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户籍制度与我国劳动者平等就业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平等就业是一项基本的人权,但我国现行户籍制度却人为地将户口分为不同的等级,并限制人口迁移和自由流动,严重侵害了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权利,导致不同户籍身份劳动者之间的就业不平等。户籍制度是影响我国劳动者就业不平等的制度根源。本文试图对户籍制度影响劳动者就业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
     本文主要采用历史分析法、统计分析法、计量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考察了现行户籍制度形成和改革的历史,分析了户籍制度改革的成果和局限性,详细论证了不同历史阶段户籍制度对劳动者就业的影响,并利用最近的问卷调查数据对当前劳动力市场户籍歧视的特征、程度和趋势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本文从自由迁徙权和公民身份角度探讨了户籍制度影响劳动者就业不平等的机制,由此指出促进平等就业的政策方向。
     本文的研究表明:(1)、计划经济时期,户籍制度阻隔了我国城乡交流和人口乡城流动,造成城乡劳动者就业隔绝,户口成为决定劳动者就业机会、收入、劳动保障和福利的首要因素。(2)、改革开放以来,户籍制度仍是阻碍我国劳动者实现平等就业的重要障碍,同时,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和劳动力流动政策的调整,劳动者就业不平等的内容和程度具有阶段性特征。(3)、实证结果显示,当前城市劳动力市场上仍存在就业的户籍歧视,主要表现为劳动者职业选择的区域歧视、社会保险的城乡歧视和区域歧视,前者的歧视程度已较低,后者的歧视程度相对较高。(4)、实证研究发现,2012年社会保险的城乡歧视和区域歧视与2009年相比有明显的下降,城市公共服务成为当前劳动者实现平等就业的主要内容。
     本文全面、系统地梳理了户籍制度影响劳动者就业的历史和现状,从区域歧视和城乡歧视两个方面深入考察了户籍歧视对劳动者工资、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的影响,归纳和论证了平等就业内涵的动态发展过程,弥补了现有文献研究的不足,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Equal employment is a basic human right, but China's current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constraints migration and the freedom of movement by artificially divided hukou into different levels, leading to seriously infringement of the right to equal employment and employment inequality between workers with different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tatus.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is the origin of unequal employment. In this paper, we attempt to make a systematically study on how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influence the labors'job.
     Historical analysis, statistical analysis, quantitative analysis,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so on are used to study the history of existing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from formation to reform, to discuss the achievements and limitations of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reform, and detailed argument how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impact the workers'job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And we also use recent survey datas to make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household discrimination on the current labor market, inclu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extent and trends of the discrimination. Finally, we investigated the mechanism of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to employment inequality between workers with different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tatu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eedom of migration and citizenship, and point out policy directions to equal employment.
     Studies show that:(1) During the planned economy period, urban and rural communication, as well as the rural-urban migration, were absolutely blocked by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leading to job isol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workers, and hukou turned into the primary factor deciding the occupation, income, social insurance and welfare of laborers.(2)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is still a major obstacle to equal employment, but the forms and extent of inequality between laborers have changed with the reform and adjustment of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and the labor mobility policies.(3)Empirical studies show that there is still household discrimination in current urban labor market, which mainly as regional discrimination with a lower level in occupation, urban-rural and regional discrimination with a relatively high degree in social insurance.(4) Empirical studies also show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ecline in urban-rural and regional discrimination between2009to2012, public services supplied by city government have become the main content of equal employment.
     By combing the hukou effects on labors'job since1958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looking in depth at household discrimination on wages, occupation and social insurance, concluding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content of equal employment, this paper make up for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proved to be some innovative.
引文
2 欧盟于1976年发布《平等待遇指令》,1997年通过了《阿姆斯特丹条约》,2000年通过了《种族平等指令》和《就业框架指令》。参见:王春光、王旭莅(2011)。
    3 据郭书田、刘纯彬(1990)研究,有十四种具体制度与户籍管理制度相联系:粮食供给制度、副食品供给制度、燃料供给制度、住宅制度、生产资料供给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医疗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人才制度、兵役制度、婚姻制度、生育制度。
    4 国家统计局:“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其中,外出农民工指调查年度内,在本乡镇地域以外从业6个月及以上的农村劳动力。
    5 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第402页。
    6 唐嘉弘主编:《中国古代典章制度大辞典》第318-319页。
    7 郑天挺、吴泽、杨志玖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第580页。
    8 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编委会编:《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第339页。
    9 1998年,我国开始实行婴儿落户随父随母自愿的政策,而此前,新出生的婴儿必须在母亲常住户口所在地的户口登记机关申报常住户口。
    10 [美]罗纳德·德沃金著,冯克利译:《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第1页。
    1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高书文译:《政治学》第489页。
    12 [美]乔万尼·萨托利著,冯克利、阎克文译:(《民主新论》第371页。
    13 [法]皮埃尔·勒鲁著,王允道译:《论平等》第21页。
    14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政治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第284-285页。
    15 [美]乔万尼·萨托利著,冯克利、阎克文译:《民主新论》第378-382页。
    16 国际劳工组织中国和蒙古局,国际劳工组织东亚、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体面劳动技术支持小组:《工作中的平等和无歧视(中国):工作手册》。
    17 罗瑞卿(1958)。
    18 殷志静、郁奇虹:《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第3页。
    19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3》第103页。
    20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3》第123页。
    21 马文瑞(1957)。
    22 赵德馨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专题大事记1949——1966》第414页。
    23 赵德馨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专题大事记1949——1966》第418页。
    24 孙光(1957)。
    25 罗瑞卿(1958)。
    26 孙光(1957)。
    27 赵德馨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专题大事记19491966))第409页。
    28 1954年3月,内务部和劳动部联合发出《关于继续贯彻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1956年1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防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1957年3月,国务院发出《关于防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补充指示》;1957年5月,国务院批转内务部《关于受灾地区农民盲目外流情况和处理办法的报告》;1957年7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实施阻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和削减城市人口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的报告》;1957年9月国务院发出《关于防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通知》;1957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
    29 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1957年卷》第26,27页。
    30 王海光:“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形成”,http://www.aisixiang.com/data/48092.html.
    31 罗瑞卿(1958)。
    32 国家计委“中国社会发展暨国际比较”课题组(1993)。
    33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58,1965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劳动就业和收入分配卷)第171页。
    34 国家计委计划经济研究所(1983)。
    35 刘文忠:《中国农业经济立法研究》第258页。
    36 张静如、梁志祥、镡德山主编:《中国共产党通志(第一卷)》第586页。
    37 参见:中共中央《关于立即停止招收新职工和固定临时工的通知》(1959年1月5日),中共中央《关于制止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指示》(1959年2月4日),国家计委党组、劳动部党组《关于当前劳动力安排和职工工资问题的报告》(1960年9月26日)等。
    38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58,1965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劳动就业和收入分配卷)第35页。
    39 李若建(2001)。
    40 统计数据显示,1952年我国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2.5%,到1978年只有17.9%,仅提高了5.4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3》第104页。
    41 涉及限制从农村招工的相关政策和指示主要有:1952年8月《政务院关于劳动就业问题的决定》,1957年12月《国务院关于各单位从农村中招用临时工的暂行规定》,1960年9月国家计委党组、劳动部党组《关于当前劳动力安排和职工工资问题的报告》,1960年12月国家计委党组、劳动部党组《一九六一年劳动计划的安排意见(草案)》,196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城市工作若干问题的指示》,1963年10月《第二次城市工作会议纪要》,1972年4月国家计委《关于严格控制增加职工,充分挖掘现有劳动潜力的通知》等。
    42 何光主编:《当代中国的劳动力管理》第62页。
    43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3))第329页。
    44 国家统计局社会统计司:《中国劳动工资统计资料1949,1985))第8-9页。
    45 根据赵耀辉、刘启明(1997),该调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1986年完成,调查样本包括16个省的43个城市(占全部城市的10%)和31个镇(占全部镇的0.6%),调查对象包括23895个家庭户和1643个集体户。根据迁出地类型对样本进行筛选,将直接来自农村的迁移人口扣除本身不是农民身份的人口(如知青下放、干部下放等),得到从农村迁入城镇的人口。全部样本中,共包含1949,1985年间从农村迁入城镇的人口样本量为12363人。
    4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城市工作若干问题的指示”(1962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五册)》。
    47 何光主编:《当代中国的劳动力管理》第152页。
    48 196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城市工作若干问题的指示》提出:“年老退休的职工,家庭生活困难的,允许子女顶替”。196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第二次城市工作会议纪要》规定:今后退休、退职职工由子女顶替的条件,要适当放宽。凡是应当退休、退职的老、弱、残职工,可以在定员人数以内,由他们家居城市的、身体健康的子女或者其他赡养亲属,顶替工作。矿井山下工人、林业采伐工人、盐场工人,以及能够回乡居住的职工,在退休、退职以后,他们家居农村的子女或者其他赡养亲属,也可以顶替工作”。1978年6月,国务院颁发《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明确规定符合一定条件的工人退休、退职后,可以招收其一名符合招工条件的子女参加工作,由当地劳动部门统一安排。
    49 1955年4月和12月,国务院先后发布《《关于国家机关女工作人员生产假期的通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病假期间生活待遇试行办法》,对产假和病假期间生活待遇作了统一规定.1957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职工生活方面若干问题的指示》,要求逐步地、适当地解决职工的住宅问题、上下班交通问题、疾病医疗问题、生活必需品的供应问题和困难补助问题,并作了具体的指示。1957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职工绝育、因病施行人工流产的医药费和休息期间工资待遇问题的通知》。
    50 袁志刚、方颖(1998)认为,城市职工福利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方便职工生活的集体福利设施如职工食堂、托儿所等;(2)减轻职工生活负担的各项补贴如生活困难补助、上下班交通费补贴等;(3)活跃职工文化体育生活的各种文化体育设施如文化宫、图书馆等。
    51 袁伦渠主编:《中国劳动经济史》第273页。
    52 袁伦渠主编:《中国劳动经济史》第201-202页。
    53 国家统计局社会统计司:《中国劳动工资统计资料1949-1985》第189页。劳保福利费总额指:各单位在工资以外实际支付给职工个人和用于集体的劳动保险和福利的费用,不包括用于职工的劳动保护费用。具体包括:离休、退休、退职金,医疗卫生费,职工生活困难补助费,职工死亡丧葬费与抚恤费,文娱体育宣传费,农副业生产补贴,集体福利事业的设施费和补贴、其他福利费用等(见《中国劳动工资统计资料1949,1985》第272-273页)。
    54 非生产性建设是指用于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建设,包括住宅、科研、文化、教育、卫生、城市公用事业和行政管理机关的建设等(见《中国统计年鉴1983》第589页)。
    55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3》第339页。
    56 参见:1957年12月《国务院关于各单位从农村中招用临时工的暂行规定》。
    59 职工是指在全民所有制、城镇集体所有制、全民与集体合营、全民与私人合营、集体与私人合营、中外合营、华侨或港澳工商业者经营、中外经营企业、事业、机关及其附属机构中工作,并由其支付工资的各种人员(《中国劳动工资统计资料1949-1985))第267页)。
    60 农村人民公社劳动者指公社人口中经常参加社会劳动并取得收入的整、半劳动力。包括参加社队农、林、牧、副、渔业的劳动者和参加社办企业、事业单位劳动的劳动者,以及外出当临时工、合同工和从事个体劳动经营的人数(《中国统计年鉴1983》第756页),一些统计年鉴称为乡村劳动者或农村集体和个体劳动者。个体劳动者不参与集体收入的分配,通过这种方法推断参加集体劳动的社员的人均收入可能存在分母偏大的问题,但考虑到集体劳动者在乡村劳动者中占主导,因此,对结果的影响应该不大。
    61 肖冬连:《崛起与徘徊——十年农村的回顾与前瞻》第22页。
    62 农村居民纯收入指农民全年总收入扣除费用性支出后可以直接用于进行生产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改善生活的那部分收入,其计算公式是:全年纯收入=全年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缴纳税款-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上交集体承包任务-调查外贴。城镇居民家庭生活费收入是指调查户家庭全部收入中能用于安排日常生活的收入,即用全部收入减掉“赡养支出”和“赠送支出”,减掉调查户非家庭人口中的经常用饭人口所交的“搭伙费”(《中国统计年鉴1988》第840页)。
    63 孔祥智、盛来运主编:《中国小城镇发展报告(2009):城乡统筹视角下的小城镇》第236页。
    64 张庆五(1994)。
    65 张庆五(1994)。
    66 1958年《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在常住地市、县范围以外的城市暂住三日以上的,须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暂住登记;外出超过3个月则必须获得户口登记机关的批准。这极大地限制了由农村向城市自发性的劳动力流动。
    67 刘颖:《基于国际粮荒背景下的中国粮食流通研究》第23页。
    68 如:Wong and Huen (1998)的研究指出,上海市蓝印户口居民与常住户口居民在子女教育、政治参与、社会福利享有、就业优惠、住房分配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权利差异。
    71 如:上海市1994年2月起实施的《上海市蓝印户口管理暂行规定》指出,蓝印户口人员在入托、入园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申领营业执照、安装煤气和电话以及购买公共交通月票等方面享受上海市常住户口者的同等待遇。1996年1月起施行的《深圳市户籍制度改革暂行规定》规定,“蓝印户口人员在参加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申请营业执照、赴港出国考察等方面,享有与本市常住户口人员相同权利”
    72 这些条件包括:(1)取得蓝印户口五年以上的;(2)在一个单位受聘连续工作三年以上、为单位确需且有贡献的,但依第四条、第五条规定取得蓝印户口的除外;(3)有固定合法住所的。经批准取得本市常住户口的,须按规定缴纳城市建设费。
    73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编:《中国小城镇发展报告2005-2006》第206页。
    74 田炳信:《中国第一证件——中国户籍制度调查手稿》第26页。
    75 郭秀云(2010)。
    [76] Wong and Huen (1998)研究指出,上海和深圳的蓝印户口政策除了增加地方财政收入、通过吸引人才和投资刺激地方经济发展外,还大大繁荣了当地的房地产市场。
    [77] Wong and Huen (1998)研究认为,上海和深圳的蓝印户口政策均存在对农村居民的歧视:上海虽然并未限制农村居民申请蓝印户口,但仅32%的蓝印户口持有者来自农村;而深圳则规定申请购房入户必须具有非农业户口。
    78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我市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石政发[2010]13号,http://baike.baidu.com/link?url=Tdozvy_RIgIFenrMN13hDMEQTAEB15MnO4RCPIM2O4wQXG_xogarJI16MfJp ldx-AFoZV31112UmfnIZg1DWu_
    79 六项条件分别是:①具有国家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②具有国家承认的大专以上学历;③获得县(市)、区级以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以及有突出贡献的优秀农民工;④在石家庄市投资100万元、年纳税达到3万元;⑤在市区连续工作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五年以上;⑥具有国家承认的中等职业教育学历的人员, 并与用人单位签订两年以上劳动合同。
    80 五项条件分别是:①取得合法营业执照并依法纳税一年以上;②具有国家承认的中等职业教育以上学历;
    ③与用人单位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④获得县(市)、区级以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以及有突出贡献的优秀农民工;⑤在石家庄市连续工作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两年以上。
    81 《引进人才实行<上海市居住证>制度暂行规定》(2002年4月3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2号发布),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3124/node3125/node3130/userobject6ai1122.html.
    82 根据(《<上海市居住证暂行规定>实施细则》,下列来沪人员符合条件的可以申领《上海市居住证》:(1)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者特殊才能,以不改变其户籍的形式来本市工作或者投资、创业的境内引进人才,以 及引进人才的配偶和其未满18周岁的未婚子女;(2)在本市有稳定就业和稳定住所的非本市户籍从业人员;(3)投靠具有本市户籍的配偶、子女或者父母的来沪人员;就读于本市大、中专院校,常住户口未迁入本市的人员,以及来本市接受非学历教育等需在本市居住6个月以上的人员。
    83 根据《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持证人员申办上海市常住户口应当同时符合下列条件:(1)持有《上海市居住证》满7年;(2)持证期间按规定参加本市城镇社会保险满7年;(3)持证期间依法在本市缴纳所得税;(4)在本市被聘任为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具有技师(国家二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以上职业资格,且专业及工种对应;(5)无违反国家及本市计划生育政策规定行为、治安管理处罚以上违法犯罪记录及其他方面的不良行为记录。
    84 新浪网:“公安部:13省市区取消农业户口”,http://finance.sina.com.cn/g/20081211/12275622213.shtml.
    85 赵树凯(1994)认为,第一次冲击是农民用家庭承包制冲击人民公社体制;第二次冲击是农民用乡镇企业冲击旧的工业化方式。
    86 国家统计局:“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87 课题组(2006)。
    88 1978年,全国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确立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的方针。1980年12月国务院批转的《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纪要》确定城市发展的指导方针是: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1990年4月施行的《城市规划法》进一步强调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
    89 如:1997年《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明确要求继续严格控制大中城市特别是北京、天津、上海等特大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1998年《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意见的通知》强调有必要在继续坚持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原则下,逐步改革现行户口管理制度;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通知》明确提出,要继续合理控制直辖市、副省级市和其他大城市人口规模。
    90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统计学会城市统计会编:《2004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第180页。
    91 参见:《深圳市户籍迁入若干规定(试行)》,深府[2005]125号。
    92 《中国农民工战略问题研究》课题组(2009)。
    93 蔡昉(2001)指出,劳动力迁移包含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劳动力从迁出地转移出去,第二个过程是迁移者在迁入地居住下来。除了国际非法的劳动力流动外,大多数迁移都意味着同时完成这两个过程。
    94 据统计,1980年末全民所有制单位通过各种形式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共有931万人(不包括招收的固定工),1978年至1980年,非农业人口增加了1800万人(不包括自然增长),平均每年增加600万人,这是建国以来非农业人口增加较多的几年。参见:《国务院关于严格控制农村劳动力进城做工和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的通知》(1981年),http://www.people.com.cn/item/flfgk/gwyfg/1981/L35901198106.html.
    95 何光主编:《当代中国的劳动力管理》第21页。
    96 这些政策主要有:1979年3月,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清理压缩计划外用工的办法》;1980年8月,全国劳动就业会议议定的《进一步做好城镇劳动就业工作》;198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1981年12月,国务院《关于严格控制农村劳动力进城做工和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的通知》等。
    97 崔传义:《中国农民流动观察》第9页。
    98 课题组(2006)。
    99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创新与顶层政策设计》第63页。
    100 课题组(2006)。
    101 参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控制民工盲目外出的紧急通知》,国办发明电[1989年]12号。
    102 参见:《国务院关于做好劳动就业工作的通知》(1990年),http://www.people.com.cn/item/flfgk/gwyfg/1990/112601199041.html.
    103 1965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改进对临时工的使用和管理的暂行规定》规定:国家劳动计划部门不对临时工数量进行计划控制,企业需要临时工时报请当地劳动部门统一安排,就近招用。凡是用工地点在城市的,应当首先从适合条件的、城市需要就业的劳动力中招用,解决不了时,再从农村招用;用工地点在农村的,可以在附近的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招用。
    104 参见:《国务院关于做好劳动就业工作的通知》(1990年)。
    105 “上海市劳动局关于本市单位使用和聘用外地劳动力缴纳外地劳动力务工管理费问题的暂行规定”,沪劳力发[1994]22号,祝宴君、王文华主编:《外商投资企业劳动法规汇编(二)》第455页。
    106 《上海市劳动局通告》1995年第1号,规定这些行业、工种为:金融与保险行业、各类管理业务员、调度员、商场营业员、星级宾馆与饭店前厅服务员、话务员、核价员、司磅员、出租车驾驶员、各类售票、检票员、保育员、电梯工、设备保全工、描绘图工、文印工、各类抄表工、库工、门卫、分析工、检验工、计量工、调试工等。祝宴君、王文华主编:《外商投资企业劳动法规汇编(二)》第453页。
    107 1995年1月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 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
    108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城市劳动力市场课题组(1998)。
    109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城市劳动力市场课题组(1998)。
    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ztzl/nmg/content404958.htm
    111 2007年3月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http://www.studa.net/work/080612/11033068.htmL
    112 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
    11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创新与顶层政策设计》第6,7页。
    114 以外出农民工最为典型。统计局农民工监测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2012年,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占全国外出农民工的比重分别为71%、62.5%、66.9%、65.4%和64.7%,同时,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比重最大。
    115 许多调查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3年,外出农民工收入增长缓慢;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对全国31个省(市、区)314个村近2400家农户的跟踪调查,2003,2006年,农民工工资持续增长,2004-2006年,人均月工资水平分别比上年增长2.8%、6.5%和11.5%,工资增长逐年加快。参见:赵长保、武志刚:“农民工工资收入问题分析”,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rkyld/2007-08/02/content_8620896.htm.
    116 线性概率模型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可能导致预测值落在区间(0.1)之外,二是容易产生异方差问题,但对我们的研究不会产生太大的干扰。详见:[美]罗伯特s·平狄克、丹尼尔L·鲁宾费尔德著:《计量经济模型与经济预测》第186-187页。
    118 笔者于2012年6-7月在杭州地区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外来农民工,同时还包括一部分本地农民工和城镇职工。问卷调查共获得1796个有效样本,其中,农民工1308人,城镇职工488人。问卷调查采用两种方式:一是深入企业对员工进行调查;一是随机发放问卷进行调查。
    119 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120 王家福、刘海年主编:《中国百科全书(法学)》第444页。
    121 李树忠(2003)。
    [1]C. Cindy Fan. The Elite, the Natives, and the Outsiders:Migration and 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 in Urban China[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2002,92(1):103-124.
    [2]Chan, Kam Wing and Li Zhang. The Hukou System and Rural-urban Migration in China:Processes and Changes[J]. The China Quarterly,1999(160):818-855.
    [3]Chun-Chung Au, J.Vernon Henderson. How Migration Restrictions Limit Agglomera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China[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6(80):350-388.
    [4]Daniel Goodkind, Loraine A. West. China's Floating Population:Definitions, Data and Recent Findings[J]. Urban Studies,2002,39(12):2237-2250.
    Dorothy J. Solinger. Citizenship Issues in China's Internal Migration:Comparisons with Germany and Japan[J].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1999,114(3):455-478.
    [5]Feiling Wang. Reformed Migration Control and New Targeted People:China's Hukou System in the 2000s [J]. The China Quarterly,,2004, (177):115-132.
    [6]Feng Wang, Xuejin Zuo. Inside China's Cities:Institutional Barriers and Opportunities for Urban Migrants[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 89(2):276-280.
    [7]Hayden Windrow, Anik Guha. The Hukou System, Migrant Workers, & State Power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2005,vol(3):1-18.
    [8]Huafeng Zhang. The Hukou System's Constraints on Migrant Workers'job Mobility in Chinese Cities[J]. China Economic Review,2010 (21):51-64.
    [9]Jianfa Shen. A Study of the Temporary Population in Chinese Cities[J]. Habitat International,2002 (26):363-377.
    [10]John Knight and Linda Yueh. Segmentation or Competition in China's Urban Labour Market? [J].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009(33):79-94.
    [11]John Whalley, Shunming Zhang. A Numerical Simulation Analysis of (Hukou) Labor Mobility Restriction in China[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7(83):392-410.
    [12]Kam Wing Chan. The Chinese Hukou System at 50[J]. 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2009,50(2):197-221.
    [13]Kam Wing Chan and Will Buckingham. Is China Abolishing the Hukou System? [J]. The China Quarterly,2008(195):582-606.
    [14]Kam Wing Chan, Ta Liu and Yunyan Yang. Hukou and Non-hukou Migrations in China:Comparisons and Contras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pulation Geography,1999(5):425-448.
    [15]Kenneth D. Roberts. China's "Tidal Wave" of Migrant Labor:What Can We Learn from Mexican Undocumented Migration to the United States? [J].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1997,31 (2):249-293.
    [16]Li Zhang and Gui-xin Wang. Urban Citizenship of Rural Migrants in Reform-era China[J]. Citizenship Studies,2010(2):145-166.
    [17]Limei Li, Si-ming Li, Yingfang Chen. Better City, Better Life, but for Whom?: The Hukou and Resident Card System and the Consequential Citizenship Stratification in Shanghai [J]. City, Culture and Society,2010 (1):145-154.
    [18]Linda Wong and Huen Wai-Po. Reforming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A Preliminary Glimpse of the Blue Chop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in Shanghai and Shenzhen [J].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1998,32(4):974-994.
    [19]Linda Wong. China's Urban Migrants-The Public Policy Challenge [J]. Pacific Affairs,1994,67(3):335-355.
    [20]Noah Lewin-Epstein, Moshe Semyonov, Irena Kogan. Institutionul Structure and Immigrant Integration:A Comparative Study of Immigrants'Labor Market Attainment in Canada und Israel[J].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2003(2):389-420.
    [21]Peter Alexander and Anita Chan. Does China Have an Apartheid Pass System? [J]. 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2004,30(4):609-629.
    [22]Peter W. Mackenzie. Strangers in the City:The Hukou and Urban Citizenship in China[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2002,56(1):305-319.
    [23]Simon Appleton, John Knight, Lina Song and Qingjie Xia. Contrasting Paradigms:Segment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Labour Market[J]. 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 Studies,2004, 2(3):185-205.
    [24]Sylvie Demurger, Marc Gurgand, Li Shi and Yue Ximing. Migrants as Second-Class Workers in Urban China? A Decomposition Analysis [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9(37):610-628.
    [25]Sylvie Demurger, Martin Fournier and Li Shi.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with Rising Segmentation in China's Urban Labor Market[J]. Asian Economic Papers, 2006(3):58-103.
    [26]Tiejun Cheng and Mark Selden. The Origins and Social Consequences of China's Hukou System[J]. The China Quarterly,1994(139):644-668.
    [27]Xiaogang Wu, Donald J. Treiman.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China:1955-1996[J]. Demography,2004(2):363-384.
    [28]Xin Meng, Junsen Zhang. The Two-Tier Labor Market in Urban China: Occupational Segregation and Wage Differentials between Urban Residents and Rural Migrants in Shanghai [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1(29):485-504.
    [29]Xiushi Yang. Household Registration, Economic Reform and Migration[J].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1993,27(4):796-818.
    [30]Xiushi Yang and Sidney Goldstein. Population Movement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The Impact of Government Policies [J].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1990,24(3):509-533.
    [31]Yaohui Zhao. Leaving the Countryside:Rural-To-Urban Migration Decisions in China[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89(2):281-286.
    [32]Yu Zhu. China's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their Settlement Intention in the Cities: Beyond the Hukou Reform[J]. Habitat International,2007 (31):65-76.
    [33]Z Ma. Temporary Migr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1999(31):783-802.
    [34]Zai Liang. The Age of Migration in China[J].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2001,27(3):499-524.
    [35]Zhiqiang Liu. Institution and Inequality:the Hukou System in China[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5 (33):133-157.
    [36]Zhu Lijiang. The Hukou System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 Critical Appraisal under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f Internal Movement and Residence [J].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2003,2 (2):519-565.
    [37]班茂盛、祝成生.户籍改革的研究状况及实际进展[J].人口与经济,2000(1):46-51。
    [38]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编委会.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39]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城市劳动力市场课题组.上海:城市职工与农村民工的分层与融合[J].改革,1998(4):99,110。
    [40]蔡昉(1998)二元劳动力市场条件下的就业体制转换[J].中国社会科学,1998(2):4-14。
    [41]蔡昉.中国二元经济与劳动力配置的跨世纪调整——制度、结构与政治经济学的考察[J].浙江社会科学,2000(9):18-22。
    [42]蔡昉.劳动力迁移的两个过程及其制度障碍[J].社会学研究,2001(4):44-51。
    [43]蔡昉.公共政策和政府(社区)对流动的服务与管理.蔡昉、白南生主编.中国转轨时期劳动力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44]蔡昉.刘易斯转折点与公共政策方向的转变——关于中国社会保护的若干特征性事实[J].中国社会科学,2010(6):125-137。
    [45]蔡昉.户籍制度改革与城乡社会福利制度统筹.蔡昉著.超越人口红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
    [46]蔡昉、都阳、王美艳.户籍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保护[J].经济研究,2001(12):41-49。
    [47]蔡昉、都阳、王美艳.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48]蔡昉、都阳、王美艳.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发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9月。
    [49]蔡昉、杨涛.城乡收入差距的政治经济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0(4):11,22。
    [50]蔡继明.中国城乡比较生产力与相对收入差别[J].经济研究,1998(1):11,19。
    [51]曹景椿.加强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人口迁移和城镇化进程[J].入口研究,2001(5):9-17。
    [52]陈吉元、陈家骥、杨勋.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1949——1989)[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
    [53]陈金永.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和城乡人口迁移.蔡昉、白南生主编.中国转轨时期劳动力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54]陈少晖、李丽琴、郑小玲.60年建构与改革:渐行渐近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5):137-144。
    [55]陈映芳.“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J].社会学研究,2005(3):119-132。
    [56]陈钊.中国城乡发展的政治经济学[J].南方经济,2011(8):3-17。
    [57]陈钊、陆铭、佐藤宏.谁进入了高收入行业?——关系、户籍与生产率的作用[J].经济研究,2009(10):121-132。
    [58]崔传义.中国农民流动观察[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59]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1957年卷[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年版。
    [60][英]德里克·博斯沃思、彼得·道金斯、索尔斯坦·斯特龙巴克著.何璋、张晓丽译.劳动市场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61]丁水木.现行户籍制度的功能及其改革走向[J].社会学研究,1992(6):100-104。
    [62]《户籍研究》课题组.现行户籍管理制度与经济体制改革[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9(3):81-91。
    [63]邓大松、胡宏伟.流动、剥夺、排斥与融合:社会融合与保障权取得[J].中国人口科学,2007(6):14-24。
    [64]邓曲恒.城镇居民与流动人口的收入差异——基于Oaxaca-Blinder和Quantile方法的分解[J].中国人口科学,2007(2):8-16。
    [65]丁金宏、严士清、张玮、王琼.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历程的观察与思考.宁越敏主编.中国城市研究(第二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12月第1版。
    [66]丁菊红、邓可斌.财政分权、软公共品供给与户籍管制[J].中国人口科学,2011(4):44-52。
    [67]杜承铭.论迁徙自由权[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4(4):406-410。
    [68]符钢战.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1月第1版。
    [69]宫希魁.中国现行户籍制度透视[J].社会科学,1989(2):32-36。
    [70]国家计委计划经济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大事记(初稿)[J].计划经济研究,1983(26):1-95。
    [71]国家计委“中国社会发展暨国际比较”课题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事业大事辑要(1949-1990)[J].经济研究参考,1993(Z5):1085-1123。
    [72]国际劳工组织中国和蒙古局、国际劳工组织东亚、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体面劳动技术支持小组.工作中的平等和无歧视(中国):工作手册[EB/OL]. http://www.docin.com/p-304983609.htmL
    [7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3年。
    [7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8年。
    [75]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Z]. http://www.stats.gov.cn/tjfx/fxbg/t20100319_402628281.htm。
    [76]国家统计局.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Z]. http://www.stats.gov.cn/tjfx/fxbg/t20120427_402801903.htm。
    [77]国家统计局.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Z]. http://www.stats.gov.cn/tjfx/jdfx/t20130527_402899251.htm。
    [78]国家统计局.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 http://www.gov.cn/gzdt/2013-02/22/content_2338098.htm。
    [79]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统计学会城市统计会.2004中国城市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80]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81]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公安部三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5[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1月第1版。
    [82]国家统计局社会统计司.中国劳动工资统计资料1949-198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
    [83]郭书田、刘纯彬等.失衡的中国——城市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
    [8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创新与顶层政策设计[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
    [85]郭兴利.论不平等的法律调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
    [86]郭秀云.城市户籍制度的边际性改革——兼论上海“居住证转户籍”政策的解读[J].西北人口,2010(3):115-119。
    [87]郭正模.“劳动歧视”问题初探[J].经济科学,1994(2):38-42。
    [88]韩水法.论两种平等观念.韩水法著.正义的视野——政治哲学与中国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6月第1版。
    [89]何光.当代中国的劳动力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
    [90]黄仁宗.城镇化抑或迁徙自由——反思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J].求实,2002(5):38-41。
    [91]D·霍夫曼.劳动力市场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92]季羡林.敦煌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93]江立华.a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察[J].西部人口,2002(1):10-13。
    [94]江立华.b中外户籍登记与管理制度的比较——兼谈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2(1):87-91。
    [95]江文胜.对建立城乡平等就业制度的思考.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编.农村政策法规调查与研究[M].北京:农业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96]课题组.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机会、能力、权利与制度环境.邓鸿勋、 陆百甫主编.走出二元结构——农民工、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97]孔祥智、盛来运.中国小城镇发展报告(2009):城乡统筹视角下的小城镇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
    [98]赖德胜.论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J].经济科学,1996(6):19-23。
    [99]李建民.中国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及其对劳动力供求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02(2):1-7。
    [100]李若建.困难时期的精简职工与下放城镇居民[J].社会学研究,2001(6):31-42。
    [101]李若建.城镇户籍价值的显化与淡化过程分析[J].社会科学,2001(9):53-57。
    [102]李若建.从拒绝到接纳:外来劳动力管理法规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4):23-28。
    [103]李善同、WalkerWendy.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收入与公共服务——城市贫困的视角[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104]李实.中国经济转轨中劳动力流动模型[J].经济研究,1997(1):23-30。
    [105]李树忠.迁徙自由与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北京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市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编.宪法论坛(第一卷)[M].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106]李晓飞.户籍制度与当代中国社会差别关系的实证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98-105。
    [107]李雄.劳动者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困境与出路[J].河北法学,2008(1):36-41。
    [108]李雄.论平等就业权[D].博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08。
    [109]李艳霞.公民身份理论内涵探析[J].人文杂志,2005(3):144-149。
    [110]李迎生.我国城乡二元社会格局的动态考察[J].中国社会科学,1993(2):113-126。
    [111]李志德.中国户籍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城市户籍的供需均衡与实现[J].经济体制改革,2010(4):25-29。
    [112]梁鸿.试论农村社会保障及其特殊性[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26-34。
    [113]梁黎源.权利追求与政策演变:农民进城就业的历史回顾及启示[A].2011年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181-196。
    [114]林嘉、杨飞、林海权.劳动就业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115]林燕玲.国际劳工标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116]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第2版。
    [117]刘传江、程建林.双重“户籍墙”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J].经济学家,2009(10):66-72。
    [118]刘文忠.中国农业经济立法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119]刘学军、赵耀辉.劳动力流动对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影响[J].经济学(季刊),2009,8(2):693-710。
    [120]刘颖.基于国际粮荒背景下的中国粮食流通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121]卢锋.中国农民工工资走势:1979-2010[J].中国社会科学,2012(7):47-67。
    [122]陆益龙.1949年后的中国户籍制度:结构与变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123-130。
    [123]陆益龙.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24]陆益龙.户口还起作用吗——户籍制度与社会分层与劳动[J].中国社会科学,2008(1):149-162。
    [125]卢周来.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问题透视[J].经济体制改革,1998(3):48-53。
    [126][美]罗伯特s·平狄克、丹尼尔L·鲁宾费尔德著.钱小军等译.计量经济模型与经济预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127][美]罗纳德·德沃金著冯克利译.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M].南 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128]罗瑞卿.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草案的说明[Z].1958年,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1338。
    [129]马福云.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变迁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
    [130]马福云.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及未来政策走向.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香港城市大学亚洲管治研究中心编.中国公共政策分析2003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131]马文瑞.关于“国务院关于各单位从农村中招用临时工的暂行规定”的说明[J].江西政报,1957(23):4-6。
    [132][英]T.H.马歇尔、安东尼·吉登斯等著.郭忠华、刘训练编.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133]彭希哲、郭秀云.权利回归与制度重构——对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创新的思考[J].人口研究,2007(4):1-8。
    [134]彭希哲、赵德余、郭秀云.户籍制度改革的政治经济学思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11。
    [135][法]皮埃尔·勒鲁著.王允道译.论平等[M].商务印书馆,2005年4月。
    [136]乔明睿.就业权利失衡与城乡劳动者收入差距[D].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10。
    [137]乔明睿、钱雪亚、姚先国.劳动力市场分割、户口与城乡就业差异[J].中国人口科学,2009(1):32-41。
    [138][美]乔万尼·萨托利著.冯克利、阎克文译.民主新论[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
    [139][美]乔治·J.鲍哈斯著.夏业良译.劳动经济学(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
    [140]《人口研究》编辑部.农民工:一个跨越城乡的新兴群体[J].人口研究,2005(4):36-52。
    [14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历年)[z].http://www.mohrss. gov. cn/S Yrlzyhshbzb/zwgk/szrs/。
    [142]石秀和等.中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143]宋林飞.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对策[J].社会学研究,1996(2):105-117。
    [144]宋洪远、黄华波、刘光明.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问题分析[J].管理世界,2002(5):55-65。
    [145][美]苏黛瑞著.王春光、单丽卿译.在中国城市中争取公民权[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146]孙光.必须控制城市人口[N].人民日报,1957-11-27(3),人民日报图文电子版数据库,http://210.32.20.5:957/web/index.htm.
    [147]唐嘉弘.中国古代典章制度大辞典[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148]田炳信.中国第一证件——中国户籍制度调查手稿[M].惠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149]田丰.城市工人与农民工的收入差距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0(2):87-105。
    [150]万川.当代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人口科学,1999(1):32-37。
    [151]王爱云.试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身份社会的形成及其影响[J].中共党史研究,2011(12):48-60。
    [152]王春光.我国城市就业制度对进城农村流动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5-15。
    [153]王春光、王旭莅.平等就业——部分国家和地区反就业歧视的立法与实践[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
    [154]王德文、吴要武、蔡防.迁移、失业与城市劳动力市场分割——为什么农村迁移者的失业率很低?[J].世界经济文汇,2004(1):37-52。
    [155]王桂新、沈建法.上海外来劳动力与本地劳动力补缺替代关系研究[J].人口研究,2001(1):9-19。
    [156]王海光.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形成与沿革的宏观分析[J].中共党史研究,2003(4):22-29。
    [157]王海光.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形成[Z]. http://www.aisixiang.com/data/48092.html。
    [158]王海宁、陈媛媛.城市外来人口劳动福利获得歧视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0(2):47-54。
    [159]王家福、刘海年.中国百科全书(法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160]王立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总体状况、成因与对策[J].人口与经济,2010(2):38-44。
    [161]王美艳.转轨时期的工资差异:歧视的计量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5):94-98。
    [162]王美艳.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机会与工资差异——外来劳动力就业与报酬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5(5):36-46。
    [163]王美艳、蔡昉.户籍制度改革的历程与展望[J].广东社会科学,2008(6):19-26。
    [164]王太元.中国户口管理制度概述[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4(1):45-47。
    [165]王裕国、陈爱民.中国劳动力市场与就业问题[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166]武力.1949-2006年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1):23-31。
    [167]吴开亚、张力、陈筱.户籍改革进程的障碍:基于城市落户门槛的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0(1):66-74。
    [168]肖冬连.崛起与徘徊——十年农村的回顾与前瞻[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
    [169]肖冬连.中国二元社会结构形成的历史考察[J].中共党史研究,2005(1):21-31。
    [170]谢桂华.农民工与城市劳动力市场[J].社会学研究,2007(5):84-110。
    [171]邢春冰.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的收入差距[J].管理世界,2008(5):55-64。
    [17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高书文译.政治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173]严善平.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人员流动及其决定机制——兼析大城市的新 二元结构[J].管理世界,2006(8):8-17。
    [174]严善平.人力资本、制度与工资差别——对大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7(6):4-13。
    [175]杨风禄.户籍制度改革:成本与收益[J].经济学家,2002(2):33-37。
    [176]杨云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非正式迁移”的状况——基于普查资料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1996(6):59-73。
    [177]杨云彦、陈金永.转型劳动力市场的分层与竞争——结合武汉的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0(5):28-38。
    [178]杨云彦、陈金永、刘塔.外来劳动力对城市本地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武汉调查”的基本框架与主要发现[J].中国人口科学,2001(2):52-58。
    [179]姚先国.中国劳动力市场演化与政府行为[J].公共管理学报,2007(7):13-21。
    [180]姚先国、黄志岭.人力资本与户籍歧视——基于浙江省企业职工调查数据的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57-64。
    [181]姚先国、赖普清.中国劳资关系的城乡户籍差异[J].经济研究,2004(7):82-90。
    [182]姚先国、黎煦.劳动力市场分割:一个文献综述[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78-83。
    [183]姚先国、瞿晶、钱雪亚.劳动力市场的职业隔离——基于浙江省的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9(1):41-45。
    [184]姚先国、俞玲.农民工职业分层与人力资本约束[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6-22。
    [185]姚秀兰.论中国户籍制度的演变与改革[J].法学,2004(5):45-54。
    [186]姚洋.社会排斥和经济歧视——东部农村地区移民的现状调查[J].战略与管理,2001(3):32-42。
    [187]姚洋.转轨中国:审视社会公正和平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188]叶建亮.公共产品歧视性分配政策与城市人口控制[J].经济研究,2006(11):27-36。
    [189]叶静怡、周晔馨.社会资本转换与农民工收入——来自北京农民工调查的证据[J].管理世界,2010(10):34-46。
    [190]殷志静、郁奇虹.中国户籍制度改革[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
    [191]俞德鹏.我国现行户籍制度的七大弊端[J].改革与战略,1994(6):56-59。
    [192]俞德鹏.现行户籍制度与城乡平等化进程[J].学习与探索,1995(1):23-27。
    [193]俞德鹏.论外地劳动力分类管理制度的不合理性[J].中国农村经济,2000(11):36-40。
    [194]俞德鹏.城乡社会:从隔离走向开放——中国户籍制度与户籍法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195]余佳、丁金宏.中国户籍制度:基本价值、异化功能与改革取向[J].人口与发展,2008(5):23-32。
    [196]袁伦渠.中国劳动经济史[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
    [197]袁志刚、方颖.中国就业制度的变迁[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198]袁志刚、封进、张红.城市劳动力供求与外来劳动力就业政策研究——上海的例证及启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02-212。
    [199][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
    [200]张静如、梁志祥、镡德山.中国共产党通志(第一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201]张庆五.有关我国现行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J].公安大学学报,1994(3):24-28。
    [202]张世伟、郭凤鸣.东北地区城市劳动力市场中户籍歧视问题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2):34-45。
    [203]张兴华.对外来工的政策歧视:效果评价与根源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2000(11):41-45。
    [204]张玮.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地方实践[D].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 2009。
    [205]张英红、雷晨晖.户籍制度的历史回溯与改革前瞻[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43-47。
    [206]章元、高汉.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的户籍与地域歧视——以上海市为例[J].中国人口科学,2011(5):67-74。
    [207]章元、王昊.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户籍歧视与地域歧视: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的研究[J].管理世界,2011(7):42-51。
    [208]张英红、雷晨晖.户籍制度的历史回溯与改革前瞻[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43-47。
    [209]张永丽、黄祖辉.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研究述评[J].中国农村观察,2008(1):69-79。
    [210]张展新.劳动力市场的产业分割与劳动人口流动[J].中国人口科学,2004(2):45-52。
    [211]张展新.城镇社会保障的“本地—外来”分割与外来人口社会保障缺失[J].开放导报,2006(6):51-56。
    [212]张展新.从城乡分割到区域分割——城市外来人口研究新视角[J].入口研究,2007,31(6):16-24。
    [213]张昭时.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D].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9。
    [214]张昭时、钱雪亚.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两重“二元性”:理论与现实[J].学术月刊,2009(8):76-83。
    [215]张昭时、钱雪亚.城乡分割、工资差异与就业机会不平等——基于五省城镇住户调查数据的经验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1(3):34-41。
    [216]张宗和、宋树理.异地歧视、劳动力流动与企业绩效[J].经济体制改革,2007(1):21-25。
    [217]赵长保、武志刚.农民工工资收入问题分析[Z].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rkyld/2007-08/02/content_8620896 .htm.
    [218]赵德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专题大事记19491966[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
    [219]赵德余.城市户籍制度改革中的利益关系调整及其渐进式特征[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5):164-171。
    [220]赵德余、彭希哲.居住证对外来流动人口的制度后果及激励效应——制度导入与阶层内的再分化[J].人口研究,2010(6):43-54。
    [221]赵敏.上海若干企业外来劳动力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1995(3):43-48。
    [222]赵入坤.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论述[J].中共党史研究,2009(1):42-49。
    [223]赵树凯.正确对待农民流动[J].经济体制改革,1994(1):107-111。
    [224]赵耀辉、刘启明.中国城乡迁移的历史研究:1949-1985[J].中国人口科学,1997(2):26-35。
    [225]郑天挺、吴泽、杨志玖.中国历史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22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共20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1993年,1994年,1996年,1997年,1998年。
    [227]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政治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
    [228]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5:追求公平的人类发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年10月第1版。
    [229]《中国农民工战略问题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民工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总报告[J].改革,2009(2):5-27。
    [230]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编.中国小城镇发展报告2005-2006[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231]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1958-1965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劳动就业和收入分配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
    [232]周小亮.劳动力市场城乡歧视及其社会经济效应[J].当代财经,1994(9):11-15。
    [233]朱镜德.中国三元劳动力市场格局下的两阶段乡一城迁移理论[J].中国人口科学,1999(1):7-12。
    [234]朱力群等著.中国三农政策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235]朱庆芳.城乡差别与农村社会问题[J].社会学研究,1989(2):26-33。
    [236]祝宴君、王文华.外商投资企业劳动法规汇编(二)[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