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纷纷进行战略转型,将发展重心转向科技创新,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希望借此率先走出危机,在危机重建中获取有利地位。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选择,它的发展将决定国家未来的国际地位,关系国计民生,因此其培育和发展对政府作为提出了具有挑战意义的更高要求。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政府作为的相关理论进行系统的整合,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政府作为之间的关系模式,丰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的理论研究,同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健康发展,实现新兴产业向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的转化奠定基础,因此主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该如何作为来培育并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作为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应该从哪些领域入手,需要如何构建相关政策体系等问题。
     本研究以政治学、经济学、行政管理、政治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法、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等研究方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作为进行系统研究,以SWOT分析法系统分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实状况,把握金融危机后新的时代特征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特点,研究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把握抢占先机的新机遇,着眼于未来国际格局,明晰我国政府积极作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语境下,以波特钻石模型理论为理论支撑明确我国政府作为的原则及着力点,并探索具有实践应用价值的政策路径。
     论文第一章从政府作为的理论基础入手,探索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中积极作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第二章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做SWOT分析,从宏观上把握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构建研究政府作为的基本现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客观评价我国政府作为,总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中政府作为取得的成绩,发现政府作为的不足之处,并探索其深层次原因。第三章以改善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中的政府作为为基本出发点与着眼点,落脚到我国政府积极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可行政策路径。首先明确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积极作为的原则,然后借鉴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语境下界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作为的主要领域及基本着力点。最后结合现实与理论的分析,探索我国政府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积极作为的政策路径。
After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carry out strategic restructuring. They all shift the focus of the development to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specially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Every country hope to take the lead out of the crisis. To develop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can help to solve th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this is a long-term strategic choice. This Research will Integrate the Theories about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Governmental Action, Build the relationship mode between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the government,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Therefore, the dictionary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how the government should ac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what principles the government should follow, where the government should start from, and how to build policy system.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knowledge of politics, economics, management, political economics and other related theories. And the study will use literature methodology, the combination normative research and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 the combination of inductive and deductive methods and other methods. With the SWOT analysis, this research will analysis the conditions of the strategically emerging industries objectively, then grasps the opportunities and avoid the weaknesses to achiev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And in the contex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learn from Porter's diamond model, the research will study the principle and focus of the governmental action.
     The first chapter starts from the theory of the governmental action to explore the legitimacy and rationality of the governmental ac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sis the conditions of the strategically emerging industries based on the SWOT analysis. Then evaluate the governmental ac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to summarize the achievements and found deficiencies. The third chapter aims to improve the governmental action. This part explores the principles of governmental action firstly. Then learning from the Porter's diamond model, and concluding the reality and theory analysis, the research will explore appropriate policies of governmental ac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引文
①网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http://www.gov.cn/zwgk/2010-10/18/content_1724848.htm,2010-10-18.
    ①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M].商务印书馆,1986:16.
    ②Hausmann. Rodrik. Doomed to Choose:Industrial Policy as Predicament[D]. Blue Sky Seminar,2006
    ① Luc L. Soete. From Industrial to Innovation Policy,Journal of Industry, Competition and Trade,2007,7. (3). 273-284
    ②温家宝.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0—02—04.
    ①万钢.把握全球产业调整机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J].求是,2010(1):29.
    ②吴传清,周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和制度安排[J].学习月刊,2010(7):8—-9
    ③钟清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健康成长的条件[J].中国集体经济,2010(6):43.
    ④肖兴志.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1(7):48.
    ①剧锦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变量”:政府与市场分工[J].改革,2011(3):33.
    ②时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角色[J].理论参考,2010(11):26.
    ③钟清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健康成长的条件[J].中国集体经济,2010(6):43.
    ①赵刚.程建润.林源园.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问题[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8):4.
    ①孙雪梅.试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为[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2(5):40.
    ①国家统计局社会和科技统计司.“十一五”经济社会发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五:科技发展成果丰硕[EB/OL].2011-03-11.http://www.stats.gov.cn/tjfx/ztfx/sywcj/t20110311_402709774.htm.
    ②孙雷梅.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Sw0T分析[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4.
    ①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http://www.gov.cn/zwgk/2010-10/18/content_1724848.htm,2010-10-18.
    ①肖兴志.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38.
    ②李拓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266.
    ①王辉耀.人才战争[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66-113.
    ①孙雪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为:现实与出路[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12(5):45.
    ②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10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86-189.
    ①肖兴志.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38.
    ②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2008年中国500强企业发展报告[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8:64.
    ③陈宝明.我国当前产学研结合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与政策建议[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11):42-45.
    ①孙雪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为:现实与出路[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12(5):46.
    ②曾智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及政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11(13):14-15.
    ①王毅武.康星华.现代市场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234.
    ②卢克建.国有企业市场主体及其市场环境重构的法律问题研究[D].湘谭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①王冰.市场经济原理:中国改革实践的理论逻辑[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1:197.
    ①王毅武.康星华.现代市场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234.
    ②彭兆祺.简明市场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67.
    ①孙雪梅.试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为[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2(5):40.
    ①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10——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52.
    ①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597.
    ②Michael E. Porter.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
    ①孙雪梅.试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为[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2(5):40.
    ①肖兴志.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88.
    ①孙雪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为:现实与出路[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12(5):46.
    ①孙雪梅.试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为[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2(5):42.
    ①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10——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94.
    ②温兴琦.国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对武汉市的启示[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0(12):58.
    [1]刘小雪.发展中国家的新兴产业优势[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2]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萧琛译.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3]赵英.中国产业政策实证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史忠良,何维达.产业兴衰与转化规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5]张泽一.产业政策与产业竞争力研究[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
    [6]肖兴志.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7]范拓源,尤建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与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05.
    [8]肖贵玉,肖林,刘家平.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示范引领上海临港模式与发展战略研究[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1.
    [9]付广军.税收与战略性新兴产业[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11.
    [10]张少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财政政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11]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报告2010[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12]中国经济出版社.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13]熊勇清.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互动耦合发展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14]李奎,陈丽佳.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政策研究[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15]史忠良,何维达.产业兴衰与转化规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16]孙宁.产业可持续发展分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17]张少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财政政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18]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19]孙宁,胡汉辉.产业可持续发展分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20]伟光.自主创新、产业发展与公共政策——基于征服作用的一种视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1]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2]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3]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4]克利斯·弗里曼,罗克·苏特.工业创新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5]张金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M1.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6]李成勋,杜基尔,蔡富有等.科技创新与跨世纪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7]王永顺.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结构和对策[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11
    [28]韩雪莲.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因素与绩效分析[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11.
    [29]何加群.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轴承[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12.
    [30]钟永恒.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1]包昌火,谢新洲.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32]本·斯泰尔,戴维·维克托,理查德·内尔森.技术创新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3]Henry Chesbrough. Open Innovation: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 New York: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3.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 [2011-3-16].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3/16/c_121193916.htm.
    [2]温家宝. 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EB/OL]. [2009-12-24].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10433333.html.
    [3]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EB/OL].[2010-10-18]中央政府门户网http://www.gov.cn/zwgk/2010-10/18/content_1724848.htm.
    [4]张志瑛.场外市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探讨[J].商业时代,2013(4).
    [5]靳茂勤.海外科技园: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J].国际经济合作,2013(1):28-32.
    [6]蒋士成,孙晋良.激活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因[J].纺织科学研究,2012(6):43.
    [7]张晓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宏观经济管理,2013(1):4-5,12.
    [8]葛顺奇.外商投资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J].国际经济合作,2013(1):41-43.
    [9]董晓宇,唐斯斯.我国地方政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比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119-123
    [10]纪晶华,许正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是实现自主创新[J].经济纵横,2013(1):98-100.
    [11]马军伟.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障碍与对策[J].经济纵横,2013(1):94-97.
    [12]朱迎春.政府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作用[J].中国科技论坛,2011(1):20-24.
    [13]万钢.把握全球产业调整机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J].中国科技产业,2010(1):18-20.
    [14]陈洪涛,陈劲,施放,郑胜华.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09(3):1-8.
    [15]时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角色[J].理论参考,2010(11):26-27.
    [16]方荣贵,银路,王敏.新兴技术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演化中政府政策分析[J].技术经济,2010(12):1-6.
    [17]常晓明,张本照,周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属性与政策制定研究[J].经济视角(下),2011(3):9-10.
    [18]钟清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J].经济导刊,2010(9):24-25.
    [19]张和平.对于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与建议[J].经济界,2010(3):55-60.
    [20]剧锦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变量”:政府与市场分工[J].改革,2011(3):31-37.
    [21]王大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基础与培育模式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89-92.
    [22]钟清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程中的政府工作定位[J].中国科技纵横,201 0(13):232.
    [23]万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政府定位——日本的经验教训及启示[J].科技成果纵横,2010(1):13-16.
    [24]朱瑞博,刘芸.战略性新兴产业机制培育条件下政府定位找寻[J].改革,2011(6):84-92.
    [25]朱瑞博,刘芸.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及其自主创新[J].重庆社会科学,2011(2):45-53.
    [26]朱瑞博.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及其政策取向[J].改革,2010(3):19-28.
    [27]姜江.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动态与趋势[J].中国科技产业,2010(7):54-59.
    [28]骆祖春,范玮.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J].科技管理研究,2011(7):35-38.
    [29]周菲,王宁.芬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与启示[J].理论参考,2010(11):29-31.
    [30]李文增,王金杰,李拉,刘峰.国内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较[J].产权导刊,2011(1):49-51.
    [31]广东地税局课题组.国内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启示[J].广东经济,2010(10):54-57.
    [32]翁锦玉,李奎.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政策分析[J].广东科技,2011(16):10-11.
    [33]彭金荣,李春红.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及启示[J].改革与战略,2011(2):167-171.
    [34]赵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对策[J].科技成果纵横,2010(1):4-6.
    [35]王斌,骆祖春.美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最新举措、特点及启示[J].现代经济探讨,2011(6):84-87.
    [36]曾昭宁,魏珍.日本、芬兰、美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及启示[J].商业时代,2011(11):121-123.
    [37]陈韶华.论主导产业的选择:日本的经验及启示[J].当代经济,2009(3):60-61.
    [38]贾军委.美国主导产业形成机制中的政府作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9):104-105.
    [39]陈文锋,刘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对策[J].经济纵横,2010(9):63-66.
    [40]赵刚,程建润,林源园.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问题[J].新华文摘,2010(21):136-140.
    [41]王利政.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1(1):12-15.
    [42]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1(7):47-60.
    [43]刘玉忠.后危机时代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11(2):45-49.
    [44]马武松.“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发展一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加紧布局[J].中国科技产业,2010(5):50-53.
    [45]吴传清,周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和制度安排[J].学习月刊,2010(13):8-9.
    [46]朱瑞博,刘芸.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特征、制度障碍与机制创新[J].社会科学,2011(5):65-72.
    [47]张明.全球金融危机发展趋势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民经济管理,2009(6):103-106.
    [48]李晓华,吕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与政策导向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0(9):20-26.
    [49]钟清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推进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10(23):64-65.
    [50]钟清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探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0(11):41-45.
    [51]邹德文,姜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J].中国科技产业,2010(11):64-65.
    [52]赵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对策[J].科技成果纵横,2010(1):4-6.
    [53]张和平.对于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的思考和建议[J].经济界,201 0(3):55-60.
    [54]程巍.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新兴产业的思考[J].当代经理人2006(12):247-248.
    [55]杜鹏程,韦伟.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启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95-100.
    [56]付文京.我国产业政策中的政府失灵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3):35-36.
    [57]何永芳.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政策[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1(1):43-46.
    [58]黄小跃.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职能与作用[J].特区理论与实践,1999(11):27-28.
    [59]黄燕.地方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问题研究[J].特区经济,2000(7):37-38.
    [60]吕春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政府职能定位[J].财经问题研究,2003(12):12-14.
    [61]吕薇.政府在产业技术研究开发中的作用[J].中国投资,2001(3):8-11.
    [62]任胜钢,李丽.发达国家政府采购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比较及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08(3):22-25.
    [63]覃成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一种有效的市场与政府作用模式[J].经济纵横,2002(2):23-25.
    [64]吴金群,耿依娜.政府的性质: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57-66.
    [65]王澜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定位[J].中国行政管理, 2005(1):11-14.
    [66]孙雪梅.试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为[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2(5):40-42.
    [67]孙雪梅.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3-6.
    [68]孙雪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为:现实与出路[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12(5):44-47.
    [69]Klepper, s. and Grady, E. The evolution of new industries and the determinants of market structure[J].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1(21).
    [70]Bryan A Lukas, O C Ferrell. The effect of market orientation on product innovation[J].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0.28(1):239-247.
    [71]Branscomb, Lewis M. U. S.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Policy in the Context of a Diffusion-Oriented National Technology Policy [J].Government Publications Review,1992 (19):469-482.
    [72]Birgitte Poulsen. Competing Traditions of Governance and Dilemmas of Administrative Accountability:The Case of Denmark.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9, 87(1):117-131.
    [73]Leahy, T.Long-term strategic planning is giving way to flexible approaches[J].Business Finance,2003(2):21-32.
    [74]Raw Rhodes And John Wanna.Bringing The Politics Back In:Public Value in Westminster Parliamentary Government[J].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9, 87(2):161-18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