factors which are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he society, the regional culture and the gender.
     Chapter four starting from the view of the belief and culture has limited, analyzed and named the diseases which are belong to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because Busongfan. the bodily ache and the psychological fear are caused by Yibuliesi. so we call them as Yibuliesi symptom that is one special symptom produced by the culture which can be cure bv Duwa
     Chapter five firstly has discussed the medical mode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octor and the patient and the problems existed of the modern medicine, secondly it has introduced and discussed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westernization and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Chinese medicine, lastly it has paid more attention to Duwa devotional system with the bold limits and analysis based on the faithful investigative data, fundamentally Duwa devotional system is the religious medical belief, however in the long-term ethnic development and interaction, it also has mixed with the thick folk characteristic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one kind of national medicine too. Duwa devotional system has certain superiority and validity, contemporary it also has some insufficiency and problems, so we should dialectically and tolerantly regard its existence.
     Chapter six has limited and discussed the\-i\c characteristics or stages of women's sickness-behavior including the experience, the judgment, the populace medical idea's treatment, the specialists'treatment and Duwa devotional system's treatment.
     Chapter seven has expounded the resources used by women to cure their diseases which are the resources from the husband's household and the maternal home, then it has revealed two major problems:firstly the economic resource overall is insufficient, secondly women are at the weak position in the insufficient economic resource's assigned structure, so they always initiatively or passively transfer their resources to the other people or events.
     Chapter eight has carried on the thinking about women's high disease incidence and low health) standard based on L.inxia Hui autonomous prefecture's condition.
     Chapter nine is a summary, conclusion and prospect of the whole dissertation, by the review above, we have the following understanding:firstly we have more deep understanding about Duwa devotional system whose basis and core are from the Islamism. the Islam's culture and belief which reflects the philosophy about how to govern the country and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it contain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factor to a certain extent. Secondly we have the new cognition about the concept of health under the anthropological angle:the health contains the physical health,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social health which are belong to an indivisible entity, and it also consists of the cultural and devotional factors reflecting the whole perspective of the heaven, the earth and human who should be harmony and unity. Lastly women's health and development are affected by and mutually condition each other, in order to change women's low healthy standard and lagging development, we need vigorously reform the law and change the community policy to increase the support for women, and the transfusion of blood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society for a long time can enable women as the minority group to actually exert their subjective initiative to finish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transfusion of blood to the hemopoiesis. promote women'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enhance women's healthy standard, and really achieve people's dignity and security.
引文
1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2李善峰.20世纪的中国村落研究——一个以著作为线索的讨论讲座[J].2004(3).
    王erdinand Tonnies. Community and Society|M|.N.Y.R.P. Duttpon &.Co.1963转引朱婧.“社区”解读[J].社科纵横,2005(5).
    3赵旭东.否定的逻辑:反思中国乡村社会研究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50.
    1郑海花,李富强.人类学的中国乡村社区研究历程[J].广西民族研究,2008(4).
    2周大鸣.凤凰村的追踪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1).
    3参见潘乃谷.但开风气不为师——费孝通学科建设访谈[A].潘乃谷,马戎主编.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53.
    1徐杰舜,李富强.乡土人类学研究回顾(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8(1).
    2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34.
    3[英]莫里斯·弗毕德曼著,刘晓春译.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78.转引徐杰舜,李富强.乡土人类学研究回顾(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8(1).
    1 Maurice Freedman, A Chinese Phase in Social Anthropology. In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14. No. I. Mar..1963. Pp1-19.转引郑海花,李富强.人类学的中国乡村社区研究历程[J].广西民族研究,2008(4).
    2王铭铭.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9.
    G. Wiliam Skinner,1964 "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 part 1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24(1)3-43.转引赵旭东.否定的逻辑:反思中国乡村社会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57.
    4参见李善峰.20世纪的中国村落研究——一个以著作为线索的讨论[J].民俗研究,2004(3).
    参见郑海花,李富强.人类学的中国乡村社区研究历程[J].广西民族研究.2008(1).
    许斌,胡鸿保.追寻村落——对两种不同的人类学田野研究的省思[J].思想战线,2005(3).
    1特里·伊格尔顿著,王逢振译.当代西方文学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226.
    2李霞.国外女性人类学的发展过程[J].民族研究,2001(5).
    (?)H·摩尔.女性主义与人类学(导言)[M].英国剑桥政策出版社,1988.转引彭耕编译.当代西方女性主义人类学[J].国外社会科学,1994(3).
    Henrieua L Moore:Feminism and Antbropology|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8转引潘杰.女性人类学概说[J]民族研究,1991(1).
    (?)部分学者对女性主义人类学的研究领域作了概括,如工新凤在《管窥女性主要义人类学及其教育研究的启示》一文中,将其主要研究领域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社会性别研究,包括性别的文化决定论、亲属制度和婚姻家庭、女性社会地位研究、语言行为与社会性别和劳动力分工与社会性别;其二,对人类起源与进化的研究;其三,女性主义民族志研究
    (?)周泓.女性人类学的文化与社会建构及其后现代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6).
    1周泓.女性人类学的文化与社会建构及其后现代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6).
    2李霞.国外女性人类学的发展过程[J].民族研究,2001(5).
    3参见乐梅.美国女性人类学述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7(2).
    (?)乐梅.美国女性人类学述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7(2).
    1李霞.国外女性人类学的发展过程[J].民族研究,2001(5).
    2潘杰.女性人类学概说[J].民族研究,1999(4)
    1参见徐雅芬,董建辉.女性主义与权力——政治人类学视野下的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04(4)
    2徐雅芬,董建辉.女性主义与权力——政治人类学视野下的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04(4).
    Kamala Visweswaran:Fictions of Feminist Ethnography [M].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4.转引至潘杰.女性人类学概说[J].民族研究,1999(4)
    (?)白志红.当代西方女性主义人类学的发展[J].国外社会科学,2002(2)
    1以论文为主。
    2彭耕编译.当代西方女性主义人类学[J].国外社会科学,1994(3).
    3周泓.女性人类学的文华与社会建构及其后现代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6).
    4任海.社会性别与再表现的文化政治:女性主义人类学[A].鲍晓兰.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
    5王新凤.管窥女性主义人类学及其对教育研究的启未[J].贵州民族研究,2005(1).
    (?)白志红.当代西方女性主义人类学的发展[J].国外社会科学,2002(2).
    (?)李霞.国外女性人类学的发展过程[J].民族研究,2001(5).
    (?)乐梅.美国女性人类学述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7(2).
    (?)周泓.妇女人类学的社会性别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1999(3).
    (?)徐雅芬,董建辉.女性主义与权力——政治人类学视野下的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04(4).
    (?)白志红.女性主义人类学对二元论的挑战——跨文化妇女地位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03(5).
    1白志红.女性主义人类学视野下的亲属关系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04(4).
    2李霞.女性主义人类学与汉人亲属制度研究[J].妇女研究论从,2002(5)
    3李霞.人类学视野中的中国妇女——海外人类学之汉族妇女研究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02(2).
    4潘杰.女性人类学概说[J].民族研究,1999(4).
    (?)周华山.女性主义田野研究的方法学反思[J].社会学研究,2001(5).
    (?)方素梅,杜娜,杜宇.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少数民族妇女研究[J].民族研究,2004(2).
    1翁乃群.女源男流:从象征意义论川滇边境纳日文化中社会性别的结构体系[J].民族研究,1996(4).
    2翁乃群.公共领域客户化:纳日社会的公众领域和家户领域及其社会性别问题[A].周星,王铭铭.社会文化人类学讲演集(上)[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3刘永青.家户领域与公众领域:旅游业发展对摩梭人社会性别关系的影响[A].杜芳琴,王政.社会性别第1辑[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戴成萍.女性人类学与中国女性人类学研究现状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5)
    ②Foster George M. and Barbara Anderson.1978. Medical Anthropology[M].2.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转引李建.当代医学人类学理论:持续、变革与发展[J].湘南学院学报,2007(6).
    (?)参见文化,乔成栋.医学人类学及其应用[J].兰州医学院学报,2004(2).
    (?)王筑生.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医学人类学[J].思想战线,1996(4).
    1王筑生.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医学人类学[J].思想战线,1996(4).
    2王筑生.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医学人类学[J].思想战线,1996(4).
    Michael H. Logan. Edward E Hunt. Jr. Health and the Human Condition. Perspectives on Medical Anthropology [C].Duxbur Press.1978.23-38转引陈华.医学人类学理论与学派[J].医学与社会,2007(2).
    Byron.J. Good. Medicine. Rationality, and Experience:A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C】.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37-62转引陈华.医学人类学理论与学派[J].医学与社会,2007(2).
    Robert A. Hahn. Sickness and Healing:A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M】.Yale University Press,1995.59-74.转引陈华.医学人类学理论与学派[J].医学与社会,2007(2).
    'Ann McEleoy. Patricia Townsend. Medical Anthropology i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Fourth Edition) [M].West view Press,2004.70-76转引陈华.医学人类学理论与学派[J].医学与社会,2007(2).
    (?)陈华.医学人类学理论与学派[J].医学与社会,2007(2).
    1刘绍华.医学人类学的中国想象[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6(3)
    2王曙光,张胜康.疾病的文化隐喻与医学人类学的哲学鉴别解析[J].医学与哲学,2002(9)
    3刘绍华.医学人类学的中国想象[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6(3).
    1中国人类学学会编.医学人类学论文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6年版.
    2王宁.医学人类学[J].国外社会科学,1994(2).
    3杜治政.关于医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J].医学与哲学,1995(1).
    1 Arthur Kleiman.医学人类学——一门新兴的社会医学学科[J].医学与哲学,1995(5).
    (?)王筑生.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医学人类学[J].思想战线,1996(4).
    6刘小幸.医学人类学简介[J].世界民族,1997(3).
    7分别发表于《上海精神医学》1998年第4期、1999年第1期。
    (?)该论文可见上文注释。其他的文章有张晓春,罗康隆发表在《吉首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的论文《医学人类学对过程哲学的阐释》、“高永平发表《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的论文《现代性的另一面:从躯体化到心理化——克雷曼的医学人类学研究》、程瑜发表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的论文《乡上医学的人类学分析——以水族民族医学为例》、徐君,李沛容发表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的论文《医学人类学视野下的民族地区医疗体系——以四川省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的的案例》、【美】莫瑞·辛格(Merrill Singer)著,林敏霞译发表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的论文《批判医学人类学的历史与理论框架》、莫代山发表在《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8年第5期的论文《医学人类学与土家族疾病处置文化研究》、乌仁其其格发表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的论文《多元医疗模式与人类健康—当代蒙古族医疗选择多样性的医学人类学考察》张有春发表在《民族研究》2009年第2期的论文《医学人类学的社会文化社角》、张有春发表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期的论文《医学人类学的生物文化视角》等论文。
    (?)马志荣.西北回族的婚姻习俗[J].丝绸之路,1994(2).
    (?)马健君.回族婚俗的传统与现代流变——以西安回族婚姻民俗文化为个案研究[J].回族研究,2001(1).
    (?)周传斌,马东平.回族婚俗文化论[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1(4).
    (?)马平.婚俗的阐释性分析——一个回族村的法人类学观察[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3(1).
    (?)马平.回族婚姻择偶中的“妇女外嫁禁忌”[J].西北民族研究,1998(2).
    (?)连菊霞.“妇妇外嫁禁忌”研究现状的回顾与反思[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8(3).
    (?)魏寒梅.试论西北回族妇女“外嫁”的心理内涵[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3).
    (?)马平.回族民族内婚姻制度探析[J].回族研究,1995(3)
    1马平.回族民族内婚姻制度的心理内涵[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7(3).
    2周建新.回族形成发展过程中的族际族内通婚[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3)
    3骆桂花.社会转型与回族婚姻家庭价值观念之嬗变[J].青海社会科学,2004(4)
    (?)俞布仁,张晓露.试论回族婚姻制度的变化以及社会发展及其所产生的影响[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5).
    (?)秦惠彬主编.伊斯兰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62.
    1王振岭.青海省撒拉族回族女童教育发展之实践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1996(3).
    2王振岭.青海撒拉族回族女童教育面临的特殊困难及克服办法之实践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1996(1).
    3马亚萍.浅谈同心县回族女童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回族研究,1997(4).
    4王万和.摆脱贫困与愚昧的必由之路——麻莲乡回族女童教育的几点作法[J].人民教育,1997(2).
    5李仁.宁夏回族女童教育的成就、问题及对策[J].回族研究,1998(2).
    6刘景华.发展青海回族、撒拉族女童教育的认识[J].青海社会科学,1999(6)
    7杨华.宁夏贫困山区回族女童教育研究——对宁夏同心县回族女童教育的调查和思考[J].民族研究,1999(3).
    (?)王印堂.青海省回族女子基础教育现状及对策[J].青海民族研究,2001(3).
    (?)梁华和.固原地区回族女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剖析[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2(4)
    (?)梁华和.发展固原地区回族女童教育的对策[J].宁夏教育,2003(3).
    (?)冯雪红,王安全.回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特殊政策探析[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4(4).
    (?)冯雪红.宁夏回族女童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6).
    (?)冯雪红.宁夏回族女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J].固原师专学报,2005(4).
    (?)王安全.弱势回族女童教育中的矛盾与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2).
    (?)马忠才.分层与流动:回族女童教育的动力机制[J].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论文专刊).
    1罗彦莲.同心县回族女童学校教育现状的文化与社会性别诠释[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5).
    2姜克银.宁夏南部山区回族女童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应用研究.宁夏社会科学,2008(3).
    3马强.妇女教育与文化自觉——临夏中阿女校个案训研[J].中国穆斯林,2003(2).
    4毛巧晖.山西省长治市回族女寺调查研究——以长治市回族聚居区“三道营”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03(1).
    5马燕,罗彦莲.清真女学与农村回族妇女人力资源的开发——以宁夏韦州镇为例[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4).
    6李安辉.伊斯兰教妇女观初探[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2).
    7郭永胜.伊斯兰教与早期阿拉伯妇女[J].内蒙古师大学报,2000(6).
    8牛喜霞.浅谈〈古兰经〉中的妇女观[J].中国穆斯林,2001(5).
    6张海春.浅析〈古兰经〉的妇女观[J].黄淮学刊,1998(2)
    10丁宏.伊斯兰教的妇女观[J].中国宗教,2002(3).
    11董锦霞.伊斯兰教妇女观的社会性别解读[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2).
    12马克林.伊斯兰教妇女观对西北穆斯林女性的影响[J].宁夏社会科学,2007(3).
    13马秀梅,绽小林.伊斯兰教法中有关妇女权利的规定及其社会效应[J].青海民族研究,1999(3).
    14张志诚.伊斯兰与妇女[J].阿拉伯世界,1996(3).
    15马东平.论伊斯兰教法之妇女观[J].甘肃社会科学,2001(5).
    16王俊荣.伊斯兰教与妇女[J].世界宗教文化,1995(3)
    范若兰.早期伊斯兰教妇女观及妇女地位初探[J].西亚非洲,1995(5).
    于宏.回族妇女与回族文化[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2).
    1赵春肖.试析回族女性观及其特征.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8(2).
    2丁宏.文化、性别与回族社会[J].西北民族研究,2008(3).
    2丁宏.谈回族研究中的性别意识[J].回族研究,2002(3).
    4马东平.论回族妇女在社会劳动参与中的性别隔离——以甘肃省临夏市八坊回族妇女为个案[J].开发研究,2003(5).
    5闫国芳.昌吉市回族妇女社会参与和某些生活民俗的变迁[Jj.西北民族研究,2003(2).
    (?)马东平.回族妇女社会劳动参与生活民俗现状分析——以甘肃省临夏八坊回族妇妇为个案[J].甘肃社会科学,2004(6).
    (?)闫国芳,马东平.回族妇女社会劳动参与生活民俗现状分析——以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回族妇女为个案[J].昌吉学院学报,2009(3)
    (?)骆桂花.民族社会学视野下的回族女性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04(4)
    1李安辉,王升云.试析民国时期回族女权的发展特点及原因[J].黑龙江民族从刊,2004(3).
    2秦均平.生育决策与回族两性地位述论——回族两性家庭地位实证研究之五[J].宁夏社会科学,2008(1).
    3芦平生.西北地区城镇回族女性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6).
    4马燕坤,牛广轩.经济变迁中的回族妇女——来自滇东北龙头乡的调研报告[J].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5).
    5李安辉.杂散居地区回族妇女权益保障的社会人类学考察[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4).
    6水镜君,玛利亚·雅绍克.中国清真女寺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7骆桂花.甘青宁回族女性传统社会文化变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1高尔生,杨娟.中国少数民族妇女生殖健康状况分析[J].人口研究,1995(4).
    2李继珍.马集云,王华峰,甄惠英.新疆巴州地区不同名族不同年龄段女性激素水平研究[J].职业与健康,2006(3).
    3商莉,樊杨.回汉族妇女宫颈分泌物HPV感染的比较[J].宁夏医学杂志,2009(j).
    1黄亚玲,曹湘君.宁夏回族聚居区城市回族穆斯林民俗宗教活动中养生健身行为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4).
    2肖芒.伊斯兰教的“五功”与回族妇女健康[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3)
    3聂爱文.从人类学角度看回族的健康观[J].昌吉学院学报,2002(2).
    4徐黎丽,孙金菊,玛丽亚·雅绍克.穆斯林妇女疾病与健康的人类学考察——以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某村庄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4).
    5孙会菊.回族妇女“病患”行为研究——以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回族妇女“病患”行为为例[J].妇女研究论从,2009(4).
    1适应社会环境的良好状态。
    2参加徐黎丽教授主持的学术沙龙时,闪兰靖等同学提供。
    3张珣.疾病与文化[M].台北:稻香出版社,民国78:5.
    1下文的“易卜劣斯”、“和亲”与此相同。
    1不同于阿拉们医学、回回医学。
    孙珉选编.人迹罕至的地方[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9.
    (?)参见《临夏回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临夏回族自治州概况(修订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73-76.
    (?)《临夏回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临夏回族自治州概况(修订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http://ditu.googlc.cn/.
    (?)参见《临夏回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临夏回族自治州概况(修订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2.
    (?)参见《临夏回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临夏回族自治州概况(修订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5.
    (?)参见《临夏回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临夏回族自治州概况(修订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0.
    (?)参见《临夏回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临夏回族自治州概况(修订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22.
    hltp://www.meet99.com/map-427.html.
    1部分调查对象所言,而大部分村民则根据村落名将之称为阴洼河。
    2下阴洼村村民盖新房时需要拉运沙了、砖块等盖房材料。
    (?)当地人又称为社。
    (?)一位村民说:曾有几户信仰其他教派的村民,迫于压力,改信老教。
    临夏一带汉族信仰的一种神灵,保风调雨顺,保平安健康。
    (?)佟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两性不平等的社会机制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4.
    (?)马通.中国西北伊斯兰教的基本特征[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1:8.
    1[法]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陶铁柱译.第二性[M].北京:中围书籍出版社,1998:154.
    2李小英.科学、文化与性别:女性主义的诠释[M].北京:中罔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45——46.(?)
    (?)这种独当一面还仅限十家人饮食,重大场合所需食品仍旧有经验丰富的中年妇女操作。
    1溺爱期的女孩年龄较小,还未正式与长辈权威碰撞,故在此未列入讨论范围。
    2九年义务教育为近年所开展,之前上学必须缴纳学杂费。
    损伤相亲具体事宜的多是母亲和女性亲戚和女儿的姑姑和姨娘。
    (?)美.玛丽·沃斯克拉夫特著,谭洁,黄晓红译.女权辩[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156.
    (?)一般以生育儿子为期限,短者两三年,长者四五年,甚至更长.
    (?)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5.
    (?)人殁后每逢头七、二七、三七、四十天、百日、周年、三周年(一些调查对象说除这些日子外。亡人上世的日子每年都要悼念)都要举行悼念仪式,宰牲赞圣搭救亡人。
    (?)含有羊肉或牛肉、萝卜、豆腐、粉条、白菜等。
    (?)卫生香的效用是让环境更加干净清香。
    (?)本文描述的宗教仪式的先后顺序是由BB做满拉的弟弟提供,同时,我也询问了一些阿訇,意见基本一致。
    (?)用植物油炸出来的圆形面饼,有时会准备更多的油炸食品。
    (?)《临夏回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临夏回族自治州概况(修订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46.
    (?)与前文文献记载有所出入,但本人在下阴洼村调研时,村内三个清真寺确实并未统一念‘圣纪’的时间。
    (?)一位调查对象说相对而方圣纪前五天所念《古兰经》章节没有圣纪时所念章节重要。
    (?)前文所述念“和亲”时散的钱也称为“贺吉亚”
    (?)前文分析妇女不能集体礼拜的弊端时已涉及了妇女不能参加集体活动的弊端,此处不再赘述。
    村委会选举和其他选举存在一个相同的问题,即候选人会尽力为己拉选票,给选举人一定的经济利益或者承诺。
    (?)此处疾病是由该村回族妇女根据个人情况而向我描述的,故本文中的疾病是妇妇认为自己所患的疾病种类,非十分科学的、严格意义上的、细致的医学疾病种类划分,故本章节疾病种类均画引号。另外,自认为身体健康的妇女只代表其个人意见,并无医学鉴定。
    (?)2007年10-11月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四个县实地调查和采访资料。
    (?)本数据来自下阴洼村所隶属的镇政府即韩集镇计划生育办公室亦,本村育龄妇女有266人,汉族育龄妇女有4人,故回族育龄妇女有262人:
    1该年龄层有其特殊性,结婚不久,多为尚未生育的妇女,健康状况较好,与已生育子女的妇女的健康状况形成鲜明对比,故将其单列为一个年龄层
    2文盲率走势图可见于第一章第二节
    1暗室指个人的房屋,不是公开场合。
    22010年该妇女已安排公职,并已结婚生子。
    1婆婆描述。
    毫无疑问.“妇科病”也是影响汉族妇女健康的首要疾病,2007年10-11月我们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四个其实地调查和采访资料可以证实.
    (?)该数据来自临夏县计划生育服务站工作人员口述.
    (?)方形,面积较小,面中参有花生粒等(?)果,稣香味美。临夏人将之称为姜片
    开斋节、古尔邦节、白拉旗月、圣纪、法上麦太太的日子等。
    (?)该妇女家每年为亡人约念四五次“和亲”:同时还有为结婚新人、新生儿、病人听念的“和亲
    ①如亲戚的女儿出嫁,要在婚礼前去亲戚家送礼金。
    ②一种小篮了。
    (?)方言,一家之主,多是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因为地理因素的原因,临夏的夏季气温不高,而且昼夜温差大,所以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要烧炕。(?)在我小时候,山东的农村也常用这样的车子拉庄稼,称为“地排车”,现在早被机动车辆所代替。
    ①胡晓彬.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2:1.
    ②胡晓彬.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2:1.
    (?)伊斯兰教教义以及生活中的宗教领袖例如阿訇宣讲礼拜以及讲解大小净注意事项之时,均是将该气体规定为“放屁”
    1参见唐晓颇,莫耕松编著.胆囊炎与胆石症调养[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7.
    2参见赵永福、赵海东主编.胆囊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3~84.
    3参见赵永福、赵海东主编.胆囊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6.
    4唐晓颇,莫耕松编著.胆囊炎与胆石症调养[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7.
    5何廷华,谭力,鲍雅莉,王林主编.刞囊炎、胆石症调养与护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37.
    1粱其姿.疾病与方土之关系:元至清间医界的看法[A].李建民.生命与医疗[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357——359.
    2此处讲述是概论性的,代表大部分妇女的日常生活,与上一节某妇女个人的活动不同,故而并不矛盾和重复。
    3调查地区饮用水为地下水,一年四季,水温都比较低,而且妇女们也没有用塑胶手套的习惯。
    4胡晓彬.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2:1.
    1李晓枫,马莉.胃肠道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3.
    2李晓枫,马莉.胃肠道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3.
    3钱会男.常见妇科病[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69.
    4[美]科克汉姆(CockerharⅢ, W. C),杨辉等译.医学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6.
    ①[美]沃林斯基,孙牧虹等译.健康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33.
    ②[法]亚当,赫尔兹里奇著,王吉会译.疾病与医学社会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47.
    [美]沃林斯基,孙牧虹等译.健康社会学[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183.
    1杜芳琴.贫困中的妇女发展:社会性别与差异[A].张晓等主编.社会性别·民族·社区发展研究文集[C].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126.
    1即“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面系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摘自http://www.who.int/suggestions/faq/zh/index.htm.
    2黄爱玲主编.女性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30.
    3参见黄爱玲主编.女性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30.
    (?)此处指代人去世后的灵魂,下文有详细论述。
    (?)指过世后没有归向真主的人的灵魂.俗语即为“鬼”
    (?)临夏方言,多是长辈对女性小辈的称呼,此处指患者。
    1可治疗此种疾病的经文,后文将有详细介绍和论述。
    1参加徐黎丽教授主持的学术沙龙时,闪兰靖等同学提供。
    2张珣.疾病与文化[M].台北:稻香出版社,1989-5.
    3为论述简洁方便,我以致病因命名疾病,当地回族除“不松凡”外,并无其他命名,多足以身体和心理感受如疼痛、害怕、心慌、心急来指代!
    (?)马坚译.古兰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指精灵,精灵为真主所造,精灵的行为均在真主的掌控之中,不消除“易卜劣斯”是为了考验真主的仆人!
    4人过世后,得到真主的口唤,归向真主指定的位置,为归真:相反,则为未归真。
    1死亡一定时间之后,家人也会为其念“和亲”,邀请阿訇念经文,但此时,他们的灵魂已经脱离躯体,无法归向真主了。
    2临夏回族既称之为“易卜劣斯”,在中国大语境的影响下,也称之为“鬼”。
    1在临夏回族自治州调研时,我们针对州内非回族穆斯林也做了一定的访谈。
    2阿瑟·克雷曼提出的概念。
    谭庆荣,王家华主编.精神病学[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10.
    3参见乔治·福斯特(George M. Fost er)等著,陈华、黄新美译.医学人类学(初版)[M].台北,桂冠,1992(民 81):139-140.
    主要指身体健康层面所指涉的疾病. (?)此处指“易卜劣厮”
    (?)男人走夜路较之于妇女、小孩子为多,所以男人此种情况较多见:而不松凡最主要的患者是妇女;身体疼痛时,男人女人都会选择吃些“都哇”,但是妇女较男人为多。
    (?)坎斯坦勒拉尼注释(?) (埃及) 穆斯塔发.本.穆罕默德艾玛热编,穆萨.宝文安哈吉,买买提.塞来哈古译.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15.
    特别是家中有幼儿的家庭。
    ①尊重临夏回族用语习惯。
    ②杨廷忠.健康行为理论与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65.
    1[美]泰勒,佩普劳,希尔斯著,谢晓非等译.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59-460.
    2我接触了一些未结婚的女孩患“易卜劣斯”症的案例,为保证论述的完整性,特此赘述:婚前,妇女是以女儿的身份跟随父母生少,虽然相比于婚后家务方面独挡一面的情形较为轻松、散漫,但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的那般,过着无忧无虑公主般的生活。她们早则七八岁、晚则十一二岁便开始参与家务劳动,父辈特别是母亲着手训练着七八年后将为人妻的女儿,教授各种礼数、女红,管制严格,她们缺少与同龄人以及外界的交流,内心压力无法排解,一些性格内向倔强的女孩容易患“易卜劣斯”症。近年随着人们思想的开放和交流,西北地区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重大进展,临夏回族女童教育同样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女童入学率不断提高,但是初中回族女生数量相比于小学回族女生数量大大减少,高中回族女生数量则锐减,例如临夏县第一中学,高中一年级某班,七十余位学生中,回族女生仅有两名,这不仅反映了家庭、婚姻与教育的矛盾,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这些高中女生所承受的压力。所接触的部分高中回族女生自述因种种压力而患上“易卜劣斯”症的现象引起了我的关注,高中女生作为一个群体,数量较少,势单力薄,难以得到够的重视,但她们比大多数辍学在家的妇女承受的压力更多更大。例如一位患有“不松凡”的高中女生,家中有四姊妹,幼年丧母,父亲将四姊妹抚养成人,她为家中大姐,既要做家务,又要读书,当她读高中三年级时,家庭和高考之间矛盾从生,压力倍增,患上“不松凡”,在治疗过程中,承爱了巨大痛苦。
    (?)称娘家为家,可见尚未把婆家当成自己的家。
    (?)李静.民族心理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11.
    男性更为强健、有活力、将更多的精力关注外部世界而非自身,妇女则与此相反。
    (?)席焕久主编.医学人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8.
    1[意]卡斯蒂廖尼著,程之范主译.医学史(上册)[N].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95.
    2[美]沃林斯基著,孙牧虹等译.健康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6.
    3笛卡尔.形而上学的沉思[M].巴黎,弗拉马里翁出版社,1992:294.转引叶秀山,王树人总主编.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四卷 近代: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英国哲学[M].南京:凤凰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74.
    4叶秀山,王树人总主编.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四卷 近代: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英国哲学[M].南京:凤凰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74——75.
    杨晓煜.黄燕芳.医学模式与哲学[J].医学与社全,2000(1).
    意 卡斯蒂廖尼著,程之范主译.医学史(上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36.杨晓煜,黄燕芳.医学模式与哲学[J].医学模式与哲学[J].医学与社会,2000(1).
    (?)意卡斯蒂廖尼著,程之范主译.医学史(上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36.
    杨晓煜,黄燕芳.医学模式与哲学[J].医学与社会,2000(4).
    杨晓煜,黄燕芳.医学模式与哲学[J].医学与社会,2000(4).
    参见王详,李政平.认识医学模式的转变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用,2007(1).
    席焕久主编.医学人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10.
    1 [美]科克汉姆(cockerham. W. C)著,杨辉等译.医学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47.
    2 参见[美]科克汉姆(cockerhham. W. (')著,杨辉等译.医学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227-228.
    [美]科克汉姆(cockerham.W.C)著,杨辉等译.医学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65.
    [美]科克汉姆(cockerham.W.C)著,杨辉等译.医学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65.席焕久主编.医学人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10.
    1 此次访淡时间为2009年6月1日。
    2 席焕久主编.医学人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14.
    1 席焕久主编.医学人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15.
    1 大病、特大病及急性病在住院治疗上门槛较低,较为公平,但在治疗过程中也存在下文所述的不公平性。
    当时称为旧医
    当时称为新医
    1 王新华主编.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4-45.
    2 尚志钧、翟双庆等编.中医八大经典全注[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7.
    3 王新华主编.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3.
    1 王新华主编.中医基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2.
    2 尚志钧、翟双庆等编.中医八大经典全注[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9.
    3 尚志钧、翟双庆等编.中医八大经典全注[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9.
    4 尚志钧、翟双庆等编.中医八大经典全注[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10.
    1 王新华主编.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0.
    2 从革有两层含义,其一:顺从,即金有“刚强”特性:其二:变革,即金的“柔和”特性。
    3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递相相生,往复不休。
    4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土,递相制约,循环不止。
    5 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土,与五行相克次序相同。
    6 木侮十、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7 尚志钧、翟双庆等编.中医八大经典全注[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10-11.
    8 尚志钧、翟双庆等编.中医八大经典全注[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13
    席焕久主编.医学人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2.
    王新华主编.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3.
    王新华主编.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3.
    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整治:1832~1985导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
    1 参见李致重.关于中医生存与发展的思考《J].科技导报,1999(8).
    2 参见韩德强.西医的暴力革命——中医是怎样被边缘化的[J].科学大观园,2007(17)
    (?)http://baike.baidu.com/view/84347.htm
    1 王孝涛.加强中药市场信息调研:促进中药价格的平稳[J].中国中药杂志,2002(10).
    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展后,因有报销优惠,情况有所改观。
    下文将有详细分析
    参见郝光明.孤独的百年中医J.医药世界,2002(11)
    因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又为区别其他类型的“都哇”,我根据其用途将其命名为治病“都哇”
    金忠杰.略谈经训中的“都阿”启示及其现实意义J.中国穆斯林,2006(3)
    马东平.临夏八坊回族民俗文化中的伊斯兰文化特质及建构[J].西北民族研究,2008(2).
    坎斯坦勒拉尼注释(埃及)穆斯塔发.本.穆罕默德艾玛热编,穆萨.宝文安哈吉,买买提,塞来哈吉 译,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56.
    马世文.浅谈阿拉伯文化中‘都阿’的语言蕴意[A].丁(?)仁主编.伊斯兰文化第一辑[C].兰州:甘肃人那出版社,2008:121.
    金忠杰.略谈经训中的“都阿”启示及其现实意义J.中国穆斯林,2006(3)
    ①来自普通回族群众的划分。
    ②此两种“都哇”遵循伊斯兰学者如伊本·泰米叶、伊本·敢伊日等人的划分。
    ③大部分调查对象认为这是承领真主恩赐之意
    1 坎斯坦勒拉尼注释/(埃及)穆斯塔发.本.穆罕默德艾玛热编,穆萨.宝文安哈吉,买买提.塞来哈吉译.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35.
    2 某女哈知所言。
    3 五次礼拜接“都哇”的次序是不一样的,另外不同的教派,在细节上略为不同。
    4 小“都哇”念的祷文短,综合“都哇”念的祷文长。
    这位女孩很不幸.在2009年5月份过世了
    1 马世文.浅谈阿拉伯文化中‘都阿’的语言蕴意[A].丁士仁主编.伊斯兰文化第一辑[C].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131.
    2 张珣.疾病与文化[M].台北:稻香出版社,1989:86.
    3 学界对“都哇”的论述主要针对的是伊斯兰教节日民俗中的礼仪性行为。对于具有治疗疾病作用的“都哇”,很少论及,即使提及此种“都哇”,也以“一种治疗疾病的神秘药方”而一笔带过。马东平在:《临夏八坊回族民俗文化中的伊斯兰文化特质及建构》一文中说“‘都哇’(阿訇念《古兰经》章节后吹过的食品)成为一种神秘的治疗疾病的偏方,也体现了伊斯兰文化的影响。”
    ①席焕久主编.医学人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5.
    ②张珣.疾病与文化[M].台北:稻香出版社,1989:17.
    ③席焕久主编.医学人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5.
    ④阿拉伯的医学史和文学史可分为三大时期,第一期即预备期(750-900),受到两方面影响,其一阿拉伯民族与《古兰经》基本法规的古代传统:其二希腊医学深入到各学派及各学院内。第二时期是阿拉们医学的繁荣时期,虽然其主要学说仍是出自古代医学,多引述希波克拉底与盖伦的著作,但已显示出较多的独立性以及观察精神。12-17世纪,阿拉伯内忧外患,阿拉们医学无可避免地进入衰落时期。(参见[意]卡斯蒂廖尼著,程之范主译.医学史(上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14-226.)
    ⑤[意]卡斯蒂廖尼著,程之范主译.医学史(上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12213.
    ⑥陈卫川等.回族医药概论[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8(1).
    因其广为人知,故在一些基本问题上本文未(?)而论。
    (?)从其致病因出发,“易卜劣斯”是罪魁祸首。
    (?)从直接的病症表现和感知出发。
    (?)从疼痛部位出发。从其疗效出发,并为与其他“都哇”相区别。以其核心概念命名。治疗“易卜劣斯”症的人具有较浓厚的民间性质,故我将他们称为民间职业人员,但当地居民称之为“阿訇”,本文采用此名是为了与清真寺阿訇相区别。
    针对“吹气”这一行为,我询问了几位阿訇,他们说是圣医的一种医疗方式,为何要选用这种方式?他们则无明确的解释。
    (?)价位便宜,并为家庭普遍储存,即使无病人,‘家中亦会储备,可以说此种“都哇”是址为普通的“都哇
    2 我曾经在王金梅家中食用过该“都哇”,除了它承载的文化寓意外,与普通无花果无异。
    3 此种载体价位比糖类高,所形成的“都哇”自然价位高,无法否认民间职业人员的盈利性质。
    4 圆形油炸饼子,用面粉、植物油、盐等材料在植物油中炸制而成。它不同于前两种阿訇念诵经文后在实物载体上吹气的“都哇”,“油香”未经阿訇吹气。
    (?)因此种“都哇”载体多为具有流质性态的物质,即使非流质性形态的物质,服用时也需要流质性的物 质如水送服,故将此种“都哇”称为喝的“都哇”。前文吃的“都哇”载体为固体形态物质,根据用语习惯称为吃的“都哇”,后文贴的、戴的“都哇”是根据直观的使用方式而命名。
    ①一般为白色的碟子.
    ②纸质较薄,多为白色或淡黄色.
    ③分为两种,其一为前文的铜板上黑墨所写经文所成的“都哇”水;其二为下文所言的念过经文并吹气的“都哇”水。
    ④2011年2月7日,在青岛至西宁的火车上,我认识了一位90后回族,家在青岛,他说他服用的“都哇水”是烧开的自来水。
    ①调查的对象对我说“图麻”是波斯语,也是“都哇”的意思。
    ②参见《古兰经》《山洞篇》,本文论述结合了民间传闻。
    这种思想观念也体出了一种变迁,一些宗教界人士说:“都哇”治疗的疾病种类大于我所界定的“易卜劣斯”症,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都喹”经文,例如有分别治疗眼疼、牙疼、肚子疼的“都哇”经文。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生活、文化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变化,在回族社区主流观念中已基本形成这样
    种共识即“都哇”治疗的疾病种类有所限定。
    部分清真寺阿訇转变为职业人员的原因如下:病人去路途较远的民间职业人员处看病,存在路费多,礼物贵,成本高的问题。患病不严重的人多会选择到本人隶属的清真寺阿訇处治病。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在此发挥了巨大作用。 病人对阿訇“都哇”的良好宣传,慢慢地使阿訇的“都哇”得到大家的认同,享有一定的名望。一定契机之下他们便可能转向民间职业人员。性别均为男性。
    仍以男性居多。
    该个案是山我的博士同学马晓华提供。
    一位老年男性,临夏方言称为“老阿爷”.德高望重,宗教知识和功修深厚。
    这位妇女的经历和汉族“顶神位”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如我所认识的一位汉族中年妇女,常年体弱多病,认为被鬼神纠缠,她想尽一切办法求神问卦,最后在一位高人的指点下康复,成为可以驱鬼看看病的“香身”,她在家中供奉着指导她并会附在她身体上的诸神的排位如杨二郎、天子爷、桃花姑娘。她被周边的人认为顶了神位,人们被鬼缠身后则会到顶神位的人处看病。
    该个案由下阴洼村村民王金梅提供。
    1 张珣.疾病与文化[M].台北:稻香出版社,1989:16.
    ①并不排斥未治愈者,再请阿訇或民间职业人员吹“都哇”,从而使治疗周期延长的情况。
    ②民间职业人员说蜂蜜和清油均有助于驱鬼。不同的民间职业人员会有不同的要求。
    ③因为患“不松凡”和过度依赖“都哇”的大多是妇女,所以本文妇女案例居多。
    ①他们均明白TAH所指,即“鬼’
    ②这种圆形“都哇”的载体是白色普通膏药,可以粘在人身体上。
    1 与上文“身体部位疼痛”、“心理害怕”时服用“都哇”的方法相似,不再赘述。
    2 请他至家中要送一定的礼物,以钱的形式代替。
    席焕久主编.医学人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
    美.巴特曼著,刘晓梅译.水是最好的药物[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58.
    (?)她已然把自己看作回族妇女。
    2 张珣.疾病与文化[M].台北:稻香出版社,1989:40.
    3 徐一峰.严非编著.文化与健康:医学人类学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51-152.
    1 席焕久主编.医学人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3.
    2 席焕久主编.医学人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3.
    3 [美]科克汉姆(cockerlam. W.C)著,杨辉等译.医学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33.
    4 张珣.疾病与文化[M].台北:稻香出版社,1989:21.
    5 此处,“都哇”信仰体系的“治疗成本低”是与正规医院中西医疗费用相比。
    Andrew Strathern and Pamela J·Stewart.(1999).Curing and Healing:Medical Anlthropology in (ilobal) Perspective|M|.North Carolina Carolina:Carolina Academic Press.Pp6.
    高永平.现代性的另一面:从躯体化到心理化——克雷曼的医学人类学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05(3).社会学术语称作患病行为。
    美 科克汉姆(Cockerham.W.C)著,杨辉等译.医学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00.如果不做过多的考究和划分,单纯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身体部位疼痛”则是身体疾病的一种症状表现。但为了尊重伊斯兰和回族文化中有关疾病的界定,在此,仍将“身体部位疼痛”作为一种疾病类型或名称与身体疾病相并列。
    1 急性以及重特大疾病不在本章讨论范围之内。
    2 [美]沃林斯基著,孙牧虹等译.健康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87.
    3 戴维·麦肯尼克认为主要指家庭成员。
    4 小净主命有四件,其一,洗脸上自额发边.下至颌下,两旁至耳;其二,洗双手至手肘;其三摸头四分之一:其四,洗两脚连同踝骨。小净次序如下:洗手至腕、漱口、净鼻、洗脸、洗右手至手肘、洗左手至手肘、摸头四分之一、摸颈脖、洗右脚至脚踝、洗左脚至脚跺。
    5 大净主命有三件,其一,漱口:其二,净鼻,其三用水洗全身。洗大净的次序如下:小净(不须洗两脚)、洗头、洗耳、漱口、净鼻、洗脸、洗右肩右腋沿右臂至手、洗左肩左腋沿左臂至手、洗前身、洗后背、洗下身前部、洗下身后部、洗右腿、洗左腿、洗右脚、洗左脚。
    1 主要来自回族男性以及多数汉族女性
    2 主要来自回族女性以及部分文化程度较高的汉族男性与女性。
    3 坎斯坦勒拉尼注释/(埃及)穆斯塔发.本.穆罕默德艾玛热编,穆萨.宝文安哈吉,买买提.塞来哈吉译.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31.
    1 坎斯坦勒拉尼注释/(埃及)穆斯塔发.本.穆罕默德艾玛热编,穆萨.宝文安哈吉,买买提.塞来哈吉译.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31(注释①).
    2 坎斯坦勒拉尼注释/(埃及)穆斯塔发.本.穆罕默德艾玛热编,穆萨.宝文安哈吉,买买提.塞来哈吉译.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19(注释①).
    3 坎斯堤勒拉尼注释/(埃及)穆斯塔发.本.穆罕默德艾玛热编,穆萨.宝文安哈吉,买买提.塞来哈吉译.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19.
    1 [美]沃林斯基著,孙牧虹等译.健康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83.
    2 土地承包制三十年不变.使嫁入村庄的妇女无土地分配权利。
    ①张珣.疾病与文化[M].台北:稻香出版社,1989:4.
    ②张珣.疾病与文化[M].台北:稻香出版社,1989:5.
    ③张珣.疾病与文化[M].台北:稻香出版社,1989:8-9.
    美 沃林斯基鞒,孙牧(?)等译.健康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87.
    美 科克汉姆(cockerham.W.C)著.杨辉等译.医学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17.
    (?)很多药店也有坐诊大夫,而且药店药价便宜,深得当地人信任。
    (?)以韩集镇街道为赶集地点,每月农历逢二、五、八为赶集日,即初二、初五、初八、十二、十五、十八、二十二、二十五、二十八。农民前来赶集,出售买卖各种日常用品。每逢赶集日,整个韩集镇街道人潮涌动、熙熙攘攘。
    1 [美]科克汉姆(cockerham. W. C)著,杨辉等译.医学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225——226.
    2 [美]沃林斯基著,孙牧虹等译.健康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470.
    美沃林斯基著,孙牧虹等译.健康社会学文献出版社,1999:480.
    美沃林斯基鞒,孙牧虹等译.健康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58.
    坎斯坦勒拉尼注释(埃及)穆斯塔发.本.穆罕默德艾玛热编,穆萨.宝文安哈吉,买买提.塞来哈吉译.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29-230.
    坎斯坦勒拉尼注释(埃及)穆斯塔发.本.穆罕默德艾玛热编,穆萨.宝文安哈吉,买买提.塞来哈吉译.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323.
    (?)前文曾提及伊斯兰文化中万事万物包括疾病生死都由真主安排,疾病是真主对仆人的考验或者说惩罚,患病妇女在此思想意识影响下,较易接受患病事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疗的积极积极性.而此处,这一思想观念却促使人们积极生活,保持乐观的心态,健康的身体。(?)者并不矛盾,就像伊斯兰劝导众人既要注重今世的生活,又要看中后世的乐园一样。
    坎斯坦勒拉尼注释(埃及)穆斯塔发.本.穆罕默德艾玛热编.穆萨.宝文安哈吉,买买提.塞来哈吉译.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30.
    1 “易卜劣斯”引起的疾病有条件限定,可被医学治疗的疾病不在此列。但慢性病很难治愈,加上回族妇女文化水平低,常把无法治愈的慢性病归咎于‘易卜劣斯”。
    2 参见[美]沃林斯基著,孙牧虹等译.健康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54-221.
    1 在临夏地区,信仰老教的教民有认拱北的习俗,他们讲述其教派时即可能说是老教亦可能说是某门宦或拱北。
    1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等译.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65.
    2 均是指尚未出嫁的女孩。
    1 有些时候两个月带一次钱。
    与韩集镇相邻,同属临夏县,与韩集相同,为集市。
    方言,指挣钱养家的人。
    方言,指命运较好,受到眷顾,生活事来较他人顺利
    1 家中只有一个儿子的家庭不会分家,母亲的医药费由儿子独自承担:有多个儿了的家庭,分家后,儿了们对父母仍有赡养、孝顺提供医药费用的义务。
    1 对老年妇女而言,提供此种服务资源的往往是儿子们,不再赘述。
    2 第五章男性代妇女买药的情况有统计数据佐证。
    3 临夏县韩集镇有通往临夏市的公交车。
    4 如果至临夏州外的医院看病,需要坐长途汽车。
    1 老年妇女已免除家务劳动、农田劳动等活动,故此处妇女仍限定为中青年妇女。
    2 家中有年逾十岁的女儿或小姑子,如果没有,该服务资源的首要提供者转为妯娌。
    1 [美]哈维兰著,瞿铁鹏,张钰译.文化人类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291.
    2 张晓.“好女人”的建构——以西江苗寨的一个家族为例[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07:264.
    1 一般是男方因为结识新欢、妇女不育或患有其他重大疾病、婆媳关系不和等原因首先提出离婚,妇女主动离婚的案例较为少见,但同样有妇女因为丈夫不务正业、性格懦弱等原因提出离婚。
    1 《临夏回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临夏回族自治州概况(修订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14.
    2 指甘肃的河西、定西和宁夏的西海固。
    3 《临夏回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临夏回族自治州概况(修订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10.
    (?)参见《临夏回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临夏回族自治州概况(修订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20.
    1 [美]哈维兰著,瞿铁鹏,张钰译.文化人类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196.
    2 [美]哈维兰著,瞿铁鹏,张钰译.文化人类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197.
    1 在实施义务教育的环境中,回族子女世俗教育并未受到家长足够的衙重视,教育费用支出较少;女儿的婚嫁优用往往由男方支付,故此两种费用支出并未占据重要要位置,不再赘述:
    英 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等译.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78.
    金一虹.妇女与经济(?).工金玲主编.中国妇女发展报告NO.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19.
    ①大多数调查对象持此种观点。
    ②黄平主.寻求生存——当代中国农村外出人口的社会学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220~221、70.转引金一虹.妇女与经济[A].王金玲主编.中国妇女发展报告NO.1(‘95+10)[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23.
    1 甄砚主编.中国农村妇女状况调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5.
    2 卜媒介、性别与传播主义前言[A].王金玲主编.中国妇女发展报告NO.2(2007):妇女与传媒[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
    ①卜卫,米晓琳.民间妇女组织与大众媒介的互动:家庭暴力成为公共问题的过程[A].王金玲主编.中国妇女发展报告NO.2(2007):妇女与传媒[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68269.
    ②金一虹.妇女与经济[A].王金玲主编.中国妇女发展报告NO.1(‘95+10)[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17.
    ③徐黎丽、李智环.新疆维吾尔族妇女“恰依”初探[J].民族研究,2009(1).
    1 徐宇珊.妇联与民间组织的关系初探——以河南省漯河市“反对家庭暴力”社会支持体系为例[A].谭琳、姜秀华主编.中国妇女组织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63.
    1 顾伟康.宗教协调论——中国宗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15.转引彭时代.宗教信仰与民族信仰的政治价值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8.
    2 庾波,段晓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农村一项医疗保险的探讨[J].当代医学,2010(14)
    庾波.段晓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农村一项医疗保险的探讨[J].当代医学,2010(14).
    1 杨文炯.回族形成的历史人类学解读[J].民族研究,2006(4)
    2 杨文炯调研资料,见杨文炯.回族形成的历史人类学解读[J].民族研究.2006(4).
    (?)刘魁立.民间信仰与神灵世界——中俄民间叙事中的鬼怪世界[A].刑莉主编.民间信仰与民俗生活[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9.
    (?)主要是宗教人士。
    ①如前文回族的诸多案例一样,很多汉族对我讲J’相同或类似的案例,即患病的人被断定为“鬼上身”后,往往被禁吃肉食,并遭到一定程度的毒打和恐吓。
    [美]哈维兰著,瞿铁鹏,张钰译.文化大学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506.
    (?)身体疾患也是“不舒服”的状态,虽然身体疾患因医学发达而并未纳入“都哇”信仰体系,但它也不能从根本上逃脱惩罚——与奖励体系。
    1 毫无疑问,我对健康的界定受到了自身主观性和文化背景的影响,采用了“天地人和”等中国传统语言。由于深受女性主义人类学反思精神的彭舞,我对研究的客观性问题同样持有一定的怀疑,研究者的主观性、研究对象的主观性以及二者互动产生的主观性都影响着研究的开展、资料的收集和论文的写作。可以说完全客观的社会科学研究基本上并不存在,在此我勇于承认本文的撰写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主观性的影响。
    ②张开宁,方菁,赵捷,方铁.生育健康:融多学科而成的新学科[A].李小江,朱虹,董秀玉主编.批判与重建[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206.
    1 刘谦.面对艾滋病风险的自律与文化:对低交易价格商业性行为的人类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3.
    2 当然也不能排除一些器质性病变。
    (?)姜秀花.中国妇女的健康状况[A].谭琳主编.1995~2005年:中国性别等与妇女发展报告[C].北京:社会科学界文献出版社,2006:82.
    1 韦惠兰,杨琰.妇女地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1999(2)
    2 [法]珍妮薇·傅蕾丝著,邓丽丹译.两性的冲突[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256.
    3 刘晓昀.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居民健康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10(9).
    1 刘晓昀.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居民健康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10(9).
    2 中青年妇女面临婚姻和家庭危险的较多,因回族讲究孝顺父母不会遗弃老年妇女。
    3 患病程度较轻的妇女。
    4 虽然赋权包含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诸多方面,但是在中国语境下,社会、政治参与程度是赋权最主要的方面和指标,所以在:分析妇女健康对经济发展、婚姻家庭的影响时未以赋权为框架。
    ①瓦伦迪娜·M·莫甘达姆,鲁西·桑福特娃.测量妇女赋权——妇女的参与以及他们在公民、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领域内的权利[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6(2).
    ②瓦伦迪娜·M·莫甘达姆,鲁西·桑福娃.测量妇女赋权——妇女的参与以及他们在公民、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领域内的权利[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6(2).
    1 何佩群.性别视角下的发展理论[J].复旦学报,2006(4)
    2 参见何讯群.·性别视角下的发展理论[J].复旦学报,2006(4).
    3 何佩群.性别视角下的发展理论[J].复旦学报,2006(4)
    4 侯公林,洪顾姬.妇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展的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6).
    1 李培林.对性别研究和女性主义的认识[J].妇女研究论从,2004(5).
    2[美]弗里丹著,程锡麟,朱徽,王晓路译.女性的奥秘[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352.
    1 姜秀花.生命健康领域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指标研究与应用[J].妇女研究论从,2006(增刊).
    2 徐安琪 女性的身心健康及其影响因素妇女研究论从,2004(1)转引肖扬.妇女与健康[A].王金玲主编.中国妇女发展报告NO.1(‘95+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53.
    3 黄嘉文.白领女性“健康自主”行为的实践与反思——一项基于日常饮食生活的个案研究[J].妇女研究论从,2010(5).
    1 田翠.农村妇女发展与闲暇时间的性别不平等研究[J].妇女研究论从,2004(5).
    1 田翠琴.农村妇女发展与闲暇时间的性别不平等研究[J].妇女研究论从,2004(5).
    2 [加]阿查亚(Amitav.Achartya)著,李佳译.人的安全:概念及应用(主编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3.
    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赵旭东.否定的逻辑:反思中国乡村社会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3.潘乃谷,马戎主编.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4.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5.王铭铭.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特里·伊格尔顿著,王逢振译.当代西方文学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7.鲍晓兰.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8.周星,王铭铭.社会文化人类学讲演集(上)[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9.杜芳琴,王政.社会性别第1辑[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10.中国人类学学会编.医学人类学论文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6.
    11.秦惠彬主编.伊斯兰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2.水镜君,玛利亚·雅绍克.中国清真女寺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13.骆桂花.甘青宁回族女性传统社会文化变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14.张殉.疾病与文化[M].台北:稻香出版社,民国78.
    15.孙珉选编.人迹罕至的地方[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
    16.《临夏回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临夏回族自治州概况(修订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17.马通.中国西北伊斯兰教的基本特征[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1.
    18.佟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两性不平等的社会机制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9.(法)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陶铁柱译.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20.李小英.科学、文化与性别:女性主义的诠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1.[美]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著,谭洁,黄晓红译.女权辩[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
    22.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23.胡晓彬.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2.
    24.唐晓颇,莫耕松编著.胆囊炎与胆石症调养[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5.赵永福、赵海东主编.胆囊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6.何廷华,谭力,鲍雅莉,王林主编.胆囊炎、胆石症调养与护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27.李建民.生命与医疗[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28.李晓枫,马莉.胃肠道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9.钱会男.常见妇科病[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
    30.[美]科克汉姆(Cockerharm, W. C),杨辉等译.医学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31.[美]沃林斯基,孙牧虹等译.健康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
    :32.[法]亚当,赫尔兹里奇著,王吉会译.疾病与医学社会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33.张晓等主编.社会性别·民族·社区发展研究文集[C].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34.黄爱玲主编.女性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35.马坚译.古兰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6.谭庆荣,王家华主编.精神病学[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
    37.乔治·福斯特(George M. Foster)等著,陈华、黄新美译.医学人类学(初版)[M].台北,桂冠,1992(民81)
    38.坎斯坦勒拉尼注释/(埃及)穆斯塔发.本.穆罕默德艾玛热编,穆萨.宝文安哈吉,买买提.塞来哈吉译.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39.杨廷忠.健康行为理论与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0.[美]泰勒,佩普劳,希尔斯著,谢晓非等译.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1.李静.民族心理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42.席焕久主编.医学人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43.[意]卡斯蒂廖尼著,程之范主译.医学史(上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4.叶秀山,王树人总主编.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四卷近代: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英国哲学[M].南京:凤凰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45.王新华主编.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46.尚志钧、翟双庆等编.中医八大经典全注[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
    47.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整治:1832~1985[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8.丁士仁主编.伊斯兰文化第一辑[C].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
    49.[美].巴特曼著,刘晓梅译.水是最好的药物[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50.徐一峰,严非编著.文化与健康:医学人类学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1. Andrew Strathern and Pamela J-Stewart.(1999). Curing and Healing:Medical Anthropology in Global Perspective[M].North Carolina:Carolina Academic Press.
    52.[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等译.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3.[美]哈维兰著,瞿铁鹏,张钰译.文化人类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54.张晓.“好女人”的建构——以西江苗寨的一个家族为例[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07.
    55.王金玲主编.中国妇女发展报告NO.1(‘95+10)[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6.甄砚主编.中国农村妇女状况调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7.王金玲主编.中国妇女发展报告NO.2(2007):妇女与传媒[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8.谭琳、姜秀华主编.中国妇女组织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9.彭时代.宗教信仰与民族信仰的政治价值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60.刑莉主编.民间信仰与民俗生活[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61.李小江,朱虹,董秀玉主编.批判与重建[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62.刘谦.面对艾滋病风险的自律与文化:对低交易价格商业性行为的人类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63.谭琳主编.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C].北京:社会科学界文献出版社,2006.
    64.[法]珍妮薇·傅蕾丝著,邓丽丹译.两性的冲突[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65.[美]弗里丹著,程锡麟,朱徽,王晓路译.女性的奥秘[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
    66.[加]阿查亚(Amitav Acharya)著,李佳译.人的安全:概念及应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1.李善峰.20世纪的中国村落研究——一个以著作为线索的讨论[J].民俗研究,2004(3).
    2.朱婧.“社区”解读[J].社科纵横,2005(5).
    3.郑海花,李富强.人类学的中国乡村社区研究历程[J].广西民族研究,2008(4)
    4.周大鸣.凤凰村的追踪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1)
    5.徐杰舜,李富强.乡土人类学研究回顾(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8(1)
    6.郑海花,李富强.人类学的中国乡村社区研究历程[J].广西民族研究,2008(4)
    7.李善峰.20世纪的中国村落研究——一个以著作为线索的讨论[J].民俗研究,2004(3).
    8.许斌,胡鸿保.追寻村落——对两种不同的人类学田野研究的省思[J].思想战线,2005(3).
    9.李霞.国外女性人类学的发展过程[J].民族研究,2001(5).
    10.彭耕编译.当代西方女性主义人类学[J].国外社会科学,1994)(3)
    11.潘杰.女性人类学概说[J].民族研究,1999(4)
    12.周泓.女性人类学的文化与社会建构及其后现代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6).
    13.乐梅.美国女性人类学述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7(2)
    14.徐雅芬,董建辉.女性主义与权力——政治人类学视野下的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04(4)
    15.白志红.当代西方女性主义人类学的发展[J].国外社会科学,2002(2)
    16.王新凤.管窥女性主义人类学及其对教育研究的启示[J].贵州民族研究,2005(1).
    17.周泓.妇女人类学的社会性别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1999(3)
    18.白志红.女性主义人类学对二元论的挑战——跨文化妇女地位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03(5).
    19.白志红.女性主义人类学视野下的亲属关系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04(4)
    20.李霞.女性主义人类学与汉人亲属制度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02(5)
    21.李霞.人类学视野中的中国妇女——海外人类学之汉族妇女研究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02(2).
    22.周华山.女性主义田野研究的方法学反思[J].社会学研究,2001(5).
    23.方素梅,杜娜,杜宇.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少数民族妇女研究[J].民族研究,2004(2)
    24.翁乃群.女源男流:从象征意义论川滇边境纳日文化中社会性别的结构体系[J].民族研究,1996年(4)
    25.戴成萍.女性人类学与中国女性人类学研究现状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5).
    26.李建.当代医学人类学理论:持续、变革与发展[J].湘南学院学报,2007(6)
    27.文化,乔成栋.医学人类学及其应用[J].兰州医学院学报,2004(2).
    28.王筑生.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医学人类学[J].思想战线,1996(4)
    29.陈华.医学人类学理论与学派[J].医学与社会,2007(2)
    30.刘绍华.医学人类学的中国想象[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6(3).
    31.王曙光,张胜康.疾病的文化隐喻与医学人类学的哲学鉴别解析[J].医学与哲学,2002(9).
    32.王宁.医学人类学[J].国外社会科学,1994(2).
    33.杜治政.关于医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J].医学与哲学,1995(1)
    34.Arthur Kleiman.医学人类学——一门新兴的社会医学科[J].医学与哲学,1995(5).
    35.刘小幸.医学人类学简介[J].世界民族,1997(3)
    36.徐一峰.医学人类学简介(1)[J].上海精神医学,1998(4).
    37.徐一峰.医学人类学简介(2)[J].上海精神医学,1999(1).
    38.张晓春,罗康隆.医学人类学对过程哲学的阐释[J].吉首大学学报,2005(4)
    39.高永平.现代性的另一面:从躯体化到心理化——克雷曼的医学人类学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05(3).
    40.程瑜.乡土医学的人类学分析——以水族民族医学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6(3).
    41.徐君,李沛容.医学人类学视野下的民族地区医疗体系——以四川省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的案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4)
    42.[美]莫瑞·辛格(Merrill Singer)著,林敏霞译.批判医学人类学的历史与理论框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6(3)
    43.莫代山.医学人类学与土家族疾病处置文化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8(5)
    44.乌仁其其格.多元医疗模式与人类健康——当代蒙古族医疗选择多样性的医学人类学考察[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1).
    45.张有春.医学人类学的社会文化视角[J].民族研究,2009(2)
    46.张有春.医学人类学的生物文化视角[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2).
    47.马志荣.西北回族的婚姻习俗[J].丝绸之路,1994(2)
    48.马健君.回族婚俗的传统与现代流变——以西安回族婚姻民俗文化为个案研究[J].回族研究,2001(1).
    49.周传斌,马东平.回族婚俗文化论[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1(4)
    50.马平.婚俗的阐释性分析——一个回族村的法人类学观察[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3(1).
    51.马平.回族婚姻择偶中的“妇女外嫁禁忌”[J].西北民族研究,1998(2)
    52.连菊霞.“妇女外嫁禁忌”研究现状的回顾与反思[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8(3).
    53.魏寒梅.试论西北回族妇女“外嫁”的心理内涵[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3)
    54.马平.回族民族内婚姻制度探析[J].回族研究,1995(3).
    55.马平.回族民族内婚姻制度的心理内涵[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7(3)
    56.周建新.回族形成发展过程中的族际族内通婚[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3)
    57.骆桂花.社会转型与回族婚姻家庭价值观念之嬗变[J].青海社会科学,2004(4)
    58.俞布仁,张晓露.试论同族婚姻制度的变化以及社会发展及其所产生的影响[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5).
    59.王振岭.青海省撒拉族回族女童教育发展之实践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1996(3)
    60.王振岭.青海撒拉族回族女童教育面临的特殊困难及克服办法之实践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1996(1)
    61.马亚萍.浅谈同心县回族女童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回族研究,1997(4)
    62.王万和.摆脱贫困与愚昧的必由之路——麻莲乡回族女童教育的几点作法[J].人民教育,1997(2)
    63.李仁.宁夏回族女童教育的成就、问题及对策[J].回族研究,1998(2).
    64.刘景华.发展青海回族、撒拉族女童教育的认识[J].青海社会科学,1999(6).
    65.杨华.宁夏贫困山区回族女童教育研究——对宁夏同心县回族女童教育的调查和思考[J].民族研究,1999(3)
    66.王印堂.青海省回族女子基础教育现状及对策[J].青海民族研究,2001(3)
    67.梁华和.固原地区回族女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剖析[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2(4)
    68.梁华和.发展固原地区回族女童教育的对策[J].宁夏教育,2003(3)
    69.冯雪红,王安全.回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特殊政策探析[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4(4).
    70.冯雪红.宁夏回族女童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6)
    71.冯雪红.宁夏同族女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J].固原师专学报,2005(4)
    72.王安全.弱势回族女童教育中的矛盾与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2)
    73.马忠才.分层与流动:同族女童教育的动力机制[J].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论文专刊)
    74.罗彦莲.同心县回族女童学校教育现状的文化与社会性别诠释[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5).
    75.姜克银.宁夏南部山区回族女童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应用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08(3)
    76.马强.妇女教育与文化自觉——临夏中阿女校个案调研[J].中国穆斯林,2003(2).
    77.毛巧晖.山西省长治市回族女寺调查研究——以长治市回族聚居区“三道营”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03(1)
    78.马燕,罗彦莲.清真女学与农村回族妇女人力资源的开发——以宁夏韦州镇为例[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4)
    79.李安辉.伊斯兰教妇女观初探[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2).
    80.郭永胜.伊斯兰教与早期阿拉伯妇女[J].内蒙古师大学报,2000(6).
    81.牛喜霞.浅谈<古兰经>中的妇女观[J].中国穆斯林,2001(5).
    82.张海春.浅析<古兰经>的妇女观[J].黄淮学刊,1998(2).
    83.丁宏.伊斯兰教的妇女观[J].中国宗教,2002(3).
    84.董锦霞.伊斯兰教妇女观的社会性别解读[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2).
    85.马克林.伊斯兰教妇女观对西北穆斯林女性的影响[J].宁夏社会科学,2007(3)
    86.马秀梅,绽小林.伊斯兰教法中有关妇女权利的规定及其社会效应[J].青海民族研究,1999(:3)
    87.张志诚.伊斯兰与妇女[J].阿拉伯世界,1996(3).
    88.马东平.论伊斯兰教法之妇女观[J].甘肃社会科学,2001(5).
    89.王俊荣.伊斯兰教与妇女[J].世界宗教文化,1995(3).
    90.范若兰.早期伊斯兰教妇女观及妇女地位初探[J].西亚非洲,1995(5)
    91.丁宏.回族妇女与回族文化[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2).
    92.赵春肖.试析回族女性观及其特征[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8(2)
    93.丁宏.文化、性别与回族社会[J].西北民族研究,2008(3)
    94.丁宏.谈回族研究中的性别意识[J].回族研究,2002(3)[J].
    95.马东平.论回族妇女在社会劳动参与中的性别隔离——以甘肃省临夏市八坊回族妇女为个案[J].开发研究,2003(5)
    96.闫国芳.昌吉市回族妇女社会参与和某些生活民俗的变迁[J].西北民族研究,2003(2).
    97.马东平.回族妇女社会劳动参与与生活民俗现状分析——以甘肃省临夏八坊回族妇女为个案[J].甘肃社会科学,2004(6).
    98.闫国芳,马东平.回族妇女社会劳动参与与生活民俗现状分析——以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回族妇女为个案[J].昌吉学院学报,2009(3)
    99.骆桂花.民族社会学视野下的回族女性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04(4)
    100.李安辉,王升云.试析民国时期回族女权的发展特点及原因[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3).
    101.秦均平.生育决策与回族两性地位述论——回族两性家庭地位实证研究之五[J].宁夏社会科学,2008(1)
    102.芦平生.西北地区城镇同族女性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6).
    103.马燕坤,牛广轩.经济变迁中的回族妇女——来自滇东北龙头乡的调研报告[J].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5)
    104.李安辉.杂散居地区同族妇女权益保障的社会人类学考察[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4).
    105.高尔生,杨娟.中国少数民族妇女生殖健康状况分析[J].人口研究,1995(4)
    106.李继珍,马集云,王华峰,甄惠英.新疆巴州地区不同名族不同年龄段女性激素水平研究[J].职业与健康,2006(3).
    107.商莉,樊杨.回汉族妇女宫颈分泌物HPV感染的比较[J].宁夏医学杂志,2009(5)
    108.黄亚玲,曹湘君.宁夏回族聚居区城市回族穆斯林民俗宗教活动中养生健身行为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4).
    109.肖兰.伊斯兰教的”五功”与回族妇女健康[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3)
    110.聂爱文.从人类学角度看回族的健康观[J].吕吉学院学报,2002(2).
    111.徐黎丽,孙金菊,玛丽亚·雅绍克.穆斯林妇女疾病与健康的人类学考察——以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某村庄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4).
    112.孙金菊.回族妇女“病患”行为研究——以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回族妇女“病患”行为为例[J].妇女研究论丛,2009(4).
    113.杨晓煜,黄燕芳.医学模式与哲学[J].医学与社会,2000(4).
    114.王详,李政平.认识医学模式的转变[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7(1)
    115.李致重.关于中医生存与发展的思考[J].科技导报,1999(8).
    116.韩德强.西医的暴力革命——中医是怎样被边缘化的[J].科学大观园,2007(17).
    117.王孝涛.加强中药市场信息调研:促进中药价格的平稳[J].中国中药杂志,2002(10).
    118.郝光明.孤独的百年中医[J].医药世界,2001(11)
    119.金忠杰.略谈经训中的“都阿”启示及其现实意义[J].中国穆斯林,2006(3)
    120.马东平.临夏八坊回族民俗文化中的伊斯兰文化特质及建构[J].西北民族研究,2008(2).
    121.陈卫川等.回族医药概论[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8(1)
    122.高永平.现代性的另一面:从躯体化到心理化——克雷曼的医学人类学研究[J].国外 社会科学,2005(3)
    123.徐黎丽、李智环.新疆维吾尔族妇女“恰依”初探[J].民族研究,2009(1).
    124.庾波,段晓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农村一项医疗保险的探讨[J].当代医学,2010(14).
    125.杨文炯.回族形成的历史人类学解读[J].民族研究,2006(4)
    126.韦惠兰,杨琰.妇女地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1999(2)
    127.刘晓昀.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居民健康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10(9)
    128.瓦伦迪娜·M·莫甘达姆,鲁西·桑福特娃.测量妇女赋权——妇女的参与以及他们在公民、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领域内的权利[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6(2).
    129.何佩群.性别视角下的发展理论[J].复旦学报,2006(4)
    130.侯公林,洪顺姬.妇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展的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6).
    131.李培林.对性别研究和女性主义的认识[J].妇女研究论丛,2004(5).
    132.姜秀花.生命健康领域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指标研究与应用[J].妇女研究论丛,2006(增刊).
    133.黄嘉文.白领女性“健康自主”行为的实践与反思——一项基于日常饮食生活的个案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10(5).
    134.田翠琴.农村妇女发展与闲暇时间的性别不平等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04(5)
    1.http://ditu.google.cn/
    2.http://www.meet99.com/map-427.html.
    3.http://www.who.int/suggestions/faq/zh/index.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