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隐性课程与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高校学生社区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校后勤社会化的产物,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高校学生社区是大学生课余活动比较集中的区域,因此在学生社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更贴近学生的思想和实际,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笔者在考察、分析了高校学生社区现状后,发现学生社区存在着丰富的德育隐性课程因素,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适合学生社区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通过对这些德育隐性课程因素进行合理的分析、开发和实施,可以使其在高校学生社区发挥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同时,本文也力图通过对于德育隐性课程与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为高校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一些参考。
     本文通过研究提出了德育隐性课程在高校学生社区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应遵循的以学生为本、主体多元化和整体协调原则,以及关注学生社区生活,发挥环境育人作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建立学生社区学生党组织,发挥榜样育人作用;创新学生社区管理机制,形成全方位育人合力的具体措施。
College student community is a production of high education system reform and the logistics socialization.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college system. Because the college student community is the area where college students spare much extracurricular time, it’s much closer to a student's life and actually can give a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tudent community and the result is more effective. After researching and analyzing the college students’present situation, the author found there are abundant moral recessive course factors exist in community.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 of these moral recessive course facto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uns very well. The author tries to find some effective methods which can help to develop the college moral education’s real effect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moral education recessive course betwe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recessive course in university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commun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must follow the three principles, such as the principle of students oriented, the principle of pluralistic subjects, the principle of ensemble vision and six specific measures, including: first,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 community life, and let environmental cultivation effect; Second, builds the good cultural atmosphere, and make the web as a new area for moral education, Third, innovative student community education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make the examples have an good effect on the others, Forth, innovate a mechanism to manage the college student community and form an all-round education together.
引文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共中央国务院高教16号, 2004- 08-26
    ②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1-27
    ①李复新.20世纪隐蔽课程研究的历史回顾与评析上[J].课程教材教法,1998(10):56
    ①杨程.中美高校德育途径之比较:基于隐性课程视角[J].德育研究,2008(8):1345
    ②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1991:64
    ③郑金洲.隐蔽课程:一些理论上的思考[J].外国教育动态,1989(1):47
    ④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16
    
    ①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157
    ②唐仁洪.高校潜在课程的德育功能[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5(3):33-34
    ①季诚均.试论隐性德育课程[J].课程教材教法,1997(2):11
    ②毛克平,高校潜在课程的德育功能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6):69
    ①毛克平,高校潜在课程的德育功能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6):69
    ①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1-27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14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4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30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9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
    ①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N].北京:人民日报,2003-10-22
    ②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N].北京:人民日报,2003-10-22
    ①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187
    ①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187
    ①毛克平,高校潜在课程的德育功能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6):69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54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1991
    [8]陶行知全集(4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9]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0]班华,薛晓阳,刘国水.学校道德生活教育模式的探寻与思考[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0
    [11]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12]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13]郑航.学校德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4]郑永廷,徐建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5]何玉林.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探索与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6
    [16]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17]赵康太.当代思想理论教育前沿问题纵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18]易连云.德育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19]王富,刘志忠,李景松等.中国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6
    [20]周锡冰.学校后勤社会化运作与创新管理规范实务全书[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1
    [21]易连云.德育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22]刘秀艳.社区思想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3]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社,2002
    [24]杨维,刘苍劲.素质德育论大学生的现代适应与综合素质培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5]周著.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6]佘双好.现代德育课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7]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1]时长江.高校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
    [2]武亚珍.高校学生色回去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09(2)
    [3]张立,李方一,肖志勇,李红玫,肖潇.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体系的构想[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9(6)
    [4]施蕾芬.发挥隐性课程作用增强思想政治课教育实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6)
    [5]沈兆乾.德育中隐性课程的开发[J].教育评论,2009(4)
    [6]叶通贤,周鸿.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的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8(10)
    [7]江滨.高等学校隐牲德育课程建设的内容及管理[J].重庆大学学报,2007,13(6)
    [8]毛克平.高校潜在课程的德育功能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6)
    [9]冀学锋.试论高校隐性德育课程设计[J].伦理学研究,2003(2)
    [10]徐子良,朱晨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学生社区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9(11)
    [11]江先锋,薛玲,宋潇芃.松江大学城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状况、问题与对策[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9(3)
    [12]吕茜.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和理论依据[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7)
    [13]曹荣武.论高校思想工作的新平台——大学生社区[J].科教文汇,2007(2)
    [14]朱红霞,朱红岩,武秀娟.深化通识教育与隐性课程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6(6)
    [15]王珊.高校学生公寓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9(24)
    [16]黄焕利,孙黎明.论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介入[J].宁波大学学报,2001,23(4)
    [17]张明亮.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初探[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9,9(3)
    [18]马发生.高校校外学生公寓社区管理模式应提高“管物”与“与人”相结合管理的实效性[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9(2)
    [19]时长江.学生社区——高校德育的重要阵地[J].高教论坛,2004(2)
    [20]方婷.我国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发展进程的回顾和展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
    [21]徐云连,施建忠,陈登智,姚彪.学生社区自我管理模式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5(增刊)
    [22]王进彦.高校学生公寓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模式初探[J].时代文学,2008(1)
    [23]高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大学生社区[J].东华大学学报,2009,9(2)
    [24]林细俤,罗怡.浅谈高校学生社区化管理模式[J].理论探讨,2006(9)
    [25]钱佩忠,朱婷.学生社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模式[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3(6)
    [26]李胜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学生公寓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J].管理论评,2005(1)
    [27]龙金凤.从人的全面发展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0(2)
    [28]马俊声,刘俊.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意义[J].传承,2010(3)
    [29]戴巍.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9)
    [30]屈正良.社会学习理论及在学校德育中的运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5,26(22)
    [31]李爱国,林亚梅.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2010,36(1)
    [32]刘彬.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美中教育评论,2008,5(8)
    [33]李红利,唐旭生,梁存宁.高校学生社区党建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7(10)
    [34]江雪华.大学生思想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1(5)
    [35]吴浚卯,韩嵩.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分析的文献综述[J].管理观察,2009(5)
    [36]张新平.当代大学生思想现状分析与教育途径的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996(1)
    [37]卢宁,丁小明.论高校德育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J].2005,18(9)
    [38]谭伟平.论隐性课程与大学精神[J].现代大学教育,2004(6)
    [39]沈贵鹏.师生互动的隐性心、理教育价值[J].当代教育论坛,2004(11)
    [40]陈琦.学校制度文化·隐性课程·育人功能[J].2003,16(4)
    [41]杨程.中美高校德育途径之比较:基于隐性课程视角[J].德育研究,2008(8)
    [42]郑金洲.隐蔽课程:一些理论上的思考[J].外国教育动态,1989(1)
    [43]季诚均.试论隐性德育课程[J].课程教材教法,1997(2)
    [44]李复新.20世纪隐蔽课程研究的历史回顾与评析上[J].课程教材教法,1998(10)
    [45]吴海融,林庆祥.依托学生社区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J].中国高等教育,2001(18)
    [46]李庆广.网络文化的冲击与高校社区文化建设[J].扬州大学学报, 2005(04)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共中央国务院高教16号,2004-08-26
    [2]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1-27
    [3]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N].北京:人民日报,2003-10-2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