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房买卖中的惩罚性赔偿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代意义上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发端于英美法系,历经两百余年的发展,已然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法律责任制度。对于惩罚性赔偿制度,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却普遍采取了抵制和对抗的态度,因为大陆法系传统法学理论坚守严格的公、私法划分,主张损害赔偿理应恪守填补损失、同质救济的原则,而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出现,无疑将会对整个法律责任体系形成。尽管在我国的一些单行法律规范中,已经引入了惩罚性赔偿责任,但是,由于我国从立法传统上深受大陆法系的影响,因此,惩罚性赔偿制度在我国自引入以来,一直备受争议。
     1993年,我国制定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文中简称“《消法》”)首次在实体法中引入了惩罚性赔偿责任,之后,在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又颁布了《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文中简称“《解释》”),其中的第8条、第9条、第14条第二款等规定,又将惩罚性赔偿制度纳入到商品房买卖纠纷处理制度之中。这是我国立法中的一次重大突破,该《解释》颁行实施以后,针对譬如商品房是否属于商品,商品房买受人是否属于“消费者”,《解释》与《消法》之间是何种关系,等等问题,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引发了广泛的争论。
     针对上述问题和争论,本文从以下四部分展开论述,以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争论、化解问题。
     第一部分,以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概论为题,介绍了该制度的内涵与主要特点、性质与归责原则、基本功能、制度源流等内容。其中,笔者着重强调惩罚性偿制度以惩罚和遏制不法行为为其首要功能,以过错责任作为归责原则,与经济法责任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
     第二部分,阐述了我国商品房买卖中引入该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一方面,指出现阶段我国在商品房交易领域引入该制度具有必要性,另一方面,着力阐述了如何克服、破解业已存在的理论困境和实践障碍。
     第三部分,深刻剖析了我国商品房买卖中惩罚性赔偿的具体立法规定。在肯定现行立法积极效果的同时,着力指出了现行立法存在的种种缺陷和不足。
     第四部分,提出了我国商品房买卖中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重构与完善建议。在对学术界几种立法思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详细且有针对性地阐释了作者的具体建议,特别是在惩罚性赔偿金的归属方面,提出了建立受害人与社会共享机制的设想。
The Punitive Damages System in modern sense was originated from the common law system, which has developed for more than two hundred years and now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ystem of legal responsibility, However, the countries and regions of the civil law system have generally taken the attitude of boycott and confrontation to the Punitive Damages System. It is mostly because that the traditional civil law system strictly adheres to the division about public and private laws, and claims that damages should be followed to the principle of Filling the Loss and Homogeneous Relief.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Punitive Damages System will pose a threat to the entire legal systems with no doubt. The Punitive Damages System has been introduced to China’s single norms, but it has long been in the controversial for China’s traditional legislation has long been affected by the civil law system.
     In 1993, China formulated the Consumer Protection Law, and the Punitive Damages System was first introduced in the substantive law. In 2003, the Supreme Court promulgated the Interpretation about the Real Estate Contract Dispute on the Trial Case, in which Article 8, 9, 14 and so forth stipulates the Punitive Damages System, and it’s the first time to introduce it into the procession about the real estate contract dispute. This is a breakthrough in China’s legislation, And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Interpretation, a large number of widespread debate has been risen in theory and practice, such as weather the real estate belongs to goods , weather the buyer of the real estate is consumer, and 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pretation and the Consumer Law, etc. To address the above issues, this article begins with four parts to discuss it. And the author hop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first part, its topic is about the overview of the Punitive Damages System. And then presents the System’s main feature, nature principle, basic function, history and so on. The author emphasizes the primary function of the System is about the punishment and curbing of illegal, and the System regards the faulty liability as its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nature of economic law responsibility.
     The second part. It deeply describes about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introducing the Punitive Damages System into China’s real estate transaction, On the one hand, it’s necessary to introduce it at this stage, on the other hand, it focuses on ways of overcoming and solving the current difficulties which exist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hird part. It profoundly analyzes the specific legislative provision about the Punitive Damages System in China’s real estate transaction. On the one hand it affirms the positive effect of China’s legisla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deficiencies and shortcoming in legislation.
     The fourth part. It proposes the reconstruction and perfection about the Punitive Damages System in China’s real estate transaction, And then it gives the author’s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which is based on the current academic thoughts. This part conceives a sharing mechanism based on the victim and the community, which is established on the attribution of the damages.
引文
1参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合同法》第113条第2款,《解释》第8条、第9条、第14条第2款等规定。
    2金福海:《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97页。
    3同上注。
    4徐楠轩、陈乃新:“论惩罚性赔偿——经济法具体责任研究”,《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期,第71页。
    5王利明:“惩罚性赔偿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第112页。
    6陈聪富:“美国惩罚性赔偿金的发展趋势”,《法学论丛》,1998年第1期。
    7项先权:“惩罚性赔偿与精神损害赔偿的功能比较”,《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第62页。
    8金福海:《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9页。
    10王利明:“惩罚性赔偿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第115页。
    11王立峰:“惩罚性损害赔偿”,《民商法论丛》第15卷。
    12[德]鲁道夫·冯·耶林:《为权利而斗争》,胡宝海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
    13金福海:“论惩罚性赔偿责任的性质”,《法学论坛》,2004年第3期。
    14金福海:《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98页。
    15张玉敏:《民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546页。
    16符琪:“简论惩罚性赔偿制度”,《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第43页。
    18陈鸣:“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评析”,《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143页。
    20王利明:“惩罚性赔偿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第114页。
    29“1978-2010中国房价沧海桑田30年”,《中国青年报》,2010年5月19日,第8版。
    30符启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概论》,海口:南海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31周佳:“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视野下的房地产交易”,《法制与社会:旬刊》,2010年第20期,第76页。
    32张严方:《消费者保护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85页。
    38李昌麒:《经济法理念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39李昌麒:《经济法理念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64页。
    40李昌麒:《经济法理念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40页。
    41李晶珠,窦玉前:“我国引入惩罚性赔偿的理论障碍批判”,《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第59页。
    43于敏:《日本侵权行为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7页。
    44李晶珠,窦玉前:“我国引入惩罚性赔偿的理论障碍批判”,《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第59页。
    52参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条。
    53王利明:“消费者的概念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范围”,《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2期,第5页。
    55王利明:“美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侵权法评论》,2003年第2期,第15页。
    56金福海:《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09页。
    [1]金福海:《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2]张严方:《消费者保护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符启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概论》,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2年版。
    [4]李昌麒,许明月:《消费者保护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5]张玉敏主编:《民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6]于敏:《日本侵权行为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7]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徐爱国:《英美侵权行为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9]高富平,黄双武:《房地产法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0]王利明:《合同法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沈德咏,奚晓明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理解与适用》,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版。
    [12]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编:《商品房买卖合同司法解释问答》,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3]狭里,常小强等编:《合同欺诈案例与点评》,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
    [14]司法解释适用指南编写组:《商品房买卖合同司法解释适用指南》,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15]李昌麒主编:《经济法理念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16]张守文:《经济法理论的重构》,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版。
    [17]张守文:《经济法理论的重构》,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版。
    [18]苏永钦:《私法自治中的国家强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19] [美]大卫·弗里德曼:《经济学语境下的法律规则》,杨欣欣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0] [美]马克斯·韦伯:《论社会与经济中的法律》,张乃根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版。
    [21] [德]鲁道夫·冯·耶林:《为权利而斗争》,胡宝海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1]王利明:“惩罚性赔偿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2]王利明:“美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侵权法评论》,2003年第2期。
    [3]王利明:“消费者的概念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范围”,《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2期。
    [4]张新宝:“惩罚性赔偿的立法选择”,《清华法学》,2009年第4期。
    [5]陈聪富:“美国惩罚性赔偿金的发展趋势”,《法学论丛》,1998年第1期。
    [6]王立峰:“惩罚性损害赔偿”,《民商法论丛》第15卷。
    [7]金福海:“论惩罚性赔偿责任的性质”,《法学论坛》,2004年第3期。
    [8]项先权:“惩罚性赔偿与精神损害赔偿的功能比较”,《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9]贾静:“惩罚性赔偿浅析”,《唯实》,2008年第1期。
    [10]周佳:“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视野下的房地产交易”,《法制与社会:旬刊》,2010年第20期。
    [11]符琪:“简论惩罚性赔偿制度”,《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O1年第3期。
    [12]陈鸣:“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评析”,《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13]翦艳:“浅论我国商品房买卖合同中的惩罚性赔偿”,《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3期。
    [14]董玉鹏:“论商品房买卖合同中的惩罚性赔偿”,《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
    [15]徐楠轩,陈乃新:“论惩罚性赔偿—经济法具体责任研究”,《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月。
    [16]关淑芳:“论我国立法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当代法学》,2004年5月。
    [17]杨明月:“试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房地产与法律》,2005年第4期。
    [18]李晶珠,窦玉前:“我国引入惩罚性赔偿的理论障碍批判”,《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
    [19]曾凌:“惩罚性赔偿在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中的适用及制度完善”,《福建法学》,2004年第1期。
    [20]李娟:“论商品房买卖合同中的惩罚性赔偿”,《政法学刊》,2007年2月。
    [21]王秀燕:“论惩罚性赔偿在我国商品房买卖中的适用”,《经济师》,2004年第9期。
    [22]周雪梅:“惩罚性损害赔偿的制度分析—以产品责任的视角”,《天府新论》,2009年第2期。
    [23]高丽丽:“商品房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探讨”,《商场现代化》,2009年1月。
    [24]鲁晓明:“论惩罚性赔偿在我国侵权责任法上的适用”,《法学杂志》,2009年第9期。
    [25]姜军松,李勇辉:“商品房消费者合同与惩罚性赔偿责任的适用”,《消费经济》,2004年第6期。
    [1]《1978-2010中国房价沧海桑田30年》载于《中国青年报》2010年5月19日版。
    [2]新浪网财经版块:《2011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2011年2月1日。http://finance.sina.com.cn/focus/fbs_2011/index.shtml
    [3]中国消费者协会信息网:《二O一O年全国消费者组织受理情况分析》,2011年1月24日。http://www.cca.org.cn/web/xfts/newsShow.jsp?id=50618
    [4]法律界:《2009中国楼市之怪现状:楼脆脆-楼歪歪-楼高高-楼停停》,2009年11月12日。http://news.mylegist.com/1604/2009-11-12/15905.html
    [5]“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就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适用法律司法解释答记者问”载于《人民法院报》2003年5月7日。
    [6]杨立新:“商品房买卖中的惩罚性赔偿”,载于中国民商法律网,2003年8月2日。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10370
    [7]叶林:“惩罚性赔偿在商品房买卖中的适用问题”,载于中国民商法律网,2003年9月22日。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1292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