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生活支撑体系规划设计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正经历着最剧热的转变——从以实物为主的物质社会转向以知识的生产、传递与使用为主的信息社会。科技与文化教育的发展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而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举措。高等院校作为城市知识空间的代表成为迅速增长的城市空间。尤其是我国高校连续多年扩大招生规模,使大学校园的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大学校园生活支撑体系是指为了满足大学的教育功能,在大学校园内支撑学生正常生活的设施系统。它作为大学校园规划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人(大学生)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特定场所。这个支撑系统主要包括大学生的居住子系统、餐饮子系统、商业子系统和交通子系统。
     本文以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从大学校园生活支撑体系的历史发源开始,对国内外校园生活支撑体系进行分析、比较,并总结出适合我国现阶段校园生活支撑体系发展的规划设计方法,即提倡他组织规划方法与自组织规划方法进行整合,各自发挥作用,使校园生活支撑体系的建设既具有合理的规划布局,又保证在整体秩序中具有局部的灵活性和亲和力。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生活基本单元”的设计模型。
     本文最后结合清华大学大石桥学生生活区的建设实例对规划设计方法与生活基本单元进行评析与验证,并提出了大学校园生活支撑体系未来的发展趋势。
Most furious conversion has been taking place among people's social lives since 21~(st) century-from the object based society of material to the society of information based on the innovation, convey and use of knowledge.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value concerned in the competitive strength of a country. The strategy of making development through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greatest dream and stratagem for the renovation of the whole country. As the symbol for the knowledge and education, high-level colleges have been greatly developed and taking more and more urban space. Especially after the expansion of recruiting number of students for many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campus has been highly accelerated.
     The College Campus Life Supporting System is a system supporting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college and students' daily life. As a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planning for the campus, it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related to people's (college students) activities. This supporting system is composed of four sub-systems-living, dinning, shopping and traffic.
     This essay, based on the systematic method of studying, starts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College Campus Life Supporting System (CCLSS), then, talks about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ng of CCLSS in foreign countries. And also, we would summarize a campus planning method that suit the situation of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CCLSS in China. We hope for a way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organized planning method and self-organized planning method, and both of them making positive effects. As a result, we can realize a rational planning for the campus, and also, guarantee some vivid and friendly atmosphere in some part of the campus, under an order of the whole. And at the same time, we hope to bring a design model of "basic living unit" based on the former discussion.
     At the end of this essay, we will talk about the analysis and validation of a design in Tsinghua University Shiqiao Students living area, and also the design for the basic living unit of it. We will also talk about the trend of the College Campus Life Supporting System in the future.
引文
铩? 吴松著,《WTO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P15
    2 吴正旺,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大学校园规划理论与方法,同济大学工学博士论文,2005.5,P2
    铩? 资料来源:同济大学2006/2007学年初统计公报,互联网搜索http://www.tongji.edu.cn/tongjigailan/tongjishuju.asp
    4 资料来源:同济大学2006/2007学年初统计公报,互联网搜索http://www.tongji.edu.cn/tongjigailan/tongjishuju.asp
    5 苏勇,当代中国大学城规划设计与建设研究,同济大学工学博士论文,2005.7,P26
    6 文毛东,论大学开放,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3):P19-23
    铩? 教锦章,高校校园规划创作谈,建筑学报,1991/03:P13-15
    8 资料来源:中央财政30亿补贴 北京加快兴建高校学生公寓,北京晚报2002年7月18日
    9 资料来源: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第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教育报,2001年12月26日第1版
    10资料来源:http://edu.netbig.com/rank/r1/r01/507/20001220/91509.htm
    铩?1 马斌,《高校商业服务设施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高校为例》,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3月,P33
    12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迈向二十一世纪的脚步--我国教育热点问题的肉感思考》,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P37
    13 辛江莲,《经济转型时期我国高校食堂餐饮服务中心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4,P23
    铩?4 马克思 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P234
    铩?5 陈占祥译,《马丘比丘宪章》,建筑师,4,P252
    铩?6 凯文·林奇著,项秉仁译,《城市的印象》,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P44
    17 C·亚历山大著,严小婴译,《城市并非树形》,建筑师,24,P216
    18 柯林·罗著,童明译,《拼贴城市》,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P3
    铩? 李大厦著,路易斯·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P146
    铩? 1933年现代国际建筑协会的主题是“功能主义”,所发表的《雅典宪章》明确指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功能。
    铩? 徐千里著,《创造与评价的人文尺度--中国当代建筑文化分析与批判》,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P218
    2 本体论(ontology)译自拉丁文“ontologie"。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意为关于存在、存在物的学说,渊是17世纪唯理论者为证明“存在的本质或本源”的终极真理而引入古典哲学体系的。德国经院哲学家郭兰克纽(1547-1628)在七著作中第一次创用ontosophia一词,表示研究onto的一半学问。其后德国哲学家沃尔夫(C。Wolff)将研究onto的一般学问成为ontologia,进而把本体论看成是一种导致有关存在的必然真理的演绎法。(王德峰著,《哲学导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P71)
    3 王德峰著,《哲学导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P122
    铩? 王德峰著,《哲学导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P71
    5 海德格尔著,陈嘉映译,《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出版社,1988,P6
    6 “此在”是存在论的出发点,对人的存在的分析把存在与存在物沟通起来,是对一切存在物的存在所做的存在论分析,是存在论的基础与入门,因此被称作“基础本体论”。
    铩? 崔秀芬著,《学校管理理论应重视对社区的研究》,《教育科学》,1996(4),P55
    铩? 刘淑兰著,《学校与社区的互动》,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P22
    9 资料来源:http://www.whu.edu.cn/cn/xxgk/index.htm
    铩?0 高蓓著,《中国大学城(大学园区)建设模式与城市发展研究》,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1,P14-15
    11 http://cvms.luyangonline.com/
    铩?2 涂慧君著,《大学校园整体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P65
    铩?3 涂慧君著,《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规划 景观 建筑》,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P160
    铩?4 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P144
    15[美]亚历山大等著,陈治业 董丽萍译,《城市设计新理论》,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5,P77-80
    铩?6 李翔,《大学生行为模式研究》,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04.4,P78
    铩?7 赫曼·赫茨伯格著,刘大馨 古红缨译,《空间与建筑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P120
    18 参见赫曼·赫茨伯格著,刘大馨 古红缨译,《空间与建筑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P133-135
    19 同上P135
    20 同上P47
    铩?1 苏勇,《当代中国大学城规划设计与建设研究》,同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P.132
    铩?2 格式塔(Gestalt)德文原意为“形式”或“形状”。格式塔心理学于50多年前由Max Wertheimer等人首创,他们认为人的大脑里生来就有一些法则,对图形的组合原则有一套心理规律,对知觉理论方面有重要的贡献。
    23 李道增编著,《环境行为学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P.16-17
    铩?4 姜辉 孙磊磊等著,《大学校园群体》,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P19
    铩?5 涂慧君,《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规划 景观 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P.20
    26 何人可,《高等学校校园规划和设计》,建筑师,24,P.101
    铩? 何人可,《高等学校校园规划设计》,建筑师第24期,1985:P.94-96
    3 数据为互联网搜索
    铩? 参见 薛沛建,《美国大学后勤管理--中美大学后勤管理比较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P.116
    5 自组织是指在没有特定的外部干预下系统内部相互作用而自行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演化过程,自组织的个体行动可以自由选择,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主方式。城市空间的自组织规划具有作用力的随机性、目标的不确定性、作用的持久性以及作用机制的进化性。
    6 他组织是指那些在特定的外部作用干预下获得有序结构的过程。特定外部干预指对系统加以设计、组织和控制,他组织要对每一个要素进行设计、组织和控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控制方式。城市空间的他组织规划具有作用力的特定性、目标的明确性、作用的阶段性、实效性等特征。
    铩? 资料来源:http://www.stanford.edu/home/visitors/
    铩? 资料来源:http://www.heyunfeng.com/chinese/campus/wmnews
    9 资料来源:http://www.heyunfeng.com/chinese/campus/wmnewshtml/4/2006-07/20060702010234.html
    铩?0 资料来源:http://www.fccsc.net/News-Detail/news-64.htm
    铩?2[美]C.亚历山大,赵冰等译,《俄勒冈实验》,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P.5
    13 姜辉 孙磊磊等著,《大学校园群体》,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P.129
    铩?2 姜辉 孙磊磊等著,《大学校园群体》,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P.150
    铩? 李道增编著,环境行为学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P24
    4 李道增编著,环境行为学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P24
    铩? 赫曼·赫茨伯格著,刘大馨 古红缨译,空间与建筑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P120
    铩? 薛沛建,跨出校门天地宽--上海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思考,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P97
    铩? 罗念安,高校校园商业空间规划研究--校园商业布局探讨,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03,P.43,
    铩? 雷翔,青年居住方式与青年居住形态,新建筑,1987/2
    铩?0 资料来源:OPEN AND SHUT CASE,REVIEW,2000/11
    11 资料来源:SENCE OF PLACE,REVIEW,2000/7
    铩?2 潘宜 洪亮平编著,居住建筑,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P.213
    铩? 施应玲,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调查及分析,,华东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P.48
    铩?[美]杰拉尔德·A·波特菲尔德 等著,张晓军 潘芳译,小区规划简明手册[M],
    5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S].2002.
    铩? 孙施文著,城市规划哲学,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P.103
    2 徐千里著,创造与评价的人文尺度--中国当代建筑文化分析与批判,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P.8
    铩?3 苏勇著,当代中国大学城规划设计与建设研究,同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P.100
    铩?4 孙施文编著,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P.163
    15 简·雅各布斯(Jacobs.Jane(1916-2006))于1961年出版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震撼了当时的美国规划界,而现在,人们也已习惯把该书的出版视作美国城市规划转向的重要标志。很多人甚至认为正是这本书终结了五十年代美国政府以铲除贫民窟和兴建高速路为特征的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
    铩?6 徐千里著,创造与评价的人文尺度-中国当代建筑文化分析与评判,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P.8
    17 恩斯特卡西尔著,沈晖等译,人文科学的逻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P16
    18 一种主张意志是宇宙的本体、意志高于理性的唯心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20年代的德国,流行于19世纪下半期和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A.叔本华和F.W.尼采。叔本华认为意志是整个世界的基础,是终极的实在,一切事物都是意志的表现,思想也是意志的派生物。在他看来,世界是意志及其表象,表象上溯到理智,但最终归结为意志,而作为宇宙本体的意志是一种完全敌视客观物质世界的神秘的生活力,亦即一种盲目的、无理性的、永不衰竭的创造力。尼采继承了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认为人的感觉、思维等都不过是意志的表现并受意志的支配,人的一切行动都受意志的主宰,是意志所创造的活动。唯意志论,特别是其非理性主义倾向,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于德、法等国的生命哲学和历史哲学,尤其对H.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以及存在主义和实用主义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19 生命哲学(philosophy of life)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期在德、法流行的一种非理性主义思潮。其主要代表是德国的狄尔泰法国的柏格森。它把揭示人的生命的性质和意义作为全部哲学研究的出发点,进而推及人的存在及其全部认识和实践,特别是人的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再由人的生命和存在推及人的历史和文化,以至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生命哲学提供了一种与传统哲学不同的世界观,赋予生命的本质以本体论的意义。生命的本质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力,一种可以自由释放的能量,它与传统哲学的“精神”概念的区分是它的非实体性与非理性。
    20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又称生存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雅斯贝尔斯和马丁·海德格尔可被看作其先驱,尤其在20世纪中它流传非常广泛,法国哲学家萨特和作家阿尔伯特·加缪是其代表人物。存在主义认为,本质先于存在不是一种绝对的、普遍的规定,它只适用于物,而不适用于人。人的存在先于他的本质,其意义就是说他必须先存在,然后才创造他自己。但是存在并不创造他,他是在存在的过程中创造他自己的。
    21 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包括精神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释梦理论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几个基本理论。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达尔 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
    铩?2 社会批判理论萌芽于本世纪60年代,70年代开始兴盛,80年代成为传播学研究中的主流之一,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以法兰克福学派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包括法兰克福学派、政治经济学派、意识形态学派、社会文化学派、女权主义学派等。
    23 乔弗莱·司谷特著,张钦楠译,人文主义建筑学-情趣史的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P119
    24 王群,《意义的探究》,《世界建筑》,1997.4,P.19
    铩?5 诺伯特·舒尔茨著,尹培桐译,《存在·空间·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P1
    26 同上,P19
    27 C·亚历山大著,严小婴译,城市并非树形,建筑师,1986,[24],P.210
    28 苏勇著,当代中国大学城规划设计与建设研究,同济大学龚学博士论文,2005,P.113
    铩?9 吴彤著,自组织方法论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P.23
    30 张勇强著,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研究,东南大学博士论文,2003,P23
    31 H.哈肯著,信息与自组织,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P29
    32 苏勇著,当代中国大学城规划设计与建设研究,同济大学龚学博士论文,2005,P111
    33 许国志主编,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铩?4 White R,Engelen G.Cellular automataand fractal urban form:a cellularmodeling approach to the evolution ofurban land-usepatterns[J].Environmentand Planning A,1993,25:1175-1199.
    35 White R,Engelen G,Uljee I.Theuse of constrained cellular automata forhigh-resolution modeling of urban-landdynamic[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B:Planning and Design,1997(24):323-343
    36 Portugali J.Self-Organization and theCity[M].Berlin:Springer-Verlag,2000
    37 Batty M.Fractals:New Ways of Lookingat Cities[J].Nature,1995,377,574
    铩?8 周干峙,城市及其区域--一个典型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J],城市规划,2002,26(2),P7-8
    39[美]C.亚历山大,赵冰译,建筑的永恒之道,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P.127,382
    40 Prigogine I,Stengers I著,曾庆宏,沈小峰译,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铩?1 同49
    42 Haken H.A synergetic approach to the self-organization of cities and settlements[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Planning andDesign,1995,22(1):35-46.
    43 Haken H著,凌复华译,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44 Haken H著,郭治安 吕翎译,大脑工作原理--脑活动、行为和认知的协同学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45 Portugali J,Self-Organization and theCity[M].Berlin:Springer-Verlag,2000
    46 Dendrinos DS,Sonis M,Chaos andSocial Spatial Dynamics[M],NewYork:Springer-Verlog,1990
    47 Malanson GP.Bulter D.Walsh SJ.Chaos Theory in Physical Geography[J].Physical Geography,1990,11(4):293-30.
    48 Dendrinos DS.Cites as spatial chaoticattractors[A].In:Chaos Theory inthe Social Sciences:Foudations andApplications(L.D.Kiel,E Elliott,eds.).Ann Arbor,MI:The Universityof Michigan Press,1996,237-268.
    49 Batty M,Longley PA.Fractal Cities:A Geometry of Form and Function[M].London:Academic Press,HarcourtBrace &Company,Publishers,1994.
    50 Frankhauser P.La Fractalité des StructuresUrbaines[M].Paris:Economica,1994.
    铩?1 同上
    52 Mandelbrot BB.The fractal Geometry ofNaure[M].New York:W.H.Freeman and Company,1983,334-345
    53 同64
    54 同58
    55 陈彦光 周一星著,细胞自动机与城市系统的空间复杂性模型:历史、现状与前景[J],经济地理,2000,20(3),35-39.
    56 Gore SA著,陈嘉映等译,濒临失衡的地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57 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8 同55
    铩?9 苏勇著,当代中国大学城规划设计与建设研究,同济大学龚学博士论文,2005.P111-112
    60 苏勇著,当代中国大学城规划设计与建设研究,同济大学龚学博士论文,2005.P111-112
    铩?1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著,王听度 周序鸿译,建筑模式语言,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P.3
    铩颷1].吴松著,WTO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2].汤殖民:学校建筑与校园规划,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2.3
    [3].北光经济信息中心:中国高等院校概况新编,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
    [4].张力:教育政策的信息基础:中国、新加坡、美国教育指标系统分析,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宋旭光:可持续发展测度方法的系统分析,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6].吴忠民、刘祖云主编:发展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91
    [7].薛沛建:美国大学后勤管理:中美大学后勤管理比较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薛沛建:高校后勤社会化全球视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薛沛建:后勤跨出大学校门:上海高校后勤文化的探索与实路,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0].丁小浩:中国高等院校规模效益的实证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1].戴达、陈杰、李志学、陈万怀著:春天的涛声:上海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掠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2].赵文华著:高等教育系统分析:高等教育结构、规模、质量、效益的系统观,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13].王百炼:最新中高等院校评估与管理实用全书,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1
    [14].盛玉良:高校后勤社会化战略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5].邹德农:中国现代建筑史,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01.5
    [16].姚启和等:90年代中国教育改革大潮丛书·高等教育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7].王善迈著:2000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18].刘新科:国外教育发展史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
    [19].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情报研究室:当代外国教育发展趋势,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20].程玉申: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1].庄陈重:从大学校园看美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2].皮耐安:走进大学城:上海松江大学校区的建设和管理,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3].杭州大学中德翻译中心和信息中心著:中德高校后勤管理研讨会论文选编,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
    [24].叶南客:都市社会的微观再造--中外城市社区比较新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25].张鸿雁:城市·空间·人际--中外城市社会发展比较,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26].赵冰主编:海峡两岸大学的校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8
    [27].潘懋元等:世纪之交中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变化与走向,教育研究,2001.3
    [28].胡宝林:都市生活的希望-人性都是与永续都市的未来,百倍:台湾书店印行,1999
    [29].侯光明、宋希博: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与后勤实体发展战略,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0].王青山、刘继同:中国社区建设模式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1].徐震:社区发展在美国,台湾:国立编译馆,1983沈红:美国研究型大学形成与发展,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32].边燕杰主编: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铩颷33].陈秉钊: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34].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35].李芸:都市计划与都市发展:中外都市计划比较,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36].鲍宗豪主编: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37].顾朝林、赵令勋:中国高科技产业园区,北京:中信出版社,1998
    [38].中国高校后期管理研究会西北协作组著:高校后勤管理研究,西安:西安交通大学总务办公室,1994
    [39].李会欣、刘庆龙主编:中国城市社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40].顾钰民、孙祖芳、张鑫、王欣著: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研究,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41].王雅林、董鸿扬著:构建生活美--中外城市生活方式比较,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42].陈立旭:都市文化与都市精神--中外城市文化比较,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43].吴世明主编:城市科学与管理--99上海跨世纪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4].龙江著:城市物流系统规划与建设,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45].王治河主编:全球化与后现代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6].周锡冰:学校后勤社会化运作与创新管理规范实务全书,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2
    [47].Alex Marshall:How city work,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2000
    [48].Peter Hall,Cities of Tomorrow,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6
    [49].Reinborn/Koch:Entwurfstraining im Staedtebau,Stuttgart:W.Kohlhammer Gmbh,1992
    [50].Richard T.Le Cates and Frederic Stout,The City Reader,St Edmundsbury Press,1996
    [51].Cooper.Robertson & Partners Architecture.Urban Design.:《A Framework for Campus》,Yale University
    [52].Hristopher Alexander,Hajo Neis,Artemis Anninou,Ingrid King,A new theory of urban desig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53].Proue an Koetter:Collage City,Londom:The Mit Press,1998
    [54].usan.S.Fainstein and Scott,Readings Urban Theory,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6
    [55].Roue and Koetter,Collage City,London,The Mit Press,1998
    [56].[英]马丁·皮尔斯著,王安怡、高少霞译:大学建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6
    [57].[英]安东尼·吉登斯著,李康、李猛译:社会的构成,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58].[法]让·鲍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59].[英]布莱恩·特纳著,马海良译:身体与社会,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
    [60].[法]尚·布希亚著,林志明译:物体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61].顾朝林、甄峰、张京祥著:集聚与扩散,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62].江浩波主编:理想空间--个性化校园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63].包小枫主编:理想空间--中国高校校园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64].文毛东,论大学开放,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3):P19-23
    [65].教锦章,高校校园规划创作谈,建筑学报,1991/03:P13-15
    [66].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第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教育报,2001年12月26日第1版
    [67].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迈向二十一世纪的脚步--我国教育热点问题的思考,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7
    [68].陈占祥译,马丘比丘宪章,建筑师(104):252
    [69].C·亚历山大著,严小婴译,城市并非树形,建筑师,24:216
    铩颷70].柯林·罗著,童明译,拼贴城市,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71].李大厦著,路易斯·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72].徐千里著,创造与评价的人文尺度--中国当代建筑文化分析与批判,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73].王德峰著,哲学导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74].海德格尔著,陈嘉映译,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出版社,1988
    [75].赵郭华著,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05-107
    [76].[英]A·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77].崔秀芬,学校管理理论应重视对社区的研究,教育科学,1996(4):55
    [78].刘淑兰,学校与社区的互动,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22
    [79].涂慧君,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规划 景观 建筑,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60-225
    [80].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44
    [81].[美]亚历山大等著,陈治业 董丽萍译,城市设计新理论,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5
    [82].赫曼·赫茨伯格著,刘大馨 古红缨译,空间与建筑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83].李道增编著,环境行为学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84].姜辉 孙磊磊等著,大学校园群体,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85].何人可,高等学校校园规划设计,建筑师(24),1985:P.94-96
    [86].[美]C.亚历山大,赵冰等译,俄勒冈实验,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87].王伯伟,校园规划与自组织现象,城市建筑,2005(09):42-44
    [88].孙施文著,城市规划哲学,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89].孙施文编著,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63-245
    [90].徐千里,创造与评价的人文尺度--中国当代建筑文化分析与批判,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91].乔弗莱.司谷特著,张钦楠译,人文主义建筑学-情趣史的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119
    [92].王群,意义的探究,世界建筑,1997(4):19
    [93].诺伯特·舒尔茨著,尹培桐译,存在·空间·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1
    [94].吴彤著,自组织方法论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23
    [95].[美]H.哈肯著,信息与自组织,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29
    [96].许国志主编,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97].英]布鲁诺·塞维著,张以赞译:建筑空间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98].[美]斯特林费儿德、史密斯、罗斯等著:重建学校的大胆计划--新美国学校设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9].[苏]苏斯洛夫,列别杰夫主编;张真宁等译:大城市的社会发展问题,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100].[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力分校:城市与社区的综合规划,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8
    [101].[美]凯文·林奇等著,黄富厢等译:总体设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02].[美]凯文·林奇著,林庆怡等译:城市形态,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03].[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04].[美]杰拉尔德·A·波特菲尔德、肯尼斯·B·霍尔·Jr著,张晓军、潘芳译:社区规划简明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05].[美]阿摩斯·拉普卜特著,黄兰谷等译: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06].[英]杰里米.迈尔森著,方晓风译:新公共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4
    铩颷107].White R,Engelen G.Cellular automataand fractal urban form:a cellularmodeling approach to theevolution ofurban land-use patterns[J].Environmentand Planning A,1993,25:1175-1199.
    [108].White R,Engelen G,Uljee I.Theuse of constrained cellular automata forhigh-resolution modeling ofurban-landdynamic[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B:Planning and Design,1997(24):323-343
    [109].Ya B.Ryabko.Problemy Peredaci Informatsii[J],1986,20(3):16-26
    [110].Neumann J von杂文集[C],1961(6):492,转引自:方兆本,走出混沌,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96
    [111].Portugali J.Self-Organization and theCity[M].Berlin:Springer-Verlag,2000
    [112].Batty M.Fractals:New Ways of Lookingat Cities[J].Nature,1995,377,574
    [113].周干峙,城市及其区域--一个典型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J],城市规划,2002,26(2):7-8
    [114].[美]C·亚历山大,赵冰译,建筑的永恒之道,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115].Prigogine I,Stengers I著,曾庆宏,沈小峰译,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16].Portugali J,Self-Organization and theCity[M].Berlin:Springer-Verlag,2000
    [117].Haken H.A synergetic approach to the self-organization of cities and settlements[J],Environment andPlanning B:Planning and Design,1995,22(1):35-46.
    [118].[美]Haken H 著,凌复华译,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119].Weidlich W,From fast to slow processes in the evolution of urban and regional settlement structures:therole of population pressure[A].In:Population,Environment and Society on the Verge ofthe 21st Century(J).Portugali
    [120].Portugali J,Self-Organization and theCity[M].Berlin:Springer-Verlag,2000
    [121].Dendrinos DS,Sonis M,Chaos andSocial Spatial Dynamics[M],NewYork:Springer-Verlog,1990
    [122].Malanson GP.Bulter D.Walsh SJ.Chaos Theory in Physical Geography[J].Physical Geography,1990,11(4):293- 30.
    [123].Batty M,Longley PA.Fractal Cities:A Geometry of Form and Function[M].London:Academic Press,HarcourtBrace & Company,Publishers,1994.
    [124].Frankhauser P.La Fractalité des StructuresUrbaines[M].Paris:Economica,1994.
    [125].Mandelbrot BB.The fractal Geometry ofNaure[M].New York:W.H.Freeman and Company,1983,334-345
    [126].Bak P 著,李炜 蔡勖译,大自然如何工作-有关自组织临界性的科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27].陈彦光 周一星著,细胞自动机与城市系统的空间复杂性模型:历史、现状与前景[J],经济地理,2000,20(3),35-39.
    [128].White R,Engelen G.Cellular automataand fractal urban form:a cellular modeling approach to theevolution of urban land-use patterns[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1993,25:1175-1199.
    [129].Gore SA著,陈嘉映等译,濒临失衡的地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130].Bak P,Chen K,Creutz M.Self-organized Criticality in the Game of Life[J],Nature,1989,342:780-782
    [131].Malanson GP.Bulter D.Walsh SJ.Chaos Theory in Physical Geography[J].Physical Geography,1990,11(4):293-30.
    [132].C·亚历山大 等著,陈治业 童丽萍译,城市设计新理论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133].罗念安,高校校园商业空间规划研究--校园商业布局探讨,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03:43-45
    铩颷134].雷翔,青年居住方式与青年居住形态,新建筑,1987(2):36-38
    [135].潘宜 洪亮平编著,居住建筑,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136].施应玲,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调查及分析,,华东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48-50
    [137].李永华、鄢庆丰,大学生活奢侈吗?--武汉高校大学生“特殊”消费情况调查.青年研究,2000(6):28-31
    [138].秦云,祝志杰,大学生消费心理及消费原则浅论,华东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93-102
    [139].常健 陈丽敏,大学“隐形校园”商业空间研究,华中建筑,2005/03:54
    [140].吴正旺,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大学校园规划理论与方法:[工学博士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5
    [141].苏勇,当代中国大学城规划设计与建设研究:[工学博士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5
    [142].马斌,高校商业服务设施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高校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5:33
    [143].辛江莲,经济转型时期我国高校食堂餐饮服务中心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研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23
    [144].张勇强著,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东南大学,2003:23
    [145].高蓓著,中国大学城(大学园区)建设模式与城市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2
    [146].李翔,大学生行为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合肥:安徽大学,20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