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民生”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词汇,一般解释为百姓的生计。然而,民生不仅与作为个体的人相关,连接着民心,它还连接着党心。因而,民生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与政党相关联的政治问题。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不仅在建国后,改革开放以来,以执政党的身份把关注民生、实现民生、改善民生放在重要位置。而且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为革命党的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解决中国人民的民生问题为己任,将民生作为“一根红线”,贯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从人民的民生利益出发,将实现民生幸福的新中国作为中国共产党不懈的追求,进而赢得民心,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本文将时域、视域、场域置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探索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民生思想。
     论文从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理论溯源和文化资源切入,考察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生思想、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以及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论文将视角置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这一时期凸显的民生问题着手,回答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何以被需要。可以说,问题,既是面向本体与前提的反思,也是面向现实生活世界的反思。近代中国,传统社会危机的“内忧”与帝国主义侵略的“外患”,使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种种民生问题日渐凸显。作为革命党的中国共产党若实现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需要立足于解决当时的民生问题,改善人民的民生境况,这成为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产生的社会因素与现实需求。
     一方面,思想进程反映与默写着历史进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始终根据每一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与革命重心的变化,体现为动态的发展性,历经萌发、形成、成熟、推进的四个过程。中国共产党根据人民群众具体的民生需要,提出切实有效的民生政策,这不仅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了民众参与革命、支持革命的热情,也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仰与政治认同,为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群众基础。另一方面,思想进程蕴含着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其展现的是被科学思维整理、加工、凝炼过的思想进程。因而,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具有立体化的多维结构:即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逻辑起点,以“底线民生”、“政治民生”、“文化民生”为民生思想的逻辑展开,呈现为由国民与人民的混同向人民范畴确定、由政治革命到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运演逻辑。可以说,正是中国共产党将民生思想由“批判的武器”转化为“武器的批判”,实现思想与实践的统一。因此,能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构起中华民族解放民生,实现民生,提升民生的历史图景,引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走向,并重建了自十九世纪以降中国崩溃的社会现状。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若是从静态上看如同一座桥梁,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与当代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相连接;若从动态上看则如同一尊熔炉,注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在革命与实践地砺炼中,鉴别过往理论,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炼就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将理想的迷茫化为实践的理性,并深刻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民族解放与美好生活的期盼。回顾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生思想,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但这些都是一笔可贵的思想财富。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从成功中汲取经验,从失误中汲取教训,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这就是共产党的历史进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无论是成功的经验,亦或是失败的教训,都能为当下中国的民生建设给予重要的启示与借鉴,并构成当代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理论来源。
"People's livelihood" is a phrase of great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can be interpreted as life of the people. However,"people's livelihood" associates not only with the individuals, but also with the Party.Thus, it is also a political problem mattered with the Party. As a Party of Marxism,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devoted much attention to the concerns of people's livelihood, the realization of people's livelihood,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During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ad made it his mission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eople's livelihood in China, which had been seen as a clue through its revolution of this period ever since its foundation. The CPC always proceeds from interests of people, and seeks to realize the happiness of people, so as to win people's hearts and minds and the victory of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and finally realize the change from a revolutionary party to a ruling party. This paper will place its time, sight and place in New Democratic Period and explore the CPC's thoughts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This paper will study the basic content of classical Marxism writer's thoughts of people's livelihood, the traditional people-oriented thoughts and Sun Zhongshan's thoughts of people's livelihood.The dissertation will provide reasons why the thoughts of people's livelihood is needed by the CP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ceptional issues of people's life during the New Democratic period.The problem is not only an introspection to the ontology and precondition, but also to the real world.In modern history, the Chinese lived a hard life because of the internal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society and external problems of imperialism invasion.
     The mind's course reflects and writes the historical course. The CPC's thoughts of people's livelihood varied according to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and focus of revolution of each period, which had experienced four stages:rudiment, formation, maturity and
     improvement.The CPC proposed a series of effective polices about people's livelihood according to the special needs of people, which had stimulated people's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to participate in the revolution and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victory of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Meanwhile, proceeding of thoughts is the result of unification of logic and history. It is organized, processed and condensed by scientific thoughts.Therefore, the CPC's thoughts of people's livelihood possessed a stereo structure:people's interest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political livelihood" as the precondition;"the bottom line of livelihood" as the root,"cultural livelihood" as the promotion. Finally, it presented a picture extended from the confusing of nation and people to subject of people's livelihood qualified by the category of people, and change of the concept's extension of people's livelihood from period of political revolution to foundation of modern country.It is the very fact that the CPC transformed the "critical weapon" to the "critic of weapon" that lead to the unification of thought and practice. For all the reasons above, the CPC can liberate, realize and promote the people's livelihood, lead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and save the country from a dangerous state.
     From a static perspective, the CPC's thoughts of people's livelihood during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period connecte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people-oriented thoughts with Sun Zhongshan and the CPC's thoughts. And from a dynamic perspective, it infused itself with Marxism scientific truth getting rid of its shortcoming and taking its advantage, and ultimately came the CPC's thoughts of people's livelihood.
     Looking back the history, there's both disadvantage and advantage in the CPC's thoughts of people's livelihood, all of which is a valuable treasure for us. Xi Jinping has pointed out that the success of the CPC is the result of learning from mistakes and making its victorious way. Therefore, the CPC's thoughts of people's livelihood of this period, either successful or losing, can all provide significant reference to
     construction of people's livelihood, and establish theoretical origin of the CPC's thoughts of people's livelihood.
引文
①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04页。
    ②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主编:《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465页。
    ① 邢占军:《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综述》,载于《心理科学》,2002年第3期。
    ① 郭华茹,张健:《改善民生的政治视角》,载于《学术论坛》,2011年第9期。
    ② 曹文宏:《民生政治:民生问题的政治学诠释》,载于《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6期。
    ③ 罗建文,王霞:《中国特色的民生伦理论纲》,载于《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① 郑功成:《中国民生的两大主题:社会保障与促进就业》,载于《理论探讨》,2004年第5期。
    ② 柳礼泉:《论改善民生视野下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载于《湖湘论坛》,2009年第4期。
    ① 郑功成:《科学发展与共享和谐—民生视角下的和谐社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4页。
    ② 郑功成:《科学发展与共享和谐—民生视角下的和谐社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4,35页。
    ③ 舒永久,傅静:《民生问题的形成原因与对策》,载于《人民论坛》,2010年第8期。
    ④ 黄展涛:《中国民生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对策分析》,载于《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6期。
    ① 刘振江:《关于民生问题的思考与对策建议》,载于《大连干部学刊》,2010年第6期。
    ② 华建敏:《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解决民生问题》,载于《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③ 岳经纶:《社会政策视野下的中国民生问题》,载于《社会保障研究》,2008年第1期。
    ④ 田新文:《民生政治:理解政治生活变化的新视角》,载于《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4期。
    ⑤ 费凡:《社会政策视野下的中国民生问题》,载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① 崔之元:《重庆“十大民生工程”的政治经济学》,载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② 张利,高风:《中国西部地区民生指数比较分析—内蒙古民生现状及其走向》,载于《内蒙古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③ 杨国化:《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全面建设小康安徽》,载于《江淮论坛》,2009年第5期。
    ④ 冯召刚:《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研究》,载于《新疆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5月。
    ① 陈兰芝:《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载于《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1期。
    ② 庞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载于《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1期。
    ③ 王熠,冯国境:《毛泽东民生思想探析》,载于《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④ 朱忠发:《论毛泽东民生观的历史性贡献和失误及对当代的启示》,载于《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5期。
    ⑤ 张爱武:《论邓小平的民生思想—<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解读》,载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7期。
    ⑥ 王金水:《邓小平民生思想探析》,载于《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① 秦兴洪、廖树芳、武岩:《邓小平“以民为本”思想初探》,载于《学术研究》,2004年第6期。
    ② 钟瑛:《陈云关于民生为本的思想与实践》,载于《中国当代史研究》,2010年第3期。
    ③ 谢冠福:《论陈云党的执政理念的价值逻辑—一个民生视阈的考察》,载于《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④ 何业泉:《论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的着力点》,载于《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⑤ 郭华茹,张菊香:《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的伟大实践和基本经验》,载于《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6 期。
    ① 张远新、庞超:《新中国6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民生建设的历史考察及经验启示》,载于《理论探讨》,2009年第5期。
    ② 董永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民生实践及基本经验》,载于《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③ 黄明哲:《中国共产党九十年来解决民生问题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载于《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6期。
    ④ 郭华茹,张菊香:《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的伟大实践和基本经验》,载于《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6期。
    ⑤ 孙艺兵,孙志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的历史经验》,载于《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⑥ 董永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民生实践及基本经验》,载于《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6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41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28页。
    ① [德]黑格尔著,贺麟、王玖兴译:《精神现象学》(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21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0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6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0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26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6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15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19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2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1页。
    ① [德]亨利希·库诺夫著,袁志英译:《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第2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4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3,34页。
    ② 孙承叔:《真正的马克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6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3页。
    ① 王慧,宋进:《论构建以民生为生长点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载于《东岳论丛》,2011年第7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0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30,43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7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30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9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3页。
    ① 《列宁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90页。
    ② 《列宁全集》(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71页。
    ① 《列宁全集》(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6,77页。
    ② 《列宁全集》(第2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8页。
    ③ 《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42页。
    ①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9页。
    ①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0页。
    ①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21页。
    ② 《列宁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33页。
    ③ 《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45页。
    ④ 《列宁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4页。
    ① 《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81页。
    ② 《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46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44页。
    ②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上海,东方出版社,2012年,第41页。
    ① 《谷梁传·成公元年》。
    ② 《汉书·食货志》。
    ① 《荀子·儒效》。
    ② 《老子·三十九章》。
    ① 转引自李泽厚:《中国民本思想史》,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10页。
    ② 《尚书·皋陶谟》。
    ③ 《诗·大雅·烝民》。
    ④ 李泽厚:《中国民本思想史》,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18页。
    ① 李泽厚:《中国民本思想史》,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18页。
    ② 《孟子·尽心下》。
    ③ 《论语·学而》。
    ④ 《孟子·尽心下》。
    ⑤ 《孟子·梁惠王下》。
    ⑥ 《礼记·大学》。
    ⑦ 《论语·雍也》。
    ① 《新书·大政上》。
    ② 《新书·大政上》。
    ① 《河内祠堂记》。
    ① 《明夷待访录》。
    ① 康有为自《大同书》中指出九界为:“一曰国界,分疆土,部落也;二曰级界,分贵、贱、清、浊也;三曰种界,分黄、白、棕、黑也;四日形界,分男、女也:五曰家界,私父子、夫妇、兄弟之亲也;六曰业界,私农、工、商之产也;七曰乱界,有不平、不通、不同、不公之法也:九曰苦界,以苦生苦,传种无穷无尽,不可思议”。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7页。
    ② 宋进:《挈其瑰宝抗战时期中共与三民主义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66页。
    ① 《孙中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76页。
    ② 《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92页。
    ③ 《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33页。
    ① 《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517页。
    ② 《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523页。
    ③ 《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60,362页。
    ④ 《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518,510页。
    ① 《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552,320页。
    ② 《孙中山全集》(第6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50页。
    ③ 《孙中山全集》(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50页。
    ① 《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81页。
    ② 《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21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页。
    ① 《齐切林关于外交政策问题的文章和讲话集》,莫斯科1961年俄文版,第59-60页。
    ② 《维经斯基在中国的有关资料》,第167页。
    ③ 杨奎松著:《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西安: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42页。
    ④ 索科洛夫·斯特拉霍夫:《关于广州政府的报告》,1921年4月21日;《马林给共产国际执委会的报告》,1922年7月11日,见《马林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第70-75页。
    ⑤ 梁启超:《社会革命果为今日之中国所必要乎?》,载于《新民丛报》第86号。
    ① 《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82,83页。
    ② 《孙中山全集》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20页。
    ① [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46页。
    ① 《孙中山全集》(第10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59页。
    ② 《孙中山全集》(第10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8页。
    ③ 《孙中山全集》(第10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63页。
    ④ 《孙中山全集》(第10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64页。
    ① 《孙中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807页。
    ② 孙中山;《三民主义》,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1年,第181页。
    ③ 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编:《国父全集》第2册,台北: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年,第626页。
    ① 孙中山:《三民主义》,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1年,第181页。
    ②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6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196页。
    ①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85页。
    ③ 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三民主义历史文献选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年,第9页。
    ④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8页。
    ①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600页。
    ② 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三民主义历史文献选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年,第15
    ① 《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21页。
    ②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4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830、831页。
    ③ 瞿秋白:《马克思主义还是民生主义》,《布尔塞维克》,第1卷第11期。
    ④ 《蔡和森文集》(下册),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2页。
    ⑤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0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24页。
    ①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5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24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61页。
    ①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5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633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78、679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53页。
    ①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876页。
    ① 陈向阳:《社会形态与社会性质》,载于《社会科学报》,2000年10月19日,第3版。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3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92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5页。
    ④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38页。
    ① Teng and Fairbank, China's response to the west:A Documentary Survey,1839——1923(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4)p.1
    ①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35页。
    ① 《李大钊全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85页。
    ② 《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第107页。
    ③ 吴炜,姜海龙:《科学:正当性与合法性之源—对中国思想史中几个重要问题的一种新解读》,载于《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④ 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93页。
    ① 《<新青年>宣言》,《新青年》第七卷,第1号,1919年11月1日。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页。
    ③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141页。
    ④ 《李大钊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9页。
    ① 《陈独秀文选》,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132页。
    ② 《蔡和森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0页。
    ① 《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2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56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1页。
    ④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1921-1949》(第1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第71页。
    ⑤ [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3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4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2页。
    ④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97页。
    ⑤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5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4页。
    ②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33,134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6页。
    ① 彭正德:《生存政治国家整合中的农民认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8,19页。
    ② [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57,58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82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187页。
    ⑤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501页。
    ① 王海晨,杨晓红:《张学良谈国民党为什么打不过共产党》,载于《百年潮》,2011年第4期。
    ①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8,139页。
    ②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63页。
    ③ [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25,26页。
    ①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页。
    ①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27页。
    ② 1920年,7月,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开幕前夕,列宁起草了提交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系统地提出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革命的基本理论。1922年1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共产党与民主革命派合作的决议,号召远东各民族殖民地国家的共产党同资产阶级民主派联合起来,组成民主联合战线。这都给中国共产党以极大的启发和帮助。
    ①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33页。
    ②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33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05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页。
    ① 《斯大林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6页。
    ② 《蔡和森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2页。
    ③ 《蔡和森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1页。
    ④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4页。
    ①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50,151页。
    ②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66页。
    ③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29页。
    ①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66页。
    ②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51页。
    ③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54页。
    ④ 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职工运动史资料室:《中国历次全国劳动大会文献》,北京:工人出版社,1957年,第113,11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2页。
    ② 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1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第108,109页。
    ① 苏联B·N·格鲁宁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形成(1920-1927)》一文中曾指出:共产国际执委会1923年5月24日给中共“三大”的指示,“因为在路上耽搁了”,“只是在7月18日。即在代表大会结束后以个月,才在上海收到”。
    ② 《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3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123,124页。
    ①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514页。
    ①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504页。
    ② 王若飞:《关于大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载《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1期。
    ③ 顾龙胜:《毛泽东经济年谱》。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0,41页。
    ①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4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83页。
    ①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4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99页。
    ②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4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01页。
    ③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4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18页。
    ④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4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78页。
    ⑤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4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508页。
    ①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4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57页。
    ②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4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42,443页。
    ①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5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814页。
    ②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5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96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6页。
    ③ 参见郭德宏:《中国近现代农民土地问题研究》,青岛:青岛出版社,1993年,第362-365页。
    ① 齐延平主编:《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页。
    ② [澳]罗伯特·E.·古丁:《保护弱势:社会责任的再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23页。
    ③ [澳]罗伯特·E.·古丁:《保护弱势:社会责任的再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页。
    ①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8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651页。
    ②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8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703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40页。
    ②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8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768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9页。
    ①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8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98页。
    ② 月林:《江西各县妇女生活改善文员会组织纲要》,载《红色中华》,1923年。
    ③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7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760页。
    ① 徐锋:《为“底线民生”补上发展短板》,载《广州日报》,2011年7月14日,第8版。
    ① 《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11,312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8,139页。
    ① 夏振坤:《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载于《社会主义研究》,1995年第2期。
    ①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8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73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9,120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0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1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社,1991年,第132页。
    ①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69页。
    ② 余伯流著:《中央苏区经济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75页。
    ② 成圣昌:《赤区经济恐慌横断面的暴露》,载伪《前途杂志》,民国二十三年,第2卷,第6号。
    ①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71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11,512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80页。
    ③ 莫湮著:《抗战中的民生问题》,上海:光明书局,1938年,第7页。
    ① 转引自:莫湮著:《抗战中的民生问题》,上海:光明书局,1938年,第13页。
    ②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6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99页。
    ③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5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587,588页。
    ④ 《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67页。
    ⑤ 《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67页。
    ① 黄美真,张云:《汪伪政权资料选编汪精卫国民政府成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06页。
    ② 宋进:《挈其瑰宝抗战时期中共与三民主义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5页。
    ③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5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617页。
    ④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5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759,761页。
    ⑤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0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97页。
    ①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4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69,370页。
    ②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3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7页。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华全国总工会编:《刘少奇论工人运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223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20页。
    ③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9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0页。
    ①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4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05页。
    ②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4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06页。
    ③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4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77页。
    ④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6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83页。
    ⑤ 林尚立:《民主与民生:人民民主的中国逻辑》,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① 林尚立:《民主与民生:人民民主的中国逻辑》,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② [美]马克·赛尔登:《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35页。
    ③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7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47页。
    ④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8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48页。
    ①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5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761页。
    ②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4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36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1页。
    ②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7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69,170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89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47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24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56页。
    ⑤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91页。
    ①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0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13,214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4页。
    ③ 《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67页。
    ④ 《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3页。
    ①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9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83页。
    ②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4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3页。
    ③ 赵效民:《中国土地改革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25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47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537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47页。
    ③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9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9页。
    ④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9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1页。
    ⑤ 郭德宏:《中国近现代农民土地问题研究》,青岛:青岛出版社,1993年,第381页。
    ⑥ 转引自郭德宏:《中国近现代农民土地问题研究》,青岛:青岛出版社,1993年,第385,386页。
    ① 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编写组编:《陕甘宁边区的精兵简政(资料选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年,第9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66页。
    ①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8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721页。
    ②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8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724页。
    ③ 魏宏运:《华北抗日根据地史》,北京,档案出版社,1990年,第202页。
    ④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450页。
    ①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0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13页。
    ② [美]马克·赛尔登:《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54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525页。
    ① 《开展反对巫神的斗争》,解放日报,1944年4月29日。
    ② 参见人民网,《党报党刊历史上的“第一”》,2011年6月29日,http://media.people.com.cn/BIG5/143237/225526/15027960.html。
    ③ 《关于开展卫生运动的议决》,解放日报,1945年1月8日。
    ④ 《改造二流子》,解放日报,1943年2月14日。
    ①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四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5页。
    ②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4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477页。
    ① 雷志华,李忠全:《陕甘宁边区民政工作资料选编》,西安: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83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45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50页。
    ①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卷),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第70页。
    ②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6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20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28页。
    ④ [英]戴维·克里斯特尔:《现代语言学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11页。
    ① 陈锡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话语体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4页。
    ①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3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46页。
    ② 郭德宏:《中国近现代农民土地问题研究》,青岛:青岛出版社,1993年,第396页。
    ① 《李大钊文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34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82页。
    ③ 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1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63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69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56页。
    ② 刘明逵,唐玉良:《中国工人运动史》(第6卷),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5页。
    ③ 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共中央关于工人运动文件选编》(下),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年,第17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03页。
    ② 邓晓芒:《哲学史方法论十四讲》,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0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03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6页。
    ①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23页。
    ①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31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31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31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28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67页。
    ① [美]萨缪尔森·P·亨廷顿著,王冠华,刘为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362页。
    ②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1800-1949》(第一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365页。
    ③ 王海晨,杨晓红:《张学良谈国民党为什么打不过共产党》,载于《百年潮》,2011年第4期。
    ① 徐锋:《为“底线民生”补上发展短板》,载《广州日报》,2011年7月14日,第8版。
    ①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92页。
    ① 郭德宏:《民主革命时期我党对土地所有权的政策》,载于《近代史研究》,1983年第1期。
    ②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页。
    ③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504,514页。
    ④ 郭德宏:《民主革命时期我党对土地所有权的政策》,载于《近代史研究》,1983年第1期。
    ⑤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3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80页。
    ⑥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3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664页。
    ① 《中国农民问题研究资料汇编1912-1949下册》(第1卷),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第585页。
    ②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8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91页。
    ①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60,161页。
    ②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60页。
    ③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66页。
    ④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60页。
    ⑤ [德]阿克塞尔·霍耐特著,胡继华译,《为承认而斗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0页。
    ⑥ [美]南茜·费雷泽、[德]阿克塞尔·霍耐特著,周惠明译:《再分配,还是承认?—一个政治哲学对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页。
    ⑦ [美]南茜·费雷泽、[德]阿克塞尔·霍耐特著,周惠明译;《再分配,还是承认?—一个政治哲学对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页。
    ① 张彩萍,高兴国:《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5页。
    ② 《军阀统治下的灾荒与米荒》,《向导》,1926年7月21日,第164期。
    ③ 谢扶雅:《被压迫者的福音》,上海:青年协会书局,1938年,第40,41页。
    ④ 蔡勤禹:《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1927-1949》,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7页。
    ①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49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1页。
    ③ 《加紧备荒》,《解放日报》,1945年6月17日,第4版。
    ④ 《紧急动员起来,防旱备荒》,《解放日报》,1945年5月18日,第1版。
    ① 转引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128页。
    ②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方文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249页。
    ③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方文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249页。
    ④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李惠斌、杨雪冬译:《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2000年,第94-96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4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1375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89页。
    ③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33页。
    ④ 潘焕昭著:《中国共产党建国思想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第53-62页。
    ①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627页。
    ② 毛泽东:《国共两党统一战线成立后中国革命的迫切任务》,《解放》周刊,1937年,第18期。
    ③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75页。
    ① 金观涛,刘青峰著:《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第324页。
    ① 庆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第100页。
    ② 《孙中山全集》(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24页。
    ①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632,63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50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98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95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98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15页。
    ④ 陈荒煤:《中国新文艺大系理论史料集(1937—-1949)》,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第251页。
    ① 张闻天:《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中国文化》,第1卷第2期。
    ②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2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2页,
    ④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5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619页。
    ①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4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77页。
    ②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6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59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4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4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47页。
    ① 《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87页。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文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第11页。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文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第15页。
    ④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32页。
    ①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5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814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8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8页。
    ① [美]斯图尔特·施拉姆著,田松年、杨德译:《毛泽东的思想》,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90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67页。
    ① 王联:《世界民族主义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页。
    ② 转引自叶江:《当代西方的两种民族理论》,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56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57页。
    ① 《列宁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75页。
    ② 《斯大林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300页。
    ③ 《斯大林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288页。
    ④ [英]阿克顿著,候建、范亚峰译:《自由与权力》,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33页。
    ⑤ [美]西奥多·哥伦比斯,杰姆斯·沃尔夫,白希译:《权力与正义》,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第53—54页。
    ①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页。
    ① [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10页。
    ①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33页。
    ②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1800-1949》(第一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第362页。
    ③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1800-1949》(第一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第366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49页。
    ① 董四代:《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想述评》,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年,第183页。
    ②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第3页。
    ③ 《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17页。
    ④ 《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38页。
    ⑤ 黄映然;《历史反思的哲学探析》,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第85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94页。
    ②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载于《人民日报》,2013年7月22日,第8版。
    ①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8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95页。
    ② 《晋冀鲁豫边区农会筹备委员会告农民书》,载于《滕副司令员在中央局土地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1948年01月。
    ③ [加]伊莎贝尔·柯鲁克等著:《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年,第13,14页。
    ①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4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655页。
    ②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4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664页。
    ③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0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55页。
    郭德宏:《中国近现代农民土地问题研究》,青岛:青岛出版社1993年版,第568页。
    ① 陈潭秋:《回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载于《共产国际》,1936年第4期。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4页。
    ① [美]阿尔蒙德等著,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35,36页。
    ② [美]S.M.李普塞特著,张绍宗译:《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5页。
    ③ 林尚立;《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26页。
    ④ 燕继荣著:《政治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36,137页。
    ① [法]让·马克·夸克著,佟心平,王远飞译:《合法性与政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第17页。
    ②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1800-1949)》(第1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第362页。
    ③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1800-1949)》(第1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第366页。
    ① [美]石约翰著,王国良译:《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上海:东方出版社,1998年,第198页。
    ②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6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74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70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9页。
    ③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载于《人民日报》,2012年11月30日,第1版。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8页。
    ②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载于《人民日报》,2013年5月4日,第2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2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7页。
    ②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脱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载于《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第1版。
    ③ 聂资鲁;《国民党大陆失败论:对一个执政党迅速衰败的法哲学与政治哲学剖析》,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1页。
    ① 转引[美]易劳逸著,王建朗等译:《毁灭的种子战争与革命中的国民党中国(1937-1949)》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6页。
    ② 转引[美]易劳逸著,王建朗等译:《毁灭的种子战争与革命中的国民党中国(1937-1949)》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8页。
    ③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8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71页。
    ④ 《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l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第36-39页。
    ⑤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9页。
    ① 周英峰:《国务院召开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载于《光明日报》,2012年3月27日,第3版。
    ② 《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的讲话》,载于《人民日报》,2013年3月20日,第1版。
    ③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历史时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第1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87页。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72页。
    ①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第297页。
    ② 《稳中求进推动经济发展持续努力保障改善民生》,载于《人民日版》,2013年5月16日,第1版。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92,9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8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5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8页。
    ③ 《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0页。
    ④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28页。
    ⑤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89页。
    ①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97,98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9页。
    ①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2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572-579页。
    ② [意]奥雷里奥·佩西著,汪帼君译:《未来一百页:罗马俱乐部总裁的报告》,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4年,第155-157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7,258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44页。
    ③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5,16页。
    ④ 《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4,35页。
    ① 黄平,崔之元主编:《中国与全球化: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51-55页。
    ①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5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642页。
    ②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0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643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94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94,895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5页。
    ⑥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4页。
    ①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657页。
    ② 《把握大局审时度势统筹兼顾科学实施坚定不移朝着全面深化改革目标前进》,载于《人民日报》,2014年1月23日,第1版。
    ①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96页。
    ②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载《人民日版》,2007年10月25日,第1版。
    ③ 刘维涛:《李君如:稳定是改善民生的内在需要—访全国政协常委、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转自http://theory.people.com.cn/GB/14226839.html.
    ① 郑永年:《未竟的变革》,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3页。
    ② 转引自:郑永年:《未竟的变革》,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3页。
    ① 岳经纶:《社会政策视野下的中国民生问题》,载于《社会保障研究》,2008年,第1期。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页。
    ③ 《习近平会见21世纪理事会北京会议外方代表》,载于《人民日版》,2013年11月3日,第1版。
    ① 《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9页。
    ① 《兴衰之路—外国不同类型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第141,14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0,9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5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69页。
    ① [美],劳伦斯·E·卡洪著,王志宏译,《现代性的困境—哲学、文化和反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18页。
    ② 刘日明:《资本的政治文明化趋势及其限度》,载于《学术研究》,2010年第10期。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1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7页。
    ① 童世骏:《资本的“文明化趋势”及其内在限制》,载于《学术月刊》,2006年第10期。
    ①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载于《人民日报》,2012年11月9日,第2版。
    ② 《以科学发展赢得更好未来—五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载于《人民日版》,2013年12月19日,第1版。
    ③ 《李克强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载于《人民日报》,2014年3月6日,第2版。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8页。
    ②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载于《人民日报》,2012年11月9日,第2版。
    ①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载于《人民日报》,2012年11月9日,第3版。
    ② 尹蔚民:《贯彻民生工作思路,深化民生领域改革》,载于《人民日报》,2014年3月12日,第7版。
    ③ 《李克强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载于《人民日报》,2014年3月6日,第2版。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2、3、5、7、8、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2、3、42、)[M].北京:人民出版社社,1956、1979、1960、1979.
    4.列宁选集(1-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毛泽东文集(1-8)[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3、1996、1996、1999、1999、1999.
    6.毛泽东选集(1-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8.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9.邓小平文选(1、2、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94,1993.
    10.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编(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1.江泽民文选(1-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3.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4.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5.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6.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26)[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7.陈云文选(1926-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8.张闻天年谱(上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
    19.张闻天文集[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
    20.孙中山.三民主义[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1.
    2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22.胡乔木文集(1、2、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1993,1994.
    23.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24.周恩来选集(上、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25.陈独秀文存[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26.瞿秋白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7.梁启超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8.刘少奇选集(上、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985.
    29.艾思奇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0.李达文集(1、2、3、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981、1984、1988.
    3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M].北京: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2014.
    3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全面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3.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3.
    34.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3.
    35.人民日报社理论部.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3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 出版社,2013.
    38.中央档案馆等编.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
    39.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中,下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
    40.中共党史参考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1.江西省档案馆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中、下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
    42.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3.陈曙光.直面生活本身:马克思人学存在论革命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4.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5.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M].上海:东方出版社,2012.
    46.林祖华.造福民生:中国共产党的追求与经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7.黄道炫.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8.牟岱.民生哲学问题研究——以新农村建设为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9.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韩毓海.人间正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0.陈锡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话语体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1.郑永年.未竟的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
    52.孙力.人的解放主题的中国化进程:中国共产党对人权的社会主义塑造与开拓[M].上海:东方出版社,2011.
    53.王东.共和国不会忘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和启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
    54.金观涛,刘青峰.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M].北京:法律出 版社,2011.
    55.孙中山.三民主义[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1.
    56.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编.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57.瞿晓琳.新时期邓小平改善民生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社,2011.
    58.谢一彪.毛泽东人权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59.彭正德.生存政治国家整合中的农民认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60.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
    61.孙学玉.当代中国民生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2.吴卫东,王文东.当代中国生存问题的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3.黄志高.三民主义论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4.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M].西安: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65.余伯流,凌步机.中国共产党苏区执政的历史经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
    66.董四代.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想述评[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67.王明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2010年第一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68.严立贤.现代化模式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进程[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69.李培林.当代中国民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70.黄正林.从深处看历史: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与经济社会[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
    7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72.谭培文,肖祥.从底线伦理到终极关怀[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73.余伯流.中央苏区经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74.宋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75.孙承叔.真正的马克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6.邓剑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7.俞祖华,赵慧峰.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78.柳礼泉.新中国民生60年[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79.衣芳.人民群众主体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80.黄映然.历史反思的哲学探析[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
    81.邓晓芒.哲学史方法论十四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82.徐丽萍.吉登斯生活政治范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83.雷国珍,肖万春.民生中国[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社,2008.
    84.景天魁.底线公平:和谐社会的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5.蒋锦洪.经济发展中的人本诉求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86.王东.马克思主义学新奠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7.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1800-1949)(1)[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88.齐延平.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89.王业兴.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90.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对马克思哲学的基础理论和当代意义的反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91.温瑞.毛泽东视野中的中国农民问题[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92.夏勇.中国民权哲学[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93.阮青.中国个性解放之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4.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95.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96.熊芳、雍涛.毛泽东人学思想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97.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98.吴冠军.多元的现代性[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99.蔡勤禹.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1927-1949[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100.魏义霞.生存论—人的生存维度及其哲学回应[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101.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102.张玉瑜.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103.刘森林.发展哲学引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104.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105.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
    106.刘明逵,唐玉良.中国工人运动史(6)[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107.陈荒煤.中国新文艺大系理论史料集(1937ˉ-1949)[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
    108.罗本琦,汪青松,余精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制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09.顾龙胜.毛泽东经济年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10.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11.宋进.擎其瑰宝:抗战时期中共与三民主义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112.郭德宏.中国近现代农民土地问题研究[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3.
    113.张文儒.毛泽东与中国现代化[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
    114.雷志华,李忠全.陕甘宁边区民政工作资料选编[M].西安: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115.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16.班固.汉书(食货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117.肖前.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8.魏宏运.华北抗日根据地史[M].北京:档案出版社,1990.
    119.赵效民.中国土地改革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20.周谷城.民国丛书[M].第一编77册:上海:上海书局,1989.
    121.孔永松.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演变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
    122.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23.独秀文存[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124.朱熹.孟子集注(尽心章句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25.朱熹.孟子集注(离娄章句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26.杨柳桥.荀子诂译[M].济南:齐鲁书社,1985.
    127.胡显中.孙中山经济思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128.魏宏远.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1-4)[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129.黄美真,张云.汪伪政权资料选编汪精卫国民政府成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130.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31.王夫之.读通鉴论(叙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32.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33.蔡和森文集(下册)[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
    134.贾谊.贾谊集(新书·大政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135.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主编.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136.唐甄.潜书(任相)[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37.莫湮著.抗战中的民生问题[M].上海:光明书局,1938.
    138.谢扶雅.被压迫者的福音[M].上海:青年协会书局,1938.
    139.[美]罗斯·特里尔著,何宇光,刘佳英译.毛泽东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40.[德]鲍吾刚著,严蓓雯等译.中国人的幸福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141.[美]易劳逸著,王建朗等译.毁灭的种子战争与革命中的国民党中国(1937-1949)[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142.[美]南茜·费雷泽、[德]阿克塞尔·霍耐特著,周惠明译.再分配,还是承认?—一个政治哲学对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43.[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44.[澳]罗伯特·E.·古丁.保护弱势:社会责任的再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45.[美]劳伦斯·E咔洪著,王志宏译.现代性的困境—哲学、文化和反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46.[英]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功利主义[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147.[美]魏斐德著,李君如等译.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48.[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149.[德]埃里亚斯·卡内提著,冯文光等译.群众与权力[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150.[美]尼姆·威尔斯著,陶宜、徐复译.续西行漫记(又译《红色中国内幕》)[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
    151.[法]让·马克·夸克著,佟心平,王远飞译.合法性与政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152.[英]阿克顿著,候建、范亚峰译.自由与权力[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53.[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54.[英]戴维·克里斯特尔.现代语言学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55.[美]石约翰著,王国良译.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8.
    156.[德]黑格尔著,贺麟、王玖兴译.精神现象学(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57.[德]亨利希·库诺夫著,袁志英译.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58.[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159.[美]西奥多·哥伦比斯,杰姆斯·沃尔夫,白希译.权力与正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160.[美]约瑟夫·W.埃谢里克著,罗清、赵仲强译.在中国失掉的机会:美国前驻华外交官约翰·S.谢伟思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报告[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161.[法]K.S.R.卡罗尔著,刘立仁译.毛泽东的中国[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162.[美]埃利希·弗洛姆著,欧阳谦译.健全的社会[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163.[意]奥雷里奥佩西著,汪帼君译.未来一百页:罗马俱乐部总裁的报告[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4.
    164.[美]洛易斯·惠勒·斯诺著,王恩光等译.斯诺眼中的中国[M].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2.
    165.[美]西奥多·怀特、安娜·雅各布著,王健康、康元非译.风暴遍中国[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5.
    166.[美]约翰·司徒雷登著,程宗家译.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
    167. Clifford Sharp. The Origin and Evolutioin of Human Value. DP press Ltd,2002.
    168. Adam Schaff. Marxism and the Human Indicidual. New York,1970.
    169. 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China Social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 1999.
    1.吴向伟.抗战时期党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经验及其启示[J].重庆社会科 学.2013,第9期.
    2.宋进,仇永民.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思想机制[J].理论学刊.2013,第2期.
    3.袁丽.承认政治理论的“地位模式”对“身份模式”的超越及其限度[J].云南社会科学.2013,第2期.
    4.刘从德,向夏莹.列宁时期苏俄土地纲领的演变[J].学术论坛.2013,第1期.
    5.马可,李承贵.从党的十八大报告解读保障民生的两大基本条件[J].社会科学家.2013,第1期.
    6.张晓燕.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实践及其启示[J].广西社会科学.2012,第11期.
    7.兰夕雨.中国共产党阶级划分词语之变迁—基于对土地革命和改革的主要法规和文件的文本考察[J].中共党史研究.2012,第9期.
    8.刘近.文化民生概念生产逻辑的历史考察与当下审视—给予改善民生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辩证关系的视角[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2,第6期.
    9.马兵.中国共产党的民生逻辑与整体目标——基于现代性构建的分析视角[J].甘肃理论学刊.2012,第5期.
    10.刘勇.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推进民生政治建设的根本原则[J].学术论坛.2012,第2期.
    11.林尚立.民主与民生:人民民主的中国逻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第1期.
    12.肖新发.中国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辩证法解读[J].广西社会科学.2012,第1期.
    13.林尚立.民主与民生:人民民主的中国逻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第1期.
    14.庞庆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民生政治的逻辑进程与基本经验[J].甘肃社会科学.2012,第1期.
    15.宋进.论孙中山三民主义对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的推动作用[J].南昌航空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第12期.
    16.郭华茹,张健.改善民生的政治视角[J].学术论坛.2011,第9期.
    17.沈斐.资本的内在否定性与空间的脱域性[J].哲学动态.2011,第8期.
    18.王慧,宋进.论构建以民生为生长点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J].东岳论丛.2011,第7期.
    19.王慧.马克思民生思想的逻辑意蕴及其当代价值[J].理论导刊.2011,第6期.
    20.张贤明,高光辉.民生的政治属性、价值意蕴与政府责任[J].理论探索.2011,第6期.
    21.檀江林,田萌.中华民国时期两种现代民族国家构建模式探析[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第5期.
    22.单孝红.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民生思想的批判、继承与超越[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第5期.
    23.蔡贞明.浅谈民生的“底线”和“上线”[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1,第5期.
    24.王海晨,杨晓虹.张学良谈国民党为什么打不过共产党[J].百年潮.2011,第4期.
    25.周柏春,孔凡瑜.民生与公共政策价值基点的重塑[J].湖北社会科学.2011,第4期.
    26.姚大志.分配正义:从弱势群体的观点看[J].哲学研究.2011,第3期.
    27.吕青.建党九十年的经验总结: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J].青海社会科学.2011,第3期.
    28.蒋锦洪,王慧.马克思的民生思想及其当代实践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第2期.
    29.罗诗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生取向[J].理论探索.2011,第1期.
    30.张利,高风.中国西部地区民生指数比较分析——内蒙古民生现状及其走向[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1,第1期.
    31.竭长光,张澍军.论”以人为本”的民生底蕴[J].高校理论战线.2010,第12期.
    32.竭长光,张澍军.论“以人为本”科学内涵的“民生”底蕴[J].理论学刊.2010,第12期.
    33.王淑荣,于延晓.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第11期.
    34.刘日明.资本的政治文明化趋势及其限度[J].学术研究.2010,第10期.
    35.张弛.论以人为本的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J].学术论坛.2010,第9期.
    36.舒永久,傅静.民生问题的形成原因与对策[J].人民论坛.2010,第8期.
    37.刘义程,曾敏.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第6期.
    38.刘振江.关于民生问题的思考与对策建议[J].大连干部学刊.2010,第6期.
    39.张兰英,董四代.乌托邦与现代性视角下的民生追求历史轨迹[J].东南学术.2010,第6期.
    40.谭培文.以改善民生为利益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第5期.
    41.袁祖社.由“增长—进步本位”的物本价值观到“民生—幸福本位的人本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价值观”的历史性变迁及其实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第5期.
    42.崔之元.重庆“十大民生工程”的政治经济学[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第5期.
    43.王太高,邹焕聪.论民生保障的法理基础[J].南京社会科学.2010,第4期.
    44.彭正德.民生政治:一种农民政治认同机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第3期.
    45.陈进华.民生伦理:关于民生问题的伦理学诠释[J].哲学研究.2010,第3期.
    46.钟瑛.陈云关于民生为本的思想与实践[J].中国当代史研究.2010,第3期.
    47.黎康,赵美岚.逻辑主线、创新方法与实践指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几个核心范畴的辨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0,第1期.
    48.吴炜,姜海龙.科学:正当性与合法性之源—对中国思想史中几个重要问题 的一种新解读[J].天津社会科学.2010,第1期.
    49.林祖华.民生概念辨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第22期.
    50.王慧,蒋锦洪.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同时体现的民生思想[J].理论学刊.2009,第12期.
    51.柴海瑞.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创新机制研究[J].东岳论丛.2009,第10期.
    52.龚向和,邓炜辉.国家保障民生义务的宪政分析[J].河北法学.2009,第6期.
    53.彭忠礼.从民生救国到民生治国—中国共产党执政60年来的法理逻辑[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第6期.
    54.郭华茹,张菊香.中国共产党改善民生的伟大实践和基本经验[J].社会主义研究.2009,第6期.
    55.费凡.社会政策视野下的中国民生问题[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第4期.
    56.吴永.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对“人民”话语的建构及其意义[J].中共党史研究.2009,第2期.
    57.罗建文,陈志文.发展价值论语境下的最终价值目标[J].学术研究.2009,第2期.
    58.王小章.从“生存”到“承认”:公民权视野下的农民工问题[J].社会学研究.2009,第1期.
    59.景天魁.三十年民生发展之追问:经济发展、社会公正、底线公平——由民生研究之一斑窥民生发展之全豹[J].理论前沿.2008,第14期.
    60.邓伟志,卜佳慧.民生论[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第4期.
    61.李明,张雪琳.论政府改善民生的责任和政策选择[J].求实.2008,第4期.
    62.程伟礼.论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第3期.
    63.谢冠福.陈云的民生主体思想[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第3期.
    64.谢金林,张艺.民生问题的政治伦理诠释[J].理论探讨.2008,第3期.
    65.岳经纶.社会政策视野下的中国民生问题[J].社会保障研究.2008,第1期.
    66.高冬梅.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弱势群体[J].甘肃理论学刊.2008,第1期.
    67.徐晓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思想[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08,第1期.
    68.岳经纶.社会政策视野下的中国民生问题[J].社会保障研究.2008,第1期.
    69.罗建文,王霞.中国特色的民生伦理论纲[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第1期.
    70.黎映桃.民生的问题化与政府创新[J].学术探索.2007,第3期.
    71.俞良早.毛泽东关于抗日根据地发展经济的思想[J].理论学刊.2006,第10期.
    72.童世骏.资本的“文明化趋势”及其内在限制[J].学术月刊.2006,第10期.
    73.叶麒麟.从民族国家建构到民主国家建构[J].学术探索.2006,第10期.
    74.黄明哲.中国共产党九十年来解决民生问题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J].学习与实践.2006,第6期.
    75.姜杰,黄国华.再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国家”观[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6,第3期
    76.杨洛桑,成飞.平等不等于平均[J].理论探索.2006,第2期.
    77.韩锦标.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于中国早期政治现代化[J].甘肃理论学刊.2006,第1期.
    78.[德]托马斯·海贝勒著.关于中国模式若干问题的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第5期.
    79.[美]马丁·哈特-兰兹伯格、保罗·伯克特著.解读中国模式[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第2期.
    80.秦兴洪,廖树芳,武岩.邓小平“以民为本”思想初探[J].学术研究.2004,第6期.
    81.孙宏典,李义凡.人民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逻辑起点[J].毛泽东.2003,第2期.
    82.[乌克兰]克留奇科夫著,刘海霞译.社会主义在苏联失败的教训[J].俄罗斯研究.2003,第1期.
    83.郭双林,龙国存.“国民”与“奴隶”—对清末社会变迁过程中一组中坚概念的历史考察[J].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春之卷.
    84.邢占军.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2,第3期.
    85.张军民.民生史观的精神内核与性质归属--国民党理论界探讨三民主义本体问题之二[J].广东社会科学.2002,第2期.
    86.自叶江.当代西方的两种民族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87.陈向阳.社会形态与社会性质[J].社会科学报.2000年,第3版.
    88.吴贤辉.革命、现代民族国家与中国现代化[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第4期.
    89.陈廷湘.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与抗战民众动员[J].社会科学研究.1997,第3期.
    90.朱俊瑞,李安增.利益·沟通·模式——国共合作因素的政治科学抽象[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6,第2期.
    91.朱玉湘.抗日战争与中国经济[J].文史哲.1995,第5期.
    92.夏振坤.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J].社会主义研究.1995,第2期.
    93.郭驰.论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结构特征及其对社会性质的影响[J].河北学刊.1994,第4期.
    94.单为民,三民主义能否区分为“新与旧”—兼谈旧民生主义发展为新民生主义[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第5期.
    95.施巨流.评“四一二”后的民族资产阶级[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7,第3期.
    96.郭德宏.民主革命时期我党对土地所有权的政策[J].近代史研究.1983,第1期.
    97.王若飞.关于大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J].近代史研究.1981,第1期.
    98.陈潭秋.回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J].共产国际.1936,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