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农村语文特级教师发展需要及生活经历的叙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江泽民同志在1999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特别要高度重视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我国12亿人口中,9亿在农村。广大农村人口能否接受良好的教育,是一个直接关系到农村实现小康和现代化的大问题……”。“要把农村教育搞上去,根本在于教师”。由此可见,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加强农村教师的队伍建设已经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强烈要求。影响农村教师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师的发展需要问题。教师的发展需要是教师获得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本文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选择了北京郊区的一位农村语文特级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对该教师的发展需要及生活经历进行研究,以期为广大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借鉴。
     全文共包括五部分:
     第一章:绪论。这部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阐述了研究教师发展需要的原因;二是梳理了研究教师发展需要的方法——叙事研究。
     第二章:L老师的故事。这一章共包括四个部分的内容。分别从我与L老师接触的初印象;L老师的代课教师生活;L老师的正式教师生活以及L老师的教研员生活介绍了L老师的发展历程和生活经历。其中,每个阶段的故事从原因、现实表现、挫折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第三章:解释与分析。这一部分内容在第二章的基础上,分析和解释了L老师的发展需要和生活经历的关系。在第一节中分析了L老师发展需要的表现特征:L老师的发展需要呈现出层次性;L老师的发展需要与其对教师职业本质的理解密切相关。在第二节中对L老师发展需要的形成进行了分析:群体的转换是发展需要形成的前提;追求身份的认同是发展需要形成的根源;对群体规范的服从和超越是发展需要形成的催化剂。在第三节中分析了L老师发展需要的影响因素,包括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结束语:这部分内容简要地介绍了笔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和本研究中尚需进一步努力的地方。
In the National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Conference held in 1999, ex-president Jiang Zemin stressed, "Great importance should be attached to rural education, for there are 0.9 billion out of 1.2 billion people living in rural areas. Whether they can have a good education or not is crucial to the realization of well-being life and modernization in the countryside." S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rural education and reinforc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eachers has become a requirement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There are several factors which put off rural teachers' development, and the necessity of development is the main one, which is the vital incentive for their constant development. Adopting a new methodology — narrative research, this research chooses a distinguished teacher L who teaches Chinese in the suburb of Beijing and studies his necessity of development and life
    experience so as to give an examp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eachers. The thesis is composed of five parts:
    Chapter One is the introduction, which tells the reason of researching the necessity of teacher's development and as well explains the method used in this research — narrative research.
    Chapter Two is about the life story of the teacher L, which includes four parts: my first impression of teacher L; teacher L's life as a substituting teacher; teacher L's life as a normal teacher and teacher L's life as a teaching researcher. The reason, real performance and troubles in different stages will be expounded.
    Chapter Three, based on Chapter Two, mainly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cessity of teacher s' development and their life experience. The first segment analyses the features of the necessity of teacher L's of development: the necessity of teacher L's development shows different layers; the necessity of teacher L's development is closely related to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teaching as a profession. The formation of the necessity of teacher L's of development is discussed in the second segment, which includes: group development is the precondition for the necessity of teacher L's development; the change of his role in teaching post acts as the source for the necessity of teacher L's development; obedience to and transcendence over mass regulation constitutes the catalyst for the necessity of teacher L's development. The third segment is about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ditions that influence the necessity of teacher L's development. Internal conditions include his personality, such as persistency, pursuing progress, down-to-earth spirit, etc. External conditions include his life experience and social environment (covering social economic environment, social group and social innovation).
    The Conclusion part briefly tells about some ideas arising in the research and certain aspects which need continuing work in this research.
    The Appendix consists of the outline of interview and excerpts from teacher L's diary.
引文
1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蔡汀译《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见《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五卷本)第2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57页。
    2 徐冰鸥,《西北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教师实践知识的叙述研究》,全国优秀硕博论文库,2001年。
    1 骆金华,《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素质现状调查与反思》,全国优秀硕博论文库,2002年。
    2 王华,《城乡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比较研究》,全国优秀硕博论文库,2002年。
    3 郑志艳,《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全国硕博论文库2004年。
    4 王凤香,《一位乡村女教师的故事——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建构的社会学分析》,全国优秀硕博论文库,2005年。
    5 蒋正宏,《对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全国优秀硕博论文库,2005年。
    6 王连照,《西北农村小学教师新课程认同情况研究》,全国优秀硕博论文库,2005年。
    7 言姝媛,《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研究——以广西南宁市及若干农村地区为力的调查与分析》,全国优秀硕博论文库,2005年。
    1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40页。
    2 同上,第230页。
    1 叶奕乾,何存道,梁建宁《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1997年,第443页。
    2 波果斯洛大斯基等主编,魏安庆等译,《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69页。
    3 陈雪萍,《心理学大辞典》,台湾商务印书馆1970年版,第184页。
    4 叶奕乾,何存道,梁建宁《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1997年,第445页。
    1 叶奕乾,何存道,梁建宁《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1997年,第444页。
    2 叶浩生,《心理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60页。
    3 梁建宁,《心理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09页。
    1 柯林.威尔森著,杜新宇译,《马斯洛和后弗洛伊德主义》,华文出版社,1989年,第160-186页。
    2 叶奕乾,何存道,梁建宁《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1997年,第445页。
    3 同上。
    1 叶奕乾,何存道,梁建宁《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1997年,第443页。
    2 同上,第451页。
    3 文章采用思辨的方式对教师发展需要做理论层面探讨的,在这里笔者称其为理论研究的文章。
    4 在这里笔者把通过量化分析的文章称为实证研究的文章。
    1 黄希庭,《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89页。
    2 吴成云,“中学教师需要满足水平的总体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6月。
    3 石晓春,“大连市区小学教师需要状况的调查与思考”,《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3月。
    4 袁立新、苏式冬,“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要面对教师的需要——对中学教师工作困难的调查与思考”, 《教师继续教育》,2001年6月。
    5 蔺宇、贺德常,“农村小学教师的需要与动机及管理策略”,《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3期。
    6 肖正德、李长吉,“山村小学青年教师需要的叙事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19期。
    1 柴万发,“吉林省中小学教师需要现状的调查”,《现代中小学教育》,1994年第5期。
    2 石晓春,“大连市区小学教师需要状况的调查与思考”,《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3月。
    3 徐义武,“教师的需要及其合理调试浅谈”,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4 孙芳明,“浅析哲学视野中的教师需要与教师专业发展”,《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5 陈云英,孙绍邦,“教师工作满意度的测量研究”,《心理科学》,1994年第3期。
    6 刘海燕,“影响经济不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工作积极性诸因素分析”,《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年第2期。
    7 施文龙,吴志宏,“中学教师的需要现状和中学管理的激励策略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2期。
    8 周彬,吴志宏,谢旭红,“教师需要与教师激励的现状及相关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9期。
    1 施文龙,吴志宏,“中学教师的需要现状和中学管理的激励策略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2期。
    2 同上。
    3 杨建云,王卓,“中小学教师自我发展需求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大连地区中小学教师自我发展需求现状的调查报告”,《教育科学》2002年第1期。
    4 周建达,林崇德,“教师素质的心理学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4年第1期。
    5 施文龙,吴志宏,“中学教师的需要现状和中学管理的激励策略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2期。
    1 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教学研同期互动的教职生涯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6页。
    1 叶奕乾,何存道,梁建宁《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1997年,第443页。
    2 黄希庭,《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89页。
    3 叶奕乾,何存道,梁建宁《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1997年,第451页。
    1 马维娜,《局外生存——相遇在学校场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8页。
    2 同上。
    3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94,195页。
    4 沙颂,《社会学概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第85页。
    5 同上,第82页。
    6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843页。
    7 沙颂,《社会学概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第82页。
    1 R.A.巴伦&D.伯恩著,黄敏儿、王飞雪等译《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12页。
    2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65页,
    3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93页。
    4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260页。
    1 叶奕乾,何存道,梁建宁《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1997年,第445页。
    2 刘良华,“论教育‘叙事研究’”,《现代教育论丛》,2002年第4期。
    3 卜玉华,“教师职业‘叙事研究’素描”,《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6期。
    4 邱瑜,“教育科研方法的新取向——教育叙事研究”,《教学管理》,2003年9月。
    1 卜玉华,“教师职业‘叙事研究’素描,《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6期。
    2 邱瑜,“教育科研方法的新取向——教育叙事研究”,《教学管理》,2003年9月。
    1 邱瑜,“教育科研方法的新取向——教育叙事研究”,《教学管理》,2003年9月。
    2 刘良华,《校本行动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05—209页。
    1 胡光璐,“教育叙事研究之我见”,《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
    1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71页。
    2 当我把L老师的经历讲给其他农村教师听的时候,他们都说自己的生活中缺少这样的榜样。
    3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07页。
    1 鞠玉翠,《走进教师的生活世界——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38页。
    1 摘自L老师的回忆录《我的奋斗拼搏之路》。
    2 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教学研同期互动的教职生涯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3页。
    1 叶奕乾,何存道,梁建宁《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1997年,第456页。
    1 摘自2006年8月20曰的笔者的田野日记。
    2 摘自2007年3月7日与L老师的访谈。
    3 摘自2007年3月10日与L老师的访谈。
    1 摘自2007年3月7日与L老师的访谈。
    1 在农村学校,只有数学、语文叫正课,其他课都叫科任课。
    2 摘自2007年3月7日与L老师的访谈。
    1 摘自2007年3月7日与L老师的访谈。
    1 摘自2007年3月7日与L老师的访谈。
    2 同上。
    3 摘自2007年3月7日笔者的田野日记。
    1 农村把没有人烟的荒地称为“野放地”。
    2 摘自2006年8月21日,2007年3月7日与王老师和L老师的访谈。
    1 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60页。
    1 摘自2007年3月7日与L老师的访谈。
    1 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62页。
    1 摘自L老师教研工作的反思日记。
    1 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62页。
    1 摘自2007年3月7日与L老师的访谈。
    1 摘自2006年8月21日笔者的田野日记。
    1 笔者多年生活在农村,这种体验很深。
    2 摘自2006年8月22日与L老师妻子的访谈。
    1 叶奕乾,《个性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56页。
    2 李瑾瑜、柳德玉、牛振乾,《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第140页。
    1 摘自2007年3月7目与L老师的访谈。
    1 摘自2007年3月7日与L老师的访谈。
    2 沙颂,《社会学概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第85页。
    3 马维娜, 《局外生存——相遇在学校场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8页。
    4 马维娜,《局外生存——相遇在学校场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8页。
    1 沙颂,《社会学概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第85页。
    2 R.A.巴伦&D.伯恩著,黄敏儿、王飞雪等译《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15页。
    3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94,195页。
    4 同上,第195页。
    5 摘自2007年3月7日与L老师的访谈。
    1 导师的语录中“身份实际上是社会群体中所处的位置和地位。”在此我把身份和地位等同起来。
    2 R.A.巴伦&D.伯恩著,黄敏儿、王飞雪等译《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12页。
    3 同上。
    4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65页。
    1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93页。
    2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260页。
    1 转引自李伯黍,《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45页。
    1 摘自2006年8月21日与同事的访谈。
    1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第1455页。
    1 沙颂,《社会学概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第85页。
    1.陈桂生著,《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2.刘良华著,《校本行动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
    3.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4.鞠玉翠著,《走进教师的生活世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5.米克·巴尔著,谭君强著,《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6.陈向明著,《在行动中学做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7.丁钢著,《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3辑、第8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
    8.周谦著,《心理科学方法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9.陈向明著,《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10.黄济著,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11.徐秉政著,《当代教师应用社会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12.鲁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13.钱民辉著,《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4.李伯黍,燕国材著,《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5.冯增俊著,《教育人类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
    16.孙正聿著,《哲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
    17.叶奕乾,梁建宁,何存道著,《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18.叶奕乾著,《个性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19.波果斯洛夫斯基等主编,魏安庆等译,《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
    20.叶浩生著,《心理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1.梁建宁著,《心理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22.柯林·威尔森著,杜新宇译,《马斯洛和后弗洛伊德主义》,华文出版社,1989年
    23.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24.黄希庭著,《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
    25.R.A.巴伦&D.伯恩著,黄敏儿、王飞雪等译《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6.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教学研同期互动的教职生涯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
    27.[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28.沙颂著,《社会学概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
    29.郑杭生著,《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30.马维娜著,《局外生存——享誉在学校场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31.郑也夫著,《都市的角落》,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6月
    32.李书磊著,《村落中的“国家”——文化变迁中的乡村学校》,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33.费孝通著,《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年
    34.郑也夫著,《城市社会学》,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
    35.陈逖先,纪芝信著,《中国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36.北京市社会科学学院“北京城区角落调查”课题组著,《北京城区角落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37.熊川武著,《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8.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
    39.叶澜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40.王少非著,《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4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著,《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42.肖川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2002年
    43.孟万全著,《职业规划——自我实现的教育生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44.王晓春著,《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小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45.韦志成著,《语文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46.张鸿苓著,《语文学科教育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47.杨九俊著,《小学语文教学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48.李烈著,《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49.[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蔡汀译《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见《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2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50. D. Jean Clandinin & F. Michael Connelly (2000). Narrative Inquiry-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51. Cohen and Manion, L. (1995),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 Routledge.
    52. Houston, W. R. (Ed)(1990),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王凤香,《一位乡村女教师的故事——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建构的社会学分析》,全国优秀硕搏论文库,2005年。
    2.王连照,《西北农村小学教师新课程认同情况研究》,全国优秀硕博论文库,2005年。
    3.言姝媛,《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研究——以广西南宁市及若干农村地区为力的调查与分析》,全国优秀硕博论文库,2005年。
    4.骆金华,《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素质现状调查与反思》,全国优秀硕博论文库,2002年。
    5.王华,《城乡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比较研究》,全国优秀硕博论文库,2002年。
    6.蒋正宏,《对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全国优秀硕博论文库,2005年。
    7.陈白缦,《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探究》,全国优秀硕博论文库,2005年。
    8.周慧霞,《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探究》,全国优秀硕博论文库,2003年。
    9.孙菊霞,《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研究》,全国优秀硕博论文库,2004年。
    10.蔡文娟,《语文新教师专业成长研究》,全国优秀硕博论文库,2004年。
    11.吕柔,《学生的需要是我的追求——一位高中语文个人实践知识的叙事研究》,全国优秀硕博论文库,2005年。
    12.彭凤琴《对教师个人实践知识的叙事研究——以一位小学语文教师为例》,全国优秀硕博论文库,2005年。
    13.范敏,《教师个体教育观念的叙事探究》,全国优秀硕博论文库,2005年。
    14.饶芳,《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的困境与出路——两所学校教师生活状态研究》,全国优秀硕博论文库,2005年。
    15.姚红玉,《我的新教师生活——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全国优秀硕博论文库,2003年。
    16.周海玲,《制度下的教师文化》,全国优秀硕博论文库,2005年。
    17.仲丽娟,《校文课程开发情境中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探究》,全国优秀硕博论文库,2005年。
    18.王攀峰,“论走向生活体验的教育研究”,《教育新论》,2003年第8期。
    19.刘良华,“论教育‘叙事研究’”,《现代教育丛论》,2002年第4期。
    20.邱瑜,“教育科研方法的新取向——教育叙事研究”,《教学管理》,2003年9月。
    21.卜玉华,“教师职业叙事研究素描”,《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6期。
    22.康纳利/克莱丁宁,“叙事探究”,《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4期。
    23.程方生,“质的研究方法与教师的叙事研究”,《江西教育科研》,2003年第8期。
    24.曲春景,“穿越故事和话语的叙事研究”,郑州大学学报,2000年9月。
    25.柴万发,“吉林省中小学教师需要现状的调查”,《现代中小学教育》,1994年第5期。
    26.孙方明,“教师需要与教师专业发展”,《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20期。
    27.高红星,“根据教师的需要选择教研内容和形式”,《早期教育》,2001年第4期。
    28.王水玉,“关注教师需要,提高培训实效”,《继续教育》,2003年第4期。
    29.刘思锋,“教师需要层次与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11期。
    30.黄福生,“青年教师需要的矛盾冲突与管理对策再思考”,《池州师专学报》,2003年2月。
    31.徐义武,“教师的需要及其合理条是浅谈”,《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32.张丽娟,“教师需要的特点及其管理策略”,《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33.范海鹰,“论高校教师的需要特点及其激励”,《西南民族大学学报》,1999年第25卷。
    34.石晓春,马晓发,“教师需要探析”,《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6月。
    35.王爱军,“论教师需要的特点及其管理特色”,《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9月。
    36.巫树昌,“刍议青年教师的需要心理及对策”,《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7月。
    37.陈云英,孙绍邦,“教师工作满意度的测量研究”,《心理科学》,1994年第3期。
    38.刘海燕,“影响经济不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工作积极性诸因素分析”,《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年第2期。
    39.施文龙,吴志宏,《中学教师的需要现状和中学管理的激励策略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2期。
    40.周彬,吴志宏,谢旭红,“教师需要与教师激励的现状及相关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9期。
    41.蔡向英,“从教师需要出发,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吉林教育科学》,2000年。
    42.李国鸣,“浅议当前教师“需要”心理探析及其管理“,《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5期。
    43.袁立新,苏式冬,“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要面对教师的需要——对中学教师工作困难的调查与思考”,《教师继续教育》,2001年6月。
    44.周萍,“市场经济与中学教师的需要”,《昆明师专学报》,1996年9月。
    45.李都金,“校长如何满足教师需要、激励教师——对三所学校的调查及思考”,《上海教育科研》,2001年第4期。
    46.杨建云,王卓,“中小学教师自我发展需求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大连地区中小学教师自我发展需求现状的调查报告”,《教育科学》2002年第1期。
    47.周建达,林崇德,“教师素质的心理学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年第1期。
    48.甄峰,宁登,张敏,“城乡现代化与城乡文化—对城市与乡村文化发展的探讨”,《城市规划汇刊》,1999年第1期。
    49.刘强,“中国当代乡村教育的文化困境”,《广东教育》,2006年第9期。
    50.叶浩生,“关于‘自我’的社会建构仑学说及其启示”,心理学探新,2002年第3期。
    51.孙立平,“对社会二元结构的新认识”,《学习月刊》,2007年第1期。
    52.闺江涛,杨淑芳等,“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素质的思考”,《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年6月。
    53.赵红梅,“从我的路谈起—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化刍议”,《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22期。
    54.李艳,王继国,“代教:社会转型期乡村社会特殊教师群体——以山西省部分农村地区教师构成为例”,《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3期。
    55.叶泽滨,“对‘边际人’的企盼:农村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教育探索》,2002年第12期。
    56.胡光璐,“教育叙事研究之我见”,《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